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鹤琴教育论著选》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陈鹤琴教育论著选》有感
寒假我拜读陈鹤琴先生的大作《陈鹤琴教育论著选》,感慨万千,受益匪浅!陈鹤琴先生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活教育”理论,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三大纲领。
“活教育”的课程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把大自然十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他们去学习。幼儿在学习中要走进大自然大社会这个大课堂。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各种事物与现象都可成为孩子探索的对象。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应带着孩子走入大自然、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教师可以利用春游和秋游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孩子们对动植物有着特别的情感,教师可利用此机会让孩子观察认识常见的动植物,探索自然界中的沙石水土等等,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我们还组织孩子走进社区和户外活动,充分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课外资源,如儿童科学博物馆、动物园、水族馆和天文馆等,那里环境轻松、愉快,可以为孩子提供很多非正式的科学活动。这些机构通过“动手做”的活动与学校在科学等领域建立了联系。如带领孩子们去蔬菜园地,让种植员给孩子们介绍各种蔬菜;带领孩子们走进农场,认识各种牲口;带领孩子们走进果园,自己动手摘橘子、桃子等;带领孩子们参观污水处理厂,让孩子了解污水是如何处理的。孩子们从狭小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教育场所变得更广阔。
如在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蔬菜》中,我们主要是让幼儿了解有哪些蔬菜,蔬菜都有些什么颜色?蔬菜是从哪里来的?蔬菜有什么作用?如若把教学场所局限于教室,以图片呈现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必定不理想。所以我们就带领幼儿去参观蔬菜园,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和了解各种蔬菜。由于幼儿都没有参观过蔬菜园的经历,因此每个人都显得很兴奋,都迫不及待地向同伴介绍自己认识的蔬菜:“看,这个是西红柿,我最喜欢吃的。”“这个是黄瓜,我吃过的。”“老师,这是什么蔬菜啊?我没有吃过。”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多么强烈啊!“我知道,这是土豆。”“原来土豆是长在土里的啊!”“看,西红柿是长在树上的。”“原来荷花的根就是藕呀!”随着孩子们的阵阵惊叹声,他们的好奇心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学习兴趣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还有一些我们都不认识的蔬菜,就去请教种蔬菜的人,请他们为我们讲解。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幼儿对蔬菜
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陈鹤琴先生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与当代科学教育专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的探究学习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孩子该怎么做呢?在做的过程中,孩子、教师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处于何种地位呢?从建构主义观点看来,幼儿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幼儿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幼儿是学习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体。以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为例阐述。
此活动目标为: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探索沉浮现象的活动。学习预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此活动我采用了猜想——验证式活动设计。第一环节,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活动开始我出示操作材料“橡皮泥、积木、石子、弹子、海绵”等让幼儿认识,接着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样呢?”有的幼儿说:“石子重,会沉到水里。”有的说:“海绵比较轻,不会沉下去的”……接着我出示记录卡,让幼儿在猜想栏里填写,如果是沉下去的就打“×”,浮起来的就打“√”。第二个环节,探索记录,表达交流。此环节是让幼儿自主探索,实践操作,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幼儿带着猜想,分组进行操作。在活动中,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分别做实验,发现很多有趣现象,有的幼儿发现木块是浮在水面上的,于是他就尝试用手把木块按下去,可是试了一次又一次,发现只要手一松开,木块还是会漂上来。有的幼儿发现石子是沉下去的,可是玻璃瓶放进水里后先是漂着的,过一会灌进了水,就慢慢沉下去了,如果把玻璃瓶的盖子盖好,它就不会沉下去了。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现,而且兴趣浓厚。教师还组织幼儿把发现和同伴交流并验证这些发现,此过程中,幼儿讲述了哪些东西放到水中会浮起来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并在集体面前现场操作验证。幼儿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与假设,个个表现的兴奋不已!第三环节,小结,激发幼儿继续探索。我们发现这些材料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东西很大,猜它是沉下去的,可是一试却并非如此,因此任何事情只有自己试试才知道。我又出示很多材料,提问“那这些材料放入水中”会如何呢?你们想不想猜一猜,试一试?”
《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木块、
石子、玻璃瓶等等,供幼儿探究沉浮现象。在此活动中,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表现为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自主探究的活动。幼儿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结果出现不同的结果,此发现激发起了幼儿的好奇心,于是又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来做实验,以获取更多的发现。这就是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取丰富的科学经验,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和尝试知道哪些物体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也就是陈先生所说的“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陈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次翻阅此书总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启发、思考,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