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重点难点770452

合集下载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案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案

院系:电力工程系
教研室: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教研室教师: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案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授课计划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要点
结合图7-4-1逐步的求解得到2点的不同时刻的电压,将其电压叠加得到最终的电压值的表达式。

2.分析Z1,Z2不同大小的情况下的2点的电压波形和最大的上升速率
章节7.绕组和线路中的波过程7.9单相
变压器绕组中的波过程
1.绕组等效电路的建立
2.初始电位分布
1)结合边界条件,得到末端开路和短路情况下的初始电位分布,可参看图7-9-3,注意两者的差别
2)入口电容的概念
3.绕组中的稳态电位分布和振荡过程
1)最大电位包络线的概念和求解方式
2)最大电位包络线的近似求解
4.改善绕组中电位分布的措施
1)补偿对地电容
2)增大纵向电容
授课内容要点(以2学时为单元)。

第5课高电压技术

第5课高电压技术

Z3
Z4
放大电第路5课的高电地压电技流术 路径
如图 (a)所示,放大器电源电流流动路径为Z3 Z2 Z1就会在Z2 产生一个干扰电压,该干扰与信号源是串联的,当该干扰电压的幅值和 频率满足一定条件时,电路会发生振荡。
只要将电路的直流电源的接地点如图(b)修改一下,是电流流过, 问题就解决了。
UDC
测量跨接电缆一端阻抗上的噪声电压,并减小电缆另一端上的阻抗。
如果所测噪声电压减小,则为电干扰。
如果所测噪声电压增大,则为磁干扰。
第5课高电压技术
5.2.2. 辐射耦合
由于现代无线通讯技术的广泛使用,以空间电磁辐射形式出现的 干扰源已越来越普遍地存在。
在工程实际中,短单极天线( dl 小于)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辐射 模式。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短单极天线的辐射场可表示为
抗干扰技术之 干扰耦合与接地
EMC
第5课高电压技术
什么是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是指由于电磁环境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 系统性能的下降。电磁干扰的频谱很宽,可以覆盖 0~40GHz频率范围,电磁污染已和水源、大气受到的污染 一样,正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从测量的角度,干扰和信号是相对的。
第5课高电压技术
电磁干扰的危害
对于另一类常见的天线类型——小环天线 ,为低电压、大电流低
阻抗源。
其远场与单极天线完全相同。而当近场时, 比于 1 ,而波阻抗
E正比于
1 r2
r3
ZH EjZ 02r Z0
, H正
为感性低阻抗,与r 成正比。小环天线的近场又称低阻抗场,
以磁场为主。
第5课高电压技术
两种天线的波阻抗 Z 与r 的关系
回路中产生的噪声电压Un

高电压技术重点

高电压技术重点

第一章1.电解质极化有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化、转向极化、空间电荷极化四种类型。

2.电子位移极化是弹性的,无能量损耗,完成时间短:10-14 ~10-15s,与温度无关。

3.离子位移极化所需时间:10-12 ~10-13s,无能量损耗,极化率随温度升高略有升高。

4.外电场愈强,转向极化愈强,所需时间:10-6 ~10-2s,电场交变频率升高,极化率减小,有能量损耗。

5.最明显的空间电荷极化是夹层极化,完成时间从几十分之一秒到几分钟,有能量损耗。

6.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εr是衡量介质的极化强度的量。

7.金属的电导是电子性电导,负温度系数,气体和液体的电导是离子式电导,正温度系数。

8.金属的电阻有正温度系数,气体和液体有负温度系数。

9.中性液体固体,温度升高,tanδ增大。

第二章1.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来源:气体分子本身发生电离,气体中的固体液体发生表面电离。

2.激励:一个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远的轨道上去的现象。

所需的能量称为激励能W e。

3.电离:当外界加入的能量很大,使电子具有的能量超过最远轨道的能量时,电子就跳出原子轨道之外,成为自由电子。

这样就使原来的一个中性原子变成一个自由电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离子。

到达电离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W i。

4.处于激励状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在极短时间内,跃迁到外层轨道的电子就会自发的跳回到较内层的轨道上去,这时就会将原来所吸收的激励能以一定频率的单色光(光子)的形式放射出去。

5.电离的形式:撞击电离,光电离,热电离,表面电离。

6.撞击电离的条件:撞击质点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被撞击质点在该种状态下所需的电离能,需要一定的相互作用时间和条件。

7.逸出功:从金属表面逸出电子需要的能量。

金属的逸出功一般比气体的电离能小得多。

8.金属表面电离所需能量的获得:加热金属电极,在电极附近加上很强的外电场,用某些具有足够能量的质点撞击金属电极表面,用短波光照射金属表面。

9.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消失: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并中和电量,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的复合。

高电压技术

高电压技术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高电压技术》课程学习指导书孔斌编⏹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电介质的电气强度;电气设备绝缘试验;电力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

通过学习要求:1、本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解决电气设备在高电压下的绝缘问题,因此必须系统地掌握电气设备绝缘结构基本特性,掌握电介质的主要电气特征,了解电介质在高电压下的放电现象、影响因素和提高其电气强度的措施。

2、在掌握波过程等理论基础上,要求掌握电力系统中雷电过电压和主要内部过电压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

掌握过电压的各种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研究各种电气设备绝缘的电气强度和检验其耐受过电压水平的主要手段是电气试验。

本课程要求掌握各种试验设备和测量仪表的工作原理、试验目的、条件和方法,并通过高压试验,能分析和处理试验中的各种现象,提高实践技能。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模块一: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一、学习内容1) 电介质介质的极化2) 电介质介质的电导3)电介质介质的损耗二、学习目标介绍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掌握极化、电导、损耗的概念及相应的描述物理量;掌握绝缘电阻和泄漏电流的概念。

三、本章重点、难点极化、电导、损耗。

四、建议学习策略以课件学习为主。

五、习题1.极化的定义?描述极化的物理量?电介质极化的种类?2.电介质电导和金属电导的本质区别?3.电介质损耗的基本形式有哪些?模块二:气体电介质的击穿一、学习内容1)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简介2)带点粒子的产生和消失3)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4)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5)持续电压作用下空气的击穿电压6)雷电冲击电压下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及伏秒特性7)操作冲击电压下气隙的击穿电压8)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9)SF6和气体绝缘电气设备10)沿面放电和污闪事故二、学习目标介绍气体(尤其是空气)绝缘介质在高电压作用下由绝缘变成导体(即发生击穿)的规律,并对气体介质的击穿电压在低电压短间隙的均匀电场中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计算,在不均匀电场或高气压下的击穿进行了定性分析。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适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方向)(共 48 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目标(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它是研究电气设备的绝缘及其问题的学科。

作为从事电力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及其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都会遇到属于高电压的问题,因此需专修本门课程,也是从事电力系统的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技能都有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二)课程的主要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气体、液体及固体绝缘主要电气特性(特别是击穿过程)的基本概念,了解电气设备绝缘结构的基本特性和试验方法,掌握电力系统中雷电过电压和主要内部过电压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及防护措施等基本知识,正确理解电力系统绝缘配合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和处理原则,以及使学生了解高电压试验及绝缘预防性试验中常用的高压试验装置及测试仪器的原理与用法,以及高电压试验的特点、基本程序和安全措施等。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气设备在高电压作用下绝缘电气性能的基本知识和高电压试验的基本技术;了解和掌握过电压的基本理论和过电压的保护方法;能针对各种不同的过电压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能根据系统电路及元器件的性质,设计保护的类型,为今后从事高电压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教学环节组成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习题讨论课,实验,习题,答疑,质疑,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纲要(一)课堂讲授第一章气体的绝缘强度【目的和要求】:重点学习和掌握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空气间隙在各种电压下的击穿特性以及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气体放电的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不均匀电场中气体间隙放电的极性效应。

【教学内容】第一节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一、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二、汤逊理论和巴申定理三、流注理论四、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五、冲击电压下气体间隙的击穿特性第二节影响气体放电电压的因素一、电场形式对放电电压的影响二、电压波形对放电电压的影响三、气体的性质和状态对放电电压的影响第三节沿面放电一、沿面放电二、影响沿面放电电压的因素三、提高沿面放电电压的措施第二章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绝缘强度【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液体介质的击穿、固体介质的击穿。

高电压技术总复习重点

高电压技术总复习重点
5、固体电介质的击穿 电击穿、热击穿、电化学击穿的击穿机理及特点
6、 影响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
电压作用时间 温度
电场均匀程度受潮来自累积效应 机械负荷第二篇 电气设备绝缘试验
第3章 绝缘的预防性试验
1、绝缘电阻与吸收比的测量
?用兆欧表来测量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
?吸收比K定义为加压 60s时的绝缘电阻与 15s时的绝 缘电阻比值。
?K恒大于 1,且越大表示绝缘性能越好。
?大容量电气设备中,吸收现象延续很长时间,吸收 比不能很好地反映绝缘的真实状态,可用极化指数 再判断。
?测量绝缘电阻能有效地发现总体绝缘质量欠佳;绝 缘受潮;两极间有贯穿性的导电通道;绝缘表面情 况不良。
2、泄漏电流的测量
测量泄漏电流从原理上来说,与测量绝缘电阻是 相似的,能发现一些尚未完全贯通的集中性缺陷, 原因在于 :
若个别试验项目不合格,达不到规程的要求,可使 用三比较方法。 ?与同类型设备作比较
同类型设备在同样条件下所得的试验结果应该大 致相同 ,若差别很大就可能存在问题 ?在同一设备的三相试验结果之间进行比较
若有一相结果相差达 50%以上,该相很可能存在缺陷 ?与该设备技术档案中的历年试验数据进行比较
若性能指标有明显下降情况 ,即可能出现新的缺陷
11、气体的状态对放电电压的影响 湿度、密度、海拔高度的影响
12、气体的性质对放电电压的影响 在间隙中加入高电强度气体 ,可大大提高击穿电 压,主要指 一些含卤族元素的强电负性气体, 如SF6
13、提高气体放电电压的措施 ?电极形状的改进 ?空间电荷对原电场的畸变作用 ?极不均匀场中屏障的采用 ?提高气体压力的作用 ?高真空 ?高电气强度气体 SF6的采用
高电压技术各章 知识点

高电压技术

高电压技术

电压等级的划分
高压(HV): 35~220kV 超高压(EHV): 330kV及以上、1000kV以下 特高压(UHV): 1000kV及以上 高压直流(HVDC): +/-600kV及以下
特高压直流(UHVDC): +/-600kV以上
我国高压电网: 110及220kV, 超高压电网: 330,500,750kV, 特高压电网:1000kV交流及+/-800kV直流
季刊
半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变压器
大电机技术 铁道学报 清华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IEEE Electrical insulation magazine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Delivery IEEE Potentials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System IEEE Transaction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IEEE Transaction on Signal Processing IEEE Power and Energy Magazine IEE Conference Publication IEE Proceedings, Part B: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 KIEE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on Electrophsics and Applications IEEE Power Engineering Review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IEE Power Engineering Journal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Materials

高电压技术第一章 教案(1)

高电压技术第一章 教案(1)

课题2014年 3 月 15日第 1 节绪论简介什么是高电压技术第一章气体电解质的电气强度1.1 气体中带点质的产生与消失教案目的:1.让学生知道开设高电压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以及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2.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生及其迁移率和扩散,正离子和负离子的产生和消失。

重点及难点:重点:1.高电压技术这门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2.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对本门课程进行研究;3.电介质概念的引入及其分类;4.气体中带点质点的产生与消失。

难点:气体中带点质点产生与消失的方式。

教案内容及步骤(时间分配):组织教案:师生问候、填写日志、点名。

(5分钟)绪论一、导入新课:从生活实际入手,以南方电网近几年出现的事故为例,借助线路输送容量、电压损耗和功率损耗公式说明高电压输电的优势,从而给出高压电技术的概念。

(5)二、讲授新课(15)1.分析输送容量、电压损耗和功率损耗公式,进而引出高电压输电的优势输送容量公式:,Z—线路波阻抗。

架空线路波阻抗:数百欧姆;电缆线路波阻抗:几十欧姆。

电压损耗公式:功率损耗公式:2.高电压技术概念高电压技术主要研究高电压、强电场下各种电气物理问题。

研究高电压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电力系统中过电压与绝缘这一对矛盾性的问题。

3.高电压技术等级的发展与提高●美国最早于1882年珍珠街发电厂开始发电,仅用于照明。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电压直线上升。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电压上升幅度加大。

●采用750KV电压等级的有美、苏、日、德、英、法、加、意、中等国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有1500-2000KV线路和变电所的初步设计,APE(美国电力公司)和ASEA(瑞典通用电力公司)联合对2000KV进行了实验,技术上没有问题。

电力系统的大容量和远距离传输、促使电压等级不断提高。

100年来世界上的输电电压提高了100倍,在高电压输电行业中,习惯上称:●低压:35KV以下●高压:35KV-100KV●超高压:100KV-1000KV●特高压:1000KV以上✧普通高压和超高压划分的依据是电晕,超高压和特高压划分的依据是电能4.高电压技术的研究对象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导致比工作电压高得多的电压产生,如:自然界的雷击、电力系统本身操作所产生的操作过电压等。

高电压技术重点知识整理

高电压技术重点知识整理

1.电介质的极化:1.〕电子位移极化 电介质中的带点质点在电场作用下沿电场方向做有限位移,无能量损耗2.〕离子位移极化 有极微量的能量损耗3.〕转向极化4.〕空间电荷极化2.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代表电介质极化程度〔气体D=1 水D=81 蓖麻油 D=4.2〕3.电介质的电导与金属电导的区别:1.〕形成电导电流的带电粒子不同〔金属导体:自由电子,电介质:离子〕2.〕带电粒子数量上的区别4.影响液体介质电导的因素:温度,电场强度。

5.电介质中的能量损耗:δωδωεCtg U V tg E pV P 22=== 6.tg δ:介质损耗角,绝缘在交变电压作用下比损耗大小的特征参数 7.四种形式电离的产生:撞击电离 光电离 热电离 外表电离 8.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消失:1.〕带电质点收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并中和电量2.〕带电质点的扩散3.〕带电质点的复合9.自持放电:当场强超过临界场强cr E 值时,这种电子崩已可仅由电场的作用而自行维持和发展,不必再有赖于电离因素,这种性质的放电称为自持放电。

10.汤森德理论只是对较均匀电场和S •δ较小的情况下适用。

11.物理意义:一个电子从阴极到阳极途中因为电子崩〔ɑ过程〕而造成的正离子数为1-de α这批正离子在阴极上造成的二次自由电子数〔r 过程〕应为:)1(-de r α如果它等于1就意味着那个初始电子有了一个后继电子从而使放电得以自持。

12.帕邢定律:在均匀电场中,击穿电压b U 与气体相对密度δ,极间距离S 并不具有单独的函数关系,而是仅与他们的积有函数关系,只要S ⋅δ的乘积不变,b U 也就不变。

13.流柱放电流程:有效电子〔经碰撞游离〕——电子崩〔畸变电场〕——发射光子〔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新的电子崩〔二次崩〕——形成混质通道〔流柱〕——由阳极向阴极〔阳极流柱〕或由阴极向阳极〔阴极流柱〕击穿14.电晕放电:电晕放电是极不均匀电场所特有的一种自持放电形式,他与其他形式的放电有本质的区别,电晕放电的电流强度并不取决于电源电路中的阻抗,而取决于电极外气体空间的电导,即取决于外施电压的大小,电极形状,极间距离,气体的性质和密度等。

《高电压技术》教学大纲

《高电压技术》教学大纲

《高电压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级标题:4号、黑体;下同)课程编号:(正文:11号、宋体;下同)课程名称:高电压技术学时范围:48学时实验学时:4学时总学分: 2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限选课先行课程:电工学、电磁学、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适用专业(方向):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配电自动化方向)责任单位:电气与信息学院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高电压技术是电工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高电压、强电场下各种电气物理问题。

《高电压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配电自动化方向等)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是从事电力系统的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技能都有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三、课程的内容及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习题和考试。

通过上述基本教学步骤,使学生获得各种电介质的绝缘特性和提高抗电强度方法的知识;了解高电压试验设备原理、试验方法;掌握波过程的基本理论,具有分析计算供电系统中大气过电压、操作过电压的能力,学会限制各种过电压的措施,理解供电系统中绝缘配合的原则。

本课程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电介质的电气强度(1)主要教学内容: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沿面放电、电介质的电气性能与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1)知识点:气体放电的基本概念(包括游离、放电、击穿、击穿电压、击穿场强、自持放电等)、三种间隙的气体放电理论(低气压、短间隙、均匀电场的汤逊理论、标准大气压下一般间隙的流注理论、长间隙的先导主放电理论)、气体放电的伏安特性、巴申特性曲线、伏秒特性曲线、电晕及极性效应、沿面放电的基本概念(包括沿面放电、闪络、闪络电压等)和沿面放电的形成、电介质的极化、电介质的电导、电介质的损耗、液体的放电理论及提高液体击穿电压的措施。

高电压技术知识点详解

高电压技术知识点详解

同学们,高电压技术这门课比较繁琐,知识点也比较分散,我们尽可能的将这些小知识点详细罗列,因为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能出现在选择题中,所以大家看的时候多用心在掌握原理过程中,记住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同时大家在复习时候注意掌握方法,理解性的去记,招聘考试也不会特别难,概念性总结性的知识考的较多,而我们恰好针对电网考试而专门制定的,相信会事半功倍。

再次预祝大家早日找到满意工作。

第 1 章气体放点的物理过程1.电离是指电子脱离原子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正离子的过程.电离是需要能量的,所需能量称为电离能Wi(用电子伏eV 表示,也可用电离电位Ui=Wi/e 表示)2.根据外界给予原子或分子的能量形式的不同,电离方式可分为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最重要)和分级电离。

3.阴极表面的电子溢出:(1)正离子撞击阴极:正离子位能大于 2 倍金属表面逸出功。

(2)光电子发射:用能量大于金属逸出功的光照射阴极板。

光子的能量大于金属逸出功。

(3)强场发射:阴极表面场强达到106V/cm(高真空中决定性)(4)热电子发射:阴极高温4.气体中负离子的形成:电子与气体分子或原子碰撞时,也有可能发生电子附着过程而形成负离子,并释放出能量(电子亲合能)。

电子亲合能的大小可用来衡量原子捕获一个电子的难易,越大则越易形成负离子。

负离子的形成使自由电子数减少,因而对放电发展起抑制作用。

SF6 气体含F,其分子俘获电子的能力很强,属强电负性气体,因而具有很高的电气强度。

5.带点质点的消失:(1)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从浓度较大的区域向浓度较小的区域的移动,使带电质点浓度变得均匀。

电子的热运动速度高、自由行程大,所以其扩散比离子的扩散快得多。

(2)带电质点的复合:带异号电荷的质点相遇,发生电荷的传递和中和而还原为中性质点的过程,称为复合。

带电质点复合时会以光辐射的形式将电离时获得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光辐射在一定条件下能导致间隙中其他中性原子或分子的电离。

《高电压技术》教学大纲

《高电压技术》教学大纲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

课程代码:54E01217学时分配:48赋予学分:3先修课程:电磁场、电气自动化设备、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后续课程:电力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电气主设备、电力工程概预算等二、课程性质与任务《高电压技术》是电气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气设备在高电压作用下绝缘电气性能的基本知识和高电压试验的基本技术;了解和掌握过电压的基本理论和过电压的保护方法,为今后从事高电压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联系生产实践中具体设备讲解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上以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少而精”为原则,重点介绍高电压技术中的基本物理过程、现象和试验方法,不过多地介绍烦琐的公式推导和试验步骤。

开展电子课件的研制,演示放电过程、波过程、内过电压和外过电压的形成过程。

适当介绍利用计算机进行过电压计算的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等。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一)课时分配按照课程内容,分成9个教学单元,各单元的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二)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篇高电压绝缘第1单元气体电介质的绝缘特性【教学内容】1.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2、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3、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4、空气间隙在各种电压下的击穿特性;5、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6、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措施7、SF6气体的特性及应用【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气体电介质中带电粒子的产生(因素),去电离过程,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电子崩的概念,汤逊放电理论,流注理论,电场形式、电流波形与击穿电压的关系,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措施,SF6的特性教学难点:流注理论,不均匀电场放电过程,自持放电。

【精品】高电压技术教案_secret

【精品】高电压技术教案_secret

课题:第一章高电压绝缘教学目的:使学生对气体放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培养专业兴趣。

重点:介质的绝缘性能。

难点:对介质绝缘性能的理解。

组织教学:点名。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基本概念§1—1概述一、电介质的极化极化的基本形式有:电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偶极子极化1、电子式极化:可以存在于液体、固体、气体中.E=0时(对称的)对外不显电性,E不等于0时(对称的)对外显电性.特点:(1)极化过程快,10-15s且介电系数与电源无关。

(2)极化过程属于弹性,无损耗.(3)其介电系数有负的温度系数.2、离子式极化(1)极化过程快,10-13s,且介电系数与频率无关。

(2)极化过程属于弹性,无损耗.(3)其介电系数有正的温度系数。

3、偶极子极化极性电介质━由偶极子分子构成特点:(1)极化过程长,10—10~10-2s,且介电系数与频率有关。

(2)极化过程属于非弹性,有损耗。

(3)其介电系数有关。

综述:1)、气体的介电系数很小通常实践中介电系数约等于1,2)、液体:a 、极性(3~6),如:蓖麻油b 、非极性(1.8~2.5),如变压器油c 、强极性(>10),如水、酒精4、夹层式极化组成:设备的绝缘由几种不同的材料组成 特点:1、进行过程特别长,2、有明显的损耗.等效图如右所示,过程分析:在合闸瞬间:12210C C U U t =→到达稳态时:1221g g U U t =∞→ 若介质是均匀的,则C1/C2=g1/g2,可得∞→→=t t U U U U 21210,即合闸后两层电荷不会发生重新分配。

若介质不均匀,则合闸后C1、C2上的电荷要重新分配。

设C1>C2,g1〈g2则t=0时,U2〉U1,t=∞时,U1〉U2,电荷要重新分配,称为吸收电荷,相当于电容增大称为夹层电介质极化。

电介质极化的意义:1、对于电容器而言希望εr 大,这样单位容量的体积和重量可减小。

但其它绝缘希望εr 小,可减小充电电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气体的放电基本物理过程和电气强度
本章重点难点:气体放电相关理论、提高气体介质强度措施、污闪的成因及对策。

1.1.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
气体放电的基础知识;自持放电和非自持放电;汤逊理论;巴申定律;流注理论。

1.2.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
稍不均匀电场的放电特点;极不均匀电场的放电过程和特点;极不均匀电场的电晕现象。

1.3.空气气隙在各种电压下的击穿特性
空气气隙在稳态电压下的击穿特点;空气气隙在冲击电压下的击穿特点。

1.4.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
空气密度、湿度、海拔高度对气隙击穿的影响。

1.5.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
改善电场分布的措施;削弱或抑制电离过程的措施。

1.6.沿面放电及防污对策
沿面放电电场的分布与特点;有水膜时的沿面放电;污闪的形成及对策。

第二章液体、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本章重点难点:液体、固体介质在电场下的四个行为参数;液体、固体介质的击穿特性。

2.1.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电介质极化、电导的概念;电介质损耗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2.2.液体介质的击穿
液体介质击穿的概念;影响液体介质击穿的因素。

2.3.固体介质的击穿
固体介质的击穿理论;提高固体介质击穿强度的措施。

2.4.组合绝缘的电气强度
介质的组合原则。

2.5.绝缘的老化。

绝缘老化的原因;延缓绝缘老化的措施。

第三章电气设备绝缘预防性试验
本章重点难点:绝缘电阻、损耗角正切值、局部放电、电压分布的测量方法;利用测量结果判断绝缘好坏的依据。

3.1.绝缘电阻的测量
多层介质的吸收现象;利用绝缘电阻判断绝缘好坏的依据。

3.2.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的测量
损耗角正切值的测量方法;影响损耗角正切值测量的因素。

3.3.局部放电的测量
局部放电的基本知识;局部放电的检测方法。

3.4.电压分布的测量
绝缘介质表面电压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利用电压分布判断绝缘好坏的依据。

第四章绝缘的高电压试验
本章重点难点:工频高电压、直流高电压、冲击高电压测试的适用条件。

4.1.工频高电压试验
工频高电压试验的适用条件;试验变压器的特点;工频高电压的测量方法。

4.2.直流高电压试验
直流高电压试验的适用条件;产生直流高电压的方法;直流高电压的测量方法。

4.3.冲击高电压试验
冲击高电压试验的适用条件;产生冲击电压的方法;进行冲击高压试验的方法;冲击电压的测量方法。

第五章电气设备绝缘在线检测与诊断
本章重点难点:电容性设备绝缘、MOA在线检测方法。

5.1.电气设备绝缘在线检测
电气设备绝缘的状态维修;电容型设备绝缘在线检测;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在线检测。

5.2.数学工具在绝缘诊断中的应用
神经网络理论在绝缘诊断中的应用简介;小波分析在绝缘诊断中的应用简介;专家系统在绝缘诊断中的应用简介。

第六章线路的波过程
本章重点难点:以雷电波为例,波的多次折射与反射的分析计算;彼德逊法则的应用。

6.1.单导线波过程
行波的概念;波过程的物理图景;电压波、电流波符号的确定原则。

6.2.波的折射与反射
特殊条件下行波的折射与反射;彼德逊法则;波的多次折射和反射。

6.3. 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与畸变
波在传播中的损耗、畸变原因以及对线路参数的影响。

第七章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本章重点难点:雷电过程及参数;防雷设备的工作原理。

7.1.雷电过程与雷电参数
雷电放电过程;雷电相关参数的定义。

7.2.防雷保护装置
避雷针、避雷线的保护原理和保护范围的计算;避雷器的分类及工作基本原理;防雷接地装置的分类与特点。

第八章电力系统防雷保护
本章重点难点:线路防雷措施;发电厂和变电所的防雷措施。

8.1.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
防雷四原则;输电线路雷电过电压的分类及产生原理;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计算;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的计算。

8.2.发电厂和变电所的防雷保护
发电厂、变电所的直击雷防护措施;发电厂、变电所的雷电侵入波防护措施。

8.3.旋转电机的防雷保护
直配电机的防雷措施;非直配电机的防雷措施。

第九章电力系统内部过电压
本章重点难点:系统内部过电压的产生原理及限制过电压的措施。

9.1.操作过电压
切除小电感负载过电压、断开小电容负载过电压、空载线路合闸过电压、间歇电弧接地过电压的产生原理与限制过电压的措施。

9.2.暂时过电压
谐振过电压、工频电压升高过电压的产生原理与限制过电压的措施。

第十章电力系统绝缘配合
本章重点难点:电力系统绝缘配合的概念,常用绝缘配合方法。

10.1 绝缘配合概念及绝缘配合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