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书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书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书法(一)原文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二)解析1. 首联-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描绘出登上岳阳楼后看到的壮阔景象。

站在岳阳楼上,远望岳阳城的景色尽收眼底,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湖。

这两句从空间上进行描写,展现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

2. 颔联-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是千古名句。

诗人笔下,大雁仿佛懂得人情,将诗人的愁心带走;而君山则像是衔来了美好的月亮。

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引”和“衔”字赋予了雁和山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此时欢快的心情。

3. 颈联-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进一步渲染了岳阳楼之高。

诗人感觉自己在云间安榻,在天上举杯饮酒,这种夸张的描写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出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

4. 尾联-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描写了诗人醉酒后的状态。

凉风吹来,吹得诗人的衣袖飘舞,既写出了一种闲适惬意的感觉,又与前面的欢快氛围相呼应,给全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李白书法特点(一)整体风格1. 李白的书法如同他的诗歌一样,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

他的书法笔画舒展自如,线条流畅,充满了灵动之感。

在书写过程中,笔势奔放,不受拘束,体现出他自由奔放的个性。

2. 其书法往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笔画的轻重缓急、疏密相间,就像诗歌中的韵律一样,富有变化。

例如,在一些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可能会有轻重的变化,笔画之间的间距也会根据书写的节奏有所调整。

(二)与诗歌风格的联系1.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的书法也同样如此。

在书法作品中,他可能会运用一些独特的笔法或者字体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浪漫情怀。

字体的形态可能会比较奇特,有些笔画会像他诗歌中的夸张描写一样,有超乎常规的伸展或者弯曲。

2.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自由、豪放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书法创作中。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出自唐代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赏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
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词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原文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翻译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解释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创作背景此诗是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诗文赏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二篇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二篇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二篇《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1登岳阳楼朝代:唐代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一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一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赏析一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原文】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赏析】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遇赦东归,游岳阳时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的朋友。

一般认为被赦免的李白,欢呼雀跃,心情轻快,所以才有抒发狂喜之情的《早发白帝城》以及本诗。

《早发白帝城》自然如此,可是本诗是否也如此呢?值得商榷。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此是极写岳阳楼高。

因为足够高,故整个岳阳城能一览无余。

而后诗人视线由远及近渐渐回收。

先看到江水向远方流走,接着视野豁然开阔,洞庭湖出现在眼前。

江水与洞庭湖无疑是相连的。

如果将渐行渐远的江水看作一枝花上细细的花枝,则洞庭湖便是这一枝花上膨大硕壮的那朵花。

是谓“川迥洞庭开”。

“迥”,读jiǒng,远。

在这两句里,我们应该注意“尽”和“迥”字。

诗人极目远眺,总有穷尽之时;江河蜿蜒而去,深入莽苍远方,则诗人想必对未来也有茫然之感吧?而江水的逼仄,更衬托出眼前洞庭湖的浩渺,则诗人的心情想必也因此变得稍微开朗一些了吧?这就有了下面两句。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这是写季节和时间的。

诗人登临岳阳楼,应是秋日傍晚。

大雁南飞,似将愁心带去;山高遮天,似衔好月而来。

“衔”是因为月在山后,其中一角为山所遮。

“来”是因为本来夜幕降临,山黑绰绰地看不见,直到月亮升起,将大山清晰地映照出来,好似一下子推送到诗人眼前。

此两句中的“愁”是呼应前面两句的。

证明“尽”和“迥”确实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烦忧。

未来不可期,现实很沉重。

虽然逃避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洞庭湖上,虽然洞庭湖如花朵般明艳,内心的愁苦却反而越积越多。

也不知立了多久,但闻秋雁声声,但见夜幕低垂,但见玉兔东升,但见群山毕现,诗人此时的心情仿佛变得空明沉静,所以有了这两句。

李白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李白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李白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⑴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名字不详。

岳阳楼:坐落在岳州郡治西南,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

西临洞庭,左顾君山,为湖南名胜。

⑵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阳市。

⑶迥:远。

一作“向”。

洞庭开:指洞庭湖水宽阔无边。

⑷“雁引”句:一作“雁别秋江去”。

⑸“山衔”句:指月亮从山后升起,如被山衔出。

⑹连下榻:为宾客设榻留住,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

连:一作“逢”。

⑺行杯:谓传杯而饮。

⑻回:回荡,摆动。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游赏玩乐的情景。

李白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前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

“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

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

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

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相关试题(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试作简要分析。

(9分)(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

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7)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阅读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诗人分明也有些醉意了。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5)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

②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

③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

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楼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赏析:此诗写于乾元二年(759) 秋,是李白遇赦东归后,与友人夏十二游岳阳楼时所作。

岳阳楼即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齐名,人称南国三大名楼。

在这座背倚滔滔长江、雄视八百里洞庭的名楼上,可将岳阳一带的壮丽景色尽收于眼底。

历代文士,每登此楼,多有佳作。

李白此诗,无疑是其中最为出色的篇章之一。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首句总写登楼俯看之景。

登上此楼,放眼四望,岳阳美景一览无余。

“岳阳尽”的“尽”字,一笔总括岳阳全景,语极精炼。

次句分写长江洞庭。

“川”指长江,在岳阳楼上向北眺望,远处奔流的江水依稀可见。

“洞庭开”,是说洞庭湖水明亮如镜、展现眼前。

诗人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一诗中,对洞庭湖也作过类似的描写:“淡扫明湖开玉镜。

”两相参读,不难体会出,“开”字在诗中实有“展开”之意。

许多鉴赏文章都将其仅仅理解为“开阔”,显然不够全面。

诗贵发端,古今皆然。

李白此诗,一落笔便勾勒出一幅长江洞庭烟波浩渺的图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确实非同凡响。

俯视之景,宏丽壮阔;仰望所见,更称人意:“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在诗人眼中,秋雁南飞,仿佛在为人分忧。

东山吐月,似乎来娱宾助兴。

这两句,与其说是写景,还不如说是在表现诗人面对这些景物时的主观感受。

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言情的表现手法,把秋雁、山月这些常见的自然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可亲可爱,生动而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

同是写景,开篇写得高远雄浑,这两句则妙趣横生。

诗人的笔触,或重或轻,或庄或谐,真是随物赋形,挥洒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面对着良辰美景和嘉宾盛筵,诗人不禁涌起无限逸兴壮思,一时间恍若身临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欢宴,周围白云缭绕。

席间行杯换盏,就如同在天上一样。

这两句极写岳阳楼之高,语虽夸张却不显得荒诞,反而让人觉得这才是醉人醉语,真率可爱。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著名诗作,全诗共十三句,流传甚广。

该诗主要描写了作者登上岳阳楼,俯瞰美景,感叹万物之美的情景。

全诗如下:
登岳阳楼
夏日登岳阳楼臨湖下,看雲海日長烟霞徐來送客楚山孤峰
迥自落日余辉山色空蒙雨露草木深情霜雪欲待乘長江去李白在这首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诗中的“雲海“、“烟霞“、“湖“、“山“、“草木“、“霜雪“等自然景观的描写,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同时,诗中的“送客楚山孤峰“、“欲待乘長江去“等句子,更是展现了作者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旅途的热爱。

唐诗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习题

唐诗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习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习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形容楼之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1.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2.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3.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4.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5.行杯:谓传杯饮酒。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试作简要分析。

(9分)(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

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7)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翻译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翻译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代•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这是一首关于:写景 的诗
翻译译文
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
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 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 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 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 上。”
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 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 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鉴赏《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吧。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唐代: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及注释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1.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2.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3.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4.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5.行杯:谓传杯饮酒。

6.回:回荡,摆动。

鉴赏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离亭燕》《浪淘沙 双燕又飞还》《暮过山村》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离亭燕》《浪淘沙 双燕又飞还》《暮过山村》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相关试题(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试作简要分析。

(9分)(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

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7)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阅读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诗人分明也有些醉意了。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5)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游岳阳楼记》比较阅读及译文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游岳阳楼记》比较阅读及译文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游岳阳楼记》比较阅读及译文[甲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乙文]游岳阳楼记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

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当水面,林木历历可数。

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②。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

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③,泫然不能自已也④。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

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然其束发登朝⑤,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⑥,有何可哭?(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注】①委:水流所聚,汇集。

①练:白色丝绢。

①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

①泫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流泪。

①束发:年纪轻。

①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穷:________(2)亭午:_________(3)左迁:_________(4)既:_________2.请用“/”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

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文语句。

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

4.乙文作者为什么认为滕子京不该靠着岳阳楼栏杆大哭?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甲诗]颔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意思-赏析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意思-赏析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意思|赏析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赏析作者:佚名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

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诗歌鉴赏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

诗歌鉴赏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 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 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 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 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 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释读登上岳阳楼,放眼远眺,天岳山一带,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江水浩淼,流向茫茫天边;洞庭湖面,波阔浪涌,汪洋无际。

大雁南归,高翔的翅膀,带走了我愁闷的心。

月出山缺,仿佛是君山衔来了浑圆的美好之月。

酣卧畅饮,恍若在天上飞杯换盏。

醉后,凉风四起,不胜寒意。

凉风习习,直吹得人,衣袖翩翩,飘舞不止。

猜读你流放夜郎,顺流而下,放舟江陵,南游岳阳,携夏十二,秋登岳阳楼,览景赋诗,感怀言情。

岳阳楼,临湖而起。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气蒸腾,直衬得岳阳楼,飞阁流丹,雄伟壮丽。

气蒸云梦,波撼岳阳,便是最好的明证。

登斯楼,凭栏望,极目湖光山色,蔚为大观,壮阔不已。

大江际天,湖开新景;归雁列阵,愁心远引;山月初升,山缺衔月;层楼下榻,如卧青云;推杯换盏,如饮天庭……凉风吹送,衣袂飘舞,诗人你仪态潇洒,风流自如。

你临风赋诗,心中快意,顷刻之间,妙句天成。

读罢,谁能想象你,此时竟是一个获罪流放的诗人?你的胸襟犹如岳阳之景,阔大豁然,敞亮高远。

因为雁引愁心,山月照临,正好登楼畅饮,举杯对天倾!正是身景相融,心境相随,物我合一,神与境契!难怪,你人生的失意,流放的冤屈,旅途的劳顿,皆随了登楼远眺而荡然无存!天地悠悠,湖水荡荡,秋雁远引,楼阁巍巍,你登楼一吟,遂成千古孤鸣。

不过,你毕竟大劫刚过,获罪在身,元气未复,与你的诗弟杜甫的登楼一吟、洪波共振、天地皆惊相比,中气略感不足,气势稍逊些许。

水天空阔,去途迢迢,恨好风不惜世间英物,诗人你即便壮词撼天,栏杆拍遍,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依然不改其志,不变其愿,亦是枉然。

是忧是乐,个中滋味,谁晓?范希文虽能解得千古忧乐,那已是几百年以后的事了,你若西天有知,不知然否?赏读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

岳阳楼高三层,建筑精美,气势宏伟。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相关试题(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试作简要分析。

(9分)(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

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7)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阅读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诗人分明也有些醉意了。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5)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

②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

③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

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楼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此是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作品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

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

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

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

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

这两句意境阔大,炼词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

鸿雁南飞,月升东,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
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

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无垠,矜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

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

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采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

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

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

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

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

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

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

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

五七律之中,以五律为主。

这首诗代表了他的五言律诗的风格。

《品汇》说: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

《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

这是说他的五律依然保留着古诗的遒劲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
词显、出乎自然的新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