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以现代化的视角解读抗日战争-模板

合集下载

抗日战 争胜利的国际视角作文

抗日战 争胜利的国际视角作文

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视角作文《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视角》在历史的长河中,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从国际的视角去审视,会发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场全球范围内正义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时候,世界各地都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而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抗日的烽火熊熊燃烧。

先来说说国际盟友的支持吧。

美国,这个远在大洋彼岸的国家,给了中国不少的援助。

从军事装备到物资补给,他们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抗日的力量。

想象一下,一批批崭新的枪支弹药,一箱箱救命的药品和食物,从遥远的美洲大陆跨越重洋来到中国,这对于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来说,是多么大的鼓舞!那些美国飞行员驾驶着战机,与中国军人并肩作战,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为保卫中国的领空而英勇战斗。

苏联老大哥也没闲着。

他们派出了精锐的部队和军事顾问,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出谋划策,提供战略指导。

那些苏联的军事专家,严谨而又认真,他们和中国的将领们一起研究作战方案,制定战略布局,就像一群智慧的大脑在共同破解一道复杂的谜题。

再看看欧洲的战场。

纳粹德国的肆虐让欧洲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可即便如此,他们对抗法西斯的斗争也间接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减轻了压力。

当希特勒的军队在欧洲横冲直撞时,日本法西斯也不得不分散精力,提防着可能来自欧洲的威胁。

这就好比是一场拔河比赛,欧洲战场的拉扯让日本没法全心全意地对付中国,给了中国军民喘息和反击的机会。

而在亚洲,其他受到日本侵略的国家,也和中国心心相印,共同抵抗着日本的残暴统治。

东南亚的国家,他们虽然力量相对弱小,但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抗争。

老百姓们藏起粮食,不给日本侵略者一丝一毫的补给;游击队员们穿梭在丛林中,给日军制造各种麻烦。

这种团结一心的抵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从国际舆论的角度来看,抗日战争的胜利也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创新与现代化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创新与现代化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创新与现代化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艰苦卓越的历史时期。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以其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创新的战术手段,成功地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军事创新和现代化两个方面,探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

一、军事创新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由于装备落后、战术陈旧,中国军队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常常处于劣势。

然而,中国军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积极探索军事创新的道路。

一方面,中国军队加强了对现代化武器的研发和生产。

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几乎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但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军队逐渐摸索出一条自主研发生产武器的道路。

例如,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研制了一系列火箭炮、手榴弹等新型武器,有效地提升了作战能力。

另一方面,中国军队注重战术创新。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战术方法。

例如,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广泛采用游击战和地道战等非常规战术,有效地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力。

此外,中国军队还注重对敌情的侦察和研究,不断改进战术方法,提高了作战效率。

二、现代化进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一进展主要体现在军事思想、组织结构和装备水平等方面。

首先,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一套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军事思想。

中国军队认识到,要打赢一场现代战争,不仅需要有强大的装备和作战能力,还需要有科学的指挥和战略思维。

因此,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加强了军事教育和训练,培养了一批具备现代战争思维的军事指挥人才。

其次,中国军队进行了组织结构的改革。

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结构调整。

例如,中国军队成立了一支由专业军事指挥人员组成的总部部队,提高了指挥效能。

此外,中国军队还加强了军事后勤和补给保障,为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中国军队在装备水平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逐渐摆脱了依赖外国援助的局面,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现代化武器装备。

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与启迪

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与启迪

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与启迪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次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带来了变革,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觉醒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与启迪。

首先,抗日战争胜利使中国政治走上正确的道路。

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政府的腐败和内部分裂问题严重,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然而,在抗日战争中,各个政治派别和社会阶层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通过团结一心,形成统一的政治力量,才能够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因此,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抗日战争胜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但同时也催生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他们在战争结束后,积极参与到国家的重建和经济建设中。

中国政府也意识到,只有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

因此,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强对科技的投入,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这些努力使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此外,抗日战争胜利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在战争期间,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展现了强大的团结和抗争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

因此,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强烈的进取精神,人们开始追求知识和创新,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改革。

这种社会精神的觉醒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最后,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民族精神的觉醒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与启迪。

在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展现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怎样以现代化的视角解读抗日战争近代史论文

怎样以现代化的视角解读抗日战争近代史论文

怎样以现代化的视角解读抗日战争近代史论文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近代史相关论文:怎样以现代化的视角解读抗日战争。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怎样以现代化的视角解读抗日战争全文如下:抗日战争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但是,以往人们的研究视角,更多的是集中在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方面,即以革命史的范式来解读这段历史。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有人注意到抗日战争实际上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发生过极大影响,于是,试图以现代化的范式来重新解读这段历史。

(笔者所见如:王立胜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载《北京党史研究》1995年第6期;时国荣的《试论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载《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第1期;袁成毅的《现代化视野中的抗日战争》,载《史林》2010年第1期)而我认为,如果以现代化的视角来解读抗日战争历史,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种结论。

一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本来就不是中国社会内部自身现代性积累和成熟的结果,而是对外部挑战所做出的回应。

”(袁成毅:《现代化视野中的抗日战争》,《史林》2010年第1期)仅就这点来看,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最初历程是十分相似的。

两个国家都是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开港的,而开港的结果同样是使本国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了两国社会的强制导向。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对这一强制导向的回应。

但不同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外部条件,日本很快地进行了自身调整,比较快地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并且学着西方列强的样子,通过对外扩张,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

中国却不同,洋务运动并没有带来倡导和实施者所希望的结果,现代化的进程不仅十分缓慢,而且还经常地由于外部的侵略而被迫停滞。

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次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国家格局,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一、政治上的启示抗日战争使得中国政府认识到,只有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才能有效地组织战争,维护国家安全。

因此,战后建立的新中国采取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加强国家管理和统一领导。

同时,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战后成为中国政治的主导力量。

二、经济上的启示抗日战争使得中国意识到,只有通过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才能摆脱贫困和弱势地位。

因此,战后中国着力发展工业,推行计划经济,并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这些举措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三、军事上的启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战后,中国重视军事现代化建设,投资大量资源和人力培养军事科技人才。

这使得中国军队在后来的现代化进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军事实力,为国家安全和和平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社会文化上的启示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中国社会形成了抗战共识和团结一致的精神。

社会各界都参与到战争中,形成了浓厚的抗战氛围,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进步。

这种抗战精神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道德支撑。

总之,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政治上,中国开展了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国家集权和领导能力。

经济上,中国注重发展工业和科技创新,推行计划经济,为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上,中国重视军事现代化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和平发展。

社会文化上,中国形成了浓厚的抗战精神,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和进步。

这些启示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抗日战争历史不仅是一个值得怀念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目标而努力奋斗的重要里程碑。

抗日战 争如何促进了中 国社会的现代化

抗日战 争如何促进了中 国社会的现代化

抗日战争如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其悲壮而又充满力量的历史篇章。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捍卫国家主权的伟大斗争,更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且多方面影响的重大事件。

首先,抗日战争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和团结,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不分阶层、不分地域,共同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人们开始深刻反思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

这种觉醒和团结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阶层隔阂,让人们认识到只有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才能真正摆脱被侵略、被压迫的命运。

其次,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内迁和发展,促进了工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为了避免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设施落入敌手,大量工厂企业向内陆迁移。

这一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过度集中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内迁的工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工业生产也不得不加快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为日后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再者,抗日战争时期,教育事业也在艰难中前行,并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培养了大批人才。

学校在战火中坚持办学,师生们冒着生命危险传播知识。

教育的内容也更加注重实用和科学,培养了大批能够适应战争需要和国家建设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在战后成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此外,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战争的需求迫使中国加大对军事科技的研发投入,在武器制造、通讯技术、医疗救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战后中国科技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战争期间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也让中国有机会接触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拓宽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视野。

抗日战争还加速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团结抗日、建立民主政治的主张,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响应。

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

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

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2011020359 马东辉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断裂(一)旧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殖民地化或边缘化趋势加重(二)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严重衰退(三)旧本帝国主义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严三摧残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国现代化模式转换的契机(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走向摆脱依附的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迭择性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墓础(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把现代化的推进所必需的社会中心定向于中国共产党(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使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人民的新的文化共识,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四)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准备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抗战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己经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中国的纲领.这一纲领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论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论》中,其正确性得到了人民的承认和历史的充分证明。

所以,正象毛泽东所说的:“中国共产党在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24年中,创造了这样的地位,就是说,不论什么政党或社会集团,也不论是中国人或外国人,在有关中国间题上,如果采取不尊重中国共产党的意见的态度,那是极其错误而且必然要失败的。

因为我们的意见符合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最忠实的代言人,谁要是不茸重中国共产党,谁就是实际上不尊重最广大的中国人民,谁就一定要失败。

”“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砒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⑧当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提出一个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具有强烈现代意识和深邃世界眼光的纲领时,这已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流。

抗日战 争胜利与中 国现代化演讲稿

抗日战 争胜利与中 国现代化演讲稿

抗日战争胜利与中国现代化演讲稿《抗日战争胜利与中国现代化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回顾一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历史——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捍卫尊严的伟大斗争,更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转折点。

抗日战争是一场残酷而持久的战争。

从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的大好河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惨绝人寰的惨案。

南京大屠杀中,三十万同胞惨遭杀害,鲜血染红了长江;731 部队进行的活体实验,残忍至极,令人发指。

然而,面对如此残暴的敌人,中华民族没有屈服,没有退缩。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无数英勇的战士们前赴后继,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从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百团大战给敌人沉重的打击;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跳崖,到八女投江的壮烈牺牲,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至深,每一位英雄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让我们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这一胜利,不仅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战争中,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抗战,牵制了大量日军,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

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场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共同抗击外敌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合力。

这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启示71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今天,我们认真回顾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的抗战道路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道路决定命运”。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道路一旦走错了,南辕北辙,再怎么费劲也无法达到预定目标;道路选择时犹豫不决,争执不休,你说往东,他要往西,势必分散力量,最后也会一事无成。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动员和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和独立自主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指明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

全面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

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实行这样的路线,才能引导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并使这个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

1938年5月,毛泽东撰写了《论持久战》,明确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中国持久的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

持久战总的战略方针,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都强调了抗日战争全过程中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

实践证明,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充分发挥了人民军队的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是特定条件下最好的作战形式,是党领导下人民武装力量战胜敌人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

抗战胜利的经验告诉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初中生如何在作文中表达对抗日战 争的理解

初中生如何在作文中表达对抗日战 争的理解

初中生如何在作文中表达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初中生如何在作文中表达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对于咱们初中生来说,抗日战争可是一段沉重又充满力量的历史。

要在作文里把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写清楚,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就拿我之前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经历来说吧。

那是一个阳光还算不错的周末,我跟着爸妈走进了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地方。

一进门,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把我镇住了。

展厅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展品,有锈迹斑斑的大刀,有破旧的军装,还有一封封字迹已经模糊但饱含深情的家书。

我站在一个玻璃展柜前,眼睛盯着一双草鞋,那鞋子破破烂烂的,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战士们走过的艰难路程。

我凑近去看旁边的介绍牌,上面写着这双草鞋是一位年轻战士穿过的,他跟着队伍翻山越岭,走过了无数的坎坷道路。

我的脑海里一下子就浮现出那个画面:一个瘦弱但坚定的身影,穿着这双草鞋,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带着对抗敌的决心。

再往前走,看到了一面满是弹孔的墙壁展示。

那些弹孔密密麻麻的,就像一张张愤怒的嘴巴,在向我们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我忍不住伸手去触摸那些弹孔,指尖传来的粗糙感让我心里一阵颤抖。

我在想,当年子弹飞射过来的时候,战士们是怎样的心情?他们有没有害怕?但我马上就觉得自己这个想法很傻,他们怎么会害怕!他们心中充满的是保卫祖国、保卫家人的勇气和信念。

还有一组照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群孩子,他们本该是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玩耍的年纪,可眼神里却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他们的衣服破破烂烂,脸蛋脏兮兮的,身后是被战火摧毁的家园。

看到这些,我心里特别难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个模拟的战场场景。

硝烟弥漫,喊杀声仿佛就在耳边。

战士们冲锋陷阵,他们的脸上满是尘土和鲜血,但眼神中却透着无畏和坚毅。

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心跳,那种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惜牺牲一切的决绝。

从纪念馆出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一直在想,抗日战争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又该怎样去理解这段历史,并在作文中表达出来呢?我觉得,首先要写出战争的残酷。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队改革与现代化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队改革与现代化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队改革与现代化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斗争,也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和争取国家独立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军队改革与现代化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军队组织的优化、装备武器的升级、战术思想的变革以及军事训练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优化军队组织为了应对日本侵略者强大实力的挑战,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了大规模的组织调整和改革。

首先,国民党军队采取了集团军制度,通过将原来的军队分散的散兵游勇整编为由正规军组成的集团军,提高了指挥和协同作战的效率。

同时,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军队实行了选拔制度和优胜劣汰的原则,提拔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员和军事人才。

二、升级装备武器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努力提升装备武器水平,以应对日本侵略者的挑战。

中国从国内外购买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包括枪械、炮兵、装甲车辆等。

同时,中国也加大了对军事工业的投入,自行研发和生产武器装备。

在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中国军队已经可以自行生产和装备了一些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如飞机、火炮和坦克等,大大增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

三、变革战术思想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也进行了战术思想的变革。

中国军队意识到传统的战斗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开始注重甚至强调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的有机结合。

中国军队灵活运用集团军、师团、旅团等不同规模的作战单位,采取阵地防御、战略反攻等战术,有效地对抗了日本侵略者。

四、提高军事训练水平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注重提高士兵的军事技能和战斗素质。

军事训练成为了每个士兵必须经历的日常任务,通过组织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和实战训练,培养出了一支具备较高战斗力的军队。

同时,政治教育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加强了官兵的思想教育和政治觉悟,提高了战斗士气和团结力。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军队改革与现代化的努力,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中国军队的组织优化、装备升级、战术思想变革以及军事训练的提高,无疑都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 争如何成为中 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抗日战 争如何成为中 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抗日战争如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抗日战争如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更在诸多方面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首先,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战争爆发前,中国社会存在着各种分散的利益群体和地域观念,民族凝聚力相对较弱。

然而,日本的侵略行径让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存亡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面对共同的敌人,人们开始超越地域、阶级和党派的界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

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当全体国民都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而奋斗时,就能够汇聚起强大的力量,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其次,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内迁和发展。

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中国东部沿海的工业发达地区,试图摧毁中国的工业基础。

为了保存民族工业的火种,大量工厂企业纷纷向内地迁移。

这一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却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内迁的工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内地建立了新的工业基地,为中国的工业现代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后方的工业生产得到了大力发展,生产出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提高了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再者,抗日战争激发了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在战争的紧迫需求下,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积极投身于军事科技的研究和开发。

例如,在武器制造方面,努力改进和仿制各类枪炮弹药,提高了武器的性能和产量;在通信技术方面,加强了无线电通信的研究和应用,保障了军事指挥的顺畅;在医疗卫生领域,积极探索防治伤病的方法和药物,提高了医疗水平。

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战后中国科技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人才。

抗日战争还促使中国的教育事业进行了重大改革和发展。

战争的爆发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但中国政府和教育界人士并没有放弃教育事业。

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现代史中的抗日战争解读

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现代史中的抗日战争解读

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现代史中的抗日战争解读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现代史中的抗日战争解读中国现代史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史中的抗日战争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一、抗日战争的背景抗日战争起因于日本侵略中国的侵略行径。

自20世纪30年代初至1945年,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浴血战争。

日本侵略者采取了日寇在侵略中国过程中的残酷手段,中国人民挺身而出,勇敢抵抗,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

二、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1.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向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抵抗,这标志着抗日战争的正式开始。

2.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发动了一场著名的大屠杀事件。

数万名无辜平民被残忍杀害,中国人民的愤怒与抵抗再次被激发。

3. 八年抗战: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各地陆续爆发了许多重要战役,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台儿庄战役等。

中国军民顽强抗战,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殊死搏斗。

4. 重庆谈判:1945年4月,中国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重庆谈判》。

根据谈判结果,日本同意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正式胜利。

三、抗日战争的重要影响1. 团结意识的觉醒: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民族精神得以激发,在艰苦的战斗中团结在一起。

全民抗战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共同理念,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兴起的抗日文化: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产生了许多反映抗战和民族精神的文化作品,如电影《风云儿女》、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这些文化作品成为抗日战争的精神象征。

3. 对国际形势的影响:抗日战争是二战东方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战争中的表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中国抗战的胜利扭转了国际形势,加速了日本侵略势力的衰落。

四、抗日战争的历史启示1. 国家独立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而进行的战争。

抗日战 争胜利的现代意义演讲稿

抗日战 争胜利的现代意义演讲稿

抗日战争胜利的现代意义演讲稿《抗日战争胜利的现代意义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共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沉重而英勇的篇章,它的胜利,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首先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和残暴,中华儿女没有屈服,没有退缩。

从东北的林海雪原到南方的丘陵水乡,从华北的平原大地到西北的黄土高原,无数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

他们有的告别了温馨的家庭,投身到前线的枪林弹雨中;有的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深入敌后开展艰苦的游击战争;有的不顾个人安危,为了传递情报、保护同志而英勇牺牲。

正是这种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们的民族在绝境中奋起,在苦难中坚守。

这种民族精神,成为了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动力,也成为了我们现代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牺牲和顽强的抵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军,有力地支持了盟军在其他战场的作战。

中国的抗战,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民族形象。

战后,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这一地位的提升,为中国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经济建设措施,如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等,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

同时,战争也促进了中国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发展。

为了支持抗战,国内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科技研究也在艰难的环境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这些进步和发展,为战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

抗日战 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演讲稿

抗日战 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演讲稿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演讲稿《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历史——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充满血与火、生与死的抗争,是一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伟大斗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领土被割让,主权被践踏。

而在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经过十四年的艰苦抗争,终于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土地,收复了被侵占的领土,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这一胜利,让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命运,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长期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面对列强的侵略往往处于被动挨打、割地赔款的局面。

这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民族自尊心也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然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

我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让我们自己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这种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增强,成为了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再者,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在抗日战争中,无论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是海外华侨;无论是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各个民族,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这种全民族的大团结,打破了地域、阶级、民族的界限,形成了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战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的胜利还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队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队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队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重要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队改革及现代化进程,并分析其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1. 战前准备和外部支援的重要性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军队为了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中共领导的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经历了严峻的考验,锻造出了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

同时,国民党军队也经历了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积累了战斗经验和军事力量。

此外,中国还得到了苏联的重要支援。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技术援助和军事顾问,这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军队改革和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军队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以提高作战能力和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

首先,中国军队加强了军事组织建设。

中共领导的红军实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建立了灵活高效的指挥体系和作战机制。

国民党军队也在财政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推动下,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军事组织架构。

其次,中国军队加强了军事技术力量的发展。

中国积极引进和吸收西方军事技术,加强了军事工业的建设和军事技术的研发。

特别是苏联的支援,使中国军队获得了大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提高了作战效能。

此外,中国军队还进行了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的改革。

军队加大了对官兵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军事院校也得到了加强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军事专家。

3. 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队改革与现代化进程对战争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军队改革提高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军事组织的改革使中国军队具备了灵活指挥和协同作战的能力,提高了战斗的效果和反击日军的能力。

军事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军队拥有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增强了作战的力量和抵抗侵略的能力。

其次,军事训练和教育的改革提高了中国军队的素质和士气。

抗日战 争胜利对中 国军 事现代化的推动演讲稿

抗日战 争胜利对中 国军 事现代化的推动演讲稿

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推动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推动这一重要话题。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历史。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捍卫尊严的伟大斗争,更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抗日战争的爆发,让中国军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深刻认识到了自身与现代化军事力量的差距。

在战争初期,我们面临着武器装备落后、军事战术陈旧、军事指挥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然而,正是这些残酷的现实,激发了中国军队追求现代化的决心和动力。

在武器装备方面,抗日战争促使中国开始大力发展自主军工产业。

战争期间,由于外部援助的不确定性和有限性,中国意识到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障武器供应。

于是,各地纷纷建立兵工厂,虽然条件艰苦,但通过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不懈努力,我们逐渐能够生产一些简单的武器弹药,如步枪、手榴弹等。

这为后来中国军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战术方面,抗日战争让中国军队广泛接触和学习了世界先进的战术理念。

与日军的作战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摒弃了一些陈旧的战术思维,开始注重灵活运用战术,强调游击战、运动战等多种作战方式的结合。

这种战术上的转变,不仅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也使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军事指挥体系在抗日战争中也得到了优化和完善。

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要求指挥系统更加高效、灵活。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逐渐建立起了一套适应战争需要的指挥体系,加强了各级指挥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高了指挥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抗日战争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在战争中,无数将领和士兵经受了战火的考验,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们在战争中成长,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持。

此外,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这种民族精神的凝聚,为中国军事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们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军事现代化,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尊严。

怎样以现代化的视角解读抗日战争

怎样以现代化的视角解读抗日战争

作者: 荣维木[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北京,100006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13-15页
主题词: 中国现代化进程;抗日战争;研究视角;解读;中国近代史研究;战争历史;党史研
究;1995年;1998年
摘要:抗日战争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以往人们的研究视角,更多的是集中在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方面,即以革命史的范式来解读这段历史.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有人注意到抗日战争实际上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发生过极大影响,于是,试图以现代化的范式来重新解读这段历史.(笔者所见如:王立胜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载<北京党史研究>1995年第6期;时国荣的<试论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载<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第1期;袁成毅的<现代化视野中的抗日战争>,载<史林>2005年第1期)而我认为,如果以现代化的视角来解读抗日战争历史,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种结论.。

抗日战争给当代青年的启示论文

抗日战争给当代青年的启示论文

抗日战争给当代青年的启示论文当代青年在描写抗日战争论文的时候,可以抓住这场战役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给当代青年的启示论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抗日战争给当代青年的启示论文篇1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解放战争,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着伟大意义,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

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

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

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

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

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面作战。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日军进军西印度洋,必然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

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因此,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在宣言上领衔签字。

1945年4月筹建联合国,会议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

民族建设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局部抗战对国家现代化的启示

民族建设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局部抗战对国家现代化的启示

民族建设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局部抗战对国家现代化的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建设的现代化路径一直备受关注。

局部抗战是中国民族建设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于国家现代化的启示深远而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局部抗战对国家现代化的启示,以及如何在现代化的道路中建设多民族国家。

一、局部抗战对国家现代化的启示1.团结合作。

局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的驱动下,不断加强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局面。

这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化建设需要团结合作的国家精神,只有形成团结一体的局面,才能够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2.全面发展。

局部抗战时期,全民抗战成为了全国人民关注的大事,政府也全力推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这提醒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考虑到全面发展的问题,不能只是一味地关注经济的发展,还要注意文化、科技、教育等综合性因素的发展。

3.人民至上。

局部抗战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奋斗在抗战的战场和后方,为了民族大义和国家的繁荣稳定。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也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各种需求。

只有真正实现人民至上,才能够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

4.多方合作。

局部抗战时期,不仅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还有盟军的支持,不同阶层的人民的积极参与,城乡、军民等多方合作共同完成了抗战的历史壮举。

这也告诉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多方合作,不断强化各方面的联动,才能够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多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如何在多民族国家中实现现代化建设呢?首先,需要根据不同民族生活和文化习惯的差异,建立起相应的政策、法律、制度等体系,为各民族的平等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需要加强西部和其他经济落后地区的开发,特别是要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还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的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逐步解决区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还需要重视多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以现代化的视角解读抗日战争【摘要题】抗日战争史研究【正文】抗日战争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但是,以往人们的研究视角,更多的是集中在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方面,即以革命史的范式来解读这段历史。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有人注意到抗日战争实际上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发生过极大影响,于是,试图以现代化的范式来重新解读这段历史。

(笔者所见如:王立胜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载《北京党史研究》1995年第6期;时国荣的《试论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载《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第1期;袁成毅的《现代化视野中的抗日战争》,载《史林》20XX年第1期)而我认为,如果以现代化的视角来解读抗日战争历史,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种结论。

一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本来就不是中国社会内部自身现代性积累和成熟的结果,而是对外部挑战所做出的回应。

”(袁成毅:《现代化视野中的抗日战争》,《史林》20XX年第1期)仅就这点来看,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最初历程是十分相似的。

两个国家都是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开港的,而开港的结果同样是使本国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了两国社会的强制导向。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对这一强制导向的回应。

但不同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外部条件,日本很快地进行了自身调整,比较快地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并且学着西方列强的样子,通过对外扩张,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

中国却不同,洋务运动并没有带来倡导和实施者所希望的结果,现代化的进程不仅十分缓慢,而且还经常地由于外部的侵略而被迫停滞。

而中日甲午战争,更拉开了两国的差距,使得两国的现代化进程发生了根本的不同。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这些赔款,是当时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是日本年财政收入的4倍多。

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中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化的八幡制铁厂,一部分用来发展现代教育。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破坏为条件的。

如果说甲午战争已经表明日本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发起的第二次侵略战争,则完全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

但严格说来,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工业化运动,还不是纯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化运动。

尽管它对新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由于生产关系中残存了太多的封建因素,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对列强国家有很大的依赖性,使得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又受到了诸多限制。

而即使是这样的对现代化进程并不完全的开启,也伴随着甲午战争而停滞。

清末维新运动,也提出了有关现代化的一些政治、经济措施,但当时中国正处于被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列强瓜分的境地,而统治者的改良仍以维护旧有的封建秩序为前提,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下场。

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曾经趁着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无暇东顾的时机,有过几年的迅速发展。

但大战结束后列强重新瓜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以军阀割据为表现的国家分裂,又严重地阻滞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般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明显加速,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

如果从阶级分析的观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由于国民党并不完全地代表着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以在它实际统治区域内所出现的,还只是所谓“半殖民地或半边缘化的现代化模式”(王立胜:《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北京党史研究》1995年第6期)。

但是却应当承认这样的事实,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确实有了较快发展。

尤其是关税自主权的实现、税制改革和币制改革,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以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1936年为例,有如下统计:电力工业从1927年的772百万千瓦增至1936年的1724百万千瓦,年平均增长%;煤炭工业从1927年的百万公吨,增至1936年的百万公吨,年平均增长7%;水泥工业从1927年的498千公吨增至1936年的1243千公吨,年平均增长%;生铁从1927年的436815吨增至抗战前的958683吨,年平均增长9%;钢从1927年的30000吨增至抗战前的556347吨,年平均增长达40%。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42页)另据有的学者研究,从1927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里,中国现代化工业每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而且这种增长突出地表现在基础工业上。

(郑竹园:《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载罗荣渠、牛大勇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页)还有学者研究,1936年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已占工业总值的%,占工农业总产值的%,如果不把农民自给性的加工计入手工业产值,则1936年资本主义生产已占工业总产值的6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吴承明:《中国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XX年版,第105页)而根据这些数据,有的学者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1937年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的工业化步伐必将大大加快,在40年代初期,早就进入“起飞”阶段。

(郑竹园:《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载罗荣渠、牛大勇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3页)这种假设虽然已经无法得到历史的验证,却也不无道理,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始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

这都是有事实为根据,因而也是合乎逻辑的假设。

但是,假设毕竟没有成为现实,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先是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使中国丧失了1/3的森林、铁矿和煤矿;4/10的铁路;7/10的大豆产量;2/5的出口贸易;以及93%的石油;55%的黄金。

(骆清华:《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台湾文海出版社,第232~233页)另据统计,至1932年底,中国政府在东北的损失达178亿元,加上私人损失,不下200亿元。

(《革命文献》第35辑,第1328页)但至今在日本仍有人说,是由于日本对东北的占领,才使东北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这种说法歪曲了事实。

日本占领东北后,确实在东北进行了大量的工业投资。

但是,这些投资的去向是与它的侵略政策相一致的,即发展与军事力量密切相关的重工业,并把这些投资纳入了日本本国的经济体系。

与其说东北殖民地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倒不如说它是日本现代化经济的组成部分。

而伴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则被完全地打断了。

八年间,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其中包括了大城市的80%以上。

而这些城市,聚集着中国几乎全部的现代化工业。

这些工业,有的直接损毁于炮火之中,有的因战争而失去运转的条件导致关闭,有的被迫内迁损毁于途中。

在沦陷区,日军不仅任意掠夺公私财产,还截留税收,把持金融,并建立起依附于日本的以掠夺中国资源财富为目标的殖民地经济体系。

据199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是5000亿美元。

对于一个本来就十分贫穷的中国来说,上述战争损失不仅使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难以为继,还足以使它的经济全面崩溃。

二中国的抗日战争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既然中国的现代化本来就不是中国社会内部自身现代性积累和成熟的结果,而是对外部挑战所做出的回应,因此有人主张将其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因为中国近代的开港以及后来洋务运动的出现,都明显地带有被动的特征。

而这个特征又决定了这种现代化本身的脆弱。

但是,抗日战争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型”性质。

正是由于日本的侵略极大地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进程,又使得新的“自发内生型”现代化进程在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悄然开启。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

关于现代化的含义,除了工业化为其核心外,国家民主制度的建立也应包括在其中。

而对于一个有着两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来说,后者更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抗日战争,无疑地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不久即在着名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中提出了“改革政治机构”的要求,与此同时,其他政治派别也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

而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严重威胁的时候,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只能顺应潮流,在全国开放了民主。

尽管这种民主是十分有限的,但却是前所未有的。

不仅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国民党以外的一切党派都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并且有了参与国是的机会。

1938年3、4月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订了《抗战建国纲领》,提出成立国民参政机关,为实现宪政做准备,并提出对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予以合法的充分保障。

共产党虽然认为这个纲领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也认为它的基本精神与《抗日救亡十大纲领》是一致的。

其后不久,有各个不同政治派别参加的国民参政会成立,参政员虽然不是民选,但确实有广泛的代表性。

从“建国”的意义上去看,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开端。

(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如袁成毅认为:“其实正是这个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国民参政会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强化了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意识。

”见《现代化视野中的抗日战争》,《史林》20XX年第1期。

而我认为,独裁作为一种主观意志,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却很难以民主的外壳来包容) 政治民主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国民党因抗战所需开放的民主是以国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为条件的。

如果离开了这个条件,民主随时都要被关闭。

因此,政治民主还需要另外的社会条件作为支撑,即进步力量能够很好地发挥对社会的主导作用。

而这个条件,在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不具备的。

但在抗日战争开始之后,由于以共产党为代表的社会进步力量已经在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民主与独裁的较量中,后者就很难占到上风了。

而进步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同样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表现。

另外,关于民主政治建设,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而言,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与现代国家的民主制度仍有很大不同,但这些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确实表明了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政治趋向。

这也是现代化因素的积累。

而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则是在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

现代化因素积累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反映在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