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育人为本)
(完整)在教育过程之中必须坚持育人为本
![(完整)在教育过程之中必须坚持育人为本](https://img.taocdn.com/s3/m/07d0218e27284b73f34250e9.png)
(完整)在教育过程之中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我们在教育过程之中必须坚持育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崇高追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
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德是做人的根本。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是坚持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人的能力和人格培养的倾向,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入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坚持以人的成长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乐园。
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学生整体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原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幸福快乐地成长。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贯穿社会各行各业。
四是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以教师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既是人本管理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因素。
从教育发展的实践看,所有制约性因素最后都归结到教师资源的配置上,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制度创新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推进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教师和校长的职业活力、专业创造力和教育教学热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增强学校的发展动力、活力。
育人为本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和理念创新
![育人为本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和理念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0a61201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1.png)
育人为本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和理念创新育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思想变革,一次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更是一次划时代的教育实践行动。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
育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所以,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动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
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所以,教育不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途径,是促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表达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深化和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育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思想变革,一次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更是一次划时代的教育实践行动。
育人为本就是要为每个学习者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学习者为教育主体,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潜能,为每个学习者乃至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条件,在教育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扩大人的水平、提升人的自由个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育人为本是人的发展、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https://img.taocdn.com/s3/m/023b2ef3195f312b3169a548.png)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一、办学思想及其提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
1、办学思想: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2、理论基础。
①教育方针。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针中提到了“两个服务”和“全面发展”。
我认为,我们的办学思想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
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将来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就是在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②教育理念。
现代学生观可以用4个命题来表达,即,“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核心,促进每个个体在与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开发个人潜能,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
所以,我们在办学思想中提出了“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一是指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所开展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学生的发展来进行。
二是指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将来能够更好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③行业特点。
陶西平同志讲过:“作为第三产业的学校,任务就是为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服务。
”世贸组织也指出“教育服务贸易。
”这就决定了学校是服务行业。
但它又不同于社会上其它的服务业。
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所以,我们在办学思想中提出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3、现实需要。
①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我们一直将学生当成被动对象,当“标准件”制造的。
我们出发点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得做什么?”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儿童的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这也是我们在调查中学生反映出的一个问题。
②家长的愿望。
老百姓把孩子送到学校,都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为此,有的家长捐资助学、有的家长不怕路远而车接车送孩子上下学。
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基本理念
![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基本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6b948bb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8.png)
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基本理念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于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基本理念的简要介绍和解释。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认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而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育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价值观,把个体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全面发展则强调个体在身心、智力、道德、美育、劳动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使其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基本理念的提出,对于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去,教育往往注重传授知识和信息,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然而,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育人为本的意义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两个基本理念。
首先,将探讨育人为本理念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以及为学生的未来成功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性。
其次,将阐述全面发展如何促进学生在多个维度上的均衡发展和自我实现,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对这两个基本理念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供参考和启示。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将对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基本理念进行总结,并强调它们在教育领域中的必要性。
通过全面的育人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有全球眼光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和决策者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对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以推动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方式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明确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脉络和信息层次,有助于他们更有目的地阅读和理解文章。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2b07c248fad6195f302ba643.png)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者:叶存洪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10年第10期《教育规划纲要》谈到“育人为本”时有一段重要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理解,这段论述强调了“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我国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育人为本”,就是说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要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本,彻底扭转长期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各类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的以知识为本、以育分为本,即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以获得高分为根本目的的状况。
在学习领会时,应把握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什么?《不列颠百科全书》英文版“教育哲学”条称:“马、恩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医治人类的异化和非人化。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在这里,教育成了解放,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从积极意义上讲,人永远是目的,而决非工具或手段。
以往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有没有把人作为“工具”或“手段”的情况呢?毋庸讳言,是有的。
我们曾把教育当作“市场”做;我们仍把“两全”的教育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窄化为分数、升学率,然后将之与自己的“面子”“位子”等所谓“绩效”紧密挂钩。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教育工作中出现的误区的“纠偏”,是对教育本质功能的理性回归。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是正视我国青少年成长现状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
最新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表明,过去5年内学生肥胖人数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doc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doc](https://img.taocdn.com/s3/m/a0570f25bcd126fff7050bda.png)
“养成良好习惯,铸就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华阳小学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体系。
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营造了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为我校的跨越式和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作为一所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我校的发展印证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教学的成功来自德育教育的成功。
我校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做到以下几点:1、领导的认识是最关键的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难以做好的。
学校领导开拓创新、高屋建瓴,树立全新教育办学理念。
建校伊始,就提出:“学校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学校成立了以政教处为中心的职能处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学生会、团委等群众学生团体的三级德育工作队伍,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德育体系,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教育途径,营造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
2、育智先育人首先学生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
“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解读
![“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0dc251314791711cc7917d6.png)
“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解读学校教科室胡启政一、育人为本——教育目标终极定位的问题2009年10月,学校领导班子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及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时提出“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
这一办学理念的提出,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育人为本”回答了教育的本质问题。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育人为本”就是要我们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讲究道德情操,追求文化品位,崇尚科学精神,涵养民主风气”的核心文化理念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学生学习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
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创办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和谐发展。
“育人为本”意味着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必须关注如下方面:1、坚持自愿自主、灵活开放得原则,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目标多元、内容宽泛,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
5、构建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当前的教育事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力资源也只有转化为人力资本,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步入人力资源强国之列。
育人为本,塑造全面发展学生
![育人为本,塑造全面发展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c4991eb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f.png)
育人为本,塑造全面发展学生)育人为本,塑造全面发展学生,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核心理念。
2023年,我们的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时代。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勇气、有自信的年轻人。
因此,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了现阶段教育的共识。
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各种能力,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我们需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和培养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达到个性化的发展。
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塑造他们心灵成长的重要环节。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起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情感问题,从而使他们拥有健康的情感状态。
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
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体验式学习、社会服务等,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
育人为本,塑造全面发展学生,是当今教育的核心理念。
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将各种教育资源全部用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情感、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引导教师们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我们还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关注教育改革的进程,积极推动教育改革的落实,为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不断改革创新的今天,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把育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教育的每一个方面,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贡献我们的力量!。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八大基本理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八大基本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3f9050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5.png)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八大基本理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八大基本理念是指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指导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这八大基本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新驱动、开放包容、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球视野。
下面将对这八大基本理念进行详细解读。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核心理念之一。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因此,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另一个核心理念。
全面发展是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升。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多个领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素质教育是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艺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单纯追求学术成绩的提高。
四、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开放包容开放包容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教育应该注重国际化和多元化,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同时也要注重本土化和民族化,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教育应该包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让学生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精神。
六、协同发展协同发展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综合素质(幼儿园)-“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综合素质(幼儿园)-“育人为本”的儿童观](https://img.taocdn.com/s3/m/b874062fce2f0066f4332268.png)
PART
02
二、儿童观的含义★
(二)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人是物性生命和非物性生命的统一体,人虽然来自自然,但人的本性不是先天的 自然规定,而是文化“化”人的产物。儿童在本质上是人,因此他同样具有自然性和 社会性双重生命。幼儿老师应从两个方面看待儿童,一方面以“儿童作为自然的存在” 看待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儿童作为社会的存在”看待儿童应享有的社会地位和 权利。
PART
02
二、儿童观的含义★
含义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能力 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成长的形势和成因,以及教育 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儿童观是幼儿教师实施幼儿教育的思 想基础,直接决定着幼儿教育活动的质量,作为幼儿教师,要正确看待儿 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这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保证。
由于儿童的存在,社会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生活才更加绚丽多彩。同时,儿 童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需要一种有利于其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PART
02
二、儿童观的含义★
(三)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儿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他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自己的活 动方式,儿童不需要理由地喜欢游戏。儿童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和交友方式,儿童之间 有成人不知道的秘密,儿童通过彼此的联系而弥补了他在成人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儿 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丰富的情感、独立人格等,要正确看待儿童的活动需要和儿童 的差异。
2.儿童是独一无二的人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 等方面的影响,每个儿童身 心发展的速度都各不相同, 其身心素质的综合特征也不 同,幼儿教师应当将儿童看 成独特的个体,因材施教, 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3.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教师职业理念系列— 学生观、儿童观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教师职业理念系列— 学生观、儿童观](https://img.taocdn.com/s3/m/9a9af2dc58fb770bf68a55c9.png)
1.“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概述(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的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德智体美劳)(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①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②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③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中小学考)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补充: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3.“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幼儿考)(1)幼儿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幼儿;补充: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方向性、顺序性、连续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2)幼儿是独特的人;(3)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4)幼儿是权力的主体。
补充:在保教实践中如何运用儿童观?①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本,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幼儿;②公平公正地对待幼儿;③给幼儿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④设计丰富多样的保教活动;⑤树立全心全意为幼儿服务的意识。
4.教育公正与学生发展(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①包括入学机会均等;②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①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②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③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④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与共同发展;⑤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差异与共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b29179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8.png)
论“以人为本”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意义亢安毅随着人学研究的兴起和人的地位的提升,“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已作为一种主导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
但对于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及“以人为本”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却很少被认真思考,要么把“以人为本”简单地等同于人本主义,视“以人为本”为人本主义的代名词,要么把“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看作内容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导致对其内涵的理解和诠释完全偏离了其原意,运用到具体的生活中也只能是流于表层且肤浅甚而是庸俗化的扭曲,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价值意义。
多数人都认为“以人为本”就是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因为马克思曾明确说过“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直接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而且视“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人类发展的理想境界。
因此由此推断,人是马克思分析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看到,人们在分析“人”在马克思那里的地位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从事实际活动”或“现实”的修饰,只把“人”从现实中剥离出来,实际上违背了马克思的原意。
仔细研读原著,就会发现,马克思恰恰反对单纯从“人”出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他在批判弗尔巴哈从宗教感情出发来认识“人”时指出,“他把人只看作‘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仍然停留在历史领域内,而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关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
马克思正是以“现实的个人”来反对抽象的人,反对把人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抽取出来,以单纯的人来作为问题的出发点。
这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主要错误所在,他们习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人以后来的意识。
即从人出发去研究人所处的时代,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舍弃人的实际条件来研究人,实际上等于把整个社会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使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错位,从而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是人的思想在支配着历史的发展,历史的一切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历史观。
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立德树人育人为本](https://img.taocdn.com/s3/m/a615a34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b.png)
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是一句常用的口号。
它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德为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首先,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意味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个人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到其行为方式和与他人的相处方式。
在现代社会,道德标准的淡化使得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品质的社会人才,他们能够以诚信、责任和友善的态度与他人交往,形成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其次,立德树人育人为本还意味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应仅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应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
为了培养具有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的学生,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包括体育、音乐、艺术等课程的开设。
同时,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
只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此外,立德树人育人为本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实施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关键。
教师应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们应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此外,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学习和探索教育的新方法、新技术。
通过这样的努力,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育人使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指导。
最后,立德树人育人为本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基石,学校和社会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教育,在家庭中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
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发展机会。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力,才能实现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目标。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幼儿园综合素质-4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幼儿园综合素质-4](https://img.taocdn.com/s3/m/efaa3878ad02de80d5d8400c.png)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幼儿园综合素质-4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9,分数:58.00)1.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是______。
∙ A.先进的社会制度∙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D.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A. √B.C.D.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知识。
[解析] 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
2.主张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的是______。
∙ A.杜威∙ B.孔子∙ C.卢梭∙ D.朱熹A.B.C. √D.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教育中的“儿童观”的相关知识。
[解析] 在教育上,卢梭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3.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是______。
∙ A.科学研究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A.B. √C.D.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教师的权利。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
具体而言,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学生的发展特点等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
4.幼儿园教育要树立______皆课程的教育理念。
∙ A.游戏∙ B.音乐教学∙ C.一日生活∙ D.健康教育A.B.C. √D.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幼儿教师的教学观。
[解析] 幼儿园教育要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要综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达成课程目标。
5.从教师的社会责任来看,教师职业道德具有______。
∙ A.全局性∙ B.超前性∙ C.导向性∙ D.示范性A. √B.C.D.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https://img.taocdn.com/s3/m/8dc5f29fdd88d0d233d46a3c.png)
我心中的素质教育----浅说“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理念我国现在推行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理念,给今天的教育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科学内涵,把握并处理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内在关系,认真履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职责,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新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让人耳目一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
说明了人的重要性。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可持续发展。
这一创新理论不仅对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人的培养、教育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就是要把教育人、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在培养、教育人的过程中始终把对人的理想教育、品德培养教育放在育人的首要位置。
施教者与被施教者,要有个共识,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和谐,就是教育过程的心灵的和谐。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就是培养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懂得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善于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给自己有个标准尺度,量力而行;学会学习,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生的最好的老师。
适当学习方法和技巧,教会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汲取更多所必需的知识,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的知识也同样在变;学会做事,就是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团体意识,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学会创新,就是培养他们不断进取的创造精神,不满足于现成的观念和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新事物、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和生活中的现象;学会健体,有个健康的身体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用良好的身体素质去适应不同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心理调节方法,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对事业、对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重新理解“育人为本”
![重新理解“育人为本”](https://img.taocdn.com/s3/m/9d28ec6ce518964bcf847ce9.png)
重新理解“育人为本”
在没听这节课的时候总觉得“教书育人”,先教好书,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是学生的唯一目标。
通过这次学习,我重新理解了什么是“育人”,为什么是“育人”为本。
首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
深刻理解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目标、核心内容,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创新思路,明确任务,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把握和解决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次教育发展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人均可获得最大福祉、社会获得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教育发展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追求教育公平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这一发展观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最后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也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精神,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代新人。
结合所教学科,在“学习”中“育人”,在“育人”中“学习"。
是我们以后教学的,教好学的,作为老师的一项基本素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https://img.taocdn.com/s3/m/c45b87fba8114431b80dd83c.png)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长丰县双凤凤霞小学王平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古人告诉我们教师不但要授业,而且应该要传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传道呢?北师大的校训告诉我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师德就应该从自身做起。
师德,人们都愿意将它解释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所有为师者均应遵守的行业规范,行为准则。
我认为,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符合社会规范,又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
我们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应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
党的“十七大”制定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正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最好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人民最大的爱。
中国历代王朝都把教育作为强国富民之本,并且一直坚持德育为先的方针,以满足人民求人的需求。
《礼记·学记》中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说要把教育作为治理国家、领导人民的第一要务。
中国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为中国制定的正确的教育方针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瑾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对“教学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的最经典的阐述。
这就是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尊重师长,泛爱众而亲仁,是做人的根本,必须首先学习好、实践好。
这是讲的德育对人生的极端重要性。
在做好德行修养的同时也要学好文。
这里说的文,是指对知识技能的学习。
知识技能对人的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培养德行。
这是中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满足人民求仁需求的法宝。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引进了苏联和西方的教育制度。
这种教育制度在扫除文盲、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与管理干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这种教育制度的最大缺失是丢弃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伤。
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应试教育,各级领导、各级学校以及各个家庭都在为应试而奋斗。
谈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谈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ac8ce6da76a20029bd642d13.png)
谈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010年7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月29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向社会发布。
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纲要的重点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
这“五个必须”是一个整体,即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求。
进入21世纪,社会变化越来越剧烈,前进速度越来越快,当今时代,全球化造就了“地球村”,知识经济带来了知识工人,终身教育营造了学习化社会,网络时代铺设了信息化高速公路,市场经济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
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新理念的凸现,这些都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生机,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追求“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教育科学发展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基层九年制学校的管理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践行这一理念。
一、“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培育人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育是学校的本质特征。
这一特征决定了学校必须以育人为目的,规定了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物,而是为了人,为了教师、学生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学校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
任何一个组织都没有像学校这样凸现“人”的概念,“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集中体现,“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
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发展
![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b34c9b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6.png)
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发展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当今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使他们在多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即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将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本文将探讨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综合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学术能力是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
通过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术培养,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术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科研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培养,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增强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使他们能够与实际问题接触并解决。
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实践教学的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
三、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学生综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艺术培养,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丰富的艺术课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让学生能够体验和欣赏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同时,学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如文艺演出、艺术比赛等,提升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创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是学生综合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提升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具备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
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育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发展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人均可获得最大福祉、社会获得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在《“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课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让我印象最深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本意是指以智力和体力为要素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即不能忽视或轻视人的个性的任何一个方面;其二是发展的自由性,即个体能够按自己的意志与选择实现自身的发展;其三是发展的充分性,即让个体的各种潜在素质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其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三方面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不同侧面和层次,体现了现代人科学、民主、平等的发展观,是人类的发展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决非要求人平均发展,而是包含了使人个性充分发展的要求。
就单个个体而言,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在生理、心理、社会性方面的潜能本质存在差异,形成个体特有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品质,即个性。
个性差别的客观存在性,要求全面发展既要对人整体素质有要求,达到社会人的基本素质水准,又不能抹杀个体个别发展的需要,应允许人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个性。
尊重个性和承认差别,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要求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育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是能够体现多样性、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育,能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
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社会建设之重,改善民生之首,从根本上说,教育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需要,就是要通过发展教育,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这一发展观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此,教育发展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