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一、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文题解读:文题中“记”即游记,“承天寺”,点明了夜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
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概括性强。
四、注释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于是。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五、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
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六、主旨: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旷达乐观中隐含着惆怅悲凉。
七、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1)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2)是因为月色很美。
2.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你能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愉悦、孤独、沉醉、悠闲3.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空灵清澈,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①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②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却仍然乐观、豁达。
本文便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答案】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案】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蛋(yín)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补充:1.本文的主旨句是。
【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苏轼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答案】①愉悦。
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可体现。
②孤独。
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可体现。
③沉醉。
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可体现。
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子。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庭院的月光比作一池清水,把庭院中交错的树枝比作水中的水藻、荇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清澈。
点染了一个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023:中考预测(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
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
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
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
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
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归纳有以下几点:
1. 历史与文化:承天寺是北京市西山地区最古老、最有名的寺庙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夜游的主题之一是通过寺庙建筑、文物和历史故事,展现承天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2. 自然与景观:承天寺座落在山区,夜晚可以欣赏到迷人的山间风光。
夜游的主题之一是通过观赏山光水色、星空和月亮等自然景观,让游客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3. 宗教与信仰:承天寺是一座佛教寺庙,夜游的主题之一是通过参观佛像和供奉物,了解佛教信仰和修行的意义。
4. 灯光艺术与表演:夜游时,承天寺常常会进行特色的灯光艺术表演,通过灯光的变换和音乐的伴奏,创造出独特的视觉与听觉效果,给游客带来震撼和享受。
5. 休闲与放松:承天寺夜晚相对安静,游客可以在宁静的环境中散步或坐下来休息。
夜游的主题之一是提供一个休闲放松的场所,让游客远离喧嚣,感受宁静与平和的氛围。
总的来说,承天寺夜游的主题归纳是历史与文化、自然与景观、宗教与信仰、灯光艺术与表演以及休闲与放松。
记承天寺夜游归纳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归纳整理在记承天寺夜游时,夜空中星星闪烁,像是小孩子的眼睛,叨叨咕咕着说着古老的故事。
月光洒下来,柔柔的,仿佛给这座千年古刹披上了一层银纱,真是美得让人心醉。
寺里的香炉袅袅升起的烟雾,像是空气中轻盈的舞者,轻轻扭动着,飘散出阵阵淡淡的香味,令人忍不住深吸一口,瞬间心情就跟着好起来。
走在古老的石阶上,脚下的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耳边仿佛响起了高僧的念经声,那声音透着一种宁静,心也跟着沉静下来。
寺庙的墙壁上,青苔的颜色让人感觉岁月的流逝,仿佛在向我讲述着那些过去的故事。
这里曾经有多少人来此朝圣,多少思绪在这里交织,多少梦境在月光下启程。
真想透过时间的缝隙,看看古人在这儿是怎么生活的。
瞧那古老的木雕,细致得让人忍不住想摸一摸,真是手艺活儿!每一根线条都像是在讲述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不得不提寺外的风景。
远处的山影在夜色中愈发显得神秘,像个刚刚睡醒的巨人,懒洋洋地躺在那里,偶尔传来几声虫鸣,简直就是大自然的交响乐,真让人陶醉。
抬头看看星空,感觉那些星星像是调皮的小孩,时不时要跟你捉迷藏,怎么也数不清。
就在这宁静的夜晚,时间仿佛被静止了,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在了脑后,心里只剩下无尽的惬意。
我在这里静静地坐着,感受着这一切,仿佛一切的喧嚣都消失了,只有我和这座寺庙的灵魂在对话。
想到那些高僧在这里冥想的情景,真是令人敬佩,看来修行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于是,我也决定在这里放空自己,闭上眼睛,尽量让心灵得到释放,感受那种超脱的感觉。
想象自己是风,轻轻地在这片土地上飘荡,或许连树叶都要跟我打招呼。
这时,夜色渐深,微风轻拂,带来几分凉意,恰如其分地让人清醒。
我张开眼睛,看到远处灯光闪烁,似乎是村庄里的小孩们在嬉闹,真让人怀念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想想小时候,晚上也是跟朋友们在外面疯玩,哪有什么顾虑和烦恼,纯粹的快乐才是那时的主旋律。
如今再回首,感觉真的很珍贵。
我起身漫步于寺庙的庭院,石砖路旁的花儿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娇嫩,轻轻一吹,花香扑鼻而来,让人不自觉地微笑。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点梳理(五篇)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点梳理(五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一学问与力量1.注意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解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熟悉。
2.留意培育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拟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育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发觉美、观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外资料延长法【课前预备】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很多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展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简介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乱,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
四、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留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争论解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苏轼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户:门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人”罢了!(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doc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重点字词: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念( )无与为乐者,遂( )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1、欲:将要。
2、户: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5、张怀民: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寝:睡6、遂:于是,就。
至:到.7、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8、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ng) 交横:交叉错杂。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1、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耳:罢了。
二、译文:元丰六年(可不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高兴地起来走动。
(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有水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
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少两个像我们的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三、简介: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记承天寺夜游》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归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重点字词解释。
解:脱。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闲人:清闲的人。
遂至:于是。
至:到。
交横:交错,纵横。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罢了。
二、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于是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大概那是竹子柏树叶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很少有像我们俩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问题1、“月色入户”有何妙处?运用了拟人,使月光富有了生命力,月光似乎懂得作者这样一个被贬官的人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作伴,有意来安慰失意的作者。
2、“念无与为乐者”有何况味?①写出作者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往来。
②一同赏月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3、“遂至承天寺”中“遂至”有何意味?“遂至”包含了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4、“寻张怀民”的“寻”字如何理解?①“寻”字包含着作者的一种猜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很有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道他在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一寻。
②“寻”字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运用比喻,前半句把月光比作水,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正面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后半句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藻和荇菜,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侧面衬托出月光的清澈透明,映照出作者的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十一、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抒情。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请用你自己生动的语言描绘本文描写月光的句子。
月光栖在空旷的庭院中,如一潭透明澄澈的水,而那水中的藻荇水草交错纵横,清晰可见,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倒影呀。
好一个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月夜美景!3、对月色的含蓄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月光澄澈透明,正如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作者身处其中,才摆脱被贬谪的沉痛,忘记人世得失,进入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可太有意思啦!
苏轼在那个夜晚,本来都准备睡觉啦,看到月色那么美,一下子来了兴致,就跑到承天寺去找好朋友张怀民一起赏月。
你想想看,这是不是像咱们有时候,本来都打算休息了,突然想到一个好玩的事儿,马上就兴奋起来?苏轼不就是这样嘛!
他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哇塞,那庭院里的月光亮得就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那些交错的影子就像是水草在游动,其实只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呀!这描写得多生动,多美妙!这难道不像一幅超级美丽的画吗?
苏轼和张怀民在这美好的月色下,啥也不说,就静静地欣赏着,感受着这宁静的氛围。
难道他们不觉得这一刻特别珍贵吗?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主旨呀,就是苏轼在告诉我们,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经意的美好瞬间。
就算在他被贬官的时候,心情不太好的时候,也能发现这样美的月色,找到这样宁静的快乐。
这难道不是在提醒咱们,不管遇到啥困难,都别忘记去发现身边的小美好吗?
就像咱们考试没考好,觉得特别难过,可要是抬头看看窗外飞过的小鸟,是不是心情也能好一点呢?苏轼在那么难的处境里都能做到,咱们为啥不行呢?
所以啊,咱们得学学苏轼,别总是抱怨生活不如意,多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日子里的美好,这样咱们才能过得更开心,更快乐!你们说是不是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3)相与步于中庭
步:散步.漫步相与:一起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耳:罢了
(5)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8)月色入户
户:门
二、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四、理解背诵
1文中描写庭院中月光澄澈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语句(主旨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文意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2.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手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2分)
借景抒情(1分);流露出作者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3.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
更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使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
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的含义一是清闲的人,不得志,做一个闲官,因而有空闲时间欣赏美景。
二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懂得欣赏美景的人。
一个“闲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作者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7.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描写了清澈的水和水中的植物等虚景,皎洁的月光和竹、柏的影子等实景。
这些景物衬托了庭院的幽静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