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04--陵墓

合集下载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 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 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 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 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 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 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 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 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 之北,为禁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 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 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 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大明宫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
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荀子、礼论》
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中国古代建筑史
-
9
“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si)及水牛皮; 第二重称杝(yi)或椑(pi),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 四重称大棺,梓木制成,又称梓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 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
之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
-
8
三、等级观念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礼记、檀弓上》、《丧大记》
12
平民墓
商代
如以墓地面积为标准分2类:
1类墓室面积在1-3平方米之间 。一般都有棺,有的墓有腰 坑和椁。随葬品无铜礼器, 有陶器、盆、生产工具等。
2类墓室 面积不到1平方米。 有的有棺,有的无棺,或以 席裹尸。少数有棺和腰坑, 但全无椁室。全无随葬品, 墓主大都贫民。
西周 西周平民墓室结构 ,墓室面
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
-
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知北游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2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三、等级观念 四、发展过程 五、实例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史
-
3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班级 2013级土木一班指导老师蔡中奇姓名王东吉120130301011包文波120130301012乔晨光120130301046郑千元120130301041目录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1)(一)、陵墓的主要类型 (1)1.无陵无墓 (1)2.有陵墓 (1)3.有陵墓 (1)(二)、陵墓结构 (2)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1)2.地上:封土、园陵建筑 (2)(三)、陵墓建筑的主要代表 (2)1.秦始陵 (3)2.唐乾陵 (5)3.明长陵 (6)(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关系 (6)二、中国古代陵墓制度 (8)(一)、 (8)(二)、 (8)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摘要: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发展,有不同的制度形成。

关键词:陵墓建筑,发展,制度一、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陵墓建筑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

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一)、墓的主要类型1.无陵无墓无陵无墓指有天葬、水葬和悬棺习俗的少数民族。

2.有陵无墓地面上有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地下没有墓穴。

有陵无墓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如黄帝陵、炎帝陵。

另一种如成吉思汗陵。

3.有陵有墓即地下有灵柩,地上有祭祀性建筑。

(二)、陵墓结构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

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3)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3)

第三节陵墓人类的生与死——大自然的困惑世界各地对生命起源及死亡归宿的解释不同,因此,陵墓建筑的构思也不同。

•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有朝一日要回归肉体而复生,因此,精心保护尸体,制成木乃伊,用巨石创造的金字塔象征永恒不灭。

•天主教国家的人:相信人是上帝的奴仆,人死后回到上帝身边,过圣洁的天堂生活,因此人间不太重视墓室的建设,仅留下一个标志而已。

•古代藏族地区:相信人死后会升天,采用由猛禽叼食的办法实现肉体升天的愿望,即所谓的天葬。

因此,在土地上就不必要保留痕迹了。

中国人视死如生的观念认为人死后是去另一个世界生活,不仅灵魂不死,而且肉体形象依然存在。

在另一个世界人们可以过着世间一样的生活。

殉葬、陪葬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直盛行着厚葬的制度,因此修建了工程浩大的坟墓,把大量的财富带到地下去。

尤其是奴隶主和封建帝王们的陵墓工程更为宏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巨,难以胜计。

他们的陵墓建筑之精美,宝藏之丰富,不亚于地上宫殿,因此,被称之为地下宫殿。

例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从墓而不坟到高封巨冢早期的墓葬在地面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特殊的标志。

《礼记·檀弓》上记载:“古也墓而不坟。

”《周易·系辞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这里所说的树、封,指的是在地面上树立标志和堆起封土坟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研究,封土坟头和地面建筑(享堂等)的出现,大约自奴隶社会中期,也即是殷、周之间开始。

这可能与奴隶主需要经常向祖先鬼神祈祷、祭祀有关。

从今天保存的帝王陵墓来看,封土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方上,就是在地宫之上用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尖锥体,而锥体的上部好像截去尖顶成一方顶,故名之为方上。

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代诸陵大都是这种封土形式。

•依山为陵,就是利用山丘作为陵墓,把地宫掘进山里去,如像西安附近的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就都是这种形式。

•宝城宝顶,就是用砖石砌筑成圆形或长圆形的城墙,里面垒土封顶,使之更加明显突出。

陵墓课件ppt

陵墓课件ppt
唐宋明清时期的陵墓在建筑风格和布 局上更加讲究,如唐太宗昭陵和明孝 陵等。这一时期的陵墓多采用地面建 筑群的形式,注重祭祀和纪念意义。
世界各地的陵墓文化
埃及的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陵墓建 筑之一。金字塔不仅是死者的安息之地,还承载着埃及人对 来世的信仰和追求。
印度的泰姬陵
唐宋陵墓风格
以唐乾陵和宋陵为代表, 建筑布局严谨,注重山水 格局的融合,展现了盛唐 和北宋时期的繁荣昌盛。
明清陵墓风格
以明孝陵和清东陵为代表 ,建筑精致细腻,装饰华 丽,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 的文化特色。
陵墓雕塑艺术
石雕艺术
以石材为载体,通过雕刻 技法表现人物、动物、器 物等形象,具有质朴、粗 犷的艺术风格。
陵墓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陵墓的起源与历史 • 陵墓建筑与艺术 • 陵墓文化与信仰 • 著名陵墓介绍 • 陵墓的未来发展与思考
CHAPTER 01
陵墓的起源与历史
古代陵墓的起源
古代文明中的陵墓
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等,都有其独特的陵墓形式和葬俗。这些 文明中,陵墓不仅是埋葬死者的场所,还承载着宗教、文化和历史的意义。
明孝陵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帝王陵墓之一。
清东陵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墓群, 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之一。
世界著名陵墓
埃及金字塔
01
位于埃及开罗市附近,是古埃及法老和王后的陵墓,也是世界
中国的陵墓起源
中国最早的陵墓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多为土堆墓和木椁墓。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豪华的陵墓,如秦始皇陵和汉武帝茂陵。

中国古代建筑4—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4—陵墓建筑

定陵出土的皇帝金冠
定陵出土的皇后凤冠
现存著名帝陵
名称
秦始 皇陵
主人 秦始皇
位置 陕西临潼县
汉茂 陵
汉武帝
陕西兴平县
唐乾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 陕西乾县梁山

天的合葬墓
长陵、献陵、景陵、 明十 裕陵、茂陵、泰陵、 北京市昌平县 三陵 康陵、永陵、昭陵、 天寿山下
定陵、庆陵、德陵、 思陵
清东 顺治、康熙、乾隆、
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西汉中期以后,随葬品中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
的陶制明器,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模仿的“俑”,一 是实际的用品。
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 宋至明代,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包括陶 瓷器、金银器和玉器等。
秦始皇兵马俑 马王堆汉墓:木俑
茂陵博物馆展出的西汉铜鎏金马
金缕玉衣
土穴墓:在原始社会早期,墓葬的形式很 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一个小而浅的墓坑,仅能 容纳尸体,既无棺椁,也无墓室,尸体也无特 殊东西加以包裹。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 富开始分化,埋葬方式有了发展,墓坑除了土 壁之外,又加用了木板围护。
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氏族墓葬的坑内四壁用 天然木料垒砌,上面用天然木材铺盖。与后来 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木椁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已经开始向墓室建筑迈进了。
(2)陵园建筑
帝王陵墓除了它的主要标志封土之外,在它 们的陵前还有一大片建筑园林和石像生仪仗队。 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墓建筑也很多,其中地面 建筑主要有以下3个部分:祭祀建筑区 、神道 、 护陵监 。
祭祀建筑区:为陵园主要部分,供祭祀之用。建在墓冢前 方,为一封闭的方形庭院,主要建筑物是寝殿和享堂。寝 殿是供死者灵魂起居生活的建筑,内设墓主生前用具。享 堂,是祭祀死者的场所。帝王陵的祭祀建筑多称为享殿、 献殿、祭殿。主殿周围还有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 房等。祭祀建筑往往用围墙围绕起来成为一个区域,宛如 宫内的建筑群一般。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

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

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一、中国古建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的主要阶段。

1.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极为缓慢,穴居、巢居、地面房屋、原始木架建筑;满足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

1)《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下”是指低是指低湿之地;“上”是指低是指高地。

因此有人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穴居。

2)我国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具有代表性的营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所见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2.奴隶社会:青铜工具的使用,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出现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夏: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商:1)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文字)。

手工业发达,尤其青铜工艺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2)殷墟:商后期都城遗址,在今安阳小屯一带。

是商后最一个都城,是甲骨文的发源地。

西周:1)城市规模上按诸侯级别分类,是我国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2)发明了瓦。

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进步,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3)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4)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理解其含义)春秋:1)高台榭、美宫室2)瓦普遍应用3)开始使用砖4)鲁班5)建筑色彩、装饰3.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的创造和贡献。

战国:1)城市建设的高潮:齐都临淄、楚都鄢郢、赵都邯郸、魏都大梁、秦都咸阳、鲁都曲阜、宋都商丘等。

中国建筑史--陵寝建筑

中国建筑史--陵寝建筑
“封之若堂” 秦公陵区 十余座“陵堂” 中山王兆域图 “陵”“堂”密切结合,相互隶属,难分彼此形制 战国—秦汉 陵体越造越大,称“方上”“山陵” 已经不宜再以土木结构的形式做陵堂 秦起“方上”前侧另起寝庙 “陵”“寝”才有明确区分
方上·兆域·陵寝
兆域图 中山王兆域图 铜板上以金银为轮廓线镶嵌而成 详细标注建筑名称及尺寸 宫墙两道 414*191m 329*88m 中间纵长的夯土台基 “丘足” 其上一字排开的五座方形夯土台 中间三座较大,44m见方 居中为王堂 两侧“王后堂”“哀后堂” 较小者为夫人堂,33m见方
北宋 首次开辟了个陵相距10公里的统一陵区 陵体恢复“方上”,三层为尊 附会风水中的“五音姓利”, 赵姓角音 应东南地穹,西北地凹 陵址均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 前高后低,不同的空间布局特点
陵寝的嬗变
南宋 “寄厝”制度 将上宫殿殿后出一抱厦,以石条封闭 内置棺椁,称“攒宫” 为日后归葬中原祖陵 直接影响明清北京陵寝布局
南梁萧景墓前辟邪
因山为陵
唐陵 继承秦汉陵园的神道制度 在魏晋“因山为陵”的基础上再发展 选择一座山头为陵体 ——天然“方上” 前有低矮山头,藏风聚气风水图式
因山为陵
唐陵 唐昭陵 唐太宗 闫立德主持 《兰亭集序》 “昭陵六骏”
因山为陵
唐陵 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 规模最大 皇陵风水佳例
陵寝的嬗变
方上·兆域·陵寝
兆域图 中山王兆域图 高台遗高15米 方形夯土台 三层 下层有卵石散水痕迹 中层有回廊柱础 台顶大量瓦砾堆积 法 至迟在战国,已经有了利用图样进行规划设计的方
方上·兆域·陵寝
陵寝之始 ——秦始皇陵 “陵”“堂”密切结合,相互隶属,难分彼此形制 战国—秦汉 陵体越造越大,称“方上”“山陵” 已经不宜再以土木结构的形式做陵堂 秦起“方上”前侧另起寝庙 “陵”“寝”才有明确区分 “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 器具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 ——《后汉书》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紫禁城中轴线)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一、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

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2.坟墓概念:筑土为坟,穴地为墓
• 但是,帝王陵墓之外的一般坟丘,基本上都是圆锥形或 半圆形。但是帝王帝王陵墓封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
后来凡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都泛称为墓。
梁山伯与祝英 台之墓
丘:土之高者叫丘。天坛的祭天坛叫圜丘。
林:圣贤的墓叫林。
孔 林
陵:古代大的土岗叫陵。到了汉代,陵是专指 皇帝的坟,成了皇帝坟墓的专称。
秦始皇陵墓
以山为陵
即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坟头,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 这样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唐乾陵、昭陵,就是这种封土形式。
➢“以山为陵”——盛行于唐代帝王陵墓,如:唐乾陵
唐 乾 陵 : 以 山 为 陵
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
宋朝由于常年经历战争,为节源,改变了汉唐预先营造 寿陵的制度,死后才开始创造,且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 故其规模要比秦汉代小。
4、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不封不 树”“墓而不坟”。
殷墟王陵,虽然墓穴规模巨大, 最大的联通墓道面积超过700平方米, 但墓与地平。未见任何迹象表示曾筑 大坟。
• M260位于殷墟王陵遗址 东区。M260墓呈“甲” 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
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
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
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为天子葬制。所谓“黄肠”, 是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黄肠”因 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 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 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 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 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 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 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 凑各一具”。

专题之 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

专题之  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墓,地宫用汉白玉石砌成,拱券式结构,
平面为“王”字形,四壁满雕经文佛像,工艺精致为我国罕见的 一座地下石雕艺术宝库。
定陵地宫
定东陵:慈禧墓
乾隆裕陵
• • • •
(二)现存的古代著名陵墓 1.黄帝陵 黄帝名“轩辕”,相传是华夏族的祖 先。黄帝的陵墓在甘肃、河北、河南、陕 西等地均有。根据《史记· 五帝本纪》和 《黄帝本行记》记载,“黄帝崩,葬桥 山”。因此,位于陕西黄陵桥山的黄帝陵 最为著名。
二、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化 (一)葬制的演化 1.单葬制 单葬制指一个皇帝占据一个完整的陵墓区。 著名的陵墓有位于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2.陪葬制 即帝王陵园外围有生前爱将、功臣及贵戚的陵墓陪伴, 形成以帝王陵墓为中心的陵墓区。 • 著名的陵墓有陕西茂陵,它是西汉汉武帝的陵墓,是 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 唐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在唐代十八陵中 保存得最为完好。 • 乾陵的东南面分布有陪葬的墓群,占地广阔,方圆40 公里,都是皇亲贵戚、朝廷重臣的墓葬。 •
• (二)封土形制的沿革 • 1.秦汉时期“方上”的封土形式 • 秦汉时期,帝王的陵墓是在地宫之上 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一个上小下大的锥体, 上部方形平顶,呈覆斗状,故名“方上”。 • 其典型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 墓——秦始皇陵.宋朝虽然曾一度恢复了 “方上”式陵墓,但规模远不如秦汉时期的 帝王陵墓。
• • • •
水葬,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实行的 一种葬法,即将死者投入水中,任其漂流沉浮。实 行水葬的民族多生活在江河之畔,以水为生,以 鱼为食,故视江河为生命的源泉和最好的归宿。 • 天葬,又称鸟葬。将死者尸体被送到天葬场, 若尸体全被鹰鹫吃光,说明死者已升入天堂。 • 悬棺葬,是我国南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在 悬崖上或崖穴中安葬死者遗体的一种葬俗。悬棺 葬以四川珙县、福建武夷山等地区最为集中,最 具代表性。 •

中国古代十大陵墓4-黄雯静-

中国古代十大陵墓4-黄雯静-
中国古代十大陵墓
演讲人 —黄雯静
目录
一、概况 1. 2. 3. 4. 基本概念 丧葬方式 陵墓类型 陵墓意义
二、各朝代陵墓的布局形制 1. 3. 5. 7. 9. 秦始皇陵 成吉思汗陵 黄帝陵 清西陵 昭陵 2. 乾陵 4. 明十三陵 6. 明孝陵 8. 西夏王陵 10. 北宋皇陵
一、概况
1. 基本概念: 坟、墓:古时墓葬有隆起封土的叫坟,与地面齐平的叫墓,后来统称为墓。 冢:高大的坟墓。 丘:王公等人的墓。 封:诸臣的墓称为“封”,后也指“坟”。 山、陵: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 2. 丧葬方式: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与传统习俗的差异,故我国历 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葬 等。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 正(政)秦政,自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 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 一个称皇帝的 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 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 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 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 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 “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 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 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 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邢台市)。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 贽誉为“千古一帝”。

古代陵墓建筑结构概述

古代陵墓建筑结构概述

清陵形势分析
宝城宝顶式:明清多才用这种.清东 陵、明十三陵。
宝城宝顶:地下宫殿隆起圆形坟, 为宝顶。适应南方多雨气候便于雨水 下流不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 为宝城。
南侧建立方城明楼。
宝城宝顶式
方城明楼是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 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 庙谥碑。 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 重陵墙,中间一到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 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 一座明楼,此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 陵方城明楼形制。(特例:道光皇帝未建 明楼)
其它国君陵园大多是将封 冢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 而秦始皇陵封冢位于内城南 半部。
有学者认为这是按照“以 西为上”的礼制安排的。从 陵园总体布局来看,始皇陵 封冢并不在西半部。 体现“树 草木以象山”的设计思想决定。 --龙盘虎踞之感。
4)墓穴结构
据考古勘探,秦始皇陵的朝 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 布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以朝 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 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 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却采取了坐 西向东的格局。
人工夯筑的宏伟陵台
魏晋南北朝 提倡薄葬,墓制比较小。
唐宋元 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殿阁高潮
时期。 陵园内设置祭享殿堂(上宫), 陵园外设置斋戒等用的下宫,陵区内设 置陪葬墓等。
元 平地埋葬,不设陵丘和地面 建筑。 明清
明代:放弃历来的正方形布局,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的墓前引导部分。
清代:布局和形制因袭明代,雕 饰风格更加华丽。
秦人起源于东方,秦人是上古 时代在齐鲁淮海一带的氏族部落, 发祥地在今山东境内的莱芜泰山 附近一带。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 情。秦朝历代王陵和秦始皇陵都 采取了坐西向东的葬式。
(3)汉武帝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兴平市。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

建筑史第018讲(陵墓)

建筑史第018讲(陵墓)

二、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墓葬制中,地面出现高耸的封土, 墓葬制中,地面出现高耸的封土,时值春秋 战国时期已相当普遍,其高度和规制, 战国时期已相当普遍,其高度和规制,文献记载 不乏所见。并且,由于存在高崇的封土, 不乏所见。并且,由于存在高崇的封土,墓的称 谓也发生了变化,由“墓”发展为“丘” 、 谓也发生了变化, 发展为“ “陵”。比较的代表性的是燕下都和山东临淄故 城的一批墓葬。 城的一批墓葬。临淄故城残存的战国时代高大的 土冢就数以百计,郎家庄一号墓封土高达10 10米以 土冢就数以百计,郎家庄一号墓封土高达10米以 燕下都规模最大的是战国早期早期的16号墓, 16号墓 上;燕下都规模最大的是战国早期早期的16号墓, 地面残存覆斗形,高达7米,长宽30余米。 地面残存覆斗形,高达7 长宽30余米。 30余米 秦始皇营骊山陵,大崇坟台。汉袭秦制, 秦始皇营骊山陵,大崇坟台。汉袭秦制,帝 陵都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 陵都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 门阙和陵墙。北宋陵台亦属此制。 门阙和陵墙。北宋陵台亦属此制。
拱顶墓室在西汉中叶开始发展起来,东汉以后, 拱顶墓室在西汉中叶开始发展起来,东汉以后,成 为墓室结构的主流。汉代砖拱技术的特色是: 为墓室结构的主流。汉代砖拱技术的特色是:一,砖型多 除空心砖、条砖外,还有各种楔形砖、企口砖, 样,除空心砖、条砖外,还有各种楔形砖、企口砖,呈现 出制砖技术方面活跃的创造力; 发展无模架施工。 出制砖技术方面活跃的创造力;二,发展无模架施工。汉 代砖墓多数采用并列式筒拱顶, 代砖墓多数采用并列式筒拱顶,这种拱顶由许多单券相并 而成,券与券间并无联系,因此整体性差,但支模简便; 而成,券与券间并无联系,因此整体性差,但支模简便; 纵联式拱顶结构性能良好,整体性强,但支模较困难, 纵联式拱顶结构性能良好,整体性强,但支模较困难,所 以用得较少。 以用得较少。 两拱相交势必产生穹窿顶, 两拱相交势必产生穹窿顶,西汉末年的墓中已有此种 形式。以后,穹窿顶的矢高逐渐增大, 形式。以后,穹窿顶的矢高逐渐增大,外形接近于陡峻攒 尖顶。由此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叠涩砌的穹窿顶, 尖顶。由此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叠涩砌的穹窿顶,砖缝 都成水平状,更便于无模施工。 宋墓中, 都成水平状,更便于无模施工。唐、宋墓中,这种结构用 得比较广泛。 清两代,从已发掘的资料看, 得比较广泛。明、清两代,从已发掘的资料看,墓室以中 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 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且 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 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宫殿
宫殿是宫城及殿堂的总称,是帝王生活起 居和听政理事之所,具有居住和行政建筑 双重特征。
一.宫殿形制演变 什么是宫殿形制?
– 内容—生活区(寝),办公区,政令所出(朝) – 布局—朝和寝的关系; – “朝”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掌握形制演变的三个线索,三对关系: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 殿遗存。
F1、F2、F3三块建筑遗迹南北 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F1、F2为宫殿,F3为北廊庑。 F1:一座檐廊环绕的四室寝殿。 F2:一个大空间的厅堂,为处
理政务的“朝”。
宫殿总复原
F1复原
F2复原
3、商都亳的宫城——偃师乡商城Ⅰ号址
(1)紫禁城
长:960米,宽:760米,
内廷
面积:72万平方米
紫禁城正门为午门,后门 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 西为西华门。
以乾清门为界,前为“外
外朝
朝”,后为“内廷”。
午门前广场:130米×600 米
设端门(重檐庑殿顶)
天安门(重檐歇山顶)
午门
由门楼、东西廊庑及四角亭组成的复合式建筑,是中 国宫城标志的阙门。
太和门
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 宇式的宫门,位于二米 高的白石须弥座上,绕 以白石雕栏杆,正门前 摆放铜狮及陈设。
曾作为御门听政处。 在举行御门听政时,皇 帝和侍臣侍卫在宫门上, 百官立于门前丹墀内, 呈奏听旨,庭院就成为 露天的会场。
– 殿前 有五 门
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
总结: 1.朝和寝:
– 前朝后寝 – 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
–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精品)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精品)

二、古代帝王陵墓形制的演化 2 、“因山为陵”式
• “因山为陵”式,就是利用山峰作为陵墓, 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 山丘四周筑方形陵墙,四面辟门,门外设 石狮,四角建角楼,陵墓气势宏大,雄伟 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方式。
二、古代帝王陵墓形制的演化
3、“宝城宝顶”式
• “宝城宝顶”式,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 (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 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称宝顶。由南向 北分为3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神橱、神库 等组成;第二个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个院落 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设牌坊、五供座、方城明楼 和保城等。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 宝顶多为椭圆形。
• 北宋八陵均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市。 同时有皇族、大臣陪葬墓300余座, 地面建筑多已不存,只有陵冢和石人 石兽。
宋陵石雕
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在葬制 上保留放牧民族的特点,皇帝及 贵族死后采用秘葬,不起坟。
6、明代帝陵
• 明朝十三陵
• 明代十六个皇帝,除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 京紫金山,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代宗朱祁 钰葬在玉泉山北外,其他的十三个皇帝都葬 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称“明十三陵”,共 占地约40平方公里。
西汉茂陵
霍去病墓




4、唐代帝陵
到了唐代,从唐太宗昭陵开始,“依山为 陵”,墓室都建在山的南麓,封闭墓门后, 形迹不显。 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筑方形陵墙围绕, 四面辟门,门外设石狮,四角建角楼,陵前 神道一般顺着坡势向南展延,神道上的门阙 和两侧的人、兽较前代增多。
(1)昭陵(唐太宗)
• “黄肠题凑”
• “黄肠”是指墓穴内所用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 木枋,呈淡黄色,“题凑”是指穴内垒筑的木材 皆呈向心状,故将此类椁室称为“黄肠题凑”。 椁室构造为一扁平大套箱,箱内分数格,称为 “厢”,正中置棺木,象征庭院式布局。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复习要点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三朝五门制度周代宫殿的布局制度。

“三朝”指外朝、中朝和内朝。

外朝是君王举行颁诏、受俘等大礼之所,中朝是君王日常办公之处,内朝则是君王居住之所。

“五门”指皋门、库门、雉门、应门和路门。

“三朝五门”制度从建筑布局上讲就是沿纵深布置层层门禁,门内为不同职能的宫殿建筑,以满足帝王大典、日常行政、起居生活、安全禁卫等需要。

2.明清故宫成就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

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

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两部分。

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

后寝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东西六宫为翼,是皇帝、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

前朝后寝,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中国的建筑匠师们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利用重重围墙、门和庭院把故宫有序地组合成壮丽的建筑群。

故宫的规划和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

其室内外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体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运用、小品的陈设、装饰的制作、色彩的选择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4.汉代名堂辟雍“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5.明清天坛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个陵区的入口起点,是山口外一座五间 石牌坊,正遥对天寿主峰;自此往北,神 道经大红 门、 碑亭、石象生(共十八对, 有马、骆驼、 象、武将、文臣等)至龙凤 门(相当棂星门),均为嘉靖年间陆续补 充完备。
神道自牌坊至龙风门约2.6公里,开曲折自然式之先河。 神道是以长陵为目的而设,但随即成为十三陵共同神道,各陵不再单 独设臵石象生、碑亭之类,这是唐宋陵制全然不同处。而为清代仿效。
秦始皇陵
秦兵马俑
陶佣
身材高大,一般在1.8 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 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 技艺水平。
铜马车
(二)唐乾陵
乾陵:乾陵位于西安80公里的梁山。是中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武则天 的合葬墓地,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 总体特征:以山为陵,以山为阙,以山为穴。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 陵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海拔1047.9米的主峰。 布局:乾陵陵园内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宫城、皇城、外廓城井然 有序。陵园内现存有华表、翼马、驼鸟、无字碑、述圣记碑、石狮、六 十一蕃臣像等大型石雕刻120多件,整齐有序地排列于朱雀门至奶头山遥 遥两华里之余的司马道两侧,气势宏伟,雄浑庄严,被誉为“盛唐石刻 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唐乾陵在唐代18座帝王陵墓中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过,且保存最完 整、气势最雄伟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陵。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 寝。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 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定陵
定陵,明代第十三任皇帝万历 的地下寝宮,十三陵中唯一一 座已经考古发掘的陵墓,地下 寝宫分前殿、中殿、后殿和左 右二配殿,全部用石材构筑。
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石人、 石兽统称.
龙 风 门 与 华 表
小结: 中国陵墓建筑的文化特征
1、中国古代习用土葬,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 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 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 2、从新石器时代起,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坑墓,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 并有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后来,帝王的陵墓-地下寝宫装饰得越来越 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唐代是中国陵 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 3、由于拜谒陵墓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陵区内臵 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 列石人、石兽、阙楼等。 4、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除了太祖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外, 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总称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整个 陵区前都设臵总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 的气氛。
第四章 宫殿 坛庙 陵墓 第三节 陵墓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三)考核要求
掌握: 1、陵墓的发展和变化(从其基本组成---地上、地下的布局特征) 2、陵墓整体的发展状况,以唐乾陵和明十三陵为重点,应注意: (1)陵墓选址与地形的关系; (2)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生死观对于陵墓的影响 (3)各时期陵墓型制的发展变化、对比创新以及变化的原因。 3、典例:(1)秦始皇陵 (2)唐乾陵 (3)明十三陵
了解:(1)陵墓的渊源来历,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2)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3)陕西兴平汉茂陵及附近陵墓 (4)陵墓中墓表、石像生、牌坊等建筑小品形象,并注意各个 时代的风格演变。
一、古陵墓概述
(一)古代陵墓概念:墓、葬;坟、墓。 (二)古陵墓分类: 1、帝王陵墓:秦皇陵、汉茂陵、巩义宋陵、北京十三陵等。 2、名人墓地:岳飞墓、李白墓、张衡墓等。 3、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墓葬 (三)古陵墓的结构: 包括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
5、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在沈阳,其余陵墓建 于河北遵化和易县,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 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 6、中国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其布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①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周围建城垣,背衬 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②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 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臵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 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③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 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臵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 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构: 原始社会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社会--汉代 (2)随葬品: 原始社会早期--原始社会晚期 阶级社会--商代-战国-西汉-东汉-隋唐五代-宋明
墓室
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共墓地(氏族人生前死后都在一起) 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对立产生 夫妻合葬(父子合葬)
出现墓穴和棺椁。 商周时期: 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 石墓室和砖墓室逐渐替代木椁,利于长期保存。 战国末年: 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作墓室壁体, 西 汉:大块空心砖墓盛行一时,墓室中已经出现穹窿顶。 东汉以后: 小砖与拱顶墓室代之而起。 唐、 宋: 穹窿顶结构得到广泛应用。 明、 清: 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且 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都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三 )明十三陵 (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 本遵循孝陵形制。 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 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 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 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 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 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谢 谢!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 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 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 台基上,金砖铺地。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 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 观、举世无双。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蜗蟊普妫龉ぞ 靠季浚嗽煜袷蔷奚暇谰椎囊帐跫炎鳌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 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
陵园建筑
商代:陵墓不起坟,深埋,但墓顶设享堂; 战国:数墓横列,墓上各有享堂,五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外绕围墙。 秦汉陵园:依袭秦制,仿宫中前朝后寝之制,在陵中设庙和寝,墓前置石享 堂、石碑、石兽等墓表、石辟邪和墓碑,都属此类汉墓遗物。 庙中设神主,四时致祭;寝中有衣冠、几杖等生前用具, 南朝:帝陵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辟邪各一对,享堂不存,规模小。 唐代:因山为陵,建上宫(献殿)于陵园南门内,设下宫于山下(寝), 以便供食,形成上、下宫制。 唐陵承汉代陵门四出的格局,但陵前神道加长,门阙及石像增多。 是宋、明神道布置的蓝本。又仿汉制,陵区内多设陪葬墓。
2、地面部分: (1)封土堆: 殷末周初--春秋战国以后: 方上 以山为陵 宝城宝顶
(2)陵园建筑: 祭祀建筑区 神道 护陵监
封土堆:方上、以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春秋战国时: 冢墓普遍,墓的称谓由墓 丘 陵 ; 秦始皇:营建骊山陵墓,大祟坟台。 汉: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汉文帝灞陵,依山为陵,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 曹 魏:主张薄葬,因山为陵,不起坟、以免后世发掘。 唐太宗:因山为陵,以九峻山为坟,茔地高踞山际。 明孝陵:有所创新,地下建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用墙垣包绕,称 为宝城,南侧建方城明楼。 至此,地面陵体完成由方形土台 土山 圆形人工构筑物的转变。
二、陵墓实例
(一)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史称“骊山”,在陕西临潼骊山主峰北麓原地上。现存陵 体为方锥形夯土台,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高47米,三层。 陵体周围有夯上墙垣两重,内垣周长3.0公里。外垣6.0公里,是中国 古代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秦兵马俑:20世纪70年代在陵东1.5公里处发现的秦兵马俑和铜马车, 分数组埋臵地下,总计达8000件。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 下军事博物馆,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为是世界第 八大奇迹,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宋代: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 布局是:陵台为方锥平顶土台,四面有陵墙、门、角阙, 南面为神道,神道两侧有阙两对以及石望柱、石人石兽,相对而立。 明代:承唐宋而有创新。 布局:传统——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 创新——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形成2或3进院落, 突出了朝拜祭祀的重要性。 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 北京明十三陵合用一条神道,也是明代特有的做法。 清陵:大体沿袭明制,但各陵神道分立,有的后妃另建陵墓,与明陵稍有不 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