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 对环境的觉察 知识点复习(pdf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 对环境的觉察 知识点复习(pdf版)

2.光的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 线叫做光线。 (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假想出的理想模型。 ) (3)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4)小孔成像
第 2 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注: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做介质。 (2)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4.光的色散 (1)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5
(2)光的色散现象表明:白色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 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实验中红光的偏折的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
5.物体的颜色 (1)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眼睛接收到了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 光,因此感觉是是“白色”的;黑色的物体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没有光进入眼睛,因此感觉 是“黑色”的。 (2)透明物体的颜色与能透过的光的颜色相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物体的反射光的颜色相同。如不 透明的红色物体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而透明的红色物体能透过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彩色电视机屏幕上 呈现的五彩缤纷的画面,就是由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3.噪声污染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音。 (2)噪声的控制 根据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条件:声源的振动 → 介质的传播 → 鼓膜的振动,控制噪声从以下三个 方面入手。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2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2

光的反射第1课时1、光的反射: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

——以镜面为对称。

5、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6、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光的反射事例:平面镜成象、看见不发光物体、物体反光等;考点1: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光的反射定律: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β=α )【注意】①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②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④光路具有可逆性。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例: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考点2:平面镜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发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点光源S在镜后的像S1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所以S1叫S 的虚像。

如果把光屏放在S1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所以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张白纸对折后展开铺在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放在白纸的折痕上,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会看到点燃蜡烛所成虚像,另拿一只未点燃的等大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前后左右移动,直到与点燃蜡烛所成的像重合为止,说明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像。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

耳和听觉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知识点二: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知识点三:噪声1.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2.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二、重难点突破考点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有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其中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内含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

如图:注: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把声音放大;咽鼓管:连接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半规管:旋转感觉;前庭:位置、速度感觉;(半规管、前庭: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2.声波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内耳中的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由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这就是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注:(1)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均会引起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另一种耳聋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称为神经性耳聋。

(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嘴,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例1.下列各组中,依次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A. ①→④→⑤→③→②→⑥B. ①→②→④→⑤→③→⑥C. ①→④→⑤→②→③→⑥D. ①→③→④→⑤→②→⑥答案:A【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变式训练一:细菌进入中耳会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是()A. 听神经受到损伤B. 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C. 大脑受到损伤D.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答案:D【解析】耳是人的听觉器官,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听觉的形成过程为: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中耳出现异常,是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变式训练二:乘车时闭眼也能准确地辨别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和上、下坡,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A. 耳蜗B. 前庭和半规管C. 听小骨D. 大脑答案:B【解析】鼓室内有空气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pdf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pdf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3× 108m/s),空气
中次之。光年是 长度 单位。 1 光年 =3× 108 米 /秒× 365× 24× 3600 秒= 9.4608× 1015 米。
3、光的色散 :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
可统称为 冷热觉 。 2、人的感觉器官有: 眼、耳朵、鼻、舌、皮肤 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手背 ,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指尖 。
,其中 冷觉和热觉 又
4、 嗅觉的形成 :气味 → 嗅觉神经末梢 ( 接收刺激 )→ 嗅觉神经 ( 将信息传递到大脑 )→ 大脑
(形成嗅觉 )
嗅觉的特点 :① 长时间 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 嗅觉中枢适应(疲劳) 而闻不出这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 年龄 , 动物种类 和 气味种类 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 味蕾 上都有 味觉细胞 和 味觉神经 。
味觉的形成 :食物 →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 味觉细胞 (接受刺激)→ 味觉神经 (将
b)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 由 它反射的色光颜色 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 :白色物体 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黑色物体则 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 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光会改变 传播方向 ,又返回到 原先的物质 中。
2、 光的反射定律 :
f v 2f
应用 照相机
f u 2f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1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1

感觉世界及耳和听觉
一、感觉世界
1、人有各种感觉: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痛觉、冷觉、热觉等
各种感觉形成过程:
信息经神经传送到大脑
刺激感觉器官大脑(形成感觉)感受环境中的刺激,并发出信息
2.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对热比较敏感。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蕾内有味觉细胞,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味觉的形成:食物→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味(注意:不是辣)。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

二、耳和听觉
1、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
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2、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为听觉感受器。

3、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
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完整word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感觉世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冷觉和热觉又1、人的感受器有:,其中冷热觉。

可统称为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2、人的感觉器官有:手背指尖。

、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3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4、(:(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长时间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①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年龄动物种类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和,味蕾味觉细胞味觉神经。

5、舌头表面的每个和上都有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将:(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接受刺激)→大脑(形成味觉)。

信息传递到大脑)→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光酸正立甜放大苦虚像咸放大镜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中不能传播。

中传播。

声音在。

声音可以在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振动需要介质声波。

;声音传播的方式:;声音传播的条件:2、声音发生的条件:15℃340米/秒。

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在第三节耳和听觉耳的结构耳廓、外耳道;、:①外耳包括1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②中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③内耳包括耳的主要功能听觉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和。

2、:在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将声波扩:→(收集声波)→(将声波转化为振动)→3、耳蜗听神经大脑(产生听觉)。

大并传导)→(传导信息)→(接受刺激、产生信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5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频率,单位是赫兹(Hz)。

(完整word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倦)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平和味种类等的不同样而不同样。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品→口腔(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样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样味道酸甜苦咸敏感地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7、进行 P5 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消除前一次实验的影响(或搅乱)。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流传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平和体中流传。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够流传。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流传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流传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流传的速度为340 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觉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讲解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变成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 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 听神经(传导信息)→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防备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点:音调-- 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 -- 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 1 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详解题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详解题型

一、耳朵的结构和功能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外耳道1)外耳包括耳廓听小骨;鼓膜、鼓室、包括2)中耳。

耳蜗、前庭、3)内耳包括半规管)各结构的功能4 ;外耳道能传导声波;耳廓能收集声波听小骨能把声音放大并传入耳蜗鼓膜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咽鼓管能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耳蜗内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振动并传导到大脑。

感受器过敏产生晕车晕船。

半规管和前庭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和骨传声)人耳感知声音(2的途径:空气传声声源→空气振动→骨膜振动→听小骨、半规管、前庭→听觉神)空气传声3:(经、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做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1例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A. 耳蜗和前庭B. 前庭和半规管C. 半规管和鼓膜D. 鼓膜和听小骨、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例2)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

请用图中字母及箭头写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形成过程的途径:(填 _________产生的。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名称,同下),卫生员告诉 _________)一位战士的耳朵被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是(3 的是使,声响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到他其军人遇巨大开放,以免耳被震聋。

_________发达有关。

(4)有些人晕车,这与耳的“不能”)。

填受损时,5()当A造成的是耳聋;能否治愈? (“能”或二、声音声音的产生1.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而:声音是1()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2.声音的传播(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3)真空不能传声3.声波(1)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推荐)浙教版科学七(下册)知识要点精华版之二

(推荐)浙教版科学七(下册)知识要点精华版之二

浙教版科学七(下册) (2)第二章运动和力 (2)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2)第二节机械运动 (3)第三节力的存在 (3)第四节力的图示 (3)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5)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5)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 (6)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6)浙教版科学七(下册)第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最复杂运动形式)。

2、每种运动形式都与一种能相对应,比如机械能(动能、势能)、光能、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核能)。

能也叫能量,与物质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

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离不开光能。

第二节 机械运动1、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被认为是静止不动的。

被研究对象不能选做参照物,否则没意义。

2、机械运动分类:机械运动可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v=v0)和变速直线运动(v≠v0)。

3、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ts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即时速度=dV/dt )第三节 力的存在1.力:物体间相互作用。

力既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又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是牛顿。

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注意弹簧的弹性系数,测量对象不能超过弹簧系数范围。

)2.弹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第四节 力的图示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可以将这三个要素表示出来。

2、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力的图示的画法:3、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力的图示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而力的示意图只包含力的方向。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二章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二章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作用
对光有发散作用
对光有会聚作用
实例
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汽车的观后镜等
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镜、医生观察耳道所用的镜子等
共同点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且符合光路的可逆性
典例3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用薄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等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4)小组中有一位同学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该实验,发现实验效果更好。请你对这位同学的做法做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其中一个优点即可)
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判断物体和像之间的位置关系
典例1 [绍兴模拟] 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观察每次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位置,可说明它们分居法线两侧B.入射角为 时,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此时不存在反射现象C.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D.纸板B向后翻折后,反射光线消失,是因为此时没有反射光线
续表
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表面光滑
表面凹凸不平
平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入射时
反射光平行,且只能在一个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在任何方向上都可以看到反射光
生活实例
水面反光、玻璃反光等
看电影、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等
相同点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典例2 在雨过天晴、明月当空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浙教七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浙教七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2.1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多种形式(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2)比机械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热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例子:闪电是云与云、云与地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闪电内部的温度极高,它会使闪电通过的气柱发生骤然变热、膨胀而发出雷声。

闪电甚至会使树木燃烧。

所以,雷电交加时除了声运动、光运动外,还有电运动和热运动。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3)生命运动: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能也称能量,跟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这种能叫做动能。

气体、液体也会运动,也具有动能。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一个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它所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2)势能:物体由于举高或是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形变越厉害,它的势能就越大。

注意:动能和势能我们统称为机械能。

(3)化学能:物体自身所存于的能量。

例如:食物,汽油、木材、天然气等燃料。

(4)其他能:电能、风能、光能、太阳能等。

(5)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燃料燃烧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

上抛的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第二节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一、知识点简要1.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其中_____和_____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

4、嗅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接收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_____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__________(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_____上都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味觉的形成:_____→_____(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__________(接受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_____(形成味觉)。

6味道酸甜苦咸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答案】一、选择题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A.听觉和视觉B.嗅觉和视觉C.触觉和味觉D.嗅觉和听觉【答案】D3.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

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

这是因为()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C.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答案】B4.小明感觉不舒服,为初步判断小明是否发烧,妈妈总会触摸他的额头。

妈妈用的是()A.手心B.手背C.自己的额头D.自己的脸颊【答案】B5.在医生对已经实施局部麻醉的病人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应是()A.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B.痛觉存在,触觉消失C.痛觉和触觉都存在D.痛觉消失,触觉存在【答案】D6.右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

浙教版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浙教版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知识要点1、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一般指机械运动。

2、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机械运动,最复杂的是生命运动。

3、雷电发生时,有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

4、能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5、物体由于被举高或者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拓展】前者称为重力势能,后者属于弹性势能。

6、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7、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燃料储存的能,食物中储存的能,电池、蓄电池中储存的能都属于化学能。

8、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9、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为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1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另一种是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速度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3、速度公式:速度=时间路程V=t s14、速度的主单位:m/s ,它是一个整体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

【注意】一定是长度单位在前。

时间单位在后15、常见单位间的转化:1m/s=3.6km/h 1km/h=6.31m/s16、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V =t s,注意,这里的s 是指所求时间内的总路程,t 是总的时间。

17、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效果 速度大小改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或运动方向改变18、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9、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发生形变,弹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反抗形变。

20、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也就越大。

【注意】这个“一定范围”是指弹性形变的范围。

2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是N ,测量力的大小工具叫测力计,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或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22、弹簧秤原理:在弹性形变范围(即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和弹簧所受拉力成正比。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第1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器官(5个):。

2、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冷热,痛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形成嗅觉)。

4、嗅觉的特点:时间长了,会闻不出鱼腥味,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的缘故。

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

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5、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内有许多,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味觉主要可分为酸味、甜味、苦味、咸味、鲜味。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3、声音传播的形式:。

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可用于测距离)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

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中传播最快。

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

15℃时,空气中声速是米/秒。

第3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②中耳包括、(听小骨)、;③内耳包括、和。

2、耳的主要功能:和。

位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感受器在和中,保持身体平衡。

(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听小骨()→耳蜗(内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神经中枢(大脑产生听觉)。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可用助听器;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不能用助听器。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或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5、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声音尖细刺耳或低沉描述的是,震耳欲聋描述的是,闻其声知其人描述的是。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第1节感觉世界A.感觉的产生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当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B.皮肤和皮肤的感觉1.皮肤感觉的类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功能2.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3.皮肤的其他功能: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C.鼻和嗅觉1.嗅觉:嗅觉是由气体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2.蛋糕香味形成嗅觉的过程D. 舌和味觉1. 味觉:味觉是由溶解性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2. 形成味觉的过程: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中,味觉细胞接受刺激,通过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这就是形成味觉的过程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A. 声音的产生1.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B. 声音的传播1.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3. 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4. 真空不能传声C. 声波1. 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 2. 声波的应用a) 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通过内脏反射的超声波分析体内病变(B 超) b) 科学家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蛋糕香味人呼吸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信息嗅觉神经信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嗅觉D. 声音传播的快慢1. 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 影响声速的因素a)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小(V 固>V 液>V 气) b) 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比。
表示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微观 粒子关系,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分子个数比。
THANKS
感谢观看
物质变化的实例
铁生锈
铁生锈是典型的化学变化,铁与 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氧化铁。
水结冰
水结冰是典型的物理变化,水从液 态变为固态,不涉及新物质的生成 。
植物生长
植物生长是典型的生物变化,通过 光合作用等生物化学反应,植物从 无机物中合成有机物并生长壮大。
02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拉瓦锡实验
拉瓦锡通过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 定律,他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 的质量是相等的。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汇报人: 202X-01-02
目录
• 物质的变化 • 质量守恒定律 • 化学式与化合价 • 化学方程式
01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的判断标准
01
02
03
新物质生成
物质变化最本质的特征是 新物质的生成,这是判断 物质是否发生变化的唯一 标准。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物质变化的主 要形式,通过化学反应可 以生成新的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能量也保持不变,即 能量守恒定律。
电子守恒
在化学反应中,电子的数量和种类保 持不变。来自03化学式与化合价
化学式的定义与意义
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意义
表示物质的组成,可以了解物质的分子构成,为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提供基 础。
化合价的定义与规律
化合价
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是指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 数目,得电子为负价,失电子为正价。
其他科学家的实验
后续有许多科学家通过不同的实 验进一步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的 正确性。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一、感觉世界1、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4、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5、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6、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粘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7、嗅觉的特点:(4点)①大脑嗅觉会产生疲劳现象,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了。

②人的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④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8、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9、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10、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11、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12、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1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
体都能发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传播速度: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4、声波: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称为声波。

二、声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动幅度、不同的人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

3、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的影响。

三、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1.物质的分类:-纯物质: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如纯水、纯铁。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果汁。

2.物质的性质:-机械性质:包括硬度、延展性、可塑性等。

-热性质:包括热膨胀、热传导等。

-物化性质:包括燃烧、氧化等。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物质的外观、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但物质的组成并未改变,如物体的形状改变、物质的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如金属生锈、物质燃烧。

4.纯物质与混合物的分离:-过滤:用滤纸、滤网等将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出来。

-蒸发:将溶液加热蒸发,使溶质与溶剂分离。

-磁选:利用磁铁将带有磁性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浓缩:通过加热使溶剂蒸发,从而使溶质浓缩。

-结晶:将溶质在溶液中以固体形式析出,从而分离出纯物质。

5.溶液与溶解度:-溶质:能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解度:单位质量的溶剂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6.沉淀与悬浮:-沉淀:指溶液中的一种物质在反应后以固体形式析出。

-悬浮:指溶液中的一种物质以细小颗粒形式悬浮在溶液中。

7.酸、碱与中性:-酸:味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

-碱:味苦,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

-中性:指物质的酸性和碱性呈中和状态。

8.pH值与酸碱度:-pH值:酸碱溶液酸碱度的指标,范围为0-14-pH值小于7的溶液是酸性,pH值大于7的溶液是碱性。

9.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10.酸雨的成因与危害:-酸雨的成因:大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与水蒸气结合形成酸性物质,降下的雨水酸度较高。

-酸雨的危害:对洁净的空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对植物、动物和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

以上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分类、性质和变化,以及纯物质与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溶液的成分与特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
• (光的反射现象) 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距离没有关 系
• 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 位置发射出来的。
10
镜面成像
凸面镜
凹面镜
6、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如:太阳灶)。
11
7、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 发生改变。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8、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9
• 3、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期中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 、 后视镜、化装镜
•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漫反射:电影屏幕、 植物、墙壁、衣服等
•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 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 (产生听觉)。
5
•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 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
6
第四节:光和颜色
•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 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 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 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 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 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 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 物质中。
αβ
• 2、光的反射定律:
•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β=α )
•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 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
• 5、物体颜色: • a)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
被吸收) • b)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
被吸收) • 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
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8
第五节:光的射和折射
•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 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 味道




• 敏感区域 舌侧(中) 舌尖 舌根 舌侧(前)
•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 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3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 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 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 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 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7
• 4、看不见的光: • ①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
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
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 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 不同。
2
•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
•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 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 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αβ γ
12
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 岸上的树觉的高,这是为什么呢?
空气 水
13
第六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α
γ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γ < α)
γ
α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γ > α)
【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④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
1
第一节:感觉世界
•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 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
是指尖。 •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
•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 • 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 秒。
4
第三节:耳和听觉
• 1、耳的结构:

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 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高)
•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 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 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