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22地球表面形态

合集下载

2.2地球表面形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如板块构造理论,认识地震与火山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如地壳运动、流水侵蚀等。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模拟和分析。
5.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建筑地点、规划交通线路等。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确保教学过程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人。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地球表面形态的成因、演变过程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同时,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实践性、探究性、互动性、情境创设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起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 学案设计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  学案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学习目标】1.记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

2.理解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能够用正确的理论(外力作用)解释部分地貌的形成过程。

3.认识一些典型地貌的特征。

4.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外力因素。

【学习重难点】理解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能够用正确的理论(外力作用)解释部分地貌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列出该节提纲)二、思考问题(根据阅读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1.列举流水地貌的地貌类型,简要解释原因。

2.列举风力地貌的地貌类型,简要解释原因。

3.试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并解释成因。

4.把自己见过的一种地貌类型描述一下(可以画素描图,也可以展示图片)5.例举两个人类改造的地貌的例子。

三、自我检测1.读下图所示三种地貌,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图中①是;②是③是。

(2)B图地貌是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地区。

(3)C图地貌为地貌,其原因是岩石,受到含有的水的作用而形成,图中①是;②是;③是。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C图地貌为地貌,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高原,该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成因主要是。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地区,其成因是。

(2)图中乙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的盛行风是。

(3)图中A、B、C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

(4)根据图示,该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5)如果B岩层为石灰岩,则当地地质勘探部门睚勘探优良建筑材料时,应把作为重点勘探内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临城中学李丽【课题】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⑴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①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形成的影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基本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对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只通过观察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

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示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但只是大致了,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掌握。

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上述我们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不能单纯的从山地和谷地来判断,要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举例说明)(图中①~⑥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 图七3.实践意义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

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

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理论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A B C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 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形成: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裂缝上升喷发,就形成了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物质(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就成为火山。

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除了来自地球的内部以外,尚有另一种力,它来自地球的外部,即外力作用,它对地表形态进行雕刻,使地表更加多姿多彩,外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外力作用【讲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如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侵蚀作用为主:图八(图中1~4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沉积作用为主:大河中下游地区——基底下沉、泥沙沉积——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干旱地区——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风速减小、沙粒沉积—沙丘【点评】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作用。

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知识框架1. 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洲的分布特征•海洋的分布特征2. 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概念解释•形成原因•特征3. 地表形态的分类•平原•山地•高原•盆地•高地4. 内陆河流•概念解释•主要河流5. 湖泊形成的类型及特征•堰塞湖•构造湖•热水湖•冰川湖•碳酸盐溶洞湖•地下溶洞湖二、教学目标•了解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了解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其特征;•掌握地表形态的分类以及各类型的地形特征;•了解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了解湖泊形成的类型及其特征。

三、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分类;•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湖泊形成的类型及其特征。

四、教学难点•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其特征。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组合法;•问答互动法;•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先进一步导入“地球表面的构造”这一主题,设计一组课题,分别向学生提问关于地球表面最容易想到的问题,比如: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征?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对地球表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主题。

2. 课堂探究(1)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展示世界、中国等地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提出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然后对学生听课笔记进行补充介绍。

(2)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特征教师简要讲解地中海式海岸的概念、形成原因、特征。

并配以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让学生深入了解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态特征、地质构造及其影响。

(3)地表形态的分类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比如:平原、山地、高原、盆地、高地等。

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或分析图片、地图、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各种类型地形特征。

(4)内陆河流教师向学生简单讲解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内陆河流的形态特征、流域水系、河谷形态等。

(5)湖泊形成的类型及特征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湖泊图片、地图等多媒体素材,并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类型湖泊的形态特征及地质背景,比如:堰塞湖、构造湖、热水湖、冰川湖、碳酸盐溶洞湖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湖南省特等奖)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湖南省特等奖)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教学过程:【引入新课】2009年8月25日,21名优秀骑行志愿者从上海出发,溯江而上,传递“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行经7省2市,历时40余天,行程6186公里,最终到达长江源头。

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溯江而上志愿者能看到哪些地表形态?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启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

(让学生根据本地的地貌,多举实例说明)在这第二节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 学案设计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 学案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学习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对应的地表形态。

学习过程: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地球表层的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分割成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等六大板块。

(2)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____________(消亡边界),或者相邻的板块____________(生长边界),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在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俊的_______和巨大的______;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_________。

以及与之相伴的山脉或__________。

在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_________。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 地质构造是指。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和。

2.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_________,常形成__________地形,在外力作用下会形成________地形。

二是_________,常形成________地形,在外力作用下会形成________地形。

3.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______,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______,称为___________。

两侧陷落、中间凸起的部分叫做_______,常形成__________地形,如___________。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叫做_______,常形成__________地形,如___________。

【探究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读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结合教材第37页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注上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一教案-2.2地球表面形态

高中地理湘教版一教案-2.2地球表面形态
通过对内外力作用进行列表总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回顾。
课外扩展
展图片示生活中的风化现象、流水侵蚀现象等
学生读图了解,加深理解。
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加深理解,使学生了解身边的地理现象。




弟弟不一样,弟弟喜欢指挥风、流水、冰川、海浪,在运动过程中对玩具搞破坏,搬来搬去。
【提问】根据前面所学内容,哥哥跟弟弟哪个是风化,哪个是侵蚀?
【讨论】“大块变小块”,“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这两句话分别对应的是风化还是侵蚀?为什么呢?
【总结】
1.风化一般是在原地进行的,侵蚀一般是在运动中进行的
2.风化作用的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风化作用 是把大块岩石变成碎屑。侵蚀作用 的实质是“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其重点在 于“搬走”。
教学重点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风化、侵蚀的区别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及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
展示一中校园文马碣岩石相关图片,提问体现了哪一外力作用。
知识回顾:外力主要的主要表现形式
学生讨论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图思考】风化作用与哪些外力因素有关?风化作用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实验步骤】
1.将1号、2号、3号洒水器分别装上300、500、1000毫升水。
2.实验分为三组,在同一高度分别模拟不同水量和强度的流水,水量和强度从小到大,让水顺着坡面流下。
3.观察此过程中坡面水与沙土运动情况,径流形成情况,坡面表面地形变化。

2.2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已有一定了解,具备初步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针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学习,学生普遍对地形、地貌的概念较为熟悉,但对于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的作用等方面可能存在认知不足。因此,在进行本章节教学时,需关注以下学情:
3.结合时事新闻或身边的地理现象,如我国的地形地貌、自然灾害等,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系统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并通过图片、实例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地形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知识联系的重要环节。在本章节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特征,引发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好奇心。
2.提问:“大家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形态?这些形态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通过操作三维地形模型,亲身体验地形地貌的变化。
2.针对教学难点,采取以下策略:
-通过案例教学,引入真实的地理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分析地形形成的原因。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地形的分类和特点。
-结合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全面理解地表形态对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2.2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2.2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本节分别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三方面阐述。

本节内容结合了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将抽象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提高了学习兴趣;活动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及提高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因条件有限和本节所涉及教学内容空间跨越尺度较大,不能带领学生外出,特选取图片和室内模拟实验来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师着力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教学活动可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回答预设问题,让学生互助生成答案。

三、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本节运用多媒体教学,配以图片、视频和模拟演示实验。

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三维目标【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1.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以流水、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

六、教学过程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学生活动六:投影图片:南方低山丘陵和我国沿海地区对地貌的改造图片。

请学生1、在梯田上耕作和在坡地上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2、填海造陆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有利与不利两方面)请学生完善学案三内容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合理改造:、、。

人类活动不合理改造:、、。

“沙场练兵”1、成语“水滴石穿”隐含着哪种外力作用?2、成语“坚若磐石”中磐石的样貌一万年不变吗?3、读下图以上两图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学生回答后,教师依据回答情况对小组赋分。

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

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

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2)教学重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教学目标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湘教版必修一 2.2地球表面形态 教案设计

湘教版必修一 2.2地球表面形态 教案设计

课题:2.1地球表面形态课型:新授教育目标:本节课学习内力作用与地标形态教学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掌握褶皱,断层的表现形式和变化。

3、理解背、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解释宏观地形教学难点:从内、外力分析“背斜”“向斜山”形成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活动探究,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室课前导习:展示我国各区域的山脉、峡谷等地形单元,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六大板块区分记忆(2)板块学说基本理论(3)板块运动与地分组活动: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分析: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分别形成哪些地貌学生讨论并作答:老师补充讲解:裂谷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海洋海岭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陆-陆:高大山脉陆-海——海沟、岛弧、海洋山脉板块示意图:略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师提问:(1)什么是皱褶?背斜、向斜?(2)如何判断背斜与向斜?学生自主作答教师纠错:图略背斜:岩石向上弯曲隆起。

向斜:岩石向下弯曲凹陷变形。

教师提问:什么是地形位置?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学生活动:依据课本P39活动示意图,分组讨论并作答。

图略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最终形成谷底。

向斜底部受挤压力,不易被侵蚀,而两侧被侵蚀,最终成为山。

教师提问:何为断层?P39页定义概念地垒{断层{ 举例地堑{概念举例3、地质构造与生活运用:背斜:储气,挖隧道。

向斜:储水。

断层:地下水易出露但水库,房基、隧道等应避开断层。

课堂练习:见多媒体软件、板书设计:挤压碰撞---板块运动——{ 张裂-----内力作用{ 地质构造——{褶皱------ }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断层---课堂作业:1.完成固学案2.22.预习下节内容。

3.背诵相应知识点。

课题:2.2地球表面形态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二、章节内容:1. 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2. 第二章:山地地形山地地形的特征山地地形的形成原因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第三章:平原地形平原地形的特征平原地形的形成原因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第四章:丘陵地形丘陵地形的特征丘陵地形的形成原因丘陵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 第五章:盆地地形盆地地形的特征盆地地形的形成原因盆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2. 掌握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各种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三维分布。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地形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课堂讲解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七、章节内容:6. 第六章:高原地形高原地形的特征高原地形的形成原因高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7. 第七章:丘陵与山地的区别丘陵与山地地形的差异丘陵与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丘陵与山地地形的实际案例分析8. 第八章:平原与盆地的区别平原与盆地地形的差异平原与盆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平原与盆地地形的实际案例分析9. 第九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河流地貌的特征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 第十章:海岸地貌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海岸地貌的特征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八、教学目标:1. 理解高原地形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能够区分丘陵与山地、平原与盆地的地形差异及其影响。

3. 掌握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2.
有着较经过初中的学习步入高一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会激发他们的学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事例相结合,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和学生良好通过巧妙设疑、习热情,积极思考探究,思维品质的养成。
)
(含重、难点3.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1.能够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教案设计:2.2地球表面形态
教学基本信息
题目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教材内容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1.教材分析
内部分析:宏观形态上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微
观成因上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要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使学生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外部分析外部分析: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必修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二课时。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观、
地理实践力并能够在地理实践中探讨对地质构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能够结合有关资料,
表现出较强的行动力教学重点:褶皱、断层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背斜与向斜的判读
教学过程4.
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是如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欣赏屏幕上的几幅图片,导入:
6
/ 1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2.2地球表面形态
何形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学生思考提问:那什么是地质构造呢?请大家看两幅图片那同学们发现它的岩层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这两座山都是由岩石构成的,提问:样的变化么?为什么会弯曲或者会断裂呢?很好,那么这些由于地壳运动,地层出现倾斜、弯曲甚至断裂留下的“痕迹”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叫地质构造。可以看出地层变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变形,一种是变位。学生看图思考过渡:那么地层发生变形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质构造呢?活动:用纸张演示受挤压或碰撞时,岩层的变化。提问: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呢?学生:岩层受到了强大的挤压,发生变形教师总结:这样的构造我们就称之为褶皱提问:褶皱的形态有没有差别?(演示褶皱外部形态)学生:有两种差别,中间向上隆起,中间向下凹陷。教师讲授:中间向上隆的叫背斜,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提问:一般情况下,背斜和向斜在地质构造上分别形成什么地貌?学生讨论思考:背斜向上隆起,向斜向下凹陷的,地貌上分别形成山地和谷地。现在老师带同学们来到野外,情景创设: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大山很明显地岩层发生了弯曲,同学们来判断一下,哪边是背斜哪边是向斜?为什么呢?和在地貌上却形成了山谷,而向斜反而形成了山地,但是我们看到背斜的这边,我们刚刚说的不一样呢?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思考回答活动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活动:请同学们读教材p39能不能从受力情况来探索出现请同学们再次拿出手中的白纸当做岩层水平挤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呢?(播放动画演示)学生探究回答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这种现象我们叫做教师讲授:“地形倒置”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书设计5
6
/ 3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2.2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一、
定义:由于地壳运动,地层出现倾斜、弯曲甚至断裂留下的“痕迹”都1.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叫地质构造。类型:褶皱、断层2.中间向上隆起背斜:分类、特征:褶皱3.向斜:中间向下凹陷
地垒:上升断层地堑:下降
.地质构造对人类生活的意义4
6
/ 4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2.2地球表面形态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活动一:教师:做个小实验,拿出一张纸,当它受到强烈挤压或碰撞时,观察岩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发生了弯曲教师: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呢?学生:岩层受到了强大的挤压,发生变形教师:这样的构造我们就称之为褶皱活动二:活动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再次p39教师:请同学们读教材拿出手中的白纸当做岩层水平挤压,能不能从受力情况来探索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呢?(播放动画演示):学生讨论回答背斜顶部会受到张力,向斜槽部会受到挤压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这种现象我们叫做“地形倒置”教师总结: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活动三:那变位又会带来怎样的地质构前面提到了地层变动还有一种形式是变位,教师:造呢?同学们先观看岩石运动视频,出现了什么情况?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学生:岩层也是受到了力的作用发生了断裂错位,位移教师: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作断层。
体会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2.
分组讨论用对比法解释背斜、向斜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3.
区域认知培养客观的分析地理事物成因的精神和兴趣。1.
2.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认识,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
3.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地质构造发展的条件和现状,思考分析形成的原因。
6
/ 2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2.2地球表面形态
提问:我们除了根据形态还能怎么判断背斜和向斜呢?思考学生读教材图2-14教师讲授:我们发现背斜顶部被侵蚀后,露出的岩层较(老),越往两边,岩层越(新),向斜相反我们尝试用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向斜和背斜。那变位又会带来怎样的地质构前面提到了地层变动还有一种形式是变位,提问:造呢?学生观看岩层运动视频思考逆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作断层,断层又有三种断裂形式分别是正断层、教师讲授:断层、平移断层。(用两个粉笔盒演示,正逆断层、平移断层)提问:想一想,断层和褶皱的受力有何异同?(讨论思考)学生:褶皱是水平压力,而断层是拉力和挤压力都可以形成。那么我们中间上升部分会形成什么呢?对,如果两侧岩石移动幅度很大,提问:把上升凸起的叫做地垒,会形成块状山,典型的地形例如庐山、泰山。下降部分会形成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块状山、高地;谷地、低地把下降的叫做地堑,会形成谷地。提问:地质构造对人类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举例:背斜那么可做石油、中为石油,下为水,由于岩层封闭,有储油构造,最上有天然气,天然气埋藏区。利于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断层:那么断层的岩石缝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地表水汇集,可作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同时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渗漏。所以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要在此处回避。课堂小结:我们从褶皱和断层两种地质构造进行了学习探究,分析他们的成因、特征、地貌、以及实践意义。其中背斜、向斜的判断以及褶皱和断层在生活中的实践意义,是难点也是掌握的重点内容,需要同学们课下多记忆还有什么力的作用么?预习下一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除了内力作用,课后作业:节,将老师发的导学案填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