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孔子周游列国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模拟考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5届高考模拟考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5届高考模拟考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模拟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孔子周游列国,以宣扬其仁政主张,历经多年未能成功。

他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尽管如此,他却并不放弃,被人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身处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面对所有问题,都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孔子说的“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表明他确实“知其不可”,但他依然“为之”,这体现的是孔子为实践仁政思想而不知疲倦、终生奋斗的精神。

如果把这个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就应该对孔子进行赞美,以弘扬其奋斗精神为主旨。

不过,“知其不可”就是明明知道这样做没有什么结果,那么,为了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明智一些,停下无用的脚步,确实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如果把这个作为写作的出发点,就应该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进行批评,指出其不良后果。

当然,如果对“知其不可”的“其”进行分类,指出有些事知其不可也要做,有些事知其不可则不做,同样也是可以的。

注意题干中的“当今”“我们”,写作时需结合实际来谈。

【参考立意】①只要所做正确,即使明知不可,也当努力为之。

②既然不能实现,就不必浪费时间,而要及时止损。

③现在“知其不可而为之”,将来其却未必不可。

④有些事应“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些事则应“知其不可而不为”。

【精彩标题】《以量力而行辨别为与不为》《知其不可,另寻他路》《知其不可,迎难而上》《知其不可,理性为之》《遇不可,成其可》《知难而上,奋发有为》《在不为中蓄力,在为之中发力》《知其不可为应量力而行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勇做时代弄潮儿》《知其不可而为之,方能纠错而进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到底才成之》【素材积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例子:1.介之推辞官(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有一位忠诚的臣子名叫介之推。

写作素材:孔子周游列国(最新)

写作素材:孔子周游列国(最新)

写作素材:孔子周游列国(最新)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化进程不断推进,“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光环被逐一加在孔子的头上。

他似乎不再是那个两千多年前出生在郰邑的鲁国人,而是一系列“仁”“礼”等思想的文化标签。

要想真正了解孔子其人,读懂《论语》背后的深意,回到他的时代,重走他所走过的路,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周游列国的背景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幼年丧父,17岁时母亲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相继离去,使少年孔子懂得,只有凭一己之力才能在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中生存。

成年后,孔子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仓库。

虽然这个工作身份低微,但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怀揣着恢复礼制这一远大抱负。

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从15岁起便立志学习儒术,随后又开馆授徒。

很快,孔子的影响越来越大,连鲁国贵族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愿意拜孔子为师。

在鲁国崭露头角后,孔子便带弟子去齐国谋求仕宦,却遭遇碰壁。

随后,孔子回到鲁国,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

直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年岁时,才似乎离他的理想更进了一步。

那时鲁国国君的权力形同虚设,国政都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三姓最有权势的鲁国卿大夫)手中,而季氏又被他的家臣阳货所控制。

此时,阳货和另一个家臣公山弗狃都想请孔子出仕,孔子也动心了。

弟子们非常不解,因为这些权臣正是孔子口中的“乱臣贼子”,而孔子这时却要服从他们。

但孔子显然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如果能得到这些权臣的帮助,那他便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打造出第二个“周”。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孔子还是没有实现这一计划。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此后鲁国局势陡变:阳货不满足手上的权柄,企图通过政变尽灭三桓,但计谋失败,只能狼狈地逃亡齐国。

这时季桓子才幡然醒悟,意识到只有孔子才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于是请孔子出山,任中都宰(鲁国都城的长官)。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继而迅速升任司空(主管工程营建)和大司寇(主管刑狱)。

孔子任职期间,对内整肃民风,仅三个月就让鲁国风气焕然一新;对外则通过夹谷之会威慑了齐国,帮助鲁国收回了之前被齐国占领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等地。

孔子小故事之周游列国免费范文

孔子小故事之周游列国免费范文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

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

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

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

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

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

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

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

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

可巧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

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

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

”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

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孔子赔不是。

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卫国。

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

她想利用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

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

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

一见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

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自从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孔子特别好。

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子陪着。

卫灵公带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

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

曹国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国去。

到了宋国地界,在一棵大树底下,和几个门生研究学问。

宋国有个挺得宠的臣下,怕国君重用孔子,对他不利,就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

宋国人倒挺能够顾全面子,先给孔子一个警告:他们把那棵大树砍倒了。

高考作文素材:万能人物素材的适用话题及运用

高考作文素材:万能人物素材的适用话题及运用

高考作文素材:万能人物素材的适用话题及运用一、贤德之师,周游列国——孔子经典语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经典素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言行被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勤奋好学,博学多能,30岁左右便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私学”,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开创了平民百姓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先河。

当时的鲁国国君耽于享乐,荒废政事,孔子在鲁国长期得不到重用,便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去推行他的为政方案。

此次出行,历时14年,途经卫、曹、宋、郑、陈、蔡、楚7个诸侯国,结果孔子都未得到重用。

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用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创立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对后世的知识分子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适用话题】信念乐观磨难志向精神境界【素材运用】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

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

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之家,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立了“仁”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

年少的贫困并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不屈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二、超然物外,逍遥无为——庄子经典语录:·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孔子周游列国的作文素材

孔子周游列国的作文素材

孔子周游列国的作文素材孔子周游列国的作文素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周游列国的作文素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三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了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年少时就很爱礼节,读书很用功。

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对古礼特别熟悉。

当时读书人推崇的六艺,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非常精通。

因此,还没到30岁,名声便大了起来。

当时有许多人愿意拜他为师,他索性办了个书房,收起学生来。

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里去学礼。

经过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让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公子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从司空做了司寇。

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同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犯我边境,是想侵占我土地。

这次约我们去会盟,我们要提高警惕,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能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在夹谷会议上齐景公也以礼相迎。

在互赠礼品之后,举行盛大宴会。

在宴会上,齐国礼官给鲁定公奏“四方之乐”。

只见一队队武士手持戈矛剑戟,在音乐声中蜂拥而上,杀气腾腾,虽有左右司马护卫,但鲁定公仍吓得面如土色。

孔子见状,快步登上台阶,向齐国礼官高声喊道:“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晤,为什么要舞戈弄剑?你还不把他们赶走!”那位礼官只好下令武士们退下。

武士们不听,他们要看齐景公的态度行事。

齐景公自觉理亏,只好挥手叫他们退下,并换上“宫中之乐”,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

会后齐景公又决定把从鲁国侵占来的汾阳(今山西阳曲西北)地方的三块土地归还给鲁国。

孔子因护卫国君有功,更加得到鲁定公的信任。

夹谷会议后,齐国大夫黎钮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对齐国不利,就劝齐景公选80名歌女送给鲁定公。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优秀作文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优秀作文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优秀作文篇1:标题:孔子和瀑布的奇妙冒险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是关于孔子先生和他的小伙伴们周游列国时,路过一个叫吕梁瀑布的地方。

你们知道孔子吗?他可是古代的一个大智慧家,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总是教我们很多道理。

那天,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走啊走,就像我们放学后去公园一样,他们来到了一个叫吕梁的地方。

那里有一个超级大的瀑布,声音比我们学校的喇叭还要响,水花比我们玩的水枪还要大。

孔子看着瀑布,眼睛都亮了,他说:“哇,这瀑布就像一个巨大的水帘洞,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孙悟空呢?”学生们听了都笑了,他们觉得孔子先生真幽默。

孔子的一个学生,小李,好奇地问:“老师,这个瀑布为什么这么大啊?”孔子摸了摸胡子,笑着说:“这个瀑布啊,就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总是不停地跑啊跑,从山上一直跑到山下,好像永远不知道累。

”另一个学生,小王,指着瀑布说:“老师,瀑布的水花好像棉花糖,我好想咬一口啊!”孔子哈哈大笑,说:“小王,你真是个贪吃鬼,不过这瀑布的水花确实像棉花糖,又大又软。

”他们边走边聊,孔子突然停下脚步,对学生们说:“你们看,瀑布虽然很大,但它从不回头,一直向前流。

这就像我们学习,要勇往直前,不要害怕困难。

”小李点点头,说:“老师,我明白了,我们要像瀑布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一直向前。

”孔子满意地点点头,说:“没错,小李,你学得很快。

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坚持和勇气。

”他们继续走,孔子突然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瀑布这么壮观吗?”小王抢着回答:“因为它很高,水很多!”孔子微笑着说:“对,但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瀑布下面的石头。

它们虽然被水冲刷,但始终坚强地站在那里,让瀑布更加壮观。

”小李想了想,说:“老师,我懂了,我们也要像那些石头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

”孔子高兴地说:“很好,小李,你已经学会了很多。

记住,知识和勇气是我们最好的武器。

”最后,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瀑布前合影留念,他们的笑容就像阳光一样灿烂。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

其中,他周游列国的经历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传颂不衰的佳话。

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后来他游历列国,寻求可以实践自己理想的地方。

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孔子不仅传播了自己的思想,也从各地吸取了丰富的经验,为后来的学说和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孔子首先去了齐国,齐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地处东海之滨,风物宜人。

在那里,孔子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他在齐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他的思想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孔子又游历到了鲁国的邻国鲁、卫、郑等地。

在这些地方,孔子不断与当地的政治家和学者交流,吸取他们的长处,也向他们传播自己的思想。

在这一过程中,孔子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他的学说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最后,孔子来到了楚国。

楚国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个大国,孔子在那里受到了楚成王的礼遇。

在楚国,孔子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劝诫当地的统治者,希望他们能够以仁义之道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不畏艰险、坚持理想的精神,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他的思想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发展,也为后来的中国哲学和政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他的思想和精神,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愿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孔子曾周游列国 桀溺不以为然作文

孔子曾周游列国 桀溺不以为然作文

孔子曾周游列国桀溺不以为然作文孔子“周游列国”是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故事。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他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郾城,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一座悠久而魅力的城邑,它的故事勾起世人对过往的遐想,它的历史向今人诉说着远古的文明。

据说,孔子在游历列国时候,曾多次郾成地区经过。

根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孟子》《孔子家语》、《孔子周游列国志》等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年,在55岁到68岁期间,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而我们漯河地区正处在陈、蔡、叶等三地的中间位置,是楚国的最北面的边界,是孔子来往陈、叶、蔡的必经之地。

现在沿线的几个大村名字比如冷饭店、归村、问十等都跟孔子多次路过漯河有关。

怀着对圣贤的万分敬仰,我的探寻足迹在郾城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城拉开了序幕!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村落一一孔沈邓村在郾城区龙城镇,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它就是孔沈邓村。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今年秋天,我有幸来到这里,寻访圣贤的遗迹。

宽敞的水泥路,整齐的绿化树,孔沈邓村看起来生机勃勃。

“在家勤俭守孝道,外出诚信讲礼仪。

”在村口,一副醒目的对联首先映入眼帘。

村口还有一座石碑,上面刻写着村名,石碑后面写着该村的村情和历史人文简介。

我们一行人来到该村的文化广场,广场的亭子下坐着几位乘凉的村民。

听村民说“这个亭子就是传说中的聚贤亭,旁边的湖就是扶龙湖”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要将刘姓宗室赶尽杀绝。

当时汉宗室刘秀逃亡途中,在化身台停下来休息时,追兵到了,他慌乱中躲到孔沈邓村,潜入湖中,逃过一难。

后来刘秀称帝,后人为纪念刘秀,便把这个湖称作“扶龙湖”,历史上曾有不少文人贤士登亭观湖,祈福国泰民安,后人便称此亭为“聚贤亭”。

高考语文作文必备万能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必备万能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必备万能素材1、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

它从高处倾泻下来,水声訇訇。

这时孔子看见一位老者走了下去。

孔子想那位老者可能是轻生,就急忙叫一名弟子去救他。

可瞬间那老者竟又重现在百步之外。

他白发飘飘边走边唱,神形潇洒。

孔子赶上他,虚心请教:请告诉我,你有什么秘诀可以对付这样的水流?老者笑道:我只是随着漩涡进入,又随着漩涡出来,我让自己适应水流,而不是让水流适应我。

感悟:和整体协调,跟整体移动。

这真是对“随波逐流”的全新认识。

2、一天夜里,有两个人走在寒冷的风雪中,途中遇到一个倒在地上,无法行走的路人,路人哀求两个人救救他。

可是,前面的路还很漫长,自身体力已有些不支,又辨不清方向。

若搭救这个路人,不是等于给自己增加了负担,把自己推向绝境吗?于是,两个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其中一个人甩掉路人,径自向前走去;另一个则背起了陌生的路人,艰难的向前行进。

最终结伴而行的这两个人,一路上则相互取暖,一起辨别方向,最终走出了困境;而那个独自行走的人却被风雪和黑夜吞噬了。

感悟:这则故事阐释了善待异己的基本精神。

的确,现实生活中,你认为他是处处跟你作对的异己,实际上他却是你的知己;你认为他是眼中的沙粒,他却是蚌体内的珍珠。

只是他在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处理事物的观点和方法上与我们“另类”,常常和我们产生分歧,我们应该发现他,容纳他,善待他。

3、背部深深弯下,几乎与身体成90度,但他努力挺直腰杆,写下工整板书……他叫朱景科,安徽蒙城一个小学老师。

因患强直性脊柱炎,他无法躺着睡觉。

但就是拖着这样的身体,坚守讲台25年。

他说,教书能忘记疼痛。

4、26日,在内江市,一辆小轿车转弯时不慎撞上一卖菜老人。

老人婉拒到医院检查:“没得事,你走嘛!”肇事小伙买下老人整车菜,并未将菜带走。

老人说:伤不严重,不能昧良心“撇”人家!人心靠大家来扶持!5、在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瘦弱的中年男子,骑着破旧的三轮车,载着已成植物人的妻子和年近七旬的瘫痪老母亲,赶往学校教课。

古人双向奔赴的例子素材

古人双向奔赴的例子素材

古人双向奔赴的例子素材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都展现出双向奔赴的精神,在各种历史事件和传说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关于古人双向奔赴的例子素材。

1.孔子的周游列国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在春秋时代周游列国,寻求各国政治家的支持,并宣扬自己的思想。

他的周游为他带来了大量的追随者,并且他在这期间创办了许多学校,为后来的教育系统奠定了基础。

2.孙膑和庞涓的破釜沉舟孙膑和庞涓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两位著名将领。

他们在一个寻常的军事对抗中,都采取了破釜沉舟的策略。

孙膑将自己的战船破坏掉,以示决心;庞涓则假装自己已经投降,引诱敌人进入陷阱。

这两个例子都展示了古代将领们为了胜利不惜一切的决心和勇气。

3.玄奘的西行取经玄奘是古代的一位唐代高僧,他为了取得佛经的真谛,前往印度求学。

他的西行取经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传说,并成为了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的主要情节之一、玄奘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最终成功取得了佛经回到了中国。

4.范蠡和西施的东渡西游范蠡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智者和谋士,而西施则是他的妻子。

他们为了逃避乱世的纷争,东渡离开了现在的中国浙江一带,前往齐国生活。

他们的离开被认为是聪明智慧的体现,也启发了后来类似情况下的一些人。

5.伊尹和盘庚之策伊尹是中国商朝时期的一位贤臣和政治家,他为国家的安定和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政策。

盘庚之策是他设计的一种灌溉系统,使周围旱地变为良田,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农业发展。

伊尹的杰出才智和双向奔赴的精神被后来的人民所称道。

6.阿拉伯人的航海探险古代阿拉伯人通过长期的航海探险,深入探索了地中海、印度洋和东南亚地区,为后世的地理学和商业交往做出了伟大贡献。

他们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海域和陌生的文化,并将自己的经验传承下来。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古人双向奔赴的精神和决心,他们为了各种目的不惜一切地努力。

他们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人们对学习、探索和奋斗的追求。

孔子周游列国的小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小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小故事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曾经周游列国,寻求统一天下的理想。

在这段旅途中,他经历了很多有趣而富有启发性的故事。

在他游历的过程中,孔子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包括贤者、君主和士人。

他和他的学生们积极交流,讲授道德、政治和教育的原则,以期能够影响并改变这个社会。

他的思想主要包括仁爱、中庸之道和人际关系。

在一次访问中,孔子进入了一座国家,那里的国王非常自负并以自己为中心。

国王觉得自己的统治非常完美,没有必要改变或倾听他人的意见。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他决定与国王进行一次对话。

孔子和国王坐在一起,开始了他们的讨论。

孔子非常谦逊地问国王:“请问陛下,您认为统治国家的关键是什么?”国王得意地回答道:“当然是我的智慧和权力。

我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一切都由我决定。

”孔子微笑着说:“陛下,我认为您的统治方式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个伟大的君主应该倾听、谦和、宽容并与人民建立良好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长久和谐的社会。

”国王对孔子的话感到很惊讶,他没有预料到一个旅行者会如此直言不讳。

然而,他对于这种新的想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的几天里,孔子与国王进行了更多的深入交流。

他详细讲解了仁爱、亲和和公正等重要概念,并用丰富的例子来说明这些原则在统治中的重要性。

国王逐渐明白了孔子的观点,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作为,并对孔子提出的理念表示认同。

孔子在离开之前,对国王表示了自己的祝福,并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位更好的统治者,为人民谋求福祉。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通过直接的对话和启发性的教育,成功地影响了一个自负的国王。

他的努力使得国王开始思考自身的不足,以及一个伟大统治者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孔子推崇的仁爱和智慧的理念,强调了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广东省2025届S6联盟高三联考“面对所有问题,都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作文导写、素材及范文

广东省2025届S6联盟高三联考“面对所有问题,都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作文导写、素材及范文

广东省2025届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三联考“面对所有问题,都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作文导写、素材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周游列国,以宣扬其仁政主张,历经多年未能成功。

他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尽管如此,他却并不放弃,被人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身处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面对所有问题,都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段材料涉及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的经历及其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即“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说的“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表明他确实“知其不可”,但他依然“为之”,这体现的是孔子为实现仁政思想而不知疲倦、终生奋斗的精神。

材料的最后一句提出问题,引导考生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价值吗?可以看出,写作关键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考生在写作时,首先要对材料这一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以拆解成几个意思:“不可为”意味着这个过程可能充满困难,阻碍,甚至是危险;也可能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时代的限制、科技和政治环境等等;可能是自我能力的限制,比如认知局限或个人能力的局限等等;可能是客观“为之”指的是“做”“行动”“实践”;“知不可为而为之”指的是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展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

要深入理解这一精神,并将其与当今世界的复杂性相联系,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哲学意义:这不仅仅是一种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更是一种超越现实局限、追求更高理想境界的哲学态度。

它鼓励人们在认识到困难重重时,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尝试,不断探索。

同时,这种态度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有清醒的认识,明白成功的可能性或许不大,但即便如此,也要坚持努力,因为努力本身就有其价值。

不随波逐流坚守本心的素材

不随波逐流坚守本心的素材

一、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

它从高处倾泻下来,水声訇訇。

这时孔子看见一位老者走了下去。

孔子想那位老者可能是轻生,就急忙叫一名弟子去救他。

可瞬间那老者竟又重现在百步之外。

他白发飘飘边走边唱,神形潇洒。

孔子赶上他,虚心请教:请告诉我,你有什么秘诀可以对付这样的水流?老者笑道:我只是随着漩涡进入,又随着漩涡出来,我让自己适应水流,而不是让水流适应我。

二、撒切尔在玛格丽特6岁那年,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一家人从教堂做完礼拜回来,走在回家的路上。

星期天是基督教徒聚到教堂做礼拜的日子,玛格丽特一家笃信宗教,自然一次也不会错过这样的活动。

玛格丽特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回想着牧师布道的内容。

正想得入迷,突然被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打断了。

那笑声响亮、悦耳,使她不由得转过头去看:“是什么人这么高兴呢?”原来是一群在街角玩耍的孩子。

他们与玛格丽特年龄相仿,有男孩也有女孩,一群孩子像小鹿一样奔跑着,互相追逐,推推搡搡,不时地爆发出开心的笑声。

玛格丽特不知道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因为自己从来不玩游戏,但那欢快的气氛深深地吸引了她。

她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脑袋扭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孩子,直到走远了……回到家里,玛格丽特的心总是无法平静。

她内心深处孩子的天性被突然间唤醒了,使她一心向往玩乐。

可是在以往的生活中,她就像个小大人,不苟言笑,天天跟在父亲的后面,不是忙着店铺的生意,就是干家务活,要么就是参加各种大人的活动。

她的生活和年龄十分不相称,这虽然使她养成了勤劳俭朴的性格,长了不少见识,却也使她的童年欢乐过早地失去了。

今天,她才发现,其他同龄的孩子简直是与她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她是那样的无聊!一想到自己错过了那么多的欢乐,如此多的游戏,玛格丽特不由得委屈起来。

她忍不住问父亲:“爸爸,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经常出去游戏玩耍呢?”父亲听到玛格丽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吃惊的样子。

他既没有责备玛格丽特,也没有像一般父母一样哄着委屈的孩子,而是非常亲切地说:“孩子,你做事情必须有自己的主见。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优秀作文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优秀作文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优秀作文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走过了吕梁瀑布。

话说那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正在山路上行走,天气还算不错,偶尔一阵风吹过,带着些许凉意,正是走路的好时节。

突然间,眼前的景色让所有人都愣住了——一个巨大的瀑布,水从悬崖上一泻而下,溅起了白色的水花,像无数颗珍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真是美得不可思议。

孔子的弟子们一个个都围了上去,站在那儿呆呆地看着,连话都不敢说,仿佛这瀑布本身就拥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

孔子自己则是略微停顿了一下,眼睛看着瀑布的水流,像是思考了些什么,过了好久才开口。

大家纷纷转头望着他,想知道这位大哲学家又要说些什么深刻的话。

孔子微微一笑,摸了摸胡子,说:“看这水流,从高山之上急速而下,犹如人生的苦难,欲挡不可挡,欲停不可停。

但它却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最终流向大海,融入无边的广阔。

”他这话一说,大家都沉默了,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些什么。

孔子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哲理,往往就像一阵风,悄悄地吹进每个人的心里。

大家心里都知道,孔子一向是那种,既能说出大道理,也能从生活中的点滴中悟出深刻的东西的人。

而这吕梁瀑布,简直就是他思考人生的好“教材”。

看着瀑布那迅速流动的水,我们可能会觉得它太过急躁,太过冲动,像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不知道沉稳。

但孔子看得却不只是表面,他看到了水的坚持与柔韧——它们一路下来,越过岩石,穿越山谷,最终才能汇入大海,成为浩瀚的一部分。

话说回来,孔子在这儿还不忘给他的弟子们普及点人生哲学,真的,什么时候能把这些智慧转化为实际行动呢?比如有的弟子就会一时冲动,做事不稳重,孔子就会用这种水流的比喻来提醒他们。

孔子常常说:“做人要像这水一样,有毅力有目标,但也得懂得适时的柔顺,别总是刚硬的直冲直撞,撞得头破血流。

”虽然他说得是这么正经,但说到大家还是忍不住会心一笑,毕竟孔子那温和的语气,再加上一点儿幽默感,真的让那些严肃的道理不至于那么“重”。

说到吕梁瀑布,不得不提的还有它那气势磅礴的声音。

孔子周游列国作文立意

孔子周游列国作文立意

孔子周游列国作文立意《孔子的勇敢之旅》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孔子吗?孔子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学说,进行了一次超级勇敢的旅行,这就是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候,很多国家的君王和百姓都不太懂得如何做一个善良、有道德的人。

孔子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他们,于是他就带着他的学生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国家。

他们一路上遇到了好多困难呢!有时候没有足够的食物吃,肚子饿得咕咕叫;有时候没有地方睡觉,只能在野外凑合一下。

但是孔子从来没有放弃过。

有一次,他们走到了一个很小的国家。

这个国家的君王一开始不太愿意听孔子讲话,觉得孔子说的那些道理太复杂了。

可是孔子没有生气,他还是很耐心地跟君王解释,用一些简单的小故事来说明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正义。

君王被孔子的真诚打动了,开始认真思考孔子说的话。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自己的梦想,有想要做的事情,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轻易放弃。

我们要像孔子一样勇敢,坚持下去,说不定就能成功呢!《从孔子周游列国中学到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的故事,他就是孔子。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路上走啊走,风餐露宿,可辛苦了。

但是他们都很开心,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有一回,他们到了一个地方,那里的人们不喜欢学习,觉得学习没有用。

孔子就跟他们说:“小朋友们,如果你们不学习,就不会认字,不会算数,长大了可怎么办呀?”然后孔子还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一只小猴子,因为不好好学习爬树的本领,结果有一天遇到了危险,都没办法爬到树上去躲起来。

大家听了孔子的话和故事,都觉得很有道理,纷纷开始努力学习了。

孔子周游列国,让好多好多的人明白了要做好人,要努力学习。

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做一个勇敢、善良、爱学习的好孩子,好不好呀?。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优秀作文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优秀作文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优秀作文《孔子周游列国之吕梁瀑布奇遇》“哎呀,夫子,我们这一路可真不容易呀!”子路一边擦着汗,一边嚷嚷着。

我和夫子以及师兄们正在艰难地行走着,我们已经周游列国许久了。

这天,我们来到了一处地方,听人说这里有个壮观的吕梁瀑布。

我们沿着小路前行,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影。

“这地方还真美呀!”我忍不住感叹道。

夫子微笑着点头:“是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是令人赞叹。

”走着走着,我们听到了轰隆隆的声音,那声音越来越大,仿佛大地都在颤抖。

“夫子,是不是快到瀑布啦?”我兴奋地问道。

夫子笑着说:“应该是了,我们加快脚步吧。

”当我们转过一个弯,眼前的景象让我们都惊呆了。

那瀑布就像一条白色的巨龙从悬崖上奔腾而下,水花四溅,如烟如雾。

“哇塞!太壮观啦!”我和子路他们都欢呼起来。

夫子静静地看着瀑布,许久之后,他缓缓地说:“这瀑布之水,奔腾不息,正如我们追求真理的道路,永不停歇啊。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却在想,夫子说的话总是那么深奥呢。

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位老人,他看着我们,笑着说:“你们是从远方来的吧?”夫子拱手行礼道:“正是,我们周游列国,路过此地。

”老人哈哈一笑:“这吕梁瀑布可是我们这里的宝贝呀,你们觉得如何?”子路抢先说道:“太震撼啦!简直无与伦比!”老人笑着点头:“哈哈,是啊,这瀑布可是有很多故事呢。

”“哦?老人家,您给我们讲讲呗。

”我好奇地问道。

老人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述起来:“传说呀,很久以前,这里有个恶龙,经常出来作恶,弄得百姓不得安宁。

后来,一位勇士出现了,他和恶龙大战了三天三夜,最终战胜了恶龙,恶龙化作了这瀑布。

”我瞪大了眼睛:“哇,真的假的呀?”老人笑着说:“哈哈,这只是个传说啦,不过这也给瀑布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呀。

”我们和老人聊了很久,夫子还和他探讨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不知不觉,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也该继续前行了。

离开吕梁瀑布的时候,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壮观的景象,心里想:这一次的经历真的好难忘啊!就像夫子说的,追求真理的道路就像这瀑布一样,永不停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素材:孔子周游列国(最新)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化进程不断推进,“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光环被逐一加在孔子的头上。

他似乎不再是那个两千多年前出生在郰邑的鲁国人,而是一系列“仁”“礼”等思想的文化标签。

要想真正了解孔子其人,读懂《论语》背后的深意,回到他的时代,重走他所走过的路,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

周游列国的背景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幼年丧父,17岁时母亲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相继离去,使少年孔子懂得,只有凭一己之力才能在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中生存。

成年后,孔子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仓库。

虽然这个工作身份低微,但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怀揣着恢复礼制这一远大抱负。

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从15岁起便立志学习儒术,随后又开馆授徒。

很快,孔子的影响越来越大,连鲁国贵族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愿意拜孔子为师在鲁国崭露头角后,孔子便带弟子去齐国谋求仕宦,却遭遇碰壁。

随后,孔子回到鲁国,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

直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年岁时,才似乎离他的理想更进了一步。

那时鲁国国君的权力形同虚设,国政都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三姓最有权势的鲁国卿大夫)手中,而季氏又被他的家臣阳货所控制。

此时,阳货和另一个家臣公山弗犯都想请孔子出仕,孔子也动心了。

弟子们非常不解,因为这些权臣正是孔子口中的“乱臣贼子”,而孔子这时却要服从他们。

但孔子显然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如果能得到这些权臣的帮助,那他便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打造出第二个“周”。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孔子还是没有实现这一计划。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此后鲁国局势陡变:阳货不满足手上的权柄,企图通过政变尽灭三桓,但计谋失败,只能狼狈地逃亡齐国。

这时季桓子才幡然醒悟,意识到只有孔子才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于是请孔子出山,任中都宰(鲁国都城的长官)。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继而迅速升任司空(主管工程营建)和大司寇(主管刑狱)。

孑L子任职期间,对内整肃民风,仅三个月就让鲁国风气焕然一新;对外则通过夹谷之会威慑了齐国,帮助鲁国收回了之前被齐国占领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等地。

但好景不长,齐国见鲁国任用孔子日益强盛,深感威胁。

在齐大夫黎鉏的建议下,齐景公挑选了一些美貌的歌女和宝马送到鲁国。

最终,沉迷于美女宝马的季桓子耽于享乐,不理朝政,甚至在祭天时忘记给大夫分配象征尊重的祭肉。

这让孔子非常失望。

加之孔子的一些政策触及了鲁国贵族利益,无法贯彻到底。

55岁的孔子对鲁国当政者心灰意冷,选择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之路,寻找他心目中真正能理解、支持他的贤君去了。

周游列国的经过所谓“周游”,就是在全国各地奔波求职。

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行经卫、曹、宋、郑、陈、蔡六国以及楚国的边境,从55岁走到了68岁,最终返回了鲁国。

而卫国是孔子选择的第一站,拉开了周游列国的大幕。

卫国与鲁国接壤,关系密切。

孔子第一站选择这里,也许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原因,而是由于卫国是文王嫡子的封地,是姬姓诸侯。

孔子曾说:“鲁卫之政兄弟也。

”他或许觉得周礼能在卫国这样的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

刚到卫国的孔子雄心勃勃。

冉有为孔子驾车,看到卫国都城人口众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冉有问孔子:“这里人丁兴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变得富庶。

”冉有又问:“大家都富庶起来了,我们又该做什么呢? 孔子说:“教化他们。

”可见,孔子是怀揣着宏伟的计划,准备来这里大显身手的。

卫灵公对孔子亦是礼遇有加。

但不久之后由于小人进了谗言,卫灵公对这位刚来不久的客人起了疑心,派手下公孙余假监视孔子的日常生活。

孔子见状,担心自己还没站稳脚跟就被人陷害而获罪,所以只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

离开卫国后,孔子本想往陈国去,但是路过匡这个地方时,孔子一行突然被当地人团团围住。

原来,当地人将孔子错认为鲁国权臣阳货,而阳货曾经在匡当过官,任官期间横征赋税,虐待百姓,匡的百姓都十分痛恨他。

孑L子是替阳货背了黑锅。

众弟子见匡人来者不善,都非常害怕。

但孔子却十分镇定,他长叹一声,说道:“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区区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说罢,孔子横琴在膝上,一边弄弦,一边放声高歌。

弟子们见孔子毫无惧色,也逐渐镇定下来,与孔子一起吟唱。

就这样五天过去了,孔子一行的粮食虽然所剩无多,但弦歌之声不绝于耳。

后来,孔子派随从弟子到卫国做宁武子的家臣,得到卫国的帮助后,孔子一行才得以转危为安。

经过这么一遭,孔子只得返回了卫灵公身边,这次一待就是三年。

还闹出了一件影响师生关系的事件一一孔子见南子。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与宋国公子朝有私情,还仗着卫灵公的宠爱干涉卫国朝政。

卫国的太子蒯聩曾欲杀她而不成,反倒被逼出走。

南子仰慕孔子的名声,派人请求与孔子见面。

孔子本不愿见她,但南子是卫国的实权人物,推辞不得,孔子最终还是去了。

这件事惹得子路非常不快。

他不愿孔子去见南子,一方面是厌弃南子的品行,另一方面是不希望孔子借助南子这样的宫闱女子入仕。

孔子说道:“我之前是不愿意见的,现在迫不得已,但就算是见也要以礼相待,若是我做了什么不对的事,连上天都要厌弃我。

”最终,也正如孔子所言,南子与孔子以礼相会。

可见,孔子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碍于礼节与南子见面,又担心弟子误会自己,所以发下重誓自证清白。

可是,卫国还是让孔子失望了。

有一次,卫灵公以如何排兵布阵询问孔子,孔子回答道:“礼仪规定的事我倒是知道,至于军事我却闻所未闻。

”这话是在讽刺卫灵公不内修朝政,却整天想着对外扩张。

孔子心里也明白,卫灵公和南子只是想利用自己的名声来掩盖荒淫的朝政而已,并不是真正需要他的辅佐。

于是这一次,孔子彻底离开了卫国。

孔子在去陈国的路上,首先路过了宋国。

宋国的司马桓麓厌恶孔子,便派人将孔子及弟子们讲习场地上的大树砍倒了,以示警告。

此时的孔子还是一如既往地镇静,他告诉弟子们不要慌张:“上天既然把传扬道德的使命赋予我,桓腥他又能把我怎么样!”后来,孔子还是匆匆离开了宋国。

一路西行,孔子一行到了郑国。

人生地不熟的孔子还没进城门,便与弟子们走散了,只能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等人来寻他。

弟子们见老师失踪,纷纷四处寻找。

子贡在询问时,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 真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一听,这相貌正是孔子,便匆匆赶往东门。

找到孔子后, 子贡便将这段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可见,孔子虽然志向远大,但并非自负而不可一世,他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知。

不过孔子还是如愿入仕陈国。

虽然陈湣公屡次与孔子交谈,但谈话内容大都是一些周初的奇闻逸事,与朝政无关,至少《论语》中不见陈君问政孔子的记载。

三年后,陈国受到晋楚争霸的波及,孔子被迫再次离开。

在前往蔡国的途中,恰逢吴国攻打陈国。

战乱之时,粮食最是紧缺,孔子一行也断粮了,很多弟子都生了病。

幸亏楚国派楚叶公率军救陈,才得以转危为安。

楚叶公听闻孔子在陈国,便将他请到国中。

这位楚叶公据说上演过著名的“叶公好龙”闹剧,可他对孔子确实十分尊重。

只可惜他与孔子的政治主张颇为不同,孔子最终还是决意离开。

经历了楚国边境这一遭,孔子回到了陈国。

这次,也许是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已倦于四处奔波的孔子,决意回到鲁国。

这一年,孔子63岁。

返回鲁国的路上,又要经过卫国。

这时卫灵公已死,当年卫国太子蒯聩的儿子辄当了国君,是为卫出公。

这时卫国的时局很乱,晋国想送蒯聩回卫国做国君,但是辄却不让自己的父亲回来。

这样不孝的行为当然不容于孔子之眼。

子路于是就问孔子,如果卫君现在想要任用他,首先应该怎么做?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他, 当然是必须要纠正名分大事,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就这样,孔子在卫国又停留了四年,似乎是想要改变父子对峙的局面,但是终究未能成功。

当时卫国贵族孔文子与太叔疾关系紧张。

孔文子便想攻打太叔疾,出征前来询问孔子的意见。

孔子一行本为“复礼”而来,在卫国却被屡屡咨询军事,心中的不悦可想而知。

于是,孔子又拿出了当年对卫灵公说的那句话:“我只懂礼乐祭祀之事,甲兵征战我不知道。

”此事过后,孔子决意离开卫国。

孔文子想阻止他,孔子的回答坚定而决绝:“飞鸟能选择栖木,哪有反过来的道理!”说罢,孔子带领弟子毅然踏上了回国的路途。

回到鲁国后,孔子已是七旬老人,虽不得任用,但早已看破世事,也不以为意。

他退回书斋,以讲学为业。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孔子晚年悠游与豁达态度的写照。

周游列国的意义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他亲力亲为、践行大道。

如果要问孔子“圣”在何处,那便应该是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是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豁达,是他“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豪情。

千年后的我们,想要了解孔子也需如此,不仅需要读一读孔子说过的话,还要知道他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经历过的世态炎凉,才能更加明白为何司马迁敬他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千古“至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