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项羽本纪》,了解项羽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

2. 分析《项羽本纪》的文学价值,掌握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项羽本纪》的背景介绍: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项羽和刘邦的关系。

2. 项羽的生平事迹:江东起兵、垓下之战、乌江自刎等。

3. 项羽的性格特点:英勇善战、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等。

4.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对比、烘托、细节描写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项羽本纪》的背景、人物和事件。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项羽本纪》,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项羽的评价和感受。

4. 写作法:写一篇关于项羽的人物分析essay。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项羽的兴趣。

2. 阅读:《项羽本纪》全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讲解:讲解项羽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对项羽的评价和感受。

5. essay:写一篇关于项羽的人物分析essay。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发言质量。

2. essay: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项羽人物分析的深度。

3. 知识掌握:测试学生对《项羽本纪》和史记叙事手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史记》原著:《项羽本纪》的相关文本,便于学生对照学习和参考。

2. 相关注释资料:对《项羽本纪》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项羽相关历史资料:关于项羽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的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项羽。

4. 视频资料:关于楚汉争霸和项羽的视频资料,可以用来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历史背景。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项羽本纪》,使学生了解项羽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掌握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项羽本纪》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了解项羽的生平和英雄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项羽的英勇与悲壮,体会忠诚、勇敢、坚韧等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项羽本纪》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体会其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

2. 对项羽形象的多角度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项羽为例,探讨英雄形象的形成与特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项羽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项羽本纪》,了解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事件,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英4. 案例分析:选取项羽生平的典型事件,分析其英勇、悲壮、忠诚等品质。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目,如《刘邦本纪》、《韩信世家》等,加深对史记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项羽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和传说,如项羽戏下之战遗址、项羽墓等,增强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力。

七、评价策略: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鼓励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详细点评,关注对项羽形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扮演和贡献,包括讨论参与度、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2

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步骤与方法:1.利用课件听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和句读,听出语气的变化;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文章的感情与气势;教师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3.重点朗读第三、四两段,要求熟读成诵;4.检查朗读第三、四两段,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5.布置作业:找出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以及成语。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步骤与方法:1.检查字词,利用课件解决文章中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以及成语;2.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弄清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项伯;4.引导学生讨论、体会、学习作者的人物塑造手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刻划;5.布置作业:进一步朗读、熟悉、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写作目标是材料取舍详略的重要依据;了解项羽的生平,并初步了解人物评论的写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置疑能力)、认识能力(尤其是认识的深刻性)、辨证思维和探索性思维能力;德育目标: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

教学重点:材料取舍详略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写作目标。

教学难点:选材的过程,也就是客观材料主体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显示十二幅图画,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从而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课文名为《项羽本纪》,实际上,只是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后来已经成为专有名词的“鸿门宴”的故事。

《史记》中,“鸿门宴”的故事出现了四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三处作者的描绘。

讲授新课:1.课件显示、朗读“阅读材料一”,学生结合有关注释自学,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自己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点拨解决。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选修)《项羽本纪》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选修)《项羽本纪》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选修)《项羽本纪》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学会分析传记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够了解项羽的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2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且已经学习了《鸿门宴》,对《项羽本纪》的相关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这篇文章虽然较长,但是语言比较浅显,学生阅读时文言的字词障碍不多,难点在于能够结合作品辩证认识、评价项羽的性格特征。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分析传记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够对项羽进行辩证的认识、评价。

教学难点: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了解项羽的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检查预习情况请两位学生谈自己看完这篇文章后对项羽的一些看法。

2【导入】二、导入课文稍作评价(从是否从文章本身的角度得出的看法)后加以明确:项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下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作为旁观者、后来者,似乎应该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

今天我们就从项羽的性格入手,来寻找他失败的真正原因。

3【讲授】三、概述《项羽本纪》主要情节,明确本节课教学任务《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项羽本纪》说课稿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项羽本纪》说课稿

《项羽本纪》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3.学习作者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4.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评价项羽,正确分析项羽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对项羽进行辩证的评价。

3.探究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

4.掌握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三、说学法教育大家魏书生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但就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夯实基础应是首要任务。

据此,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1.悬念法——带着问题,接触文本2.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交流法——主动参与,总结规律。

4.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项羽本纪(一)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项羽本纪(一)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项羽本纪》(一)【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特殊文言现象。

2、品读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分析其早期性格特点。

3、品读第3节,了解“巨鹿之战”,分析项羽的将帅神威。

【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特殊文言现象。

2、分析项羽早期性格特点,了解“巨鹿之战”中项羽的将帅神威。

【学习过程】一、情境引读:1、背景资料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2、朗读课文,正音辨形狱掾()陇()亩舣()船甬()道釜()甑()力能扛()鼎被十余创()垓()下绐()觉寐()刈()旗二、整体感知:1、查阅资料制作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功业的顶点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英雄未路的终点2、速读课文,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项羽家世;第二部分(第2段):第三部分(第3段):;第四部分(第4段):第五部分(第5段):东城快战;第六部分(第6——8段):第七部分(第9自然段):项羽本纪赞。

3、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史记》的文学地位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分析《项羽本纪》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文学特色。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细读、讨论和写作,提升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文学鉴赏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学习《项羽本纪》,领会传统文化中的英雄情结和忠诚精神。

2.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培养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项羽本纪》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对历史人物复杂性格和命运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项羽本纪》,了解史记的基本知识。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具和辅助阅读材料。

1. 导入新课:介绍《史记》和司马迁,激发学生兴趣。

2. 文本细读:学生分段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深入理解。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人物性格、事件意义和文学手法。

4.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

四、教学评价学生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教师评价:1. 学生对《项羽本纪》的理解深度。

2. 学生对《史记》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教具:1. 多媒体投影仪。

2. 《史记》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

3. 历史地图和图片资料。

辅助材料:1. 史记全文或选段。

2. 项羽本纪的注解或解读文章。

3. 历史背景资料介绍。

六、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或时间线的方式梳理《项羽本纪》的主要事件。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项羽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对话,增强对历史场景的理解。

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 每组准备PPT,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和分析。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设计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设计

《项羽本纪》教案一. 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 学习过程:(一)概括介绍:《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

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

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检查学生对文中字词句用法的掌握情况;2、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对人物进行辨正地认识、评价,砥砺学生自我的人生修养;3、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重点】:学会从字里行间正确地辨正地去分析、认识历史人物;【教学难点】: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方法】:(1)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教学手段】:(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相传蒲松龄曾作过这样的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同学们,知道这对联中说得是哪个历史人物吗?对,他们分别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和越王勾践破釜沉舟,是怎样的一种魄力;卧薪尝胆,是怎样的一种坚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项羽,去领略英雄的风采。

(投影:明确教学目标)一、检查学生对本篇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二、初步感知,梳理思路(1)、课文节选部分共写了项羽一生的哪些事迹?1:项羽家世2:少年学习和言志3、巨鹿之战4-6、垓下之战(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拘渡和自刎)7-8:尾声9:赞(2)项羽成长小档案:四个阶段:吴中起兵---------起点巨鹿之战---------顶点鸿门之宴---------转折点垓下之战---------终点(3)郑板桥语小结:文中选择这三部分内容的用意:它们分别代表了项羽生活的各个重要阶段,人生的起点、顶点、终点,从而代表了项羽的一生。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下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高中语文 项羽本纪教案课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 项羽本纪教案课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案课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

2.把握项羽乌江自刎的形象。

3.掌握司马迁人物刻画的艺术。

教学重点:分析项羽的形象。

教学难点:人物刻画艺术的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高度赞美了项羽。

项羽是何许人也/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以其辗转腾挪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这一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进一步走进《项羽本纪》。

二.检查预习。

一人回答一题,其他同学觉得有问题的指出来。

三.品评鉴赏:回顾项羽早年情况:1。

要学万人敌,又不肯竟学。

心有大志,但做事虎头蛇尾。

2.彼可取而代也。

胸有大志,无所畏惧,胸无城府。

(与刘邦“大丈夫当如此也”进行比较。

)巨鹿之战:勇猛善战,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帐中别姬:着重分析“泣”一字。

四面楚歌,走投无路时内心无可奈何、回天无力之悲。

师生共同对“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一段进行品评鉴赏。

(1)项羽在“东城快战”中表现出了怎样的特点?神勇不减,所向披靡。

(2)项羽为什么这么英勇作战,是为了突出重围吗?不是,为了证明“天要忙我,非战之罪”(3)由此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刚愎自用盲目自信(4)乌江自刎:着重分析“笑”一字。

(学生讨论)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

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联系后人诗题乌江亭夏日绝句[唐] 杜牧 [宋] 李清照胜败兵家事不期,生当做人杰,包羞忍耻是男儿。

死亦为鬼雄。

江东子弟多才俊,至今思项羽,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肯过江东。

总结项羽:勇猛善战,胸有大志,无所畏惧,胸无城府,鼠目寸光,妇人之仁,残忍狠毒。

(联系鸿门宴和屠咸阳)(5)对于项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

分析以下评价,说说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乌江?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3.13项羽本纪教案1传记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3.13项羽本纪教案1传记选读

项羽本纪(节选)司马迁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

比如:《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1、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1分钟)——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

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2、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而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除以上诗人外还有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史记》及《项羽本纪》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掌握并运用史记的编撰体例和语言特色。

3. 分析并评价项羽的人物形象。

4.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史记》的文学特点及历史价值。

2.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3. 史记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史记的编撰体例和语言特色。

2. 项羽的人物形象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史记》及《项羽本纪》的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项羽本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史记》及《项羽本纪》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项羽本纪》,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史记的语言特色。

3. 分享交流:学生分享阅读体会,讨论项羽的人物形象。

4. 深入探讨: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评价其优缺点。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史记的文学价值。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项羽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质量,关注其对史记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或提问方式检验学生对《史记》编撰体例和语言特色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史记》其他篇章的阅读,比较其与《项羽本纪》的异同。

2. 邀请历史学者或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史记》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史记的特点和项羽的形象。

2. 考虑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课程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史记》及《项羽本纪》背景,学生自主学习。

2. 第二课时:分享交流阅读体会,分析项羽人物形象。

3. 第三课时:深入探讨项羽的评价,总结提升学习内容。

4. 第四课时:完成课后作业,评估和反思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案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案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项羽本纪》教案1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课时:2课时“传记”教学中“选修”与“必修”的不同:1.必修课堂教学中有引导学生进行内容概括、归纳的环节,选修教学则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前预习,课堂检查。

2.必修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认识传主,选修则要求在此之上进一步思考,对传主进行分析、评价。

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人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3.必修中是认识、了解传记这种文体,选修中则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写,怎样写更好,由此联系到其它文学形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标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借助字典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的生平。

(可以三四个人合作完成)课堂上通过提问检查。

二、解读文本,认识人物分部分阅读文章,注意挖掘细节,分析、概括各部分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小组讨论。

(一)少怀壮志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

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二)叱咤风云英勇非凡,霸气十足。

但比较缺乏沉稳,易怒,莽撞。

(三)垓下悲歌性情中人,豪气冲天。

但在谋略方面欠缺,看不清战争的实质。

(四)总结人是立体的,多种性格矛盾而统一地集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

而这复杂的性格就流露在人的一言一行中。

传记的写作要求作者首先要深入传主的生活,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在动笔前必须对传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司马迁穷尽其一生的精力来写作《史记》,在资料的准备上做足了工夫。

只有这样,在动笔写作时,才能恰当地将传主真实而全面地呈现出来。

虽时隔千年,但西楚霸王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通过司马迁的文字仍鲜活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第二课时三、关于传记的真实性关于项羽的《垓下歌》,有人提出项羽及其左右之人都已在突围中战死,即使项羽当时确曾做诗,但也无法流传下来。

项羽本纪(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本纪(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本纪(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项羽本纪》教案何海燕08.12【教学目标】了解司马迁笔下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2 、学习司马迁通过对人物生平全过程的交代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学习司马迁通过几件事刻画一个人物形象的写法。

4 、学习司马迁通过一个故事展现两个或更多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1 、学习司马迁通过对人物生平全过程的交代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学习司马迁通过几件事刻画一个人物形象的写法。

3 、分析项羽性格。

【教学重点】1 、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 、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 、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讨论课时安排】5 课时第一课时(23)总课时数:105时间:12.14 周日【教学目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了解项羽的生平。

能够整体把握课文给课文分层。

【教学过程】检查复习朝诸侯群臣:使动置酒未央: 省略介词”于” 为太上皇寿:祝寿名作动无赖: 没有依赖谋生的手段/蛮不讲理力: 努力名作动孰与: 表比较教之歌:教之(以)歌老人:老朋友/已去世的人游子悲故乡:怀念日乐饮极欢:整天之邑:到比沛词句:和……一样导入新课学生回忆《鸿门宴》说说心目中的项羽的形象。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下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作为旁观者、后来者,似乎应该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

项羽生平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高中语文 项羽本纪教案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项羽本纪教案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亚父者,范增也
此亡秦之续耳
2.状语后置:
与籍避仇于吴中
项王军壁(于)垓下
乘势起陇亩之中
饮于帐中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状语后置)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状语后置)具告以事(状语后置)
3.省略句
以(之)赐公
汉王为(之)发哀
吾闻之(于)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乘势起(于)陇亩之中
4、被动句
吾属今为之虏矣
5、宾语前置
乃谓其骑曰:“何如?”
籍何以生此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6、固定句式
孰与君少长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三、练习巩固:
限时做三维设计习题。

《项羽本纪》(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项羽本纪》(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项羽本纪》(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项羽本纪》(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1在苏教版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人物项羽。

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颇为出色的政治家。

《项羽本纪》在中华文化史上曾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史料。

如何利用苏教版的选修教案设计,来深入研究《项羽本纪》呢?教学目标:1. 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战争史和人物传记等方面的兴趣;2. 了解中国历史上关于项羽的多个版本的故事,理解中国历史中战士与智者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层次不同的学生语文文学素养的水平。

教学内容:1. 概括描述《项羽本纪》中的重要人物、事件、故事情节, 对比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排列网络资料、调阅材料、互动切片,从这些角度来观察历史事件的多重性, 并加以评价和吸收教参中给出的、学生自己搜集的学科知识和信息。

2. 发掘《项羽本纪》中某一段故事细节,进行分析和评价,体验古人运用的战争策略和游戏,理解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全面批判个体的是非行动;3. 给学生结合教参, 阅读《项羽本纪》选段,梳理人物、情节、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建构起对“历史背景”意义的框架,以当地的情境、历史风貌或现有经验来识别、理解、评价书中的措辞,特别是作者所采取的暗示手法;4. 在文化背景、恢弘叙事和人物描写等方面探究史书本身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历史文献的能力,理解文学与真实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1. 交互式教学:运用讲授、研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方式,与学生一起建立起对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兴趣,从而在兴趣的驱动下进一步学习。

2. 项目制学习: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分工合作,深入学习其中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评价方法:1. 成果评价:学生设计良好的研究展示、学习心得体会,评估所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项羽本纪》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学习《项羽本纪》的人物刻画艺术。

2、学会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思考。

3、感受项羽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加深对人生的认识。

[教学重点]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学习《项羽本纪》的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难点]探究项羽的性格特点及辨证地评价项羽。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不能解决的课堂上提问。

〔2〕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内容,并结合必修三《鸿门宴》和查找的项羽生平资料,为他写一个五十字左右的简介。

二、导入课堂:导语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假设何!这是项羽与自己宠妾虞姬离别时的感慨悲歌,他是被誉为历史上最猛的勇将,他又拥有一腔侠骨柔情,他就是让人有怜又怨、又赞又恨的项羽们就来打开尘封的历史大门,走进项羽这位悲剧英雄。

三、疏通文意《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彩的一篇,同学们要想领略其中的奥妙,先要解决字词障碍。

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自己疏通文意,接下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请学生起来回来〕〔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2〕狱掾.〔〕〔3〕力能扛.鼎〔〕〔4〕时不利兮骓.不逝〔〕〔5〕田父绐.曰“左〞〔〕〔6〕项王嗔.目而叱之〔〕〔7〕刈.旗〔〕〔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9〕乃自刎.而死〔〕〔10〕舜目盖重瞳..子〔〕〔11〕自矜.功伐〔〕〔12〕岂不谬.哉〔〕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学生自己校对,用红笔订正。

个别字词老师重点强调〕〔1〕毋妄言,族.矣〔2〕又不肯竟.学〔3〕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4〕以故.事得已〔5〕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6〕楚兵冠.诸侯〔7〕无不膝.行而前.〔8〕九.战,绝.其甬道〔9〕项王军壁.垓下〔10〕辟.易数里〔11〕骑皆伏.曰〔12〕田父绐.曰〔13〕于是..千里..项王乃欲东渡乌江〔14〕地方〔15〕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1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18〕乃.引“天亡我〞〔19〕何兴之暴.也积累和掌握文言知识是学习《史记选读》的重要方面,大家要稳扎稳打,不可懈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 学习过程:(一)概括介绍:《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

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三)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终点(四)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1、活用词: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为秦王翦所戮者也。

(判断句)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倒装句)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思考:(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

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

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

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明确:两件。

一是少时学情。

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

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

(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五)浏览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1、活用词: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3、古今异义: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二>思考: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

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明确:侧面烘托。

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3、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明确:破釜沉舟。

<三>点拨:巨鹿之战的意义。

有三。

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

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

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明确:1、重点词: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项王则夜起(名作状)时不利兮骓不逝2、重点句:是何楚人之多也饮于帐中<五>思考: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

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

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

《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试赏析下面这首诗。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

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入敌手。

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

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

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

“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

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

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

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

《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一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

《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没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

(附:《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这是说,项羽、英布、彭越这些所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

语出弱女黛玉,所言极是。

(六)研读第五段,<一>梳理重点词句。

1、通假字①辟易数里②骑皆伏曰2、重点实虚词①汉军乃觉之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③田父绐之曰④期山东为三处⑤汉军皆披靡3、古今异义愿为诸君快战4、重点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二>思考讨论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明确:用了夸张手法。

示项羽威猛。

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

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

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

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七)研读第六段,梳理重点词句。

<一>基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②地方千里2、活用词①亦足王也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④马童面之3、实虚词①无以渡②项王亦被十余创4、重点句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③吾为若德<二>思考:1、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明确: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明确: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

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启示:人生在世,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八)读第七、八、九自然段<一>重点词句1、通假字乃持项王头视鲁2、活用词①豪杰蜂起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3、古今异义①然羽非有尺寸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4、重点句①乘势起陇亩之中②何兴之暴也5、实虚词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②乃引“天亡我”③鲁父兄乃降④自矜功伐⑤何兴之暴也⑥岂不谬哉思考:司马迁的点评应怎样理解?明确: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灭亡之速。

一赞一叹,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