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真理的联系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论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论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计算科学系信计2班高鹤梅学号2003051044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1.选题:论实践和真理的辨证关系2.内容:1、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的归一;2、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反复实践形成真理;3、实践效果和真理的关系;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关键词: 感性活动理性活动实践活动实践的效果和真理4.方法:逻辑的阐述和举例的说明论实践和真理的辨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是非常清楚的。
比如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广告如何吹的天花乱坠,我们都相信只有用过之后才能检验出其是否属实,来判断真伪。
当然,如果从大的角度检验一种思想的正确与否,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
就说中国最近100年的探索道路的刊刻,最终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过程,就足以证明在一步步为中国的前景寻求这里的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
所以,实践是检验一种思想理论的真理性也就不那么简单的一个过程了。
此时,我们就不由得产生疑问:实践的具体活动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认识可分为两大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前者是通过感官直接获得信息,后者则通过感性认识的思维而获得间接的认识。
既然认识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基础,那么我认为真理便可分为两种依次的真理:一种是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的,比如说:长江水是清的,黄河水是浑的,西红柿是红色的。
只能由我们视觉判定,而喜玛拉雅山上有没有雪莲花,热带雨林有没有野人,只能靠观察来解决,当然实践中的观察和科学观察比之更丰富、更复杂、更全面,但它们的基础仍是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就谈不上任何的观察和实践。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也不能否认感觉在检验感性认识的主要作用。
但是,感觉观察的局限性很大,比如,我们观察事物时总不可避免的加入许多主观成分。
例如,光本是一种物质,但不同长度的光在视觉里形成不同的颜色;不同频率的振动在听觉呈现不同的音调;还有一些东西,如:粒子、遥远的天体等,我们本可以感觉到,但条件的限制时无法感觉到,还有永远感觉不到了的逝去的历史。
根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根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周口师范学院八斗才猫)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
对此应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第前进一步,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这也可以从两方面为理解: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总是具有近似的性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在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两重特征。
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二是它们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在一种范围和条件下正确的反映,在另一种范围或条件下,变成了不正确的;在某个特殊的范围和条件下变成了绝对的正确反映。
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内容摘要:“放之四海而皆准”一语,出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其中提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同时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本文试通过对毛泽东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与马克思主义原理所提出的真理的相对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论述以及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时的普适作用的详细论述,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唯物辩证法、开放性正文:中华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刘少奇同志也曾重申过这一观点。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哲学,哲学的特点决定了其广泛的适用性。
哲学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原或共同本质的学问,或者说,它是一种世界观。
哲学的对象是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可以说是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
由于哲学的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导致了其适用范围的广泛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进化过程,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这就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前,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帝国主义阶段,而共产主义才刚刚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已经到了最后的最腐朽最没落的阶段;而社会主义仅仅是属于最高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正是年青力壮,前途无量的阶段!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任何社会想要永远停止在原来的社会基础上赖着不走,那是不可能的,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是永不过时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这一真理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通过辨证地坚持和实施,我们进一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永远存在。
通过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得到了充分证明。
中国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灵活辨证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
同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指导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
这一伟大理论的真理性体现在以下诸方面:一、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体现在新发展理念上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念结晶,突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显示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高超智慧与能力。
面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这些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人民群众既是主体,又是受益者;共享发展,则鲜明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
新发展理念一经提出,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必将通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创造新的人间奇迹。
新发展理念彰显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通过观察和研究、学习和总结、概括和抽象,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发展的问题上坚持实事求是,需要我们从我国现实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着力把握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受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支配和制约。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面临的新发展形势、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求是》2016年第07期孙正聿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这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套话,更不是一种狭隘的宗派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和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在于它是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在于它为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力量: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首先在于它是否真正地揭示了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一种理论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人类自身来说,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作出这样的概括和评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1002页)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为实质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使人类自觉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使人类自觉到“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而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伟大的社会理想,揭示了现实的发展道路。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之所在。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09页)在现代学科分类中,通常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然而,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而言,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它既表达了人类解放的旨趣,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承诺;又揭示了人类解放的历程,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的阐释和论证;也提供了人类解放的尺度,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准反观人类全部的历史活动和整个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的一部分。
普遍真理包含了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的生命运动产生的一般规律,即劳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只要人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再生产自身,就会使劳动发展,显示出自身的社会本质,并认识和实现自己的社会本质。
这就是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社会主义。
原始的唯物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是劳动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的反映,自然科学与工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为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提供了历史条件。
这个历史过程表现为对劳动对象的认识到人自身的认识过程。
机器大工业显示了劳动的社会性质,为认识人自身的生命运动产生的一般规律创造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自身生命运动产生的一般规律,人只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资料,不管他是什么民族,什么历史条件下,这种规律就会产生,决定民族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各民族必然显示和认识自己的社会本质和实现自己的社会本质。
因而,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真理,是绝对真理。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界定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把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界定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把自己的革命实践界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把新民主义革命界定为领导农民革命战争,推翻三坐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制度的过程,把社会主义革命界定为把资本家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确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过程,把社会主义界定为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的社会制度,在改革开放以后,把现实的社会主义界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界定为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建设界定为实现新型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农民与小资产阶级实现政治革命,发展经济,实现社会革命的理论,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普遍性与绝对真理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马克思哲学真理的概念
马克思哲学真理的概念
马克思哲学中的真理概念可以追溯到他与恩格斯合作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等著
作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真理概念主要是基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们的认识和意识的。
真理是具有客观性的,它不受主观意志的支配和改变,而是独立于人们的感知和认识活动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是相对于社会实践的,真理的标准在于其是否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和目标。
真理不是僵化的、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发展的。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了历史条件对真理的相对性的重要性。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是与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历史发展等相关联的。
真理的内容是由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真理概念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强调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和历史性。
真理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与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
• 其次,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 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人要在自己的实践 活动中全面地把握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的 客观尺度,仅凭动物那样的遗传本能显然 是不行的。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 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引发出了越来越清晰的 思维,并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自觉地反映事 物的客观规律。由此才能遵循由统一的物 质世界所规定的一般尺度,从而“再生产 整个自然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 首先,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 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所谓人能够全面 地认识和运用物的客观尺度,不但是指人 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 结构、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即不仅以每一 种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特 殊尺度,而且同时指人能够通过对各种事 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把握作为系统 整体的物质世界,从而以整个客观世界作 为自己活动的一般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只有人才是真正懂得物的客观尺度。
•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内在环 节之间的统一,它们的统一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 的本性,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实践既是按照 对象的本性改造对象的客观物质活动,又是满足 人的需要、体现人的目的性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因此,实践既包含了真理的要求,又包含了价值 的要求。只有实现了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实 践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 •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是凝固的,而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 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 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 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 类自身。真理原则,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客 体内容和检验尺度所决定的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 规则、准则。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和尺度, 这是由人以外的客观事物所设定的尺度,即物的尺 度。人对这一客观尺度的遵从,也就是对自然规律 的适应,但同时却带有自己明显的自觉性和积极能 动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问题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也揭示了认识的规律,也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识论则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是揭示人类认识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发展的普遍规律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科学答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的内容。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动反映。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两种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就在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1.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又分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
比如,古哲学家柏拉图,他就宣扬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存在,人的知识就来源于理念”的认识和回忆。
他说,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未进入人体投生之前,是暂时居住在理界之中的,是和许许多多理念在一起的。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他说:“把哲学称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
”[1]黑格尔评价真理为:“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
”[2]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一)关于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我们不能单纯地说真理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而从结果看,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而在具体的学习认知中,我们要注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区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传统哲学教科书所宣扬的真理观往往有教条化的痕迹。
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本质及其属性等内容的叙述,形成了一套公式化、格式化的语言。
它们对真理的客观性尤其对真理的客观内容予以更多的倾注,把对真理的探讨局限于狭隘的知识认知论视域,并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以往和对生成性思维的漠视,它们的典型特征是实体思维和知性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
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真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是实践—认知整体性范畴。
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二)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真理的属性包括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和历史性。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反复强调并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意蕴
3
文化大革命与思想解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大革命后进行思想解放 ,重新认识真理标准,推动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 发展。
03
设中的应用
指导社会改造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指引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社会改造 ,帮助人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主义建设的目 标和方向。
• 初步阐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阐述了马克思 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社会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
02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继承与发展
坚持唯物主义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 义思想,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发展辩证法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 础上,提出了“对立统一”和“质 量互变”等重要思想,深化了真理 观的发展。
03
坚守真理和道义的价 值
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强调对真理和道义的坚守,引导人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价值 意蕴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深刻揭 示了这一历史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提供 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还揭示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无产阶级是历史进程中革命的领导力量,以及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为我们认识和解决 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02 03
批判新自由主义的谬误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一,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的基本命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只有实践。
这是因为,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
因此,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
人们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
第三,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
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
某些逻辑证明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后判定它的真理性。
马克思价值与真理统一
现实生活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众所周知,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同客观的一致,追求和服从真理。
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客观同主观的一致,创造和实现价值。
可以看到,真理性原则侧重于客观性,而价值性原则则是侧重于主观性。
真理价值中在意识和行为上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真理和捍卫真理与价值原则中的满足主体需求、价值需求和注重效益的原则,在表面上看来,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两个原则。
首先,我们不否认,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着矛盾——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但是,正因为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如何才能做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对于人们来说,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有价值的东西,未必真;相反,一个真的东西却可能被认为没有价值。
近期网上冒出的有毒食品三字经:瘦肉精,地沟油,一滴香,胶面条,皮革奶,镉大米,石蜡锅,毛酱油,牛鸭血,药火腿,双氧翅……其间还省略了很多有毒食品名录。
看着这些都会怕,我们自然生出一个这样的疑问:面对如此品类齐全的“毒物”,我们还能吃什么?是啊,毒物分布这么广,我们还敢吃吗?我们能吃什么呢?生产、经商赚钱,这本是天经地义的,而在夹杂着这生分的毒物时,你生产、赚钱的价值都变成了违背真理尺度,是危害到人民健康甚至宝贵生命的卑劣行径。
当这一切与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挂钩时,你所谓的价值不遵循价值尺度的,是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
从哲学理论层面看,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像添加某些瘦肉精、一滴香确实能够以其方面、便宜、产量大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价值原则的尺度,而事实却是伤及健康,违背了真理原则的尺度,这就产生了什么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以及实际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呢?一、什么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同任何事物一样,真理与价值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具有确定性、发展具有无限性以及真理所体现的世界的可知性。
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即真理的客观性;人类的认识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即世界的可知性;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有限性。
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从进程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不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普遍特征,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和方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就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为,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辩证转化。
真理是由相对不断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4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真理,它们也是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但它们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具有相对性,因此,必须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即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过时”、“无用”论。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贯穿了一条红线,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一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从新的实际出发,发扬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
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
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
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
什么能被适当地称为真或假?什么检验能够确立真理?我们如何认识真理?真理,如果存在的话,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相对的还是绝对的?真理,作为一个概念,有严格的定义吗,抑或其定义的模糊无可避免?真理及其客观性( 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2 )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
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②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 3 )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①由于真理是客观的,有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
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没有阶级性。
③真理多元论主张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可以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因人而异。
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 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真理是客观的,世界上不存在着任何主观真理。
唯心主义则主张真理是主观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做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识和“客观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取决于双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主观的。
( 5 )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因此,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
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
主体正确反映客体,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项反复才能完成,表现为一个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着人们主观认识和客观发展具体的历史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3.所谓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4.真理相对性的含义:从广度上来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从深度上来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仅是正确的反映5.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6.问: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答: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如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系,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国家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向,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到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科学研究中,应该抓住偶然现象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必然规律,抓紧住机遇往往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重大发现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及其有机统一。
P2答: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P4答:(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⑵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总结和深化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⑶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
P8/9 答: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的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了许多构想,著名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22)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来源、本质、检验标准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真理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对于“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本质是什么?”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某种精神实体本身固有的属性。
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否认客观真理,例如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就是真理”,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和主体感觉相符合,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同其先验形式相一致,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感觉的复合,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等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显现,例如黑格尔认为,真理就在于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真理的客观性就是绝对精神的客观性。
而唯物主义强调真理是人的认识同客观事物相符合,坚持客观真理论。
但是,旧唯物主义因为不理解实践对认识的根本意义,因而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例如绝对主义者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认为真理可以穷尽,堵塞了真理的发展道路;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最终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并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原则,强调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同时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科学阐明了真理观来源、本质和检验标准等问题。
其后,列宁、毛泽东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发展成果,对真理的客观性、全面性、具体性等问题,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做了深入阐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主要内容:首先,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属于人的思想范畴,但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坚持真理原则,就是要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按照对象自身的尺度来规定人的活动。
最大限度地认识、掌握事物的真理性,遵循事物固有的属性和规律,是一切成功实践的内在要求。
其次,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括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客体及其本质相符合或相接近的客观内容,在其适用范围内不能被推翻,否则它就不是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与马克思主义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向往真理,追求真理,不惜为真理而献身。
那么,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人类认识的优秀成果,从实践和统一的高度上科学的揭示了真理的本质。
它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观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扩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唯物论。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问题上的贯彻。
它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换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既有绝对性,又具
有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他有两方面的含义:意识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一步前进,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真理的相对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也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其一,二者相互依存。
其二,二者相互包容。
真理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他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
义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正因为马克思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