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教案 (1)

合集下载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4篇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4篇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4篇《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家族民歌,会唱这首歌。

2、运用《乃呦乃》引起学生兴趣,通过看课件、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伴奏、游戏、表演、小组合作达到学生会唱这首歌。

3、通过听、看、唱、演,让学生明白土家族有自己的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唱会<五十六朵花>这首歌。

[教学难点]:边演唱边用打击乐器作四分音符的伴奏。

[教具准备]:《乃呦乃》光盘、一段录像(课件)、碗、盘子、茶杯、皮筋和小药盒,漂亮的贴画(用于奖励)。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快乐有序学生听音乐《乃呦乃》进入教室。

二、创设情景学唱歌曲导入:刚才老师给同学们听的音乐跟我们平时听到的音乐一样吗?这是一首土家族的民歌。

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土家族的小伙伴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看课件,看完后请同学们讲出土家族小朋友生活中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歌曲《乃呦乃》。

老师为大家演唱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拿出碗、盘子、茶杯为歌曲进行伴奏。

老师教大家唱歌。

会唱后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伴奏,其余同学边演唱边用打击乐器作四分音符的伴奏。

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来玩游戏: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动手用皮筋和小药盒做一个有三根弦的小琴,用皮筋的松紧来调整音高发出1、2、3的音。

并能在自己制作的琴上弹奏歌曲的乐句。

三、小组合作激励评价3—4位同学一组自由组合,练习表演歌曲。

(1位同学弹琴,1位同学用碗等伴奏,1—2位同学表演唱)请几组同学表演,评出表演最好的小组。

老师为表演最好的小组的同学发漂亮的贴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教案
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

2、欣赏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教学目标:
1、知道《苗家儿童庆丰收》是苗族民歌并会演唱,能跟着老师做几个苗族舞蹈动作。

2、欣赏弹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
1、请学生观看一段苗族生活、舞蹈的录像,介绍有关苗族的简单常识。

2、教师范唱歌曲。

3、学生学唱歌曲。

4、为了表现苗族儿童庆丰收的喜悦心情,在歌曲演唱中加进鼓的节奏伴奏。

先可以按教材中的节奏,然后可以引
导学生自由创编节奏伴奏。

5、跟教师学做几个苗族舞蹈动作。

二、欣赏《送我一支玫瑰花》
1、表现欢快的情绪还可以用器乐的形式,下面我们来欣赏弹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这是根据新疆哈萨克族民歌改编的,是一首欢快的乐曲。

2、同学们能听出这首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吗?
3、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弹拨乐合奏是由琵琶、扬琴、柳琴、阮等乐器组成的。

补充动手活动:制作“纸芦笙”
首先用硬纸板卷成一个圆筒并粘好,作为芦笙的“斗”,在中间挖一个圆孔以备插吹嘴用。

然后再用纸拈成长短不同的几根纸管,作芦笙的音管。

用胶条粘在硬纸板卷成的圆筒上。

再拈一根较粗的短纸管做芦笙的吹嘴,插在“斗”下端的圆孔里。

随笔:学会演唱本受歌曲,学做苗族舞蹈的动作。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能手引领课材料《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青年路小学刘燕琴一、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五十六个民族。

2、初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3、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增进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教育,感受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六、课堂教学支持1、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MTV《爱我中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图、民族团结照片和体现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2、学生简单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并搜集民族团结方面的资料(图片、文字、音像等)2、制作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MTV《爱我中华》)师生一起边拍手边跟着唱(一段)。

2、师:看得出来,欢快的乐曲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每一个人,孩子们,大声说出歌曲的名字吧!(学生大声说:爱我中华)3、师:是的,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板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二)活动一:我知道的民族1、师: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知道我是哪个民族吗?(生猜)同学们真聪明,在我们班有大部分都是汉族,可是还有几个同学和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你们想知道他们是哪个民族的吗?让我们用掌声请他们到前边来。

(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2、师:同学们,你知道在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吗?(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民族,对说的较多的及时表扬鼓励。

)3、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一共生活着56族兄弟姐妹,为了保障各民族的权利,国家制定出台了一项民族政策,你知道是什么政策吗?(民族区域自治),那么,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找学生说一说,教师补充强调)4、师: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机关,我国共设立了5大自治区,你知道哪些自治区?(找学生说五大自治区)5、在地图上找找我国的五大民族自治区,并请学生到前面指出来。

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下册4五十六朵花优质教案(1)

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下册4五十六朵花优质教案(1)

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我的家乡日喀则》。

2、欣赏童声对唱《小放牛》和童声合唱《猜调》。

3、欣赏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4、学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教学目标:1、会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我的家乡日喀则》,并了解有关苗族、哈尼族、藏族的简单常识。

2、能参与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的创编和表演,初步感受藏族踢踏舞的特点,学会用形体动作表现欢快的情绪。

3、通过欣赏《猜调》、学唱歌曲《小放羊》,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知道赵州桥、鲁班及八仙等传说。

教材分析:1、《苗家儿童庆丰收》是一首根据苗族芦笙调填词的儿童歌曲。

表现了苗家儿童吹起芦笙、敲起铜鼓,欢庆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芦笙调是苗族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

歌曲旋律欢快、跳跃、流畅,节奏感较强,具有舞蹈性。

歌曲具有苗族音乐的特点,五声羽调式。

歌曲为三个乐句的一段体结构,每个乐句为四小节。

2、《送我一支玫瑰花》是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一首弹拨乐合奏曲,弹拨乐合奏是由扬琴、琵琶、柳琴、阮等弹拨乐器组成的合奏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送我一支玫瑰花》原是一首新疆民歌,由被称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改编,流传很广。

改编后的音乐欢快、热烈,表现了新疆人民热爱生活、热情奔放的性格。

3、《猜调》是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一首童声合唱歌曲,充满了童趣。

《猜调》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用问答的对歌形式反映了生活知识的内容。

对歌是民歌的一种演唱形式,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这种对歌的演唱形式。

对歌的演唱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历史、生活常识等。

如:东蒙民歌《鹿》,北京民歌《对鲜花》,河北民歌《小放牛》等。

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猜调》的音乐很有特点。

第一,旋律活泼、诙谐,节奏紧凑,多用十六分音符,由慢渐快,一气呵成,只是在结尾处才舒展开来,形成歌曲的独特风格。

第二,歌曲中多次出现的si形成独特的色彩。

五十六朵花——教案一:让孩子在音乐中体验生命美好

五十六朵花——教案一:让孩子在音乐中体验生命美好

五十六朵花——教案一:让孩子在音乐中体验生命美好让孩子在音乐中体验生命美好《五十六朵花》是一首由著名作曲家中山大学医学院蒋元浩创作的歌曲,这首歌曲在教育界、艺术界、音乐界都有着广泛的认知度和感召力。

这首歌曲的主旋律流畅优美,歌词简洁而情感丰富,是一首能够激发孩子们美好情感的优秀音乐作品。

本文将针对《五十六朵花》这首歌曲,提出一份教案,从多个角度实现孩子在音乐中体验生命美好的目标。

本教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合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多个年龄段的学生使用。

第一部分:歌曲欣赏我们需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这首歌曲的魅力与美好。

1、歌曲素材展示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关于这首歌曲的素材,如歌曲的MV、歌曲的演唱视频、歌曲的文字赏析等等。

我们可以采用短视频展示歌曲素材,来让孩子们对歌曲形成初步的了解和感知。

2、歌曲情感传递针对孩子的情感认知和体验,我们可以给予简单的解说和引导,让孩子们逐步认识并感悟这首歌曲所传递的情感信息。

3、歌曲演唱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尝试演唱这首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传递关于生命美好的情感信息。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1、创意灵感我们可以给予孩子们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们自由创作一些与《五十六朵花》相关的作品。

例如,可以创作诗歌、绘画、礼品等等,这些作品可以是孩子们对歌曲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是孩子们对自己生命的感悟。

2、音乐鉴赏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尝试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学习如何通过旋律、节奏、和音等音乐元素展现情感。

教师可以结合歌曲的音乐素材,搭配一些乐器演示,让孩子们在音乐中体验美好。

3、歌曲呈现我们可以给每个孩子分配一个角色,让孩子们表演《五十六朵花》的MV或者歌曲演唱视频。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感受歌曲的情感信息,并且增强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三部分:实践运用1、校园展览我们可以在学校的走廊、教室等地方,设置相关的展览,展示孩子们创作的作品,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首歌曲和孩子们的感受和理解。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五十六朵花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五十六朵花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五十六朵花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听辨出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并加以模仿;2.能够按照旋律唱出《五十六朵花》歌曲的每句歌词和对应节奏;3.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4.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五十六朵花》这首歌曲,内容包括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

通过唱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受到歌曲中所描述的情感和场景,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2. 教学过程1.播放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录音,让学生听辨并模仿。

例如,鸟叫声、风声、水声、火车、汽车、人们说话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色,并让他们知道人们可以通过模仿来表达自然界的声音。

2.引入歌曲《五十六朵花》。

播放歌曲,让学生听一遍。

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唱的是什么?3.二遍播放歌曲,让学生跟着唱。

这时候,可以通过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歌曲。

可以将歌曲的歌词印在小黑板上,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歌词。

4.两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活动,缓解疲劳。

5.回到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歌曲并唱一遍。

这时候,老师可以通过点评的方式来激发全班的兴趣,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适当地安排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6.最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唱《五十六朵花》歌曲。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可以通过点评的方式来评判不同小组的表现,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表现。

三、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活动和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

可以以发挥和表现为主要评估指标,也可以适当加入口头问答环节,让学生在听、说、唱、读、写等方面全方位地接触和学习音乐。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和音乐素养,进行层次化、个性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语言文字等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堂氛围可以创建出轻松、活泼、愉悦的学习状态,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环节中自由探索和创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适应性。

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版教案(重点资料).doc

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版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教学总目标:1.继续培育学生民族平等、民族友爱的观念,尊重和学习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传统。

2.继续积累各民族各地区民歌的音调,使民族音调在头脑中生根。

3.学习几个少数民族舞蹈的动作,大胆、热情地表演。

建议课时:5课时本单元教学内容:歌曲两首《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欣赏歌曲两首《小放牛》《猜调》欣赏乐曲《送我一支玫瑰花》音乐活动《我的家在日喀则》(集体舞)本单元教学重点:背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和《其多列》,了解苗族、哈尼族和藏族的简单情况,学会苗族和藏族踢踏舞的简单动作。

歌曲《苗族儿童庆丰收》欣赏《送我一枝玫瑰花》〈猜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唱欢庆气氛的《苗族儿童庆丰收》歌曲,加入锣鼓渲染气氛。

2.模仿吹芦笙和敲铜鼓的动作。

学做几个苗族舞蹈的动作。

3.欣赏民歌两曲,区别童声合唱的音响效果与齐唱的不同。

4.边唱边模仿弹奏冬不拉的动作,倾听弹拨乐器声音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感受《送我一枝玫瑰花》1.教师谈话:小朋友,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出示课件:各民族画面)请你们看,这里有那些民族呢?今天老师准备带你们到另外两个民族去游玩。

你们听,是什么车来接我们(教师在钢琴上弹出汽车,火车声)那我们想座什么车去?2.火车是怎么叫的?呜!下面我们用5的音按音乐火车的节奏发出呜的声音。

教师:各位旅客,我们的音乐火车马上就要出发了呜……(全班学生用呜发出火车音乐,并用脚来感受节奏)小朋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出示课件:云南画面,放“猜调”音乐)云南的小朋友唱起了歌在欢迎我们呢!我们和他们一起唱好不好?3.感受律动。

教师:小朋友,我们的音乐火车又要出发了。

呜……(学生继续做开火车的动作)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出示课件:新疆画面)对!我们来到了新疆,新疆的小朋友高兴的跳起了《送我一枝玫瑰花》歌舞。

二、新授歌曲1.谈话:音乐火车继续出发了,呜……我们又来到了什么地方?来到了苗族,苗族的小朋友吹着芦笙、唱着歌在欢迎我们呢!2.录音范唱 师拿出芦笙,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最新人教小学音乐二下《4五十六朵花》教案 (1)

最新人教小学音乐二下《4五十六朵花》教案 (1)

最新人教小学音乐二下《4五十六朵花》教案 (1)一. 教材分析《4五十六朵花》是人教小学音乐二下的教学内容,本节课通过歌曲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三拍子的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歌唱技巧,对音乐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音乐基础方面较为薄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个别辅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4五十六朵花》的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对三拍子节奏的感觉和表现能力。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三拍子的节奏感觉。

2.歌曲高潮部分的歌唱技巧。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分组练习法:学生分组,进行歌唱和节奏练习。

3.游戏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4.欣赏法:让学生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歌曲《4五十六朵花》的课件。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所需的音响设备。

3.乐谱:歌曲《4五十六朵花》的乐谱。

4.三角板:用于敲击节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4五十六朵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歌曲乐谱,引导学生观察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三拍子的节奏。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歌唱和节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优秀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4五十六朵花》的重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4五十六朵花》,并家长签字确认。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歌曲《4五十六朵花》的标题,方便学生记忆。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案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案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案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案1教案名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分布、文化特点等;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4.引导学生探索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现状,培养学生对于我国多民族团结的情感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分布、文化特点等;2.民族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3.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现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分布、文化特点等;2.难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等多媒体资料,引发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兴趣,为学习创造氛围;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彼此尊重的素养;3.展示教学法:通过展示少数民族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加深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和第一印象。

引发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兴趣。

2.前期准备(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五十六个民族的名称,要求学生尽量说出自己所熟悉的民族,并进行补充。

3.讲授(3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了解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分布、文化特点等。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分析和讨论,梳理出每个民族的特点和亮点,并请学生相互分享。

(3)教师通过展示少数民族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加深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认识和感悟。

4.合作学习(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少数民族进行深入学习,并通过合作完成以下任务:(1)了解所选择民族的分布情况和文化特点,并制作海报进行展示;(2)学习所选择民族的传统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编排一段表演节目;(3)进行小组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最新人教小学音乐二下《4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1)

最新人教小学音乐二下《4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1)

最新人教小学音乐二下《4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4五十六朵花》是人教小学音乐二下的教学内容,这首歌曲以生动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歌曲共四句,旋律简单,节奏明快,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春天的气息,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歌唱技巧,对音乐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音准和节奏的掌握仍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4五十六朵花》这首歌曲,感受春天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音准:歌曲中的音阶较为简单,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准掌握不够准确,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2.节奏:歌曲的节奏较为明快,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节奏感把握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演唱歌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

2.分组练习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分组练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个别辅导法:针对音准和节奏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歌词、旋律、图片等。

2.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教学示范。

3.乐谱:准备歌曲的乐谱,方便学生学习和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春天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4五十六朵花》这首歌曲,展示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的音准和节奏。

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曲创编,如改变歌词、创作旋律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素养。

最新人教小学音乐二下《4五十六朵花》教案

最新人教小学音乐二下《4五十六朵花》教案

最新人教小学音乐二下《4五十六朵花》教案一. 教材分析《4五十六朵花》是人教小学音乐二下的教材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歌曲《4五十六朵花》来学习和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如音阶、节奏等,并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如音阶、节奏等,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乐理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4五十六朵花》。

2.让学生掌握歌曲中的音阶、节奏等乐理知识。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4五十六朵花》。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歌曲中的音阶、节奏等乐理知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美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音乐知识;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4五十六朵花》的乐谱。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准备教学道具,如花朵、音符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4五十六朵花》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歌曲《4五十六朵花》的乐谱,并引导学生观察乐谱中的音阶、节奏等乐理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4五十六朵花》,并在演唱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音阶、节奏等乐理知识。

4.巩固(5分钟)教师设置一些有关歌曲《4五十六朵花》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类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在家多练习演唱歌曲《4五十六朵花》。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下册-《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下册-《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阿西里西》。

2、欣赏童声对唱《快乐的牧羊人》。

3、欣赏管弦乐合奏《宜兰童谣》和绛州鼓乐《滚核桃》。

4、歌表演《我的家乡日喀则》。

教学目标:1、会唱歌曲《阿西里西》《我的家乡日喀则》,并了解有关彝族、藏族的简单常识。

2、能参与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的创编和表演,初步感受藏族踢踏舞的特点,学会用形体动作表现欢快的情绪。

3、通过欣赏《宜兰童谣》、学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1、会唱歌曲《阿西里西》《我的家乡日喀则》,并了解有关彝族、藏族的简单常识。

2、学会彝族舞蹈和藏族踢踏舞的简单动作。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阿西里西》。

教学目标:知道《阿西里西》是彝族民歌并会演唱,能跟着老师做几个彝族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一、歌曲《阿西里西》1、请学生观看一段苗族生活、舞蹈的录像,介绍有关彝族的简单常识。

2、教师范唱歌曲。

3、学生学唱歌曲。

4、跟教师学做几个彝族舞蹈动作。

教学反思:让学生在歌舞表演中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促进其良好合作意识和群体中协调能力的形成。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学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2、知道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是藏族的民歌。

教学过程:1、跟着《我的家乡日喀则》的音乐律动进教室,鼓励学生自由创编,提倡两人一组配合动作。

劳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愉快的,启发学生说一说都做过什么样的劳动。

如:洗手绢、擦地等。

然后,让学生随《我的家乡日喀则》的音乐做劳动的动作。

一方面熟悉歌曲的旋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2、播放有关西藏的风土人情、舞蹈的视频,介绍有关藏族的简单常识。

3、欣赏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

4、学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5、学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补充动手活动:在纸上画上彩条制成藏族的围裙表演。

儿童音乐教案——《五十六朵花》

儿童音乐教案——《五十六朵花》

儿童音乐教案——《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朵花》非常适合3-6岁的幼儿教学,目标学生是初次接触音乐的幼儿,因此这首歌曲的教学内容应当简明、易懂、富有情感,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

本教案将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教学形式《五十六朵花》的教学形式应当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动画等形式的展示,以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接受。

从视频中展示各种颜色的花朵,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并使他们对花卉有更深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教学歌曲《五十六朵花》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儿歌,我们要在教学中合理应用这首歌曲,并加强伴奏,以使孩子们更好地吸收和记忆。

同时,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有趣的练习,让孩子们在练歌中快乐学习,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2、教学内容设计为了更好地教育幼儿,我们可以把《五十六朵花》中的花卉形状、颜色和名称进行分类讲解。

如在“蓝堇”这一单元中,我们可以介绍蓝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认知颜色,这不仅是学习歌曲,还有一些小游戏和互动,如通过颜色配对、找到相应花卉等小游戏来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识别。

同时,通过多种不同的引导方式与运用多媒体手段,本教案旨在使幼儿对学习产生自主性与独立性,使他们感受到在探索世界中者的喜悦。

三、教学方法1、感观教学法《五十六朵花》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来展示花卉的形态、颜色,让孩子们通过感官的接受来学习认知,这种教学法让幼儿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和好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2、游戏教学法通过与孩子们玩一些学习游戏,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加强了幼儿对学习歌曲中知识点的记忆能力,例如在色彩指认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课室中放置一些花卉模型,通过四五个色彩的花卉形状,让孩子们逐渐明白色彩的定义。

我们可以在玩游戏的同时逐渐引导他们来认识和学习,使他们在轻松愉悦中接受新知识。

《五十六朵花》是一首充满着活力、教育性的儿童音乐教导歌曲,其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易学易懂,适合幼儿园的初级教育。

人教小学音乐二下《4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人教小学音乐二下《4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

第5单元五十六朵花教材内容:1、学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我的家乡日喀则》。

2、欣赏童声对唱《小放牛》和童声合唱《猜调》。

3、欣赏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4、学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教学目标:1、会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我的家乡日喀则》,并了解有关苗族、哈尼族、藏族的简单常识。

2、能参与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的创编和表演,初步感受藏族踢踏舞的特点,学会用形体动作表现欢快的情绪。

3、通过欣赏《猜调》、学唱歌曲《小放羊》,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知道赵州桥、鲁班及八仙等传说。

教材分析:1、《苗家儿童庆丰收》是一首根据苗族芦笙调填词的儿童歌曲。

表现了苗家儿童吹起芦笙、敲起铜鼓,欢庆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2、《送我一支玫瑰花》是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一首弹拨乐合奏曲,弹拨乐合奏是由扬琴、琵琶、柳琴、阮等弹拨乐器组成的合奏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3、《猜调》是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一首童声合唱歌曲,充满了童趣。

《猜调》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用问答的对歌形式反映了生活知识的内容。

对歌是民歌的一种演唱形式,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这种对歌的演唱形式。

4、《其多列》是哈尼族民歌,通过“拣树叶”、“砍竹筒”、“衣服上的花纹多美丽”等词语,表现了哈尼族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活泼性格。

5、《小放牛》是一首河北民歌,也是对歌的形式,通过一问一答,使人了解赵州桥、鲁班,以及八仙、柴王爷等神话传说。

6、《我的家乡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

日喀则在西藏的东南地区,日喀则在藏语中是“如意的庄园”的意思。

歌曲的曲调属于藏族踢踏舞曲。

踢踏舞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热烈奔放。

教学重点和难点:1、会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小放羊》,了解有关苗族、哈尼族、藏族的简单常识。

2、学会苗族舞蹈和藏族踢踏舞的简单动作。

教学时间:四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

2、欣赏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五十六朵花”是一个以介绍中国民族音乐为主的系列单元,本单元通过彝族民歌《阿西里西》、蒙古族民歌《快乐的牧羊人》、根据中国台湾童谣改编的管弦乐曲《宜兰童谣》、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以及民族打击乐合奏《滚核桃》,继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选择的两首少数民族歌曲都是儿童题材,便于学生接受。

藏族民歌《阿西里西》要求学生背唱。

学唱经典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学习几个藏族踢踏舞的动作,可以丰富学生对藏族音乐的体验。

《宜兰童谣》是根据中国台湾童谣《丢丢铜》改编的管弦乐曲,用管弦乐合奏的形式,丰富了少数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

绛州鼓乐《滚核桃》是一首汉族民间打击乐合奏。

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节奏也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同类作品还有《鸭子拌嘴》《老鼠娶亲》《打溜子》等。

欣赏《滚核桃》不仅要让学生听辨各种节奏型,想象乐曲表现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模仿编创《小羊过桥》,并用自制打击乐器参与表现。

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并背唱彝族民歌《阿西里西》。

2.能听辨《快乐的牧羊人》中领唱与合唱的演唱形式,感受牧羊人的快乐心情。

3.知道《宜兰童谣》是根据中国台湾童谣《丢丢铜》改编的,能哼唱主题,并联想火车鸣笛及行进的形象。

4.认识堂鼓。

能听辨《滚核桃》中的常用节奏型,积极参与《小羊过桥》的编创活动和表演。

5.能哼唱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学习几个藏族踢踏舞的动作。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体验乐曲情绪、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随音乐表演。

四、单元整体教学思路《阿西里西》教学建议:《阿西里西》是一首节奏简单、旋律明快的彝族民歌,四二拍,全曲由六个乐句构成,do、re、mi、sol、la五个音组成的民族五声调式,旋律简单但不单调,烘托出了欢快的情绪。

歌曲彝语音译部分的歌词演唱起来非常有意思,如“阿西里西”、“丘嘟拉迪”、“嗡啊”都烘托了彝族热情的氛围。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全国设立5个自治区。

2、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5个自治区,并能说出它的名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3、逐步树立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维护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到各民族不分大小,地位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三、课前准备教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课件。

实物投影仪。

教唱十册音乐第四单元《中华民族歌》。

学生:收集我国有关民族的资料,图片,服饰等(可以是剪、贴画等)。

四、教学过程(一)听一听激情导入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希望你能随音乐一起唱。

(师出示课件一:56个不同民族的少年儿童,穿着不同的服饰,在《中华民族歌》的旋律中载歌载舞。

)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民族歌曲,你知道了什么呢?生1:我知道了我国有56个民族。

生2:……师:是呀!正如歌中所唱:“中华古老民族多,五十六族共一国”。

这五十六个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着。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板书课题)(二)找一找感受家之广师:同学们,在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土地上,生活着哪些民族呢?请同学们在“中国主要民族分布示意图”上找一找,(出示课件二: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看看这些民族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

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师:同学们通过找民族的活动后,你知道了什么呢?生:(畅所欲言师:(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和赞赏)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3%(板书:汉族)其它民族人口数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

(板书:少数民族)我国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这一分布特点也反映了汉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

儿童歌曲教案——《五十六朵花》

儿童歌曲教案——《五十六朵花》

儿童歌曲教案——《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朵花》是一首儿童歌曲,歌曲主题是花朵,具体包括五十六种不同的花朵。

这是一首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的歌曲,非常适合儿童们唱跟跳。

本教案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这首歌曲,教导孩子们关于花卉知识以及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1. 学习五十六种不同的花卉,并认识各自的名字、外观及颜色。

2. 听、说、唱、跳、读谱。

3. 学习健康理念与环保思想。

4. 了解传统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五十六种不同的花卉名字、外观、颜色的学习。

难点:旋律、节奏、手势的学习和编排。

三、教学过程(一)引言通过播放歌曲的音频或视频,让孩子们聆听这首歌曲。

歌曲的旋律非常优美,歌词也非常朗朗上口,很容易让孩子们喜欢。

(二)学习歌词学生们跟随教师一起唱这首歌曲,教师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然后再把全曲唱一遍。

让学生们熟悉整首歌曲,把歌词记住。

(三)学习手势将歌词与手势搭配起来,较容易记忆。

比如,“百合花,百合花,手重重,头轻轻”,教师可以给孩子们指导手势,手臂放松,摇晃,头部微微倾斜,大家跟着教师一起模仿,比划。

(四)学习五十六朵花的名称、外观和颜色在歌曲中,提到了五十六种不同的花卉,请学生们列出这些花的名称及颜色。

教师简单讲解每朵花的特点、名称,让学生们熟练掌握它们的外观和颜色。

(五)学习唱诗、读谱让学生们通过说的方式,来学习唱诗。

让他们一句一句读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节奏及每个词语的语调。

帮助孩子们学习基本的读谱技能,通过教学中的练习,来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华丽的歌词。

(六)学习环保理念通过歌曲《五十六朵花》,帮助学生建立起环保理念,让他们认识到花卉的重要性,珍惜环境和自然资源,从而保护我们的地球。

(七)学习文化内涵在讲述花卉的故事中,还有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

比如《菊花秋句》、《信之葵》等,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适当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八)小结解题教师可以进行带问答的方式,来检验孩子们是否掌握了歌词、五十六种花卉的名称、外观、颜色及歌曲的文化内涵等内容。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第4课《五十六朵花》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第4课《五十六朵花》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第4课(五十六朵花)教案教学设计第四课五十六朵花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阿西里西)。

2.听辨蒙古族民歌曲(愉快的牧羊人)3.学唱歌曲(宜兰童谣)。

4.认识堂鼓,听辨绛州鼓乐(滚核桃)。

5.哼唱经典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体验不同音乐作品描绘的不同动物形象,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

2.本单元通过歌表演,唱歌,观赏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逐渐强化节奏和音准的训练,为进一步开展音乐教学打好根底。

3.通过节奏和音准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听辨能力,鼓舞学生参与音乐表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制造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单元主要由学唱歌曲(阿西里西)和(宜兰童谣)。

听辨蒙古族民歌曲(愉快的牧羊人)和认识堂鼓,听辨绛州鼓乐(滚核桃)。

哼唱经典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

学生通过唱歌,歌表演,观赏等音乐活动,感受音乐传达给人们的不同情绪,丰富感情体验生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能用欢快,生动的声音演唱并背唱彝族民歌(阿西里西)。

3.能听辨(愉快的牧羊人)中领唱与合唱的演唱形式,感受牧羊人的愉快心情。

4.了解(宜兰童谣)是依据X民歌(丢丢铜)改编的,能哼唱主题,并联想火车鸣笛及行进的形象。

5.认识堂鼓,能听辨(滚核桃)中常用的节奏型,积极参与(小羊过桥)的编创活动和表演。

6.能哼唱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边唱边跳几个藏族踢踏舞的动作。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打算:录音机,磁带,CD-ROM,课件,投影仪,电子琴等学生打算:二年级音乐课本,笔和橡皮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周别: 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星期:_____班级: ___________ 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阿西里西)2.观赏歌曲(愉快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阿西里西),做到吐字清楚,并能背唱。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五十六朵花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五十六朵花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五十六朵花⑴带着问习题初听歌曲,听出歌曲的情绪、速度以及典型节奏分别是什么?(情绪愉快、速度稍快、典型节奏xxx xx)⑵集体拍奏典型节奏⑶用"来"随着录音小声哼唱歌曲,哼唱的过程中找出歌曲中有没有旋律雷同的句子⑷把旋律雷同的句子用"来"唱一下⑸小声跟录音唱歌词,然后找出歌曲中你认尴尬唱的句子,并随琴模唱⑹用自然柔美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认识都它尔和手鼓四、表演歌曲第二课时【教学内容】⑴观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⑵观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⑶认识马头琴。

【教学目的】⑴观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音乐悲壮的情绪。

⑵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厚、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⑶观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感受"花儿"高亢、明亮的音色特点。

【教学过程】一、观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⑴师:这首乐曲是根据蒙古族民歌改变的。

马头琴独特的音色,增添了内蒙古草原的气息,使嘎达梅林的音乐形象更加的苍劲,悲壮。

现在我们来听一听,用马头琴演奏的这首民歌。

听后说出乐曲给你怎样的感受?⑵学生观赏答复:具有草原的格调,悲壮、浑厚⑶师:你们知道马头琴的形状吗?(出示多媒体课件: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因为琴头上雕刻着马头,所以叫马头琴。

马头琴的音色独特,一听就能联想起草原的景色。

在演奏这首乐曲时,这种独特的音色使我们感到音乐更有草原的气息,更加苍劲、悲壮。

(设计用意:初步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能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佩和热爱。

)二、观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名誉极高。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

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模板。

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裕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我的家乡日喀则》。

2、欣赏童声对唱《小放牛》和童声合唱《猜调》。

3、欣赏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4、学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教学目标:1、会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我的家乡日喀则》,并了解有关苗族、哈尼族、藏族的简单常识。

2、能参与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的创编和表演,初步感受藏族踢踏舞的特点,学会用形体动作表现欢快的情绪。

3、通过欣赏《猜调》、学唱歌曲《小放羊》,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知道赵州桥、鲁班及八仙等传说。

教材分析:1、《苗家儿童庆丰收》是一首根据苗族芦笙调填词的儿童歌曲。

表现了苗家儿童吹起芦笙、敲起铜鼓,欢庆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芦笙调是苗族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

歌曲旋律欢快、跳跃、流畅,节奏感较强,具有舞蹈性。

歌曲具有苗族音乐的特点,五声羽调式。

歌曲为三个乐句的一段体结构,每个乐句为四小节。

2、《送我一支玫瑰花》是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一首弹拨乐合奏曲,弹拨乐合奏是由扬琴、琵琶、柳琴、阮等弹拨乐器组成的合奏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送我一支玫瑰花》原是一首新疆民歌,由被称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改编,流传很广。

改编后的音乐欢快、热烈,表现了新疆人民热爱生活、热情奔放的性格。

3、《猜调》是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一首童声合唱歌曲,充满了童趣。

《猜调》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用问答的对歌形式反映了生活知识的内容。

对歌是民歌的一种演唱形式,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这种对歌的演唱形式。

对歌的演唱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历史、生活常识等。

如:东蒙民歌《鹿》,北京民歌《对鲜花》,河北民歌《小放牛》等。

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猜调》的音乐很有特点。

第一,旋律活泼、诙谐,节奏紧凑,多用十六分音符,由慢渐快,一气呵成,只是在结尾处才舒展开来,形成歌曲的独特风格。

第二,歌曲中多次出现的si形成独特的色彩。

由于歌曲风趣、诙谐,因此流传很广,不仅有独唱,还被改编成多种演唱形式,如:童声合唱、钢琴独奏等。

4、《其多列》是哈尼族民歌,通过“拣树叶”、“砍竹筒”、“衣服上的花纹多美丽”等词语,表现了哈尼族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活泼性格。

其多列是哈尼语“快来”的意思。

歌曲短小、精练,音乐形象鲜明。

歌曲为五声羽调式,全曲由两个乐句构成,两个乐句的结构是成对比的,犹如一问一答。

旋律以dol、mi、sol三个音为主,暂时偏离主音,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寻求结束的愿望,直到最后一个音乐才结束到主音上,全曲一气呵成,欢快、流畅。

5、《小放牛》是一首河北民歌,也是对歌的形式,通过一问一答,使人了解赵州桥、鲁班,以及八仙、柴王爷等神话传说。

歌曲《小放牛》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五声徵调式。

第一、二乐句是上下呼应的两个乐句,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换头合尾),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合头换尾)。

歌曲中八分休止的切分节奏非常突出,使歌曲诙谐、活泼。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河北传统的戏剧曲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旋律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题素材展开,旋律流畅,一气呵成,很容易记忆,成为流传很广的一首民歌。

另外还有一首河北民歌《小放牛》,是一段载歌载舞的对唱。

内容是说一个小姑娘去买酒,走道三岔路口,不知往哪里走。

看见路边有一个牧童,于是上前去问路。

但是牧童却没有直接回答她,俏皮地要小姑娘回答他的问题才肯告诉她,音乐诙谐风趣。

6、《我的家乡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

日喀则在西藏的东南地区,日喀则在藏语中是“如意的庄园”的意思。

歌曲的曲调属于藏族踢踏舞曲。

踢踏舞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热烈奔放。

歌曲的旋律活泼、跳跃,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舞蹈性。

原歌曲为上、下两个乐句的一段体结构,只有八小节,五声宫调式。

第一乐句是由两个乐节构成的乐句,这两个乐节呈问答的形式。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回应,四小节的旋律流畅,一气呵成,好象是在加强回答的语气,赞美自己的家乡。

改编后的歌曲增添了中间部分,在一个八拍的长音衬词后,首先是以主题为素材变化而来的四小节节奏紧凑的旋律,丰富了歌词的内容,然后是两小节的衬词,重复了三遍,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接着再现歌曲的第一段,形成三段体的音乐结构,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会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小放羊》,了解有关苗族、哈尼族、藏族的简单常识。

2、学会苗族舞蹈和藏族踢踏舞的简单动作。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

2、欣赏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教学目标:1、知道《苗家儿童庆丰收》是苗族民歌并会演唱,能跟着老师做几个苗族舞蹈动作。

2、欣赏弹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

教学过程:一、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1、请学生观看一段苗族生活、舞蹈的录像,介绍有关苗族的简单常识。

2、教师范唱歌曲。

3、学生学唱歌曲。

4、为了表现苗族儿童庆丰收的喜悦心情,在歌曲演唱中加进鼓的节奏伴奏。

先可以按教材中的节奏,然后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创编节奏伴奏。

5、跟教师学做几个苗族舞蹈动作。

二、欣赏《送我一支玫瑰花》1、表现欢快的情绪还可以用器乐的形式,下面我们来欣赏弹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这是根据新疆哈萨克族民歌改编的,是一首欢快的乐曲。

2、同学们能听出这首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吗?3、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弹拨乐合奏是由琵琶、扬琴、柳琴、阮等乐器组成的。

补充动手活动:制作“纸芦笙”首先用硬纸板卷成一个圆筒并粘好,作为芦笙的“斗”,在中间挖一个圆孔以备插吹嘴用。

然后再用纸拈成长短不同的几根纸管,作芦笙的音管。

用胶条粘在硬纸板卷成的圆筒上。

再拈一根较粗的短纸管做芦笙的吹嘴,插在“斗”下端的圆孔里。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其多列》。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其多列》。

2、知道歌曲《其多列》是哈尼族的民歌。

教学过程:1、跟着《其多列》的音乐律动进教室,鼓励学生自由创编,提倡两人一组配合动作。

劳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愉快的,启发学生说一说都做过什么样的劳动。

如:洗手绢、擦地等。

然后,让学生随《其多列》的音乐做劳动的动作。

一方面熟悉歌曲的旋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表现哈尼族儿童劳动的歌曲《其多列》。

教师范唱。

3、学生学唱歌曲。

4、活动:我们学过许多歌曲,有欢快的,有优美的。

你们能分辨吗?先来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把优美的歌曲“放”在长花瓶中,欢快的歌曲“放”在圆花瓶中。

然后再唱一组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小小的船》《阿西里西》《布娃娃弹琴》)并分辨。

5、学生自由演唱不同情绪的歌曲。

教学内容:1、欣赏童声对唱《小放牛》。

2、欣赏童声合唱《猜调》。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

2、知道有关赵州桥、鲁班、八仙的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1、比方歌曲《小放牛》的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歌中唱了什么?2、你们知道赵州桥、鲁班和八仙的神话传说吗?3、教师出示赵州桥的录象,并介绍。

然后再介绍八仙的神话传说。

4、第二遍欣赏《小放牛》,巩固记忆歌词的内容。

5、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流畅,我们跟着录音唱一唱。

6、介绍对唱的演唱形式。

对唱歌曲就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有的是一句问,一句答;有的是一段问,一段答。

这首歌曲属于哪一种呢?(一段问,一段答)7、河北还有一首民歌《小放牛》,也是对唱的演唱形式。

内容是说一个小姑娘去买酒,走道三岔路口,不知往哪里走。

看见路边有一个牧童,于是上前去问路。

但是牧童却没有直接回答她,俏皮地要小姑娘回答他的问题才肯告诉她。

你们听听,牧童问了什么问题,小姑娘答上来了吗?8、有许多歌曲都是对唱的形式,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首云南的民歌《猜调》,这也是一段问,一段答的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非常独特,除了开始和结尾的几个音稍长外,中间的大部分节奏都很紧凑,歌词很密,像绕口令一样,要仔细听。

9、第二遍欣赏《猜调》,说一说,歌中都唱了什么?10、表演《小放牛》。

11、启发学生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改编歌词演唱。

教学内容:学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教学目标:1、学会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2、知道《我的家乡日喀则》是藏族民歌。

教学过程:1、播放有关西藏的风土人情、舞蹈的录象,介绍有关藏族的简单常识。

2、欣赏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

3、学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4、学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5、补充动手活动:在纸上画上彩条制成藏族的围裙表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