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推荐文章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热度: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热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5篇热度: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热度: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热度:《蒿庵闲话》有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嘉庆重刻本;山东书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蒿庵闲话》偏重于经史训诂方面考证的笔记,二册,张尔歧撰。
张尔歧(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
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
以诸生入清,不求闻达。
所居败屋不修,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
妻朱婉婉执妇道,劝尔岐勿出,以教授乡里以终。
张尔歧是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编纂有《仪礼郑注句读》,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
晚年精研“三礼”,在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
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称赞张尔歧:“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蒿庵闲话》是张尔岐入清“废举子业”以后二十年间的作品。
书稿成于康熙九年(1670),为笔录读书所得,也有议论考据之作。
卷末蒋因培的《附记》中有云:“此书自叙谓无关经学不切世务,故命为闲话,然书中教人以说闲话、看闲书、管闲事为当戒,先生邃于经学,达于世务,凡所礼记皆多精义,固非闲话之比。
”其中考辨“三礼”,解释名物,多有可取。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四“丧礼主人不得升堂”条即引述《蒿庵闲话》说法。
诗文部分举韩愈《送文畅序》、《送高闲序》和《送文畅北游》诗为例批评韩愈“不类儒者”:“韩文公《送文畅序》有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之语,盖以学佛者为墨,亦据其普度之说而以此名归之。
今观其学,止是摄炼精神,使之不灭,方将弃伦常割恩爱,以求证悟,而谓之兼爱可乎。
又其《送文畅北游》诗,大以富贵相夸诱,至云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与世俗惑溺人何异。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包含作品赏析

第一讲先秦文学《诗经》文学常识1.关于诗歌: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要求高度集中的概括、反映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规律,一般分行排列。
他在各种文体体裁中出现最早。
中国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歌,现统称诗歌。
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诗、无韵诗。
2.关于《诗经》《诗经》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
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称为经典,称《诗经》。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加上有篇名而无诗的六篇,共311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 《雅》:《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 《颂》:《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风是各地民间的曲调,采自15国,共160篇。
这些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剥削、徭役、战争、婚姻等多方面的现实生活都有反映,特别是有些作品在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时,还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愤懑、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氓【诗经·国风·卫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doc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doc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下面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文章,希翼你们可以喜爱唐诗隋朝之诗,都依然处于南北融合进展的过程之中。
1.初唐a.上官体(贞观、龙朔之间,由作家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工五言诗,其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和声辞之美,体现出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形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题材狭窄,上承杨、李、虞,下开"文章四友"(名词解释)和沈宋)b.王绩(诗风独特,以平淡自然的语言表现自个儿的隐逸日子,制造出宁静淡泊、朴厚疏野的诗歌境地。
但并别构成初唐诗歌进展的重要环节)c.初唐四杰一是卢、骆约早王、杨十岁,四人创作个性别同,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但都确有文才自负非常高,希翼博取功名,别甘人下。
二是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针对上官体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三是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别平之鸣,诗中开始浮现一种壮大的气魄和大方悲凉的感人力量。
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充分。
卢骆七言歌行(名词解释:七言古诗与骈赋,汲取南朝乐府、近体诗;题材转变,气魄壮大,七言为主,杂有三五,流淌感,四杰作用,适合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气魄宏大,视野开阔,跌宕流畅,神采飞扬,开启新诗风。
如卢照邻《行路难》、《长安古意》(至此,宫廷诗风转变)四杰的五言律诗要紧是在羁旅送不诗和边塞诗中,在伤不之外,更有抱负气概,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更是在题材上从台阁转向江山塞漠,如杨炯《从军行》。
"初唐四杰"的妨碍:一是改变诗风,革除宫廷诗风的颓靡绮艳;二是扩大题材,将诗笔写向江山与塞漠。
写向广泛的社会日子;三是为唐诗体裁的进展奠定基础;四是为树立风格典范。
d.宋之咨询、沈佺期具有代表型的馆阁诗人,点缀升平,标榜风雅,辞藻文饰,内容缺乏。
沈宋,是律诗定型的标志。
律诗定型的意义在于:其在唐代近体诗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别仅完成了永明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转变,而且是一种能够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导论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名词解释:西昆体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
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
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
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使将军王贲攻齐,得齐王建,最后灭了齐,完成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二百年七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
这是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
随着统一帝国的形成,秦王朝统治者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一系列的改革。
废除西周以来分封侯王的旧制度,统一行政区划和组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使田畴、车涂、衣冠建制统一;简省“史籀大篆”为小篆,又作便于狱务、更趋简化的隶书,罢其不与秦文同者”,使文字统一;此外,法令、历法等等,也得到了统一。
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无疑是有进步的作用的。
同时为了巩固和加强统一帝国的统治,秦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动措施。
它企图消灭人民的反秦武装,“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并打击旧贵族、地主的反秦力量,“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更有甚者,是企图消灭一切反秦意识,“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翻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奔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它不仅焚毁古书,消灭历史文化,而且也一举坑杀儒生四百六十馀人。
在箝制思想、摧残文化和刑法统治之下,秦代文学没有什么成就。
完成于公元前二三九年(秦王政八年)、由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的《吕氏春秋》,有一定时代意义。
它取材很广,包含春秋战国以来的各派思想,组成自己的完整的体系,是战国末年的统一形势在文化上的要求和反映。
它和先秦其他子书一样,有不少片断借寓言故事来说理,明晰生动,富于文学意味。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
统一前他的《谏逐客书》,指出秦统治者”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之非计,不仅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晚期斗争剧烈、各国统治阶级争取人才的历史。
这是一篇富于文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
统一后,秦始皇巡狩封禅,产生了不少石刻文,其中也有李斯的作品。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doc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下面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唐诗隋朝之诗,都还是处于南北融合发展的过程之中。
1.初唐a.上官体(贞观、龙朔之间,由作家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工五言诗,其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和声辞之美,体现出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形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题材狭窄,上承杨、李、虞,下开"文章四友"(名词解释)和沈宋)b.王绩(诗风独特,以平淡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隐逸生活,创造出宁静淡泊、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
但并不构成初唐诗歌发展的重要环节)c.初唐四杰一是卢、骆约早王、杨十岁,四人创作个性不同,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但都确有文才自负很高,希望博取功名,不甘人下。
二是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针对上官体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三是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充分。
卢骆七言歌行(名词解释:七言古诗与骈赋,吸收南朝乐府、近体诗;题材转变,气势壮大,七言为主,杂有三五,流动感,四杰作用,适合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跌宕流畅,神采飞扬,开启新诗风。
如卢照邻《行路难》、《长安古意》(至此,宫廷诗风转变)四杰的五言律诗主要是在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在伤别之外,更有抱负气概,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更是在题材上从台阁转向江山塞漠,如杨炯《从军行》。
"初唐四杰"的影响:一是改变诗风,革除宫廷诗风的颓靡绮艳;二是扩大题材,将诗笔写向江山与塞漠。
写向广泛的社会生活;三是为唐诗体裁的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为树立风格典范。
d.宋之问、沈佺期具有代表型的馆阁诗人,点缀升平,标榜风雅,辞藻文饰,内容缺乏。
沈宋,是律诗定型的标志。
律诗定型的意义在于:其在唐代近体诗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不仅完成了永明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转变,而且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篇一:古代文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两位诗人,都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经常被拿来作比较。
例如有人想要研究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就不得不牵扯到这二位,一个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山水诗奠基人,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上承先秦古风,古朴自然,后者开一代诗风先河,声色华丽。
陶渊明与谢灵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生活的年代相近。
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陶谢二人年少之时均是身怀满腔豪情出仕做官,期盼着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但是最终均是由于文人意气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落得个退隐田舍纵情山水的结局。
但是偏偏一只竹竿偶尔的涂涂抹抹,最后却留下了千古绝句余音绕梁。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都少不了这样的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陶谢二人除生活年代之外,其他都差距甚大。
首先是出身不同。
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出身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最初时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这四者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完成了人格的确立,从而影响一生的发展。
尤其是魏晋时期,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握政治话语权。
可以这么说,陶谢二人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出身在一开始就决定的。
陶渊明的身世比较复杂。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还要低一些,且很早就去世了。
在魏晋那个格外重视门阀的时代,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提并论,但是又不同于寒门。
况且陶侃本是寒微出身,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乱臣贼子。
可以想见,陶渊明当时在政治上的出境时十分尴尬的。
陶渊明是在农村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由于家庭的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是靠自学。
在农村长大,又是自学成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古朴自然的原因之一。
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于是在多次出仕辞官,辞官出仕心力交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隐居田舍,躬耕陇亩。
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_0802文档

2020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_0802文档EDUCATION WORD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_0802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唐代反映京城歌妓生活的笔记。
孙�ぷ�。
孙�ぃ�字文威,自号无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龙纪中和(889)前后在世。
曾官侍御史及中书舍人。
一说曾为翰林学士,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以为此说不可信。
著有《北里志》一卷,写成于中和四年(884)。
《北里志》记载中和以前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北平康里的歌妓生活,故名《北里志》。
记大中进士游侠平康事。
孙光宪以为�ひ庠诩サ笔痹紫嗦�杞。
书中反映了当时士人生活的一个侧面,有少数条目也反映了歌妓们的痛苦和对爱情的追求,并保存了一些文士和歌妓的诗歌作品,为后来编集唐诗者所采录。
《北里志》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记载娼妓的专著。
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市井妓女这一历史群体发展的整体特点,以及市井妓业逐渐成为一门行业所反映出的历史内涵,以及它在整个唐代社会及由唐入宋的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
如“东回三曲”一则所记妓女的级别、来源、老鸨与妓女的关系、妓女的生活起居等,可供“中国娼妓史”和“中国社会史”提供原始资料:“平康里入北门,东回三曲,即诸妓所居之聚也。
妓中有铮铮者,多在南曲、中曲。
其循墙一曲,卑屑妓所居,颇为二曲轻斥之。
其南曲中曲,门前通十字街,初登馆阁者,多于此窃游焉。
二曲中居者,皆堂宇宽静,各有三数事。
前后植花卉,或有怪石盆池,左右对设,小堂垂帘,茵榻帷幌之类称是。
诸妓皆私有所指占,事皆彩版以记诸帝后忌日”。
“妓之母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为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
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
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
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
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试论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
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
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名词解释:苦吟诗1.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
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2.他们的诗风又各有特色特色:孟郊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
贾岛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
姚合与贾岛是诗风相近的诗友。
试叙贾岛和姚合的“苦吟”与孟郊有何不同。
相同:1.他们都以苦吟著称,因此历来有“郊寒岛瘦”之说2.孟郊、贾岛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不同:内容:他们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孟郊:写“士不遇”,想用世而最终赉志以殁的悲剧性的一面。
贾岛:彻底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的循世的一面,他的诗也有激烈奋发的一面,如《剑客》。
但更多的如其《送别》。
他的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
反应生活的深广度不如孟郊。
艺术上:孟郊成就最高贾岛:不如孟郊,他的五言律写得很精深,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推敲字句。
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姚合:作诗的才华和“苦吟”工夫都不及贾岛,他的大多数诗都显得平淡无奇,境界与格调也并不很高。
唐代散文试叙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即韩柳古文理论有哪些观点)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一、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
二、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三、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
四、“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试论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
古文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上都有创新。
1.碑志。
他的碑志虽然也有溢美隐恶的“谀墓”之作,但有不少作品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
如《柳子厚墓志铭》形象鲜明,感慨深长,很有感染力。
2.赠序。
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问题。
如《送孟东野序》3.杂文中的“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尤为不拘一格。
如《杂说四》二、创作了一种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
三、可以用各种体裁,在各种题目下,根据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思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
如《进学解》《祭十二郎文》四、语言接近口语化,通俗明白,能把口语推敲成新的词语。
提炼出一些生动的语言,如一些成语:“不平则鸣”、“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
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文从字顺,也杂以骈俪句法。
韩愈古文总的风格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
简述柳宗元人物传记的特点。
一、突出的特点: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如不愿承担赋税的捕蛇者,种树的老人。
二、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构、寓言的成分,作了一定的夸张,其重情节、重细节处,明显地受唐代新兴的传奇小说的影响。
如《捕蛇者说》三、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特的举动写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
如《种树橐驼传》简述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多写于他流放永洲的十年中。
主要艺术特色有:一、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之外单独的发议论和抒情,大量的情况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在山水之美的艺术境界中。
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抒他的愤怒,悲哀抑郁的情绪。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自然美与他的精神切合,而与痛苦的人生和鄙俗的现实相对立。
二、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之中,描绘出反映着自己审美理想的自然,表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自然美。
如《永洲八记》荒郊野外的平凡山水被写得千娇百媚,经过艺术的升华,显得单纯、宁静、清新呈现出一种幽丽之美。
三、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变化情态,予以生动的再现。
如《小石潭记》四、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相糅合,构成其山水散文乃至其他众多作品的典型风格。
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简述柳宗元寓言散文的特色。
一、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如《黔之驴》叙述一个无能无德又无自知之明的驴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当时具有讽刺作用,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二、善于绘声绘影,因物肖形,创造了比较完整的、个性化的寓言形象。
既集中动物本身的特征,形象鲜明生动,有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寓意深刻,如《lZ传》集中了许多善执物、好上高的小虫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的lZ小虫形象,嘲讽追求名位、贪得无厌的丑行的意义。
确立了寓言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唐传奇与变文、俗讲名词解释:唐传奇一、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二、在唐代,传奇只是某些单篇作品或小说集的专称,至宋代才开始将传奇用作唐代新体小说的统称,以区别于旧有的志怪小说。
变文一、“变文”是唐代明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为佛教俗讲所借用。
所谓“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二、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
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
三、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明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简述唐传奇与志怪小说的区别。
1.唐传奇反映现实生活,志怪小说反映的是超现实的神灵鬼怪。
2.唐传奇是作者的虚构,志怪小说收集奇记。
3.唐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篇幅加长,志怪小说粗陈梗概。
简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明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主要艺术成就有:一、唐传奇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兼容,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合一体,起虚构和想象已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
如《柳毅传奇》写充满神话色彩的书生与龙女相恋故事,情节离奇,但人情味很重。
二、体裁丰富。
有描写爱情的,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寓言讽刺题材有沈既济的《枕中记》“黄粱梦”;历史题材陈鸿的《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游侠题材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神怪题材裴o的《传奇》。
三、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尤其注重写他们的情感生活或性情偏嗜之类的细节。
四、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五、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水平。
唐五代词名词解释:花间词派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3.产生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简述冯延巳的婉约词风和优美意境。
冯延巳是南唐词人中的佼佼者。
一、冯延巳作词不追求人物描述的具体真切,而是重在抒发触景所生之情,情思千回百转,若有寄托,深婉而缠绵悱恻,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又推进了一步。
二、写思念、离愁,把男女之情作为抒写的主要内容,这是冯延巳和“花间”词人共同之点。
但较少对女人的容貌和体态进行刻画,他写的是一种感情的境界。
如《鹊踏枝》。
有的词较多身世的凄怆感慨的抒发,如《采桑子》。
冯延巳词中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如谒金门〉以风吹皱水面起兴,写思春闲情,完全是一种优美意境感发的心绪,开阖荡漾,情调极为雅致。
试论温庭筠《菩萨蛮》二首的艺术风格。
一、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
他的两首有名的〈菩萨蛮〉词,写美女的体态装饰及其闺阁情思。
二、不作明白的叙述,而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通过将美女起床、梳洗的懒散的动作,把一种本来难以琢磨的闺阁情思,表现的可感知。
三、温庭筠的词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
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