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2016年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016年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到生物园里学科学课题:1、认识土壤教学目标:探究: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实验探究,认识土壤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三、作出预测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1、让每小组学生展示浸泡过的种子。
2、提问:植物大多是由种子发育来的,关于种子,你想研究哪些问题?3、整理学生提问,引入今天的教学课题。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第一单元课题:1、认识土壤学习目标:探究: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学习难点: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便于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课时:2课时第1课时学习内容:实验探究学习过程:一、提出问题: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三、作出预测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第2课时学习内容:实验总结学习过程: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3.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途径,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 通过实例了解光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现象,了解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作用。
- 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观察反射现象。
第二单元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了解透镜的分类和作用。
- 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观察折射现象。
2.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彩虹的形成。
- 观察光的色散实验,了解不同颜色的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难点1. 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的理解。
2. 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计划第一周:光的传播1. 光的传播途径2. 光的传播实例第二周:光的反射1. 光的反射现象2. 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第三周: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现象2. 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第四周:光的色散1. 光的色散现象2. 观察光的色散实验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2.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透镜、实验仪器等。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0201130194201)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目录第一单元到生物园里学科学 (1)1认识土壤 (1)2种子发芽 (4)3向上长还是向下长 (6)4根朝哪边长 (8)5茎往哪边长 (10)6植物怎样“喝水” (12)自由研究 (15)第二单元学习用品 (17)7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 (17)8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 (19)9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 (21)10各种各样的纸 (23)11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26)自由研究 (28)第三单元课外活动 (29)12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 (29)13玩气球 (33)14打篮球 (36)15小小降落伞 (38)16玩“潜水艇 (41)17沉浮的秘密 (43)自由研究 (46)第四单元文艺汇演 (48)18锣鼓声声 (48)19声音的旅行 (50)20不同的声音 (54)21舞台灯光 (57)22反射光 (60)23美丽的彩虹 (62)自由研究 (64)第一单元到生物园里学科学1认识土壤教学目标:探究: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便于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30页精品】鄂教版四科学下全册教案.doc
科学四年级下期(一单元)课题:1、认识土壤教学目标:探究: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便于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课时:2课时1教学内容: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三、作出预测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单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2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过程: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四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第一单元课题:1、认识土壤学习目标:探究: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学习难点: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便于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课时:2课时第1课时学习内容:实验探究学习过程:一、提出问题: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三、作出预测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第2课时学习内容:实验总结学习过程: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风向和风力》教学设计3《观测云和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观测云和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气候和气象灾害》教学设计2.5《蚕出生了》教案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
探索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为蚁蚕准备一个盒子作为“房子” ,保证“房子”的清洁卫生。
把蚕盒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在蚕盒盖上扎些小孔,但不要扎得太多,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养蚕的相对湿度为75%~80%,如果湿度过高,可在蚕盒底部铺纸或开盖饲养一段时间。
如果湿度过低,则可以在蚕盒旁边加放浸湿的纱布增加湿度,但不要让蚁蚕直接浸在水里。
播放视频《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结论:养蚕需要的条件:(1)空气:准备一个盒子,在盒盖上扎些小孔,作为蚕的“房子”。
(2)适宜的湿度: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3)适宜的温度: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25℃。
蚕卵的孵化过程:蚕卵的孵化所需的条件:(1)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3)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4)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探索三:小组讨论,制定计划观察蚕的一生。
科学词汇: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播放视频《孵化与蚁蚕》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2.6怎样养蚕教学设计2.7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 8蚕的一生年级及学期 四年级下学期相关领域生命科学领域教学目标(内容框架)科学知识:1.基于前期观察,能描述蚕从蚕卵孵化到蚕蛾死亡的生命过程。
2.认识动物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科学探究:1.能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总结蚕的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了解变态发育现象。
科学态度:1.通过养蚕活动,体会到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自然事物以及各种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品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4篇)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4篇)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篇118、锣鼓声声教学目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能对各种物体发志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情感: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见。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对各种物体发志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教学方法: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鼓、锣、小提琴等乐器。
2、小组准备:各种不同的乐器,自已认为可以发声的各种物体。
(本课的材料应围绕“能发声的物体”进行准备。
课前,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把自己认为能够发现声音的东西都带来。
而实质上,所有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出声音来。
所以,学生带什么材料来都不影响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六一儿童节,我们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
你们都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2、学生汇报:(歌声、乐器声……)3、提问: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4、学生进行简单猜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物件的振动有关。
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有各种丰富的想象,有时会出现不正确的假设。
针对这些不正确的假设,教师也不用急着否定,或者置之不理。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做。
最后学生证明自己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就正好体现了科学需要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设计实验,使一些乐器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提问:鼓、锣、小提琴等乐器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一验证呢?2、学生讨论、汇报、设计实验。
3、小组实验、观察。
三、使更多的物体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讨论分析: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又怎样使它们停止发声?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讨论、汇报。
3、小组实验、观察,并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可回收垃圾和化妆品瓶的再利用。
2.学习盘点室内植物,认识植物的形态和特点。
3.引导学生认识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
4.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和珍惜粮食的意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
二、教学重点1.可回收垃圾和化妆品瓶的再利用。
2.室内植物的盘点,植物的形态和特点。
3.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和珍惜粮食的意识。
2.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可回收垃圾和化妆品瓶的再利用(1)教师出示可回收垃圾和化妆品瓶,让学生认真观察。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了解这些物品可以再利用的方法。
(3)教师示范制作可爱的花瓶和台灯,让学生跟着制作并在家用到。
2.室内植物的盘点,植物的形态和特点(1)教师展示室内植物,让学生认真观察。
(2)教师讲解每种植物的形态和特点,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教师让学生试着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负责的植物,并为其浇水。
3.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1)教师让学生观摩学校附近的农田,了解农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
(2)教师介绍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粮食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粮食,鼓励他们将吃剩的饭菜倒入饲料桶里喂养小动物或者做成地肥。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可回收垃圾和化妆品瓶的再利用方法,认识了室内植物的形态和特点,了解了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
同时,在学习中也强调了环保、节约和珍惜粮食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使命感。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如展示、讲解、制作等,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精品教案合集(附教学计划)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kjZZZ课题:17、沉浮的秘密教学目标探究:1、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2、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体,比水轻的会浮,比水重的会沉”。
知识:1、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2、有用简单器材做的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情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点: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难点: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教学方法:实验研究。
教学准备:铁钉、气球、小玻璃杯、石子、灯泡、木棍、四个大小一样的塑料瓶、砂、盐、锯末、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两个大小不同的螺母、装有水的水槽、天平等。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玩潜水艇时,我们发现潜水艇里水的多少决定潜水艇的沉浮,一般物体的沉浮又与什么有关呢?2、推测我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如铁钉、气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3、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看看有没有推测错的物体,把水中上浮的物体和水中下沉的物体分成两堆,并在教材上记录。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小组讨论:物体在水中浮与沉,可能与哪此因素有关?学生分小组讨论推测,并将推测结果记录在教材上。
2、教师出示并介绍本次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验器材及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中都浮了起来,两个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师提问:这和同学们的推测一样吗?有的同学说大的会浮、小的会沉,可是小木块也浮起来了;有的说重的会沉,轻的会浮,可轻的螺母也沉下去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怎样来研究?4、小组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教师引导各小组商讨,制定尽量完善、有效的观察、测量、记录方法。
5、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的方案中的不足进行指导。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学生们不容易想到用剩下的一个塑料瓶装水来进行实验,不容易将“水的重量”作为物体沉浮的一个“界线。
同时由于塑料瓶有一定重量的关系,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结果,在实际数学中,建议尽量用小塑料袋,减小同于容器重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一次物体沉浮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4、让学生汇报本课的研究与发现,并做好记录。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此前的猜测,并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自己认知上的误区,修正自己的思维。
四、拓展与应用、、说一说潜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第四单元文艺汇演单元教学计划18、锣鼓声声教学目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能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情感: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见。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教学方法: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鼓、锣、小提琴等乐器。
2、小组准备:各种不同的乐器,自已认为可以发声的各种物体。
(本课的材料应围绕“能发声的物体”进行准备。
课前,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把自己认为能够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带来。
而实质上,所有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出声音来。
所以,学生带什么材料来都不影响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六一儿童节,我们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
你们都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2、学生汇报XXXXX:(歌声、乐器声……)3、提问: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4、学生进行简单猜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物件的振动有关。
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有各种丰富的想象,有时会出现不正确的假设。
针对这些不正确的假设,教师也不用急着否定,或者置之不理。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做。
最后学生证明自己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就正好体现了科学需要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设计实验,使一些乐器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提问:鼓、锣、小提琴等乐器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验证呢?2、学生讨论、汇报、设计实验。
3、小组实验、观察。
三、使更多的物体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讨论分析: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又怎样使它们停止发声?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讨论、汇报。
3、小组实验、观察,并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如何来做发声实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只要让物体发出声音,怎样做都行。
学生要注意观察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产生,实验做完以后,把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汇总。
此时,教师不能先人为主,只记录下与振动有关的现象,排除其他无关现象,而应该将所有的发现都记录下来。
找共同点也就是对所有的现象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师可以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而让学生去逐一进行分析。
三、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讨论:根据我们这节课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汇报、记录。
9、声音的旅行教学目标探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探究,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知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玻璃钟罩、电铃、两用气筒、“土电话”。
2、小组准备:水槽、石块。
3、学生准备:制作“土电话”的材料。
教学建议本课分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导入新课、、提问:文艺汇报演时,舞台上的歌声、乐器声,为什么我们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声音是怎样“飞”过来的呢?2、学生进行推测,并做简单记录。
二、实验验证,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讲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
2、教师演示玻璃钟罩的实验。
3、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4、学生讨论、汇报。
三、想办法,验证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谈话:声音还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呢?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呢?2、学生讨论、实验。
要注意两点:一是实验方法要灵活多样,教材中提供的形式是有限的,教学中不必给学生讲固定的方法,只需要将液体、固体等材料交给他们,还可以干脆带他们到室外去,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试一试,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教师也可以多设计一些实验,在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时去帮助他们。
二是实验材料的准备要丰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是以木板、水代替固体和液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的。
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多想办法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类材料供学生在实验中使用,以便使学认识到声音能在某类物体中传播而不只是在某种物体中传播。
四、总结。
、谈话: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2、学生整理记录,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能在固定、液体、气体中传播”这一结论。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通过制作“土电话”,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
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材料。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制作一个“土电话”。
二、制作“土电话”、、讲述:(出示已经做好的“土电话”)大家看,这是老师自己做的“土电话,同学们可以照样子自己做一个,我们比一比,看看谁的”土电话“效果最好!2、学生制作,教师及时指导。
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制作和玩“土电话”的过程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有力得到培养。
放手让学生准备材料。
课前的准备应看作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好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个前提。
制作过程要展开,不能以既定的方法来约束学生。
让学生先按自己的想法去制“土电话”在制作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和启发,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基本上也能做成一个“土电话”。
尽管学生制作的“土电话”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这些不足恰好正是一个教育契机,正是使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培养创造思维的良好时机。
三、玩“土电话”、、讲述:大家的“土电话”都做好了,你准备怎么来打电话呢?2、学生演示。
3、提问:刚才大家的这些方法,你觉得哪些好?哪些不好?为什么?4、学生讨论。
4、带学生到操场做打电话的活动。
玩“土电话”是一项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这项活动,这项活动加强组织,但不能限制玩的方法,只需要在玩之前提出要思考问题:如怎样玩“土电话“的效果好?什么样的”土电话“传声效果好?等等。
让学生总结玩法时,只要能够得到上些基本的认识就可以了,如玩有时候线要拉直,中间不能有障碍物等。
对于学生所讲到的一些有创造的想法要适时加以肯定,使于他们对”土电话“保持一个长期的研究兴趣。
20、不同的声音教学目标探究:通过丰富的实验,搜集实验事实,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知识:1、通过了解,鹦鹉对不同声音的反应“这个探究活动,补充认识探究活动的过程,并尝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2、了解噪音的危害,以及减弱噪音的方法。
3、学习调查、搜集周围环境的资料。
情感: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创造我们美丽的家园。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学难点: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与研究。
教学准备:各种发声的物体、有关噪音危害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呢?2、学生提出简单的假设。
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想办法让同一种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注意观察,物体发出不同声音时,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2、学生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使之发出不同的声音,搜集现象。
教学时,不能把着眼点只放在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简单地选取两种对比材料,教师进行演示再加说明就算解决问题,如分别敲大鼓,大鼓声音强、小鼓的声音弱,就算学生知道了声音的强弱。
这样对声音的认识过程是达不到本课在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充分摆弄研究,并对发现的事实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
3、记录实验的情况。
4、分析实验现象,作出结论。
在实际教学中,要讲清楚音调和响度不是一回事,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
对于学生描述中所讲的“声音尖、粗”,可直接告诉学生较为科学的说法是“声音高、低”。
三、了解哪些声音属于噪音,认识噪音的危害、、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声音会让我们感觉到不舒服?引导学生充分描述生活中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