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二南”的特殊地位及其成因
《诗经》“二《南》”名义诠释平议
师, 分而国之。 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 周南》 , 得 贤人之 化者谓之《 召南》 , 言二公之德教 自岐而行于南 国也 。 ” [ ] 然《 序》 说原本就含混不清 , 疑点重重 。 宋 洪迈指 出:
“ 据文义 , ‘ 周公 “召公 ’ 二‘ 公’ 字, 皆合为 ‘ 南’ 字, 则与
( 一) 以地域 为主诠 释“ 二《 南》 ” 名义
1 . 周、 召 二 公 教 化 自北 而 南
“ 二《 南》 ” 为受二公教化影响之诗 , 又言为文王时诗 , 实
乃 自相矛盾。 且清人崔述还指出 : “ 《 序》 以为 ‘ 化自 北而
南’ 亦非是 。 江、 沱、 汝、 汉 皆 在 岐 周 之东 , 当云 自西 而 东, 岂得 自北 而南 乎 ? ” [ 3 从 地 理 位 置 上看 , 确 乎 如此 。
与周 、 召二公无关。 郑氏不察 , 遂以为“ 二《 南》 ” 是采 自
于周 、 召二 公之 教化 自岐周 影 响及 于江汉 流域 之诗 , 然 又 云“ ……此实 文王 之诗 , 而 系之二公 , 故周 、 召二 国并 皆云 ‘ 南’ , 见所化之处 , 明其 与诸 国有 异 故 也 。 ” 既 言
治南 国江汉汝旁之诸侯 ……雍 、 梁、 荆、 豫、 徐、 扬之人
咸被其德而从之。 文王受命 , 作邑于丰 , 乃分岐邦周、 召
之地 为周公 旦 、召公 爽之采 地 ,施先 公之 教于 所职 之
国。 武王伐纣 , 定有天下 , 巡守述职陈诵诸国之诗, 以观
民风 俗 。 六 州者 , 得 二公 之 德教 尤 纯 , 故 独 录之 属 之 大
… …
南 国之 诗谓 《 召南》
此说始于朱熹《 诗集传》 。 其说大略云 : “ ……文王
《诗经·二南》婚恋诗研究
《诗经·二南》婚恋诗研究《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从古至今研究《诗经》的作品,汗牛充栋,卷帙浩繁。
《国风》是《诗经》中的重要部分,《国风》中最精彩动人处就是婚恋诗。
《周南》和《召南》位于《国风》开端,并称《二南》,《二南》25首诗歌中有18首可以看作是婚恋诗。
婚恋诗占《二南》诗篇总数的72%,所占比重之大,让我们不得不重点关注一下《二南》的婚恋诗。
而对于《二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南》的时代、地域、名义的考证上,《二南》的诗旨或者主题确定上,《二南》与楚国楚歌关系的研究等。
目前从整体上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研究的人很多,尤其是对《郑风》《卫风》中的婚恋诗进行研究的更多。
研究《二南》中婚恋诗的也有,但是都是对其进行单篇研究。
很少有人从整体上对《二南》的婚恋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本论文首先是对《诗经·二南》婚恋诗内容的分析,然后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二南》婚恋诗的情感氛围,意象种类,婚恋礼俗等,从而得出《二南》婚恋诗的特色。
最后探讨一下《二南》婚恋诗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
本论文主要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对《二南》婚恋诗的内容进行分类,包括恋诗、婚诗、求子诗、弃妇诗和拒婚诗。
本章通过对《二南》婚恋诗的内容分类,从整体上把握《二南》婚恋诗的类型,从而为下一章研究其艺术表现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分析《二南》婚恋诗的艺术表现,分别从情感氛围、意象种类,婚恋风俗及婚恋观加以分析。
其中情感氛围包括欢愉热闹、哀叹惆怅、悲痛愤慨三种氛围。
意象种类分为动物意象、植物意象和水意象。
最后是从婚恋观和婚恋仪式上对《二南》婚恋诗进行研究。
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探讨《二南》婚恋诗之所以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分别从地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探讨,其中社会原因包括“被文王之化”和当时相对自由的婚恋背景。
《诗经》“二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开题报告
《诗经》“二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开题报告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篇章,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包括了300余
首民歌、宴乐歌和祭祀歌。
其中,“二南”是《诗经》中的两篇篇章,它们分别是《南山》和《南有嘉鱼之乡》。
这两首诗歌中的“南”,往往被认为是指今天的南方
地区,但在周代,它们传达了更深层次的礼乐文化。
在周代,南方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因为它是与中原地区相隔较远的地方。
周
天子为了维持统治,需要与南方地区的贵族、祭司、商人等建立联系,以达到“合而
治之”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礼乐就成为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南方贵族的
交流,周天子可以了解南方地区的文化、习俗与民情,进而推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二南”中提到了南方地区的一些特产和现象,如嘉鱼、蒲、苕等,这些都是周代人
对南方地区的了解和认知。
在周代的礼乐中,南方的乐器和舞蹈也被广泛收纳,并发
展出了独特的南方乐舞。
这一点可以从《周礼》中的“乐仪”一章得到证实。
除了上述内容,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化现象在“二南”中得到体现。
例如,其中提到了“禹挚”和“、皋陶”,这些都是在传说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
同时,“二南”也
描绘了周代社会的一些细节和人物,如诗中称“君子好逑”,这反映出周代社会家族
和婚姻制度的特点。
总之,“二南”中呈现的南方地区的文化和风情,不仅仅是当时人们需要了解和了解的,这些文化在周代礼乐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通过与南方地区的交流,
周天子可以通过西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结合,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并不断扩大自己
的影响力。
浅谈《诗经》“二南”的比兴艺术
桃 之 天 夭 。 叶 蓁 蓁 之 子 于 归 , 其 家人 。 其 宜
不乏 有 充 分 体 现 比兴 艺 术 的 名 篇 佳 句 。从 { 南 》 具 体 文 本 来 - 的 看 , 作 中“ ” 运 用 , 比喻 、 拟 修 辞 的 运 用 随处 可 见 . 用 诗 比 的 即 比 运 比喻 的 诗 篇 , 《 坟 》 未 见 君 子 , 如 调 饥 ” “ 鱼 祯 尾 , 室 如 汝 “ 怒 、鲂 王
情 人 深有 体 会 ; 野 有 死 腐 》 是 写 一 位 猎 人 追 求 一 位 美 丽 的 少 女 这 位 美 丽 女 子 的 生 动 形 象 时 , 者 借 用 “ 灼 ” 花 来 比喻 这 位 《 作 灼 桃 并 终 获爱 情 的 动人 诗 篇 ,作 者 用 玉 石 的 温润 洁 白来 比 喻 这 位 少 女 子 的美 丽 , 用 “ 天 ” 写 桃 树 少 盛 的 形 态 , 灼 灼 ” 容 桃 花 并 天 描 “ 形 女 的温 柔 美 丽 ; 何 彼襁 矣 》 是 ~ 首 描 写 贵族 女 子 出嫁 时候 车 辆 盛 开 的 艳 丽 , 物 之 工 , 者 读 完 之 后 , 前 浮 现 的 不 仅 仅 只 是 《 , 体 读 眼 服饰 盛况 的诗 篇 ,作 者 以 旁 观 者 的 角 度 描 写 出嫁 的女 子 王 姬 的 是 一 副 春 天 桃 花 盛开 无 比艳 丽 的 图景 ,也 仿 佛 看 见 一 位 长 相 面 气 下 2页 ) 服饰 侈 丽 , “ 如 桃 李 ” 美 其 色 之 盛 极 . 过 这 样 一 个 比喻 来 如 桃 花 , 质 犹 小 桃 树 一 样 充 满 青 春 气 息 的少 女 ( 转 第 2 用 华 来 通 作者 简 介 : 乐 (9 7 7 ) 男 , 族 , 西 汉 中人 , 西 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1 郭 1 8. 一 , 汉 2 陕 陕 O级研 究生 , 业 : 专 文体 研 究 与 文 学教 育 , 究方 向 : 研 文体 研 究
《诗经》二《南》考辨
Study the Two "Nan" of the Book of Song 作者: 吴从祥
作者机构: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出版物刊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8-9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诗经》;《周南》;《召南》;周公;召公
摘要:《诗经》开篇首列二《南》.关于何为二《南》,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二《南》之别不在地域之异,而在时间之别.南方诸国是周王朝的南土,因二《南》产生于周之南土,故人们称之为"南".从周王室与南方诸国之关系来看,二《南》当产生于西周成、康时期.周、召二公与南方诸国来往甚多,故二公制作礼乐时,南方诸国的一些诗歌被采集到朝廷,经过乐师加工,用之于各种礼仪之中,于是形成《周南》和《召南》.周公时所采集的南方诗歌称为"周南",召公时所采集的南方诗歌称为"召南".。
论政教意识形态下的《诗经》“二南”义解读
论政教意识形态下的《诗经》“二南”义解读王燕萍【摘要】对于《诗经》中《周南》和《召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朱熹《诗集传》等对于《诗经》中“二南”义的解读无法脱离政教意识形态.【期刊名称】《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23)001【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二南";政教意识;《诗集传》【作者】王燕萍【作者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公共课部,海南海口571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2一、“二南”义解读总说居于《诗经》次序前二位的《周南》和《召南》,因其特殊的位置及关于其中诗篇来源的说法,使古来治《诗》者对其篇章的诗意及编纂者的用意有着种种揣测和附会。
自《毛诗序》提出风、雅有“正”和“变”之区分,而“二南”是文王之化“自北而南”的产物后,后人往往把“二南”尤其是《周南》当作风之“正”,是周初王公后妃诸侯们政治教化带来的盛世之音,是后世教化的楷模,凌驾于其他“国风”之上(只有“豳风”有时因说诗者认为其为周公之风而例外)。
对于“二南”名称的由来,岐说虽多,但对于二南的地位,则古代学者几乎没有异议。
基于这一认识,古代学者对于“二南”的解释,几无例外地成为对文王后妃政治伦理教化的阐释,使“二南”相比于其他“国风”,固然得到了更多的“中正和平”、“温柔敦厚”之类的赞许,同时也背负了更多儒家政教伦理的高帽和附会。
虽然后世学者对于序、笺都曾发出反对抨击声,但历代影响力较大的几个对诗经的阐释、注解本中,即便是最敢于反序、笺而创新义如苏辙《诗经传》、郑樵《诗辨妄》、朱熹《诗集传》、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等,于其他诗篇多能创设新说,但对“二南”的评价态度,虽因说诗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岐解层出,但整体上总还是在“文王之教化”的圈子里周旋。
苏辙云:“谓之‘周’、‘召’者,盖因其职而明之也;谓之‘南’者,文王在西而化行于南国,以其及之者言之也。
现代文阅读I-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
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
可以想见,当周初礼制建立之时,与礼乐配合的“诗”便成为一种需求,当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那些作品,便可视为《诗经》最早的核心,它们的功用与分类也就构成了《诗经》的“早期形态”。
但今本《诗经》的风、雅、颂三分显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制存在与风、雅、颂对应的三分,这三者本身的时代差距也很大,比如国风、小雅中仅有部分诗作可能产生于西周。
另外,传世文献对风、雅、颂的称述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在《诗经》形成的最初阶段,它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
古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过讨论,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的“四诗”说即具有启发性。
他认为:“《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
《豳》谓之《豳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
《南》《豳》《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之本序也。
”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其实就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
因为《邶风》等以下十二国风产生时代较晚,只有《周南》《召南》和《豳风》有可能产生于周初。
所以以情理论,周初建立礼乐体系时,《诗经》只可能有南、豳、雅、颂四类。
顾炎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雅、颂先不论,二南与《豳风》除时代较早外,同其余国风相比还有许多特殊之处。
先说《豳风》,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生活于豳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
而《豳风》其他篇目也与周公有关,产生时代应该比较早。
《周礼·籥章》记载周人祭祀诗乐中有“豳诗”“豳雅”“豳颂”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就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诗。
《诗经》二南辨析
在《诗经》三百篇中,《周南》、《召南》列居十五《国风》之首。
关于这种编排体例以及二者的命名及区别,历来颇有争议,且其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对“南”的理解各有不同,使之成为《诗经》学史上一件公案。
苏辙,作为北宋著名的经学家,在疑古惑经思潮的影响下,基于“平生好读《诗》、《春秋》,病先儒多失其旨,欲更为之传”[1]的目的,作有《诗集传》一书。
苏氏《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史上今存第一部《诗经》全解,也是现存众《诗经》注解中时代仅次于《毛传》、《郑笺》和孔氏《正义》的重要著作,它对于汉唐以来《诗经》学史上聚讼纷争的基本问题都作有深入地思考和辨析,特别是于《周南》、《召南》的理解,有别于前贤时儒,故笔者试作下文探讨苏氏之解。
苏氏《诗集传》以论述《周南》发端,而亦连带述及《召南》,训释《召南》诸诗时,则不再专论《召南》。
苏氏曰:文王之风谓之《周南》、《召南》,何也?文王之法周也,所以为其国者属之周公,所以交于诸侯者属之召公。
诗曰“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言其治外也。
故凡诗言周之内治由内而及外者,谓之周公之诗;其言诸侯被周之泽而渐于善者,谓之召公之诗。
其风皆出于文王,而有内外之异。
内得之深,外得之浅。
故《召南》之诗不如《周南》之深。
[2]苏辙首先就《周南》和《召南》的区别作了论述。
关于二者的区别,《诗序》曾以“王者之风”和“诸侯之风”,郑玄以“得圣人之化者”和“得贤人之化者”来分别“二南”[3],并且认为这都和周公、召公德行之优劣有关。
苏辙却不同于《诗序》和郑玄的看法,他认为《周南》和《召南》的分别是在文王治理周朝时,以周公主内,召公主外。
并据《大雅·召旻》所论为证,“由内而及外者,谓之周公之诗”,“诸侯被周之泽而渐于善者,谓之召公之诗”,因内外不同而有风化的深浅之异。
且认为《周南》和《召南》都是文王之风,二南之诗均是百姓沾润文王的教化而作的,他们的区别只是周、召二公的职事不同,与其孰圣孰贤无关[4]。
《诗经》“二南”若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诗经》“二南”若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它收录周朝以前的诗歌,展现了先民心灵的世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诗经》“二南”是关于南方风俗和思想的珍贵记录,对于研究古代民俗、宗教、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以《诗经》“二南”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现实启示,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通过对《诗经》“二南”中风俗、宗教、道德等内容的整理、分类和分析,探讨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搜集、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和资料,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民族精神的传承以及文化建设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预期结果和可能贡献本文将对《诗经》“二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探讨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从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预期结果和可能贡献:1. 对于鲜为人知的《诗经》“二南”进行系统概括和翔实阐述,有利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2.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南方文化的发展和逐渐形成的社会心理和价值体系进行梳理和批判,有助于现代文化建设的参照。
3.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研究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文化创新的推进都有一定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四、研究进度和计划安排本文拟在六个月内完成,根据以下计划安排实施:第一阶段:对《诗经》“二南”的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理清研究思路,完成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
预计完成时间为一个月。
第二阶段:根据研究方案,深入开展文献研究和资料分析工作,准确掌握《诗经》“二南”中相关信息和内涵,完成研究论文的初步写作,预计完成时间为两个月。
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细化研究论文的相关内容,进行文章修改和完善,预计完成时间为两个月。
第四阶段:完成学位论文的终稿,撰写研究报告,准备答辩。
诗经学·二南
诗经学·二南诗经学·二南旧说以为十五《国风》中,《周南》、《召南》的名称源于周、召二公分陕而治。
但何以这两部分称“南”而不称“风”,说解各不相同。
《毛诗序》持“南化”说,认为“《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这是说周王朝的教化自北向南普及,所以称“南”。
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持“南国”说,谓“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今属右扶风美阳县……至纣,又命文王典治南国江汉汝旁之诸侯”,认为是文王周公时制礼作乐而采自南方诸侯的乐歌。
故朱熹亦云:“周,国名,南,南方诸侯之国也。
……周公……制礼作乐,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之管弦。
”“盖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
”(见《诗集传》)历代信从此说者甚多,至清代亦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为“南”本国家之名,南国即二南之国;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南者,周以南之地也”。
显然“南国”说比“南化”说更为合理,所以认同的人很多。
古代还有一种解释是认为“南”指南方民族的音乐歌曲。
《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毛传谓“南夷之乐曰南”。
《礼记·乐记》说“昔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文王世子》中“胥鼓南”,郑玄注也说“南,南夷之乐也”。
《吕氏春秋·音初篇》更明载大禹治水巡省南土时,涂山氏女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故宋代王质《诗总闻》说:“南,乐歌名也。
”近代学者一般较多同意此说。
从“乐歌说”更进一步,有的学者提出“南”本来是一种乐器。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南》中认为,甲骨文中的“南”字,实为“钟铸之象形,更变而为铃”。
“可知卜辞之‘八南九南’或‘一羊一南’,实即八铃九铃或一羊一铃。
《小雅》之‘以雅以南’,《文王世子》之‘胥鼓南’,实即‘以雅以铃’、‘胥鼓铃’ 也”。
《诗经》二南”的特殊地位及其成因
《诗经》“二南”的特殊地位及其成因《》中的《周南》和《召南》,后人合称之为“二南”,共收录25首。
下面一起来看下!与《诗经》中的其他风诗相比,“二南”诗歌具有特殊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二南”虽属于地域性诗歌,其地位远远高出十五国风中的其他诸侯国的诗歌,流传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受众更多;“二南”中的一些乐歌广泛地运用于射礼、饮酒礼、燕礼等各个方面,还作为周代的房中乐而存在,具有雅诗地位;“二南”在儒家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它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与周公和召公的巨大影响有关;它具有雅诗地位,是因为它们最早就是以雅乐而出现的,后代编诗者将它们放入风诗之中,从而降低了它们原有的地位;“二南”被孔子所重视是由于诗歌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反映出孔子对恢复周礼的渴望。
《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后人合称之为“二南”,共收录诗歌25首。
它们被编在今本《诗经》“十五国风”的最前面。
在先秦时期,它们作为房中乐而存在,在很多重大礼仪场合中作为雅乐演奏,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流行十分广泛,并在儒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因这种特殊的待遇,“二南”倍受历代研究者关注。
那么“二南”的性质是什么?与其他风诗有什么样的区别?是什么原因导致它具有这样独特的地位?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二南”的广泛传播《诗经》所收诗歌包括从西周至春秋中叶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
为了制作礼乐的需要,这些诗歌是分批进入周人的礼乐文化系统之中的,其文本结集也非一次完成。
在春秋时期,《诗经》已经在社会上得以广泛流传,其乐歌用于各种仪式上的演奏,其歌词内容也在朝、会、聘、问或其他外交场合中被大量赋颂、征引,以诗达意、言志。
因此,在春秋时期,对《诗经》的熟悉程度、理解的深浅、运用合理与否,有时甚至成为评价一个政治家、外交家才能和品行的重要标准。
但是,由于一些诗歌可能编入《诗经》较晚或影响很小等原因,很少被引用,有些诗歌甚至从来没有出现在先秦时期除《诗经》以外的文献之中。
20世纪以来《诗经》“二南”研究述评
《 中国诗史》对 “ 二南 ”独立 问题进 行 了研究 ,他说 : “ 说 ‘ ’是地名 ,那么为何 不援 ‘ 若 南 邶风 ’ 鄢风 ’ 、‘
之 例而称 ‘ 南风 ’呢 ? ” 32 ,[1 从而 认定 “ 1 二南 ”的独 立 是可 以成定论 的 。闻一 多 《 经 的性欲 观 》一文用 诗 泛 性论和 潜意识 理论 来解读 《 经 》作 品 ,如解 《 诗 召 南 ・ 虫》篇 “ 既觏止 ” 的 “ ”字释为交 媾 ,他 草 我 觏
第2卷 第 1 O 期
Vo . 0 NO 1 12 .
邯郸学院学报
J u a fHa da le e o m lo n n Co lg
21 0 0年 3月
M a .2 0 r 01
2 世 纪 以来 《 0 诗经 》“ 二南 "研究述评
杨 延
(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 4 ) 04 4
他十分注意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和地下发掘材料,
为 《 诗经》研 究开辟 了新 的途 径 ,对 “ 南 ”中 《 二 桃
天》 麟 之趾 》 采 蘩 》 摞 有梅 》 小星 》等章 句 、《 、《 、《 、《 有 考证 ,均 言之有据 。朱 东润 对 国风 出于 民间说提 出
将 《 经》看作 是一 部 民问歌谣集 ,研究 重 点局 限于 诗 《 国风》 ,对 “ 二南 ”中的部分诗篇解读过 于 “ 现代 ” ,
摘
要 :2 0世纪以来学界对 《 诗经》“ 二南 ”进行 了广泛而深入的研 究,在新世纪新时期,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 ,已经
成为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 “ 二南”研究状况的评述 , 旨为新世纪的 《 诗经 》研究提供借 鉴。
关键 词 :诗 经 ; 二 南 ;述 评
《诗经·二南》研究的开题报告
《诗经·二南》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诗经·二南》研究一、研究意义《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典籍之一,其中的《二南》是其中的一篇。
《二南》虽然篇幅很短,只有13行,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南》表达了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其中所包含的哲理和思想深刻而丰富。
因此,对《二南》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对于《诗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唐代,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当前,对于《诗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历史和哲学方面。
但对于《二南》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对其文学艺术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方面的探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通过对《二南》的原文及其注释、相关历史文献和人类学、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来探讨以下问题:1.《二南》的文学价值:包括其言语美、形式美、思想美和社会美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解析其文学艺术特色。
2.《二南》的历史背景:通过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探究,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揭示其体现的时代特色和意义。
3.《二南》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其所表现的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探究其所包含的哲理和思想,了解其对人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贡献。
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历史研究和哲学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原文及其注释、相关历史文献和多学科知识来探究《二南》的文学、历史和文化内涵。
四、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二南》的研究,本研究预计将获得以下成果:1.对《二南》的文学艺术特色及其史学价值有一定的系统性认识。
2.对《二南》所体现的时代特色及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了解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的贡献。
3.对于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有一定的哲学解读,同时可借鉴《二南》中的哲理和思想来指导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综上,本研究对于加深人们对《诗经》中一篇重要篇章的理解和认识,拓展了对于古代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对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十世纪以来《诗经》“二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陕西理工大学 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Aug.2018 V0】.36 No.4
二十世纪以来 《诗经》“二南"研究 的回顾 与展望
一 、 多角度、多维度的《诗经》“二南”研究
近代 以来 ,《诗经》研究 已从过去的经学 、理学研究中剥离出来 ,注重了《诗经》的文学 的价值 。鲁迅 在《且介亭杂文二集 ·从帮忙到扯谈》中说 :“《诗经》是后来 的一部经 ,但春秋时代 ,其中的有几篇就用 之于惰酒 ,……然而《诗经》是经 ,也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J3 把《诗经》称为 “伟大的文学作品”,是非常有见地的评价 ,在没有否定《诗经》作为经 的性质下 ,指出其文学的价值 ,有 重要的意义。在近代疑古思潮的影响下 ,《诗经》的研究也出现了新 的态势。他们不仅反对《诗经》的经 学化倾向,而且提倡《诗经》是俗文学 (白话文学 )的开端 ,如郑振铎先生《中国俗文学史》就认 为《诗经》 有许多俗文学的内容 。胡适先生在《白话文学史》最早的提纲里 ,就把《国风》列入的 ,尽管书成后没有 涉 及《诗 经》,他 解释说 刚从 国外 回来 ,手头 没有 资料 ,而 书 中是从 汉代 开 始 的 ,但他 的思 想里 ,还 是 认 为 《诗经 ·国风 》是 中 国白话文学 的 开始 。
刘 昌 安
(陕西理 工大学 文学 院 ,陕西 Nhomakorabea 中 723000)
[摘要] 二十世纪以来,《诗经》及“二南”的研究 ,在传统的经学、理学、文 学研 究基础 上,注重 多
角度 、多维度 的新视 野 ,在 文化人 类 学、民俗 学、考 古学 、语 言 与训诂 学等各 个方 面都取 得 了显 著 的成就 。
试论《诗经》“二南”之“南”
试论《诗经》“二南”之“南”作者:李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摘要:《诗经》三百零五篇,周南11篇,召南14篇。
与其它国风相比二南篇什虽不多,但其诗歌中的巫傩色彩却独具特色。
笔者从古今通家对南的解释入手,试用三重证据法阐释南的面目——生殖崇拜。
关键词:诗经二南巫傩生殖崇拜作者简介:李慧,女,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2007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唐文学。
一、“南”为何难证“南”字本身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人们对“南”有诸多的解释。
“南”为何难证?笔者认为原因有二:评判标准的历史局限性与研究角度的片面性。
评判标准的历史局限性,这是形成南化说与南面说的原因。
《毛诗序》:“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评判标准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古代有君主坐北朝南的传统,意思是南面而称王,尊者之意。
陆德明《音义》曰:《周南》,周者,代名,其地在《禹贡》雍州之域,岐山之阳,于汉属扶风美阳县;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被南方,故《序》云“化自北而南也”。
面对南方的蛮族,周王朝理所当然的将自己视为正统,而南蛮是受教化的对象,所以把二“南”看做是对南方蛮族的教化成果便也可以理解了。
研究角度的片面性。
从考据学上而言,南乐说、诗体说、乐器说是有据可证的。
这种学术研究方法从汉代至清代,已经延续了两千年。
王国维先生根据甲骨文的释读成果,提出了古史研究的“二重证据法”。
所谓“二重证据法”是指,除了纸质文献之外,还有地下文献的考证。
这种训诂考释的方法反映在《诗经》二“南”的释读上便产生了南乐说、诗体说、乐器说。
其中以南乐说和乐器说最为典型。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南》中提出:“本钟铸之象形,更变而为铃。
……据此可知,卜辞之‘八南九南’或‘一羊一南’,实即八铃九铃或一羊一铃。
”这种通过训诂考释而得的结论,确实为乐器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但是南和钟到底有什么关系,郭沫若先生并没有作出详尽的解释。
《诗经》“二南”异文整理与研究
《詩經》“二南”異文整理與研究《詩經》“二南”異文整理與研究《詩經》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包含了诸多古代汉族民歌和宫廷乐曲。
其中,《詩經》“二南”是诗经的两篇篇目之一,它在不同版本的整理和研究中出现了一些異文。
本文将对《詩經》“二南”異文进行整理和研究。
《詩經》共有305篇,按照内容可分为《颂》、《雅》、《颂》三大类,其中《颂》包括《大雅》和《小雅》两个部分,《雅》则包括“南”、“商”、“羽”等几个子类。
在其中的“南”子类中,有两篇被称为“二南”,分别为《南有乔木》和《南山有台》。
首先,我们来看《南有乔木》。
在《书经·乡黨.文王之孙》中记载,该篇诗是周文王之孙康王所作。
在不同整理版本的《詩經》中,出现了異文的情况。
其中,在汉代班固所编撰的《白虎通·南有乔木》版本中,第一句诗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思”異文中,“乔”字的释义有争议,有的版本将其释为“高大”、“直立”,有的版本则释为“悲伤”和“吟唱”。
这个涉及到字义释义的差异,与作者可能有着不同的表达和理解相关。
此外,在其他版本中,《南有乔木》在后半部分的诗句中存在着異文,主要表现在词序和字义的不同,这也与版本整理的不同有关。
接下来,我们来看《南山有台》。
《南山有台》是《颂.泮水》下的一首诗,据《史記.篤仲侯者年譜》记载是由齐桓公的后裔篤仲侯所作。
在不同整理版本的《詩經》中,同样出现了異文情况。
在《诗流传考辨》中,有学者认为《南山有台》一诗被篡改,因此出现了不少異文。
比如,有的版本中将“南山有台”改为“南山之台”,有的版本中将“东南坼其角”改为“东方已有贼”,有的版本将“女扞车而前驰”改为“女坐车于台前”,这些異文的出现,可能是因为版本整理者的传抄和篡改导致的。
《詩經》“二南”異文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版本整理者的审校和个人态度的影响。
从整理者的角度来看,《詩經》在经过漫长历史沉淀的过程中多次抄写和编撰,难免出现了诸多变化和異文的情况。
诗经中的“南”
“南”的字源分析及其在《诗经》中的重要性在西周时期,属于雅乐文化旁支的是南方音乐文化。
我们称之为“南”。
这是指江、淮、汝及汉水流域的诸侯国领地。
从考古发现可知,淮汉等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无论在纹饰设计或技术上均与其他地区大为不同。
考古学家因而早在1930年代便确定了淮汉地区独特性。
《韩诗外传》认为“二南”的位置介乎南阳及南郡之间(即今河南省西南部及湖北省西北部)。
通过对“二南”内外的重新考察,我认为“南”诗从西周初期至春秋初期,均收集自周朝“汉阳诸姬”所控制的南方地区以及其他诸侯国。
二南诗的内容及语言特点亦反映出他们是源自南方的一重雅文化。
“南”字之源一、南:一种容器或一种乐器二、欲解决“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我认为当从字源学上入手。
根据其在甲金文中的字形,章炳麟(1868-1936)、郭沫若(1892-1978)都认为“南”字本是一种乐器的民称。
郭沫若更在其1931年版《甲骨文字研究》一书中详述了他确定“南”为乐器的几个理由。
第一,《国语》中记载,周景王欲铸“无射”之钟,单穆公谏曰不可。
景王未从单穆公之谏,而径铸“大林”。
在这里所谓的“大林”显系指景王欲铸之“无射”,两词同义互训。
郭沫若进而指出“大林”者,“大钟”也。
“林”与“钟”亦同义。
又“林”与“南”于上古音通,音属侵部,故“南”即“林”,即钟也。
其二,除《国语》中之证据以外,郭又提出旁证。
他指出在甲骨文中,字十分常见,郭以为此即“南”之初形。
从字形上看,此字想一人以手持槌作敲击貌,其以一如“鼓”字,足证其左旁“南”为一击打乐器。
《诗经》中的“南”《诗大序》将《诗经》的诗歌分为四部分,即“风”、“小雅”、“大雅”、及“颂”,是为“四始”。
自汉代起,学者便逐渐接受这种分类。
“四始”之说该是源于毛亨的释义,而早在毛氏之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记吴季札适鲁观乐事,所见诗之次序与《毛诗》名目次序略同。
所异者为季札所观之《风》、《秦风》在今本毛诗《魏风》、《唐风》前。
关于《诗·二南》作年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关于《诗二南》作年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吴晓峰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2004()4
【摘要】《诗经》十五国风中有《周南》、《召南》两部分,我们习惯于称为“二南”,由于它的年代问题始终存在争议,至使许多相关问题难以明确。
其实,《二南》由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而得名,是周公、召公所辖两大区域的诗歌,应该属于西周时期的作品,其中也许或有文王时诗流传下来,被编在《二南》中,但也不会是全部,主要还是盛行在周、召分治时或稍后的诗歌。
因为诗在“周南之国”而编在《周南》,诗在“召南之国”故编在《召南》。
【总页数】7页(P24-29)
【关键词】《周南》;《召南》;年代;西周
【作者】吴晓峰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昭明文选>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2
【相关文献】
1.《子笏》诗的作期与蒲松龄诸子的生年问题——对几种《蒲松龄年谱》中相关讹误的订正 [J], 邹宗良
2.科学发展作引领和谐中国谱新篇(二)——2010年我国发展成就相关物理知识 [J],
姜启时
3.《野有死麕》、《草虫》、《鹊巢》、《何彼秾矣》系年辑证——《诗·召南》系年辑证之二 [J], 罗姝
4.南优二号作一季稻种植的空秕问题 [J], 范国太
5.《诗·商颂》作年作者的再探讨 [J], 黄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经》“二南”的特殊地位及其成因
摘要:与《诗经》中的其他风诗相比,“二南”诗歌具有特殊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二南”虽属于地域性诗歌,其地位远远高出十五国风中的其他诸侯国的诗歌,流传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受众更多;“二南”中的一些乐歌广泛地运用于射礼、饮酒礼、燕礼等各个方面,还作为周代的房中乐而存在,具有雅诗地位;“二南”在儒家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它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与周公和召公的巨大影响有关;它具有雅诗地位,是因为它们最早就是以雅乐而出现的,后代编诗者将它们放入风诗之中,从而降低了它们原有的地位;“二南”被孔子所重视是由于诗歌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反映出孔子对恢复周礼的渴望。
关键词:周南;召南;房中乐;雅乐;周礼《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后人合称之为“二南”,共收录诗歌25首。
它们被编在今本《诗经》“十五国风”的最前面。
在先秦时期,它们作为房中乐而存在,在很多重大礼仪场合中作为雅乐演奏,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流行十分广泛,并在儒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因这种特殊的待遇,“二南”倍受历代研究者关注。
那么“二南”的性质是什么?与其他风诗有什么样的区别?是什么原因导致它具有这样独特的地位?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二南”的广泛传播
《诗经》所收诗歌包括从西周至春秋中叶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
为了制作礼乐的需要,这些
《诗经》诗歌是分批进入周人的礼乐文化系统之中的,其文本结集也非一次完成。
在春秋时期,
已经在社会上得以广泛流传,其乐歌用于各种仪式上的演奏,其歌词内容也在朝、会、聘、问或其他外交场合中被大量赋颂、征引,以诗达意、言志。
因此,在春秋时期,对《诗经》的熟悉程度、理解的深浅、运用合理与否,有时甚至成为评价一个政治家、外交家才能和品行的重要标准。
但是,由于一些诗歌可能编入《诗经》较晚或影响很小等原因,很少被引用,有些诗歌甚至从来没有出现在先秦时期除《诗经》以外的文献之中。
《左传》是先秦时代记载赋引《诗经》最多、最为详细的典籍,从《左传》记载来看,《小雅》被赋引36首,占全部诗歌的48.6%;《大雅》被赋引18首,占全部诗歌的60%;“三颂”被赋引15首,占37.5%;“十五国风”,被赋引37首,占全部诗歌的23%。
从赋诗情况来看,被赋引的比例雅诗最高,风诗最低。
这既与它们在社会上的影响有关,也与当时的礼乐文化制度有关。
但各个部分被赋引的情况也不平衡,如“三颂”中的《鲁颂》在《左传》中没有被赋引的记载,国风中的《王风》、《齐风》、《魏风》、《陈风》、《桧风》中的诗歌也没有出现在《左传》之中。
“二南”诗歌共25首,《左传》提到其中的10首,占全部诗歌的40%。
尤其是《召南》,共14首,其中的《羔羊》、《行露》、《摽有梅》、《草虫》、《鹊
收稿日期:2012—06—06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先秦两汉时期音乐制度与诗歌发展研究》(2012BWX009)中期成果。
巢》、《野有死麕》、《采蘩》、《采蘋》、《甘棠》等9首被赋引,占全部诗歌的64%,不仅是“十五国风”中被赋引比例最高的,也是全部《诗经》各部分在《左传》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