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22课课件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华版】1953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件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华版】1953

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是因为他目睹了 中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饱受欺凌的社会 状况,他认识到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 找到拯救中国的方法。
交流读书目的 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从个人角度考虑,实 现自己某方面的理想
从国家、社会的角度 考虑,为其作某方面 的贡献
理由要清楚,可以先 叙述理由,再写读书的目 的,也可以先写读书的目 的,再叙述理由。
(不帮忙)训斥妇女
真正体会,像一团烈火
围观群众 握紧拳头,只能劝慰
借助收集的资料,你觉得人们会有这样的表 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交流,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少年周恩来 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二: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
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魏校长在这些志向中更赞赏哪一个?
“此生”是指谁?“效”是什么意思?
周恩来
效:仿效,学习。
语段三: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 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 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 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 说理。
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 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15—17)
难点:出现的人物有很多,抓不住主要人物。
思路:尝试划去次要的人物——同学、围观的中国人,保 留主要的人物。理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主要人 物做了什么或想了什么。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课件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课件
22 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兴起
资料链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 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 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
字词学习
jué
崛起
门楣
huái
淮安
轧过
shěn
沈阳

清晰

( 抱负 ):远大的志向。 ( 左顾右盼 ):向左右两边看。 ( 屈辱 ):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 胸怀 ):胸襟。课文指少年周恩来博大
宽广的内心世界。 ( 肇事 ):引起事故;闹事。
初读课文
阅读课文,认真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 事情? 一是在修身课上,周 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 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 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 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 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照应前文
点明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引发他深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改为陈述句)
在__外__国_人__的__租__界__里__,__谁_也__不__敢__怎__么__样__。
课后习题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 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三件事:一是在修身课上,周 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 志向。二是周恩来刚来到沈阳,就听伯父说 “中华不振”,这让他疑惑不解;三是周恩
组词:训斥 斥责
词语理解 若有所思: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若,好像。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PPT课件(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PPT课件(读书笔记)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 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 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 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 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 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 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外国人横行霸道,中国人倍受欺凌)
俄国
旅大 威海卫
德国胶州湾
英国
日本 法国
香港新界 广州湾
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不振”,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 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 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 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 问题:“你们问什么而读 书?”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 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 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 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董其昌
——韩愈
——杜甫
【提示】下载后此页可自行删除!ຫໍສະໝຸດ 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去了租界?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 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 他难以忘怀。
过渡句,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 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 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 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 因。
周恩来看到的租界是什么样的?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 ,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 人。
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围观的 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中华不振!
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周恩来刚到沈阳, 就听伯父叹着气说 “中华不振”,这使 他疑惑不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课件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课件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
赞赏周恩来同学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
第十五页,共四十一页。
段落 划分 (duànluò)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写在修身课上,魏校长被深深周恩
来的回答深深打动(dǎdòng),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主要写周恩来为中国人不能去租
界感到疑惑、对“中华不振”难以忘怀。
(2)“中华(Zhōnghuá)不振哪!”伯父叹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仿写语
言、动作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我考了一百分!”她的眼睛都笑开了花。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一页。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默读(mòdú)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cíyǔ): 左顾右盼
左思右想
左膀右臂 左拦右挡
左邻右舍
第十三页,共四十一页。
听写 词语 (tīngxiě)
我们一起来听写(tīngxiě)词语吧!写完后认 真看书写指导,用心复习哟!
第十四页,共四十一页。
初读感知
1.开学之初,魏校长向学生(xué sheng)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你们(nǐ men)为什么而 2.读魏书校?长连声赞叹哪个学生的什么回答?
有疑问而困惑(kùnhuò)不 能理解。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bù shi)我们 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连用两个反问句,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却 让人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周恩来来说急于想 知道答案。
第二十页,共四十一页。
伯父(bófù)的无奈、担 忧。 “中华(Zhōnghuá)不振哪!” 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 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

深入探究
4.找出描写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情景,说说他的感受。
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他看到了在自己国家的 土地上,外国人横行霸道,而中国人却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有理无处 说,有冤无处申,生命和尊严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让他内心受到极大 的触动,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决心通过努 力学习,改变国家贫弱你能体会到什么?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 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 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 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 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深入探究
5.找出文中神态描写人物的句子,分析它们的作用。
“伯父叹了口气。” 这句话通过对伯父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他对 “中华不振” 现状的无奈 和痛心。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 “为之一振”“睁大眼睛” 生动地写出了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时 内心的震撼以及难以置信的样子,从侧面表现了周恩来志向的远大。
深入探究
7.在当今社会,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与周恩来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 有什么联系?
获取知识与技能 培养思维能力 塑造品格与价值观 丰富精神世界 促进社会交流与进步……
深入探究
7.在当今社会,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与周恩来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 有什么联系?
在当今社会,读书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 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与周恩来 “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理念一脉相承,激励着我们在新 时代的征程中,以书为友,以学为径,为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写一写
大家拿起笔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 顺序,在书上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体概括钱塘江大潮。
第二段(第2自然段):介绍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第3-4自然段):介绍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讲潮来后的景象。
议一议
同桌小声讨论一下: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句话?
第一课时
钱塘江潮
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 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 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 数米,有“海宁宝塔一线潮”的美誉。国际地 理学界将钱塘江与南美亚马孙河、南亚恒河并 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
钱塘江大潮形成原因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
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
( 横 贯)
shà shí
( 霎时 )
二、连一连。
yì dǐng pàn zhào fèi guàn yú bēng
罩屹鼎沸贯盼崩 余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 写了这篇课文,着重写潮来时,先听见远处 传来_隆__隆__的__响__声__,好像_闷__雷__滚__动__。过了一会 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_山__崩__地__裂__, 好像_大__地__都__被__震__得__颤__动__起__来___。当潮头奔腾 西去后,江面依旧_风__号__浪__吼___。
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很多。 本课指观潮的人多。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
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固 不可动摇。
中国以自己的坚强屹立在世 界的东方。
整体感知
想一想
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件(共195张PPT)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件(共195张PPT)
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
和 _ 领导__人___ 之 一 , 自 1949 年 起 任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__国__务___院__总__理____,1976年逝世。
第五步:提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 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
初读感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 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 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他毕业于 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等地,回国后担 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自1949年起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读了上面的资料,你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已 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志向。现在,让我们开启今天的预习 之旅!
第一步:读课文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训诫和斥责。
文中指警察。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填一填。 课文先写周恩来(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
再写( 耳闻“中华不振” ),(中国人在租界 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最后写(真正明 了“中华不振”的分量之重 )。
第四步:查资料
周恩来,伟大的马___克__思__列___宁__主__义___者_ ,中国无产 阶级__革__命___家___、政治家、军事家、_外__交__家___,中国共
朗读视频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长 句子多读几遍。 2.给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想一想,课文讲了那几件事?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
写出魏校长被这位同学的话震撼了。
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志向有何本质区别?
其他同学: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都 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 为个人
周恩来: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 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 被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 兴而学习、奋斗。 为民族
联系课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周恩 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思考:课文讲述 了哪几件事情?
事件要素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答)
十二岁那年 一个星期天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被外国人
中国妇女(受欺负)
占据的地方
中国巡警(不惩罚、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说)
默读课文,文章多次出现“中 华不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用 笔勾出来。
文中还有什么问题不问不痛快 吗?
文中还有什么问题不问不痛快 吗?
3.拓展阅读。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 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 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 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 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 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周恩来(看见、体会)
第一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 明了自己的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12岁的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 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 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围观的 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 华不振”的含义。

《梅兰芳蓄须》课件PPT[人教部编版](22页PPT)

《梅兰芳蓄须》课件PPT[人教部编版](22页PPT)
思考:为了不给日本人演出,这次梅兰芳是怎么样和日本人斗智斗勇?哪个词语表明了梅兰芳的态度?
他宁可卖掉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思考:1.梅兰芳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梅兰芳态度:拒绝、宁可……也决不
梅是善于听话的人,决定改编《霸王别姬》,以古鉴今。
大家敬佩他的(
),更敬佩他的(
)。
改编完的本子,虞姬成为一号人物,但和《楚汉争》一样,也要连续两场 才能演完。梅大师请内行、票友、亲友来看非正式演出。白天看前场,夜间看 后场,大家全无异议,惟独一位既非内行,也非票友的听蹭戏的人在倒抽凉气。 梅大师赶忙过来请教。那人说连看两场实在累人,还说如果只看了其中的一场, 观众是否也要倒抽凉气?梅大师认为言之有理,决定缩写《霸王别姬》。
蓄须明志:说的是梅兰芳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本意是说绝不刮胡子直到 事情有个结果,表明态度坚决。引申为做事做到底,不会半途而废。
课文讲解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课文围绕着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写了哪几件事?文中哪 件事写得比较详细?
1.在上海、香港躲避日本人纠缠。( 避港拒演) 2.在香港蓄须明志,坚决不为日本人演出。(蓄须明志) 3.卖房度日,不为日本人演出。(卖房拒演) 4.装病躲避,不为日本人演出。(自伤身体)详写
一思代考大 :师课梅文兰围芳绕,着蓄梅须兰明芳志的表爱衷国2肠之.。情“,写他了哪宁几件可事?卖文中房哪件度事写日得比,较详也细?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
可怜的是虞姬,死得冤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为. 了演出的需要,这他总句是把话胡须表剃得现干干了净净梅。 兰芳先生怎样的精神?
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
结合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吧!(课后第二题)
周恩来不是为(明理 )而读书,不是为 ( 做官 )而读书,不是为( 挣钱 )而读书, 也不是为( 吃饭 )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 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 振兴中华 )。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段中点明了“这位同 学”就是“周恩来” ,是对 第一件事的总结,应该划分 到第一件事中。
过渡段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物 时间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
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地点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 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另 外一件事(第三件事)。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十二岁那年,在奉天 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归纳第三件事时,划去次要的人物同学、 围观的中国人,保留主要人物。再理清人物之 间的关系,说清楚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或想了什 么。
第三部分( 第15-17自然段):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 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 不振”。
二、选择正确选项。
朗读: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
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这一句应该这样读:( B )
A.魏校长受到感染,读出佩服和赞叹的语气。 B.魏校长吃惊,要读出惊讶和赞叹的语气。 C.魏校长鄙视他,认为周恩来在说大话。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修身课上,同学们回答为什么读书时, 少年周恩来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结 合周恩来看到的“中华不振”的现实与他在修身 课上的铿锵话语,推想一下他在想什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统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课件

统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课件

第一件事:(1-10)在课上,年少的周恩来在 同学面前立下宏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11-14)12岁的周恩来到奉天探 亲,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15-17)周恩来在外国人的地盘 上看到一位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伸冤, 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热情。
笔顺:
结构:左右 部首:讠 笔画:5 组词:训练 教训 训诫 不足为训 造句:老师总是耐心地讲道理,从不
训斥我们。
笔顺:
结构:独体字 部首: 笔画:5 组词:怒斥 排斥 斥资 斥责 造句:我和同学打架,受到了爸爸的
严厉斥责。







惩仿




疑 惑
训 斥
多音字
原文示例

(办事处)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 )大
读通句子,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肃晰 振胸 怀赞 效凡顾训斥
笔顺:
结构:独体字 部首:肀 笔画:8 组词:严肃 肃立 肃静 肃然起敬 造句:上级指示这件事一定要严肃处
理。
笔顺:
结构:左右 部首:日 笔画:12 组词:清晰 明晰 造句:浓雾散尽,眼前的建筑又变得
清晰起来。
笔顺:
结构:左右 部首:扌 笔画:10 组词:振动 振奋 振作 振聋发聩 造句:这个好消息真是振奋人心。
“谁知”“反而”写出了 周恩来的意外之感,也让我们 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深 刻含义。那时的中国人受外国 人的欺凌,敢怒不敢言,只有 “紧握”拳头,有理无处说。
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反问句强调了人们 深受压迫的无奈与愤怒。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公开课教案_1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公开课教案_1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中出现的8个生字,读准并理解“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真正含义。

3.体会李政道博士和台湾青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台湾海峡和大陆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重点: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案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PPT及地震视频教学过程:一、课题激趣1.猜谜语。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到过哪些桥?(板书:桥)2.你们见过的桥可真不少,那你们见没见过这样的桥?——生命桥(板书:生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和生命桥有关的感人故事。

(板书:跨越海峡的)“峡”是本文的生字。

我们一起来写。

先写一个山字旁,再写一个“夹”。

两山之间夹着水就是“峡”。

两块陆地之间夹着狭长的海湾,就是——海峡。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说一说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板书:?)4.生命桥是什么样子的桥?生命桥又是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

二、预习检查1.课前同学们都自学了课文,那么,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2.出示词语:凋零含苞绽放暂时辗转空旷同胞身躯袭击间隔3.同学们,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小伙伴们注意的?需要注意什么?三、细读赏析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好书不厌百遍读,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再次走进课文。

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

(课件出示)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2.课文涉及到哪些人?他们都做了什么?(介绍李政道博士)同学们对故事的人物、地点掌握的都很准确,下面主同学们快速默读,画出描写这三个人物的句子。

(学生一边读一边画)(一)画出描写小钱的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 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 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 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 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 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 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 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 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 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 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李博士的奔波行程
课文主题
• 本文通过讲述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 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 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 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故事,赞颂了 两岸同胞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
·
·
bāo
含苞
·

彼岸
·kuàng
空旷
·
平安无事 谈何容易 突如其来 两岸同胞 血脉亲情
课文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
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 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 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 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 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 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 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 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 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 人。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生字检索 diāo
bāo

xiá
guì

wānbǐFra bibliotekxíyú
huái
kuàng
zàn
bāo
mài
生词检索
guì
diāo
桂树 苍白 红润 凋零
·
·
wān
移植 幸运 台湾 海峡
·


huái
袭击 余震 满怀 期待
·
·
·
zàn

暂停 身躯 跨越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 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 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 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 在病床上。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 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 出……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 取的骨髓,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 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 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