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形成与表演形式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形成与表演形式

音乐在表演中的 作用:音乐伴奏 不仅能够营造氛 围,还能够强化 舞蹈的表现力
鼓架子:用于支 撑花鼓,是表演 中的重要道具
鼓棒:演奏花鼓时 使用的棒子,有多 种不同的演奏方式
锣、钹等乐器: 用于伴奏和强化 节奏感
服饰和化妆:表演 者的服饰和化妆也 是表演形式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 子的形成与表演形 式是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 历史底蕴。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为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做 出了贡献。
鼓架子在安徽花鼓灯中的表演形式和艺术价值,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 意义。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表演形式和艺术价值被国际认可,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在国内外艺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表演技艺和艺术风格对国际舞蹈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世界舞蹈艺 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备受赞誉,多次受邀参加国际艺术节和演出活动,展 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汇 报 人 :
abc
鼓架子的基本动作: 晃、颠、颤、扭等, 展现出花鼓灯的韵 律和节奏。
鼓架子的步法:轻 盈、稳健、灵活多 变,表现出舞蹈的 流动性和美感。
鼓架子的手势:丰富 多彩,包括托、举、 拉、拍等,增强了舞 蹈的表现力和视觉效 果。
鼓架子的配合表演: 与舞龙、舞狮等其他 表演形式的配合,营 造出欢快热烈的氛围 。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形成与当地民间舞 蹈文化密切相关,受到汉、回、满等民族 舞蹈的影响。
鼓架子的形成与安徽地区的戏曲、曲艺等 艺术形式相互借鉴,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地 方特色的表演形式。

安徽花鼓灯的变迁与发展研究

安徽花鼓灯的变迁与发展研究
建立校园传承基地
在学校建立花鼓灯传承基地,开展传承活动、演出展示和互动交 流,营造浓厚的校园传承氛围。
加强师资培训
对学校教师进行花鼓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 平和传承能力,为校园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国内外交流合作加强
举办花鼓灯艺术节庆活动
定期举办花鼓灯艺术节、演出季等活动,邀请国内外艺术 团体和专家参加,展示花鼓灯艺术的魅力和传承成果。
内容创新
结合时代背景和观众需求 ,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具 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
跨界合作
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 合作,如与话剧、戏曲等 结合,拓展花鼓灯的艺术 表现力。
传承方式及途径变化
家族传承向社会化传承转变
01
打破家族传承限制,通过学校、社团等社会化途径进行传承。
数字化技术应用
02
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保存花鼓灯表演艺术,便于传承和推广
加强传承人培训与教育
组织传承人参加各类培训、研讨活动,提升他们 的艺术水平和传承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年轻一代 的传承人。
设立传承人工作室
为传承人提供专门的工作室,用于开展传承活动 、创作研究和交流展示,促进传承工作的深入开 展。
校园传承模式探索
开设花鼓灯特色课程
将花鼓灯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设特色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 花鼓灯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数字化保存与传承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安徽花鼓灯进行全面的记录和保存,包括舞 蹈动作、音乐、服饰等,确保传统艺术的传承不断。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结合VR/AR技术,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让观众更加深入 地了解安徽花鼓灯的魅力。
智能化教学与推广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教学系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 学效率,推动安徽花鼓灯的普及和发展。

针对当代安徽花鼓灯创作的初步探索

针对当代安徽花鼓灯创作的初步探索

教育普及:在学 校开设花鼓灯课 程,培养年轻一 代对花鼓灯艺术 的兴趣
媒体宣传:通过 电视、网络等媒 体进行宣传,提 高花鼓灯的知名 度
演出活动:举办 花鼓灯演出活动, 让更多的人了解 和欣赏花鼓灯艺 术
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发展
传统与现代:结合传统花鼓灯艺术与现代艺术元素,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新与传承:在传承传统花鼓灯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现代艺术元素
发展历程: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逐渐成为民间艺术
传承: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现状:在当代,安徽花鼓灯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传统花鼓灯的艺术特点
音乐特点:节奏明快,旋律 优美,富有地方特色
表演形式:以集体表演为主, 注重团队配合和默契
舞蹈形式:以舞蹈为主,结 合歌唱、打击乐等元素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当代安徽花鼓灯创 作初步探索
汇报人:X徽花鼓灯的历史 渊源
02
当代安徽花鼓灯的 创作手法
03
当代安徽花鼓灯的 主题内容
04
当代安徽花鼓灯的 传承与发展
05
当代安徽花鼓灯面 临的挑战与机遇
01
安徽花鼓灯的历史 渊源
起源与发展历程
起源:起源于安徽凤阳,历史悠久
04
当代安徽花鼓灯的 传承与发展
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
传承人的选拔: 注重艺术天赋
和传承意愿
传承人的培养: 提供专业培训
和实践机会
传承人的保护: 建立传承人保 护机制,确保 传承人的权益
传承人的传承: 鼓励传承人创 新和发展,推 动花鼓灯艺术 的传承与发展
推广与普及工作
政府支持:政府 对花鼓灯艺术的 重视和支持

安徽花鼓灯非遗调研报告

安徽花鼓灯非遗调研报告

安徽花鼓灯非遗调研报告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和保护这一非遗项目,我们进行了调研,并整理出以下报告。

一、调研目的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调研,了解其起源、发展历程、表演形式、艺术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

二、调研内容1. 起源和发展历程:安徽花鼓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表演形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花鼓戏、舞龙灯、舞狮灯等。

其中,花鼓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通过鼓乐和舞蹈来演绎故事情节,给人以视听的享受。

3. 艺术特点: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通过鼓乐和舞蹈的相互配合,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和艺术性;二是精妙的造型设计,花鼓灯的造型多样、细腻,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三是丰富的表演技巧,演员们通过不同的动作和各种技巧,展示了他们的才艺和魅力。

4. 保护和传承情况:目前,安徽花鼓灯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一些地方政府和组织积极推动花鼓灯的传统,建立了培训班和表演团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参与进来。

但是,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经费不足、传承人少等问题。

三、调研结论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调研,我们发现这一非遗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代表了安徽地区的文化传统。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和培训机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让安徽花鼓灯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四、建议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安徽花鼓灯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2. 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帮助花鼓灯团队改善设备和场地条件。

3. 设立专门的培训班,培养更多的花鼓灯表演人才。

4. 加强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安徽花鼓灯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安徽花鼓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其重要性和保护的紧迫性。

希望相关部门和组织能够重视这一非遗项目,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其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是一种源于安徽省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起源、表演形式、演唱技巧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民间传统音乐剧目之一,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

它通过花鼓、花球等道具,以及歌唱、舞蹈、杂技等形式进行表演,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融合了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花鼓队伍、花球队伍和承灯队伍。

花鼓队伍是核心演员,通过花鼓的击打和舞蹈动作,以及声音的变化展现剧情和情感。

花球队伍则通过手持花球和舞蹈动作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承灯队伍负责承灯,以及演唱和舞蹈等表演。

在演唱技巧方面,安徽花鼓灯注重声音的变化和表达,通过音高、音强、音色等的变化来展现情感和剧情。

演唱者需要具备较强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能够准确地掌握各种音调和节奏,以及歌词的抑扬顿挫,从而使演唱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演唱者还需要具备舞蹈、杂技等表演技能,以便更好地展现剧情和刻画角色。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多样化。

安徽花鼓灯注重表达情感和展现剧情,通过声音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安徽花鼓灯以农民为主要表演者,传承和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艺术内涵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艺术内涵

化的发展,吸收更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元素。
02
国际化推广
兰花作为安徽花鼓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广泛的
推广和传播,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欣赏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03
代代相传
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安徽花鼓灯的学习和传承中来,将兰
花这一艺术瑰宝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将安 徽花鼓灯中兰花带到世界各地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育培训拓展
开展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教育 培训活动,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和爱好者,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艺术价值总结
独特的表演风格
兰花在安徽花鼓灯中以其细腻、优美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展现 了深厚的艺术内涵。
兰花与舞者精神契合
内在品质契合
兰花与舞者都具有高雅、坚韧、淡泊名利等内在品质,这 种契合使得舞者在表演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兰花的艺 术内涵。
情感共鸣
舞者在表演中与兰花产生情感共鸣,将自己对兰花的喜爱 和敬仰之情融入到舞蹈之中,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 能感受到兰花的魅力。
艺术追求契合
兰花作为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 价值。舞者在表演中追求艺术的完美和极致,与兰花所代 表的艺术追求相契合。
服饰与道具搭配
服饰选择
兰花的服饰以古代大家闺秀的风格为主,注重色彩搭配与图案设计 ,同时也考虑到舒适度和适应性。
道具运用
扇子、手帕等道具在兰花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可以增 加舞蹈的难度和观赏性,还能帮助演员更好地表达情感。
服饰与道具的协调
服饰与道具的搭配要协调一致,既要符合舞蹈的主题和情境,又要突 出兰花的形象特点。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形式,是安徽省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鼓灯表演不仅吸引了许多游客,也成为了当地民众喜爱的表演艺术。

本文旨在探讨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深入了解其独特之处。

一、安徽花鼓灯的起源与历史安徽花鼓灯起源于古老的安徽省,据传起源于三国时期。

花鼓灯表演最早见于明朝,是当地民间艺人利用各种灯笼、花鼓、高跷、民间舞蹈等元素所创作出的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表演形式。

在历史长河中,花鼓灯表演已经成为当地民众传统节庆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悠久,几经变迁,传承至今。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花鼓灯表演的形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无论是在明清时期还是在现代,花鼓灯表演都一直是安徽省地方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风格独特而精彩,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花鼓灯表演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既有激昂欢快的节奏,也有柔美动人的旋律。

表演者们常常在表演时携带着花鼓,随着音乐的节奏敲击花鼓,给表演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2. 舞蹈是花鼓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动作优美多变,形式多样,有的舞蹈动作轻盈飘逸,有的舞蹈动作刚健有力。

舞蹈与音乐结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

3. 戏剧元素在花鼓灯表演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表演者们通过语言、动作、肢体表现,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到当地的民俗风情。

三、花鼓灯表演的特点安徽花鼓灯表演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彩的表演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花鼓灯表演具有强烈的地方民俗特色,表演者们常常以当地的传统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通过表演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给观众,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2. 花鼓灯表演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观赏性,表演者们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丰富的表演技巧,能够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花鼓灯的传承与传播

花鼓灯的传承与传播

花鼓灯的传承与传播一、概述花鼓灯是集歌舞,戏曲,吹打乐(锣鼓,唢呐,笙)于一体的大型汉族民间艺术,有丰富的内容,形式优美,系统比较完整,体现了汉族民间艺术的特点。

花鼓灯经历漫长的岁月能够流传到今天,它的历史路程是坎坷的。

因为各种原因,其中的某些阶段,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完整的资料。

花鼓灯从宋朝就主要流传在淮河流域,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一直盛行在安徽怀远城乡,并且广为流传,也有了相对完善的教学机构。

在怀远花鼓灯风格体系中,花鼓灯艺术有很大的贡献,其中以马城镇为代表。

马城镇位于安徽省怀远县东南部,距离怀远县城大约10公里,全镇总面积达157.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10.3万亩。

马城中心位于镇区北面,是全镇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也是镇政府的所在地。

马城镇由马城村、胡圩村两个行政村组成,总人口达6767人,建地总用约88.2公顷,人均130.3平方米。

花鼓灯艺术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表现的内容自然会涉及到特定的民族习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生活、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

花鼓灯从一开始就扎根于广大农村,马城每到逢年过节,花鼓灯队便会实行踩街、表演活动,而庙会更是必不可少的传统节目,欢腾的锣鼓响彻天际,以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近年来,花鼓灯在红白喜事等传统风俗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可见,花鼓灯已成为马城人民的精神支柱,在怀远花鼓灯风格体系中,马城灯窝子的花鼓灯独具特色与魅力。

二、马城“灯窝子”现状马城镇文化历史悠久,一直是怀远东南部的文化中心,花鼓灯艺术更是历史久远,领军江淮。

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大批的民间花鼓灯艺术家涌上台面,他们以其精湛独特的表演艺术才华,将民间花鼓灯向更高的舞台推广,为之做出了大量贡献。

马城镇有怀远县有名的“灯窝子”(流行花鼓灯的一些地域别称),其中冯嘴子村被誉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随着行政区域的划分,冯嘴子村划归蚌埠,马城镇花鼓灯的发展势头有所减弱,现有花鼓灯艺术队2个,分别为西程花鼓灯队、东周花鼓灯队,演职人员共41人;乡村业余锣鼓队约21支,演职人员212人。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以原创剧目《小和尚》为例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以原创剧目《小和尚》为例

当代音乐2020年第3期MODERNMUSIC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以原创剧目«小和尚»为例石㊀钦[摘㊀要]传统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舞台化㊁艺术化ꎬ有助传承发展ꎬ提升舞蹈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ꎮ本文通过对原创剧目«小和尚»分析ꎬ运用元素教学法㊁文献法以及田野调查法ꎬ将其所蕴含的安徽花鼓灯风格元素及表演特点为基础ꎬ深入了解安徽花鼓灯在舞蹈训练中的独特之处和特殊作用ꎬ强调安徽花鼓灯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作用与其重要地位ꎮ[关键词]安徽花鼓灯ꎻ训练价值ꎻ«小和尚»[中图分类号]J70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130-02[收稿日期]2019-11-15[作者简介]石㊀钦(1994 ㊀)ꎬ男ꎬ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ꎮ(沈阳㊀110000)㊀㊀安徽花鼓灯是体现中国农耕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ꎬ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汉族舞蹈具有代表性舞种之一ꎬ源于调剂田间劳作的风习所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民俗特色ꎬ富有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的汉族民间舞蹈ꎬ它来自贫苦的人民群众中ꎬ所以它的舞蹈表现出来自社会底层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渴望ꎬ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ꎬ在融入细腻㊁粗犷㊁灵巧㊁秀丽等元素表演中ꎬ加入淮河流域人民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与诠释ꎮ一㊁安徽花鼓灯的发展历程花鼓灯来自人民群众中最质朴ꎬ最纯真的民间艺术ꎬ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中ꎮ[1]在过去ꎬ安徽花鼓灯演出活动一般是在年节ꎬ集会和冬闲里进行ꎮ表演者多数都是朴实贫苦的人民群众ꎬ一些对安徽花鼓灯热爱的业余爱好者会组成队伍或班子在自己村里或者附近演出ꎬ逐渐成为半职业化的艺人ꎮ而花鼓灯的发展是跟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而进行发展ꎮ比如抗战时期ꎬ有些地区通过安徽花鼓灯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ꎬ为了更好地进行抗日宣传ꎬ编出来了许多新的花鼓歌ꎬ给安徽花鼓灯注入了新的血液ꎮ人民用它来表现出喜怒哀乐ꎬ对生活的美好渴求以及对广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战天斗地ꎬ勤劳勇敢的赞颂ꎮ二㊁安徽花鼓灯的训练价值(一)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的独特舞蹈形态是因淮河流域其特有的地理环境ꎮ淮河贯穿整安徽的北部ꎬ其干流又正好处于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地理分界线ꎮ因此安徽花鼓灯拥有南方舞蹈的灵活ꎬ秀丽等优点的同时又包含了北方舞蹈的豪放ꎬ粗犷等优点ꎬ受到当地风俗与楚文化的影响ꎬ后经过人民群众的不断完善和创新ꎬ形成了具有既有北方的古朴硬朗ꎬ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的独特风韵ꎮ(二)音乐形式安徽花鼓灯的音乐表现形式通常由演员歌唱和锣鼓伴奏所组成ꎬ安徽花鼓灯是具有说唱性质的歌舞ꎬ以当地劳动生活中的山歌对唱或当地小调㊁田歌为基础ꎬ演员通常以 对歌 叙唱 的方式来表现说明所扮演的角色身份ꎬ描绘所处环境ꎬ叙述故事情节ꎮ锣鼓伴奏是在民间淮河流域农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中产生的ꎬ锣鼓的声音给人营造一种热闹喜庆的氛围ꎬ给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ꎮ花鼓灯运用锣鼓伴奏使其更具有淮河地方特色的同时ꎬ增加淮河地区人民生活的气息以及让人随着锣鼓声一起舞蹈的感染力ꎮ(三)特有的角色在安徽花鼓灯里其表演者所扮演的形象与表演者所穿着的服饰和其他民族ꎬ甚至与其他地区汉族人的都有着特殊的地方ꎮ在过去ꎬ安徽花鼓灯中不管男女角色都是由男子扮演ꎬ服装也很简朴ꎬ大多由农村青年男女来表现ꎬ随着时代的变化ꎬ年轻的妇女们也加入到了花鼓灯中的表演中ꎬ随着妇女们的加入ꎬ对服装㊁道具的要求也随着妇女本身的审美变得更加美观㊁精致ꎮ在安徽花鼓灯中女艺人一般都是以兰花的角色出现ꎬ兰花也叫 拉花 花鼓娘子 等ꎬ一般穿着花衣服花裤子ꎬ着花鞋ꎬ头顶着一个两边带有飘带的彩绸球花ꎬ球花两边的飘带着垂在胸前ꎬ手持折扇和手帕进行表演ꎮ而现在男艺人多数都是以鼓架的形象进行表演ꎬ鼓架又叫 鼓架子 花鼓橛子 ꎬ身着随身长裤ꎬ身系腰带ꎬ上扎头巾ꎮ031㊀㊀(四)花鼓灯的训练价值安徽花鼓灯的动作体态多在于它抓住舞蹈对 拧 倾 的特殊要求ꎬ无论是在流动中还是在静止中都要将这两个字贯彻到动作中ꎬ所追求的 溜得起来ꎬ刹得住 溜起意先行ꎬ刹住不断线 也是安徽花鼓灯的基本特风格[2]ꎬ对舞蹈动作的突然发力ꎬ通过紧收身体来积蓄力量最后达到突射的动态ꎬ周而复始ꎬ这是训练舞蹈演员对于自身身体的控制能力ꎮ脚下步伐的快捷流动同时突然使动作停止ꎬ训练其对脚下能力的掌控ꎬ还特别强调不同动作本体所产生的不同的情感ꎬ并需要准确把握住ꎬ通过不同的动作与体态传递出各种不同的内心情感ꎮ随着安徽花鼓灯艺术的不断传承和发展ꎬ由最开始的乡间自娱自乐的广场艺术逐渐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ꎬ专业化㊁艺术化和舞台化ꎬ通过把握住不同的人物塑造感受到安徽花鼓灯自身富有的艺术内涵ꎬ更好地了解安徽花鼓灯的文化ꎬ体会它独有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ꎬ更好地传承发展安徽花鼓灯ꎮ三㊁安徽花鼓灯«小和尚»的风格(一)花鼓灯的魅力所在1 民族性花鼓灯表演艺术中的第一特性就是民族性ꎬ作为中国农耕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之一ꎬ民族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㊁任何一个民族艺术的生命与灵魂ꎮ安徽花鼓灯蕴含着浓郁的汉族文化特征十分明显ꎬ无论是音乐形式还是舞蹈表现手法都将汉民族的文化体现出来ꎬ剧目中运用汉族佛教中小和尚的形象将蕴含汉族武术的某些成分以及汉族佛教的服饰装扮ꎬ将其花鼓灯中所蕴含着的汉族特征的风格㊁韵味㊁韵律鲜明地展现出来ꎬ使观众在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花鼓灯鲜明的民族性ꎮ2 自娱性花鼓灯来自民间ꎬ扎根于社会最底层ꎬ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ꎬ又因表演者多数为业余演出者ꎬ带有一定的自娱自乐的性质ꎬ编导通过将小和尚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将小和尚自己玩耍㊁练功的场景编排出来ꎬ从而在娱乐剧目人物的同时达到娱乐观众效果ꎮ(二)人物形象剧目将花鼓灯作为整个剧目的切入点ꎬ通过花鼓灯本身特有的韵味将小和尚从调皮捣蛋到悟透禅机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ꎮ舞蹈前部分为刻画小和尚的诙谐俏皮这一特点ꎬ在舞蹈中加入安徽花鼓灯的特有动作如 闪身步 浪子踢球 腰中盘带 等ꎬ将小和尚活泼㊁顽皮㊁机灵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ꎬ又因花鼓灯受武术㊁戏曲的影响ꎬ花鼓灯所蕴含的 鼓架子 以及剧目动作中的 打虎式 等动作的展现ꎬ将花鼓灯中所吸收武术中短时间的爆发力㊁戏曲中的身段㊁身法ꎬ使得整个舞蹈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得到更加形象的刻画ꎬ使小和尚这一人物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现ꎬ使观众能更加生动感受到小和尚这一人物形象ꎬ通过花鼓灯这一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在整个剧目的训练过程中ꎬ通过花鼓灯让自己对于自身身体的掌控能力有所提高ꎬ做到前人所说的 溜得起来ꎬ刹得住 ꎮ前人所追求的溜起意先行ꎬ刹住不断线ꎬ一个是体现在体态上的外倾ꎬ另一个动态上的延伸ꎮ同时也将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及其花鼓灯自身的审美追求通过剧目排练灌输到自己的意识中ꎬ以达到每个动作都能将花鼓灯的风格性和特点刻画到自己身体的肌肉中ꎮ通过剧目中小和尚顽皮㊁诙谐㊁滑稽的特点将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 顽 逗 等情感特征表现出来ꎮ整个剧目表达的情绪㊁情感和整个剧目的中心思想ꎬ都是基于花鼓灯中鼓架子的变化与创新ꎬ更好地在表演这个剧目的同时ꎬ将剧目中刻画的人物的情绪情感带入到自身的情绪情感中ꎬ使演员通过情感情绪以及人物特点的把握ꎬ将小和尚这一人物形象与自身更好融合ꎮ(三)剧目中花鼓灯的舞台化花鼓灯本是淮河流域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自娱自乐的并带有一定竞技性的广场艺术ꎬ随着时间的推移ꎬ花鼓灯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提升ꎬ民间艺人与专家们对于花鼓灯内容的整理ꎬ在继承花鼓灯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符合时代的新元素与新素材ꎬ使得花鼓灯成为中国民族民间汉族舞蹈中的重要表演形式ꎬ加上编导对花鼓灯风格ꎬ情感的掌握ꎬ并同时加入自己的独特构思ꎬ使«小和尚»不论是在剧目的调度ꎬ观众的审美还是在于舞台化动作的编排ꎬ进而使«小和尚»这个剧目成为安徽花鼓灯的展现手段ꎬ希望能提高舞蹈作品的质量ꎬ同时把安徽花鼓灯的元素动作为媒介ꎬ为传播安徽花鼓灯起到积极的作用ꎮ这个剧目在继承花鼓灯的原有风格与元素的同时ꎬ加入新的编导处理方式ꎬ使传统花鼓灯的编排得到新的营养ꎬ成为观众所能接受ꎬ理解的作品ꎮ使原本扎根于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花鼓灯通过舞台再一次回到群众中去ꎮ在老一辈民间艺术家ꎬ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和业余舞蹈爱好者们的共同努力下ꎬ安徽花鼓灯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舞种ꎬ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表演形式为现如今的舞蹈工作者和爱好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ꎮ原生态的花鼓灯承载着安徽地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ꎬ表达了淮河流域人民的自强不息ꎬ勤劳勇敢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ꎮ舞台化的花鼓灯承载着舞蹈工作者们对于原生态花鼓灯的继承ꎬ在融入与时代相符合的审美同时ꎬ缔造出符合当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ꎬ将安徽花鼓灯推向全国ꎬ推向世界ꎬ让蕴含着浓郁汉族文化气息的安徽花鼓灯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ꎮ注释:[1]隆荫培ꎬ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2013:58 59.[2]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2001:350.(责任编辑:崔晓光)131石㊀钦: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以原创剧目«小和尚»为例。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之一,起源于明代,现已经成为了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鼓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历史积累和民间感情的表述。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艺术等方面对安徽花鼓灯进行研究。

一、历史渊源花鼓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安徽地区经济落后、人民贫困。

为了增加收入,一些村民开始在农闲时节制作各式各样的玩具,如蝴蝶灯、鱼灯、牛灯等等,用来节日照亮家中,同时也可以售卖给外地游客。

后来玩具制造者发现,只有加入歌舞表演,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自己的收入。

于是就出现了跳花鼓、引或、扯旗、舞狮等舞蹈形式,形成了花鼓灯的初步雏形。

到了清朝中期,花鼓灯已经发展成了一种集灯饰、歌舞、杂技、杂耍等各种表演形式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形态。

二、表演形式花鼓灯的传统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花鼓舞、高跷舞、水袖舞、拉碾、舞狮子等。

其中,花鼓舞是花鼓灯的主体表演形式,由队长带头,队员们手持花鼓,脚踏节奏,边唱边跳。

高跷舞则是一群人站在高木头上,做各种花式动作进行表演;水袖舞则是用长长的布条在空中做旋转,形成美丽的曲线。

拉碾表演则是让一人站在两个石碾上,由八人拉动碾石,最终形成统一的节奏。

舞狮子则是一人扮演狮子,由两个人扭在一起表演,也是表演形式之一。

三、音乐艺术花鼓灯在表演中的音乐艺术主要体现在歌舞、乐器演奏和节奏控制上。

歌曲是花鼓舞的伴奏之一,其歌词简单、优美、婉转,表达了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慨。

乐器演奏有三种:花鼓、板鼓、大鼓,花鼓是主配乐器,而板鼓和大鼓则起到节奏控制作用。

节奏控制是花鼓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节奏整齐明确外,还必须要情感真挚、表情夸张,以为表演增色不少。

四、结论安徽花鼓灯是一种集艺术、历史和民间情感表达于一身的文化艺术形态。

它既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又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积累。

正如艾青所说:“优秀文化传结生命。

传承文化的意义在于,先辈传下来的知识、技艺,代代相传,以延续文化的生命。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怀远、凤台、颖上、凤阳、蚌埠、淮南等地。

以怀远、凤台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两大派。

关于花鼓灯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出现在明代。

每逢春节到元宵节,当地民间都要大闹花灯会,跳花鼓灯。

花鼓灯的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俗称“包头”。

花鼓灯的音乐伴奏主要是打击乐,有“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

常用乐器有背鼓(胯鼓)、大锣、大钹、小锣(又称脆锣或小狗锣)、小钹、小镗锣。

传统的锣鼓队由7—9人组成,其中背鼓、大锣、大钹、小锣为四大件。

此外,还有唢呐、笙等吹奏乐器。

花鼓灯的伴奏是在背鼓的指挥下(凤台一带大锣为领奏乐器),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性质,配以各种合适的锣鼓点,在各种动作不断连续组合的同时,形成了相应的各种节奏的锣鼓点的连续组合。

音乐铿锵有力,热烈欢腾,启发和感染着舞者的情绪。

花鼓灯的表演由歌、舞、戏三部分组成。

载歌载舞是花鼓灯的特色之一,歌和舞之间既互相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常常是歌与舞交替进行,其中唱的部分叫花鼓歌(灯歌),其曲调多为山歌小调。

60年代初以来,一些用花鼓歌及安徽民歌改编的乐曲逐渐出现,丰富了花鼓灯音乐。

近年来,一些用黄梅戏唱腔音乐改编的乐曲用于“兰花”的伴奏亦有一定的效果。

鼓点及其用法花鼓灯在民间广场演出的开场前,为招徕观众,一般都要先演奏打击乐,如《蛤蟆跳井》、《小五番》、《小十番》等。

这些独立的锣鼓演奏称为“开场锣鼓”(又称“场面锣”)。

用于舞蹈伴奏的花鼓灯常用鼓点共20余个,演奏者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锣鼓点的打法,记住每个鼓点的口诀及韵律。

鼓点的定名原则大至如下:(1)借用舞蹈动作的名称。

如“摆扇子”、“碎步锣”、“登步锣”、“三点头”等。

(2)根据花鼓灯表演的程式定名。

如“鼓头”、“结束点”分别用在表演大场的锣鼓段的头、尾处。

(3)根据鼓点的用法定名。

如各种“喘气锣”是给演员提供一个喘气、静止的机会,给演员亮相用,所以叫“喘气锣”。

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

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

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
安徽花鼓灯舞蹈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舞蹈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它是安徽省硚口县花鼓灯村民在宋代“舞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的舞蹈。

安徽花鼓灯舞蹈起源于宋代时期,当时花鼓灯村的民间庙会上表演的舞蹈形式就被称为“舞队”。

这种舞蹈是一种集团舞蹈,表演者们按照一定的队伍和轮换规则,跳着欢快的舞蹈,表现出热烈的祭祀和娱乐氛围。

舞蹈乐曲结构简单、旋律优美,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命力量的崇拜和赞美。

从宋代到现在,花鼓灯舞蹈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花鼓灯舞蹈在地方庙会和社火中广泛流传,并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形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花鼓灯舞蹈融合了民族舞蹈、汉族古典舞、地方舞等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在花鼓灯舞蹈中,花鼓、灯笼和鲤鱼旗是主要舞蹈道具。

其中,花鼓是节奏感强烈的打击乐器,能够表现出舞蹈中的节拍和韵律;灯笼是舞蹈的灯光道具,可以营造出奇幻的舞台效果;鲤鱼旗则是舞蹈队伍的标志,象征着团结和奋斗精神。

舞者们在音乐和动作的配合下,通过变幻的节奏、动作和形状,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和仪式的隆重。

花鼓灯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

它体现了地方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风貌,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和社会的认知和感受。

同时,它也为人们提供了文化交流和艺术传承的机会,让人们深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总之,安徽花鼓灯舞蹈是一种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传统舞蹈形式。

它不仅是安徽省的地方艺术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人们去传承和弘扬。

淮河文化——安徽花鼓灯艺术

淮河文化——安徽花鼓灯艺术

淮河文化——安徽花鼓灯艺术淮河文化是安徽的三大文化圈之一。

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

安徽花鼓灯艺术是安徽淮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民间舞蹈中流传最广、参与活动的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最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表现。

一、安徽花鼓灯艺术的起源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蚌埠怀远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

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

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

至宋朝花鼓灯已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舞蹈艺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每年举行的艺术灯会,花鼓灯都是做为压轴戏,因此被称为“缀大灯”而闻名于世。

清朝初期,统治者对文化相对重视,花鼓灯艺术得到了迅速的繁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观看花鼓灯表演后,写下《舞者词》一阙:“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

”描绘了花鼓灯优美的舞姿和精妙轻捷的技巧。

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社会风雨交加、动荡不定,花鼓灯艺术受到影响。

二、安徽花鼓灯艺术风格楚舞吴风遗韵——花鼓灯的风格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安徽北部。

盛行花鼓灯的凤台,是春秋时代的楚地州来邑,都与楚国有关。

花鼓灯亦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

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诸多来自武术、武功的技艺,即尚武精深的体现。

优美动听的花鼓歌,富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是知音的民风,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

近十年来安徽花鼓灯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安徽花鼓灯研究综述

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深入安徽花鼓灯发源地,了解其历史、文化、艺术特点 访谈法:采访花鼓灯传承人、艺术家、学者,了解其传承、创新、发展情况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花鼓灯的历史、文化、艺术特点及传承、创新、发展情况 比较研究法:将安徽花鼓灯与其他地区花鼓灯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及原因
安徽花鼓灯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结合现代元素,融入新的舞蹈形式和音乐风格 发展:从民间走向舞台,成为安徽文化的代表之一 传承: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传承和发扬安徽花鼓灯文化 影响:对安徽乃至全国的舞蹈、音乐、文化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安徽花鼓灯的国际影响与交流
安徽花鼓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安徽花鼓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安徽花鼓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合作与交流 安徽花鼓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挑战与机遇
研究成果:近十年来,学者们对 安徽花鼓灯进行了深入研究,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对安徽花 鼓灯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 的研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社会功能:安徽花鼓灯在传承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 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 作用。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 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安徽花鼓灯 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 应时代的需求。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近十年来安徽花鼓灯研究
综述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安徽花鼓灯的历史背景
研究现状与趋势 研究方法与视角
研究成果分析 研究问题与挑战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安徽花鼓灯的历史背景
起源与发展
起源:起源于安徽凤阳,已有数百年历史 发展:经过历代传承,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特点:以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 现状: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广泛关注和保护

分析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的异同

分析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的异同

分析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的异同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

明清两代之后,花鼓灯从形式到内容已经形成了完善独立的艺术样式。

尤其是在淮河中游的安徽蚌埠、颍上、怀远、凤台以及凤阳等地区,每逢丰收、春节及正月十五元宵节等,人们都会跳花鼓灯表达丰收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鼓灯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文化价值的研究能够让花鼓灯这种“艺术瑰宝”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介绍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一)由来及其发展安徽花鼓灯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安徽省的蚌埠、怀远、凤台、颍上、凤阳、定远等市县。

通过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最终确定了怀远、凤台、颍上三大流派为主流派别。

为了传承花鼓灯文化,90年代,安徽省政府在文化专家的建议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安徽花鼓灯展览演出大会在安徽蚌埠举行。

本次演出大会各市区,县花鼓灯艺人均有参加,尤其是民间公认的花鼓灯三大流派艺人也全部参加了表演。

(二)三大流派各大特征从表演上来看,怀远县花鼓灯舞蹈动作流畅舒展,鼓架子动作繁杂,技巧运用较多,兰花动作轻盈有力,花样繁多,给人愉悦之感。

凤台县花鼓灯兰花舞蹈动作细腻婉约,尤其擅长舞扇花,人物之间的互动交流频繁,情感充沛。

颍上县的花鼓灯舞蹈动作更为质朴接地气,节奏感较强,动作之间的衔接更为严谨和大气。

二、三大流派的相同之处花鼓灯艺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民间劳作中创作出来的民间艺术形式,因此其纵然有不同的派别区分,但在本质上又有着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在于其文化内涵中的乡土气息、熟悉的民歌小调以及花鼓灯舞蹈中多变的故事内容和引发人们共情的情感表达。

(一)都有浓郁的乡士气息三大流派怀远、凤台、颍上所在地区位于淮河中游地区,历史上,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之后南北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创造出了以“勤劳,勇敢,智慧”为代表的淮河文明。

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分布于淮河两岸,南方人民的细腻温柔,北方人民的豪爽热烈也在这块土地上融合发展,农耕文明的发展,南北人民性格的差异成为了花鼓灯艺术的独特内核。

浅谈安徽花鼓灯

浅谈安徽花鼓灯

浅谈安徽花鼓灯作者:段娅嫦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舞蹈。

汉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主体民族,安徽的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其中之一,有着悠长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兼容南北文化之长,表演风格独特。

随着改革开放,新中国在不断的发展。

安徽花鼓灯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通过查阅相关的文化资料和对安徽花鼓灯的舞蹈理论知识的掌握。

从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源流与简述不同的地域流派中“兰花”的风格特点、舞蹈中“兰花”的风格特点这三大点来浅谈安徽花鼓灯“兰花”一角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花鼓灯;兰花;三道弯中图分类号:J7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142-01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舞蹈。

汉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主体民族,在汉族民间舞蹈中有“北方的歌,南方的灯”这么一说。

安徽的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其中之一,是一种自娱娱人并带有竞技性的广场艺术。

经过老一辈民间舞蹈家、专业与业余舞蹈工作者们的努力下,安徽花鼓灯已成为汉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样,人物角色鲜明,特别是“兰花”这一角色更是别具风格特点。

一、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源流(一)简述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源流花鼓灯的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

因此,花鼓灯得以兼容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

花鼓灯反映了淮北人民的性格和审美习惯。

而这种习惯是在长期的历史生活和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在战国时期的宫廷舞蹈以当时统治者的审美观来编排,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舞蹈的形态与风格。

建国后的《凤台新志》里虽写到“花鼓灯又名红灯,历史悠久,从宋朝起便有了花鼓灯”。

相传《花鼓灯》由明代“玩红灯”发展而来。

据老艺人谈,清朝光绪年间,凤台、怀远等地《花鼓灯》非常盛行。

安徽花鼓灯名词解释

安徽花鼓灯名词解释

安徽花鼓灯1. 引言安徽花鼓灯是中国安徽省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以及独特的灯光效果,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

本文将对安徽花鼓灯进行全面详细、完整深入的解释。

2. 起源和发展安徽花鼓灯起源于明代,最早流行于安徽省的淮北地区。

据传,花鼓灯最初是由一位名叫张春阳的艺人创立的。

他将传统戏曲、舞蹈和杂技等元素融合到一起,并加入了独特的灯光效果,创造出了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徽花鼓灯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

如今,安徽花鼓灯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3. 表演形式和特点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样,通常由花鼓、舞蹈、戏曲和杂技等元素组成。

以下是安徽花鼓灯的一些特点:3.1 花鼓花鼓是安徽花鼓灯的核心乐器,它由一个圆形的镂空木框和一块紧绷皮革组成。

演员用手指敲击皮革,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花鼓不仅用于伴奏,还可以表达情感和节奏。

3.2 舞蹈安徽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优美流畅,富有节奏感。

舞者们身穿华丽的戏装,配合音乐节拍进行精准而协调的舞步。

他们通过手臂、腿部和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3.3 戏曲戏曲在安徽花鼓灯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方式讲述故事情节,并与其他元素相互配合。

常见的戏曲形式包括评书、念白和对口戏等。

3.4 杂技安徽花鼓灯中的杂技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演员们可以进行各种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如倒立、翻跟头、飞身等。

这些杂技动作不仅增加了观赏性,还展示了演员的身体素质和技巧水平。

3.5 灯光效果安徽花鼓灯以其独特的灯光效果而闻名。

演员们在表演过程中使用各种彩色灯光,通过变换灯光颜色和亮度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场景。

这些灯光效果与音乐、舞蹈和戏曲相结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4. 文化意义和影响安徽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构成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构成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道具:花鼓灯表演中使用的道具多种多样,包括花伞、花扇、花鼓等,这些道 具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艺术效果和观赏性。
舞台布置:安徽花鼓 灯的舞台布置简洁明 快,以突出表演者的 技巧和动作。
灯光效果:灯光效果在 安徽花鼓灯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通过不同的灯 光效果来营造出不同的 氛围和情感。
度和影响力
机遇:安徽花鼓灯作为传统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可以推动文 化产业的发展。
挑战:随着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需要 不断创新和改进。
应对策略:加强保护和传承,鼓励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产业 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展望:安徽花鼓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有望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
推广安徽花鼓 灯的文化价值, 加强国际交流
与合作
创新表演形式 和内容,吸引
年轻观众
结合现代科技 手段,提升花 鼓灯的艺术表 现力和观赏性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传承与保
护工作
汇 报 人 :
abc
在清朝时期,安徽花鼓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 特色。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习俗密切相关,反映了安徽地区的民俗文化 和地域特色。
安徽花鼓灯的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安徽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舞蹈动作: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丰富多样,包括跳跃、旋转、翻滚等高难度技巧,展现出演 员的技艺水平和舞蹈魅力。
道具使用:道具在舞台 布置中也有着重要的作 用,如鼓、锣等打击乐 器以及各种装饰物。
舞台布景:舞台布景通 常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为主,如山水、花卉等, 以营造出浓郁的中国文 化氛围。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安徽花鼓灯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在安徽省宿州地区流传较广。

花鼓灯是一种融合了歌舞、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的民间艺术,在宿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在当地人民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音乐艺术形态角度对安徽花鼓灯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和魅力所在。

一、花鼓灯的起源与发展花鼓灯起源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起源地为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

花鼓灯由歌舞和音乐组成,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过去,花鼓灯多用于庙会或喜庆活动中的表演,是人们娱乐、祈福的一种方式。

经过长期的发展,花鼓灯表演形式日益多样化,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创新,而且在表演形式和音乐演奏上也有所改进。

在当今社会,花鼓灯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更成为了宿州地区文化遗产的代表性符号,同时也是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二、花鼓灯的艺术表现形式1. 表演形式花鼓灯表演形式与歌舞表演相结合,通常由歌唱和舞蹈构成。

表演时,演员手执花灯,踏着鼓点,配合舞蹈动作,歌唱表演者一边演唱,一边以鼓点和手舞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这种表演形式,花鼓灯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乡土文化的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2. 音乐演奏花鼓灯的音乐演奏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花鼓灯艺术形态中的关键元素之一。

音乐演奏主要通过击打花鼓和演奏其他民间乐器进行,展现了它独特的音乐特色。

音乐演奏既要与舞蹈配合,又需与歌唱相辅相成,是整个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花鼓灯的音乐特点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花鼓节奏花鼓灯音乐的节奏感极为丰富,以花鼓的击打声为主导,衬以其他民间乐器的伴奏,使得整个音乐节奏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花鼓灯音乐的节奏不仅鲜明有力,而且节奏规律性明显,使人难以忘怀。

2. 乐器搭配花鼓灯民间音乐的乐器搭配丰富多样,主要以花鼓为主,同时还伴有锣、钹等伴奏乐器,使整个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花鼓灯的发展历程
作者:王姝晨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12期
摘要:在淮河中游区域应运而生的安徽花鼓灯,将古老的农耕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此种民间歌舞整合了南北文化特色,为我国民间舞蹈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

乡土特色浓郁的安徽花鼓灯,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得当地民众之偏爱,之后又盛行于怀远、凤台等地,此种艺术整合了歌、舞、戏三种形式,在不断的传承发展中,将当地民众对神灵、自然等元素崇拜敬仰之情完全融入其中。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风格特点;发展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并发展了安徽花鼓灯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安徽花鼓灯也不例外,它开始于民众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思索。

纵观艺术的发展历程,由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记载,借助民众活动展示的形式,发展至现在的丰富多彩的样式,安徽花鼓灯作为古老的歌舞艺术形式,把淮河民众生活实践及精神世界完美地再现出来,使当地民众在自我娱乐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尽管此项民间艺术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底蕴,可是在时间大潮的不断洗礼下,安徽花鼓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渊源
查阅资料可知,自远古时代,淮南区域就盛行歌舞表演,举世闻名的“南音”就在此地诞生。

在《怀远揽胜》中就有关花鼓灯形式的文字记载,据推算可知,此艺术形式诞生于远古时代,确切地说,是诞生于石器时代,阅读《诗经》即可知晓,最早的歌舞是假以石器来伴奏。

此外,在有关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中,就有庆祝大禹治水成功的热烈场面,传说舞蹈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据说,大禹的家乡便在现今的安徽省怀远区域,就在他迎娶诸侯之女之后,很快就被派出去治理水患,经过十多年的辛苦努力,终于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患,当地民众对大禹感恩戴德,特意建造禹王庙来纪念他的功绩。

并且,每当大禹生日之时,各地民众都会涌入大禹的家乡,载歌载舞,以此感念大禹的恩德,这也是《大夏》乐舞的由来,此段历史大禹时代的歌词为证。

到了诸侯割据时代,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热烈场面,文学艺术界同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在文学经典作品《诗经·宛丘》中,就有淮河民众经常表演歌舞的记载,此类表演不分季节,更无男女老少之分。

发展至大一统时代,专业性的乐府机构建立,花鼓灯达到极盛之时,有关花鼓灯的表演风格在《舞赋》中已有记载,据东汉太史令的记载,那时的花鼓灯在动作方面,与现下并无明显差别。

发展至盛唐时代,歌舞形式愈发丰富起来,出现了璀璨辉煌的大唐乐舞,后人一直以博大精深来加以评价。

随着宫廷乐舞的发展,民间社火也随之兴盛起来,一直延续至宋,包括现在的花鼓灯表演,依然与唐宋时代大同小异。

从游牧民族蒙古族崛起之后,连续不断的战火,使花鼓灯表演淡出历史舞台,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才重新兴盛
起来,只要到了节庆、灯庙会的时候,当地民众就会载歌载舞、耍灯庆祝,以示生活和美,同时传达幸福安康的期望。

(二)安徽花鼓灯的繁荣发展
诞生于淮河中游的花鼓灯,仅在安徽的怀远、凤台等区域盛行,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使其内容和形式得以丰富,这些艺人大都来自民间,属于底层大众,在日常休闲之时,随处可见起舞玩灯的身影,这些艺人的技术凭借自身偏好练习出来的,并不具备专业素质,更没接受过专业训练。

此类艺人获得上场表演灯舞的机会后,便有机会得到专业玩灯人的指导,这些玩灯艺人平时务农或是从事手工业劳动,唯有农闲之时,才相约庙会展示才艺。

此类表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而更有助于他们提升演技水平。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庆祝类的花鼓灯表演从此销声匿迹,唯有少数花鼓灯艺人组成半职业团社,以此乞讨求生。

还有部分解放区艺人,整合当地革命实际,创新发展了花鼓灯艺术,大批杰出艺人脱颖而出,比如拥有“小金莲”“小白鞋”等称呼的冯国佩、郑九如等诸多知名艺人。

与此同时,大量的优秀花鼓灯舞蹈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以《抢板凳》等作品最为经典。

到了建国时期,民众彻底摆脱了身上的三座大山,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淮河区域玩灯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大批量歌颂党的功绩、庆祝中国真正解放的作品应运而生,这对党政策的拓展宣传,劳苦大众工作热情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在我国一五计划正式实施那年,首次举行了全国性的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活动,使花鼓灯表演走进了全国民众的视线,且很快得到了国内各地舞蹈爱好者的青睐,有关研究人员也从各地先后涌入安徽境内,搜索整合花鼓灯的资料,还专门聘请专业人士实施现场教学,推动了花鼓灯表演在国内传承发展的进程。

它那爽朗洒脱的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强烈的感染力,博得了大众的青睐。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从此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艺术也繁荣起来,使花鼓灯表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在此次演出活动中,由怀远农民推出的《花鼓灯锣鼓》,荣获此次比赛的大奖。

此后,当地艺术团又推出了《欢腾的故乡》,开始国内重要场合的巡回展演历程,还获得了出访欧洲六国的大好机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花鼓灯也实现了与时俱进目标,尤其是在物质文化空前发展的今天,我国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使得花鼓灯拥有了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机会,并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使其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在此大背景下,大批优质花鼓灯作品应运而生,以《俏兰花》和《安徽花鼓灯精品课堂组合》等作品最为经典,并在国内文艺院校舞蹈比赛中,荣获国家级奖励,这也是国内各高校将民间舞蹈列入选修课程的主要原因。

自此,花鼓灯获得了良好传承发展机遇,作为花鼓灯传承艺人,理应更新理念,树立与时俱进发展目标,创新花鼓灯作品,迎合日益增长的民众审美需求,实现花鼓灯更高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克林.中国花鼓灯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李廷海.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3]谢克林.中国花鼓灯学术论文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姝晨(1995.4-),女,汉族,籍贯:安徽阜阳,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