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新环境生态科技城环境生态规划报告第一章环境生态规划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四章 能源规划教案
第三章空间环境建设3.1城市设计3.l.1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总体形象再现苏州水网密布连通勾连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质量,确保场地自然-人工符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水环境,提高生物多样化,结合公交导向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
3.1.2 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原则生态优先、绿色交通、功能混合、尺度宜人、情趣盎然的不夜科技城。
3.1.3 居住空间意向在北部居住与研发区设置场地水系与周边阳澄湖、青剑湖等水系相通,场地水系集合景观、生态、雨水收集、排涝、行洪等功能,既方便场地排水(防水灾),又可结合景观做微地形,或做成人工湿地,净化场地排水,增加生物多样性,挖出的土方可就地平衡,堆成优美的绿化屏障,遮蔽北边高速铁路的噪声。
1)通过场地水系将各地块划分为大小适宜,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组团,围绕水系设置公共绿地公园。
2)场地水系:场地水系总宽度包含两侧绿化以及步行道共9m。
分图图册已按中轴线定位水系在场地的出入口位置,水系在场地中的流向与形态应结合建筑组团灵活布置。
3)场地水系应采用T形断面,综合考虑平时游览及暴雨行洪的需要。
如图3-1多样化的水系驳岸设置,可供适宜人们步行、骑车游览,水系两侧可结合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小型广场、锻炼场地、观演等设施。
图3-2水系剖面可见两层亲水界面,第一层围紧水面得步道,第二层为绿化两侧的步行和骑车路。
图3-3和图3-4可见水系两侧也可结合会所等住区服务设施,提供优雅,静谧的高档住区环境,适用于A1—01、Al—02、A1一05、A2—0l、A3一l1等低密度高档住区。
4)地块A1-02、A1—03、BI一02、B4—01、B6.01、B6—02应利用水系及建筑挖方在沿高铁一侧设置人工高起地形,密植乔术,形成有效的声屏障。
图3-1水系剖面(多样化的水系与驳岸设置)图3-3水系剖面3(可结合会所等住区服务设施) 图3-4水系小透视图3.1.4研发区空间意向研发区结合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设置商业、文化娱乐、研发、居住混合区,设置影院、酒吧、商业街等服务设施,积聚人气,变目城为不夜城,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
2014年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报告
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13年度)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2014年11月前言2000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指出要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省委、省政府据此发布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根据环保部《关于印发〈2013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的通知》和江苏省环保厅《关于2013年全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及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为全面实施《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率先把苏州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苏州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全力打造“生态苏州”,2013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报告采用的生态遥感信息来源于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8遥感影像图片,其数据是经过苏州环境监测中心高精度解译的我市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情况资料,报告中采用的其他数据来源于《2014年苏州市统计年鉴》、《2013年度苏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13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和《2013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目录一、苏州市自然生态环境基础概况 (1)二、苏州市小流域生态系统异常生态因子概况 (2)三、苏州市小流域生态系统主要社会经济概况 (2)四、苏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3)五、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4)六、结论 (6)一、苏州市自然生态环境基础概况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部,江苏省的东南角,东邻上海,南连浙江省嘉兴、湖州两市,西傍太湖,与无锡相接,北枕长江。
苏州市地理坐标范围在东经119度55分至121度20分,北纬30度47分至32度02分之间;东西跨经度1度25分,长约140公里左右,南北跨经度1度15分,宽约120公里。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2019年4月目录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 (2)1.1项目概况 (2)1.2时间安排 (2)1.3实际完成内容 (3)1.4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3)2实施过程评价 (3)2.1前期决策过程评价 (3)2.2前期准备工作与评价 (4)2.3规划编制阶段评价 (5)3实施效果评价 (5)3.1环境效益评价 (5)3.2社会效益评价 (6)3.3 综合评价 (6)4评价结论 (6)评价结论 (6)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1.1项目概况为进一步加强苏州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推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于2017年底启动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确保核心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目前《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已获得市政府同意。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形成“两带一核,四环四楔”规划结构和“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的江南特色,强调了对苏州整体生态环、生态廊道和苏州城市四角山水的保护。
我们希望通过规划引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建设,突出特色亮点,以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理念,精心描绘出苏州绿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把苏州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园林之城。
1.2时间安排根据市规划局《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征求意见的通知》的要求,我局迅速开展《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市场公开招标前期准备工作,2017年11月确定该项目招标代理单位,12月25日产生规划设计单位,随即启动规划编制。
《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20100612
——苏州生态市深化建设之一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2009年—2020年)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二〇一〇年五月前言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力度远远超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范围,全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国际冲突发生的必然性,为占有更多环境资源,各国在方方面面进行着激烈博弈,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为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创新人类社会文化价值观,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调整和协调社会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改革宏观政治决策的机制,革新传统技术体系,将这一系列的变革融合到一个统一的发展观框架中,就必须进行一场综合的环境革命。
这场综合环境革命的结果,就是建设生态文明。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采取了很多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但逐步恶化的总体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持续发展。
因此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为此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是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9处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7个国际花园城市之一,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等称号。
苏州生态科技园区规划方案
苏州生态科技园区规划方案概述苏州生态科技园区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是苏州市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园区。
以生态环境优化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建设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园区,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一、园区规划框架1.1 总体规划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高标准建设绿色园区;- 坚持科技创新,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引领产业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坚持开放包容,吸引优质企业入园发展,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圈;1.2 园区定位园区将聚焦生态科技创新领域,设立苏州生态科技研究院、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重点发展环保科技、新能源科技、生物科技等产业,并将这些产业与苏州现有的优势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1.3 园区规划布局园区将总规划分为创新研发区、产业转化区、生态保护区三大功能区。
1.3.1 创新研发区创新研发区作为园区核心,将建设现代化的科研设施和创新平台。
主要功能包括苏州生态科技研究院、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生物科技实验室等,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研发合作等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3.2 产业转化区产业转化区将依托于创新研发区的科技成果,引进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园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具体产业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园区将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技术转让、股权投资、孵化加速等,支持企业的创新创业。
1.3.3 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将围绕着园区的湿地、森林等自然景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园区将建设生态湿地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等,通过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打造独特的生态科技园区。
二、主要举措2.1 建设绿色园区园区将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推行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措施,通过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等方式,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同时,园区将建设公共绿地和景观湖泊,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品质。
2.2 优化科研设施园区将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科研设施和人才,提升科研条件和水平。
苏州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苏州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苏州市是国内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可持续发展,苏州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计划。
本文将对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调研,并撰写一份报告进行汇报。
一、背景苏州位于江苏省中部,总面积为8488.42平方千米,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园林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发展的迅速,苏州市的生态环境面临极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可持续发展,苏州市政府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计划,旨在打造一个具有生态、人文、宜居三大特征的现代化城市。
二、成果1、湿地保护与修复苏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城市,水网密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的破坏和消失已经成为重大的生态问题。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苏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与修复措施。
例如,对于原始湿地进行保护,对于人工建设的湿地进行修复,恢复其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湿地的开发和利用。
2、城市绿化苏州市拥有丰富的园林资源和绿色植被,是国内少有的生态型城市。
为了维护城市的绿化、美化和生态环境,苏州市政府加大了城市绿化的投入力度,并制定了一系列城市绿化标准和规范。
例如,将城市建设与绿色生态相结合,保持城市相对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城市的污染和噪音;同时加强绿化的监督管理,保证城市绿化的质量和效果。
3、环境管理苏州市政府加强环境管理工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环境监测、评估和管理体系。
例如,加大空气、水质等方面的监测和检测力度,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和规范,并督促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同时,对于环境污染的企业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和逐步淘汰政策,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
三、不足尽管苏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城市规划与建设仍然存在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此外,个别企业和个人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
苏州环境影响报告
苏州环境影响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苏州市的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评估环境对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空气质量、水资源、土壤污染、噪音及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将提供一份详尽的苏州环境评估报告。
2. 空气质量苏州市的空气质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根据最近的数据显示,苏州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从前几年的中等水平逐渐恶化,2019年平均AQI达到200以上,属于重度污染。
其中,PM2.5和PM10是主要的污染物。
工业污染、交通尾气排放和生活活动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苏州市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工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推广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料,优化交通管理等。
然而,这一问题仍需要持续关注和努力。
3. 水资源苏州市作为一个水乡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及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苏州市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然而,水污染是一个仍需重视的问题。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是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苏州市政府已经加大了水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强了工业废水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
此外,苏州市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4.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一个潜在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工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
苏州市也不例外。
工业废弃物、农药残留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排放可能会对土壤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苏州市政府近年来加强了土壤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
针对土壤污染问题,苏州市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标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治理工作。
然而,土壤污染的修复是一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需要持续监测和管理。
5. 噪音噪音污染是一个常见的环境问题,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苏州市的噪音问题主要来自于交通、建筑施工和工业活动。
为了控制噪音污染,苏州市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加大了对机动车辆和施工现场的噪音监管力度,并提出了建设绿色、环保的城市的目标。
6. 生态系统苏州市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湖泊、水道、园林等。
中新生态大厦绿色施工成果浅析
中新生态大厦绿色施工成果浅析甘宗华;汪少波;何建兵【摘要】苏州中新生态大厦设计为绿色三星建筑,开工初期即确定了创建“国家级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目标,通过对绿色施工中的部分成果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在环境保护、节水、节电、节能和资源利用方面的经验,以期为今后绿色施工项目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期刊名称】《建筑施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2页(P1126-1127)【关键词】中新生态大厦;绿色施工;数据成果;环境保护【作者】甘宗华;汪少波;何建兵【作者单位】苏州中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苏州 215000;苏州中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苏州 215000;苏州中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苏州 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761.1+21 工程概况苏州中新生态大厦使用了22项最新的绿色建筑技术。
项目建成运营后,经测算可节电2 100 000 kW·h/a,节水21 000 t/a,同时建筑物内部环境的舒适度及智能化程度也大幅提升。
从绿色建筑技术预期效益估算、成本投入及占总造价的比例来看,打造绿色建筑极具“性价比”,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实施成果与体会2.1 环境保护实施成果1)环境保护控制项、资源利用、人员健康、扬尘控制、污水排放、噪声控制等方面的实施效果较好,而在废气控制、建筑垃圾处理等方面则略有欠缺。
2)移动厕所、噪声监测点、医务室、基坑封闭降水等方面的实施较好。
环境保护核心内容中,内支撑破拆混凝土、废金属、废木材等建筑垃圾得到有效回收利用,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8.80%,而其余项目处理数量则相对较少。
2.2 环境保护实施体会1)与安全文明施工相关的环保内容实施情况较好,应加以保持和提升,进一步拓展企业的安全文明标准。
2)现浇结构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是非常大的,从目前行业的趋势来看,推行工业化设计、提高工业化生产比例和现场装配率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方法。
中新生态城规划
中新生态城规划中新生态城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一个生态城市示范项目,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总规划面积约26平方公里。
中新生态城的规划目标是打造一座以低碳、节能、环保为核心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中新生态城规划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规划中规定了严格的生态保护区域,包括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农业园等。
这些区域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修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来保护环境。
规划中还强调了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重要性,通过节能建筑、智能交通系统和循环经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新生态城规划着眼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规划中设有各类生活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和娱乐设施等,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此外,规划中还注重建设便利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公交和自行车道等,以方便居民的出行。
中新生态城规划还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规划中设有各类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和剧院等,以满足居民对艺术和文化的需求。
此外,规划中还规划了教育资源,包括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中新生态城规划还着眼于引进高科技产业和吸引人才。
规划中规定了一些园区,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创新创业园等,以吸引高科技企业和创业者。
此外,规划中还注重人才培养和吸纳,通过设立科研机构和创新基地等措施,提供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
总之,中新生态城规划的目标是打造一座低碳、节能、环保、宜居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通过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低碳经济发展和节约能源的措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通过提供各类生活设施、建设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发展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通过引进高科技产业和吸引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
中新生态城规划的实施将在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环境生态工程报告
环境生态工程报告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也日益明显。
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解决污染问题,环境生态工程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针对环境生态工程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报告。
一、环境生态工程介绍环境生态工程,是指通过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达到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等目的的一种工程技术。
其主要手段包括: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土保持、土地整治、草地恢复、湿地修复、森林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环境生态工程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如工业、城市、建设、农业等各个领域。
二、我国环境生态工程现状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异常突出,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环境生态工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太行山水土保持工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效用水工程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等重点工程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环境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但是,环境生态工程在实施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环境破坏造成的生态危机非常严重,需要长期的投入和保护。
第二,环境生态工程从立项到执行操作、后期管理和维护,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投资和人力。
第三,环境生态工程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各个地区和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四、环境生态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环境生态工程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其中,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设计和光合作用等新型技术将成为环境生态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
此外,环境生态工程将将与城市规划、农业生产及旅游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推动环境生态工程向绿色、可持续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结语:环境生态工程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是推动经济与生态共进步的重要载体。
环境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是绿色、可持续和智能化方向,有望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苏州某科技公司搬迁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苏州某科技公司搬迁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苏州某科技公司搬迁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一、项目背景和目的某科技公司作为一家新兴科技企业,凭借其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取得了快速发展。
为了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公司决定将总部搬迁到苏州市某区域的新址,以期更好地满足公司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
本次报告旨在全面评估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为公司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项目概况新址位于苏州市某区域,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设计规模约可容纳5000名员工,包括办公区、生产区、研发区、配套设施等。
公司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致力于打造一个绿色、环保的工作空间。
三、环境影响评估1. 土地资源该项目所选用地原为一块废弃的城市工厂用地,没有对原有土地生态做出破坏性改造。
在项目搬迁过程中,将进行土地清理和规划,可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为项目后期的绿化工作提供基础。
2. 建筑设计新址建筑设计将充分考虑节能环保理念,采用绿色建筑材料,优化建筑布局和立面设计,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建筑外墙将设置适宜的隔热、隔音和保温措施,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水资源新址周边的水资源丰富,公司将规划建设一个自循环水系统,收集雨水和废水进行处理和再利用。
同时,加强节水意识培养和管理措施的制定,减少用水量,保护当地水资源。
4. 能源消耗公司将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并且,将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设施,以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
同时,优化物流配送和员工通勤方式,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5. 废弃物管理公司将建立严格的废弃物管理制度,进行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和处理。
尽量将可回收物料进行再利用或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6. 生态保护与绿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公司将充分保护周边现有植被和生态环境。
在新址内,将进行合理的绿化规划和建设,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四、环境风险控制1. 搬迁过程中,公司将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严格控制扬尘、噪音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从江南水乡到生态园区——以中新生态科技城为例
从江南水乡到生态园区——以中新生态科技城为例摘要:以自然为师,尝试将大自然的物理特性运用于生态环境的创造。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向自然学习的生态建筑实验提到苏州,在过去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苏州园林、江南水乡、小桥流水、饶富诗意的一座城市。
然而,近年来迅速地开发和对自然环境、水系的轻忽、破坏,苏州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已不复当年的想象。
中新生态科技城是本人进入现单位后参与设计的第一个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于2006年开始,建设于2007年。
项目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阳澄湖大道和展业路。
总用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七万七千平方米。
中新生态科技城的规划是园区青剑湖板块开发的新里程。
面对昔日开发对环境破坏的教训,工业园区的规划已深切体会并认识到生态开发对环境永续的重要性。
因此,中新科技城在工业园区既有的规划架构下,以自然为向导,尝试将大自然的物理特性运用于生态环境的创造,区内环境的尺度从外部的景观植栽、建筑配置、量体规划,到建筑内部的平面布局、材料构造、建筑立面皮层处理等。
透过此规划策略,达到绿色生态建筑的标准。
重整水文与交通的纹理中新科技城本着打造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创造一个水纹理健全、风环境宜人,同时兼顾景观视野的健康而舒适的环境。
交通规划方面则是站在以行人为主导的尺度,考虑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安全性、舒适性成为交通规划和景观设计的设计重点。
在水系纹理规划上,在基地核心区域设置了一处主湖景,透过此水域将周边通过的水道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可以整合基地内的雨水排放及循环水净化系统;另一方面,透过水道与植物的种植可以改善基地内的微气候环境,使水环境在开发后能形成更建康、可持续的过滤系统。
基地策略建筑体量策略建筑导风策略生态环境的策略布局中新科技城的生态环境创造是以形成四大天然元素的微气候系统,即绿、水、风、日照条件的改善为目标来设计,来自于不同尺度下环境的规划策略。
这四大策略(地块与绿化、建筑量体与建筑空间、建筑导风与立面遮阳、建筑主体绿化)分别对应地块内的物理环境及地理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主导因素。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DK2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DK20100061号地块项目”初步设计抗震设防审查意见
的通知
【法规类别】勘察设计
【发文字号】苏住建抗[2010]212号
【发布部门】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发布日期】2010.11.19
【实施日期】2010.11.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DK20100061号地块项
目”初步设计抗震设防审查意见的通知
(苏住建抗〔2010〕212号)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
根据《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8号)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局组织建筑结构专业的有关专家,于2010年11月15日对你局转报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新生态科技城DK201
1 / 1。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二章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生态规划2.1 生态科技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分析1.现状土地利用性质单一,功能混合性不足。
居住与研发用地各成一体,被道路完全隔开,缺发研发与商业混合、居住与商业混合用地,服务配套用地不足,商业配套、会展酒店、文化娱乐、体育休闲设施缺乏,容易导致园区建成后人气不旺,研发区夜晚变成空城,而居住区成为卧城。
2.现状规划的绿地、水系等等生态网络破碎,几乎完全打破原有场地水网密布,与阳澄湖、青剑湖的多方向贯通的生态安全格局。
(见图2-1)原有分散水系被裁弯取直,对外连通口大大减少,自然驳岸与河底被硬质化,水系的自然净化、动植物栖息等生态功能遭到破坏,水质有恶化趋势。
图2-1生态科技城场地原貌图3.现状规划的绿地系统中的集中绿地间距过大,相互联系较弱,没有与场地水系良好结合。
中央水面与西侧研发、居住区与南侧厂区水系联系过弱,缺乏足够宽度绿化的保护,使现有园区最重要的生态廊道难以发挥作用,无法形成动物的迁移廊道与动植物多样性的集中地(见图2-2)图2-2生态科技城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图4.商业设置在场地的东西两侧,距离场地中心开发强度最高的中心研发区距离过大,不利于步行出行,且为单边模式,不利于积聚人气。
部分居住地块单元尺度很大,功能单一,缺乏近人尺度,比较适宜驾车出行,街道简单采用方格网状路网,过度强调通过性,缺乏趣味性,不利于步行和生活,同时破坏绿地系统的完整性,使其碎片化(见图2-3)图2—3生态科技城现状土地利用体块分析图5.工业区仅西北角有一处小型集中绿地,无法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整体生态环境较差与生态科技城的建设目标不相称。
2.2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原则与目标2.2.1 规划目标通过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再现苏州水网密布连通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质量,确保场地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水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结合公交导向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
苏州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
②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体现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其中丰富城市绿地中园林植 物品种,构建多层次的城市植物群落是基础。采用近自然的绿化理论, 通过建设各类绿地,吸引野生生物进入城市,才能建设景观优美物种 多样化的稳定生态系统。
㈠公园绿地树种选择
一环:古城区古城墙、护城河两侧用地所形成的环古城风貌景观带
防护林
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注重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城市 大环境绿化。弘扬和加强苏州水城独具特色的绿化风貌,充分利用自 然水网,加强其两侧绿地的建设,形成全城的绿色廊道系统,点、线、 面相结合,构筑健全的绿色生态网络。
⑥各城市分区片的绿地系统规划多方参与,导致水平参差不齐,绿 地范围变动大, 统一性和延续性不够,城建过程中绿地被挤压改性 易发生,影响整体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五、从长计划,全面科学发展苏州城市绿地建设
1.生态优先原则,增加生物多样性
①苏州的自然条件优厚,为丰富动植物品种创造条件
苏州地处温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水量1000mm左右,属亚 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全 市现有耕地面积288168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5公顷。其中耕地87% 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蚕桑、林果等。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出产淡 水鱼30 多种,长江白鲒,太湖银鱼、阳澄河大闸蟹,吴江紫须蟹等 为著名特产。淡水珍珠养殖頗具规模,品质优良。
多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 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
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 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 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 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 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 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 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 城市风貌。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第一章生态规划
第一章生态规划概述1.1生态规划编制背景中新生态科技城是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一个区块。
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于2005年底完成了《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该项规划在传统规划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市政工程规划等专项规划,解决了地块南区的研发工厂区和北区研发居住区等基本的功能分区问题。
该项规划建立了中新科技城用地基本合理的框架,满足了土地迅速开发的要求,但局限于当时的视野与环境,是按传统规划方法以土地开发为目的规划,简单地采用从预测人口规模到功能分区到土地开发的以需定供的线性思维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规划措施,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耗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近年来,在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等已成为政府的口号和要求。
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生态科技城,从生态优先,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因此在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2008 年月,委托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组织编制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当生态规划编制启动时,中新科技城场地已经按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三通一平”的场地准备工程,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部分土地已在拍卖,主要水系已经成形,大部分驳岸工程已经完成。
所以此次生态规划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的“改进”规划,并要配合开发建设的进程(如地块拍卖、招商引资)等。
《苏州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苏州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江南水乡的代表,生态文明建设也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总结了苏州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亟需解决的挑战。
一、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苏州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河湖治理、湿地保护、水源保护等重点工程,并成立了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监管。
目前,苏州的空气质量、水质量等环境指标一直保持在良好水平。
2. 生态农业发展良好。
苏州出台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生态养殖、有机农业等高品质农业,引导农民走上创新增收之路。
同时,苏州在农村环境治理和乡村旅游发展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3. 垃圾分类管理成效显著。
苏州率先启动了社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现了养宠物、分油脂、护环保的垃圾分类管理,并成立了专门的垃圾分类管理机构,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 绿色出行推广成功。
苏州提前开始推广新能源汽车、绿色公交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并加强公共自行车、步行系统等交通建设,让市民能够更方便、更安全、更环保地出行。
同时,苏州还建设了一系列智慧交通项目,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二、苏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大气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尽管苏州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PM2.5等细颗粒物污染仍然比较严重。
需要进一步加强源头治理,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方面的污染,不断提高空气质量。
2. 生态保护面临压力。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苏州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
特别是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压力。
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措施,遏制不合理的破坏行为。
尽管苏州在垃圾分类管理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仍然存在垃圾分类难度大、居民意识淡薄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态规划概述1.1生态规划编制背景中新生态科技城是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一个区块。
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于2005年底完成了《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该项规划在传统规划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市政工程规划等专项规划,解决了地块南区的研发工厂区和北区研发居住区等基本的功能分区问题。
该项规划建立了中新科技城用地基本合理的框架,满足了土地迅速开发的要求,但局限于当时的视野与环境,是按传统规划方法以土地开发为目的规划,简单地采用从预测人口规模到功能分区到土地开发的以需定供的线性思维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规划措施,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耗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近年来,在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等已成为政府的口号和要求。
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生态科技城,从生态优先,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因此在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2008 年月,委托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组织编制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当生态规划编制启动时,中新科技城场地已经按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三通一平”的场地准备工程,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部分土地已在拍卖,主要水系已经成形,大部分驳岸工程已经完成。
所以此次生态规划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的“改进”规划,并要配合开发建设的进程(如地块拍卖、招商引资)等。
经过对场地及周边的生态、资源、环境、交通、等诸多条件的详细分析,我们决定生态规划应立足苏州本土与园区的实际情况,在已经完成的规划框架内,首先在可行的情况下按照生态原则,结合绿色交通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与优化;引入能源规划,通过优化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碳排放,通过市政设施规划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能源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集成与优化建设低碳节能型生态科技城;引入景观生态规划,以中央生态湿地公园、集中绿地、水系廊道建设为中心,初步构建生态城绿地景观系统框架,提升公共绿地人均占有量,为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提供生态环境保障;积极开发利用雨水及地表水,等非传统水源,建立梯级用水模式,通过水的合理循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利用雨水,提供区内低质供水并补充、完善区内景观水系统,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融合,构建水系发达、景观优美、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入环卫规划,结合环卫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最新发展趋势,以可操作性和先进性为指导,实施固体废弃物的全过程管理,重点建设中新生态科技城的资源回收体系,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促进废弃物回收利用,建设生态友好的新城区。
1.2生态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4.国务院1996年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6.《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58)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 95)10.苏州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2004)11.《苏州市总体规划》(1996--2010)12.《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体规划》”(19,95.8)13.苏州阳澄湖地区控制性规划(2005)14.苏州工业园区情况汇编(2005)15.苏州一阳澄湖地区概念规划设计(2003)16.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心组团及阳澄湖南岸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 17.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地区概念规划(2003)18.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一二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1995)19.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空间布局整合规划20.苏州工业园区跨塘镇(南部)镇区域城市设计21.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地形图22.各专业相关的行业标准、规范、规定23.苏州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规文本24.航拍图25.苏州中新科技城土地拍卖情况及建筑物现状26.苏州工业园区回顾性环境影响报告书27.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建筑评奖办法28.苏州生态市建设纲要研究报告专题部分2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0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31环境标志生态住宅(住区)认证评价指南1.3生态规划定位与目标生态优先,从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科技城的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建筑的建设,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具有浓郁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江南水乡科技新城。
1.4生态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水环境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环卫规划,产业规划等七个方面(见图1.1)。
图1-1 规划内容1.5 生态规划框架图图1-2 规划框架图1.6 生态科技城发展战略在尽量减少自然资源、能源消耗的条件下,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图1-3 生态发展战略图(一)生态环境建设战略1.保护场地土壤的生态功能,如渗透和储水功能,保护土壤免受有害物质污染;保护并提升现有水体的生态功能,使其不被污染;通过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景观生态规划、采取提高出行公交化水平,限制小汽车使用优化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积极的生态补偿等措旌,减少空气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证生态科技城良好的空气质量,为全球气候保护起到表率的作用。
2 将资源、能源利用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3 针对场地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现状(经过扰动,非纯粹自然状态)保护现有场地内的水系,改善中央湿地生态公园的生态功能,建立完善的绿化网络体系,形成动物迁徙廊道,提高场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质量。
4提供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骑车和步行,创建以可持续交通模式带动紧凑、功能复合生机勃勃的科技新城,避免成为“卧城”。
5.建设与绿色空间连接生机勃勃的开放空间和景观,创造更清洁、更安全、更绿色、同时具有苏州本土特色一水网密布商业居住高度混合的社区与研发园区(舒适度)。
6.通过适当的功能分区,绿化配置等方法将高速公路、规划中的高铁以及将工业企业对居住区及研发基地的不利影响(噪声及可能的污染)降至最低(二) 生态支撑系统发展战略1.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收集与利用雨水,经自然和机械处理后用于景观补水,采用节水规划降低污水量。
采用直饮水系统保证供水安全及节能。
2.能源规划:建设合理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优化用能方式,推广和应用节能新技术,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与市政设施相结合,节能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实施节能型物业管理模式。
建设低碳节能型生态科技城。
3.材料利用与固体废弃物处理:提高材料的循环利用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 00%。
(三) 社会发展战略1.通过创造清洁健康的自然环境,向居民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
使科技城从早到晚生机勃勃避免成为卧城。
2.为所有居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厂区配套公寓),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文化、休闲、运动、教育和培训机会。
3.创造可持续的多样化住宅混合开发,以丰富高品质的绿化空间营造和谐亲人的城区。
4.形成繁荣的具有综合性、内聚力和包容力的混合收入社区。
(四) 产业与经济发展战略1.确保经经济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讲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促进生态科技城单一制造型经济向高科技研发型经济转型。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说明2.建构以信息产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环境保护与修复、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为主要特色的可持续新技术的研发与中试基地,以商务休闲为特色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产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
1.7生态规划成果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纸与地块生态控制性指标等三部分组成。
1.8项目定位综合时间维度(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使用——改建——拆除—再利用)、技术维度(建筑、能源、水、景观、生态)和使用者的维度(健康、舒适、高效),建设“自然和谐、经济循环、资源高效、生态文明”的示范江南水乡宜居新城,打造“现代化、园林化、人性化、科技化”的生态城镇。
1.9规划指导原则1.重视水乡特色之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与建设2.强调景观系统的区域绿量平衡和生态功能提升3.重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提升和土地的集约利用4.注重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5.重视低碳节能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绿色建筑与社区6.注重高端技术与适宜节能生态技术的协同应用7.重视雨水收集利用和非传统水源利用8.强调全生命周期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9.强调社区的和谐与活力、重视公众参与及生态文明建设l 0.重视市场运作,推动政策与制度创新1.10建设目标针对场地现有状强、周边资源情况及未来产业结构,设计的建设目下表所示表1.1建设目标1绿能量指的是建设用地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值,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考核指标。
叶面积就是绿量,可甚反映绿地的质量。
2指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总面积的比例,具体通过总体规划和分区域景观绿化规划指标进行控制。
3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4物种多样性指数=考核验收年的动植物种树/基准年为生态规划实施的前一年。
具体的考核方式为专项调查。
5指参考现有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如北京、天津、重庆等地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包括围护结构节能、设备系统节能等技术的集成。
6指太阳能与建筑实现一体化的比例,按照建筑的栋数进行统计。
具体一体化的要求参考《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
具体考核方式为设计阶段的图纸审核和建成后的现场检查。
7指应用包括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后,对常规能源的替代率。
8至少达到《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建筑评奖办法》的要求,并参照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执行。
1.11现状条件1.11.1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中新生态科技城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北部,阳澄湖的东南角,距离工业同区一期核心区直线距离约lO公里,距离苏州旧城中心区约15公里,距离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直线距离约23公里.用地东部边界为规划城市道路,南部边界为沪宁高速公路,西部边界为青剑湖.北部边界为规划沪宁高速铁路(见图1_4),规划用地总面积3 99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