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字学复习资料整理

一、利用古文字形體分析下列漢字的構造理形關系,相關字

(1)監

会意字,甲骨文字形象人低头俯视自己在水盆中的倒影。由形素“臣”(即眼睛)、“人”和“皿”(即器皿,古代盛水的器皿可用作镜子)组成。“监”为俯视倒影,引申则有“监视”义,其词源意象是从上视下,“監”分化出的“臨、覽”等同樣具有從上視下的特徵,“臨”是一个人在俯视一众物品。

(2)毓

会意字,甲骨文“毓”最初的字形意义,象一个女人生孩子的形象。“每(带头饰的妇女)”身后生出一个朝下的孩“子”形,四周小点即胎盘羊水。“毓”的古文字写法繁杂,为便于书写,简化字形后。第一种情况是只保留倒“子”,表示刚出生的孩子。后在

此基础上添加“肉”以表示是初生的孩子,即“育”字。“毓”和“育”是异体字,后来生育的意思则主要用“育”表示。保留“人”形,倒“子”形简化为“口”,并调整美化

字形,即(后)字。

(3)州

象形字,甲骨文象河川中有沙洲的形状。后因“州”字借作行政区划名,另加“水”旁写作“洲”,成为“从水,州声”的形声字。州、岛同源。

(4)亦

指事字,甲骨文象在“” (大,乍开两臂叉腿站立的人形)的两侧各一划指在人的腋处,表示“这里是腋”,是典型的指事字。后将此字假借为副词(又、也、都等),另造形声字“腋”指此义。

(5)韦

会意字,“韦、违、围、卫”四字同出一源,“违、围、卫”是“韦”的分化字。甲骨文“韦”

中间的“”是城邑;周围的“”是脚或脚印,表示绕城护卫。为进一

步表示护卫义,金文又写作“”,增加了“”(行)字,表示巡逻四方,即

“卫”。同时在“韦”外加“囗”(围墙)成“围”字,表“包围”意。又因“韦”是几只脚在不同方向走动而表违背之“违”。

(6)民

象形字,甲骨文是用一锐器直刺眼目的形状。古代俘获敌人则刺瞎其左眼用为奴。区别有身

份的人和士。“说文古文”写作“”,是用戈从“女”字中刺过的字形。“民”字在商周时本指敌囚(用作奴隶),与“氓”同义。

(7)面

象形字,甲骨文外轮廓是面庞,因面部最引人注意的是眼目,所以面内只突出了“目”的形状。

(8)隶

会意字,“隶”在古文字中是逮捕的“逮”字的本字。金文写作“”。象一只手

“”提(捉)住一条动物的大尾巴“”(毛),以此表示逮住了动物。,據《說文》是「尾」字的省體,音義和「尾」字相同。尾由「尸」和「毛字的顛倒」而成。所謂「尾字的省體」,是指「尾」字的下半部,也就是「毛字的顛倒」。“逮”右旁皆是“隶”字,左旁有一“辵”(读chuò),是表示行走、行动的符号。与“隶”组合成“逮”字,说明“逮”是通过手脚的行动完成的。

(9)簋

会意字,甲骨文象有底座的碗,或在碗旁加手拿筷子或勺子之形,为了强化碗的意思,后又在碗下面加“皿”。会手持筷、勺从圆形食器中取食之意。到了小

篆,可能因为器物形制、功能的变化(因为食器变为礼器后,簋在现实生活中已没有碗的功能)“竹”替换了手持筷子之形。上边的“竹”表示竹制;中间是“皀”(读bī)表

示香米,食物;下边是“皿”(盛器),会意竹制盛食器皿。

(10)聲

甲骨文字形左边的“”是带饰物的“石头”,右边的“”是一只耳朵,加“”(手持敲击物形)和“”(口),会耳朵听到手持敲击物敲击石头的声音即

耳朵听到的声音之意。属于形合会意字。小篆变为从耳,殸声的形声字。“磬”表示敲击石制乐器发出的声音。

(11)後

“後”的简化字是“后”,但在古文字中“后”与“後”是在不同角度、表现不同内容的两个字。在表示先后的“後”时,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写作“、”。上边的“”

是绳(幺,丝束形),下边的“”是脚(读shī,倒止,趾),用绳拴住脚走不快表现落后。稍后的甲骨文、金文、“说文古文”及小篆陆续增加了表示行路、行走的字符“彳、辵”,

写作“、、”。

而帝后的“后”字,甲、金文写作“、”,与司令的“司”为同一字(初与司字

相同,后为司字反写),字义同君王的“君”,又从生育的“”(育)中借义(象女人身后生子的形状)。

(12)涉

早期会意字,中间是一条河水,两边各有一“止”(趾,脚),会意脚从水中走过,属

于形合会意字。篆文中原先表形的构件转为为表意,属于义合会意字。

(13)闻

甲骨文象人跽而以手附耳谛听之形会人听到声音(人头上的几点)之意。

篆文改为,将耳朵置于门内,既会从门缝听声之意,又是“从耳,门声”的形声字。(14)听

甲骨文用“”(耳)和“、”(一口或多口)会口有所说,耳有所闻之

意。小篆写作“”,成为“从耳、恴、壬声”的形声字。“壬(挺立人)、直、心”,用以强调人耳有所闻、心已领悟之意。

二、分析下列形聲字,如果现代字形中已經看不出形符和聲符,請用古文字字形分析。

如果能看出聲符的釋源功能,請一并分析聲符示源功能。

(1)歲

古文字字形中“步”是形符,“戉”是声符。甲骨文中“岁”是由借音近的“戉”(“戉”是“钺”的本字,大斧)指岁星名(即木星)。后上下各加一“止”(脚、趾),即“步”字,表示岁星在运动、行走。

(2)憤

“忄”为形符,“贲”为声符。“屮”是初生的小草。而“卉”在《说文》中也称为“艸之总

名”,小篆写作,象一丛草形。古人造字以三为多,用三个“屮”表示很多草当是泛

指草木,引申为花卉。“贲”篆文从貝(表饰物),从卉(表花叶繁盛),会文饰繁盛、鲜花盛开到最为饱满之时的状态之意。而“愤”从心,表示心中某种情绪积累至饱满而未能发,心中郁结、郁闷。

(3)春

春的古文字形中“屮”、“日”都是形符,“屯”是声符。“萅(春)”在甲骨文中写作“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