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

合集下载

第1课《新闻两则》

第1课《新闻两则》

练习反馈
速读以下消息后回答问题(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 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 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 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 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 争,创立了后汉王朝。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 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 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 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 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 的。……
负隅顽抗( 角落 )
悍然拒绝( 蛮横的样子 )
新闻六要素
• • • • • •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 问题,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构筑了把握 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 句好,为什么?
a 、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 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 群众衷心的拥护。 释疑: a句表达效果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 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
毛泽东
新闻:从广义来讲 包括消息、通讯、 报告文学;从狭义 来讲,就是指消息。
新闻的特征:
1.用事实说话,内容 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 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语言简明扼要。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阅读练习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阅读练习

《新闻两则》阅读练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合),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4)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本文导语部分是第句2.第(5)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3.第(8)句中的“此种情况”是指什么?4.作者在记叙中插入两句议论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卷风横扫佛州时速逾330千米致38人死亡据新华社华盛顿2月23日电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和东部23日遭到多起龙卷风袭击,造成至少38人死亡,10人下落不明.250多人受伤这场暴风雨从墨西哥湾的塔帕湾登陆后,横扫佛罗里达中部大陆,有些龙卷风的风速高达每小时330多千米暴风雨经过之处,房倒屋塌,大树被连根拔起,甚至街头停放的汽车也被掀翻据估计,约13.5万多居民的供电被中断,奥西奥拉县和奥兰治县有300多所房屋遭到破坏,一个7 000多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成为废墟有关方面出动了直升机进行紧急救援佛罗里达的部分地区已宣布实行宵禁,并采取了紧急措施以减少龙卷风所造成的损失据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已派出联邦紧急管理局的有关人员前往这一地区视察受灾情况1.说和篇消息的标题是标题“时速逾330千米,致38人死亡"是消息的;作用是2.消息中导语部分概述了什么内容?3.消息中主体部分叙述了什么内容?4.消息中所列举的数字有什么作用?5.试分析消息中加点的词语“据估计”“据报道”的含义表达交流“新北京,新奥运”“中国如有一份幸运,奥运将添一片异彩”,这些是申奥的宣传标语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一条宣传标语。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共24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共24张PPT)

标题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冲破敌阵
导语
渡江概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Nhomakorabea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 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 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品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朗读课文,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 到达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渡至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 三十万人。 1)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繁茂了。 2)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 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 护。
比较阅读
相同点:
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 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 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 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 洁的特点。
不同点:
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 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 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 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 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 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 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 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 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 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 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1《新闻两则》优秀课件(共62张)

1《新闻两则》优秀课件(共62张)

本文结尾
占领 要塞 (zhànlǐng) 封锁长江
第37页,共62页。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shíjiān)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
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第25页,共62页。
主体
主体可分为(fēn wéi)哪几个层次? 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表达 效果。
第26页,共62页。
找出文章的主体(zhǔtǐ)部分: 从“区域”以后一直到文章的结 尾。
第27页,共62页。
思考:主体部分(bù fen)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 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yuàn yì)在惩 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 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 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第8页,共62页。
1、请给下面红色(hóngsè)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è )
芜湖( wú )
荻港( dí)
溃退( kuì )
歼灭( jiān)
绥靖( suí )( jìng)
瑰宝( guī )
负隅顽抗( Yú)
高屋建瓴( líng ) 气势磅礴( páng)( bó)
锐不可当( dāng

第9页,共62页。
读准下列字的音:
荻(dí)港 获(huò)得
) 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当 (dāng (ruì bù kě dāng) 当(dàng)真

《新闻两则》(精选12篇)

《新闻两则》(精选12篇)

《新闻两则》(精选12篇)《新闻两则》篇1一、设计思路:观看电视是孩子们平常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殊是寒假结束,很多孩子都在谈论电视节目。

其实在今日的信息时代里,孩子观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由于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行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 观看电视'。

"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需是真实的。

通过阅读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

从而激发孩子关怀四周生活。

二、活动预备:1、请家长协作,和幼儿共同收阅读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四周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1、新闻是怎么来的?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三)、自己设计新闻。

《新闻两则》篇21 新闻两则毛泽东【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把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洁的新闻。

力量目标:培育阅读力量 , 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勇敢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挨次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把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流程:一、背景导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斗取得了彻底而宏大的成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勇敢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毛泽东诗歌作品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文章结构
标题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冲破敌阵 渡江概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略) (祥) (较详)
5.根据第4题结合课文思考:要迅速了解新 闻的主要内容,看什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
要比较详细的了解新闻的内容,看什么?
(导语:第1句、第2句)
要更为细致的了解新闻的内容,看什么?
(主体:第3句到第17句.)
时间、地点、人物、原因、 六要素:经过、结果
新闻
(消息)
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
7、这则新闻开头,小体字部分有 什么作用?
小体字部分属于新闻的 “电 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8、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 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 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 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 说东路军,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 特点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及时、准确、真实
毛泽东
1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 事件发生的原因: 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 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 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 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 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 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 解放。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新闻的结构:
一、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 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二、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 息的核心内容。 三、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 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四、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 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 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中 原 我 军 解 放 南 阳
请在文中划出这 则新闻的的六个要 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 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三、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加以分析: 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 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 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积累生难字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背景,掌握两则新闻的写作意义。

2.通过比较了解新闻的不同特点。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 2.抓住战争的主题教学难点:品味精练准确的语言。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背景资料,绘制渡江示意图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介绍新闻背景,感知新闻内容,抓住新闻要素,理清新闻结构,分析新闻特点。

一、课文导入(有感情地朗诵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宏大的战争场面,感受这场伟大的正义的战争。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教师补充,明确渡江战役背景。

2.字词学习荻港溃退歼灭锐不可当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新闻要素1.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在文中的示意图上画出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并分别标明渡江时间、人数、地点。

3.复习记叙的六要素,并指出本文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资料助读
2.背景介绍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 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 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 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 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 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 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 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 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 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 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气势磅礴 阻遏 溃退 悍然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止
——败退。“溃”,溃 败。 ——蛮横的样子。
3.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合作探究
• 1、整体把握课文。 • 2、语言精析。 • 3、疑难解答。
1、整体把握课文
(1)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 本文的标题只有主标,没有引标、副标。 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 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 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 利的豪情。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 文 结 构
渡江区域 导语:(第1、2两句) 渡江概况(从四个 方面概括)
战役全局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中路军:中路军首战告捷
主体:(剩余部分) 西路军: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东路军战绩辉煌 (重 点)
读下面一则消息,回答问题。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确切。 “到达”则太泛。
下的”更为 准确得体。
“二十四小时内 “突破”准确表现了 即已” ,时间明 战斗过程,表明有敌 确,含有渡江迅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速,作战顺利之 军防守,我军歼灭或 意,准确表现了 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路军首先突破(越过)安庆、芜湖线,渡至 神速特点。 如用 如用“越过”则不准 “共”,则时限 (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 不明,一般化。 确,因为其对象是静

新闻两则预习(共10篇)

新闻两则预习(共10篇)

新闻两则预习(共10篇)新闻两则预习(一): 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简单的语句概括出来第一课新闻两则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新闻两则预习(二): 《新闻两则》全部课文内容第一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新闻两则预习(三):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新闻两则》第一则和第二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格式)第一则:第二则:文章中心: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八)文章结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导语,概括点明了全文内容.第二部分:(“二十日夜起”至结束).具体叙述了渡江区域战斗的战况.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背景.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介石军队全局崩溃的趋势.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九)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2.语言简明、气势磅礴.大致就是这样,新闻两则预习(四):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课的《新闻两则》的字词鄂:1.中国湖北省的别称.2.古同“谔”,正直的话.3.古同“愕”,惊讶.4.古同“萼”,花托.5.边界:“纷被丽而亡~”.6.姓.豫:1.欢喜,快乐:附.游(逸乐嬉游).之色.2.同“预”.3.安闲,舒适:.4.古同“与”,参与.5.中国河南省的别称:剧(亦称“河南梆子”).绥靖:安抚,平定阻遏:1:阻遏物或阻遏物-辅阻遏物复合物与基因的调控序列结合而将其封闭,从而阻止基因的表达.2:基因转录受阻.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新闻两则预习(五): 新闻两则导语是什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我们语文书是这么讲的!希望我的答案给你带来帮助!(^—^)新闻两则预习(六): 解释新闻两则的字词鄂è基本字义1.中国湖北省的别称.2.古同“谔”,正直的话.3.古同“愕”,惊讶.4.古同“萼”,花托.5.边界:“纷被丽而亡~”.6.姓.豫yù基本字义1.欢喜,快乐:~附.~游(逸乐嬉游).不~之色.2.同“预”.3.安闲,舒适:逸~.4.古同“与”,参与.5.中国河南省的别称:~剧(亦称“河南梆子”).绥靖suíjìng解释:安抚,平定.阻遏zǔ’è阻止,不让其成功.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解释】: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新闻两则预习】新闻两则预习(七): 新闻两则的导语各有什么作用导语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新闻两则预习(八): 八年级上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后第一题阅读新闻,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获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题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值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地导语是什么,从那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要这样回答、 1、标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5、结语每问只要一句话就好、ok【新闻两则预习】标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主题是: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背景是:抗日战争后,与国民党斗争时期.结语是:我军前锋,业已切断无锡段铁路线.追问:对么、我说、您可别还害我啊回答:对新闻两则预习(九): 《新闻两则》各报道了什么事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突出长江战役之大.《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解放南阳时的战况,还告诉我们,在南线取得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希望能帮到您.新闻两则预习(十): 《新闻两则》第一则导语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重点
重点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学生 需要掌握这些要素在新闻报道中的作 用和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要素构 建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
重点
重点二:新闻结构和写作技巧
新闻报道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 尾等部分。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结构的特点和 作用,学习如何运用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此外,学生还需要 学习如何运用引语、数据和事实等材料来支
拓展作业
阅读相关新闻报道,了解 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
要求
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客观、准确、简明、生动。
06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在教授《新闻两则》时,我采用了讲解、讨 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新 闻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我反思后认为,这些 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 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难点
难点二:新闻背景的理解与分析
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到复杂的背景信息,如政治、经济、文 化等因素。学生需要具备分析新闻背景的能力,理解新闻 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意义 和价值。
难点
难点三: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
VS
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写作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如 何结合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 自己的观点和见,并学会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 评论。
详细描述:设计相关练习题,如新闻改写、新闻评论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新闻写作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词:回顾总结
详细描述: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 调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 中运用所学知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1-4单元字词积累

八年级语文上册1-4单元字词积累

八年级语文上册1-4单元字词积累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绥靖(suíjìng):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过去反动政府。

要塞(sài)阻遏(zǔâ):阻止;遏止。

击溃(kuì):被打垮而后退。

锐不可当(ruìbùkþdüng):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锐:锋利。

当:抵挡。

高屋建瓴(líng ):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止的形势。

气势磅礴(páng bï):形容气势极其雄壮。

逃窜(táo cuàn):逃跑流窜。

管辖(guǎn xiá):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等)。

聿(yù)鄂(â)芜湖(wú)荻港(dí)殷家汇(yÿn)督战(dū)歼灭(jiün)2 、《芦花荡》悠闲(yōu xián):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能耐(nãng nai):本事;技能。

寒噤(hán jìn):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蹿(cuün):向上或向前跳。

仄歪(zâ):倾斜,歪斜。

泅水(qiú)央告(yüng gào):恳求。

转弯抹角(mî)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张皇(huáng)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提防(dÿ)月明风清(qÿng):月色明亮,微风凉爽。

飒飒(sà)竹篙3、《蜡烛》拂晓(fúxiǎo)∶天快亮的时候;紧连黎明前的时间.。

匍匐(púfú):爬行鞠躬(jūgōng)∶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颤巍巍(chàn wýi wýi):抖动摇晃的样子(多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知识点总结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新闻两则】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绥suí聿yù2.解释下列词语。

(1)业已:已经。

(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凶,只怕**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主席。

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二课芦花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fang疟yào子寒噤jìn吆喝yāohe蹿cuān仄zè歪转弯抹mò角(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预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

预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重点知识+词语解释【词语解释】绥靖[ suí jìng ]: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

也作「绥静」。

词性:动词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

靖,安定之意。

即以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又称为姑息主义。

“慰抚”之意。

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时期曾设立过多个“绥靖公署”,意图维护地区局势。

绥靖有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过去反动政府不顾事理道义,使人民屈从于暴力和强权之下以求安定的意思。

现多用于形容政策性的手段,是一种通过在某些可能导致战争的事务上作出让步来讨好某个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的外交政策。

一般用于贬义。

近音词:绥静[ suí jìng ]燧镜[ suì jìng ]岁竟[ suì jìng ]【造句】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绥靖社稷的大功。

阻遏[ zǔ è ]:阻止;阻拦、遏止。

词性:动词反义词:通达同音词:阻扼[ zǔè] 阻阨[ zǔè] 阻阸[ zǔè]锐不可当[ ruì bù kě dāng ]:形容气势威猛,所向无敌,不可抵挡。

也作「锐未可当」。

锐:锋利。

当:抵挡。

形容来势锐猛,无法阻挡。

词性:成语;形容词业已[ yè yǐ ]:业经;已经。

词性:副词同音词:业以[ yè yǐ ]泄气[ xiè qì ] :泄劲。

灰心丧志。

讥笑人劣弱无能。

词性:动词;形容词反义词:助威[ zhù wēi ]起劲[ qǐ jìn ]奋发[ fèn fā ]近义词:灰心[ huī xīn ]气馁[ qì něi ]败兴[ bài xìng ]泄劲[ xiè jìn ]同音词:屑泣[ xiè qì ]懈气[ xiè qì ]亵器[ xiè qì ]瀣气[ xiè qì ]溃退[ kuìtuì]: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准确性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 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不含),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主体
3、自读消息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 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 战况。 第一层: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 的内容)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这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及时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荻港(
背景介绍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蒋介石 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1949年 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 ,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 底、干净、全部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 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保卫中国领 土主权的独立完整,于是发动了渡江战役。
è )
dí )
芜湖( wú ) 溃退( kuì ) suí jì ng
歼灭( jiān ) 瑰宝( guī )

新闻两则文学常识(共3篇)

新闻两则文学常识(共3篇)

新闻两则文学常识(共3篇)新闻两则文学常识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毛泽东,字润之,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思想家,伟大的诗人、书法家。

代表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

新闻五要素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和导语可以概括一则新闻的核心内容,导语一般位于新闻开头第一段或第一句话,主体是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特点主要有:准确、真实、简洁、客观、及时。

2.《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是“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本文是孙犁“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的一种文学样式。

小说三要素:人物刻画、情节描写、环境描写(1)人物刻画: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

刻画方式(描写方式)包括:外貌、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情节描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作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清洁、渲染气氛。

3.《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作者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由茅盾译。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法国作家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注意反语的修辞手法。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聂华苓,美籍华裔作家。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第二单元6.《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书通过回忆少年儿童时代的美好生活来激起自己反抗黑暗统治的战斗热情。

《新闻两则》教案(精选12篇)

《新闻两则》教案(精选12篇)

《新闻两则》教案(精选12篇)《新闻两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自学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

2、初步学会分析新闻。

3、激发同学阅读新闻的爱好。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引导、启发、组织同学自己设问答问。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一、[投影]新闻(动画)二、[老师引导]你平常在哪里能够发现新闻?[同学沟通]:报纸、电视、广播、网上三、[老师引导]你想了解新闻的哪些学问?[同学沟通]待定四、[投影]老师建议1、阅读预习提示1、2两小段。

2、阅读106页《写消息》。

3、结合书下解释阅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划出你要把握的有关新闻的内容。

五、[投影]老师指导在纸上写上你所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

设计一个好题目考考你的小组长或课代表。

[同学沟通]六、[投影]强调要点特点:真实性(真)简明性(简)时效性(新)结构:标语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语言:简明、精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七、[力量训练]投影网上新闻美发觉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新华网北京2月24日专电据法新社23日报道,美国官员称,搜寻人员日前在内华达州又发觉一块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目前,这块碎片的数字照片已被送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确认。

有关部门此前认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起落装置的一部分就坠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地带。

本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过程中突然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美国有关部门随即绽开大规模的搜寻行动,盼望找到更多的航天飞机残骸,以便彻底查明事故缘由。

(完)要求同学分析新闻结构,谈谈通过阅读新闻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八、[结束语]课后盼望同学多读新闻增长最新学问,作出理智推断。

九、[作业]网上阅读新闻,进行沟通。

《新闻两则》教案篇2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同学对此比较生疏。

由于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同学常见的电视新闻。

为了让同学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纳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一、粗读(圈点勾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表明电讯稿的来源和发电时间,体现新闻“及时”的特点。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

]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迅猛。

]横渡长江[交代了战役发生的地点和结果。

] 。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具体交代渡江区域,是对导语中“一千余华里”的具体说明。

] ||20日夜起,[“20日夜起”点明渡江开始的时间。

先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交代到达地点,也反映了战绩。

] ||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点明西路军继中路军“突破”之后开始渡江的时间、地段和地点。

]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

[“至发电时止”时间交代非常准确。

“该路”指西路军。

“35万”为西路军人数,已渡江数字,余部何时渡完,数字十分明确。

]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已占领”,说明这是已取得的战果,“正向南扩展中”说明战果正在继续扩大,形势正在继续发展。

]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一笔中路军,也省去了关于西路军所遇敌情的报道。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出了正面的敌人四散逃窜的败状,敌军士气的低落,敌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段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们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教学过程:(一)内容呈现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

接着自由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师生互动1.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敌军抵抗程度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

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交流对话1.教师与学生对话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

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

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

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1.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

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新闻两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其特点和结构。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了解历史,感受正义战争的力量,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学习重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预习形成】一、“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解放南京而作,诗名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当年毛泽东亲自撰稿写新闻,报道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二、作家及时代背景介绍:1、一提到伟人毛泽东,你一定不陌生吧,请把你知道的情况介绍出来:(推荐阅读:《我的父亲毛泽东》《我的爷爷毛泽东》)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绥.()靖.()阻遏.()锐不可当.()荻.()港溃.()退歼.()灭要塞.()二十八宿.()管辖.()阌.()乡聿.()三、了解新闻:说起新闻,我们都不陌生。

电视上有《新闻联播》,报纸上大幅版面都在报道最新的各类新闻,那么你了解新闻吗?请查阅资料或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以下内容: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和()四类,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特点:()()()。

3、新闻的六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新闻,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你能分别理清这两则新闻的六要素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六要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六要素:4、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景、结语。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先看________,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________,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________。

⑴看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⑵看导语:一般指“电头”后(即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⑶看主体:这是最主要部分,它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⑷看背景:它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⑸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那么,你能分清这两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吗?导语部分告诉了我们哪些情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预习困惑】预习时你遇到了哪些困惑或疑难,请记下来吧:【合作展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阅读导语部分,说一说它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哪些词语给你印象最深刻,你想象到了什么?二、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请放声朗读完成下面表格三、深度探究:1、渡江作战,兵分三路,作者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2、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篇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这段议论,主要阐述了什么?在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对敌我双方的议论,哪一方写得详细?哪一方写得简略?为什么?四、语言品析:你认为文中使用准确、精炼、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五、模拟表演:①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②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③当当现场嘉宾,设计其它提问。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朗读课文,理清层次:有人认为,这篇新闻稿分为五层,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你怎样划分这篇文章的层次?与同学交流后发表见解。

二、作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总结了一年多来,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你能像作者一样概括一下吗?三、我们看到报纸上或新闻联播中的新闻,多数记者只是在“就事论事”,不言其他,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四、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学了这两则新闻,你能说说它们的异同点吗?2、对比阅读,品味语言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认为句好,理由。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我认为句好,理由。

五、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①标题醒目②内容绝对真实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④语言简洁【学习心得】学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收获很多,现在就动笔写出来吧:【检测反馈】试试吧,你一定能行!一、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

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

”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30字以内)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二、阅读下面消息,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则消息也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

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

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其意义在于3.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4.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根据下面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