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演变中的苗族婚俗论文

合集下载

苗族传统婚礼习俗的现代创新

苗族传统婚礼习俗的现代创新

苗族传统婚礼习俗的现代创新在中国各个地方都有丰富多样的婚礼习俗,而苗族传统婚礼习俗以其独特而形象的仪式被人们广泛关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的影响也逐渐渗入到苗族传统婚礼中,使得这一古老的仪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苗族传统婚礼习俗的现代创新。

1. 婚前准备在传统苗族婚礼中,婚前准备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新郎需要准备一尊象征力量和财富的青铜鼎,而新娘则要亲手织制婚纱。

然而,现代的苗族婚礼中,这些传统的准备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

现代的新人们更倾向于购买婚纱和其他婚礼用品,而不是亲自制作。

这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还提供了更多选择。

此外,一些新人为了增加婚礼的独特性,会特意购买一些现代化的饰品来搭配传统的苗族婚纱。

2. 婚礼仪式苗族传统婚礼的仪式通常持续数天,其中包括接亲、送亲和新娘嫁到新郎家等环节。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仪式往往被精简并且更加注重效率。

现代化的苗族婚礼通常会将传统仪式和现代仪式结合起来。

例如,在传统的接亲仪式中,传统的乐队会用现代的乐器进行演奏;而在新娘嫁到新郎家的仪式中,现代化的庆祝活动,如烟花和灯光秀,会引入其中。

这些创新使整个婚礼更加热闹和有趣,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3. 婚礼宴席苗族传统婚礼的宴席通常由当地村民一起参与,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

传统的宴席菜肴丰富多样,以苗族传统美食为主,如酸汤鱼、米酒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宴席菜肴的选择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现代的苗族婚礼宴席通常会根据新人的喜好和现代人的口味进行调整。

例如,一些新人会选择增加一些西式菜肴,如西餐或糕点,使宴席更加多元化。

此外,现代化的餐饮服务也会被引入,如自助餐、高级餐饮等,以提升整体的宴会体验。

4. 婚礼礼金在传统的苗族婚礼中,亲友们会给予新人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金银饰品、日常生活用品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方式已经有了一些变化。

现代的苗族婚礼中,嫁妆通常以货币的形式给予新人,更加灵活和便捷。

苗族人结婚风俗

苗族人结婚风俗

苗族人结婚风俗引言:了解苗族人结婚风俗的重要性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且丰富的文化遗产。

结婚是苗族人生活中的重要仪式,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通过深入了解苗族人结婚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探讨苗族人结婚风俗,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二级标题1:婚前准备三级标题1:提亲在苗族人社会中,男方家庭通常会选择一位媒人代表他们提亲。

媒人与女方家族的长辈商讨婚事,并以一个特殊的鸡蛋仪式向女方家族表示诚意。

如果女方接受,他们会进一步商议婚礼事宜。

三级标题2:聘礼在苗族人结婚过程中,男方家庭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的聘礼。

聘礼通常以重金属(如银饰)、布匹、猪、羊等形式存在。

同时,男方还要请婆家的亲戚朋友共同出席结婚仪式。

三级标题3:婚礼预算苗族人结婚仪式通常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

男方家庭要准备足够的财物来支付聘礼、宴席以及婚礼上的一系列开支。

这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因此婚礼预算在苗族人社会中非常重要。

二级标题2:婚礼仪式三级标题1:婚礼日期的确定苗族人相信农历的吉利与瑞气,因此选择婚期时会特别重视黄道吉日与农历节日。

他们会请专门的先祖师爷计算宜嫁的日子,以保证婚礼的顺利与吉祥。

三级标题2:拜天地苗族人婚礼仪式的第一步是拜天地。

新娘新郎会在婚礼当天一同跪拜向天地神灵祈求保佑与祝福。

这是一种传统的仪式,象征着婚姻的神圣与庄严。

三级标题3:拜祖先婚礼第二步是拜祖先。

新娘新郎会跟随长辈的引导,前往祖坟拜祭祖先。

他们会献上食物、酒水,并祈求祖先的祝福与保佑。

这一步骤非常重要,代表着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与继承。

三级标题4:出嫁仪式在苗族人结婚仪式中,新娘会穿着传统的苗族婚服,新郎则会穿上古老的苗族男装。

他们会载着婚礼物品,沿着特定的路径来到男方家。

这一仪式象征着新娘离开父家,成为新郎家庭的一份子。

二级标题3:婚礼庆祝活动三级标题1:欢迎宴在新娘到达男方家之后,男方家庭会举办欢迎宴会。

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

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

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概要:湘西苗族婚俗在维护家庭关系的良好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包括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同宗同姓不婚制,男女平等,新婚之夜不同宿等一些习俗.这些习俗的存在一直维系着苗族人们的美好生活。

前言:苗族(越南文:Mèo;泰语: 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

6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云南、重庆、广西、贵州等省(区)。

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苗族人民是在苗族迁徙史上第五次大迁徙时来到湘西武陵山区的,人们一直在这个崇山峻岭里生活至今.传承着祖先们的文化,各种节日,祭祀,信仰,习俗等.婚姻缔结,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一心创业,家庭兴旺。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夫妻恩爱,不仅有利于优生,而且有利于优教,优育,家庭美满。

家庭是社会细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庭兴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兴盛。

研究对象:湘西苗族人民的婚姻习俗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苗族发展史和苗族婚姻家庭等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考证获取了一些资料。

一传统的湘西苗族婚俗(一)结亲禁忌:同宗同姓不通婚,姨表不通婚.湘西苗族人民认为,同姓的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是自己兄弟姐妹,所以禁止通婚。

但有一点例外就是姓有大小之分。

例如:石姓,就有大小之分,龙姓也有。

有大小之分的姓氏就可以在不是同一姓氏下通婚(严格来说的话就不是同姓).但不是每个姓氏都有大小之分的.所以同姓不通婚一直是苗族人们婚姻的最低底线。

同时人们还恪守姨表不通婚的原则。

原因很简单,在苗语里,阿姨之间的孩子们的互称兄弟姐妹,阿姨的称呼和娘亲的称呼是很像的。

(二)自由恋爱:苗族青年在恋爱时是自由的。

他们一般不讲究门当户对,只要双方合意就可以了.劳动、集会、赶场、串亲等方式是相互接触爱慕的最好时机。

每到这些日子,青年男女就盛装出席。

特别是女孩子们,她们会精心打扮,会将自己喜欢的绣了好久的花衣服穿上。

从苗族文学中看苗族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从苗族文学中看苗族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从苗族文学中看苗族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关键词:苗族古歌苗族神话婚姻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广东、湖北等省,其中以贵州为最多。

苗族有着自己的色彩鲜明的民族节日,如苗年、四月八、爬坡、吃新节、吃姊妹饭等等。

在这些节日中,有的是带庆祝生产大事和生产活动性质的,有的是纪念民族英雄的、有的是以谈情说爱为目的的社交活动。

在一般的节日里,男女进行社交活动时虽有一定的地点,但也不一定,凡草坡、桥头、村外、树下都可以。

集会的人数也不一定,多则几千上万、少则几人。

这种社会交往没有任何拘束,青年男女可以尽情歌舞,进行私恋。

从上述情况来看,苗族青年男女的婚姻似乎很自由,其实不然。

我们可以从苗族文学中的古歌和神话故事中看出在苗族部落社会中存在着一些母权制,到阶级社会产生后,母权制的遗留——舅权制也还束缚着青年男女。

所以我们说,苗族青年男女们虽然接触的机会多,谈情说爱的活动比较公开和广泛,但是,自由缔结的婚姻关系的权利并不大。

一、反映苗族远古时期的文学苗族远古时期是传疑时代,在这我所指的是氏族社会或氏族社会末期,总之,是能够产生神话传说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内容与之相应的神话传说,如开天辟地、补天撑天、造日射日、人类起源以及反映较原始的生产活动的神话传说等等。

这些神话都是远古人类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对于天高地厚、日月盘旋、风雨雷电等等自然现象所作的朴素解释饱和着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斗争经验,反映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理想与愿望。

高尔基说:“神话乃是自然现象,与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

”①苗族古歌里的婚姻神话,最早要追溯到有关开天辟地的作品。

黔东南地区流传的《开天辟地》歌,在所有苗族地区同内容的诗歌里是较突出的也是较有代表性的。

全歌长达二百五十多行,约有二十段。

以轮回问答的形式追溯天地的起源。

在这组古歌中说云雾经过千变万化,生下了科啼和乐啼,科啼与乐啼方生下白色泥的天和黑色泥的地,才有了那种钻山涉水游走于天下的奇异动物,才有了府方的父母,才有了第一个聪明而充满神力的人——府方,才有了剖帕、修狃、火耐和姜央。

绥宁苗族风俗论文

绥宁苗族风俗论文

绥宁苗族风俗论文绥宁苗族风俗论文在中国欧很多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绥宁苗族风俗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摘要:绥宁是巫傩文化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浓郁神秘,丰富多彩,千百年来苗、侗、瑶等多个少数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共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本文主要从苗族风俗音乐来分析。

关键词:绥宁苗族;龙灯歌;三月三赛山歌;苗族婚俗歌湖南省绥宁县地处湘西南麓,毗邻湘桂黔边境,武陵山脉与雪峰山交界地段,地理环境分为南片、北片两大块。

绥宁历史上叫做“苗疆要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

目前境内一共有19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侗族、瑶族为主体少数民族。

全县少数民族人口超过60%,是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绥宁因为山多而陡峭交通比较闭塞所以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较常见的有吹木叶、逗春牛、舞龙舞狮、三月三、四月八、苗族婚俗、唱土地、山歌等游艺习俗,本文主要从每年正月舞龙灯歌、三月三赛山歌、苗族婚俗这三个苗族传统习俗中的风俗音乐来分析。

一、龙灯歌舞龙灯是苗族一项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男女老少都参加,苗族对此都非常重视各个村寨都有专门主持舞龙和接待龙灯的组织――灯会。

苗族的龙灯分为吊龙和滚龙,一般吊龙是有一节一节的灯笼组成,每小节的灯笼都是用很薄的白影纸,打上牛胶,画上背脊上的龙翅、身上的龙鳞,里面点上蜡烛。

每小节之间用红麻索和竹环连起来再用杆子撑起来,前面连着龙头,后面接着龙尾。

滚龙较为粗糙,节与节之间不相连都用布串连着。

苗族的龙灯一般都在正月初四、初五晚上开始出灯,在正月十四或者十五的时候各个村寨的'龙灯会以集镇为中心会灯。

一般在龙灯到来之前会白天专门派人每家每户通知然后发蜡烛,晚上龙灯会在红宝的引导下串户,每家每户都要以鞭炮迎接,龙灯进门之后龙灯会随队的人会唱“龙灯歌”,龙灯歌有一人唱众人合、一人唱锣鼓合等,分出灯歌、落马歌、敬酒歌、谢酒歌、安龙神歌、出门歌。

苗女的婚姻观

苗女的婚姻观

苗女的婚姻观苗族是中国其中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苗女是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认为是守护苗族文化的守护神。

苗女婚恋观对苗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这篇文章将讨论苗女婚恋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苗女的婚恋观的历史。

苗族的婚恋观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苗族的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男性家庭有绝对权威。

在古代,苗族以家庭间缠结联姻和年龄大小结婚为主,苗女在婚恋行为上几乎没有权利。

随着苗族文化的发展,苗女婚恋观也发生了变化。

20世纪60年代后,苗族家庭男女平等的概念开始普及,苗女也开始有发言权,参与到家庭的管理和决策中。

同时,苗族也开始使用自愿的婚恋制度,苗女也拥有择偶的权利。

不仅如此,在苗女婚恋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尊重女性贞洁”。

苗族认为,女性婚前必须保持贞慧,以保护家庭的和谐和家庭主体的尊严。

女性违反贞洁观念可能会受到家庭的责备,甚至被当作受到责备的对象。

同时,苗族还认为,当一个女孩准备结婚时,必须承担责任,并尊重男性一方。

同时,苗族重视家庭的稳定和家庭人口的健康,认为婚姻是家庭发展的重要原则。

因此,苗族特别重视家庭的继承,家人之间的联系和孩子的健康发育,所以家庭内部婚姻观念也是苗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苗族对婚姻保持切实的调整,强调因婚前夫妻的心理准备而完成婚姻。

苗族认为,婚姻必须从精神上进行,而不仅仅是为了给家庭带来财富和物质财富。

总的来看,苗族的婚恋观是一种以家庭尊严和婚恋合法性为中心的文化传统,认为婚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家庭的稳定和孩子的健康发育来体现。

苗女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婚恋观保护了苗女的权利,尊重了她们的价值,以及女性贞洁。

苗族贤慧的婚恋观给苗族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这也是一种古老而又活跃的传统文化。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
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是指苗族婚姻仪式中新娘所穿的传统婚纱,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也面临着保护的问题。

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表现在它所包含的文化符号和民族情感上。

苗族嫁衣通常以红、蓝、绿三种主色调为基础,搭配金银丝、绣花等装饰,寓意着“丰衣足食”、“百子千孙”的美好愿望。

苗族人民在婚礼当天会进行丰富多彩的仪式和习俗,新娘穿着嫁衣参与象征着她的成年和即将步入婚姻的阶段。

嫁衣不仅是新娘仪式服装的象征,也是展示家族荣誉和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家庭、婚姻、子孙后代的珍视和重视。

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保护问题值得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目前苗族地区的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低,他们更倾向于西式的婚礼形式和礼服。

这种现象对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造成了威胁。

保护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应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年轻一代对嫁衣文化的认知和价值意识。

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举办一些嫁衣展览、时装秀等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和关注。

还可开展相关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记录和整理苗族嫁衣的相关信息,建立嫁衣文化档案和馆藏。

应该加强对苗族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培养,培养更多的苗族绣娘和传统工艺师傅,保障传统手艺的延续。

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保护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举办文化活动、保护传统手艺等措施的实施,以确保这一文化宝藏得以传承和发展。

贵州苗族婚俗文化内部变异的研究举例

贵州苗族婚俗文化内部变异的研究举例

仪式 有简 单 , 有 复杂 , 各支 系 不 同 。
中 八支
系苗 族进 亲 是这 样 的

引 亲后生
“ 、


” * 和 新娘 在距 婆家
1〇〇
米左 右 时



目 ” 和新 娘找 一处地 点 暂 时 休 息 , 由 引 亲 后 生到 婆 家 打探 , 看 其是 否 做 好 迎 接新 娘 准 备 ,
提及 此事 待 到 女方 家给 出 确定 的 答 复后 说媒 者 才会 带 上礼 物 向 女 方 家提 亲 。 芦获 哨



支 系 中 说媒者 以客人 的 身份到 女方 家做 客 , 同 时 , 要带 上一 把 红伞 , 表 示 自 己 说 媒 者 的 身
份 , 并在 谈论 中 说及 两家 的 亲事 , 这样 来 回 三 次 , 如 果 女家 没 有反 对则 表 示 说媒 成 功 。 而
出 , 苗 族 的婚 俗文化 在各 支系 中产 生 的 变异是 比较 大 的 。
2 . 结 婚 接 下来 比较一 下 结 婚 这 个 环 节 。 苗 族青 年 男 女 在 说媒 成 功 后 , 接 下 来 就 是 结 婚 。

结 婚又 分为 迎亲 和 进 亲 两个 环节 。
( 1 ) 迎亲
从 迎亲 人数 上 比较 , 中 八支系 要 求 迎亲人 数 为 1 1 人或 1 3 人 , 讲究 去 时为 单 , 回 时 为



1 . 说 亲
说亲 是苗 族男 女 青年互 相认 识后
进人婚姻 殿 堂必 须经过

的 主要环节

所有 苗 族支
系 都 遵循 无媒 不亲 的 规矩 , 说媒 的 环节 不 可 省 略 。 但 具体 到 某 一 个 支 系 , 说媒 环 节 的 具

论民族文化之黄平苗族婚姻行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 (自动保存的)

论民族文化之黄平苗族婚姻行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 (自动保存的)

论民族文化之黄平苗族婚姻行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概述无文字之信条,谓之习惯。

苗族是一个少数民族群体,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调整其内部生活生产的习俗,即民间法或习惯法。

这不仅弥补了我国的国家制定法控制机制的不足,使之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补救手段和协调方式,还传承了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

当前黄平县苗族的婚姻习俗中保留了大量传统习惯规则。

这些习惯规则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渗入到村寨日常婚姻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些与国家法存在着冲突,特别是苗族的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

东临施秉县,东南接台江县,南于凯里市接壤,西连瓮安县、福泉市,北邻余庆县,连接三地州六县市。

总面积1668平方公里,辖5镇9乡约250个行政村,人口约39万。

苗族约占50%,是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

黄平历史悠久,人为资源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特别是苗族民族文化保留完整。

黄平苗族祖先是由黄河流域南下江浙,江西、湖广,后经洞庭溯沅江而上迁入黄平境内定居。

据元始记载,元朝中期兵伐东南亚时从黄平县征万约人,继而明清时期统治者对“苗族蛮人”的杀戮政策而发配为奴后,苗族经历了几次大的迁徙后已经遍布西南地区乃至海外。

黄平苗族历经各代的大规模迁徙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婚姻习惯法产生的原因一、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婚姻文化是最能够全面的反应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黄平县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属于云贵高原地带,处于低山丘陵地带,山脉纵横,是武陵山脉的延伸,是一个典型的山多地少,沟壑遍布的贫穷地区。

县境交通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过着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

”而大部分苗族又都聚居生活在半山腰、河谷坝子边或山坳地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安其居,乐其所。

农民以自然经济模式为主,商品经济极度不发展,经济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从苗族文学中看苗族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从苗族文学中看苗族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天地 的产 生 归 功 于 变 化 莫测 的风 云 又 根 据 动 物能 够 生育的现象 . 离 奇 地 想 象 了一 批 拟 人 化 的 神 物 . 最 后 归 根 结 底 到 云 雾 来 生育 宇 宙 和 供 人 类 以 及 万 物 休 养 生息 的大 地 。 在 众 多 兄 弟 民 族 的 古 老神 话 化 中 . 有 关 缔 结 婚 姻 的叙 述 也 是 不 少 的 . 最 早 的追 溯 到 “ 兄妹结婚” 的血 缘 婚 姻 阶段 . 如汉族 的“ 伏羲兄妹 ” 、 布依 族 的“ 赛 伏 细 妹” 、 侗族 的“ 葫 兄 芦妹 ” 等 。 然而 苗 族 的婚 姻 神 话 . 却 追 溯 到 最早 的 云雾 生 出天 地 万 物 . 昆 虫 与 水 泡 产 卵 生 育( 妹 榜 妹 留 神话 ) 苗 族 中 关 于婚 姻 神 话 我 们 可 以通 过苗族 古歌 中的“ 相两和相 芒” 来看 . 苗 族 古 歌 中说 道: 姜 央 出 生 以后 . 为 了谋 生 而 与 同在 鹊 宇 卵 翼 下 孵 化 出来 的雷 公 . 发 生 了争 夺 耕 牛 犁 田 的矛 盾 . 姜 央 虽 然 用 智 戏 弄 了 雷公 . 把 雷公 关在 铁 仓 里 雷 公 解脱 后 驾 回天 上 去 , 又 用 呼 风 唤雨 之 术 , 发洪 水 淹 没 大 地 . 企 图 淹 死姜 央 因解 救 雷 公 . 得 到 雷 公 的庇 护 赐 坐在 葫 芦 瓜 顺 水 漂 流 而 幸 存 下 来 的一 对 兄 妹 — — 相 两 和 相 芒, 在 水 消 后 回大 地 一 看 : “ 坡岭绝树木 , 园里绝青菜 .
浅 谈 苗 族婚 姻 制度 的 演 变与 发 展 进 程
古 论 今
关键词 : 苗族 古歌
苗 族 神 话 婚 姻

苗族婚姻习俗的法律考察(一)

苗族婚姻习俗的法律考察(一)

苗族婚姻习俗的法律考察(一)论文关键词:苗族婚姻习俗苗族文化苗族习惯法论文摘要:苗族婚姻习俗是苗族文化最集中的反映。

由于地理环境、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苗族婚姻习俗成为苗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新时期的苗族婚姻,仍残存着古时的婚姻特点。

因此,我们从法律角度研究苗族婚姻礼俗,对传承苗族优良传统文化与进一步改革苗族的陈规陋习,提倡科学、文明的婚姻,保护婚姻3"-事人的正当合法权益,真正做到婚姻法的贯彻实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苗族支系纷繁,小聚居,大杂居,且各地苗族之间素少往来。

虽然如此,苗族的婚姻在若干方面基本一致,如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不婚、舅权制约、自由恋爱、包办婚姻等。

在婚仪与婚俗上,各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形形色色,绚丽多彩,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苗族婚姻文化。

〔’〕婚姻形态是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苗族婚姻也是如此。

苗族的婚姻礼俗是苗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苗族文化中最集中的反映。

恋爱、结婚的整个过程,就是体现苗族酒俗、歌俗、服饰、禁忌、惯例等的过程,同样,离婚的过程也就是苗族婚姻习惯法得到体现的过程,通过这两个过程,就可以窥探苗族婚姻礼俗的“全貌”。

新时期的苗族婚姻礼俗,仍残存着古时的婚姻特点,因而也进一步引起了我们的法律思考。

一、“友访”:恋爱自由,婚姻不自主苗族的青年男女,达到一定的年龄(一般十五六岁),行完成年礼后,就可以同异性交往,并且通过一定的社交活动来寻找意中人,这种社交活动,黔东南称为“友访”或“游访”;湘西和贵州松桃称为“会姑娘”;广西大苗山称“坐寨”;黔西北称“踩月亮”。

以黔东南为例,在“友访”活动中,青年男女互相认识,互相倾慕,自由恋爱。

一般说来,一对青年男女要在“友访”中结成伴侣,须经过对唱情歌和单独面谈两个阶段。

在“友访”的地点(称“友访场”或“友访坡”),他们常常唱这样的“友访”歌:“·一你们有真心没有?有真心就来玩,没有真心就算了。

苗族传统婚姻模式—以云南文山苗族婚姻习俗为例(一)

苗族传统婚姻模式—以云南文山苗族婚姻习俗为例(一)

苗族传统婚姻模式—以云南文山苗族婚姻习俗为例(一)论文关键词:苗族婚姻传统道德观论文摘要:文山苗族在其长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婚姻模式,在恋爱、婚礼上呈现出不同样式。

在对待苗族传统婚姻模式上,只能继承其积极成分,抛弃其消极成分,给苗族婚姻道德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

“苗族是他族对整个苗族的族称”。

苗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史学家认为,黄帝是今天汉族的先民,而蛋尤则是现代苗族的先民。

汉史与苗族史话均有记载:“蛋尤因与黄帝发生争战,后退出黄河流域,成为三苗集团的成员之一,三苗被禹击败后,苗族先民逐步西迁,唐宋时期,苗族深人到黔西北、滇东北和川南一带。

”明末清初,苗族开始迁人文山。

《邱北县志》载:“苗族明初由黔迁人”,《马关县志》说得更具体:“苗族,本三苗后裔,其先自湘窜黔,由黔人滇,其来久矣。

”可见,“文山的苗族是明清之际从贵州省迁来的”。

我国的苗族分为三大方言区域:即以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重庆等为主的东部苗族;以黔东南、广西一部分地区为主的中部苗族;以阳、遵义垂直以西云南大部的西部苗族。

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苗族894万余人,云南省共有苗族人口104万,其中,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人口为420589人,约占全州人口总数3322720的12.66%,文山州的苗族人数占云南省苗族总数的40.44%,是云南省苗族最多的地州。

苗族婚姻是苗族“男女两性结合而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形成了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夫妻关系。

”在苗族婚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过血缘婚、对偶婚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苗族的婚姻逐步从对偶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女子对于夫妻居住地的变化,因习惯的惰性决不是那么适应,于是有了举行婚礼后,新娘即返回娘家居住,只有逢年过节或农忙之时才到夫家小住几天,直到怀孕临产才到夫家长住的“坐家”的习俗(“坐家”指夫妻结婚后,女方即与丈夫共同生活在一起,湘西、贵州的苗族在历史上大都不坐家)。

苗族的婚姻风俗

苗族的婚姻风俗

苗族的婚姻风俗苗族古代婚姻曾经历过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等形态。

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后,婚姻缔结有自主婚和包办婚两种。

结婚年龄一般在16岁至23岁左右,男性婚龄稍比女性大些。

苗族社会严格恪守着一夫一妻制和宗支之内,血族之外的婚制。

苗族青年男女多是通过游方,双方自愿就可以互为配偶,建立家庭。

其限制只要不是同宗共祖祭鼓(指有共同父系血缘关系的后代),就可以结婚。

姨婊之间的子女均视为亲近同胞,禁止通婚。

亲戚间不同辈份不能通婚。

有的在历史上因婚姻或其它纠纷涉及诉讼,经发誓过不通婚。

过去有些苗寨男女不与本民族中的不同方言的人通婚,通婚对象在本寨几个姓氏成员中选择。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都不愿与不同民族通婚。

有的苗族宗支甚至不愿与不同服饰的苗族结亲,宁愿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以外的寨子里找服饰相同的苗族通婚。

台江苗族婚姻大都是当事人自主婚姻,其缔结方式可分为自主自由式、说合自由式和说合古典式三种。

自主自由式:是青年男女在“游方”活动中,通过自由恋爱结为夫妇的婚姻形式。

从认识到结婚,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对自己的婚姻拥有绝对的自主权。

这是当前苗族青年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

说合自由式:是经过亲友说合介绍,而双方又经过游方恋爱,自愿结合的婚姻形式。

男青年在节日集会或平时游方中同女方相互认识以后,可请亲友前去说合,征得女方家同意即可定亲。

此后,双方进一步加深了解,发展感情,条件成熟,便可结婚。

说合古典式(包含有关系婚、姑舅婚两种形式):带有浓厚民族特色,至今仍流行于县境内,它均系男女双方及其父母都事先同意了的亲事。

上述婚姻缔结形式,除说合古典式外,都要经过游方、说合提亲、定亲择日、接亲等四个相同与不相同的过程。

游方: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进行择偶的主要手段,可能是源于古代的对偶婚姻演变而来,并向一夫一妻制发展阶段形成的。

“游方”虽属群婚的残留,但绝不是毫无道德的私合滥交,乃是主要传统习惯在道德规范下进行的。

因此,无论男女进入游方场后,都要讲文明礼貌,必须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章。

黔东南苗族婚姻习俗变化探析

黔东南苗族婚姻习俗变化探析


黔东南苗族的传统婚俗及特 点
把姑娘接进家 门了 。 二、 现在黔东南苗族婚俗的变化及意义
1 . 抢婚 抢婚是指男子 以暴力掠夺女子为妻 的婚配形式。 它最早 出现
1 . “ 抢婚 ” 具有娱乐性 , 增添了苗族婚礼的气氛 抢婚这种现象曾在黔东南苗族地 区出现过 , 这种婚俗 只给男 在原始社会末期 , 从对偶制 向一 夫一 妻制逐渐转变 。男子抢妻就 却 给女方家人带来了悲伤 。随着社 会环境 以及思 像夺 取财物一样 , 即使 面对女子 的哭泣与挣扎 , 甚至是 轻生 的现 方家带来喜庆 , 象, 男人们也习 以为常 。贵州黔东南传统的苗家人也 曾出现过抢 想观念的改变 ,这 两种抢婚 的形式在 当今社会 都 已被时代所湮 婚 的情况 , 并且分成两种形式 : 灭 。现在 的苗家人虽然还用抢婚这种形式 , 但 已与传统的抢婚有 ( 1 ) 野蛮原始的抢 夺。当男 子看 中某 ~姑娘时 , 不管 姑娘 是否 着本 质的不 同 , 它仅仅是婚礼上一种娱乐性的游戏 。这充分证明 愿意, 便强行进行抢夺 。 男方 把姑娘抢走后 , 过几天再带上彩礼去 了黔东南苗家人 的婚姻礼俗正向文明的方 向发展 。 2 . “ 游方” 式恋爱凸现了现代苗族青年的婚姻 自由观 向姑娘 的父母 赔礼道歉 , 随着 时间的推移 , 女方 的父母 不得不 接 受 这个 事实 , 并补办婚礼 。
( 2 ) 为躲避“ 舅爷钱” 而进行的抢婚。 苗族有一种习俗 : 姑姑家的女
儿一定要优先嫁给舅舅家的儿子 , 除非舅舅没有儿子或年龄不适合 , 姑姑家的女儿才能外嫁 , 并且外嫁时要给舅舅家一笔身价钱 。 现在苗
黔东南地 区的苗家人在恋爱方式上 主要是 通过“ 游方” 的方 式寻找伴侣 。 如在剑河一带 , 苗家青年男子在追求异性时 , 可 以直 接到女方家 的大 门口去对歌 , 女方家人把大 门关上 。若 姑娘 不会 唱歌 或是对不上男子的歌时 , 其父母 出面帮助 自己的女儿把男子 击败。如果前来对歌的男子被女方 的父母看 中 , 则把大 门打开让 男子进来 , 并准备 好酒菜款待客人 。“ 游方 ” 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大 年初一至十五或其它 的农闲 日以及赶集 日、 斗头 的芦笙会上 。在

苗族嫁娶文化作文

苗族嫁娶文化作文

苗族嫁娶文化作文
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的嫁娶文化传统。

苗族人对婚姻有着严格的禁忌,不允许近亲结婚,也不允许同姓通婚。

婚姻的媒人通常由双方的长辈或亲友担任,他们会先行斟酌双方的门第、家世、品行等因素,确认对方是否合适。

一旦确定了双方的婚配意向,就要进行"问亲"的程序。

在"问亲"时,男方会组织一支"问亲队伍",携带象征吉祥的礼物如糯米酒、鸡、猪、糖果等前往女方家中提亲。

女方家人会先设置一些有趣的关卡考验男方,如让他们猜谜、表演节目等,这种游戏性的环节旨在考验男方的机智勇气。

如果男方表现出色,女方就会欣然接受女儿的婚事。

婚礼当天,新郎会骑着马匹,带领亲朋好友组成"娶亲队伍"前往新娘家,沿途要放鞭炮作为庆祝。

新娘则要先由男方家人"挑回门"(即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新娘上马车时还要哭一场以表达对父母家的不舍之情。

婚后的苗族新娘要在丈夫家住满三年才能回娘家,这期间要勤劳持家、孝顺公婆。

三年后,丈夫家人会组织"还盘礼"(即将新娘接回娘家一段时日)。

这种风俗充分体现了苗族人对婚姻的重视,以及对新娘贤惠品德的殷切期望。

苗族的嫁娶习俗博大精深,蕴含了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珍惜。

社会文化演变中的苗族婚俗

社会文化演变中的苗族婚俗

社会文化演变中的苗族婚俗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理论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奥格本认为,文化是各个部分的高度整合,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带动其他各部分的改变,各个部分对已变化部分的调适带动了文化的整体进化。

①我所选择的田野点新队村,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境内,是一个迁徙出原居住地的苗族村落,搬离了本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队村苗族的社会文化也逐渐地发生着变迁,特别是他们的婚姻文化也在经历着变革。

研究这样一个社区,观察它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婚姻文化变迁的状况及其特点,对我们实行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新队村概况新队村是平田乡唯一的苗族村落,隶属于元谋县平田乡班果村委会,在新队村周围,生活着汉族、彝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杂居或单一居住的村落。

该村建于1969年,当时武定县白路乡大窝塘村周围经常发生滑坡现象,村民生命安全和生产活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武定、元谋两县革委会商议决定,大窝塘村部分农户搬迁到现在的新队村村址,建立新队村,新队村距原迁出地约90公里。

发展至今,该村共46户,178人。

新队村离元谋县城25公里,距平田乡政府5公里,村里耕地面积较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3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村民整体文化水准不高,初中文化者12人,高中文化者1人,其余为小学文化或者文盲。

在该村,传统宗教信仰还有少量遗留,但绝绝大多数人则信仰基督教,村里建有基督教堂。

新队村刚迁入该地的时候,国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村民在生育上不受限制,1995年,新队村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该村外出打工者共12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8人,常年在外的有7人,多数打工者在外面的工作都不确定,随意性很强。

家庭组织新队村的家庭。

新队村的苗族绝绝大多数是核心家庭,由一对配偶及他们的未婚子女组成,每个家庭的户主均由成年男子担任。

在新队村,核心家庭相当普遍,三代同堂居住的家庭基本上没有,这是因为村民大都分家较早,婚后不久就分出去居住,而且都在生育以前,而老人们又比较习惯单独居住。

苗族的婚丧

苗族的婚丧

苗族的婚丧篇一:8.苗族婚丧习俗苗族的婚丧习俗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

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招郎”,以湖南省以城步苗族最为盛行。

大山区苗族妇女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无儿无女的人家,也往往要“接”一个女儿,长大后,“招郎上门”。

“招郎”入门后,女家长辈称其为子、为侄,忌称女婿、侄郎;同辈称兄道弟,忌称姐夫、妹夫;小辈称伯伯、叔叔,忌称姑爹。

苗族的丧葬仪式由该民族的巫师主持。

老人寿终,苗族视其为“最大的悲恸”,全寨都来帮忙,亲戚朋友都来吊唁,坟地选择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

苗族送葬不用铜锣开道,而是吹芦笙开道。

丧葬习俗中以为老人“砍牛”最为隆重。

老人死后,要杀牛祭奠。

在巫师做法事后,还要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以祭奠。

篇二: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一.苗族禁忌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1、苗家人最忌外人以“苗子”相称,认为是对苗族人的最大侮辱,他们喜自称“蒙”。

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2、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

若客人不胜酒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

3、苗家人杀鸡待客时,总将鸡头、鸡肝、鸡脯奉予老人或最尊贵的客人,将鸡腿送给小孩,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

剑河苗族婚嫁文化调查研究 ——以柳川镇为例

剑河苗族婚嫁文化调查研究 ——以柳川镇为例

剑河苗族婚嫁文化调查研究——以柳川镇为例张俊秀摘要:苗族男女夫妻关系的建立,一个家庭的组成并不是以领证来承认他们的关系,而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婚嫁操办的流程来得到认定。

在剑河柳川镇,苗族青年男女要组建一个家庭必须得完成婚嫁中的九个流程即:煮鸡定亲、选择佳期、迎娶新娘、娶礼钱、出闺、办成婚酒、偿礼钱、转脚、嬉闹花脸。

这一流程的结束,才是男女缔结婚姻,共同生活的开始。

操办婚嫁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细节讲究和规矩,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婚姻的不确定性,达到婚姻的幸福美满,家庭的和睦平安。

剑河苗族婚嫁文化不仅体现出了苗族人的信仰,苗族人的观念,苗族人的精神,而且也揭示了苗族婚俗在婚姻、家庭中起到的作用,也体现出了它之所以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剑河;苗族;婚嫁文化;观念;作用;Investigation of Hmong culture, marriage Jianhe—— A Case Study of Liu Chuan ZhenBy Zhang-JunxiuAbstract: Hmong women and men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not the composition of a family to receive certificates to acknowledge their relationship, but make arrangements through a complete process to get the marriage recognized. Liu Chuan Zhen in the River Cam, Hmong young men and women should have to complete a family of nine in the process of marriage, namely: Zhuji engagement, select the wedding day, married the bride, marry gift money, the women's apartment, do married wine, gift money, compensation, transfer Foot, frolic painted face. The end of this process is the marriage between men and women, began living together. Make arrangements for the process of marriage has a lot of attention to details and rules, and its purpose is to eliminate the uncertainty of the marriage, to marriage, happiness and family harmony peace. Jianhe Hmong marriage culture is not only reflected the Hmong people of faith, the concept of the Hmong people, the spirit of the Hmong people, but also reveals the Hmong marriage customs in marriage, the role of the family, but also reflects its reason for existence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importanc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Jianhe; Miao; marriage culture; concepts; role;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文化演变中的苗族婚俗论文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理论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奥格本认为,文化是各个部分的高度整合,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带动其他各部分的改变,各个部分对已变化部分的调适带动了文化的整体进化。

①我所选取的田野点新队村,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境内,是一个迁徙出原居住地的苗族村落,搬离了本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队村苗族的社会文化也逐渐地发生着变迁,特别是他们的婚姻文化也在经历着变革。

研究这样一个社区,观察它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婚姻文化变迁的状况及其特点,对我们进行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新队村是平田乡唯一的苗族村落,隶属于元谋县平田乡班果村委会,在新队村周围,生活着汉族、彝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杂居或单一居住的村落。

该村建于1969年,当时武定县白路乡大窝塘村周围经常发生滑坡现象,村民生命安全和生产活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武定、元谋两县革委会商议决定,大窝塘村部分农户搬迁到现在的新队村村址,建立新队村,新队村距原迁出地约90公里。

发展至今,该村共46户,178人。

新队村离元谋县城25公里,距平田乡政府5公里,村里耕地面积较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

3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村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文化者12人,高中文化者1人,其余为小学文化或者文盲。

在该村,传统宗教信仰还有少量遗留,但绝大多数人则信仰 __,村里建有 __堂。

新队村刚迁入该地的时候,国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村民在生育上不受限制,1995年,新队村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该村外出打工者共12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8人,常年在外的有7人,多数打工者在外面的工作都不确定,随意性很强。

新队村的苗族绝大多数是核心家庭,由一对配偶及他们的未婚子女组成,每个家庭的户主均由成年男子担任。

在新队村,核心家庭相当普遍,三代同堂居住的家庭基本上没有,这是因为村民大都分家较早,婚后不久就分出去居住,而且都在生育以前,而老人们又比较习惯单独居住。

在家庭中,男子主要承担犁田耙地,掌管家里的经济大权,妇女担负生育、喂养下一代的任务,除此之外还要纺线、饲养家禽和操持家务,各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有关家庭中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磋商,但大多时候男子决定家里的事宜。

新队村的家庭规模。

新队村也具有跟大多苗族村寨一样的特点,村寨规模小,人口也较少。

形成新队村人口较少,规模较小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新对村是搬迁村,到元谋县落户的时间还不到四十年;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计划生育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寨人口数,因此村里的家庭规模趋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__》一书中,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婚姻、家庭的发展过程,家庭形式,伴随着人类自身的生产,由低级向高级阶段逐渐向更高级发展,新队村的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历史上,由于地理、交通、社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苗族的交往范围狭窄,婚姻的选择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苗族只在附近的苗族村庄里或较近的族人之间选择通婚对象,与其他民族不通婚,其婚姻形式是一夫一妻,一方面受家庭的小农经济影响,另一方面是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信息不流通、对外交往少造成。

这种近距离婚嫁以及在缔结婚姻上习惯于亲上加亲原则,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血缘上的近距离结婚。

1969年新队村民从原居住点迁出,随着居住地改变,交通的便利,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到新的思想及新观念,特别是在国家《婚姻法》的指导下,经过宣传和教育,村民逐渐意识到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的身体健康,所以逐渐放弃了这种婚配方。

以前,苗族青年主要是通过民族节日、游方、参加婚宴等活动认识,但是新队村是一个搬迁的村寨,周围居住的多是汉族、彝族及少部分傈僳族,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再加上离开了自己民族的主体,离开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独自在新的环境中,在异民族的包围中生息繁衍,他所携带的传统文化在岁月流逝中逐渐削弱,在访谈中很多年轻人都表示不会唱苗族传统歌曲,更别说是用山歌来恋爱这一古老方式。

另外一点,婚姻的安排从最初的父母包办婚姻到趋于青年男女自己做主的自由婚姻,现在,大多数的青年在学校接受教育都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知识技术的广泛传播、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父母做主的婚姻遭到激烈冲击,苗族青年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自己选择、且要有感情”的婚配对象。

除了亲友之间的介绍,自己外出认识和朋友相互介绍的也逐渐增多,村里有好几对年轻夫妇就是在外打工时认识的。

在访谈中,我让村民选择事先拟定的择偶标准,a性格人品,b 客貌,c家庭条件,d社会背景。

结果,在被问到的23位访谈者中,无论其年纪大小百分之百的访谈者都认为性格人品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容貌和家庭条件,至于最后一项社会背景却没有人选择。

综合分析访谈者的选择,可以发现,四十岁以上的访谈者认为家庭条件可以考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觉得人品比经济条件重要;而年轻人对配偶家庭条件的选择则分两种情况,如果是嫁人,对方家庭条件应该是一个考虑的因素之一,它会影响人们对结婚对象的评价,经济与人品是综合考虑的条件;如果是娶媳妇,则不必在意女方家庭条件如何,认为这个影响不大。

通过访谈调查发现:苗族更重视配偶的内在品质,对择偶要求中的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看得相对要淡薄,在相对传统村庄中生活的人们,人的品质被看成最主要的评价标准。

苗族大多盛行早婚,一般到了十七八岁,父母就为他们定下婚约,早婚现象突出。

在新队村,四十岁以上的村民大多也是早早就成了家,婚龄普遍小于国家法定结婚年龄。

但是现在,因为政策的宣传和外界的影响,人们逐渐改变了早婚的思想,现在一般是男22岁,女20岁才考虑婚姻大事,出现了结婚年龄逐渐增大的趋势。

通婚圈改变。

随着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新队村的通婚范围也逐渐扩大,从以前在邻近的乡和县选择对象,到现在选择对象的地方越来越远,甚至到禄丰县、昆明近郊,特别是近几年,外出打工的人数增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也多了,村里有三四对的年轻夫妇就是在外打工后认识的。

而且在访谈中,越来越多的村民也表示愿意与其他民族婚配,这些都说明新队苗族的通婚圈在逐渐地改变。

新队村婚姻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历史上的苗族,各部落间征战频繁,饱受民族的压迫,在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得苗族先民大多居住在偏远的高山地区, __长期处于滞缓发展的状态。

新队村虽然是一个搬迁村,但长久以来苗族先民们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判断,也深深地印刻在村民们的脑海里,变成一套自觉遵守的规则,映射在他们的婚姻文化中,就表现为表层的婚姻习俗有所变化,而深层的婚配原则却一直没有明显改变。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对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结果,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的变迁通常是从物质文化上的变化开始,至于精神层面的,如价值判断,信仰系统、社会习俗等这些内层的转变却是最难的,也是最深刻、最缓慢的。

②所以从时间上看,新队村苗族要改变本民族的价值判断和长期以来存留在他们脑子里的传统观念还需要很长时间。

当代社会是一个技术突飞猛进的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物质生活的改善提供了保障,提高了苗族的生活水平,新队村基本上家家都有电视,一半以上的家庭拥有手机,摩托车等便捷的交通工具也相继进入村民的家里,还有少数几户人家有农用车和微型车。

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引入,加强了苗族和外界的联系,其中电视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它不断地将外面的新观念、新思想引入苗族生活的社区,电视使村民开阔了眼界,使得新的婚姻观和婚配原则灌输到部分村民中,特别是青年人心中,并逐渐被接受。

新队村迁出原居住地后,生活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坝区,接受学校教育也变得更便利。

村里的小孩上小学的有3人,上初中的有2人,还有少部分外出打工、服兵役的年轻人,他们在社区外面的见闻,打工的经历,成为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改变了以往在苗族社区的封闭状况。

其次,城镇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民族小聚居的格局。

族际的互动,不同民族之间的往来为文化传播创造了条件。

在城镇,定期赶集的村民及在校读书的学生,各种各样的人口集中于这里,这些交流又被带到村庄,使新队村苗族的婚姻文化不断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对异民族文化的陌生感逐渐消失,为村民接受异民族的文化奠定了基础,进而使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动摇。

《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新队村迁到现居住地后,在当地政府的宣传教育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村民们逐渐放弃了包办婚、近亲婚、早婚等传统婚俗,特别是近几年来,平田乡政府计划生育办公室和班果村委会联合起来经常派工作队到新队村进行优生优育的宣传,试图说服村民们接受与异族通婚的观念,从根本上增强本民族的身体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的宣传和村民思想的进步,族外婚和优生优育将会成为大多数村民自愿接受的一种新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族内婚的习俗。

奥格本强调,文化各个部分对已变化部分的调适带动了文化的整体进化。

肯定文化调适对文化变迁的作用,但调适不是立刻发生的,而是隔一段时间后才出现,这就是文化的滞后性。

③新队村的苗族,婚姻生活方式选择性地继承了传统,并吸纳了现代文明,新队村苗族的婚姻文化变迁是苗族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结果,主要受到文化变迁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队村苗族的婚姻文化会更趋于和谐并呈现 __趋势,这对于苗族的婚姻生活方式乃至婚姻文化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苗族传统的婚姻在观念上、形式上还会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必将由封闭走向开放,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苗族社会的进步和外来文化的交融,新队苗族的婚姻文化还会继续发生变化。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