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 第05题 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解析版)
专题11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生物易错点集中专项训练(解析版)

专题11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一、单项选择题1.(2020·山东济南6月针对性训练)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的365 nm左右的紫外光波是人类不敏感的光,所以叫做黑光灯。
大多数趋光性昆虫的视网膜上存在一种色素,对这一波段的光很敏感。
色素吸收光之后,刺激视觉神经,最终引发昆虫趋向光源飞行。
一盏20 W的黑光灯可管理50亩农作物,一夜诱杀的虫总重数高达4~5 kg。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B.昆虫的趋光性导致了昆虫被诱杀,说明了自然界中趋光性是一种不利的变异C.用黑光灯诱杀昆虫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了害虫种群密度D.用黑光灯诱杀昆虫使用方便、效率高、无污染,是一种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答案】A【解析】黑光灯可诱捕趋光性昆虫,可用于探究其种群密度,A正确;趋光性在人类灯光诱捕的情况下不利,但不能说明自然界中趋光性是一种不利的变异,B错误;黑光灯对雌雄昆虫的引诱无区别,不能改变性别比例,C错误;黑光灯诱杀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原理,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2.(2020·湖北十堰市1月调研)某调查小组欲调查某地区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在该地区相同面积的旱地和水田里均放置了数量相同的捕鼠夹,结果发现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12.8%,而水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2.2%,据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B.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有利于控制针毛鼠害C.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小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针毛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答案】C【解析】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比例大于水田,说明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A正确;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可以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故有利于猫头鹰捕食针毛鼠控制鼠害,B正确;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大,C错误。
2020年人教版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专题强化训练试题答案

2020年人教版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专题强化训练试题答案
【答案揭晓】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4.⑴缺少天敌、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基因库
⑵种群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难以被分解不正确,因为有翅雄蚁的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最低,但其辛硫磷的致死剂量却很高
⑶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⑷C点
15.⑴××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研究
⑵取样器取样样方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⑶目测估计法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⑷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
管中,达到采集目的酒精试管
⑸××地区不同深度花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或不同时间:白天或晚上等
合理答案均可)。
(完整版)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分章汇编:种群和群落(精析版),推荐文档

必修三《动植物的稳态》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新课标Ⅰ卷)6.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 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 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项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 项错误。
(浙江卷)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故 A 错误;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 正确;理想条件下为“J” 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 项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 D 错误。
(广东卷)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3 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故 A 正确,,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B 错;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 C 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故D 正确。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训练(新教材):专题13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

专题13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2023·吉林白山·统考模拟预测)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除了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外,还有粪堆计数法,其原理是动物种群数量与所发现粪堆的数量呈正相关,该方法特别适合因行踪隐蔽或者夜间活动等而不易观察的动物。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 .采用粪堆计数法调查时,需要到动物活动密集的区域取样B .粪堆计数法可以准确计算出动物的种群密度C .采用粪堆计数法调查时,需要考虑动物的日排便数D .气候条件变化,如雨水因素,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答案】C【详解】A 、采用粪堆计数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 错误;对点训练专题分析B、粪堆计数法可以估算出动物的种群密度,不能准确计算,B错误;C、根据现存粪便密度计算种群密度还需要统计水鹿平均日排便堆数、粪堆存留时长等能减小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C正确;D、气候条件变化,如雨水因素,导致粪堆被破坏,引起调查结果偏低,D错误。
2.(2023·河南·二模)图1表示当一种动物迁入一个条件适宜的新分布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K值代表环境容纳量。
图2表示K-NK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中N值代表种群的数量。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K值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数量B.K值时种内竞争最剧烈,且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K-NK可代表种群增长的未利用空间D.每次都在接近t1时捕鱼,可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答案】A【详解】A、K值(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不等于种群的最大数量,A错误;B、K值时种群数量稳定,此时个体数量多,种内竞争最剧烈,且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正确;C、K−N/K的变化曲线中,N表示种群数量,K是环境容纳量,(K-N)/K=1-N/K,可代表种群增长的未利用空间,C正确;D、t1时是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每次都在接近t1时捕鱼,并保持剩余量在K/2,可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D正确。
2020届浙江高考生物(选考)专题训练:19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训练19种群与群落一、选择题【必考集训】1.(2017浙江温州模拟)一块弃耕农田经过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最终演变为一个稳定的森林群落,这种现象称为()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空间结构D.时间结构2.(2017浙江十校联盟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比率是指处于生殖期的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B.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C.增长型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衰退型种群的自然增长率D.一个池塘里所有鱼的数量就是鱼的种群密度3.(2017浙江9+1联盟期中)下列关于苔原的描述,错误的是()A.苔原植物主要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B.苔原中种群数量常有周期波动现象C.苔原的植被结构简单D.苔原仍有自我调节能力4.如图为某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将是()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保持稳定D.无法确定5.(2017浙江宁波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性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6.(2017浙江温州模拟)下列关于某动物种群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越多B.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数量就稳定不变C.性比率为1∶1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D.可依据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发展趋势7.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
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数量约为306只B.这种调查方法叫样方法C.草原上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等自然灾害,则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8.(2017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蛾类的分布呈现随机分布B.蜉蝣和蝉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为零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9.下图是某地新迁入的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B点之后,开始出现环境阻力B.C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D点之后,种群数量不可能再增加D.改变种群性比率,可能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加试提升】10.(2017浙江台州模拟)栖息在某岛的信天翁从1889年以来一直稳定在4 000只左右。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花生、鸭舌草、狐尾草和福寿螺的密度B.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消费者,它和鸭舌草之间可能构成捕食关系C.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次生演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答案】A【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水花生、鸭舌草、狐尾草的密度,A错。
福寿螺密度越高,鸭舌草日均密度增长率越低,故它和鸭舌草之间可能构成捕食关系,B正确。
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C正确。
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狐尾草均保持较高的日均密度增长率,表明其生存能力较强,低密度处理小区水稻苗和3种杂草日均密度增长率比起其他密度处理小区低,故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珍稀物种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
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用于农业种植,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存的。
其余的陆地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
下图所示是栖息地破碎对白脸猴种群动态的影响。
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C.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因为气候和疾病等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D.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答案】B【解析】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A正确;白脸猴种群越大,出生率升高,同时死亡率降低,种群数量增多,种群维持时间变长,故B错误;栖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故C正确;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故D正确。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8 分)某弃置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 J/(hm2•a)。
)此地形成的群落是(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 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0 只田鼠,第二次捕获20 只,其中有标记的10 只,则该种群密度是只/hm2。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小/偏大)。
(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而且是,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 3%~5%用于自身的,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的形式散失。
(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能够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1)次生(2)60 偏大(3)逐级递减 3%(4)生长、发育和繁殖热能(5)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1)弃耕的农田中有土壤条件,因此弃耕的农田上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2)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该地区田鼠数量为30×20÷10=60(只),由于面积为1 hm2,故种群密度为6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重捕时已经标记的个体数偏小,计算结果会偏大。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同化量之比:(2.25×107)÷(7.50×108)=3%。
(4)同化的能量很少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大多数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5)从题意中可以看出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微题组六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含解析苏教版

高考微题组六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非选择题1.(2024海南)某小组为了探讨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
其中A 、B 、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 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 % % A1 267 100.00 00 0 0 B 5031.0655 34.16 5634.78 C 50 4.95 80 7.9288087.13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 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纳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 。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纳 法,理由是 。
(3)随着时间的推移,假如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缘由是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C A B(2)保证调查结论牢靠 标记重捕 松鼠活动实力强,活动范围大(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实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供应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1)分析题表可知,A 种群只有老年树,应属于衰退型,B 种群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比例相对适中,应属于稳定型,C 种群幼年树最多,应属于增长型。
(2)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其目的是避开偶然性,保证调查数据的牢靠性。
松鼠属于活动实力强且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应采纳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3)假如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被替代的缘由:一个是考虑两群落间的竞争,即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实力强,另外还可考虑两群落间的互助,即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供应了良好的环境。
2.乌鱼能治疗各种痔及湿痹,利大小便。
为探讨污染物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探讨小组对某池塘中生物的食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
泥鳅水蚤小球藻乌鱼√河蚌√泥鳅√√水蚤√注:“√”表示存在捕食关系。
(1)乌鱼与泥鳅之间存在,所以它们属于两个物种。
(2)依据上表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
(3)池塘中两种生物削减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
种群和群落-三年(2020-2022)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2022·山东·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
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
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2×104条B.4×104条C.6×104条D.8×104条【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求出x即为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
【详解】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022·浙江·高考真题)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
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A.寄生B.领域行为C.食物D.天敌【答案】B【解析】【分析】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外源性调节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内源性调节因素有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详解】ACD、外源性调节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天敌)等,ACD错误;B、内源性调节因素有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B正确。
故选B。
3.(2022·浙江·高考真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答案】D【解析】【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通过食物链(网)进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专题16 种群和群落-(2021-2023)高考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6 种群和群落11.(2023·山东·高考真题)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答案】D【解析】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图示为“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逐年存活情况”,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率逐渐下降。
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据图可知幼体存活率下降较高,0-1年死亡个体较多,成年后死亡较少,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2.(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A.出生率B.死亡率C.年龄结构D.性别比例【答案】D【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符合题意;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C不符合题意;理论上男女比例是1∶1,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符合题意。
3.(2022·山东·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
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
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2×104条B.4×104条C.6×104条D.8×104条【答案】A【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新高考不定项选择题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新高考)不定项选择题(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1.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得到的结果偏小的是()A.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研磨时忘记加入二氧化硅B.在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实验中,只调查人群中的男性个体C.用清洗后未进行干燥处理的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误将重捕个体中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2.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
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为防治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下图是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m点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不能影响被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4.(多选)谢灵运《登池上楼》有这样的描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下列关于池塘中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会受无机环境的影响B.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如果该池塘的水体出现严重水华现象,则物种的丰富度会有所增加D.池塘岸边柳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5.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
生物种群和群落高考题及答案

生物种群和群落高考题及答案生物教师的工作总结(篇1)一年的初三毕业班的生物教学工作结束了,我也顺利且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面对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我深感“任重道远”。
因此,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现将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全面、具体、认真做好教学计划工作。
初三毕业班工作非比寻常,我们每位老师心中都很清楚:教初三,就意味着要牺牲更多的个人时间和利益,教初三,就意味着肩头多了一份沉重的责任,因为我们要对学生、对家长负责,更要对学校的声誉负责!追求合格率和优良率是我们一贯的目标,为了表达我们的决心,在初三学年开学伊始,每位任课老师就向校领导递交了教学计划书,每位老师都全面、具体、认真制定了自己的教学计划。
凡事早安排,做事有章法,禁止“前松后紧”。
使得之后的教学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二、认真备课。
备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一年来,我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
使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
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
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
上课内容丰富,现实。
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
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
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B.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C.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单位D.种群密度和数量变化是种群特有的特征【答案】A【解析】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A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理解的能力。
2.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答案】C【解析】甲图的年龄组成中幼年个体数量多于老年个体数量则是增长型,在t2时期的年龄组成应该是幼年个体与老年个体数量相当的稳定型,所以A错误;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所以B错误;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增长速率最大,很可能属于年龄组成的增长型,所以C正确;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种群特征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析图解图像的能力。
3.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
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
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
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
回答下列问题:⑴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
⑵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
⑶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重难点05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专题(解析版)

重难点05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专题随着疫情的全球性爆发的趋势,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那么对于生态系统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也是高考热点考查项目之一,该章节会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的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组成,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各种成分的功能,把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食物网形成的原因;也可能会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等;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当然图形结合肯定是一个难点,会结合图形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代表的生物种类;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生态系统中这一章节细节知识点很多,对于知识点的考查除了能量流动需要计算之外,其它的知识点偏向于记忆和理解,主要知识点如下:生态系统的成分: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①物质:水分、无机盐、空气;②能量:热能、光能;b生产者:①范围:主要是绿色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的菌类,比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
②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c消费者:①范围:主要是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等、病毒也是。
②作用: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d分解者:①范围: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②作用:将动植物遗传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图1中,m1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m2表示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图2中,a表示该营养级的摄入能,b表示该营养级的同化能,c表示该营养级的粪便能,d表示该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e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f表示该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g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 25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一、选择题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2.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在甲、乙、丙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在上升3.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4.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的一部分,调查发现该湖泊中部分鱼类数量在逐年下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相同的生物间竞争最激烈B.该系统中鲇鱼与乌鳢因食物来源丰富而产量最高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严格控制鲇鱼与乌鳢的数量可有效提高该湖泊鱼类的产量5.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
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
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6.某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
高考生物考题集萃含答案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9 章第39 讲1.(2017·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BD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蜘蛛数量多,则结果偏高,A 项错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于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B 项正确;这两只猛禽追逐是为了争夺食物鼠,表现为竞争关系,C 项错误;不同高度均是喜鹊巢,不属于群落,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D 项正确。
2.(2016·全国卷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析鹰迁入该树林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蝉的数量减少,故A 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时利用的化学能(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且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所以细菌不论作为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能量均不能流向生产者,B 项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也就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 项正确;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 项错误。
3.(2015·海南卷)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2021年高考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分必刷典型200题答案解析教师版(23页)

2021年高考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分必刷典型200题第6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1.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型植株,突变型植株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株的某种昆虫死亡;此种昆虫正常群体中也可产生少量突变型个体,突变型个体食用突变型植株不会死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变型植株对此种昆虫的变异起到了定向诱导的作用B.突变型昆虫和突变型植株的出现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C.突变型昆虫的存在导致此种突变型植株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大D.此种昆虫和此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选择能够实现二者的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A、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型植株会导致此种昆虫中不适应生物碱的个体死亡,使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对此种昆虫的变异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A 错误;B、突变型昆虫和突变型植株均未与原来的物种产生生殖隔离,故它们都不是一个新物种,不能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C、突变型昆虫食用此种植物的正常类型和突变类型均不会死亡,则突变型昆虫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对突变型植株的捕食也增强,因此突变型昆虫的存在不会使突变型植株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大,C错误;D、此种昆虫和此种植物之间通过相互选择能够实现二者的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2.某种线虫侵染拟南芥的根时,能够激活茉莉酸(JA)应激响应。
以野生型与JA响应缺失突变体拟南芥进行应激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以下有关推测中,不合理的是()A.蛋白C能促进拟南芥分生区细胞的分裂B.JA能缓解线虫侵染导致的根生长受抑制C.拟南芥的JA应激响应有利于线虫的繁殖D.该线虫与拟南芥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共生【答案】D【解析】A、由表中数据可知,与蛋白C的表达量较低时相比,当蛋白C的表达量较高时,根细胞生长速度减缓较轻,因此蛋白C能促进拟南芥分生区细胞的分裂,A 正确;B、与突变体(无应激响应)相比较,有JA应激响应的野生型能缓解线虫侵染导致的根生长受抑制,B正确;C、表中显示野生型拟南芥根中线虫发育速率较快,因此可推测拟南芥的JA应激响应有利于线虫的繁殖,C正确;D、题目中并未显示二者互惠互利的信息,因此可推测该线虫与拟南芥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D错误。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真题分类题库2024年知识点15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学问点15 种群和群落1. (2024·全国卷乙·T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改变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起先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选D。
该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图示为种群增长率曲线,当种群增长率最大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
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在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进行收获,并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复原,甲、乙、丙三点种群数量均小于K/2,若在这几点收获会造成种群数量越来越小,所以D项正确。
2. (2024·全国卷丙·T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纳等距取样法,适当削减样方数量D.采纳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选B。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采纳干脆计数的方法,由于该植物个体数量较少,分布相对稀疏,不须要将个体标记后计数,A项错误;在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当适当增加样方面积,保证每个样方之内该植物的数量差异较小,B项正确;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为了削减调查误差,若采纳等距取样法,应适当增加样方数量;若采纳五点取样法,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C项、D项错误。
【方法规律】样方法的取样原则与取样方法(1)取样原则:随机取样。
(2)取样方法:①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方形地块。
可在四角和中心位置分别取样,共五个样方。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调查区域,如马路沿线、铁路沿线等。
3. (2024·江苏高考·T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育试验,下图是摇瓶培育中酵母种群改变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育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料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试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纳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育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解析】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第05题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 h(对应b 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故选D。
2.(2019全国卷II·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金字塔包括三种类型: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
2、能量金字塔是以能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以数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是以生物量为单位构成的金字塔。
3、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正金字塔形,也有倒金字塔形,而能量金字塔只有正金字塔形。
【详解】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
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
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 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金字塔的种类和特点,数量金字塔可能是正金字塔形,也可能是倒金字塔形,再根据题意作答。
3.(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
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 22.30 1.70浮水植物b 8.51 0.72沉水植物c 14.61 2.22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C .植物a 和c ,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 .植物a 和c ,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C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植物a 单位水体面积氮的吸收量最大,植物c 单位水体面积P 的吸收量最大,a 、b 、c 均为生产者。
【详解】三种浮游植物中,a 对N 的吸收量最大,c 对P 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 、P 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 和c ,投放后会增加生物的种类和食物链的数目,这两种植物吸收N 、P 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
综上所述,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因此,本题答案选C 。
4.(2019天津卷·5)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
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
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 .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C .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D .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 【答案】C 【解析】【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中有些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
【详解】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如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捕食昆虫,这体现了化学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A 正确;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 正确;Bt56蛋白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若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会减少,而Bt56基因表达未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会增加,C 错误;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能够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共同进化的含义和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再根据题意作答。
5.(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6.(2019江苏卷·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锁阳因长期干早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答案】C【解析】【分析】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详解】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7.(2019江苏卷·24)下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答案】BCD【解析】【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导致水体溶氧量下降,进而引起水生生物衰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利用需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植物的根系能够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矿质营养的作用,依据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合理设计,对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从而达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目的。
【详解】曝气可增加溶氧量,进而降低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A错误;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借助植物浮床,可使植物庞大的根系透过小孔牢牢的固定在水体中,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物质,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生植物生长,从而起到了改善和净化水质的效果,可见,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过程的目标之一,C、D正确。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样方法既可用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又可用来调查植物的丰富度B.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体现出群落存在垂直结构C.果园生态系统养鸡会延长食物链,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的过程【答案】A【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丰富度常用样方法,A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的不同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层分布,而不是指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布,B错误;果园生态系统养鸡会延长食物链,增加生物的种类,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的过程,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