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课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9ca10358fb770bf78a55fc.png)
二、重农抑商 材料四:汉代的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 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 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 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 者也。”
井 田 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 立的条件有哪些?
封建社会:确立土地私有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 ②各国的变法的推动 (生产关系发生变动)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兼并
问题2:我有何负担和烦恼?
①产生原因: 根源: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影响: a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b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③各时期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 a原因: 维护小农经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措施: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占地最高限额和土地买卖) 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土地 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鱼鳞图册) 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介人寻找 C 结果: 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方签字画押, 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必修2第一单元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说课)
理念 特色 教 材 分 析
教学 设计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法 学法
教材分析 本课课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必修二) 第一单元第4课内容,在之前的三课分别讲了中国 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相关内容,而这一 节课的古代的经济政策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国 古代经济状况的了解,同时本课的最后一目“海 禁”与“闭关锁国”将有助于学生对本学期第三 单元将讲述的中国近代经济的理解。因此,本课 在高一经济史部分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3页)](https://img.taocdn.com/s3/m/03a7cc7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b.png)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史料,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背后的历史逻辑。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经济政策进行讨论,如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形成对经济政策的认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史料分析、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实施措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2.设想二:强化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历史观念。
2.以时间为线索,绘制一张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的时间轴,标注出各个时期的重要经济政策及其影响。时间轴要求清晰、简洁,能够直观展示政策演变过程。
3.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报告要包括调查背景、方法、过程、结论和启示等方面。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每人设计一组选择题和简答题,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题目要求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能够涵盖课堂所学的主要内容。
5.阅读相关史料,选取一个经济政策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实施过程,下周课堂上进行分享,每人不超过5分钟。
4.设计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历史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强对经济政策的关注和敏感度。
2.理解并尊重历史,形成客观、公正的历史观,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高一历史教案 1.4 古代的经济政策 (人教版必修2)
![高一历史教案 1.4 古代的经济政策 (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20de400b0722192e4536f6f3.png)
1.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人教版必修2)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它的延续与历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本课分三目内容,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土地制度的演变”,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化的历程,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了统治政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目“重农抑商”,阐述了此政策的产生及其对明清工商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三目“‘海禁’与‘闭关锁国’”,介绍了明清两代对外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消极影响。
此外,教材中还穿插了一些资料和图片,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和现象进行了进一步阐释。
教学时,要运用一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剖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教学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教学方法由于本课具有专业术语的特点,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问题情境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2)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渊源。
(3)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背景及表现。
过程与方法(1)依托史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剖析,由表及里,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使学生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图片导入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人类找寻食物,先是采集野果鸟蛋,随后是狩猎,最后才到农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65a2c0fb8f67c1cfbd6b89d.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并形成正确的评价。
2. 让学生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 “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
2. ,海禁” iOo【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的经济政策整体把握土地制度演变历程,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学会正确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深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緞”政策,知道“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 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
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 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3)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
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四、“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1、“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主要表现(1) 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 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人民版 《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说课稿
![人民版 《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ffcf6d4bb4cf7ec4afed0e5.png)
《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说说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本节课的内容在本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中处于一种总结和提升的位置。
前面三课分别学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页和商业。
从单方面看,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都是很好的。
但从整个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这个结构是不合理的,存在严重缺陷。
其主要原因就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正是因为这两个政策,即便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也不可能发展。
所以在提升学生的认识时,要在经济结构的框架下,把古代和近代,东方和西方联系起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对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两大历史概念的把握,对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的理解,以及对世界潮流的认识。
两大政策是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而资本主义萌芽更让我们看清了世界的形势。
教学重点:理解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从两大政策的影响看同时代东西方的差距,从而明白“与时俱进”“落后就要挨打”等道理。
教学目标:(依据课程目标、教材分析和学生学情,确定出可实施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通过对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把握,分析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运用对比法,史料阅读法等探讨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古达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在在不同历史时期上所起的作用。
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树立正确开放的世界观。
(二)说学法(1)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对重要的历史概念理解还是不到位,甚至有畏惧心理。
因此,要加强学生对基本历史概念的掌握,夯实基础。
(2)针对学生对材料型选择题和主观材料分析题答题能力稍差的情况,我觉得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引用史料,多做相关练习,多进行方法指导。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说课稿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9d4cb49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7.png)
3.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扮演古代商人、商帮成员等角色,模拟商业交易、商帮互助等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学生自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我评价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1.教具:历史地图、时间轴、商业发展脉络图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商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2.多媒体资源:播放与古代商业经济相关的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展学生视野等。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以商业故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古代商业经济的奥秘。
2.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商业发展的过程。
3.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古代商业城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商业经济发展与农业、手工业发展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够深入。
2.对商业政策、商帮组织等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
3.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忆不清,影响对商业经济发展脉络的把握。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案6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案6页](https://img.taocdn.com/s3/m/92ae9b33e2bd960590c67764.png)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农抑商”、古代工商业管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实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比较闭关锁国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比较论证,主动探究有关的问题。
2.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与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查阅资料,了解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比较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不同经济基础和社会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当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一)重农抑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问题:重农抑商的思想何时产生?结合教材第22页“资料卡片”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重农抑商的思想于战国时产生。
原因: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方面: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守法,安土重迁;国家安全,政治稳定。
③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生矛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汉代采取了哪些抑商措施?结果如何?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这一状况何时开始转变?生:措施:汉高祖时期,“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52ffd4d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3.png)
1.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公平、公正、开放的社会制度对人类进步的重要性。
4.通过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探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独立思考、客观评价的品质。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古代农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3.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站在不同阶级立场,体验“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同理心。
4.设计互动环节,如讨论、辩论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表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问题导向
3.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站在不同阶级立场,体验“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同理心。
4.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认为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出于什么原因制定的呢?”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实施的影响。如:解释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目的和实施过程。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一、案例背景
“古代的经济政策”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而言,通过学习古代经济政策,不仅可以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更能深刻理解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主要内容涵盖了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古代经济政策,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提升的意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9页)](https://img.taocdn.com/s3/m/30e1d44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0.png)
6.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7.教学评价,反思提高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一个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兴趣。故事讲述的是古代一个农耕家庭的变迁,从井田制到均田制,再到租庸调制,家庭成员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故事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经济政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1.你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这一政策背后的思想观念是什么?它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些特点?
3.从今天的角度看,“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积极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经济政策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加深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内涵的理解。
4.结合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表面化、片面化的情况,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深入挖掘经济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有待提高,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这些能力。
4.学生在价值观方面,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到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人民版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说课稿格式
![人民版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说课稿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554ff044a417866fb84a8e91.png)
人民版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说课稿格式
同学们现在正处于高一阶段,这是一个高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高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说课稿格式,欢迎阅读与选择!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代的经济政策》,我准备六个方面来进行解说。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多媒体的运用。
说教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课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第4 课内容。
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之前的三课分别讲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相关内容,而这一节课的古代的经济政策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状况的了解,同时本课的最后一目海禁与闭关锁国将有助于学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3页)](https://img.taocdn.com/s3/m/68c121e0ba1aa8114531d905.png)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3页)《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考古材料、文献资料等了解有关古代中国王朝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等的基本知识;2.通过文物、插图等深入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史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并力图寻找史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习中加强同学间的交流,针对“重农”是否一定“抑商”进行辩论,学会搜集历史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一些经济政策,同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学生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实质;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
第二,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
第三,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教师设问)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策及其调整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一、“重农”、“抑商”政策1.学生展示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目的、表现和影响。
2.原因(通过史料分析引领学生思考:中国封建国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
)材料一:发展农业可以使国家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有利于社会稳定。
发展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清代有何进一步发展?有何影响?)2.结合材料和所学探究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和缓慢发展的原因材料一清朝前期的商人经常是“以末致财,以本守之”。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85aa237192e45361066f596.png)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属于经济史范畴。
本专题是经济史的第一个专题,对于经济史起一个基础作用,学好本专题对学生学习整个经济史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
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多比世界经济先进,所以,学习本专题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信心。
而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四课,主要是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总结和探讨,因而在本专题中具有总慨作用。
同时,本课也反思了中国经济最终落后于世界的原因即古代中国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原因,所以本课还对下一个专题——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起承接作用。
本课一共包括了四个子目,分别是:重农抑商,工商业的管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其中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属于经济政策,而工商业的管理属于经济政策的一些措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则是古代经济政策的结果。
虽然部分子目的存在会显得本课的题目不太严谨,导致教授上多有不便,但由于各子目间互为因果,所以本课在逻辑上还是较为清晰,学生能较好的掌握。
二、课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课的课标为: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首先,学生分析,本课针对的是xx中学高一某重点班学生。
此班学生多处于15、16岁,学习基础较好,思维活跃,85%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70%左右的学生具有初步概括和分析历史能力。
其次,教师分析,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存在不足,这是劣势。
但同时又具有以下优势:与学生在年龄上差距小,共同话题多;性格风趣幽默,能很好的与学生相处。
四、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相关史料,通过概念教学,情景模拟和探究思考;使学生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探讨和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思考,使学生学会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明确发展的方向,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精品教案(7页)-学习文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精品教案(7页)-学习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f0e8eec76eeaeaad0f33037.png)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材版本】人民版必修Ⅱ专题一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设计理念】1、在学习和探究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和主导作用,通过精选历史资料、为学生学习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探究学习,训练和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质疑、探讨的能力,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习和探究活动在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和进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分四目。
第一目:介绍了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进而说明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基点是为了维护专制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但这种政策导致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
第二目:介绍了封建王朝对工商业的管理,说明了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这也抑止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第三目:介绍了海禁政策说明了海禁的实现阻碍了中国追赶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第四目:介绍了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的萌芽,说明封建王朝对工商业的压制,及闭关锁国政策正是中国资本注意萌牙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教法分析:本课理论较多,学生往往缺乏兴趣,也容易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具体的实例使学生加深理解,并注意通过史料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兴趣和质疑探究能力,以利于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通史学习,学生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有一点了解,但理解不多,而且缺乏兴趣,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认识、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本人今天说课的题目为《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情及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本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相关内容,而这一节课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另外,本课的最后一目“海禁”与“闭关锁国”将有助于学生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学习和理解。
因此,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以及后期“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识记土地制度演变的基本知识。
如原始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及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均田制等。
理解井田制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是土地私有和允许自由买卖。
(2)识记“重农抑商”的原因,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明清“重农抑商”的后果。
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但在后期却压抑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
(3)识记“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其后果。
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弱的时代特征,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2)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2、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说学情及学法
一般而言,高中学生的思想活跃,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感兴趣。
但是,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还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没有形成知识体系。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上,虽然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的有一定了解,但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还不够全面。
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在这个基础进行分析、运用和综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首先是讲解法,讲解课本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顺本课的基本思路。
其次是情境法,创设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力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史料教学法,一方面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另一方面也可向学生初步传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可以综合采用衔接导入法和设问导入法两种方法导入本课的内容。
首先回顾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然后再由“田”字的形态导入新课。
2、新课讲解
(1)土地制度的演变。
介绍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首先介绍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教材中没有讲述原始社会土地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解体的过程。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史实,酌情进行介绍和分析,给学生以完整的印象。
其次讲解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讲解井田制的特点、瓦解的原因和瓦解的过程。
要说明这种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因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再次讲解封建土地私有制。
讲解其形成过程以及封建土地所有的特点。
(2)“重农抑商”政策。
一是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在这一时期,如教材所述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和西汉政府抑制富商大贾的做法,具有进步的作用。
二是明清两代的“重农抑商”,及巩固了统治,同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点在于讲解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作用不同。
(3)“海禁”与“闭关锁国”。
讲解明代实行“海禁”的原因,其实质是闭关锁国。
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其客观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
但“闭关锁国”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本课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类型,板书本课知识的主要条目,使学生对本课知识逻辑有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