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花鼓灯的发展历程
作者:王姝晨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12期
摘要:在淮河中游区域应运而生的安徽花鼓灯,将古老的农耕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此种民间歌舞整合了南北文化特色,为我国民间舞蹈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乡土特色浓郁的安徽花鼓灯,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得当地民众之偏爱,之后又盛行于怀远、凤台等地,此种艺术整合了歌、舞、戏三种形式,在不断的传承发展中,将当地民众对神灵、自然等元素崇拜敬仰之情完全融入其中。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风格特点;发展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并发展了安徽花鼓灯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安徽花鼓灯也不例外,它开始于民众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思索。纵观艺术的发展历程,由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记载,借助民众活动展示的形式,发展至现在的丰富多彩的样式,安徽花鼓灯作为古老的歌舞艺术形式,把淮河民众生活实践及精神世界完美地再现出来,使当地民众在自我娱乐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尽管此项民间艺术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底蕴,可是在时间大潮的不断洗礼下,安徽花鼓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渊源
查阅资料可知,自远古时代,淮南区域就盛行歌舞表演,举世闻名的“南音”就在此地诞生。在《怀远揽胜》中就有关花鼓灯形式的文字记载,据推算可知,此艺术形式诞生于远古时代,确切地说,是诞生于石器时代,阅读《诗经》即可知晓,最早的歌舞是假以石器来伴奏。此外,在有关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中,就有庆祝大禹治水成功的热烈场面,传说舞蹈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据说,大禹的家乡便在现今的安徽省怀远区域,就在他迎娶诸侯之女之后,很快就被派出去治理水患,经过十多年的辛苦努力,终于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患,当地民众对大禹感恩戴德,特意建造禹王庙来纪念他的功绩。并且,每当大禹生日之时,各地民众都会涌入大禹的家乡,载歌载舞,以此感念大禹的恩德,这也是《大夏》乐舞的由来,此段历史大禹时代的歌词为证。到了诸侯割据时代,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热烈场面,文学艺术界同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在文学经典作品《诗经·宛丘》中,就有淮河民众经常表演歌舞的记载,此类表演不分季节,更无男女老少之分。发展至大一统时代,专业性的乐府机构建立,花鼓灯达到极盛之时,有关花鼓灯的表演风格在《舞赋》中已有记载,据东汉太史令的记载,那时的花鼓灯在动作方面,与现下并无明显差别。发展至盛唐时代,歌舞形式愈发丰富起来,出现了璀璨辉煌的大唐乐舞,后人一直以博大精深来加以评价。随着宫廷乐舞的发展,民间社火也随之兴盛起来,一直延续至宋,包括现在的花鼓灯表演,依然与唐宋时代大同小异。从游牧民族蒙古族崛起之后,连续不断的战火,使花鼓灯表演淡出历史舞台,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才重新兴盛
起来,只要到了节庆、灯庙会的时候,当地民众就会载歌载舞、耍灯庆祝,以示生活和美,同时传达幸福安康的期望。
(二)安徽花鼓灯的繁荣发展
诞生于淮河中游的花鼓灯,仅在安徽的怀远、凤台等区域盛行,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使其内容和形式得以丰富,这些艺人大都来自民间,属于底层大众,在日常休闲之时,随处可见起舞玩灯的身影,这些艺人的技术凭借自身偏好练习出来的,并不具备专业素质,更没接受过专业训练。此类艺人获得上场表演灯舞的机会后,便有机会得到专业玩灯人的指导,这些玩灯艺人平时务农或是从事手工业劳动,唯有农闲之时,才相约庙会展示才艺。此类表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而更有助于他们提升演技水平。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庆祝类的花鼓灯表演从此销声匿迹,唯有少数花鼓灯艺人组成半职业团社,以此乞讨求生。还有部分解放区艺人,整合当地革命实际,创新发展了花鼓灯艺术,大批杰出艺人脱颖而出,比如拥有“小金莲”“小白鞋”等称呼的冯国佩、郑九如等诸多知名艺人。与此同时,大量的优秀花鼓灯舞蹈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以《抢板凳》等作品最为经典。
到了建国时期,民众彻底摆脱了身上的三座大山,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淮河区域玩灯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大批量歌颂党的功绩、庆祝中国真正解放的作品应运而生,这对党政策的拓展宣传,劳苦大众工作热情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我国一五计划正式实施那年,首次举行了全国性的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活动,使花鼓灯表演走进了全国民众的视线,且很快得到了国内各地舞蹈爱好者的青睐,有关研究人员也从各地先后涌入安徽境内,搜索整合花鼓灯的资料,还专门聘请专业人士实施现场教学,推动了花鼓灯表演在国内传承发展的进程。
它那爽朗洒脱的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强烈的感染力,博得了大众的青睐。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从此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艺术也繁荣起来,使花鼓灯表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在此次演出活动中,由怀远农民推出的《花鼓灯锣鼓》,荣获此次比赛的大奖。此后,当地艺术团又推出了《欢腾的故乡》,开始国内重要场合的巡回展演历程,还获得了出访欧洲六国的大好机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花鼓灯也实现了与时俱进目标,尤其是在物质文化空前发展的今天,我国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使得花鼓灯拥有了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机会,并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使其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在此大背景下,大批优质花鼓灯作品应运而生,以《俏兰花》和《安徽花鼓灯精品课堂组合》等作品最为经典,并在国内文艺院校舞蹈比赛中,荣获国家级奖励,这也是国内各高校将民间舞蹈列入选修课程的主要原因。自此,花鼓灯获得了良好传承发展机遇,作为花鼓灯传承艺人,理应更新理念,树立与时俱进发展目标,创新花鼓灯作品,迎合日益增长的民众审美需求,实现花鼓灯更高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克林.中国花鼓灯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李廷海.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3]谢克林.中国花鼓灯学术论文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姝晨(1995.4-),女,汉族,籍贯:安徽阜阳,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