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论文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

在《知音》篇中,刘勰从“知实难逢”和“音实难知”两方面论述了“知音”之难,提出了文学鉴赏者应具备博观、六观、入情的素质,其文学鉴赏理论对当代文学批评具有重大意义,主要有二:一是鉴赏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且富有创作经验;二是批评家要学会用自已的声音说话。

关键词:知音;知实难逢;音实难知;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96-02《知音》篇是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

在《知音》篇中,刘勰系统地论述了文学鉴赏理论,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及实践也颇具指导意义。

刘勰所言“知音”源自《列子·汤问》中钟子期和俞伯牙的传说,“知音”最初指听得懂音乐,善于从音乐中把握演奏者表达的情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声律之学兴盛,使音乐和文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后来刘勰借“知音”一词来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领神会,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1]。

一、知实难逢刘勰在《知音》开篇慨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

”[2]对此,纪昀评论“难字一篇之骨”。

因此,刘勰在《知音》篇中运用了大量篇幅论述“知音”之难。

1.贱同思古,贵古贱今刘勰将贵古贱今置于三种错误之首,认为,文学鉴存在着贵古贱今的心理,刘安《淮南子·修务篇》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 [3]曹丕《典论·论文》云:“常人贵远贱今,向声背时。

”[4]刘安、曹丕等对贵古贱今的思想已经予以抨击。

在《知音》篇中,刘勰以秦皇、汉武对韩非、司马相如的态度说明此“二主”尽管身为“鉴照洞明”之君主,也落入“贵古贱今”的俗套。

当然,刘勰的论述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他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在历史的沉淀中才能显示出其价值这一点;另一方面,刘勰仅从“贱同而思古”的角度举例,而并未真正从“古”和“今”的角度对“贵古贱今”进行论述。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论《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说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论《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说

论《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说摘要: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刘勰提出了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感物吟志”说,这是他对中国诗学的独特贡献。

本文将结合其他篇章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把握刘勰“感物吟志说”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明诗》列于《文心雕龙》文体论之首,作者在此篇中,主要是论述了诗歌发展的历史沿革,明辨诗歌的意义、作用、源流及其特征,并提出了“随性适分”、“莫非自然”、“雅润清丽”或“华实惟才”、“感物吟志”的诗歌理论。

就“感物吟志”这一观点,童庆炳先生从古到今,引经据典,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并将“感”、“物”、“吟”、“志”视为诗歌这一文学活动产生的四要素。

具体概括为:主体心理活动的“感”、客观对象“物”、内心形式化的“吟”、作品实体的“志”。

[1]这一概括准确入微,但刘勰在书中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只是在各篇的叙述中,断续的体现出来。

其实,“感物吟志”作为一种文学活动,它自身还包括丰富的内涵与诸方面的要求。

一、主体心理活动的“感”:“感”是诗人由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他以有“情”为前提,在情景交融下以主客体的统一为至高点。

作者在文中提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他将“情”作为“感”产生的前提。

“禀”即“禀赋”、“禀受”。

“情”,古代人将“情”分为七类。

《礼记·礼运》:“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憎、欲,七者弗学而能”。

这“七情”是人的先天禀赋,即“弗学而能”。

这一点也是对陆机“诗缘情”说的继承,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表面上看,陆机是个缘情派,诗缘情而绮靡《文赋》),他强调“情”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但在论述时并不排斥志的作用,而是将情与志结合起来使用,如:“颐情志于典坟”。

刘勰在此则只强调人与生俱来的“情”,是弗能学的禀赋天性,不含“志”的因素。

“应物斯感”,“应”在这里指“接”或“接触”,“应物”即接触到外在事物。

论《文心雕龙》所秉持的“道”

论《文心雕龙》所秉持的“道”

文化长廊南方论刊·2022年第4期《文心雕龙》是南朝梁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地位,不少学者甚至将其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作品的最佳代表,推崇备至。

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刘勰对于文学的本质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原道》开篇第一句话就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刘勰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山川日月动植品类。

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便是广义上的宇宙万物之“文”;而任何事物都有它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这便是本质之“道”。

道对不同事物来说,有它不同表现形式,故而文也就千差万别[1]。

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外化,因此文是道的体现,为文必须要遵循一定的道义。

欲探究刘勰秉承着怎样的“道”来书写《文心雕龙》,首先应明晰“道”在全书当中处于怎样的位置,笔者欲首先以全书的框架体系作为切入点,以理清“道”是如何牵引全书的逻辑链条。

全书共五十篇,其中《序志》是总序,能够为写作文章所用的,只有四十九篇。

刘勰在《序志》篇中将全书划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文之纲领”,包括两部分,即作为“文之枢纽”的《原道》至《辨骚》共五篇和阐述“论文叙笔”的《明诗》至《书记》共二十篇;下篇为“文之毛目”,包括说明“剖情析采”的《神思》至《程器》共二十四篇和体现“长怀序志”的《序志》一篇。

龙学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从二分法至七分法的六种划分方法,但无论如何划分,“文之枢纽”五篇的位置基本固定。

“文之枢纽”五篇遵循“道—圣—经—纬—骚”的逻辑:《原道》篇论“文与道”的关系;《征圣》篇论“文与圣”的关系;《宗经》篇论“文与经”的关系;《正纬》篇论“文与纬”的关系;《辨骚》篇论“文与骚”的关系[2]。

可以如是理解:作文必须以“道”为本,所以要“原道”,即“原于道”;如何“原道”?最好向圣人请教,所以要“征圣”,即“师乎圣”;圣人已去,幸而留下经典供后人研习,所以要“宗经”,即“宗于经”;这里的“经”指“五经”,那么,是否学习“五经”便足矣呢?刘勰没有囿于一隅,同时还另外给予了“正纬”和“辨骚”两种途径,“纬”指诗文,“骚”指以《离骚》为代表的辞赋。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今生若能有三两个知己,便没白来人生走一趟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感受一下知音三何其难寻。

摘要:几千年来,寻求知音一直是文人墨客心底最炽热的渴望,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知音难逢更是感慨自古文人相轻的症结之所在。

本文旨在探讨知音之难的原因,和成其为一个知音该具备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知音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知音文人文学鉴赏《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鲁迅先生曾经把《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可见其地位之高。

此书共五十篇,《知音》是第48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鉴赏专论。

《知音》为我们展示了知音之难的原因以及如何成为一个知音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对知音的诠释音,《说文·音部》中:“声也,声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正字通·音部》中“音即乐也”。

可见,音和音乐,音律相关,从上来看,“知音”一词,则是指通晓音律。

刘勰以《知音》作为文学鉴赏专论的论题,想必自有深意。

“知音”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终,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高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声哉”。

不管伯牙的琴声如何变化,子期都能闻声而见其心,一曲《高山流水》就是子期为伯牙知音的最好例证。

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认为世无赏音之人,可见其对于知己失去的痛心和自己心灵相契合之人不再后断弦绝琴的无奈。

伯牙终有子期懂过他,成为他琴声上的知音。

懂得他的音乐,能够听得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欣赏,更有透过琴声直达伯乐内心深处戚戚焉之处,夫复何求!但大多数的文人墨客悲叹知音其难哉,这也是刘勰以《知音》作为文学鉴赏专论之题的要义了。

《文心雕龙》曹评中的创作论研究

《文心雕龙》曹评中的创作论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心雕龙》曹评中的创作论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40420中文摘要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在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形成了第一个繁荣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杨慎、曹学俭、黄叔琳、纪昀等知名学者。

《文心雕龙》曹评虽多为零散的、感悟式的,却谈及了文学创作中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从创作论的角度对曹评本加以梳理、综合,可看出曹氏领悟到刘勰文心之精髓部分.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创作主张,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而且在《文心雕龙》评点史上,他上承杨慎,下启清代纪昀、近代黄侃,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全文共分三部分:引论、本论、余论。

引论介绍《文心雕龙》的研究情况,着重叙述曹学俭评点本的情况。

本论包括主真重情的自然说,贯文总术的风论两部分内容。

主真重情的自然说。

在论述中国古代文论“自然”观的发展基础上,主要从“清真”、“笛’达”、“法而无法”、“本色”四个方面阐释曹评“自然”的理论观点。

并结合文本的阅读、比较,评析其价值和意义。

贯文总术的风论。

论述曹评以“风”贯穿文学创作全过程的理论观点,着重阐述评点者在“风与通变”、“风与时序”、“风与气、势”三个主要理论问题上的见解。

并总结“风”论的特点和不足。

余论概论曹评本有价值的内容,主要辨析“风骨”之争,以及研究《文心雕龙》创作论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文心雕龙》;曹评;创作论;自然;风ABSTRACTWithregardtothecriticismon‘‘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ItisinlatterofMingDynastyandinformerofQingDynastythathaveformedadevelopedpinnaclefirstly.Therearemanyfamousprofessors,suchasYangshen,Caoxuequan,Huangshulin,Jiyun.Cao’Scriticismin“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aretheoreticsystem,Mythesishasprocessedthecriticismontheaspectofwritingtheory,WecanfindoutCaoxuequan’StheorythatreflectedthequintessenceofLiuxie’Spoems,andformedrelativecompeteviewsofthewritingcreativetheory.Inthehistoryofrunningcommentson‘‘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HeinheritedthesentiorYangshen’S,andarousedthejuniors,suchasJiyuninQingDynasty,Huangkaninmodemtimes,andhistheoryactsasanimportantbridgebetweentheformerandthelatterThethesisismadeupoftheesections:indexepigraph,text,peroration·Thepartofepigraphintroducesthebasecaseon‘‘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andgivesanemphasisondepictingthestausofCaoxuequan’Seditionofcriticism.Thepartoftextincludesnaturecomment,windcomment·Naturecomment.theauthorinquiresintoCao’StheoryfromfouraspectsinChineseAntiquity:trueloveinccordingtothehistoryof“nature’’theoryandgenuineconcern,gracefullanguage,therulesandnorules,naturalcolorandanalyzingthetextbook,thevaluematterofCao’sThroughreadingcriticismissummedupWindcomment.theauthorexplainsthewholecourseofwritingtheoryof“wind’’inCao’Scriticism,andemphasizesthathowtheexpositorsunderstandthreeimportantquestions:“windandcontinuitiesetcmutations”,“windandthetimes”,“windandqietcmomentum”.thecharacterandwindcommentinCao’ScriticismaresummedupshortingoftheInthepartofperoration,theauthorbrieflyintroducesthevaluablecontentinCao’Scriticism,anddiscussesthequestionabout“windandbone”,Mindandtheetcconfrontswithsomeproblemswhilestudying“TheLiteraryCarvingofDragons’’Keywords:“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Cao’Scriticism;thewritingtheory;Nature;win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选题说明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成书距今己一千五百多年,历代都有人对其研究和评论。

刘勰的《文心雕龙》赏析

刘勰的《文心雕龙》赏析

刘勰的《文心雕龙》赏析摘要】《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巨著,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传统,在中国美学和史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从历史与文学、为情造文的内容与形式关系、全面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等三个方面分析评价《文心雕龙》的写作成就。

【关键词】历史;为情造文;全面总结;创作经验【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646(2009)01-0072-01《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巨著,它吸收了前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优秀成果,集其大成,取其精华,融会贯通,不落俗套,富有独创,自成体系。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传统,对后来文学理论批评具有奠基作用,因此在中国美学和史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不朽巨著,研究作品离不开解读作者。

刘勰(466-520?)字彦和,祖籍东莒(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关于刘勰的身世,《梁书·刘勰传》有简略记载:“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

勰早孤,笃志好学。

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

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天监初,起家奉朝请。

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

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

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

……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

有赦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

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赦许之。

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

未期而卒。

”由此可知,刘勰少年早孤,虽家贫但笃志好学;依附当时著名的和尚僧佑十多年,博通佛教经典,参编整理佛经,积累丰富知识,曾是一代名人。

因此,梁以后不仅作过记室、参军等小官,还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太子萧统的器重。

晚年出家,带发修行,更名慧地,不久身亡。

刘勰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从文学创作角度讲也是充实的一生。

《文心雕龙》论文隐秀价值论文

《文心雕龙》论文隐秀价值论文

《文心雕龙》论文隐秀价值论文摘要:《文心雕龙》也说到了“隐秀”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若篇中乏隐,等宿儒之无学,或一叩而语穷,句间鲜秀,如巨室之少珍,若百诘而色沮:斯并不足于才思,而亦有愧于文辞矣。

”即如果没有隐含的意蕴,全都直白表达的话,会显得作者少才学,语言经不起推敲;如果没有巧妙生动的意象出现在作品中,整篇作品就像是一间大屋子,却缺少好的装饰品来点缀。

一间空或简陋的屋子从实用性将固然是可用的,却是不美的,同样,一篇没有“隐秀”的作品,就是没有活句,固然可以说是作品,却不能给读者带来美感体验。

隐秀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创作手法,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过《隐秀》的两句佚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隐秀是让读者与作者进行沟通的一个过程,是作者构建的情感世界与读者的想象世界的沟通。

后代人读古诗时,能够还原出诗中景象,扩展出字面没有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就是隐秀在作品中发挥的功效。

就算是同时代的人,读到运用隐秀手法的作品,也会很欣赏,不会觉得太过直露。

“情在词外曰隐”。

通俗来讲就是在作品中的“情意”并没有用语言文字来直接的述说,可是读者从给出的文字里读出了更深刻的意涵和体会,作者创造了一种意境,只供读者想象,每个人想出的都不一样,却又大体相同。

正如唐代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清代王夫之很欣赏《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这句,认为比较突出的表现了“隐”的作用,即李白客观的写下了“长安的月光”,却让读者体会到了“孤凄忆远”之情,这便是“隐”。

如孟子说的“言近旨远”,就是用浅近的语言传达出深邃丰富的内涵。

中国绘画讲究“留白”,就是给看画者留有想象空间,“隐”,便是语言上的留白,让读者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汉代刘勰《文心雕龙》第四十篇专谈隐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范文澜注:“重旨者,辞约而意富,含味无穷。

”就是说“隐”是在文字之外的丰富涵义,而“秀”必须是文字形态,是生动形象的文字,是意境的载体。

《文心雕龙》文体论浅论

《文心雕龙》文体论浅论

《文心雕龙》文体论浅论摘要:刘勰《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其丰富的文体论思想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使从高度发达的西方现代文体学视域来审视,仍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文体的“自觉”、对“文”的观念的重视和其所具有的超时代的理论价值等三个方面对《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体语言文体学刘勰的《文心雕龙》无疑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优秀的著作之一。

正如章学诚所言,其“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涉及到文艺学几乎所有的领域。

它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各类文体的发展史”。

①《文心雕龙》机构缜密,全书凡50篇,除《叙志》一篇外,可分为“文之枢纽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鉴赏论”四大部分。

“文之枢纽论”即总论五篇(即《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部分对各种文体写作源流、写作特点、写作规律以及体裁界定、语辞运用与话语的表达等方面的探讨,是“总论”、“创作论”、“批评论”坚实的理论依据;而“创作论是从文体论中概括出来的,‘文之枢纽’的论文体系,是从文体论和创作论中归纳出来的,没有文体论就没有创作论,也就没有全书的完整体系。

”②“刘勰的文体论跟他以前的文论有很大的不同。

就残存的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看,都只是举出一些作品来说明各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而刘勰讲各体文的流变,具有分体文学史性质,可以同《时序》讲各代文学演变相配合。

”③因此,文体论在《文心雕龙》全书的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正是基于“文体论”在《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集中探讨《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思想,对其思想内涵与价值进行梳理和评估。

一、文体(体裁)的“自觉”“文体”一词,在《文心雕龙》里共出现了八次,但刘勰也常用“体”、“体制”、“体式”等代指“文体”。

刘勰《文心雕龙》中涉及“体”、“文体”的篇章,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

《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论分析

《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论分析

《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论分析一、《文心雕龙》的成因一部文学史,是以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构成的,任何国家和民族概莫能外。

经过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又到了一个空前繁荣阶段,建安以降,更走向文学的自觉时代,作家灿若繁星,作品汇如长河,各种文体兼备,风格流派彰显,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文学批评论著随之大量涌现。

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是文学批评的基础,这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堪称“双璧”。

文学的自觉也表现为作家有意识地刻意造文、雕章琢句,到了刘勰生活的时期,受时俗崇尚奢靡浮华的影响,文风“讹滥”,追求诡异新巧、浮靡艳侈,逐渐走向堕落。

刘勰有意纠正文风,因此写成《文心雕龙》。

按照刘勰的想法,写作《文心雕龙》的目的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希望留名后世。

《程器》篇中有“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之骋绩”之语,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

二是阐明文章的功用,目的在于拯救当时走上歧路的文风,这才是他撰写《文心雕龙》最根本的原因。

三是不满于魏晋以来论文章的著作,认为它们顾此失彼,缺少追根寻源的考察。

而实际上《文心雕龙》做了全面的论述,系统的考察,成为体大精思的论文专著。

关于刘勰的生卒年月,有两种代表性的说法。

一种是约公元470——538或539年,这种说法认为刘勰在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年)死后,感到仕途无望而出家的,代表者为南宋和尚祖琇。

一种说法是约公元466——520年,这是范文澜先生考证过的,后人基本上倾向后者。

刘勰出生于官僚家庭,原籍山东莒县,从祖父起侨居京口。

父亲刘尚,担任过刘宋朝越骑校尉,因他死得早,家道中落,刘勰20余岁离开京口,依附钟山定林寺和尚僧祐。

在寺十多年,除了帮僧祐编定经藏,就是博览众书,终身未娶妻。

据清人刘毓崧考定,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于齐和帝中兴元年或二年(公元501——502年),这一年齐朝灭亡。

书成后无人问津,刘勰装扮成小贩模样,背着装书的口袋,侯在文坛领袖梁朝的吏部尚书兼右仆射沈约的门前,等到沈约出门,上前献书。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

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古代公文论从古至今,公文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书形式,它代表着政府的权威和声音。

而刘勰的《雕龙》作为古代公文论的经典之作,为公文写作提供了详尽的理论指导和实用建议。

本文将围绕刘勰的古代公文论展开探讨。

在古代,公文是政府传达政策、指令的重要工具,也是各地区、各部门间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手段。

为了规范公文的写作和使用,刘勰在《雕龙》中详细阐述了古代公文的相关理论,为后世的公文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刘勰的公文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他认为公文应具备明确的目的和作用,即为政府治国理政、管理社会提供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他强调了公文的构成要素,包括标题、正文、结尾和落款等,每个要素都有其特定的格式和要求。

刘勰对公文的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建议,如用典、比喻、排比等。

在实践中,刘勰的公文论具有非常高的指导价值。

具体而言,撰写一份合格的公文,首先要明确公文的目的和作用,确保公文内容符合政府政策和社会需求;要遵循公文的构成要素和特定格式,使公文看起来整洁、规范;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公文更具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处理公文中的实际问题时,也应遵循刘勰的公文论思想,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随着时代的变迁,公文论也在不断发展。

然而,尽管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刘勰的公文论依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为古代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现代公文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未来的发展中,公文论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公务、管理社会。

刘勰的《雕龙》是一部宝贵的古代公文论经典之作,为公文写作提供了全面、实用的理论指导和建议。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它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借鉴刘勰的公文论思想,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公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公文的实用性和说服力,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社会管理的有效实施。

《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巨著,全面阐述了古代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创作技巧。

《文心雕龙》论文语言学批评论文: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本观

《文心雕龙》论文语言学批评论文: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本观

《文心雕龙》论文语言学批评论文: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本观摘要:文本主义是西方语言学批评的核心概念,重视的是文本内部语言形式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以此来反观刘勰的《文心雕龙》,可以发现两者都非常重视文本的形式和辞采,但《文心雕龙》在重视文本形式的同时还兼顾文本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本与外在世界的关联,从而与西方语言学批评的“文本中心论”相区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本;形式美;语言学批评文本即文学作品本身,是西方语言学批评(主要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的核心概念。

这一批评流派认为文本是语词编织的产物,文本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存在于文本自身的语言形式之中,因此,文学批评不应到文本之外去寻找内容,而应以文本为中心,通过细致解析文本内部的语言形式,发掘出形式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以此来反观刘勰的《文心雕龙》,可以发现两者都非常重视文本的形式和辞采,但《文心雕龙》在重视文本形式的同时还兼顾文本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本与外在世界的关联,从而与西方语言学批评相区别。

因此,本文将以“文本”作为切入视角,着重考察《文心雕龙》所涉及的文本理论问题,主要包括“文本与世界”、“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关系以及文本内部的构成要素,并与西方语言学批评的文本观相比照,揭示刘勰文本观的独特性。

一、文原于道:文本与世界1、文本与客观世界。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探讨了文学的起源问题,认为“人文之元,肇自太极”。

“太极”即为“天地未分之前的自然元气”,按照汉儒宇宙构成论来看,天地万物是由太极所生,人作为“三才”之一,所写之“人文”必然也源自太极。

这里,刘勰似乎把文学的起源指向了玄虚神秘的不可知论,而与客观世界没有什么关联。

在《文心雕龙》中与“太极”一样玄虚神秘的还有“道”、“道心”、“神理”、“神道”、“天道”等概念,如“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原道》)、“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夸饰》)、“天道难闻,犹或钻仰”(《征圣》)等,这些概念异形同义,指的都是“神秘的道”。

刘勰《文心雕龙》之《风骨》篇

刘勰《文心雕龙》之《风骨》篇

浅论刘勰《文心雕龙》之《风骨》篇【摘要】《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专著,以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基石,融合道家,将齐梁时代之前的美学成果做了全面的总结,全书50篇,细致的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以及如何去鉴赏和创造美学规律。

其中《风骨》篇中“风骨论”是刘勰的首创,在当时有着进步的意义,更是写好文章该遵循的方向。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文章标准《文心雕龙》被称为“中国古代论文的秘宝”,鲁迅认为它可以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王元化认为它可以跟黑格尔的饿《美学》相并论,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批评史上的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内容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论四个部分。

全书以总论为“文之枢纽”,分析各种文体,论述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提出批评鉴赏的方式以及作家的道德修养等等。

其中刘勰在创作论中详密深刻的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风骨》一篇。

文章的创作,离不开文风和文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风骨论”,从文学批评的角度上来说,应当是刘勰的首创。

刘勰在《风骨》篇中指出,《诗经》有“六义”,其中“风”排在第一位,因为国风是感化教育的本源,是表现思想感情和气质的重要方式。

在刘勰看来,“风”来源于国风,是毫不掩饰第表现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

《国风》中的很多诗歌都是作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感情。

而后代尤其是建安时期的文人多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钟嵘在《诗品》中指出曹植、刘桢等人的诗歌都是以《国风》为源头的。

“骨”,《说文解字》解释为“肉之覈也”,原本指的是人的骨骼。

魏晋时期,“骨”成了人物品评的一个标准。

《人物志》中将“骨”和“仁”联系在一起,认为“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

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骨骼正直、身体柔韧,表现在品德方面就是有仁德。

《人物志》还认为“骨直气清,则修名生焉”,骨骼直正、气色清朗的人会有好的名声。

《世说新语》记载品评人物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观其形骨,必不寿,不可与婚。

《文心雕龙·物色》审美创作论研究

《文心雕龙·物色》审美创作论研究

029[摘 要]《文心雕龙·物色》紧紧围绕“心与物”“情与景”的自然审美关系,从“物—情—辞”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立足“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审美发生机制和情景交融会通的审美发生场域,提出“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审美创作原则和“适要”“入兴贵闲”“析辞尚简”等审美创作方法,为中国古典美学审美创作范畴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 《文心雕龙·物色》;物色;物—情—辞;审美创作《文心雕龙·物色》审美创作论研究王述良1 王清云2《文心雕龙·物色》围绕“心与物”“情与景”的自然审美关系,从“物—情—辞”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立足“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审美发生机制,结合具体作品探究“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一心物相融、情景会通的审美发生场域,提出“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审美创作原则和“适要”“入兴贵闲”“析辞尚简”等审美创作方法。

《物色》全篇文质兼美,为中国古典美学审美创作范畴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一、“物”“色”含义之辨纵观《文心雕龙》全篇,刘勰按照《序志》论文叙笔“释名以章义”的思路,对大部分篇章论题进行了较明确的概念界定,然而《物色》篇却没有明确的“释名”之解,对于“物色”含义的理解,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说“盖物色犹言声色”,认为物色是自然景物的外在声色面貌,这也是当前学界更多赞同的一种观点。

陈良运则从审美的角度,通过对“色”的论证,提出“所谓‘物色’就是‘审美’”的观点。

前者立足文本,从《物色》篇呈现的情景关系出发;后者则着眼于物色的审美心理。

立足篇目本身,对“物”“色”进行考察,可有三方面理解。

(一)物是“道之物”,色是自然之道的内在规律性呈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四时之阴晴变化等皆为“物色”。

《原道》篇中有“观天文以及变”,这些自然景物在“天文”的自然之“道”下呈现为物存在的自然动力,色即是这种天地幻化的“原初动力之色”,是人们探求的最深层审美规律的内在之色,“道之物”呈现的形式即是色。

文心雕龙知音(共9篇)

文心雕龙知音(共9篇)

文心雕龙知音(共9篇)文心雕龙知音(一): 《文心雕龙·知音》的中心论点和主要论证方式是什么中心论点就是第一句:"知音其难哉"!(对文学作品作出正确的评论是多么困难呀!文中用得最多的就是举例子,另外还是作比较,打比方.这么简单,楼主要用功了!【文心雕龙知音】文心雕龙知音(二):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句话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上下文是: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意思是: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这个波浪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能够被人理解.说明了从作者如何形成文章,读者如何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文心雕龙知音(三): 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后半句是什么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提示】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造句:在做记者之前,小王一直很迷恋看报纸,报纸看得多,信息广,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各种报道体裁烂熟于胸,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美妙的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的好坏.【文心雕龙知音】文心雕龙知音(四): 文心雕龙操千曲这一段知音第四十八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文心雕龙知音(五): 刘勰的文心雕龙其中登山则情满于山的下一句是什么操千曲而后晓声的下一句是什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文心雕龙卷二十六神思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提示】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文心雕龙知音(六):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xie2)《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七): 《文心雕龙》的主要思想,文:《文心雕龙》全书中单独用“文”字共三百三十七处(据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文心雕龙新书通检》).一般来说,刘勰用这个字来指文学或文章,但有时也用来指广义的文化、学术;有时指作品的修词、藻饰;有时则指一切事物的花纹、彩色.我们将根据其不同的用意作不同的译注.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夫,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邹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有肖貌天地,禀性五行,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少时家贫,曾依随沙门僧十余年,因而精通佛典.梁初出仕,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又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爱.后出家,法名慧地.刘勰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都很深.《文心雕龙·序志》篇中说,他在三十多岁时,“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梦见一回孔夫子,便兴奋得不知如何.作《文心雕龙》,也与他对孔夫子的崇仰有关,有阐明文章之源俱在于经典的意识.至于佛教,他自幼和和尚住在一起,最终又决意出家,浸染自深.不过在《文心雕龙》中,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偶有佛教语词.《文心雕龙》写成于齐代.就其本来意义说,这是一本写作指南,而不是文学概论.书名的意思,“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奭”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文章,但偏重于文学.书的本意虽是写作指导,但立论从文章写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出发,广泛涉及各种问题,结构严谨,论述周详,具有理论性质.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前所未有的.全书五十篇,分为几个部分.开始《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讲“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纲.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分述各种文体的源流、特点和写作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杂文》、《谐隐》两篇文笔相杂),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从《神思》到《总术》为第三部分,统论文章写作中的各种问题.第二部分以文体为单位,第三部分则打破文体之分,讨论一些共同性的东西,经纬交织.《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第四部分.这五篇相互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但都是撇开具体的写作,单独探讨有关文学的某些重大问题.最后《序志》一篇是全书的总序,说明写作缘起与宗旨.《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是传统观念与时代思潮的集合.作者用折衷牵合的方法,构筑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内中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这一特点,在讲“文之枢纽”的开头五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原道》首先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文心雕龙知音(八): 《文心雕龙》的内容《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于刘勰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文心雕龙知音(九): 《文心雕龙·颂赞》原文颂赞第九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昔帝喾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自商以下,文理允备.夫化偃一国谓之风,风正四方谓之雅,容告神明谓之颂.风雅序人,事兼变正;颂主告神,义必纯美.鲁国以公旦次编,商人以前王追录,斯乃宗庙之正歌,非宴飨之常咏也.《时迈》一篇,周公所制,哲人之颂,规式存焉.夫民各有心,勿壅惟口.晋舆之称原田,鲁民之刺裘鞸,直言不咏,短辞以讽,丘明子顺,并谓为诵,斯则野诵之变体,浸被乎人事矣.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乃覃及细物矣.至于秦政刻文,爰颂其德.汉之惠景,亦有述容.沿世并作,相继于时矣.若夫子云之表充国,孟坚之序戴侯,武仲之美显宗,史岑之述熹后,或拟《清庙》,或范《駉》、《那》,虽浅深不同,详略各异,其褒德显容,典章一也.至于班傅之《北征》、《西征》,变为序引,岂不褒过而谬体哉!马融之《广成》、《上林》,雅而似赋,何弄文而失质乎!又崔瑗《文学》,蔡邕《樊渠》,并致美于序,而简约乎篇.挚虞品藻,颇为精核.至云杂以风雅,而不变旨趣,徒张虚论,有似黄白之伪说矣.及魏晋杂颂,鲜有出辙.陈思所缀,以《皇子》为标;陆机积篇,惟《功臣》最显.其褒贬杂居,固末代之讹体也.原夫颂惟典懿,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虽纤巧曲致,与情而变,其大体所底,如斯而已.赞者,明也,助也.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扬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故汉置鸿胪,以唱言为赞,即古之遗语也.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及迁《史》固《书》,托赞褒贬,约文以总录,颂体以论辞;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而仲治《流别》,谬称为述,失之远矣.及景纯注《雅》,动植必赞,义兼美恶,亦犹颂之变耳.然本其为义,事在奖叹,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必结言于四字之句,盘桓乎数韵之词.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此其体也.发源虽远,而致用盖寡,大抵所归,其颂家之细条乎!赞曰:容体底颂,勋业垂赞.镂影攡声,文理有烂.年积愈远,音徽如旦.降及品物,炫辞作玩.文心雕龙知音翻译简论文心雕龙知音说。

浅析《文心雕龙》

浅析《文心雕龙》
对 州
神 州 文 学
浅析《 文心雕龙》
马畅 蓬
沈I  ̄ E t Y i l i 范大学
摘要 : 本文简要地介 绍 了刘勰的《 文心雕龙》 的儒道思想, 后世的创作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前人著作的继承和发展 以及独特的写作技 巧 ,并结合 日常 首先 , 是文与质的结合 。 文指 的是文采 , 就是修饰。 质指 的 写作 进 行 深 入 分析 。 是实质 , 是本体。文与质的关系也就是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刘 关键词 : 儒 道 继 承 发展 写作 特 色 勰强调文学作 品的内容是起指导作用的 ,而形式是 为内容服 务的。 也就是他所说“ 夫铅黛所以饰容 , 而盼倩生于淑姿。 文采 刘勰的《 文心雕龙》 是 中国古代 文学 理论批评 史上最杰 出 所 以饰言 , 而辩 丽本 于情性” 。 刘勰 主张为情而造文 , 也就是我 的作 品。它成书于南朝齐和帝 中兴元 、 二年 间, 不仅总结了齐 们现在所说的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不能无病呻吟 ,矫揉造 梁 以前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 ,而且还把具体 文章上升到文学 作 。 这一观点不仅影 响着后世之风 , 更对我们 当今的写作 具有 理论 。 作者运用总结出来的文学理论 , 对各种体裁的文章和文 指导意义。我们现在所谓的好 的文章有很多是用华 丽的辞藻 学作品以及各个 时代 的额代表作家进行 了言简意赅的批评 。 堆砌而成 的 , 不是虚构就是空洞 , 缺乏震撼心灵 的力量 , 很难 文心 , 即写文章时 的心思。 雕龙 , 即对 文章 的雕刻修饰。 两 引起读者的共 鸣。 好的文章就应该饱含真情实感 , 贴近生活与 个词合起来 , 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 以及文章怎么写。 下面我将 实 际的 , 这样才更容易受到大家的认 可 , 才更容易突出作 家个 分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我对文心雕龙的具 体看法 。 性 。当代作家莫言 的《 红高粱》 很大程度上是 由于贴 近生 活实 《 文心雕龙 》 的儒道 思想 际 ,反映中国农村淳朴风情 而获得 了至高无上的诺 贝尔文学 《 文心雕龙》 前三章强调儒学 是文学的根底 , 这是 因为刘 奖 。 但是刘勰认为辞采也是重要的“ 圣贤书辞 , 总称文章 , 非采 勰 的崇儒思想是根 深蒂固的。 从刘勰 的生活时代看 , 正是佛学 而何” 文章 的美要靠思想 内容的沉淀 , 更要靠辞藻来 升华 。总 盛行之际 , 他早年在钟 山的南定林寺里 , 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 之 , 刘勰 的思想告诉我们 , 内容与形式要完美 的结合 , 使文不 佛书 ,而之后 他却 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 自己的作品为 灭质 , 才能写出好文章。 后世所重 的目的 , 这正是儒家人世的传统心态 。 从刘勰的文章 其次 , 是学习圣人之文 。《 原道》 篇说 : “ 道 沿圣 以垂文 , 圣 中看 , 《 原道》 篇说 : “ 道沿圣以垂文 , 圣因文而明道。” 即, 到依 因文而 明道。” 这就说明到要依靠圣 人之文来 释道 , 也就是强 靠圣人来表现在文章里 面, 圣人则利用文章来 阐明道。 这里面 调学 习圣人之文的重要 。 这一观点对后世影 响很深, 古代的很 的圣人指 的就是孑 L 子, 那么这里面的道也就是儒家之道。 同时 多作品都有前世之作 的影子 ,随后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提出 刘勰还认为“ 原 道心 以敷章 , 研神理而设教 ” ( 《 原道》 ) , 正是圣 的“ 夺胎换 骨” 、 “ 点铁成金” 的创作理论和写作 纲领 , 也是强调 人著述经典 的根本原则 。“ 神道设教” 语 出《 易・ 观创造升华 出新的诗歌意 以神道设教 , 而天下服矣” 。 这是把超 自然 的、 人格化 的“ 神” 及 境 。 的确 , 结合我们 的写作经历 , 学习前人之作 , 对我们 自身的 其在现实 中的代理人帝 王, 视作理所 当然 的最高权威。 这充分 写作确实提供了典范 。 而且不仅要学习圣人之文 , 只要好的作 显示 了儒家 的政治理念。 品我们都需要去读 , 去揣 摩 , 读 书读得越 多 , 我们 的思维 就越 其次, 《 文心雕 龙》 推崇 自然 之道 , 以 自然为最 高的美学 发 散 ,灵感就越多,就是我们常说 的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境界, 这 又说明 , 刘 勰也受到老庄思想 的影 响。《 原道 》 篇说 : 神” 。当然 , 刘勰学 习圣人之文也有弊端 , 他认 为 , 如果从 内容 “ 文之为德也大矣 , 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有评论 家研究 表明 , 到形式都 向圣人学 习, 就写得差不多了。 但这其 实夸大 了圣人 这里面的德就是“ 得道 ” , 因此 , 这里面 的“ 道” 就与老子的“ 道” 之文的作用 , “ 圣人之文 ” 固然有精华 , 但也有与 当世不相符的 相似 。 因素 , 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 如果一 味学 习 , 文 章就不会 二、 《 文心雕龙》 对< 文赋 > , 《 典论 论 文》 的继承与发展 有新的突破 。而且 , 我们现在许多人写文章 , 都过分依靠前人 《 文心雕龙》这样一部伟大 的著作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 他 之文 , 甚至许 多专家学者都 出现 了学术抄袭的现象 , 这都违背 的批评理论 与魏晋 以来的文学批评分 不开 ,更 与六朝文 风分 了“ 学前人” 的本意。因此 , 我们学 习前人之作固然重要 , 但一 不开。 《 典论》 是中国第一篇专 门批评文学作家作品的文章 , 他 定要掌握好 “ 夺胎换骨” 的方法 。 是曹丕做太子时所写的著作 ,它对文学 的价值提 出了崭新 的 总之 , 《 文心雕龙》 是一部体大而思精的著作 , 在文学理论 观点 , 标志着文学的 自觉时代 的到来 。随后 出现的陆机 的《 文 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 , 他分析问题 的广度 、 评论 范围的宽度也 此外 , 刘勰用将古典韵律把文字 的 赋》 则沿着 《 典 论论 文》 的方 向 , 更 加深入 地探讨 文学 内部规 是后世评论著作 中少有 的。 律, 并第一次全面系统的研 究了文学创作 的基本理论 。 而这两 内容与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 , 他全 面、 具体的写作技 巧也 为后 世提供了典 范, 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 虽然 , 《 文心 部作品 ,不仅 呼应着建安风骨与太康丰采 ,而且也 在召唤着 雕龙》 仍有些不可忽略 的局 限, 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 《 文心雕龙》 这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伟 大的著作 。 《 文赋》 是 在曹丕的《 论 文》 影 响下完成的 , 《 文心雕 龙》 又 把他独到的见解应用到我们 的学习中来 , 用美感启迪心灵 , 用 在《 文赋》 的基础上创新 和发展 。 应该说 , 文学理论正是在这种 文字 震 撼 力 量 。 继承与发展的 良性 延伸 中走 向了成熟 。

论《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文艺思想

论《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文艺思想

论《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文艺思想一、导言《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著作,它对于儒家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围绕着《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文艺思想进行论述,探究其所包含的儒家思想要素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二、论述儒家文艺思想的起源1.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2. 儒家思想的文艺观3. 儒家思想与文学的渊源三、论述《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文艺思想1. 文学修养方面的要求2. 文学技艺的提高3. 文学创作的道德规范四、探究《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 统一文学创作理论2. 发展文学批评理论3. 引导文学发展方向五、结论1. 儒家思想对于文学的重要性2. 《文心雕龙》对于中国文学的重要性3. 启示与展望六、参考文献1. 《中华古典文学艺术理论》作者:李德辉2. 《文化的选择》作者:随风而行3.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七、扩展阅读1.《红楼梦》的儒家文艺思想八、致谢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老师、同学和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九、附录1. 常用汉字表2. 作者简介1. 论述儒家文艺思想的起源:本节论述儒家的基本原则以及儒家思想对文艺的看法,这是文化背景方面的理论依据,并探究儒家与文学之间的渊源,为后文的论述奠定基础。

2. 论述《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文艺思想:本节侧重于探讨《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文艺思想,包括对于文学修养、技艺提高和创作道德规范的要求,从文学技能、人格修养、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

3. 探究《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本节分析《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探讨其在统一文学创作理论、发展文学批评理论、引导文学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催生作用。

这一部分需要实际案例的支持。

4. 结论:本节归纳总结全文,简洁而有力地阐述本文的立意和论点,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对读者产生回味和思考。

5. 参考文献:本节列出本文所引用的文献,遵从学术规范,并提供查阅方便,也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虚静”探微12级古代文学:李铭泰摘要:虚静是《文心雕龙》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术语,历来学者对此的含义有着不同的阐释和解读,以致发生争论。

但是他们都没有把“虚静”放在原文中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力图把虚静说还原到《文心雕龙》文本中,尤其是放在创作论部分中探讨。

说明虚静作为一种创作中的状态,它对物、情、言这些重要文学创作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何影响,并指出虚静说是贯穿整个创作论部分的重要线索,对纠正当时的文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笔者意在通过这些论述更加客观地诠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使用“虚静”一词的真正含义和目的。

关键字:虚静;物;言;情;关系;一、虚静的含义“虚静”一词出现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神思》中。

其文曰“是以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①。

我们知道刘勰的创作论是以《神思》篇为纲的,作者在此篇中对于“虚静”作了相关阐述。

所以“虚静”一词在《文心雕龙》里是十分重要的术语。

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

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对《文心雕龙》中虚静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种主要以汪春泓为代表,他认为虚静主要来源是佛教思想。

②第二种主要以王元化、杨明照为代表,他们认为虚静来源于荀子“虚壹而静”的思想。

③第三种主要是以黄侃先生为代表,在《文心雕龙札记》他认为虚静与老庄道家思想相关。

④另外,张少康先生在《<文心雕龙>神思论》中取众家之所长,折中以上三种观点,他认为虚静应该是“以佛道为主,而兼有儒家之长”。

⑤笔者认为,以上各家都有一定①(南朝宋)刘勰著、戚良德释.《文心雕龙》校注通译[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321—322.以下原文均引此书②文心雕龙研究第4 辑,《〈庄学〉与〈文心雕龙〉关系的重新讨论》,汪春泓.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汪春泓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引用老庄之语,不过是他表达思想的筌蹄而已。

刘勰的佛家思想是用中土文献典故来表达的。

刘勰所说的“虚静”已度越老庄,直臻佛境。

刘勰创作论,其主干应是佛学思想,而非《庄》旨。

③王元化. 读《文心雕龙》[M],新星出版社,2007年。

在《刘勰的虚静说》一文(第113-117页)指出,刘勰的虚静说和老庄的虚静说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消极一个积极,区别十分明显。

先秦诸子提倡虚静说的并不止道家。

荀子“虚壹而静”是说:虚则入——心能虚,才能摄取万物万理;壹则尽——心能壹,才能穷尽万物万理;静则察——心能静,才能明察万物万理。

此说也是作为一种思想活动前的准备手段而提出的,这与刘勰把虚静作为一种构思前的准备手段并无二致。

④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M] , 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月。

文中作者引《庄子》“惟道集虚”以及《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来解释“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⑤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的道理,其中张少康先生的论证最具有说服性。

以上观点之所以发生抵牾,主要在于对“虚静”二字本身的哲学探讨。

但是他们均过于侧重“虚静”的历史渊源,而对于结合刘勰当时的文化背景,及对“虚静”在《文心雕龙》文本体系中,尤其是创作论范围内的具体印证略显单薄,故在此略作补充。

不可否认,“虚静”首先是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出现,然后才逐渐引用到艺术领域,进而又引进文学领域。

所以笔者认为“虚静”一词是一个流变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它的意义和应用范围在不断发生变化。

虚静这个术语最早似由老子提出来:“致虚极,守静笃”,①他所说的虚静指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让自己达到虚静的状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质,抓住规律,这样才能“知常”才能“曰明”。

其后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认为得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排斥人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进入“虚静”这高一层次的认识状态,达到“大明”的境界。

到战国末期,荀子在《解蔽》篇中提出“虚壹而静”而至于“大清明”的境界,这是一种比较综合的说法,即重视内心的清净无物,又不忽略感官认识。

到两汉之间,佛教传入中国,结合儒家和道家,“虚静”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变为佛家修行参理的一种重要状态。

自西汉末到南北朝年间,许多艺术家则开始把“虚静”引进了艺术创作中,稍前于刘勰的宗炳就是一个代表。

他在《画山水序》中就提出了“澄怀味象”之说,认为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展开,要建立在虚静的精神状态之上,不应受到种种杂念的干扰。

接着陆机则把虚静说引进文学创作论中,他在《文赋》里开篇就说“伫中区以玄览”,就是为了能够“精婺八极,心游万仞”。

②很明显刘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成果,以虚静说论创作。

我们可以肯定,《文心雕龙》里所说的虚静是特指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虚静,刘勰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问题而非一个哲学问题。

他汲取了前人的哲学思想成果又受到近代宗炳、陆机等人艺术论的影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

他绝不是按部就班地抄袭,所以认为刘勰的虚静论属于哪一家哪一派这是不科学的。

我们结合其在《神思》中上下文语境来看:故思理为妙,而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而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淪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首先,刘勰认为作为一个创作主体必须要有很厚的学养,“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这是为了练习作者察物体情的本领。

一个作家必须要在现实中观察和研究生①老子庄子[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②引自萧统(梁)《文选》上海:山海古籍出版,1986年活,这样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体会入微的感情,写出动人的篇章。

这一点是作者达到虚静状态的前提。

第二点,便是对作家真正进入“虚静”的要求。

“神居胸意,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这里需要注意“关键”和“枢机”,这里的“关键”是指用思想情感和气势表达胸臆;“枢机”是指用辞令描摹事物。

虚静就是要使“枢机”“通”而“关键”不塞,达到玄解的境界,使得情真而物实①。

刘勰是在自己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讨论写作的。

他本人对虚静当有切身的体悟。

笔者认为刘勰所说“虚静”的含义应该包括两点:第一,虚静是创作活动中作者的一种临文状态。

第二,虚静是要去除其他思想的干扰,用自己学识所积累的能力构思文章,自然而然地打破物与情、情与言、言与物之间的隔膜,写出物实情真的文章。

二、虚静和物、情、言之间的关系物、情、言是文学创作的三个基本要素,文学创作论主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早就出现过。

牟世金先生指出“如《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

’;《论语》中的‘文质彬彬’;《乐记》中的‘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左传》中的‘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语’;《毛诗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等等,都是讲物、言、情三者间的关系。

”②刘勰是文学理论上的集大成者,当然也要讨论这些重要的问题。

但是,笔者发现刘勰讨论物、言、情这三个要素时,往往和虚静关联,所以在此试论③。

(一)、虚静在物、情关系中的作用刘勰在《物色》篇里是这么讨论物、情关系的: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①以上参阅观点参阅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第980-984页。

②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278页③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物、言、情这三个要素是绝不可割裂的,写作中它们多是同时发生关系的。

但笔者为了更清楚地展现在此过程中“虚静”的作用,故在此权且分开论述。

刘勰认为人的感情会随着季节不同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提出“物以情迁”的观点。

“是以诗人感物,连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诗人在感受事物的时候完全与耳目间的风景、声音融为一体,随着对象的变化而情感“婉转”、“徘徊”。

他肯定《诗经》“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方法,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而抒发心中的情感。

“《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

”但是后来的人却一味“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

”不用真情去体悟山水。

刘勰说“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欲疏。

”意思是“景物有固定的姿态,思绪却没有固定的规则。

有的好像满不在乎,就写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有的用尽心思,反而差得很远。

”①由此刘勰提出“入兴贵闲”说,“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目的是“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使“物色尽而情有余”;罗宗强认为:这里的“兴”是指由物引起人情感,然后使得物有所托喻。

而“闲”则包含了“虚静”、“平静”、“悠闲从容的态度和仪态”。

②笔者认为,在这里刘勰提出的“入兴贵闲”实际上就是“虚静”。

第一,上文里我们指出,对于临文的作者而言“虚静”就是要打破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的隔膜,达到物我一体的状态。

那么这里所说的“兴”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和物融为一体,物引起作者的情感,进一步物也包含了作者的情感。

第二,罗宗强先生所说的后两点,即“平静、悠闲从容的态度和仪态”本身就是虚静的外在体现。

这两点正是“虚静”在打通“情”“物”关系中的作用和体现。

罗先生的论述,恰恰可以作为“虚静“的注脚。

《物色》篇其文末赞曰“目即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这正是作者在体物时进入的“虚静”状态。

(二)、虚静在情、言关系中的作用: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附外者也。

(《体性》)因情以立体,即体以成势。

《定式》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维。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情采》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性情。

《情采》为情造文。

《情采》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

《熔裁》万趣会文,不离辞情。

《熔裁》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情采》①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第1751页②罗宗强. 读《文心雕龙》手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17-125页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知音》以上研究的是情与言的问题。

由上可知:第一、情和言是内与外关系,情为内,而言为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