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1

合集下载

心理学1:人格

心理学1:人格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 乱
亲密对孤独(20-25岁)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自我认同——不确定感 爱——孤独、寂寞
繁殖对停滞(25-65岁)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他人——自私自利
自我整合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
智慧、贤明——无望和无
恶感
17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观察学习: 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即可获得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强化。 强化类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自我效能:相信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恰当而有效的做出行为。
19
(四)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
(二)人格的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由许多特质要素构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 是激发与指导个体的各种反应的恒常的心理结构。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性特质: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 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如蒙古族的 豪放、维吾尔族的活泼等。 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 为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 的特质)、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 几个重要特质)、次要特质(个体不太重 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 来。) “火可以使黄油熔化,也可以使鸡蛋变硬”。
意义感
三、人格的测量
测量是在标准化的条件下印发出被试的行动和内部心理 变化的手段。人格测量是用测量的方法测出一个人在一定 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和人格特征。测量人格的方 法很多,但需要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交叉应用、互相补充、 互相印证才能达到目的。

人格心理学三大流派知识归纳(完整版)

人格心理学三大流派知识归纳(完整版)

题目:人格心理学三大流派知识归纳(吐血整理版)自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至今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西方出现过许多有影响的心理学流派,比如精神分析流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本学期我学习了人格心理学,于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心理学专业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通过归纳整理,相信我对这些理论知识又会有新的认知。

NO.1 三大流派之精神分析一、古典精神分析(一)、精神分析的起源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了科学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即:精神分析。

要认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起源,还是要从他的生平、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去分析。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人,其父亲是犹太商人。

他先后从事生物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的研究。

对神经症和精神病人的研究是他的终生事业,弗洛伊德学习了催眠术,学习了布雷尔的“谈话疗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法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疗方法,它不仅治愈了难以计数的神经症患者,而且帮助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精神深处的奥秘。

他发表的《关于癔症的研究》(歇斯底里症研究1895)标志着精神分析运动的正式起点。

后来出版的《梦的解析》,它不仅是一本普通的论梦之作,而是一本关于精神分析的系统理论著作,以及再后来的《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等都为后人研究心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人格结构作为人格理论中的精神动力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人格结构的动力性质。

早期,弗洛伊德主张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1、意识:人格的表层部分。

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2、前意识:人格的中层部分。

由可再现、回忆起来的主观经验组成。

具有检验作用。

检察官的工作。

3、无意识:人格的深层部分。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

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2、荣格的人格理论第一,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A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

特点,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际,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心理学理论教材——人格心理学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

心理学理论教材——人格心理学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

32
2、早期记忆
人追求优越的方式主要来自于童年的 经验。儿童在4-5岁时就形成其生活风 格。
由于儿童所处的家庭、生活条件及周 围的社会环境不同,儿童便会形成不同 的生活风格
3、潜意识梦境
2021/7/3
33
3、生活风格的类型
根据社会兴趣的程度分类
1、统治--支配型 2、索取--支配型 3、躲避型 4、社会有益型
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 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 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2021/7/3
13
1895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 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 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1902年因读了佛 氏「梦的解析」而深受感动,曾追随弗洛伊 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年他参加弗洛伊 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 心成员之一。1910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 会主席。
2021/7/3
5
5、精神分析的内部分歧:
弗洛依德,既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又 是一位专权的领导人。他十分专制,决不 允许学生对他的学说提出异议,否则,轻 则痛责,重则驱逐门外、憎恨终生。为此, 他的一些得意门生如阿德勒、荣格、奥 托·兰克等纷纷出走,各自创立了自己的 学派。 这又为霍妮、沙利文等人创建新 精神分析学派树立了榜样。
末生儿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往往缺乏创 造力。
2021/7/3
31
d. 备受保护的独子(女):
由於父母将希望全摆在唯一的孩子身上, 所以有时他会变得依赖,由於他常是众人 注目的焦点,所以他很容易觉得自己真得 大有价值,当他不再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 时,他的人生态度便很容易发生错误.

性格心理学--经典精神分析流派——“人格动力”

性格心理学--经典精神分析流派——“人格动力”

弗洛伊德创建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人格理论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将人格理论框架进行了初始的建构,描述了人格特征、人格结构、人格动力等。

后续的研究者都是在其理论框架中不断丰富人格理论内涵的。

二、人格动力
(一)心理能量
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人的心理过程需要能量驱动才能不断的进行下去,这种能量就是心理能量。

荣格认为,人格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心理能量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等量原则等量原则意味着,假如心里的某部分占用了过多的能量,第一部分便不得得不到充足的能量,同样,在一个系统中消失的能量,一定会在另一个系统中再次出现,并行使其他功能。

平衡原则当两个心理系统的能量不等时,能量会从较强的系统流向较弱的系统,直到平衡为止。

荣格认为,人格各方面应该均衡发展,否则就会出现人格失衡。

(二)生本能与死本能
生本能表现为通过寻求食物、水、空气等需要来实现个体和群体的生存。

生本能指向生长,具有积极、建设性的作用。

死本能是指将死亡的欲望转向其他客体而非自身的攻击性驱力,它会使人们出现破坏、杀戮等毁灭性行为。

死本能用来解释人性中黑暗、残忍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就在走向死亡,因此所有人出生的时候就带有回归无生命状态的原始内驱力,并且假定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想死”的念头。

生本能与死本能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二者有时相互融合,有时相互替代。

精神分析流派的人格理论1

精神分析流派的人格理论1

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
(psychosexu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1. 口唇期(oral stage)(0-18个月)
口欲人格(oral personality):过度依赖性,不 现实且富于幻想,爱做嘴巴动作,惯于吮吸拇指, 咬指甲,好吸烟,贪食等。
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
2. 肛门期(anal stage)(18个月-3岁)
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ego defense mechanism

定义:自我的一种功能,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 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a function of
the ego, to decrease or eliminate inner conflicts within personality, to reduce or avoid anxiety, in order to keep the integrity and the unific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生本能(Libido)与死本能( Thanatos )


死亡本能有时戴着各种形式的假面。死亡本能的潜在诱惑也会使他可 能成为一个自虐的,一个享受自己身心痛楚的人。或许,也可能把所 有“毁灭能“的方向转向外界,而成为破坏性、虐待性的人。在同样 的压力下,有些人可能会沉溺于酒、麻醉品或者性,这时他们心里的 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是相抗衡的,力量均等的。我们应该承认死亡在 某种环境状况下是诱人的。比如当绝症缠身时,当对一切都深深地绝 望时。即使在普通情况下,死亡同样可能是吸引人的。 Death instinct often guise itself under different illusions. A person might enjoy self-abuse and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pain. He might transfer the destructive instinct to the outside, and becoming a sadistic and aggressive person. Under the same motivation, some of such individuals will indulge into alcohol, drugs, or sex. We have to acknowledge that death,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 is attractive. Such situation as being despaired or being seriously sick are examples.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 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 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1.1 复习笔记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人格的含义1.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二)其它学科的人格定义1.基督教用人格来表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2.西方哲学波伊悉阿斯认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3.伦理学家把人的崇高价值当做人格的核心;4.古代《罗马民法法典》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当代的法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活的人类生物,包括他的一切”;5.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主观方面”、社会传统、风俗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主观化。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1.罗列式的定义如普林斯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3.层次性定义麦独孤、海德与布朗德等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也采用层次式的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

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成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的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例如,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四)本书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具体解释为: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2.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格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4.人格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2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

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学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根据自己临床治疗的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述了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治疗和改变。

除弗洛伊德之外,荣格、阿德勒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产生的背景经典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1.精神分析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及社会生活的产物。

(1)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贫富分化更加明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欺诈和不信任,导致人心动荡、社会不安。

(2)当时的宗教气氛浓厚,两性交往存在诸多禁忌,人们自然的性冲动受到强烈的禁锢,正常的性欲望得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精神上的巨大紧张和冲突。

2.同时代的各种哲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了精神分析的产生及其基本观点。

3.心理病理学研究的成果与发展是促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对精神病成因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1)生理病因,精神病的主要原因是躯体方面的病变,特别是大脑的器质障碍。

(2)心理病因说,应该从精神的或心理的方面寻找精神病的原因。

弗洛伊德接受了心理病因说,强调了性的因素在心理疾病形成中的作用,并在治疗技术上采纳了当时颇为盛行的催眠术。

就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背景下,精神分析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2.1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一、理论观点(一)人性观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量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

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人格心理学%28完整) (1)

人格心理学%28完整) (1)

3、统合性:组织功能、匹配功能、健康功能 4、功能性 :对环境的控制、自我约制
人格心理学
三、人格理论的流派
流派
经典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
特质理论 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认知加工
人格结构 人格动力
三我结构
心理能量
自我
she安n 全感的需要求
特质 行为 自我 建构
环境 奖惩系统
影响因素
童年经历 社会因素
遗传与环境 环境 自我
1、人格结构
现实自我: 客观存在
1)自我
真实自我:自我实现的中心
理想自我: 完美的自我形象
人格心理学
二、新精神分析流派——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
1、人格结构
2)荣格的 潜意识学说
个体潜意识:被压抑、忽略、情结 集体潜意识:种族进化中的心灵印象 面具:社会习俗、职业要求、公开人格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心理层面的阴、阳性特质 阴影:负面特征、动物本能、邪恶、仇恨 个性:核心、和谐、人生目标
的存在 3)反向形成:表现出与令人不安冲动的相反行为 4)投射:将引发焦虑的事情转嫁到他人身上
人格心理学 重点
5、人格适应——自我防御机制
5)合理化:通过对引发焦虑的行为重新进行解释,使其更加合 理,更容易被接受。
6)退行:个体因遭受挫折后的痛苦而退回到拥有更多快乐、没 有挫折或焦虑的生命早期阶段
7)转移:通过转向其他对象来缓解焦虑的行为 8)升华:个体将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冲动转化为社会赞许的行为
人格心理学
3、人格适应
2)自我效能感
个体做出明确的决定和付出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
结果效能和期望效能的不同
√亲身掌握经验
√替代经验
√ 言语说服

人格心理学课件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

人格心理学课件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

三、荣格的人格类型说
态度类型 外倾:力比多倾注于外,以外界评估为标准 内倾:力比多投注于自身人格上,以自己为准则 功能类型 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 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 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令人满意 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何方和去向何方 八种人格类型

八种人格类型
内倾思维型 思维是内向性的。如哲学家 外倾情感型 理智服从于情感。女性居多 内倾情感型 情感深藏于内心,女性多见 外倾直觉型 异想天开、喜怒无常 ,兴趣广泛 而不稳定,女性多见 内倾直觉型 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如艺术家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器官缺陷与补偿 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社会兴趣 生活风格

创造性自我 假想的目的论 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 父母对人格的影响
(一)器官缺陷与补偿





1907年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 几乎所有人在生理上或多或少有缺陷 个体补偿的途径: 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如狄摩西尼) 发展其他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技能(如盲人的听觉) 器官缺陷的两个作用: 为个体生存带来不便 推动个体发展 生理缺陷

(四)生活风格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集中体现在其生活风格(四五岁形成)上 生活风格:一个人在每一行动中所表现出来、极其独特并因人而异的各种动机、特性与价 值的团集物。 生活风格的类型(社会兴趣) 具体类型(社会兴趣的程度) 错误的、病态的 统治-支配型 索取-依赖型 回避型 正确的、健康的 社会利益型 错误生活风格的成因: 器官缺陷、溺爱或骄纵、受忽视或遗弃 启示? 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 出生顺序 早期记忆:具有主观选择性、创造和想象的成份 潜意识梦境的分析

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类型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描述和解释人们的个体差异以及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模式。

通过研究人格类型,心理学家们试图理解人类行为的根源,为个人发展、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等方面提供指导。

本文将介绍几种重要的人格类型理论,分别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个体心理学、大五人格理论以及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理论家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对人格发展的深入洞察。

他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包含了基本的冲动和欲望。

自我是人格中的实际自我,负责平衡本我和现实环境之间的冲突。

超我则代表着道德和道德规范,塑造了一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的形成主要受到儿童时期的经历和冲突的影响。

2. 荣格的个体心理学荣格是另一位重要的人格理论家,他的个体心理学提供了对人格的全面理解。

荣格认为人格由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两个层面构成。

个人潜意识包含个人的无意识内容,如梦境、心理投射等。

集体潜意识则代表了人类共同的无意识体验,如原型和人类普遍的符号等。

荣格认为,了解和平衡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对于实现个体的整体发展和健康至关重要。

3. 大五人格理论大五人格理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人格研究的模型,它将人格特质划分为五个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神经质反映了个体的情感稳定性,外向性反映了个体的社交活动水平,开放性反映了个体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宜人性反映了个体的友善和配合程度,尽责性反映了个体的自律和责任感。

大五人格理论提供了一种简洁且可操作的方式来描述和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特点和行为方式。

4.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是人格理论和人类需求研究的重要代表,他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描述了人类需求的层次结构。

该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的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的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





怎样才能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阿德勒总结出 三条途径: (l)看他的出生顺序。出生顺序的差别会形成一 个人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人格。 (2)对早期的回忆。因为,从早期回忆中可以看 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 (3)对梦的解释。他认为梦更主要是体现出个人 对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态度,因而梦贯穿了人的 生活风格。
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过度自卑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自卑感在漫长的生活中 会逐渐沉淀为一种稳定的自卑情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 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 优越感。阿德勒曾经对自卑情结的内涵进行界定,他说: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绝对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 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然而,是否自卑感愈重,人就愈奋力向前呢?阿德勒认为 不尽如此,自卑感一方面无疑是积极东西的刺激物,另一 方面也能造成人的神经症。沉重的自卑感能摧跨一个人, 使他终生无所事事。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成为阻碍个人 积极成长的障碍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叫自卑情 结(inferiority complex)。
个体心理学的应用

一、家庭星座 二、早期的回忆 三、梦的解析


Adler相信:人们对于自己与家庭的关系与其 生活风格的发展有关。 ■老大---有强烈的权力和优越感,被过度保 护,有较高的焦虑。 ■老二(中间) ---有强烈的社会兴趣与手足 竞争性 ■老么---被娇纵,缺乏独立性。 ■独子---较少社会兴趣,期待别人的照顾。
阿德勒4种主要的生活风格

1、支配- 统治型(dominant-ruling),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 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 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需 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在儿童期,他们在地板上 打滚、哭闹,希望父母向他屈从。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者、违法 者和药物滥用等。 2、索取型(getting type),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很少努 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许多富裕或有钱的父 母对他们的孩子采取纵容的态度,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以使 他们免受“挫折”。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很少需要为自己努力做 事,也很少意识到他们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而 希望周围的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完整版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完整版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人格心理学论文——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

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

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

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人格心理学神分析教案

人格心理学神分析教案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992-2008年主持完成12项国家级、省级、厅 级立项科研课题,在《心理科学》、《心理 学探新》等学术刊物发表心理学、教育学研 究论文、学术随笔、科普文章170余篇,独著、 主编出版健康心理学、女性心理学、人格心 理学研究专著7部,教育理论与教学改革研究 论文集1部。 1996年—2008年主持完成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科研成果9项获省委省 政府、省教育厅以及张掖市社会科学成果奖。 8篇论文被《新华文摘》或《人大复印资料》 转载。 2008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8项目《区 域文化心理差异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课题, 主要从事健康心理学、女性心理学、跨文化 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生活风格理论 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Life style),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 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 三、个体发展理论
承认遗传的作用,只不过这种遗传因为只有 在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压力下才发挥作用。“创造 性自我”: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 动方式。“活动程度”: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 形式和水平。 四、社会兴趣理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这种形式适用于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争论的章节。假设 共计6个课时。第1、2、3、4课时都是讲解,并重点描释分析 对一些问题争论的双方的观点。然后,由学生自由报名,组 织辩论队。一般一个班可组织6个队,每队4人,共24人。尔 后根据讨论列出的题目,抽签分成三个正反方队。第3、4课 时,由各代表队到图书馆查资料、准备,其余同学也分成6个 队,开展讨论。课后就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反馈给相关队的 队员。第5、6课时,分三场按国际大专辩论会规则开展辩论。 辩论会由教师主持第一场,第二、三场由班上口才、气质较 好的学生主持。辩论会由每个宿舍派一名评委,按言语表达 ( 25 ) 、 内 容 科 学 ( 25 ) 、 论 辩 技 巧 ( 25 ) 、 整 体 配 合 (15)、精神风貌(10)的评分标准来打分,加权平均,得 出每队分数,评出优胜队。其操作规程为:正反方一辩分别 陈述本方观点(4分钟)、正反方二辩分别向对方提问(4分 钟)、正反方各辩手自由辩论(8分钟)、观众向正反方辩友 提问(6分钟)、正反方四辩总结陈词。实践证明,这种形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 小组合作大组竞争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 话表达能力。也有利于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缺点是耗时太 多,组织麻烦。还可以将这种形式推广到平行班之间的代表 队辩论,但须在课外占用时间。我们的实践是成功的。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论文——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霍尼认为男女人格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影响产生,反对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中对本能的过分强调;她对精神分析法有两个重要贡献:关于神经症的看法及女性心理学;沙利文提出了人格意象概念,并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弗洛姆表现出对精神分析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混合;他认为自由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焦虑,逃避自由的手段有权威主义、破坏和自动舒适装置三种,而弗洛姆推崇的是了解自己、拥抱自由;与弗洛伊德对宗教的强烈批评不同,荣格用上帝的原始意象概念解释人类对宗教的需要,并认为现代心理治疗可以取代宗教的作用;而弗洛姆认为对宗教的需要产生于逃避自由的需求;新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纠正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并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对后来的人格研究方法有重要影响;第二大流派:特质学流派特质心理学家假定,人格特征具有在时间上和跨情境的稳定性;“特质研究者通常没兴趣预测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相反,他们想要预测那些得分处在特质连续体上某一范围内的人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表现”;特质研究者通常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重要的特质理论家有高尔顿奥尔波特、莫雷和卡特尔;高尔顿奥尔波特是第一个公认的特质理论家,他提出了共通特质研究法和个人特质研究法,提出了核心特质和次级特质的概念,以及机能自主性和本体性;莫雷的工作重点是了解“心因性需要”,这是人格的基本要素;卡特尔使用因素分析法,致力于确定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有多少种;近期的研究支持人格有五个基本维度“大五”理论;对特质流派的批评者认为特质测量不能够很好地预测行为,且没有证据支持跨情境的一致性;而人格特质的辩护者认为只要特质与行为能够得到准确测量,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关系,另外,他们认为“由特质所解释的行为编译的数量是相当可观和重要的”;第三大流派:生物学流派汉斯·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因素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定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他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认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模式的总和”,这种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认知智力、意动性格、情感气质和躯体体质四个主要方面;后来他又强调人格具有稳定持久性;汉斯·艾森克是用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人格的早期提倡者,他认为,可以在三个基本维度上给人划分人格,称为内外向型、神经质和精神质;内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对刺激更敏感;一个着名的气质模型确定了三种气质维度:情绪型、活动型、交际型;心理学家认为气质主要是遗传来的,这些遗传倾向与经验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成年人的人格气质;理论家指出焦虑来自于社会拒绝;他们认为,由于独居降低了种族生存和繁衍的可能性,因此焦虑帮助了种族的生存;气质研究对教育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们使用了脑电图数据来测查个体在情绪上的差异;一些研究者发现,大脑两半球活动的几率的差异是遗传来的,这种差异使人们在体验消极或积极情绪的容易度上有所不同;一种肯定生物学流派的观点认为,它把人格心理学与生物学原则联系在一起;另外,这一流派的研究查明,关于人格发展的“白板”说模式在实践中有局限性;生物学流派的第三个优势是它非常强调实验研究;第四大流派:人本主义流派目前对于人本主义的范畴没有明确的标准,但一般认为人本主义有四个核心内容: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人的成长;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达到这一目标的人被称为心理和谐的人;当遇到与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焦虑,人们往往采用扭曲和否认的方法来降低焦虑;跟据罗杰斯的观点,“我们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我们人格中的所有方面”;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还发现,自我实现这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如高峰体验;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是对心理学的一大贡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用来解决工作满意度问题;第五大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流派华生在20世纪早期创立了行为主义,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预测、可人工控制的外显行为;行为主义者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条件反射经验所导致的结果;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标榜为激进行为主义,偏好可观察的外在事件,拒绝使用像焦虑这样的内部状态来解释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者把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扩充;洛特用人的期望和对强化的评价来预言在许多可选择的行为中,哪个行为会被激发;班杜拉认为内部状态、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人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是有目的的并定向于未来,人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但人是否会表现出通过这种学习获得的行为,取决于对奖励或惩罚的预期;行为矫正疗法以条件反射为原理;有些疗法如系统脱敏以经典条件反射为基础,代币制等疗法以操作条件反射为原理;班杜拉提出,在心里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很重要;对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既有肯定也有批评;肯定在于其实验基础和由其产生的心理治疗程序,批评包括它对自由意志和遗传因素的忽视,以及行为主义治疗师把患者的问题归结为可观察的行为;第六大流派:认知心理学流派认知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人人格的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引起的;乔治凯利是个人建构理论的早期开创者;他认为,人有着去认识世界的本能;他把人比喻为科学家,总是力求更好预测将要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他把这一过程中使用的认知结构成为个人建构;凯利还认为,心理问题源于焦虑,焦虑是由人们不能预测事件引起的;认知心理学家描述了几种认知结构以解释个体差异和个体内部信息加工过程;图示是用来帮助我们知觉、组织和储存信息的认知结构;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师有关我们自己的认知表征,这一领域的许多研究都与自我图示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当某一信息与我们自己有管事,我们能更容易地知觉到或回忆出;有关未来自我的认知表征会影响人的行为;但是不同自我概念如出现差异会导致消极情绪;阿尔伯特艾利斯是从认知角度对心理治疗进行探讨的早期倡导者;他认为,当人们使用非理性观念时就会出现情绪问题;理性情绪疗法就是帮助来访者看到他们自己用了什么样的非理性观念并用合理的管娘取代之;在自我指导训练中,来访者学会用更恰当更积极的内心独白取代原来消极的;凯利用行为项目网技术来测量人们在建构方面的差异;认知流派对人格探讨的贡献之一就是其强有力的实验背景;其主要问题在于,认知心理学家使用的概念都比较模糊,另一个问题在于,是否有必要总是用认知去解释行为;认知学派没有一个概括的模型吧所有研究工作组织起来;。

精神分析解析1

精神分析解析1

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起源于S Freud,初始它被看作是治疗神经症的工具,之后逐渐发展为心理学理论并涉及到文学,艺术,宗教,教育及儿童发展等各个层面。

Freud的理论,特别是他提出的无意识愿望对人心理的影响,迄今仍是解释和治疗心身疾病,阐明神经症机理的卓有成效的理论依据。

精神分析理论可看成是从心理冲突这一观点来看待人的本性,人的思维即是反映冲突的过程,这种冲突有时是意识的,但主要是无意识的。

无意识冲突对人的思维和行为具有主导作用和重要影响,非理性的意念(性和攻击)与外界现实在内心引起的冲突是导致人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异常的原因。

人的心理过程反映出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之间不可调和得矛盾。

人类成长的过程即是社会化的过程,是融合社会观念、价值、规范和禁忌的过程,这一过程早期在家庭,以后在社会环境中完成。

在此过程中挫折、失望、冲突和愤怒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的思维与躯体的反应有关,从种族进化论角度看,躯体的反应是朝向生存本能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受享乐原则支配的,寻求快乐、躲避痛苦的原则统治人的一生,但这一现象在出生后的前几年中最为明显,婴幼儿期对快乐和痛苦的体验对人的心理形成至关重要。

精神分析理论也认为思维和行为都事出有因,情感和冲突都绝非偶然,都与当事人婴幼儿期所经历的体验互相关联。

目前的冲突和性格特征都可追溯到儿童期的幻想、愿望等,更与儿童期所经历的疾病、事故、剥夺、虐待、遗弃等重大事件休戚相关。

但这些关联大多都是潜意识的,所以当事人不会察觉到这些联系,这是因为以往和目前的某些思维活动可经过防御机制的作用,使意识活动转为潜意识活动,这种防御方式是避免不愉快和痛苦的有效手段。

精神分析理论还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来源于动力,即内驱力,具体可分为性力和攻击力。

因为人的生物属性,这两种力量常与本能冲动同日而语。

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内驱力往往二者同时出现,但常常是以一种为主。

内驱力受内外环境的刺激而兴奋,这种兴奋反应可引导思维活跃,最终达到满足,消除紧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的场所
核心概念
❖自由联想 ❖潜意识 ❖本能(里比多):生的本能、死的本能 ❖焦虑 ❖心理防御 ❖移情 ❖本我、自我和超我
基本理论
❖精神层次理论 意识、无意识、前意识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性本能理论 生的本能、死的本能、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释梦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1、精神层次理论
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治疗神经症的 方法、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人格范型。
❖创始人:弗洛伊德 (Sigmund·Freud,1856-1939)
❖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 焦虑、防卫机制、早期经验; 处理内部驱力和外部刺激的 自我适应能力。

弗洛依德、霍尔、荣格,弗兰茨、琼斯
❖作用:侍奉超我、本我和现实这三个“主人”, 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保护整个机体不受 伤害。
❖超我(superego):在个体成长过程 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要求而 形成的,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在人 格结构中代表理想。
❖特点:追求完美,遵循至善原则。
❖作用:监督和控制自我。
3、性本能理论
❖本我(id):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 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特点:无意识,不易被觉察;趋乐避苦, 遵循快乐原则;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 (libido)的贮藏库。
❖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能,自己可意识 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在 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特点:遵循现实原则
精神分析流派
1、经典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2、新精神分析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社会文化论(霍妮、沙利文、弗洛姆) ❖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
❖ 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地利的弗赖堡。 ❖ 1873年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 1876~1881年在艾内斯特·布吕克指导下进行神
❖性欲是指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 冲动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libido)。
❖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 能,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死的本能: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 状态的力量。
❖生之本能(Eros) :食、性、爱欲 ❖死之本能(Thanatos):冲突、攻击、死亡
经生物学研究。 ❖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疾病。 ❖ 1885年跟随法国精神病学家沙科学习催眠术。 ❖ 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 ❖ 1895年,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发表《癔症研究》。 ❖ 1938年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并于1939年12月
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Freud & Breuer
❖意识(conscious):能够被直接感知到的 心理活动。
❖无意识(潜意识,unconscious):一些潜 伏的、无法被察觉的思想或观念;也指无 意识领域中的这些观念、欲望的动态活动。
❖前意识(preconscious):介于意识和潜 意识之间,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 意识部分中去的。
2、人格结构理论
❖个案:安娜(瘫痪、记忆缺失、精神颓 废、厌恶感、视觉和言语丧失)
❖癔病(歇斯底里,hysteria) ❖宣泄法(疏导法,catharsis)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
❖1898年分手,弗坚持性冲突 是癔病的根源。
主要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1895)—理论开端 ❖《梦的解释》 (1900)—理论扩展 ❖《性欲三论》 (1905) ❖《论无意识》 (1915) ❖《超越快乐原则》(1920)—发展与修订 ❖《自我与本我》 (1923) ❖《焦虑问题》 (1926) ❖《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