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人治军的失误及启示

合集下载

诸葛亮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一个失误,导致蜀汉多次内乱

诸葛亮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一个失误,导致蜀汉多次内乱

诸葛亮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一个失误,导致蜀汉多次内乱文/八十二诸葛亮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一致命的失误,导致蜀汉多次内乱如果一提起蜀国建国最大的功臣,那么大家一致都会说出诸葛亮作为军师丞相,无论大小战役还是招纳人才,还是治国执政当之无愧他是真的尽心尽责啊。

还有许多三国爱好者或许就是为了看诸葛亮各种神机妙算,帮助蜀国一次又一次脱离困难的精彩表现。

可以说诸葛亮对蜀国的贡献是相当大的,世人对他的评价自然也是相当高。

诸葛亮在刘备驾崩之后,继承了刘备的遗志替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可以说那个时期大部分参与蜀国建国的功臣老的老死的死,年轻的人才算得上可靠更是少之又少。

他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独揽大旗顶着巨大的压力,呕心沥血的辅佐刘备的儿子,并且一把年纪还带军四处征战平定地方的反叛,在朝政内他还要替年轻的刘禅分忧解难。

尽管诸葛亮没有小说里的那么无所不能,但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还是相当的高的,认为他在先帝驾崩后他拥有着巨大的优势,然而并没有谋权篡位,反而鞠躬尽瘁的辅佐年幼的新帝,是一个德智双全的忠臣。

但是诸葛亮的执政理念过于保守,导致了内忧外患国家人心动荡,最后酿成了蜀国灭亡。

为什么小编会给出这样的说法,很简单,大家可以看流传至今让人赞叹的出师表,诸葛亮北伐前写下对刘禅最后的叮嘱和忠言,他向刘禅举荐可用可信之才,就提到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

没错诸葛亮出师北伐前任然向刘禅灌输他狭隘的执政理念,那就是启用故人排斥外人。

这四个人确实是可靠能干的人才,但是大家如果对这几个人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四个人都是荆州人,诸葛亮从蜀国建国后开始用人保守,他可信得到心腹谋臣大多数都是荆州的故人或者老乡。

可能大家会觉得用人自然要用自己信的过的熟人了,但是蜀国建在巴蜀,他这样拉帮结派以荆州故人作为政治的核心,形成紧紧追随他的政治集团,这样的决策行为对他自然是相当有利,但是冷落蜀地各方势力,错过当地人才,这就导致了真正的内忧,难以得到当地百姓各方势力的支持,久而久之主动想来结盟或者替蜀国分忧解难的人才势力越来越少,这样的情况就非常的不利。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用人成功及失败的具体案例。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用人成功及失败的具体案例。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用人成功及失败的具体案例
答:在用人成功方面,诸葛亮善于发掘和利用人才。

例如,他重用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此外,诸葛亮还善于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情报,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他通过间谍获取了曹军的情报,从而在赤壁之战中取得了胜利。

然而,诸葛亮也有用人失败的时候。

例如,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结果马谡不听从指挥,导致蜀军大败。

此外,诸葛亮还曾经派魏延去守汉中,但魏延在汉中失守后被指责为“叛逆”,最终被处死。

这些失败的案例表明诸葛亮在用人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的来说,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案例。

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善于发掘和利用人才,以及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情报做出正确的决策。

然而,他也存在用人失败的情况,这表明他还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用人技巧和方法。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人失误管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人失误管窥
, , , 、 , 。 , 、 , 。 , ,
,

人 马尽乏 的

30
余 骑败 兵 马
,

逻 是 因 食 古 不 化 战术 不 当 在 敌 众 我寡 的 形 势 下 溃 败 的 ; 而 关 羽 则 是 因 一 己 私 情 在 唾 手 可 得 的 情 势 下 放 走 了曹 操 重要
。 , 。
按 照 刘 备 讨贼 除 奸 复 兴 汉 室 的 政 治 纲 领 剪 灭 曹操 应 该 比 攻 城 略 地 更
下 意 识 到 自 己 用 人 失 误 后 的 一 种 掩 饰 一 出祁 山 时 谁周 以 北 方 旺 气 正 盛 星 暇 倍 明 未 可 图 也 的 天 象 劝 阻 诸 葛亮
, , , 。 ,



,
,

,

孔明日
:

天 道 之 理 变 易 不 常 岂可 拘 执 也 … … ” ( 嘉 靖 本 《 三 国志通
, 。

,
依 据 错 误 的 性 质 关 羽 比马 傻 更 该 杀
, ,
然 而 结 局 却恰 恰 相 反
, ,

如果说 挥 泪斩 马傻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诸 葛
。 ,
亮执 法 严 明 的 表 现 那 么 对 关 羽 不 加 任何 责 罚 的 不 了 了 之 就 是 他 拘 私 枉 法 的 明证 虽 然 小 说 曾 以 亮 夜 观 乾 象 曹 操 未 合 身亡 对 此 作过 解 释 但 明 眼 人 一 看 便 知 这 是 诸 葛亮 在 刘 备 提 醒
,
收 改 用运 输 工具 木 牛流 马 立足 长远 的渭 滨 屯 田 等 但 是 这 一长 期 困 扰 他 的制 约 因 素 始 终 未 能 从 根本 上 消 除 详察 其 故 虽 有 因连 年 攻 伐

诸葛亮用人失误之鉴

诸葛亮用人失误之鉴

诸葛亮用人之鉴众所周知,诸葛亮因错用马谡造成街亭之失,为其政治抱负以致命一击。

故用人如下棋,往往因一子之误导致全盘皆输。

作为一无名小辈在此妄谈武侯得失,并非我有意哗众取宠,乃确有点个人感想,欲一吐为快。

随想有三:要特别注重在实战中选育。

尽管作为领导身边之人,又是高知识分子,诸葛亮用马谡仍然是突击提拔。

这种干部大多没有或是很少在基层复杂的工作中去锻炼过,缺乏处理实际工作中复杂事务的经验和能力,又急于想大展宏图成就功名光宗耀祖,往往就会在工作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以致于国于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反之,一个在基层工作经历丰富的干部,一定会有许多成功和失败,在心理上就会更加成熟和冷静。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干部还是应该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选拔,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去选育干部。

就象革命战争年代一样,重点在战场上提拔干部。

当然不是说马谡之类不可用,只是不能突然大用,可先担任重要岗位的副职,在其历炼中适时重用之。

要对干部决不戴有色眼镜。

我认为诸葛亮在用魏延的问题上是戴了有色眼镜的。

魏延助关云长收复长沙,救下忠臣良将黄忠,本是大功一件理应重奖,而诸葛亮不分清红皂白,怀疑魏延的忠诚要将其斩首,后虽在刘备的求情下得救,但诸葛亮一直没有重用魏延,致使魏延长期在壮志难酬的压抑中工作。

从某个角度上说,魏延后来造反,都是诸葛亮戴有色眼镜用人给逼出来的。

试想,其他人那样就是弃暗投明,唯独魏延是不忠不义。

有几次跳槽行为的人,不一定就是个见异思迁的人。

相反,魏延自投刘备后,再没有跳槽了,可见魏延确是在择良主而事。

良禽尚可择木而栖,何况人乎?在用人上决不能戴有色眼镜,自己看得惯的就用,看不惯的就弃,或将其打入冷宫。

这样既容易造成人才浪费,也容易制造人为的矛盾,形成不团结的隐患。

要对干部做到既领又导。

领,就是你作决策,你带头,体现你的凝聚力;导,就是你要当老师,培训干部,教育干部,增强你的团队执行力。

诸葛亮在工作中只注重领而不注重导,造成后来蜀中无大将,人才匮乏。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是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与为将之谋皆优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

是人民意中的英雄人物,是忠贞和聪慧的化身。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诸葛亮的智谋战略上亦有缺乏之处,在培育后继人才上和用人方面呈现了严重失误,受其历史的局限性,从而使其更契合客观理想,使其血肉更丰厚,更真实可信。

下面从两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之处,作粗浅的讨论。

一、战略和诚信上的失误诸葛亮出山后,以己聪慧树立起本人在刘氏集团中的威信。

之后又孤胆赴江东,笔战群儒、理导孙权、智激周瑜,完成了联吴抗曹的战略。

赤壁之战,写下了战争史上辉煌的一页,刘备也因此分享了三分之势。

在这场战争中,真正的指挥、导演、主角都是他——孔明。

也是展现他政治胆略和杰出聪慧最精彩的章节。

其后的入蜀、平蛮、伐魏六出祁山等一系列的描写,不过是继续完成和不时饱满的过程。

就其对手而言,曹操、周瑜、司马懿等皆是旷世奇才、高明之士,但是诸葛亮比他们技高一筹,并最终打败了他们,其谋略单就智算华容道的小插曲“实而实之”令操走投无路,便足见一斑。

诸葛亮虽胡言乱语,但他是人,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他也有困境之时。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一)战略上的失误能够这样说,事之成败,全视首领人物的才能如何而定。

作为战略家、丞相的诸葛亮来讲,他的战略有两方面的失误,也正是这二方面使“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过早地走上了沦亡之路。

首先,他在把握方向、驾驭全局的统揽才能上仍有欠缺。

如前面提及的“刘备伐吴”“荆州主将任命” 问题上,诸葛亮就遭到忠的思想约束而做出有损大局的决策,就其丞相职责而言是一种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渎职行为。

又如他在辅助后主时,作为蜀汉最高决策者,却不顾实践状况,六次出师北伐,这种出于报知遇之恩,唯恐完不成托孤重担的思想,而绝不是出于洞察大势、控制机遇的思索,是极不明智的。

当时三国鼎立形势已根本肯定,一时难以改动。

也谈诸葛亮用人失当

也谈诸葛亮用人失当

也谈诸葛亮用人失当诸葛亮是我国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

他学识渊博,身在茅庐便知天下事。

他才华出众,帮助寄人篱下的刘备夺得了三分天下。

他计谋超群,令敌手闻风丧胆。

他一生谨慎,却错用了马谡,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蜀国从此走向衰败。

诸葛亮冰雪聪明,为什么没能看透马谡呢?窃以为原因有四:其一,诸葛亮和马谡对脾气。

诸葛亮未出茅庐时,自比前朝才干超群的管仲、乐毅,可谓自信满满。

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器才过人,好论军计”。

诸葛亮因他年轻有为,“视谡犹子,马谡也视诸葛犹父”。

可见二人关系密切,非同一般。

其二,马谡并非庸才。

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马谡曾于出兵前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

诸葛亮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此外,马谡向诸葛亮献反间计,离间诸葛亮的劲敌司马懿和魏主曹睿的关系,导致司马懿被贬下野,诸葛亮挺进中原再无对手。

“攻心计”、“反间计”皆生奇效,这其中有马谡的功劳。

可见马谡虽难作良将却可作为良谋。

其三,被马谡的激情所感染。

马谡请战,立下军令状,以“乞斩全家”的担保来表明决心与信心。

而在诸葛亮心中,。

其人亦非无能之辈。

诸葛亮复令魏延、高翔襄助防守街亭。

作了这样的布置,诸葛亮自然认为,街亭不致有失。

诸葛亮的“失算”在于,没有看到马谡缺乏作战经历,可为良谋而难作良将,也没有对马受命时流露的骄狂情绪予以注意,最终酿成大错。

其四,诸葛亮过于自信。

他初出茅庐后,一路凯歌高奏,别人的不同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因此当刘备交代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而“亮犹谓不然。

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有了上述原因,诸葛亮自然一叶障目,认不清马谡言过其实的本质,犯下用人不当的错误。

只能一方面严肃军纪,挥泪斩马谡。

一方面上表自贬谢罪了。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一开始把马谡放到军前效力,让他从基础工作作起;或是听其言观其行,量才使用;再或是在任用前广泛听取众将士的意见。

诸葛亮用人之误-精品文档资料

诸葛亮用人之误-精品文档资料

诸葛亮用人之误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用人就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善于用人的长处,是因人成事的第一要务,故有“造器尽其才,用人适其性”之说。

用一种人才,便能成就一种事业。

赵王用赵括而亡国,孔明用马谡而前功尽弃。

所以说知人才能善任,用人事关重大。

孔明在用人上是有失误的,一失之于马谡,二失之于李严,三失之于杨仪,四失之于魏延。

此外,还有廖立、刘封、孟达、苟安、彭?k等。

《三国演义》(五十二回)写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名。

对于马谡,孔明深加器异,这并非偶然。

在八十五回先主遗诏托孤之时,向孔明问马谡的才能,孔明认为马谡是当世英才。

在八十七回平南时,马谡奉使命至,孔明问平蛮策略,马谡曰:“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亦,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班师之日,必用北伐,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孔明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于是用马谡为参军。

三擒孟获时,孔明等人共议平蛮之事,忽有人报孟优来进宝贝,孔明回顾马谡曰:“汝知其来意否?”谡曰:“不敢明言――容某写于纸上,呈于丞相,看合钧意否?”孔明同意,马谡写完呈与孔明。

孔明看毕,抚掌大笑曰:“汝之所见,正与吾同”。

(九十一回)孔明听说司马懿守西凉,大惊曰:“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大患。

不如先起兵伐之。

”马谡认为,大军平蛮刚回,兵马疲惫,只宜存恤,怎么能又远征呢?不如派间谍到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说此人欲反,再贴司马懿告天下榜文,曹睿心疑,自会杀掉司马懿,孔明听从了他的建议。

从以上几件事来看,孔明认为马谡是有才能的。

可他未考虑到马谡尽管熟读兵书,晓谙兵法,但未曾亲身锻炼,是否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孔明以关系全局之胜败的街亭,付之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岂不闻赵括徒读父书,终难免长平一败。

请看司马懿论马谡:“徒有虚名,是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这是他将将不当,其识还不如赵括之母。

深度三国: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深度三国: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深度三国:诸葛亮的战略失误本文评论依据的的史料是《三国志》首先,我们充分肯定诸葛亮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少有的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和楷模,是个人品质高尚,为蜀汉鞠躬尽瘁一生的极品男人。

现在之所以谈他的战略失误,主要源自于成王败寇之说,虽然北方的曹魏实在过于强大,但是,蜀汉却亡国在东吴之前,不能不说,蜀汉的军事政治方面的战略安排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国家整体军事进取的态势不够坚决和明朗1、应制定隆中对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战略主攻方向和配合方向的战术目标荆州失误,说明诸葛亮的隆中对只有战略规划而没有实施方案,刘备和诸葛没有在众将中明确隆中对的具体实施方案,起码是没有明确哪个方向是主攻方向,哪个方向是配合方向,从汉中方向主攻是没有侧翼危险的,一方面羌军是一直积极响应骚扰中原的,另一方面就是有马超的影响力。

荆州的治所江陵两面对外,守则无虞,攻则勉强,作为佯攻方向,可以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

而统领荆州的关羽是不二人选,在当时的条件下,魏延没有资历,赵云缺乏大帅风范,张飞有因酒失徐州的前车之鉴。

关羽的威名实在是没得说,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颜良的首级,堪称三国名将之首,且作为北方人的关羽对水军作战熟悉之快是别的刘备军将领所缺乏的。

不夸张的说,就关羽镇守荆州,如果不主动出击的话,曹魏和东吴都不敢觊觎江陵。

留下关羽镇守荆州本身就是隆中对战略的人员部署方案。

从荆州之失,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完全没有向关羽明确:荆州军和汉中军的主次之分,至于荆州军何时出击,出击到什么程度,和汉中军在时间上怎么配合,荆州军出击时,要不要东吴军联动,联动到什么程度就更没有具体的规划了,那么关羽的失误也就无法避免。

实际军事进程是,公元218年刘备攻汉中,219年正月黄忠斩杀夏侯渊,曹操三月进临汉中,刘备五月攻取汉中,声势大振,曹操五月退回长安,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还师成都,封关羽前将军,关羽七月出兵,这时孙权在合肥进攻张辽,八月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諸葛亮用人失誤的启示

諸葛亮用人失誤的启示

作者: 谭古
出版物刊名: 领导科学
页码: 50-51页
主题词: 諸葛亮;三国演义;华容道;荆州城;指挥艺术;五虎;知人;不好看;领导才能;蜀汉政权
摘要:<正>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富领导才能和指挥艺术的形象。

然而,在用人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失误。

失荆州与失街亭,就是影响最大、后果最严重的两次。

荆州和街亭之失的直接原因,固然在关羽、马谡,但身居军师和丞相之职的诸葛亮用人失察,其错误是不容推诿的。

关羽喜功好胜,恃功傲物,刚愎自用。

华容道上,为了博取重义的虚名,他竟然违抗军令,放走了束手待毙的曹操;荆州城中,他闻知黄忠与其并列五虎将,勃然大怒:“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对关羽这种性格,诸葛亮了如指掌。

因此,在用关羽时,他比较注意。

诸葛亮给我们的教训作文

诸葛亮给我们的教训作文

诸葛亮给我们的教训作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家喻户晓。

许多人认为诸葛亮执法严明,却忽视了诸葛亮用人一言堂的硬伤。

公元227年,诸葛亮将朝政安排妥当后,准备北伐,临行前向刘禅上了一道表章,这就是千古流传的《出师表》。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写道:诸葛亮为夺取天下大业,于公元228年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

在讨论人选时,诸葛亮不顾众议,决定提拔谈起军事头头是道的马谡为镇守战略要地街亭的最高指挥官。

马谡出兵街亭之前,曾立下军令状,表示若有差失,则乞斩全家。

但是,马谡率兵到达街亭之后,没有听从诸葛亮“在山上扎营太冒险”的嘱咐,自以为熟读兵书,更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屯兵于山头。

他自信地说,兵法有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

最终,马谡被曹魏名将张郃围困在山头,断了水粮,马谡兵败而回。

马谡失守街亭,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诸葛亮北伐曹魏的计划也随之流产。

为此,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

斩首之时,全军落泪,诸葛亮亦失声痛哭。

这就是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史家陈寿在评价诸葛亮时论述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一个智者的化身,在用人方面有许多亮点,但也不乏有遗憾。

家喻户晓的“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就是诸葛亮因用人不疑而一手造成的重大悲剧。

马谡确是一个良才,但缺乏实践经验。

史称其“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为诸葛亮器重。

诸葛亮南征时,即用马谡之策而赦孟获,史称“七擒孟获”。

使南人以后再也不反叛了,从而稳定了大后方。

《马谡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诸葛亮根本没有把刘备的话当一回事。

街亭失守,诸葛亮落泪后悔了。

究其原因:首先是马谡违背部署造成致命的错误。

其次,作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难辞其咎,问题就出在他用人不当,用人未疑。

诸葛亮战略决策之误-精品文档

诸葛亮战略决策之误-精品文档

诸葛亮战略决策之误《三国演义》里,孔明在战略决策上,我认为有三大失误。

一是失荆州,二是伐吴,三是伐魏。

这些大的失误造成国疲民敝,导致蜀国最先灭亡。

这些失误充分显示了他的智者之愚。

荆州在战略上十分重要。

曹操虎视眈眈,孙权每欲鲸吞,为兵家必争之地。

正如孔明为刘备所谋,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刘备亲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王业可兴。

因此,刘备让关羽守荆州。

关羽世之虎将,勇猛盖世,足智多谋,威震四海,可当此任。

后来东吴求婚,遭到关公的拒绝,荆州隐患此时已经伏下。

这一情况,孔明是预知的。

他想使人替回关公,可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差使命令关公起兵取樊城。

当时,荆州的守兵与初得时的守兵相比,显然力量相差悬殊。

原来有孔明、张飞、赵云等精兵良将共守荆州,加强防备,万无一失。

后来取西川时,孔明带走了大部分精兵良将,只留关羽守荆州。

此时,既令关羽起兵,应马上派兵增援,加强荆州的军事力量,以防不测。

可孔明未如此做,结果大军北伐,荆州空虚,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关羽身死,全军覆没,真乃千古憾事。

二十年苦心经营的战果竟然毁之一旦,丧师失地,实让人痛心疾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荆州已失,理应慎重分析天下形势,以社稷为重,黎民为重,不能轻举忘动。

可是刚刚建立起来的蜀汉集团又兴兵伐吴。

只因刘备念桃园结义之情,私而忘公,大动干戈。

刘备的心情不言而喻,关羽随他南征北战,东讨西杀,驰骋疆场,几番死里逃生。

尤其是身居曹营,不以曹之功名、富贵、美女所动,矢志不改,终无二心,死心踏地追随刘备。

刘备受情感的支使失去理智,乃情理之中。

而作为军师、丞相的孔明,应勇敢地站出来,积极主动地谋划,想方设法,平息干戈,等待时机,兴兵伐吴,可他的劝谏远不如赵云。

朝中文武均认为不能伐吴。

事禀丞相府,孔明与百官苦谏,刘备心中稍回。

这时,应将规劝的重点转移到张飞身上。

张飞的到来,对刘备无疑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劝张飞,一定能听劝言。

在古城会时,张飞能以大义待关羽。

诸葛亮用人失误的启示

诸葛亮用人失误的启示
即 令 是 诸 葛 亮 自己 也 心 怀 不 安
, ,
然而

,
在 用人 上 也 不 可
,

,

欲待
避 免 地 出 现 一 些 夫误
失荆 州 与 失 街 亭


不与
其言已 出

,
只 好在 入 川 之 前 满 怀 忧

后 果最 严重 的 两次
虑地 给关 羽 留下 了
固 然 在关 的八 字 荆 州 方 针 用关 羽
蜀 汉政 权 因此 而 一 肤 不
。 。

,
不 可 大用
,

然而
偏 爱 梢 糊 r 诸 葛亮


,
出 现 了每 况 愈 下 的 衰 势
的眼睛 诫
,
他 忘 记 了刘 备

宜 深 察 之”
,
的告
诸 葛亮 用人 失 误 的 教 训 令 人 深 思
一 个 领 导者
,
作为
在 失 于 详 察的 情 况 下
,
,
嗯 魏 有 司 马处
,
今 教 关 平 贵书 前 来


,
其 意欲 云 长 当 此 重
马谈 进 反 间 之 策
离 间曹 容 与 司 马美
使曹

于 是 就 把 留 守荆 州 的 重 任 交 给 了 关
春生 疑
,
解 除 了司 马她 的 兵权
清除 了 诸

一 泌~
亮 进 伐 中 原 的 一 个 障碍 才 比 较 看 重 马设
,

北 拒 曹操
,
东和 孙 权 ”
,

诸葛亮三大失误致使蜀国一统江山化为南柯一梦

诸葛亮三大失误致使蜀国一统江山化为南柯一梦

诸葛亮三大失误致使蜀国一统江山化为南柯一梦诸葛亮自“三顾茅庐”后出山辅佐刘备以来,刘备这个昔日织席卖鞋的草根也开始做起“大买卖”来了,而且“生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经过多年打拼“三足鼎立”的战略规划也逐步实现,诸葛亮功劳不可谓不高,智慧不可谓不大。

但是古文人的劣根性也最终葬送了蜀国,真是成也诸葛亮,败也诸葛亮。

一、为个人意气,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用错了人华容道放曹,是蜀国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而这个错误是诸葛亮造成的。

试想如果当时派大军在华容道杀掉曹操,魏国将会分崩离析,化成多个小国,而单凭任何一小国,对后来的蜀国而言,可以说没有任何的威胁。

因为刘备兵强马壮,兼有诸葛亮足智多谋,还可以打刘皇叔这个血统牌,一可以赢得战略进攻的准备时间,二可以各个击破,逐个消灭,与吴国平分天下,而后图之,最后一统江山。

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根本原因是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这个年轻人根本就瞧不起,见刘备对其的尊崇超过了对他们俩的关心,心里老大的不痛快,总是持藐视的态度,而诸葛亮就耍起了欲擒故纵的手段,用激将法将关羽牢牢捏在手心里,立下了军令状,最后饶了关羽,借这个机会刹刹关羽的傲气,使之服气。

为什么要选择关羽而不选张飞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张飞相比关羽是多勇而寡谋,在三结义中又排行老三,相对无足轻重,只要搞掂了关羽,张飞就随之而服矣。

最后诸葛亮个人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蜀国也就必然地短命。

二、信奉奸诈术,丧失了信誉,动摇了联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本来火烧赤壁,东吴出力最大,荆州理应东吴所得,但诸葛亮出奸计,仿刘邦夺咸阳,夺了荆州,东吴不得已而求其次,答应等蜀国得了西川便还荆州,但蜀国得了之后,仍不还,还说是继承的刘姓江山,不还有理。

可他们忘了,天下土地,乃有德者居之,且信义乃古人立根之本,都被刘备当局抛弃,东吴只好使计,结果弄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杀关羽,烧连营的祸根也就伏下了,不久,东吴用陆逊之计,赚得荆州,杀了关羽,而刘备义气用事,失兵几十万,从此元气大伤,一厥不振。

人才培养之诸葛亮的失误

人才培养之诸葛亮的失误

人才培养之诸葛亮的失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为了刘氏江山,呕心沥血忠贞不二,从《隆中对》到赤壁之战时的“借东风”,从《空城计》之后的“挥泪斩马谡”到六出祈山北伐中原,还与魏国司马懿智斗八卦阵……诸葛亮在其人生的过程中留下了辉煌的篇章!然而诸葛亮无论怎样的丰功伟绩,其结局都无法改变刘禅的被俘、蜀国灭亡的事实。

对诸葛亮的评价,历朝历代专家们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诸葛亮虽然智谋超群,然而其一生过程中,对于蜀国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绝对是一种失败的典型!用人时怀疑降将魏延脑后生有反骨,对其作战中的好建议少有采用;失街亭后挥泪斩马谡,虽然严明了纪律但却缺少了一位三国中期重要的贤臣良将(砍下这颗头颅只需要10秒钟的时间,可是不知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培养出这样一位重要谋臣);白帝城托孤的李严因为耽误粮草的日期而被终身不用;到了姜维时期,竟然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代丞相的诸葛亮,在蜀国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上是非常欠缺的。

更重要的是,刘备白帝城托孤辞世,诸葛亮以相父身份,辅佐幼主刘禅治理蜀国,此时其虽为相父,实为蜀国不是皇帝的皇帝,摄军政大权于一身,独步于蜀国政坛上,纵横驰骋颇为得志,失街亭后的自贬,也是做做样子,权力丝毫未减,依然在蜀国政坛上叱咤风云。

客观地看,诸葛亮治理蜀国那些年,把蜀国治理得还是相当不错的,提高了国力与军力,政绩辉煌卓然;但诸葛亮此时也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埋下了蜀国亡国的祸根:忽视了对刘禅从政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子不教父之过,刘禅日后的腐败昏庸无能,身为相父的诸葛亮是难辞其咎的。

因为缺乏人才,诸葛亮事事亲历亲为,在与司马懿的争斗中最后病归五丈原,导致蜀国权力中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真空。

刘禅这位昏庸无能只知纵情享乐的一国之君,便开始把蜀国一步步推向了亡国的深渊。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国灭亡的责任虽然不能全推在诸葛亮身上。

终其一身,诸葛亮虽不愧为一位贤相,但因为缺乏对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水平,终究使蜀国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令人深思!再次地提醒总经理们,当世界经济一帆风顺的时候,您怎么着都可以顺风行船;当世界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如果您的员工紧密团结在您的周围,且还能扬帆远航,无疑说明您的企业有相当的管理功力,这是企业经营人才的成功!一览设计英才网。

诸葛用人的得与失

诸葛用人的得与失

诸葛亮用人得与失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

少年时父母双亡,追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

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在《三国演义》里有这样的评价“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于他用“德才皆备”的眼光来衡量人材。

在封建社会下,“忠”、“孝”一直被奉为“德”中之最。

对一个国家和政权来说,忠诚则又是首要之“德”。

他赞扬董和“有忠于国”。

他赞扬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

赞扬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赞王平“忠勇而严整”;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

在《前出师表》里,也称赞郭攸之、费文伟、董允等人以“此皆良实,志虑忠诚”。

而与之相反,诸葛亮弹劾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

;弹劾廖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坐自贵大,臧否群士。

”。

从以上诸葛亮的褒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用人原则,只要是忠诚于蜀汉政权,愿意为蜀汉政权出力之人,都可以提拔之。

因此,忠诚与否,是诸葛亮衡量人材是否有德的核心内容。

诸葛亮积极培养和锻炼人才。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蒋琬。

诸葛亮为了能让蒋琬尽快地成长起来,就有意识地往蒋琬身上“加压”,使他得到应有的锻炼。

诸葛亮开府时,提拔蒋琬为东曹掾,举茂才。

蒋琬本人表求推辞,想要把这个位子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廖淳。

诸葛亮就对蒋琬说:“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

”其意为:“我本来顾忌到我与你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怕这样推举你会受到别人的非议。

但这样一来,别的被举荐的人心里会感到不安,其他远近之人也会对此不解。

所以你更应该接受这次推举,并用你的实际功绩,来表明这次的选举是非常公正的。

”后来诸葛亮又让蒋琬与张裔统留丞相府。

诸葛亮领导方式的七大失误

诸葛亮领导方式的七大失误

诸葛亮领导方式的七大失误诸葛亮是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其在领导行为上的战略失误、自知不足、不善育才、不当用人、不善授权、赏罚不平、不善纳谏等领导过失,使得蜀汉最先灭亡,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领导对组织管理的好坏具有决定性影响,是组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目标的带头行为。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是封建中国士子“为师”、“为将”、“为相”的完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化身,在他辉煌的一生中,几乎计无不中,谋无不成,近乎神,而他又本性谨慎,除“失街亭”、“兵屯渭南”外,很少有人论及他的失误。

然而,为什么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最先灭亡? 细读《三国演义》及《三国志》后不难发现,诸葛亮也有不审时度势、穷兵黩武、用人失误等多方面的缺憾。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不当的领导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了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以期对现在的组织领导者有所启示。

一、战略失误战略是指组织发展的全局方略,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重大方针与计划,正确的战略是组织走向成功的前提。

诸葛亮在隆中制订三分天下的战略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后荆州战略失误为蜀汉灭亡埋下失败种子。

荆州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其处要冲,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

曹、孙、刘要吞并四海称霸天下,都必需先占据荆州。

诸葛亮以惊人的智慧,绝妙的策划,在赤壁大战中捷足先登,一举夺取了荆州,并以此为基地,随后取得四川和汉中,初步实现了隆中战略,实现三分天下的局势。

然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

①当四川吃紧时,刘备授意诸葛亮将荆州交给心腹关羽,守荆州责任重大,关羽接印,诸葛亮擎着不授,又语重心长地叮嘱半天。

这一动作表现了诸葛亮的忧虑,他清楚关羽的致命要害,把孙刘联盟,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一再告诫关羽,最后诸葛亮还是听从了刘备的意见,显示出诸葛亮对当时局势估计严重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于利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人治军的失误及启示摘要:杂于利害的谋略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就是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利、害两个方面的问题,要避免思维上的片面性,只考虑到有利的一面而忽视有害的一面,事情就不能顺利解决,只考虑到有害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的一面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向前。

在军事行动中,往往有利的行动中包含着危险的一面,因此不能因为危险就停止行动,在人才的使用中,有的人善于伪装,使人们只看到他好的一面,而有的人虽然有缺点,但他主要方面是可取的,对这样的人,不能只看到其缺点而不予重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失误就在于军事行动中,使用人才时,往往缺乏杂于利害的考虑。

关键词:杂于利害;《三国演义》;诸葛亮;用人治军;失误;启示《孙子兵法·九篇》中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意思是说智慧的将帅考虑问题,一定要考虑到利害两个方面。

杂于利害的谋略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就是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利、害两个方面的问题,要避免思维上的片面性,只考虑到有利的一面而忽视有害的一面,事情就不能顺利解决,只考虑到有害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的一面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向前。

在军事行动中,往往有利的行动中包含着危险的一面,因此不能因为危险就停止行动,在人才的使用中,有的人善于伪装,使人们只看到他好的一面,而有的人虽然有缺点,但他主要方面是可取的,对这样的人,我们不能只看到其缺点而不予重用。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绝”和“忠贞”的典型,作者对他的“智”、“忠”的刻画达到了现代人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度。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殚精竭虑,披肝沥胆,是一个光辉而成功的典型,是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产生广泛和深刻影响的人物。

当我们用现代人的身份重新阅读《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时,我们的眼光应透过笼罩在诸葛亮头上的层层光环,捕捉、认识、审是、思考他作为一个“人”的不可避免的缺点与失误。

这不是在吹毛求疵,而是一个研究者理应做到的。

具体地讲,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失误是在军事行动中,在使用人才时,往往缺乏杂于利害的考虑:不听从魏延兵出斜谷的建议是过多地考虑了害而忽视利;事必躬亲,勤于政事,就眼前来说对国家有利,但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使用马谡、杨仪是只看到了二人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二人不足的一面;不敢重用魏延是只看到魏延的骄傲,而未看到他的大将之才;选拔姜维作他的接人,是只看到了他的军事才能,而忽视了他的政治素质,忽视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应变能力。

下面我们就从诸葛亮一生的利害得失谈谈他的用人治军之道。

首先来看诸葛亮的用人。

诸葛亮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在《将苑》中他提出过人才的七条标准。

并在实际中提拔过蒋琬、杨洪等人。

但他用人最大缺陷是求全责备,如:以魏延居功自傲而不肯重用,却以无才干的蒋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马谡是一个极称职的参谋,曾两次给诸葛亮出妙计,仅仅因为此孔明就把他提升到独挡一面的武将使用,可见孔明用人之偏颇。

诸葛亮生前任丞相且负责军事,致使权利分散,不能协调政治与军事,以至于身后姜维被奸臣陷害,在治国为政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魏延是蜀国文武全才的一员大将,《三国演义》中说他是降将,而史书《三国志》中单独给魏延立传,说他“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

”可见他很早就跟随刘备了。

刘备慧眼识英才,十分重用魏延,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

魏延在历次大战中均未打过败仗,诸葛亮常用他作先锋。

罗贯中虽然丑化魏延但他并未否定这一事实。

建兴八年魏延深入羌中,大破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升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而诸葛亮一生的爵位也只是武乡侯,由此可见魏延的才能和地位。

《三国志·杨仪传》说:“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魏延性傲,同丞相长史杨仪有矛盾,二人势成水火。

据《三国志·费祎传》载:“军师知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举刀吓唬杨仪),仪泣涕横集(如此胆小诸葛亮为什么竟爱惜他的才干呢?)。

祎常入其坐间,谏谕分别。

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救之力也。

”魏延与杨仪的矛盾,导致了以后的悲剧。

诸葛亮深知二人矛盾却不加“偏废”这是他的重大失误,他没有看透杨仪这个伪君子。

刘备比诸葛亮重视魏延,刘备占益州后令关羽守荆州,令张飞守巴西,令魏延守汉中,刘备把魏延放在同关羽、张飞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他对待魏延实在是超过了其他将领。

诸葛亮死于五丈原,蜀兵退,途中魏延与杨仪发生了一场混战,战斗的地点在南谷口,由于魏延带的是先锋部队,杨仪带的是主力,杨仪打败了魏延,于是反叛的罪名就落到了魏延的头上。

《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用锦囊妙计令马岱杀魏延,纯属虚构。

诸葛亮应该在临死前明确由魏延接替他执掌军中大权,罢废杨仪,但他没有这样做,可见他并无先见之明。

《三国演义》中载:魏延被杀后,杨仪并未当是丞相,而是蒋琬接替了诸葛亮,杨仪十分不满,对费祎说:“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一百五十回)。

费祎奏与刘禅,刘禅大怒,欲斩杨仪,蒋琬劝住。

遂贬杨仪赴汉嘉郡为民。

杨仪羞惭自刎而死,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三国志·杨仪传》对此有相同记载。

孔明看不透这个人真是有眼无珠。

《三国演义》中写魏延谋反,但其中仍可见魏延智勇双全,魏延与杨仪各带兵后退,二人都表奏对方谋反,事实是二人都向南行,并未谋反,若真谋反必北投曹魏。

魏延速行,烧了栈道,挡着杨仪去路,由此可此见魏延之谋。

魏延横刀立马,无人敢敌。

魏延同马岱取财郑时,连姜维也不敢出战,急令拽起吊桥,由此可见魏延之勇武。

魏延死后,蜀国再无人能敌魏国司马家族,诸葛亮不用魏延为其接班人使蜀国早亡。

我们应该看到,于蜀国三足而立的魏国曹操之后有曹真、司马懿,再之后有钟会、邓艾等大将,东吴周瑜之后也有鲁肃、吕蒙,再之后有陆逊等,而蜀国诸葛亮这后再无将才,蒋琬,费祎循规有余进取不足,姜维只能打仗,毫无政治头脑。

蜀国之亡就亡在无人才。

蜀无人才与诸葛亮用人不当关系甚大。

假若蜀国内有良才、智士,在邓艾渡过阳平之后,能迅速出兵击败邓艾,蜀国也不至于亡得那么快。

诸葛亮用人不当还体现在使用马谡这个人,刘备临死时明确告诉诸葛亮:“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孔明不听良言却把马谡派到街亭这个军事要地,结果马谡一败导致了首发中原的全面失败,由此可见诸葛亮用人乏术。

在大的战争中把一个只会纸上谈兵,没有作战经验的人放到战略要地,不能不算一个大的失误。

刘备知魏延之可用而重用,孔明知魏延之智勇而不重用;刘备知马谡之不可用,孔明却重用。

杨仪作为丞相长史常随孔明,孔明竟看不透其为人。

由此可见刘备之胜孔明。

诸葛亮任用姜维作他的军事接班人,然姜维实在不是大将之才,不过只是有点小聪明罢了。

诸葛亮在世时防备阴平小道,诸葛亮一死,防守阴平的大寨就空了。

姜维虽然打过不少胜仗,但他不是司马昭、邓艾、钟会等人的对手。

姜维攻狄道时中了邓艾的计:“鼓角震地,火光冲天……于是蜀兵皆退于汉中。

维自断后,只听得背后鼓声不绝,——维退入剑阁之时,方知火鼓二十余处,皆虚设也。

”(一百十回)取上邽时又中了邓艾的埋伏,陷入重围,若无张嶷死救,早死于乱剑之中。

此后的交战中,姜维也是胜多败少。

这是姜维不善用奇兵的结果。

诸葛亮用这个不善防守(不守阴平),又不善进攻的人为大将,蜀国的灭亡也有他的责任。

下面我们再看看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在实际中的运用。

诸葛亮初见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以荆州为家,后取益州,以益州为业,联吴抗曹,以完成大业的战略决策,这个计划后来被刘备伐吴破坏了。

我们看看诸葛亮在隆中的分析,孔明当时说:“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为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惟将军图之。

”(第三十八回)。

言罢,命童子取出一画轴,挂于中堂,指着对刘备说:“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第三十八回)孔明这一宏图,符合当时实际,也符合后来事实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到孔明的战略眼光。

孔明辅助刘备后,用兵博望坡,火烧新野,游说东吴,草船借箭,巧取荆襄,尽展其军事才能。

赤壁大战后,在孙、刘关系紧张,周瑜身死之时,孔明渡江吊孝,促使孙刘联合得以继续发展。

后来又取西川,此时孔明有一大失误,不该留关羽守荆州,他应该从关羽的平常行为中看到他有可能破坏“联吴抗曹”的方针。

更不应该的是他令关羽进攻樊城,这直接导致了荆州的空虚。

关羽进攻樊城时,孔明应撤回一部分军队增援关羽,或让关羽据险力守而不应轻易出击。

不知为什么孔明竟未派一兵一卒。

刘备伐吴失败后,不久就死于白帝城,刘备托孤于孔明,此后孔明独揽大权,事无巨细必躬亲,养精蓄锐后,六出祁山,但他对司马懿并无办法,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千古遗恨。

孔明在这段时期内的重大贡献是七擒孟获,使少数民族臣服,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而此时他的重大失误是不能唯才是举,为他身后的蜀国留下有用之才。

因此后来费祎才发出:“蒋琬、董允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

”(第一百七回)这样的感叹。

孔明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制定联吴抗曹,三分天下,以荆襄为家,以益州为业,然后等待“天下有变”之机,一路兵出荆襄攻宛、洛,一路兵出益州经秦川攻魏的战略方针;二是治理蜀国,在他未死前保住了蜀国不亡。

在实践过程中他完成了计划的前半部分,即:三分天下,以荆州襄为家,以益州为业。

但天下未变之时,蜀国内部即发生变化,关羽败走麦城,失去荆州。

荆州失守后,刘备举兵伐吴而惨败,新立的蜀就大伤元气。

致使诸葛亮一路出荆州,另一路出秦川的计划就成了泡影。

荆州一失可以说统一中国的希望极小了。

从总的战略角度看,孔明兵出祁山,无荆襄之兵呼应,战胜的可能性不大,并且祁山道路险峻,不易运送粮草,司马懿只守不战,孔明粮尽必退。

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兵进祁山并非上策。

同时,长期劳师远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使本已处于弱势的蜀国日渐空虚,为日后的败亡,埋下了祸根。

从战术来看,孔明每次出兵祁山,都是大军进攻,没有用奇兵突袭,不符合《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的用兵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