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3章教案 (1)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优质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优质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这一节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以及应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代数的基础知识,对于方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以及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的能力;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提高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以及应用。

2.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并运用实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案准备:提前编写好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

2.课件准备: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

3.习题准备:挑选一些适合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的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例如: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售价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从而引出一元一次方程。

3.1 代数式(教案)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3.1 代数式(教案)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3.1代数式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1.能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2.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重点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学会求出代数式的值,并解释它的实际含义.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图3-1,提出问题:(1)按图3-1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_____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____根火柴棒.(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4)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教师讲评,并进一步讲解第(4)题的两种思考方法: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增加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4+3(x-1)]根.上面的一排和下面的一排各用了x根火柴棒,竖直方向用了(x+1)根火柴棒,共用了[x+x+(x+1)]根火柴棒.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二、探究新知1.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教师:通过探究,我们发现字母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1)在上面的活动中,我们借助字母表示正方形的个数与小棒的根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有什么好处?(2)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字母?这些字母都表示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汇报答案后,教师讲评:列代数式时,先找出题目中表示运算关系的词,然后理清关系,分清运算顺序,最后按代数式的书写格式规范地列出代数式.2.代数式的概念(1)今年李华m岁,去年李华________岁,5年后李华________岁.(2)a个人n天完成一项工作,那么平均每人每天的工作量为________.(3)某商店上月的收人为a元,本月收人比上月收入的2倍还多10元,本月收人是________元.(4)如果正方体的棱长是a-1,那么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___,表面积是________.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分析:像这样用运算符号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作代数式.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代数式,哪些不是代数式.(1)x-1;(2)-2x=1;(3)π;(4)5<7;(5)m.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通过以上练习,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代数式的概念,那么它与等式、不等式的区别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评价.3.代数式的书写要求(1)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用“·”表示或省略不写,并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注:数字与数字相乘,“×”不能用“·”表示,也不可省略.(2)除法运算应写成分数的形式;(3)代数式中相同字母或因式的积用乘方形式表示;(4)代数式为和或差的形式,且后面有单位时,要把代数式用括号括起来.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78页“随堂练习”.2.填空.(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是a,b,c,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b+c;(2)张强比王华大3岁,当张强a岁时,王华的年龄是(a-3)岁;(3)圆的半径是R厘米,它的面积是πR2.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先让学生举手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再简单归纳: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和公式,这样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五、课后作业教材第82页习题3.1第1,2,3题.本节课的内容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用字母表示数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用实物或生活事例讲解,让学生体会、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感受代数的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本节课讲练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2课时列代数式1.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在具体情境中,能求出代数式的值,并解释它的实际意义.重点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学会求出代数式的值,并解释它的实际含义.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问题:如图为一阶梯的纵截面,一只老鼠沿阶梯的两边A -B -C 的路线逃跑,一只猫同时沿阶梯(折线)A -C -B 的路线去追,结果在距离C 点0.6 m 的D 处猫捉住老鼠,已知老鼠的速度是猫的89 ,你能求出阶梯A -C 的长度吗?教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二、探究新知1.列代数式课件出示问题:列代数式,并求值.某景点的门票价格: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5元.(1)一个旅游团有成人x 人、学生y 人,那么该旅游团应付多少门票费?(2)如果该旅游团有37名成人、15名学生,那么他们应付多少门票费?解:(1)该旅游团应付门票费(10x +5y )元.(2)把x=37,y=15代入代数式10x+5y,得10×37+5×15=445.因此,他们应付门票费445元.学生思考后汇报答案,教师追问:代数式10x+5y还可以表示什么?.教师:通过上面的练习,同学们思考一下,实际问题中该怎样列代数式呢?关键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并进一步指出:(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原则(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一定要牢固掌握.课件出示问题:营养学家通常用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衡量人体胖瘦程度,这个指数等于人体体重(单位:kg)与人体身高(单位:m)平方的商.对于成年人来说,BMI在18.5与24之间,体重适中;BMI低于18.5,体重过轻;BMI高于24,体重超重.(1)设一个人的体重为w kg,身高为h m,请用含w,h的代数式表示这个人的BMI.(2)张老师的身高为1.75 m,体重为65 kg,他的体重是否适中?(3)BMI对未成年人的胖瘦程度也有一定参考意义,请计算你的BMI.2.求代数式的值填写下表,并观察5n+6和n2这两个代数式的值的变化情况.(1)随着n的值逐渐变大,5n+6和n2这两个代数式的值如何变化?(2)估计一下,哪个代数式的值先超过100?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进一步讲解:我们知道,表示数的字母具有任意性和确定性,如5n+6中n可取任何有理数,当给出未知数(字母)的值时,如n=5,则5n+6就是一个确定的值.一般地,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叫作代数式的值.课件出示练习: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学生解答并写出解答过程,教师点评并提出问题:求代数式的值应分哪几步?学生:求代数式的值的步骤:(1)代入;(2)计算.教师点评,并指出求代数式的值时需注意:(1)格式规范;(2)适当添加括号;(3)灵活运用整体代入.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79页“随堂练习”第1~3题.四、课堂小结1.怎样列代数式?2.怎样求代数式的值?3.列代数式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五、课后作业1.教材第82页习题3.1第2,3,4题.代数式是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讲练相结合,使学生深刻了解列代数及求代数式的值的意义.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在不断地纠错、归纳、创新中学习新知识.利用实际例子,引出代数式在实际背景下所表示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解题的过程中,注意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第3课时整式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会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2.掌握多项式及其项、次数的概念,会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和次数;3.理解整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为整式.重点掌握单项式、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和整式的概念.难点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问题:请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组合柜如图3-2所示,内部用隔板纵向分隔成5个独立的小柜子(如图3-3),柜门由5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组成.(1)若要在5个柜门的周边都贴上装饰条,则所需装饰条的总长度是多少?(2)若要给柜门外表面喷漆,则需要喷漆的面积是多少(边框缝隙忽略不计)?(3)设柜子的进深为c(如图3-2),则整个柜子的容积是多少(柜门、隔板及背板的厚度忽略不计)?二、探究新知1.单项式教师:观察上面所列代数式,它们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学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并讲解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5ab,5abc,3v,6p.课件出示问题: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1)abc;(2)b2;(3)-5ab2;(4)y;(5)-xy2;(6)-5.学生完成后举手回答.教师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的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的系数的概念并板书: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作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的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并板书: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作单项式的次数.课件出示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7xy2的系数是7;(2)-x 2y 3和x 3都没有系数;(3)-ab 3c 2的次数是0+3+2;(4)-a 3的系数是-1;(5)-32x 2y 3的次数是7;(6)πr 2h 的系数是π.学生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并强调:(1)圆周率π是常数;(2)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 2,-a 2b 等;(3)单项式的次数只与字母的指数有关.指数是1,省略不写,但求和时不能省略.2.多项式课件出示问题:(1)一个数比x 的2倍小3,则这个数是________;(2)x 的13 与y 的12 的差是________.教师:观察以上两小题所得出的代数式,它们与单项式有何区别与联系?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多项式的概念,并补充完善:像这样,几个单项式的和叫作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作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作常数项.例如,多项式x 2-2x +5有三项,它们是x 2,-2x ,5,其中5是常数项.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作几项式.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作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例如,多项式2x2+3x-1是一个二次三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课件出示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多项式a3-a2b+ab2-b3的项为a3,a2b,ab2,b3,次数为12;(2)多项式3n4-2n2+1的次数为4,常数项为1.学生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并强调:多项式的次数不是所有项的次数之和,而是最高次项的次数.三、课堂练习1.请列出下列问题中的代数式,并指出其中:①哪些是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分别是多少?②哪些是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是多少?(1)如图3-4,一个十字形花坛铺满了草皮,这个花坛草地面积是多少?(2)当水结冰时,其体积大约会比原来增加1/9,x m3的水结成冰后体积是多少?(3)如图3-5,一个长方体的箱子紧靠墙角,它的长、宽、高分别是a ,b ,c .这个箱子露在外面的表面积是多少?(4)某件商品的成本价为a 元,按成本价提高15%标价,后又以八折(即按标价的80%)销售,这件商品的售价为多少元?2.教材第82页“随堂练习”.3.填空.(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正方形的面积是a 2;(2)若三角形的一边长为a ,且这边上的高为h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12 ah ;(3)若正方体的棱长为x ,则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x 2;(4)若m 为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m ;(5)小明每个月从零花钱中储存x 元钱用来捐款,一年下来小明捐款12x 元.【答案】1.(1)ab -4c 2,多项式,次数是2 (2)109 x ,单项式,次数是1 (3)ab +ac +bc ,多项式,次数是2 (4)0.92a ,单项式,次数是1四、课堂小结1.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分别是什么?2.多项式及其次数、项数、常数项分别是什么?3.什么是整式?五、课后作业教材第82页习题3.1第5,6,8,9题.“整式”属于“代数式”的领域,是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整式是代数式中最基本的式子,是实际的需要,也是今后学习分式、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整式中有些概念,学生刚学时不易理解,比如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等,教学时可通过简单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区分、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对概念和纯文字的叙述,不要仅追求精确的形式,而是更加去注重其实质的理解与领悟.。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案(新版)青岛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案(新版)青岛版

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教学目标】1.在实际应用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熟悉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学会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去解题,积极地参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活动,并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3.能够灵活地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分类讨论思想。

【学习重点】异号两数相加计算方法与技巧。

【学习难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回顾课本第44页有关黄河水位的例子。

让学生体会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以及一个数与0相加的在实际问题中的不同意义,师生共同做课本第45页题目。

师提问: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是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主要问题。

(出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看课本第45页,观察水位的变化情形与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1)、同号两数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3)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形。

初步形成有理数相加的做题方法。

2.( 补充)借助数轴来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

假定一个物体向前后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前运动为正,向后为负,向前运动8m,记作+8m,那么向后运动3m,记作-3 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

(各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①符号,②绝对值的和与差)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用投影仪展示)有理数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3. 自学课本例1,并独立解决(2)(3)(4)三个小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2《等式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2《等式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2《等式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乘除同一个数不改变等式的成立性。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方程和不等式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有理数的基本运算和概念,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等式性质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乘除同一个数不改变等式的成立性。

2.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等式性质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通过具体例子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等式的性质,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等式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子:有一辆汽车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后到达B地,问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等式的性质。

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性质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练习1:判断等式的正确性。

练习2:运用等式的性质,求解未知数。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1.判断等式的正确性。

2.运用等式的性质,求解未知数。

3.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等式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是始终贯穿这些内容的主线,而且始终渗透着“数学建模”和“化归”的思想方法。

通过丰富实例,从算式到方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开方程是刻划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通过观察、归纳引出不等式的两条性质,为进一步讨论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归纳“移项”、“合并”、“去括号”等法则,逐步展现求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加强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作了较集中的归类讨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有关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2、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数字系数)并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明确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初步树立数学建模思想和体会化归思想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运用是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课时分配3.1 从算式到方程…………………………………………2课时3.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一)…………………………3课时3.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一)…………………………4课时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3课时本章小结………………………………………… 2课时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识别一元一次方程;了解方程的解,会验证方程的解;知道怎样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第3章 代数式3.3 整式的加减 教案

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第3章 代数式3.3 整式的加减 教案

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第3章代数式3.3 整式的加减教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整式的加减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代数式这一章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如何对含有相同字母的多项式进行合并同类项,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整式的加减法则。

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是代数运算的基础,为后续的代数学习,如解一元一次方程、二次方程等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式加减的规则,同时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此外,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也锻炼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代数知识,如变量、常量、单项式、多项式等,对数学符号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然而,对于抽象的整式加减,尤其是如何识别和合并同类项,可能会感到一定的困难。

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具体的数的运算上,对于字母表示的数的运算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惑。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但注意力集中时间可能较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他们的学习动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应能理解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掌握同类项的概念,能正确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整式加减的抽象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 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 同类项的识别和整式加减的简化过程。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展示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苹果和香蕉的总数,两本书的总价格等,引出含有加减运算的数学表达式。

二、新知探究1. 整式和同类项的概念: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总结出整式的定义,即字母和数字的乘积,且字母可以是任意次幂。

引导学生发现同类项的特征,即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北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第3章 整式及其加减 4 整式的加减 第1课时 合并同类项

北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第3章 整式及其加减 4 整式的加减 第1课时 合并同类项

4 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 合并同类项教师备课 素材示例●情景导入 动漫故事:早上围裙妈妈要大头儿子买早点,告诉他:爸爸要3个烧饼,3根油条;妈妈要2个烧饼,4根油条;他自己要2个烧饼,2根油条.大头儿子来到街上,孝顺的他先想到了爸爸,买了3个烧饼,3根油条,又去为妈妈买了2个烧饼,4根油条,最后又汗流满面地为自己买了2个烧饼,2根油条.【教学与建议】教学:用生活中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分类的必要性.建议:教师可提出问题:(1)为什么笑了?你发现了什么?(2)若是你如何做?日常生活有分类整理的问题,数学也有分类问题.●悬念激趣 浆糊的好朋友万事通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他也陪浆糊来到了整式王国.当他看到几个排好队的单项式后,竟将多项式合并为二项式.其过程如下:5x 2-6xy +x 2-3xy -8x 2=5x 2+x 2-8x 2-6xy -3xy=(5x 2+x 2-8x 2)+(-6xy -3xy)=-2x 2-9xy.你知道万事通是如何合并的吗?【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数学悬念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建议: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由学生代表讲解万事通的计算过程,明白同类项可以合并.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例1】下列各组单项式中,不是同类项的是(C)A .3a 2b 与-2ba 2B .32m 与23mC .-xy 2与2yx 2D .-ab 2与2ab 【例2】已知14-1y n 是同类项,则m +n =__8__. 通过移动多项式中项的位置,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例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D)A .3m 2-2m 2=1B .5m 4-2m 3=3mC .m 2n -mn 2=0D .3m -2m =m【例4】把(a -b)看成一个整体,合并3(a -b)2-7(a -b)2+2(a -b)2的结果是__-2(a -b)2__.把整式化简求值也就是将整式的同类项先移项,再合并同类项后代入字母的值计算.【例5】先化简,再求值:(1)3-2xy +3yx 2+6xy -4x 2y ,其中x =-1,y =-2;(2)5ab +4a +7b +6a -3ab -4ab +3b ,其中a +b =6,ab =3.解:(1)原式=3+4xy -x 2y =13;(2)原式=-2ab +10(a +b)=54.先理解题意列出代数式,再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进行合并.【例6】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112xy__.【例7】某学校组织七、八年级全体学生参观西柏坡纪念馆,七年级租用45座大巴车x 辆,60辆大巴车y 辆;八年级租用60座大巴车x 辆,30座中巴车y 辆,当每辆车恰好坐满.(1)用关于x ,y 的代数式表示该学校七、八年级的总人数;(2)当x =4,y =7时,该学校七、八年级共有多少学生?解:(1)总人数为45x +60y +60x +30y =105x +90y ;(2)105×4+7×90=1050.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1.感受合并同类项的必要性,理解合并同类项依据的运算律.2.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同类项的定义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找出同类项并能正确合并同类项.活动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强强非常好学,他看姐姐的作业如下图.5x 2-6xy +x 2-3xy -8x 2=5x 2+x 2-8x 2-6xy -3xy=-2x 2-9xy强强问姐姐,你怎么把五项式变成了二项式呢?活动二: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探究1】同类项的概念如图,长方形由两个小长方形组成,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解法一:大长方形的长为(8+5),宽为n ,所以面积为13n ;解法二:大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和,所以大长方形的面积为8n +5n =13n.【归纳】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注意: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探究2】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及方法问题:上题中的8n +5n ,以及-7a 2b +2a 2b 该如何进行计算呢?解:8n +5n =(8+5)n =13n(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7a 2b +2a 2b =(-7+2)a 2b =-5a 2b(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归纳】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活动三: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例1】(教材P 90例题)根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1)-xy 2+3xy 2;(2)7a +3a 2+2a -a 2+3.【方法指导】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解:(1)-xy 2+3xy 2=(-1+3)xy 2=2xy 2;(2)7a +3a 2+2a -a 2+3=(7a +2a)+(3a 2-a 2)+3=(7+2)a +(3-1)a 2+3=9a +2a 2+3.【例2】化简求值:2a 2b -2ab +3-3a 2b +4ab ,其中a =-2,b =12. 【方法指导】原式合并同类项得到最简结果,再代入a 与b 的值. 解:原式=(2-3)a 2b +(-2+4)ab +3=-a 2b +2ab +3.当a =-2,b =12时,原式=-(-2)2×12+2×(-2)×12+3=-1. 【例3】有这样一道题:“当a =0.35,b =-0.28时,求多项式7a 3-6a 3b +3a 2b +3a 3+6a 3b -3a 2b -10a 3的值.”小明说:“本题中a =0.35,b =-0.28是多余的条件.”小强马上反对,说:“这个多项式中每一项都含有a 和b ,不给出a ,b 的值怎么能求出多项式的值呢?”你同意哪名同学的观点?请说明理由.【方法指导】多项式化简后若只剩下常数项,则跟字母的取值无关;若化简后含有字母项,则跟字母的取值有关.解:原式=(7+3-10)a 3+(-6+6)a 3b +(3-3)a 2b =0,所以小明的说法正确,与字母的取值无关.活动四:随堂练习1.下列各组代数式中,是同类项的是(C)①-5与π;②-5mn 与nm 2;③-3m 2n 3与2n 3m 2;④2ab 与2xy ;⑤-a b与b a;⑥5x 2y 3与3x 2y 2. A .②③⑤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⑥2.若-2x 3a y 3与2x 12y b 是同类项,则(a -b)的值是(B)A .0B .1C .-1D .3.合并同类项:(4)4b -2a 3+1+a 3-3b.解:原式=b -a 3+1.4.求代数式的值.(1)8p 2-7q +6q -7p 2-7,其中p =3,q =3;(2)13m -32n -56n -16m ,其中m =6,n =2. 解:(1)原式=p 2-q -7.当p =3,q =3时,原式=-1;(2)原式=16m -73n.当m =6,n =2时,原式=-113. 活动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学生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的应用,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作业:课本P91习题3.5中的T1、T3、T4本节课学生从了解同类项的概念到合并同类项,知识层次递进,培养了学生动脑习惯,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普遍感到兴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于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这一步骤,部分学生还是会出现符号错误或漏项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这一部分的讲解和练习,通过反复举例,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关键步骤。
另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们在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有些力不从心。他们往往难以从问题中抽象出方程,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将实际问题融入方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建立方程模型。
-例如,对于年龄问题,如“小华比小明大3岁,小华今年10岁,求小明几岁”,学生需要学会将问题转化为方程:设小明年龄为x,则根据题意可得x+3=10。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关系的问题?”(如购物找零、时间速度问题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奥秘。
2.教学难点
-移项和合并同类项:学生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往往容易在这一步出错,如符号变化、漏项等,需要教师重点强调和反复练习。

初中数学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1)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根据条件列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二、教学重点: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三、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观察归纳法、合作探究五、教学用具:PPT六、教学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展出情景:欧拉是数学史上着名的数学家,在孩提时代他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但是个很聪明的孩子。

有一天,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

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

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

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

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

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

他有办法。

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

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

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

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

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

”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

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

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第3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华东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3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华东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3章图形的初步认识3.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能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立体图形;2.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3.认识立体图形中的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得到某种特征.重点1.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2.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难点认识立体图形中的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得到某种特征.一、导入新课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带领同学们一起神游大地,去领略祖国的美景.出示图片:北京天坛、故宫、鸟巢、水立方.千姿百态的建筑物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展示了建筑师的聪明才智,在这些实物中有没有大家熟悉的立体图形?二、探究新知1.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这些物体中有一部分是较有规则的,如:生活物体苹果、球天坛顶端塔顶粉笔盒笔筒类似图形球体圆锥棱锥棱柱圆柱2.常见的立体图形如下图:在上面的图形中:(1)图1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柱体(圆柱体);(2)图2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柱体(棱柱体);(3)图3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锥体(圆锥体);(4)图4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球体;(5)图5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锥体(棱锥体).3.多面体的概念:观察上图2,5与图1,3,4,它们有什么区别?小结:如上图2,5,围成立体图形的每一个面都是平的,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又称为多面体.4.归纳总结:你能将这些立体图形进行分类吗?简单立体图形分类:立体图形{柱体{圆柱棱柱球体锥体{圆锥棱锥5.另外,棱柱有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棱锥有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六棱锥……三、课堂练习1.在下面四个物体中,最接近圆柱的是()2.下列图形中上面是一些具体的物体,下面是一些立体图形,试找出与上面立体图形对应的实物.四、课堂小结1.简单立体图形分类:立体图形{柱体{圆柱棱柱球体锥体{圆锥棱锥2.多面体的概念:围成立体图形的每一个面都是平的,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又称为多面体.五、课后作业教材习题4.1第1~3题.本节课的教学应从具体的图像入手,引导学生从中抽象出立体图形,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简单立体图形的分类,渗透分类思想,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比较掌握图形的特征.3.2立体图形的视图3.2.1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1. 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能力;2. 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重点1. 仔细观察物体,确定好物体的主视,左视,俯视方向;2. 如何确定物体的三视图.难点1. 根据立体图形和视图方向,画出立体图形的视图;2. 根据具体的立体图形分析图形的组成等.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给我们描绘了一段庐山瑰丽的风景图.问题:1.从诗中可以看出,苏东坡从不同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观察,那他都从哪些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观察呢?2.诗中蕴含着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设计意图】通过诗词描述的形式展示一段风景,通过跨学科的方式,以苏东坡的一首《题西林壁》把同学们带入到一段如诗如画的境界中来,再从诗句中提炼出数学知识.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中的“美”.二、探究新知(一)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有一个长方体如图:长方体有6个面,如果我们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去观察,肯定可以确定它的形状和大小,而实际上从正面看与从后面看得到的是同一种图形.请同学们说说,你看到到的是什么图形,边长各是多少?(二)判断由立体图形得到的视图13. ( 2024·江汉区模拟)已知一个几何体如图所示,那么它的左视图是()A B C D9. ( 2024·二道区校级四模)下列几何体中,其主视图和俯视图完全相同的是()A B C D三、课堂练习1.2024年2月17日,全球首架大型客机从上海起飞参加第九届新加坡国际航空航天与防务展.商飞是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中程干线客机.如图是大型客机的实物图,其俯视图是( A )A BC D2.四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从正面得到的视图是( B )A B C D3.( 2019秋·镇平县期末)一个几何体由大小相同的小立方块搭成,从上面看到的几何体形状图如图所示,其中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的小立方块的个数,则从正面看这个几何体得到的形状图是()A B C D四、课堂小结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成为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成为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成为俯视图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29页习题4.2本节课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比较重要,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通过由立体图形到试图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明确从不同方向看物体,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图形,通过观察与归纳能画出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发展观察思维能力3.2.2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1. 能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2. 使学生能利用三视图来描述出实际的立体图形.重点1. 仔细观察物体的主视,左视,俯视图,根据三视图描述出立体图形;2. 如何确定物体的三视图.难点1. 如何根据三视图,画出正确的立体图形;2. 根据三视图对立体图形做相关计算(面积,体积,个数等).一、导入新课健康饮水从“凉白开”开始,同学们用来烧开水的水壶是啥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下面看看老是找到几种常见的电热水壶的样子,看看跟同学们加的是否一样呢?二、探求新知(一)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抽象出具体的物体形象.是不是各种形状的都有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电水壶的三种视图,试着想象一下这个电水壶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分别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样子:________.(二)通过观察三视图,确定物体具体形象.三、课堂练习1. 如图是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那么这个立体图形是()A B C D2.如图为某几何体的三种视图,这个几何体可以是()A B C D3.下面两幅图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主视图与俯视图,则搭成这个几何体的左视图为()A B C D4.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圈和左视图如困所示,则组成该几何体所用的正方体最少是()A.5个B.6个C.7个D.8个四、课堂小结通过观察物体的三视图(包括三视图所标注的数据等),抽象出具体的立体图形并描述出来..能通过分析三视图,对立体图形进行相关计算.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29页习题4.2本节课让然关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通过由观察三个方向的视图,来确定立体图形是本节课的重点,开始可以由简单的,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描述具体的立体图形,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演示得出结论,然后总结规律和方法,逐步过渡到能直接抽象出立体图形.3.3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等实践活动,丰富立体图形的认知和感受,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2.会判断所给定的平面图形能否折成立体图形;3.给出一些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能说出相应立体图形的名称;4.会判断给定的平面图形是否为某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并会把一个简单的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重点根据立体图形研究其展开图和根据展开图判别立体图形.难点研究一个简单立体图形展开图.一、导入新课1.观察生活的周围,就会发现物体的形状千姿百态……,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图形的知识.2.当我们进行包装时,它们的展开图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二、探究新知1.圆柱体是我们所熟悉的图形,那么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呢?请你画出来.2.“折一折”:如下图是多面体的展开图,你能说出这些多面体的名称吗?3.正方体有哪几种展开图,你能画出来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将结果画在黑板上,教师及时予以总结.正方体展开图如下图:根据图形做出归纳小结:第一行是1-4-1组合;第二行第1~3个是2-3-1组合;第二行最后两个分别是2-2-2和3-3组合.三、课堂练习1.如图,()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2.如图,下列图形是某些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说出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3.在图中添加一个小正方形,使该图形经过折叠后能围成一个四棱柱,不同的添法共有()A.7种B.4种C.3种D.2种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31~132页练习第1,2,3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学习本节课内容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多从具体的实物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规律并及时进行总结,然后再通过抽象的想象来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3.4平面图形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画图——认知——设计的过程,了解生活中的圆和多边形;通过画图——分析——归纳,了解多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将一个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2.能力目标:从具体图形中,通过抽象、概括,画出它的表面形状,把一个多边形进行分割转化成三角形,从中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重点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圆、多边形及其给生活带来的美和享受,进而认识多边形,会将一个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难点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方法.一、导入新课1.观察下面所示的各物体,你能画出它们表面轮廓线的形状吗?2.虽然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立体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的世界,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知道,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所组成的,我们也知道,其实有时我们观察物体,都是从其表面开始的:生活物体硬币镜框塔的横截面三角旗扇子表面图形圆长方形六边形三角形扇形二、探究新知1.其实,生活中的物体,它们的表面都是有一定形状的平面图形,如:2.观察这些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是怎样构成的吗?概括:(1)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2)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按照组成多边形的边数,多边形可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另外,多边形也可分为凹多边形与凸多边形.3.我们都知道,每个多边形都可以看成是由三角形组成的,即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如:从上图中,可以发现三角形的个数刚好与边数有一定的规律:三角形的个数=边数-2三、课堂练习1.下列图形中,是四边形的是()A.①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④⑤2.如图,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按如图的方法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十五边形可以分成________个三角形.四、课堂小结1.(1)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2)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2.在多边形中,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36页练习第1,2题.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数学的具体图形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出结论.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总结出规律,应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2.本节课能抓住学生的爱好和心理需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并能把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3.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多边形和圆,并认识到它们可以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的基础上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了教学,同时学生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3.5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3.5.1点和线1.使学生理解任何图形都是由点和线组成的,体会线段、射线、直线的形象,正确区分这三个图形,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2.感受、体会、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以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掌握两点间距离的概念.重点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以及表示方法,熟悉简单的几何语言.难点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一、导入新课1.如果你站在一座足够高的楼上,望着楼底下的某一个人,那么你将能见到什么?2.黑夜中用聚光灯照射远处的墙壁,我们会看到什么?3.如果你把一条两头都打结的绳子拉直了,你将能发现什么?二、探究新知1.从情景中,我们可以知道,你能看到的将是一个点,而这个点就表示着这个人或聚光灯照射处的位置,因此,可以概括:点通常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点图形:·A表示:点A(A点).2.日常生活中,一根拉紧的绳子、一根竹竿、人行横道线都给我们以线段的形象.线段图形:表示:线段AB线段d3.利用线段的形象,我们顺利地引出了射线与直线.概括: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射线;把线段向两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叫做直线.射线图形:表示:射线AB射线d直线图形:表示:直线AB直线d4.小结:对于线段、射线、直线,应该进行综合的比较:线段射线直线图形表示线段AB 射线AB 直线AB几个端点2个1个0个能否延伸不能向一边无限延伸向两边无限延伸能否度量能不能不能5.试一试.(1)线段公理观察下图,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径,你会选择哪一条?从上边的图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从A地到B地,走直路的路程是最短的,即在这些把A,B连结起来的线中,线段AB是最短的.概括: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2)直线的公理我们要把一根木条钉紧,只用一个钉子,行吗?那么至少需要钉几个钉子才能将木条钉紧?由生活中的经验,我们都知道,一个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两个钉子才能将木条钉紧.概括: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三、课堂练习1.四条直线两两相交,其交点个数最多有()A.3个B.4个C.5个D.6个2.如图所示,共有线段________条;共有射线________条;共有直线________条.3.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木板上,用手拨木条,木条能转动,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木板上,就能固定细木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堂小结1.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区别.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3.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五、课后作业教材习题4.5第1,2题.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入门课,培养学生的几何意识对于本节课来讲就很重要,教师可以从具体形象的实际例子入手,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几何意识.抽象是数学的一种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物体、图形中抽象得到点、线、面、体等数学概念.概括事物的数学属性,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实际物体,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的思维习惯.3.5.2线段的长短比较1.使学生分别掌握测量与重叠来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2.使学生充分理解两条线段大小比较所隐含的意义,能从“量”与“形”上进行转化;3.线段中点的性质及其简单运算.重点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其原理.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数量”的角度引入到从“形”的角度来分析两条线段的大小比较.一、导入新课1.如果有两个同学在比较高矮,你们一般是怎么做的?解决方法:让两个人站在一起来比较;分别量出这两个同学的身高.2.如何比较数学书长和宽的长度大小?你能够想到什么方法? 解决办法:可以拿两本相同的数学书,将长和宽重叠进行比较;分别测量长和宽的长度;用圆规截取书本的宽度,再和长相比较.二、探究新知1.从上面的探究总结,怎样比较下图中两条线段的长短?小结:从上面的引例,我们很容易知道,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有两种方法: (1)用刻度尺度量;(2)利用圆规进行移动.如图有线段AB 与线段CD ,且进行了以上的有关比较方法.如果通过比较可知:线段AB 比线段CD 短,则表示为: AB<CD(或CD>AB)2.如图,MN 是已知线段,你能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画一条与MN 相等的线段吗? 小结:我们可以先画射线AB ,然后用圆规量出线段MN 的长,再在射线AB 上截取AC =MN ,那么,AC 就是所要画的线段.3.在一张半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AB ,将线段AB 折叠,使点A 和点B 重合,折痕与线段AB 的交点为C ,测量AC 、BC 和AB 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小结:AC =CB =12AB ,AC +CB =AB归纳: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如上图,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 三、课堂练习1.如图①,AD =AB -________=AC +________.2.如图②,下列说法不能判断点C 是线段的中点的是( )A .AC =CB B .AB =2AC C .AC +CB =ABD .CB =12AB3.在直线m 上顺次取A ,B ,C 三点,使AB =4 cm ,BC =3 cm ,如果O 是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OB 的长.四、课堂小结1.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有两种方法: (1)用刻度尺度量;(2)利用圆规进行移动.2.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如下图,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AC =CB =12AB ,AC +CB =AB.五、课后作业教材习题4.5第4,5题.在本节课的安排上应逐渐在几何中渗透几何语言的描述,并应注意到其语言的规范性.在知识上应对本节课内容上有所拓展,而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引导学生来发现问题,并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6角3.6.1角1.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两个定义;2.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3.使学生掌握平角、周角和直角的概念;4.掌握角的单位换算,会进行计算;5.会用角准确地表示方向.重点角的概念及两个定义和角的表示方法.难点角的单位换算和用角准确地表示方向.一、导入新课观察下面的图形,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这些图形都给了我们角的形象.二、探究新知1.根据你对上面角的观察,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小结:角的定义:(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2)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角可以看成是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2.如何表示一个角呢?小结:角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表示方法(如图所示):3.平角和周角在上面的旋转过程中,有两种特殊的情况:第一种是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第二种是绕着端点旋转到终边和始边重合,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4.角的度量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从量角器中我们已经知道如果把周角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就是一度,记作1°,但是一个角并不正好是整数度数,与长度单位一样,考虑用更小一些的单位.把一度分成60等份,每一份就是1分,记作1′;而把一分再分成60等份,每一份就是1秒,记作1″.这样,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有如下关系: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5.方位角还记得下图的八个方向吗?但在日常生活中,八个方向是不够用的,这只是一种大致的方向.如果要准确地表示方向,那就要借用角度的表示方式.三、课堂练习1.计算:(1)180°-(35°18′5″+62°56′15″);(2)180°-79°36′20″;(3)73°45′55″+61°41′37″.2.写出图中所有小于平角的角.四、课堂小结1.角的定义(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2)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角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2.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绕着端点旋转到终边和始边重合,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3.角的单位换算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4.我们可以借用角来表示方向.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48页练习第1,2题.本节课的教学应该从学生所熟悉的图形入手,结合学生小学已经掌握的关于角的知识来逐步引入本节课内容,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给角下定义.在讲解时,可利用相关的教具进行直观的演示,以利于学生理解.角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一定要讲清楚每种方法怎样表示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角的度量单位的换算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可提醒学生仿照时间的换算来进行记忆.在进行换算时,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将每一步的过程演示清楚,然后可适当补充练习,使学生掌握.3.6.2角的比较和运算1.了解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2.掌握角的度数的运算和角的运算;3.掌握角的平分线及其应用;4.会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重点1.角的度数的运算和角的运算;2.角的平分线及其应用.难点1.角的度数的运算;2.角的平分线的应用.一、导入新课1.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有哪些方法?小结:测量法;叠合法.2.我们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二、探究新知1.角的大小比较(1)出示教具,探索讨论:观察以下三个角,你能说出它们的大小吗?(2)学生提出方法,教师小结: ①叠合法(课件)把一个角放到另一个角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其中一边也重合,并使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这一条边的同侧.②度量法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角的度数,再加以比较. 2.角的和差关系(1)观察下图中有哪几个角,把它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上图中角之间的关系填空: ∠AOB =________=________; ∠BOC =________=________; ∠AOC ==________=________. 3.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圆规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4.角平分线(1)请同学们把一个角的两边对折,让两边互相重合.这时,我们将看到这个角的中间有一条射线,请你测量所分成的两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2)小结:这条射线将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时,我们把这条射线称为这个角的角平分线.归纳: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如图,已知OC 平分∠AOB ,则有:∠AOC =∠BOC =12 ∠AOB ,∠AOB =2∠AOC=2∠BOC.三、课堂练习。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3.1.1 一元一次方程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3.1.1 一元一次方程 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授课类型:新授课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1小节一、教材分析(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从算式到方程中第一课时内容.整节共计2课时,本课时侧重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以及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小学阶段,已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还学习了最简单的方程,前一章“整式”也为这一节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方程的学习,学生慢慢体验到未知数参与运算的好处,用方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培养学生建模的思想),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心理需求,为以后学习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垫基础.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能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二、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用算式方法解应用题,还学习了最简单的方程,新知教学有较好的基础;在技能方面,学生已接触过用方程解应用题,感受到算式解应用题和方程解应用题的不同,并对画示意图、用字母表示数有初步的了解.而且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概括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综合知识;在情感方面,求知的欲望强烈,喜欢探求真知,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三、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并能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等量关系;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一步,感受从算式到方程(未知数可以参与运算)的优越性.(二)过程与方法1.会将实际问题抽象数学问题,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2.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符号化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2.学习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法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本课分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怎么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在第二部分,设计三个不同形式的实际生活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这三个问题归纳总结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特征.在例题讲解部分,运用问题驱动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发现利用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常规思路.学什么怎么学效果怎样(复习引入)(通过实例分析,进行方法特征归纳)(学生练习与小结作业) (二)学法分析本课时主要难点在于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面对这一难点,本节课采用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由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分解难度,再由全体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学习,体现师生的“双主体”地位.(三)教学手段本课主要采用以powerpoint 为操作平台,界面活泼,操作简单,在需要的情况下,能有效支持多种其它技术.五、教学过程分析(一)复习引入——学什么(4min)问题1:x的2倍加上5等于21,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问题2:y的3倍等于y与7的差,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问题3:长方形的宽为x,长比宽多3,如果长方形周长为22,则可列出关于x的方程_____________.提问:请你根据题目提供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设计意图】以小学知识为基础,学生可以很快得到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学生 从这三个问题中回忆小学所学方程的概念.先渗透给学生利用条件列等式的想法,分散本节课难点.(二)新课讲授——怎样学(20min)【环节一(8min)】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方程(1)用一根长为24cm 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思路:4×边长=24 边长=24÷4;边长未知可设为x ,则可得4x =24)(2)一台电脑已经使用1700h ,预计每个月再使用150h ,经过多少个月这台电脑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h ?(3)我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我校有多少学生? (学生在解决该题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提醒(或帮助)学生画示意图来帮助分析,初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像上述方程一样,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且未知数的次数为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对比:【设计意图】通过三道简单应用题,学生归纳总结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而发现其特点.并通过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对比,正确区分开两者.(简单练习)下列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吗?①83-x ②1254=+y ③1=+y x ④0=x ⑤x x 212=-⑥42-=+-x x ⑦723=+a ⑧52=+b a【环节二 例题讲解(8min)】汽车匀速行驶途径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设计意图】通过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也向学生初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数 形).(思考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2课时)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1课时合并同类项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2.学会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求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培养学生乐于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列方程并能正确求解.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86~P8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教材第87页“思考”:通过合并同类项可以化简方程,把方程化为ax=b(a、b为常数且a≠0)的形式,从而求出方程的解.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3.解形如ax+bx=c的一元一次方程先合并,再将系数化为1.4.列方程步骤:(1)设未知数;(2)找相等关系;(3)列方程.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解下列方程:(1)3x -20x =-34;(2)y 3+y 4=1-112.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求解.【解答】(1)合并同类项,得-17x =-34.系数化为1,得x =2.(2)合并同类项,得7y 12=1112. 系数化为1,得y =117.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合并同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合并同类项,即把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常数项合并,把方程化为ax =b (a ≠0)的形式;(2)系数化为1,即根据等式的性质2,将形如ax =b (a ≠0)的方程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化成x =b a(a ≠0)的形式,即得方程的解为x =b a.系数化为1时注意:(1)利用等式的性质2,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未知项的系数,把系数化为1;(2)不要颠倒分子、分母的位置.【例2】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解答】见教材第87页例2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各式的变形错误的是( C )A .由7x -6x =1,得x =1B .由3x -4x =10,得-x =10C .由x -2x +4x =15,得x =15D .由-7y +y =6,得-6y =62.已知关于x 的方程4x -3m =2的解是x =m ,则m 的值是( A )A .2B .-2 C.27 D .-27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3倍,两个数字的和是12,这个两位数是39.3.顺安旅行社组织200人到怀集和德庆旅游,到德庆的人数是到怀集的人数的2倍少1人,到两地旅游的人数各是多少人?解:设到怀集的旅游人数为x人,则到德庆旅游的人数为(2x-1)人.根据题意,得x+2x-1=200.解得x=67.则2x-1=133.即到怀集和德庆旅游的人数分别是67人,133人.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有一些分别标有6,12,18,24,…的卡片,后一张卡片上的数比前一张卡片上的数大6,小彬拿了相邻的3张卡片,且这些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342.(1)小彬拿到哪3张卡片?(2)小彬能否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使得这3张卡片上的数的和为86?如果能拿到,请求出这3张卡片上的数各是多少;如果不能拿到,请说明理由.【互动探索】(1)根据题意可以求得相邻的三个数;(2)先判断这三个数字的和能否是86,然后说明理由即可.【解答】(1)设小彬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上的数分别为x-6,x,x+6,则有x-6+x+x+6=342.解得x=114.所以x-6=108,x+6=120.即小彬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上的数分别为108,114,120.(2)假设能拿到和为86的3张卡片,设这3张卡片上的数分别为y-6,y,y+6,则有y-6+y+y+6=86.解得y≈28.67,显然不符合题意,说明上述假设不成立.故小彬不能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使得这3张卡片上的数的和为8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由后一张卡片上的数比前一张卡片上的数大6的特点,可设中间的一张卡片分别为x,那么另外两张卡片为x-6和x+6.然后根据每一问中的具体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即可.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的指数不变.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可使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2.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当问题中有多个未知数时,可设其中一个为x,再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设出其他未知数,然后列方程求解.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2课时移项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的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形如ax+b=cx+d的方程,使学生感受化归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2.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88~P9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教材第88页思考:先移项,将方程变为3x-4x=-25-20的形式;再合并同类项,得-x=-45;最后将系数化为1,得x=45.2.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3.移项的根据是等式的性质1.4.教材第89页思考:通过移项,可以把含有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移到等号的两边,通过合并同类项,使方程化为ax=b(a、b为常数且a≠0)的形式,再化系数为1,即可求出方程的解.5.解方程20-3x=5时,移项后正确的是(B)A.-3x=5+20B.20-5=3xC.3x=5-20D.-3x=-5-20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解下列方程:(1)x -2018=82-5x ;(2)-2x +3.5=3x -8.【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移项的关键是什么?【解答】(1)移项,得x +5x =82+2018.合并同类项,得6x =2100.系数化为1,得x =350.(2)移项,得-2x -3x =-8-3.5.合并同类项,得-5x =-11.5.系数化为1,得x =2.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移项是解方程的关键步骤,移项时,一般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左边,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注意移项时一定要变号.【例2】某制药厂制造一批药品,如用旧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还多200 t ;如用新工艺,则废水排量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少100 t .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在2∶5,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各是多少?【解答】见教材第90页例4【教师点拨】列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本题的等量关系:旧工艺废水排量-200 t =新工艺废水排量+100 t.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解下列方程:(1)x -2=3-x ;(2)-x =1-2x ;(3)5=5-3x ;(4)x -2x =1-23x ;(5)x -3x -1.2=4.8-5x .解:(1)x =52. (2)x =1.(3)x =0.(4)x =-3.(5)x =2.2.把若干块糖果分给若干个小朋友,若每人分3块,则多12块;若每人分5块,则少10块.则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块糖?解:设一共有x 个小朋友.根据题意,得5x -10=3x +12.移项,得5x -3x =12+10.合并同类项,得2x =22.系数化为1,得x =11.所以共有糖5x -10=45(块).即一共有11个小朋友,糖45块.3.一个三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多1,且是百位上的数字的4倍,百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之和比十位上的数字大1,求这个三位数.解:设十位上的数字为x .根据题意,得x -1+x 4=x +1. 移项,得x +x 4-x =1+1. 合并同类项,得x 4=2. 系数化为1,得x =8.所以个位上的数字为x -1=8-1=7,百位上的数字是x 4=84=2,则这个三位数是287.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某中学组织七年级的同学去游玩,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不包括司机)若干辆,但有15人没有座位,如果租用同样数量的60座客车(不包括司机),则多出一辆且其余客车恰好坐满.则七年级有多少人?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多少辆?【互动探索】本题中的等量关系为:45×45座客车辆数+15=学生总数,60×(45座客车辆数-1)=学生总数,据此可列方程组求出45座客车辆数,进而可求出七年级的学生人数.【解答】解:设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x辆,则七年级有(45x+15)人.根据题意,得45x+15=60x-60.移项,得45x-60x=-60-15.合并同类项,得-15x=-75.系数化为1,得x=5.当x=5时,45x+15=45×5+15=240.即七年级有240人,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5辆.【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题→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不在解题过程中体现)→写出答案.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移项:移项是解方程的重要变形,一般把含有未知数的各项移到同一边(通常移到左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另一边(通常移到右边),不管是从左边到右边,还是从右边到左边,注意移项要变号.2.题目中含有比的应用题在设未知数时,一般根据比去设,如果题目告诉的比是a∶b,一般设为ax、bx两部分,如果比是a∶b∶c,一般设为ax、bx、cx三部分,然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北京101中学 第三章《探索规律(一)》教案 (北师大版七上)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北京101中学 第三章《探索规律(一)》教案 (北师大版七上)

第三章《探索规律(一)》教案一、学生起点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6节——“探索规律”的第1课时。

从学习内容上说,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符号表示能力。

从学生学情来讲,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现代教学手段不论是在城市中学还是在农村中学都进入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应用电脑水平有所提高,课堂上活跃大胆,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与以往相比也均有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规律问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具备了良好的契机。

二、教学任务分析根据以上学习内容和学情分析,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协作能力,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验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类比、转化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及创造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的教学过程:首先特意为学生提供一个游戏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提供一个有趣的背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对生活中日历的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用本章学习过的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代数式的值等知识去探索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去验证规律;最后在巩固练习和评价小结的基础上结束本课的学习。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 课题学习--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1)教案华东师大版 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 课题学习--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1)教案华东师大版 教案

课题学习:某某与学籍号(1)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时内容是在学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两章之后,学生学会了用抽象的字母代替具体的数,也就是用符号表达某种对象,而日常生活中的某某正符合这种思想.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收集某某,认识其中的规律,让学生理解用符号表示某一对象,理解数学的应用性.培养了学生积极实践,自我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过程性目标学生在经历了某某的收集、认识等活动,体会了分类、排序、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用数学这个工具去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回家记录下家人与亲戚(最好有本市内、本地区、省内、省外)的某某,并观察各人某某的异同之处,探究其组成规律.教学过程一.实例导入,激发兴趣例子:今天是邮递员小王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一清早,他就投入了投递工作,第一封是按照信封上写得“花园小区93-602”投递的,请问小王是如何理解信封上的“93-602”来进行投信的?让学生自由探讨,发表自己对此的理解.以激发他们对研究一组数字的兴趣.当同学们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由老师归纳,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用一组数字可以明确表达某一地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汇总课前调查结果.二.分组讨论,探究规律学生分组,对汇总的调查结果进行小组交流:各个某某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它是如何反映每一个人的基本信息、并加以区分的.老师也加入学生队伍,师生共同发表意见.并要求各组得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交流其结果.师生再对各组结果整理、归纳,得出比较完整的结果,从而发现其编写的规律.(如果学生还有疑问时,老师可以引导,也可以实时与当地派出所的户籍警进行调查,让学生与警察叔叔进行交流)现行某某有两种:15位和18位.1999年前领取的某某是15位,大都是手工编制的.在居民某某依新规定换领公民某某前,在其有效期内继续有效.例如某个人的某某为320520*********,前六位为行政区划代码,第一、二位表示这个人所在省份,32代表是某某省,第三、四位表示所在地区市,05代表某某,第五、六位表示所在的县市,20代表常熟市;第七至第十二位为出生日期码,70代表1970年;02代表2月份;24代表24日,即这个人是1970年2月24日出生的;第十三、十四位表示这个人申办某某所在派出所的编号,最后一位是性别码,1代表男性,2代表女性.国务院规定,自1999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建立和实行公民某某制度.公民某某按照GB11643-1999《公民某某》国家标准编制,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分代码,第7位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位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第18位是校验码,目的在于检测某某的正确性,是由计算机随机产生的,所以不再是男性为单数,女性为双数.作为尾号的校验码,是由编制单位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如果某人的尾号是0-9,都不会出现X,但如果尾号是10,那么就得用X来代替,因为如果用10做尾号,那么此人的某某就变成了19位.X是罗马数字的10,用X来代替10,可以保证公民的某某符合国家标准.(某某查询或新<18位>旧<15位>转换可参阅/asp/sfz/)18位某某是为适应实行公民某某的需要,进一步确定公民某某的法律地位,增加了有关居民某某的内容,并在公民某某登记项目中用公民某某取代了原居民某某编号,将公民某某确定为公民某某的法定载体.居住在中华人民某某国境内的年满16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中华人民某某国公民某某.生活中例如选民登记、户口登记、兵役登记、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就业、参加全国性考试、办理公证、参与诉讼活动、前往边境管理区、办理申请出境手续、办理机动车船航空器驾驶证、办理营业执照、办理搭乘民航飞机手续、投宿旅店办理登记手续、领取汇款、办理金融保险和证券业务、参加社会保险、领取社会救济、办理财产登记以及拍卖、抵押、寄卖、典当物品以及从事法律工作、行政法规规定的需要进行某某明的其他活动中都离不开某某使用,居民要妥善保管好某某.结合得出的规律,尝试编写自己的某某(或者到网上下载某某编写器,可参阅.newhua./ldyq.htm).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用数字表示某一对象和事物,体会数学的应用性.三.深入发掘,拓展思维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用数字来表示某一对象和事物.老师可以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比如某位同学升学考试用的某某号是3749011,37代表常熟市,49代表某一所学校,011代表这个学校的第11位同学.然后让学生举一些常用的例子.课后探索1.让学生对自己列举的例子继续在课后调查、讨论、交流.重点研究车牌、区号、邮政编码,分三组进行,并写成报告.(车牌可查阅.transonline../look/cphcx.html,区号邮编可查阅.transonline../look/ypcx.html)2.结合本课题研究的某某和课后的调查研究,请学生帮助老师设计每一位同学的学籍,要求能反映入学年份、班级、班内学号、性别等信息,以区分每一位同学.。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题:3.2 解一元一次方程(2)──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课型:新授本课(节)第4课时本期总第课时【学习目标】: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学习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学习难点】:理解“移项法则”的依据,以及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解方程:(1)3x-2x=7;(2)14x+12x=3;二、自主探究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分析: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第一种分法,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间的关系;(1)每人分3本,那么共分出______本;共分出3x本和剩余的20本,可知道这批书共有________本;根据第二种分法,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2)每人分4本,那么需要分出_______本;需要分出4x本和还缺少25本那么这批书共有________本;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不变量),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还可以画示意图,帮助我们分析:注意变化中的不变量,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从本题列方程的过程,可以发现:“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分析: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含有x的项(3x与4x),•也都含有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转化为x=a(常数)的形式呢?要使方程右边不含x的项,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都减去4x,同样,把方程两边都减去20,方程左边就不含常数项20,即3x+20 -4x-20 =4x-25 -4x-20即 3x-4x=-25-20将它与原来方程比较,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20后移到方程右边,把原方程右边的4x变为-4x后移到左边.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方程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即可以把方程等号右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等号的左边,•也可以把方程左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要先变号后移项,别忘了变号.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3x+20=4x-25↓移项3x-4x=-25-20↓合并同类项-x=-45↓系数化为1x=45由此可知这个班共有45个学生.例3 解方程 3x+7=32-2x (自己动手做一做)【课堂练习】:1.解方程:(1)6x-7=4x -5 (2)12x-6 =34x (3)3x+5=4x+1 (4)9-3y=5y+5【要点归纳】:上面解方程中“移项”的作用很重要:“移项”使方程中含x的项归到方程的同一边(左边),不含x的项即常数项归到方程的另一边(右边),这样就可以通过“合并”把方程转化为x=a形式.在解方程时,要弄清什么时候要移项,移哪些项,目的是什么?解方程时经常要“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和“移项”;【拓展训练】火眼金睛:下列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1)从3x+6=0得3x=6;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题: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4)课型:新授本课(节)第10课时本期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用分类讨论法解决电话计费问题,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字母表示数》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字母表示数》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字母表示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字母表示数的方法,能够用字母表示数,并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字母表示数的情况,如用字母表示长度、面积等。

但他们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意义还没有系统地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并理解其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字母表示数的方法,能够用字母表示数。

2.让学生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意义。

2.教学难点: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思维。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情境引入字母表示数的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总结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素材和板书设计。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情境,如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引入字母表示数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面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如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用字母表示数。

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求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得出答案。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题目,让学生用字母表示数。

题目难度逐渐增加,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意义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小组交流。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代数式3.6整式的加减1整式的加减教案(新版)苏科版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代数式3.6整式的加减1整式的加减教案(新版)苏科版
2.能够正确列出整式,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了解整式加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整式的定义。
2.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整式的理解。
二、新课内容(20分钟)
1.讲解整式的加减运算规则,结合课本例题进行演示。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整式加减的运算规律。
1.学生在区分同类项时仍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设计更多的练习题,特别是一些含有易混淆项的题目,帮助学生加深对同类项的认识。
2.一些学生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容易出错。为了提高他们的运算准确性,我打算在课堂练习中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学生在挑战中提高解题能力。
3.学生在整式加减的应用方面还有待加强。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多引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整式的加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确保教室内的网络连接稳定,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快速访问在线资源。
-对于需要打印的教学材料,提前进行打印并分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整式的加减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整式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展示一些整式的示例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式的构成和特点。
-探索整式的加减运算在几何、物理等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尝试解决更复杂的整式加减问题,提高解题技巧。
课后作业
1.计算题:计算下列整式的和或差。
- 3x^2 + 5x - 2和2x^2 - 3x + 1
-答案:5x^2 + 2x - 1
- 4y - 7z + 5和-3y + 2z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把一些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 3 本,则剩
余 20 本; 如果每人分 4 本,则还缺 20 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解: 设这个班级有 x 名学生,
根据第一关系,这批书共_________________本;
根据第二关系,这批书共_________________本;
这批书的总数是个定值,表示它 的两个不同的式子应该
计 算 机的 数量 是
________;
根据关系:三 年共购买计算机 140 台(关系式: 前年购
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台),列得方程: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并得________________.
系数化为 1 得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学生书写解 题步骤 教师 纠错
根据关系: 两块地共用水 300 吨,可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得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业〗
P79.练习,P84.1,6
〖补充作业〗
1.按要求列出方 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激发兴趣 使学生爱数学 会用数学
5 / 36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 3 章教案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理 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

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 动
二.设疑启发。
填空并
[学习过程]
计算
[练习一] 已知 a = b ,请用等于号“=”或不等号“ ≠ ”填空:
4 / 36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 3 章教案
(2)灌溉两块同样大的实验田,第一 块用喷灌的方式,第
二块用漫灌的方式, 喷灌的用水量是漫灌的 25%,若两块地
共用水 300 吨.每块地各用水多少吨?
解:设第二块地(漫灌)用 水 x 吨, 根据关系: 喷灌的用水量是漫灌的 25%(关系式是:喷灌 的用水量=漫灌的的用水量×25%),得 第一块地(喷灌)用水________吨.
b;
44
③ − 5a
− 5b ;④ a −2
b。 −2
[等式的性质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 0 的数,结
果仍相等。
如果 a = b ,那么 ac =

如果 a = b , c ≠ 0 那么 a =

c
[例]利用等式的 性质解下列方程:
(1) x + 7 = 26 ;(2) − 5x = 20 ; (3) − 1 x − 5 = 4 ;(4) − 2(x + 1) = 10 。
归纳:总量等于各部分量的和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学生归纳
〖探索 2〗
(1)把一些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 3 本,则剩
余 20 本,若这个班级有 x 名学生,则这些书有_______本. 学生思考并填 (2) 把一些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 4 本,则还 空
缺 20 本,若这个班级有 x 名学生,则这些书有_______本.
2、学生 独立完成。
3、哪位同学来讲讲你做的第一题,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和过程。
4、通过刚才 的研究, 我们发现利 用方程解 决问题要 经过哪些
步骤呢?
先设未知数,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这样,就将实际问
题转化成了 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继续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________;三年总共购买的数量是_________.
(2)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 140 台,去年购买的数量是前
年的 2 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 2 倍, 前年这个学校
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解:设前年购买计算机 x 台,那么,
去年购买的
计 算 机的 数量 是 ________;
今年购买的
设 计 (1) 是 让 学 生 感 受 列代数 式是 列方 程的
3
解:(1)两边减 7,得
x + 7 − 7 = 26 − 7
∴x =

6 / 36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 3 章教案
(2)两边
,得
∴x =

(3)两 边 两边
∴x =
,得 ,
,得 ,

(4)两边 两边
∴x =
,得 ,
,得 ,

**请检验 上面四小题中解出的 x 是否为原方程 的解。
[练习三]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⑩ a + (2x + 3) b + (2x + 3) 。
[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学生思
如果 a = b ,那么 a ± c =
考得出 结论
备注 (设计目 的、 时间分配 等)
[练习二]已知 a = b ,请用等于号“=”或不等号“ ≠ ”填空:
① 3a
3b ;② a
7’
庄的路程有多远?
现在,就请大家运用你所掌 握的知识、方法,结合线段图解决
它。
六、交流收获,归 纳 总结
各组同学都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看来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们今天都是 “学有所获 ”,我们共 同来对今 天的学习活 动作一个
总结与回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课后作业,拓 展视野 1.必做题:阅读课本第 7 2 页“阅读与思考”;完成课本第 75 页
跳下水;……。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说儿歌” (屏幕出示)。
要求是:以这 样的速度说 (师说一段 ),不能说 错或停顿 ,如果停
顿或者说错了就立即停止。规则是:每一大组各派一名代表,看谁
说得又快 又好;第一大组,谁来?其他同学可听仔细了。(进行比
赛)
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永远也说不完的儿歌,你能不能想个方法
① a + 3 b + 3;② a − 3 b − 3;
③ a + (−6) b + (−6) ;④ a + x b + x ;⑤ a − y b − y ;
⑥ a + 3 b + 5;
⑦ a − 3 b − 7 ;⑧ a + x b + y 。
⑨ a + (2x + 3) b + (2x + 3) ;
吗?
(设计意图:通过几道例题,1、让学生初步学 会分析实际问
题中的数量关 系,利用其 中的相等关 系列出方 程,2、渗 透建立方
程模型的思想)
四、巩固练习,提高 发展
1、现在我们 就用列方 程的方法解 决问题, 请拿出学 案纸,完
成第一大题。要求是:(屏幕出示)根据下列 问题,设未知数并列
8’
出方程,同样不需要求出结果。
你最喜欢吃的巧克力,你准备怎么处理呢?
好 东 西要 与好 朋友 分享 ,对 吧? 如果 你和 你的 好朋 友 一人 一
半,你分得多少呢?我们也不能忘了孝敬长辈,假如分给奶奶的是
分给你的 2 倍,那么你分了多少颗?
如果还要分给爷爷,且分给奶奶的不变,还是你的 2 倍,分给
爷爷的比分给你的 1.5 倍少 3 个。此时你又分得多少颗?(让学生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设疑启发。 〖探索 1〗
(1 ) 某校前年购买计算机 x 台,去年购买的数量是前 年 的 2 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 2 倍, 去年购买的计算
学生活动
备注(设 计 目的时间分 配等)
3 / 36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 3 章教案
机 的 数 量 是 ________; 今 年 购 买 的 计 算 机 的 数 量 是
果列方程请写在右边。
2、引出方
注意:我们这一节课只研究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怎样从方程 程 的 概
中求出未知数,我们以后会深入讨论。所以,今天的问题都只要求 念)
同学们列出算式或方程,不需要求出结 果。现在开始。
2、现在请各位同学解释一下自己的方法。(学生在座位上回答,教
师适当提醒学生说出等式两边的含义和列方程所依据的相等关系。 15
(1)x 的 1.2 倍等于 36; (2)y 的四分之一比 y 的 2
倍大 24.
2.某厂去年的产量是前年的 2 倍还多 150 吨,若去年的
产量是 950 吨,求前年的产量.
解:设前年的产量是 x 吨,根据关系: 去年的产量是前年
的 2 倍还多 150 吨,得去年的产量为______________,

1、了解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

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疑启发。 一、游戏激趣
学生思考 并回答
同学们,大家小时候一定都说过儿歌吧?那么这一首儿歌你一
定说过(屏幕出示):1 只青蛙 1 张嘴,2 只眼睛 4 条腿,扑通一声
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说完呢(屏幕出示)?(根据学生回答,说出
“x 只青蛙 x 张嘴,2x 只眼睛 4x 条腿,x 声扑通跳下水” )(屏幕
出示)
这样,我们用字母 x 代替了具体的数,就用一句话代表了所有
情况,使问题变 得方便、简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