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是我国历次五年规划的第十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涵盖了2006年至2010年的时间段,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该计划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和行动路线。
其主要目标是加速现代化进程、促进广大人民的各项利益和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质量,达到“两个基本建设”(即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社会服务领域的现代化)。
为实现这些目标,十一五计划提出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发展理念。
该计划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品质、加快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外并举”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多项重要措施。
其中包括实施“两个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从高速度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转变,经济结构从重工业、资源型产业为主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方向转变;建立基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进经济社会统计制度改革,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结合,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振兴。
此外,计划还提出了多项重要任务,包括深化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扩大开放等。
这些措施和任务都是为了确保十一五计划的有序实施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十一五计划”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对国家各项事业的战略指导。
其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在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进步更是空前,对于巩固我国的发展成果、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形势与需求 (1)二、思路和目标 (3)1.总体思路 (4)2.战略目标 (6)三、重点任务 (9)1.瞄准战略目标,实施重大专项 (9)2.面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 (13)(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 (13)(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6)(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 (20)(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23)3.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25)(1)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 (26)(2)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32)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 (36)(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36)(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37)(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7)5.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38)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 (40)7.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1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42)(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4)(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4)(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45)(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6)8.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略) (47)四、保障措施 (47)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47)2.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48)3.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 (49)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49)5.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 (50)6.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 (52)7.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52)8.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 (53)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阶段。
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40 0
工 程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 hns o ra o n ier gG o h s s C ieeJun l f gn ei e p yi ) E n c
第 3卷
[] 7王敦则 , 运 江. 层 气地 球物 理测 井技 术发 展综 述 蔚 煤
( ) 4 3 4 6 4 :4 - 4 .
[ 6 章 成 广 , 维 彦 , 小 意 , .用 全 波 到 测 井 资 料 预 2] 李 樊 等
测地层破 碎 压力 的应 用 [ ] J .工 程 地球 物 理学 报 ,
20()l0 l4 0 4 2 :2 一 2 。
[ 6 夏克文 , 1] 宋建平 . 应用 有非线性 连接权 的神 经网络识
研究 [ . 油勘 探与开发 ,002 ()7~ 7. J 石 ] 20 ,72 :6 8
[3 9 马英杰 , 周蓉 生. 经 网络方 法在 岩 性识 别 中的应 用 神
[ 物探化探计 算技术 ,0 4 2 ( ) 2O 2 . 刀. 2 0 ,6 3 :2 ~2 3
[ O S Gsa e,JRan 1 1 ] tl r y a.Mes rme to o — d aue n fS me Me
[ 1 沈建国 , 1] 肖玮. 长源 距声波测 井小 波处理 系统[ ] 测 J,
井 技 术 ,9 5 1 ( ) 1— 1 . 19 ,9 6 :6 8
初探[] 地球物理 学进展 ,0 1 1 () 9 一l 1 J. 20 , 6 3 :8 o . [ 2 姜皓 , 泽涵. 波测井仪器发展 及刻 度 井研究 [] 2] 楚 声 J.
[] 石油物探 ,0 3 4 () 1 6 l 1 J. 2 0 , 2 1 :2 一 3 . [] 8 陶果 , 邹辉. 代阵 列声 波测 井数 据 处理 和解 释方 法 现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指中国国家制定的在2006年到2010年期间推动科技领域发展的计划纲要。
这一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规划纲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重要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3. 推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4. 加强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通过实施这些规划纲要,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成功地维护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创新和惠民文化建设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事业逐步普及,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恢复了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遗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SCI ENCE &TECHN0L 0GY NDUS I TRY 0F CHI NA
维普资讯
+
足统 筹科技 创新和 制度 创新 。
一
五 ”期 间 , 基 本 建 立 适 应 社 会 耍
新 同家奠 定利- 披俸 制基础 。 ■是初
步深化科披 体 制改 草 , 善 『丰创 新 完 {
提 J 为 养 和 地 建 设 作 为 项 1论 征 平 考 核 合集成 , 升人 L健 康 ,公 共安 和 的 体 制 机 制 , 科 技 持 线 发 展 提 供 制 ] l 1
. j 的 重要 指标 ,实现 从技 术 突破 的 单 城 镇 化 t城 市发 展 等 社 会 公 益领 域 的 度 保障和 女 环境 。
是 统 筹 项 日 、 才 、 地 的 安 键技术 创新 , 升解决 瓶颁制约 的突 人 基 提 t 排 。调 整 科 披 投 入 结 构 , 从 支 持 项 破能 力。 是 以扶取 白卞知 识产权 为 嘤
目 为 丰 , 步 转 向 统 筹 项 H 、 才 和 重 点 ,加 强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显 著提 升 逐 人 基 地 , 面 兼 顾 、突 山 审 点 ,加 大 对 农 、
一
目标 向提 高科 披 持续 创 新 能 力的 科 技 服 务 能 力 。
是 适 应 国 防 现 代
绕 两 个层 面的 部并 ,
划
综 合 同标 转 变 , 进 项 目、人 ‘ 促 、基 化 和 幢 对 非 传
地的 有机结 介 。
统 安 全 的 新 要
提 四 是 统 筹 安 排 T 业 、 农 业 与 社 求 , 高 国 家 安 会 发展领域的 科技 创新 活动 。 格 各 余 保 障 能 力 。 调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专栏 5 农业领域
农林生物 质工程 。开 发生物 料 、牛物 可 降解地膜 等生物质材料 ,以及突破 农林能源 植物 培育技 术 ,发展和 建立 1 ~2 0 0个适 合我国农村条件的牛物 质能源示范基地 。 农林动植物育种 工程。培育 6 0 0 个优 质多抗高产 5 ~7 0 农林动植物新品种 ( , 系) 获得品种保护权 2 0 0 个 ,新 0 ~3 0 品种平均增产 1%~1% 。 0 5 建立良种繁 育基地 l0 0 个。 8 ~2 0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以水稻、小麦、玉米 、大 ,马铃 薯、 油菜六人作物 为主攻 目标 , 点研究农作物 不同熟制刷 重 年单产超 10 公斤技术模式以及配套管理技术 ;研究粮 食 50 重大病 虫草害防治技术 、粮食产后储运减损增效等父键技 术。 累计示范面积达到 5 亿亩 以上 , 平均单产提 高 1%以上。 0 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重点 围绕粮油、果 蔬 、畜禽、水产等量大面 广的农产 品 ,开 发建立 5 0条农 产品加工产业化示范线 ,开发 5 ~6 项深加工新技 术、新 0 0
专 栏 8 交通 领 域 的重 大项 目
智 能特大 型城 市铁 路、水运 、高速
路、 军事 交通运输 智能应 用系统 , 建
多方式 交通信 息服务 与管理 系统 ,
现 交通信 息服 务的个性 化 ,交通控
集成和应用。组织 实施制造 业 信息 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技术 ,提高交 } 的可视 化 ,运输 组织 的智能化 和一 化 化工程 、绿 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等 通装备的 自主创新能 力。重点研究开 l
铁 路 、 水 运 、 高 速 公 路 、 军 事 等 领
及加工生产应用技术 ;研 究开发精密 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 ;开发 域 的交 通 运 输 智 能服 务 与管 理 系 统 。 测 量技 术与 装 置 、大 型 关键 能 源装 轻 质 高强 金 属和 无机 非 金 属结 构 材 组 织 实 施 智 能 交 通 技 术 集 成 应 用 示 备 、重大成 套高技术 设备 、大型海 料 ,新 型高分子材料 ,高性 能复合材 范 、新 一代空 中交通管理 系统 、高速 洋 工 程 装备 及航 空 、汽 车 、纺 织 、轻 料 及 复合 结 构部 件制 备 技术 ,稀 土 磁 悬 浮 交 通 等 重 大 项 目 。 工 、工 程机 械 、 农机 、医疗 医 药等 材 料 ,石 油 化 工材料 ,精 细化 工 材 行业急需的重大成 套装备 ;加 强关键 料 ,催化及 膜分 离材料 ,建 筑材料 , 基础件和通 用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大 轻纺材料 ;发展综合性能高 ,资源消 型铸锻 件加 工技术 、微纳加工及产 耗少 ,环境负荷低的重大材料产品及 品技术研究 ,突破流程工业绿 色化技 相关工艺技术 。组织 实施可循环钢 术 ,开展制造业 信息集成共享和服务 铁流程工艺与装备、全氟离子膜工程 平台建设 ,加 强其在主要行业 的技术 技 术研 究 等重 大项 目 ( 专栏 7 ) 。
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SelectedDocument s33文件选编中国科技产业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明确“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所确定的有关任务,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十五”期间,科技部、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环境,在功能定位、动态趋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考核、发展模式、国际比较、发展战略等问题上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并积极推动多种形式和类型的国际合作交流。
国家大学科技园事业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五年多来,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62家,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止2005年底,根据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不完全统计,已转化科技成果近3000项,有在孵企业570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1400多家,获授权专利2000多项,提供就业岗位7万余个,吸引留学人员2000余人,大多数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汇集、融合的新园地,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势头好、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脱颖而出。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 年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指导原则和重大部署,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全国科技大会进一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强调要发挥基础研究引领未来的作用,将增强基础研究综合实力纳入总体发展目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必须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规划纲要》的统一部署,制定和实施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推动科学基金事业健康发展,繁荣基础研究,为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基础研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抉择。
基础研究以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期间及今后更长的时期,我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进步、依赖于基础研究的创新成就,依赖于基础研究必然孕育的优秀人才。
加强基础研究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
“十一五”期间,科学基金工作必须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出发,科学规划,统筹部署,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学基金工作,把自主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牢牢把握有可能实现后来居上的机遇,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为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确定(上)
带 蜂 窝 移 动 通 信 系 统 、 低 成 本 广 泛 点 研 究 西 部 复 杂 地 质 条 件 下 油 气 、
( 划 》提 出 了 “ 一 五 ”科 技 覆 盖 的 宽 带 无 线 通 信 接 入 系 统 、 近 煤 十 发 展 的 主 要 指标 ,见 表 1 。
年 铷 发 布 施 的 闭 家 长俐 科 , ’ 币 技 术 发 胜 觇 划 纠 ¨ ( ( 2I o 2川n ) 2 ,f 采 驯 照 定 坫 础 。 划 挺 … 将 嚣 弧提 升 』 个 『的 J 刨新能 力 : c _ I 1七 i
‘
竞 能 力 增 J 农 k 技 禽量 . , J ¨ 『科 提 商 农- I 产 放 箍 . 确 保 粮 食 综 合 , 产。 k乍 I - 能 达 刊 年 J 5Ul 先 f , z l 掌握 ・ 批
维普资讯
址 旺 , 技 发 科
一
r《
家“
特 干 点 领 域 取 得 『 大 破 羊I f 突 } 『
: 以 扶 取 n土 知 l{ 足 j, _ 权 点 , 姒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址 著 提 升 农 肌I J、 、 务、 服 等 点 业 的 核 心
形成 合理 的科学 技 术发 J 畦布 局 ,
l 迎 : 环 经 济 披 术 乐 范 模 式 ,攫 互 撕 岛 资 源 综 合 利 川 傲 率 , 蚺 书挖 制 环 境 污 染 ,初 步 遏 制 ! 恶 化 的 _ 势 忐 趋 【 韭城 镇 化 和 统 筇 I iI J 足j & 办 J发 陡。 ^
究 型 大 学 以 及 具 有 国 际 竞 争 力 的 企 建 立 数 控 装 备 研 发 平 台 和 人 才 培 养 基 地 ,促 进 中高 档数 控 机 床 发 展 。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 3)加强科 技基础 条件平 台建 i 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 加强科
洲技术体系建设 ( 专栏 J) 。 8
5.实施 人才战 略 .加强科 技队 伍
才,为提 升 家竞争 力,推动我国科技进
持。
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和智力支 I l !
科研事业 革住实 行聘 用制 和岗位管理 制
度, 完善和规范科技人鲺薪酬制度 。健全 币完善吸 引留学人才l国和参与科技工作 ¨ q 1 的相关政策与措 施。 政捧科技人 品的科研
要发达周家 2 世纪 8 年代束水平。初步 续办好科技 『动 周 文化科技 卫生 下 0 0 舌 参 等科普惦动 推进科技计划项 H科普
基准标准 按率H务 台。 雠
1然科技僚源平台。 1 1 实现约4 万份植物种质资源实物 z o 5 o 株微生物储种、1万输 入类遗 恃资源 、 f0 ) 5 lO  ̄号生物标本和 l 0 J " 1 O 多万份 ( 号)I然科技估息的燎合和共 卒 墟成细胞株 ( l 系)近 t0 O0种,容 超过 50 份 ,符合国际标准的圄宗蛮验细胞障。 00 网络科技坏境平台。建成统一的 F向应用服务系统 .实现 与 垒园科技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服务 网的互联与对按 。开 l便捷的 网络协同研究丁 垃 :
科技成 粜转化公 服务・台。构建基本覆盖 全国 主耍行业和 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批 服务r 圳络,促进科技成聚转化信息
利文献收藏数最占垒世界出) 龊专利文献总蛩的比例由目前的 8%左有提高到 9%以上。 0
服务深入到綦瑶中小企业和农村 每年建 扛1个左右公_与共性 0 益 技术转化巾心
工作.逐 步建 诳科普监删评价 体系,加强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指的是2006年至2010年期间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制定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十一五计划中,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其中包括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家现代化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创新能力。
在农业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通过加大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此外,还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工业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国家竞争力。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家现代化水平。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能源和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重点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在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强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创新能力。
重点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繁荣。
通过实施十一五计划,中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发展战略)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压水堆核电厂标准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前言核电标准作为核电发展历程中技术和经验的总结,是规范核电技术行为、保障核电安全可靠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核电技术进步、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个国家没有与其自身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相适应的本国核电标准体系,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核电自主化。
核电标准体系建设与核电自主化密切相关、互相促进。
一方面,核电自主化的发展,需要依靠标准为核电的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等提供统一的技术依据,核电标准体系是实现核电自主化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核电标准是在核电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等活动中有关各方协同攻关、协商一致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核电标准体系建设是核电自主化的重要内容。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具备了能满足国际80年代初期水平的核电机组建设需要的标准,核电标准在我国核电工程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与当前引进AP1000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及建设一批二代改进核电机组的新形势需要相比,我国核电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今后任务十分繁重。
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对建立我国核电标准体系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我国核电标准体系建设。
为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推进我国核电标准体系建设,国防科工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核安全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组织核、电力、机械、冶金等行业相关单位就有关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制定了《压水堆核电厂标准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用于指导和协调有关单位开展核电标准研究和编制工作,建立满足我国压水堆核电厂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
一、形势与任务(一)我国核电标准的现状自1985年秦山核电厂开始建设至今,我国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秦山一期、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大亚湾、岭澳和田湾6座核电厂,秦山二期扩建、岭澳二期和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已开工建设,福建宁德、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阳江核电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的通知【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发文字号】国科发计字[2006]376号【发布部门】科学技术部【发布日期】2006.09.19【实施日期】2006.09.1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的通知(国科发计字〔2006〕3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司(局)、各有关单位: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并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上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要落实《纲要》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的任务,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为明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目标与任务,根据《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科技部在广泛调研和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
现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科学技术部二OO六年九月十九日附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精神,具体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集成全国优势科技资源进行统筹部署,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
十一五 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6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主要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
在经济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特别是交通、能源和信息化领域的投资。
其次,注重发展科技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此外,加强农村发展,扶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提高农村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推动服务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首先,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其次,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此外,加强农村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养老金水平,完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同时,推动城乡发展均衡,提升农民收入,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十一五"规划还强调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提出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加强边防和飞行安全管理,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保障能力,保障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
总体来说,"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全面规划,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加强国家安全,中国在这个五年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成就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工作总结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工作总结“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
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因此,充分认识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部署,研究制定黄冈”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对于合理部署科技力量,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一)黄冈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十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科教兴市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落实,形成了一个重视科技、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热潮。
随着一系列推进科教兴市,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出台与实施,科技工作的宏观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创新越来越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事业稳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
2003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2万人,较2000年增长8.8%;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2万人;全市拥有研究开发机构160多个;全市R&D(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达到1.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20%;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20多家。
”十五”期间,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增强了信息服务能力;部分科研仪器配备得到了更新改造,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003年,全市专利批准数170余项,比2000年增长118.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4亿元,比2000年增长8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国家宽带网络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阶段。
加快宽带网络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于支撑我国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我国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加快推进我国宽带网络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升我国宽带网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宽带网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宽带不仅已经发展成为信息化的基础性资源,其影响早已超越了传统信息通信行业,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等活动的基石,对全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具有重大影响。
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看,信息通信网络的宽带化是迈向更发达信息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网络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业的广泛渗透,网络业务流量呈爆炸式增长。
但由于现行网络体系存在的固有缺陷,使得互联网在传输效率、服务保障、信息安全等方面逐步暴露出许多问题,不但制约了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而且阻碍了社会信息化进程,甚至威胁到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
而光通信、无线通信将向宽带化、智能化、融合化、集成化的方向演进,并由此推动系统传输速率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网络通信技术正酝酿着一场新的技术突破。
(三)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网络通信产业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把握宽带网络创新突破的战略机遇期,着眼社会进步与网络产业发展的需求,储备技术和人才,攻克和掌握未来网络的核心知识产权,增强信息网络技术从战略到技术的国际话语权,将使我国网络信息产业摆脱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从而增强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形态和人民生活方式革命性改变,提升国家长期综合竞争力。
(四)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需求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基础性、生产性、消费性和公共性服务领域催生出大量新兴服务应用,不但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衍生出像电子商务、网络金融、数字媒体、网络教育、信息服务等一大批低资源、低能源消耗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发展重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实施宽带网络创新引领战略,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带动宽带网络产业创新发展为着力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推动宽带网络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成套设备整体创新,大幅提高宽带网络产业核心竞争力,确保我国在宽带网络技术重大变革中与世界同步,有效支撑国家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全面推广,实现我国信息网络及其业务应用的跨越发展。
(二)发展原则创新引领、抢占先机。
抓住宽带网络通信技术向更高速、更有效、更智能、更安全方向发展并逐步升级换代的新机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重大科技任务带动整个宽带网络技术方向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宽带网络技术在整个信息领域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确保在信息技术重大变革中与世界同步,实现我国信息网络及其业务应用的跨越发展。
统筹部署、协调发展。
加强宽带网络通信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产业化和应用服务等各环节的协同,以关键应用和核心装备为龙头,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强化产业链间技术关联协作与综合集成,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在继续提升宽带网络装备国产化率的同时,带动元器件、芯片、操作系统等基础技术和路由器、光传输设备等重要装备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网络、技术、设备、应用同步发展。
自主可控、保障安全。
集中力量突破长期制约我国宽带网络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器件,系统研制成套网络核心装备和接入装备,打造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提升我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自主可控能力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面向2020年我国千家万户100Mbps宽带接入的重大需求,占领前沿技术制高点,突破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提出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总业务流量达1000Tbps以上的综合解决方案,研制成套网络设备,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和物联网重大应用,带动网络技术、计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的综合发展,为我国宽带网络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率先走向国际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1. 突破制约宽带网络发展的高速、高频段、高集成度、低功耗的核心技术,掌握相关核心知识产权;2. 面向千家万户100Mbps接入能力这一核心指标,研究我国信息网络向1000Tbps以上业务总流量演进的网络技术方案,研发成套的核心网络和接入网络装备,使我国宽带网络技术产业、应用进入国际第一梯队;3.以支撑高速发展的视频(包括3D视频)音频业务为核心,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研发,支撑广播电视网络和电视机、信息家电产业的发展,为国家三网融合政策提供技术保障;4. 强化集成创新,解决网络共性技术问题,对宽带网络技术进行整合与综合利用,开展面向行业信息化深度应用的若干示范应用,促进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5. 充分整合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建设的试验设施,构建开放式的国家宽带网络创新试验平台。
(三)指标体系类别序号指标属性科技1.完成一批关键技术、设备和系统,支持用户独享100M带宽约束性2.在网络架构、网络传送、网络安全、多业务接入技术等方面支撑国家三网融合战略3.建成两个用户规模超过100万的大型应用示范基地4.形成一系列200项具有自主创新的网络标准和规范5.申请600项国家发明专利6.形成2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7.在核心知识产权方面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标准中的核心专利数量超过10%;预期性8.形成100Gbps端口速率高端路由设备、单光源Tbps高速超长距离光传输设备、全光交换设备等一批高端系列产品经济9.直接形成1000亿以上的规模产业预期性社会10.初步建立2个公共技术创新、试验平台约束性11.形成10个左右的示范和试验应用四、重点任务(一)抢占前沿性制高点面对当前互联网存在的重大技术问题和变革机遇,采用革命性创新理念和技术路线,研究创新性网络体系结构、协议体系,突破新型编址与路由、内置安全、网络自治和虚拟化等关键技术,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形成体系标准,研制关键装备,解决更高速、可扩展、QoS与安全、资源动态共享等关键问题;使我国成为与美国和欧盟并列的全球三大未来网络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为十年后全球将出现的网络技术革命与相关产业的重大变革,在理论、技术、应用等方面提供基础性、先导性支撑作用。
(二)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突破限制宽带网络发展的高速、高频段、高集成度、低功耗的核心技术,掌握相关核心知识产权。
重点研制100M和10000口多级交换芯片、高性能网络处理器、超高速长距离光传输系统、Pb/s大容量光交换系统、新型光接入网关键技术和系统、Pb/s集群路由器关键技术研究与实验系统、智能路由器关键技术与实验系统等;开发高速A/D 和D/A转换器、毫米波和可见光短距离高速无线接入系统、新型认知无线电系统等,掌握相关核心知识产权。
(三)研制网络成套装备面向单用户100Mbps接入能力这一核心指标,研究我国信息网络向1000Tbps以上业务总流量演进的网络技术方案,研发成套的核心网络和接入网络装备,部署相应规模试验验证。
1.新型智能终端。
开发新型智能终端,满足各种通信、上网、媒体基本功能外增值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支撑各种增值的业务,如远程医疗、教学和智能家居等。
2.新型光纤接入技术。
重点研究调制码型、数模转换、制式兼容、数据突发、承载以太网和管理维护等核心技术。
3.新型无线接入技术。
重点研究抗干扰技术、多天线技术、更高阶调制技术、微蜂窝技术等提高频谱使用率技术,载波聚合、感知无线电技术等增强频谱的调度灵活性技术,以及毫米波、太赫兹、可见光等扩展频谱技术等。
4.数据设备处理能力。
研究大幅提高接入控制层BRAS/SR处理能力和接入带宽的技术。
5.光纤网带宽可调技术。
研究支持栅格无关的光器件(WSS波长选择开关、合分波器),以及波长无关、方向无关、内容无关、栅格无关的ROADM系统和调度方法与技术。
6.大容量分组传送设备。
研究P-OTN等融合设备的实现和业务调度技术,实现分组业务的汇聚和大颗粒业务流量的快速高效调度。
7.集群技术。
研究支持集群功能、交换能力突破100T、接口速率达到100G—400G的核心路由器、OTN/WDM等设备。
8.大容量光交换技术。
研究面向支持双向10Pbps以上超大容量和极细颗粒级别无阻塞交换的高可靠、低功耗光交换节点结构、模块器件及系统等关键技术。
9.超远距离高速光传输技术。
研究100GHz相干接收、光纤特性的高速补偿、大带宽的纠错技术、16Tx1000km系统等关键技术。
(四)支撑行业应用发展以支撑高速发展的视频(包括3D视频)音频业务为核心,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研发,支撑广播电视网络和电视机、信息家电产业的发展,为国家三网融合政策提供技术保障。
重点研究建立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体系,突破交互业务平台、内容保护、安全管控、宽带接入、智能电视终端等关键技术,推动制订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
开展技术试验和应用示范,建设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推动以交互视频为主的融合业务的发展,推动基于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在网络层面,重点研究有线无线结合、天地一体的NGB网络架构、业务体系、安全和监管体系;在接入技术方面,支持100Mbps入户,重点研究新型同轴电缆接入技术,以及无线有线融合的宽带接入技术;在业务层面,重点研究支撑三网融合、以视频为主要特征的广播电视交互业务平台技术和运营支撑技术、中间件、新一代视音频编码、3D视频、内容存储分发、内容保护、透明计算和云计算应用等关键技术;在终端技术方面,重点研究二个方面,一是研究电视操作系统(TVOS)及智能电视终端技术,二是保证NGB业务的开放性和互通性的关键技术;支持家庭物联网络和“智慧家庭”的NGB家庭网络关键技术;在若干城市开展三网融合业务的试点示范;研发支撑NGB 的成套网络装备、业务应用与支撑系统、核心芯片、软件、家庭物联网络设备和用户终端。
(五)强化集成综合创新面向产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瓶颈问题,研发产业关键共性和支撑技术,强化集成创新,推动信息技术和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