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传染病护理学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传染病护理学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护理措施 ㈠一般护理
⒈隔离与消毒 血液、体液隔离;对患者的尿液进行消毒。 ⒉休息 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且不宜搬动,轻型患者注意劳
逸结合。
⒊饮食
❖ 观察患者呕吐、腹泻及进食情况; ❖ 评估有无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进食不足; ❖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尿期给予低钾、 低钠、低蛋白饮食,限制饮水;多尿期给含钾丰富的水果蔬菜, 鼓励多饮水,注意钾盐的补充; ❖ 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予禁食。
管上皮细胞)
病理解剖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损伤导致多脏器病变 • 血管变化:
• 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 管壁呈不规则收缩和扩张 • 纤维素样坏死和崩解 • 管腔内可有微血栓形成
肾脏变化
• 肿大,水肿,包膜紧张破裂 • 皮质苍白,髓质充血出血 • 肾小球病变轻微,充血、基底膜增厚、微血栓形成, • 肾小管病变严重,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管腔内出现各种脱落
21、 、体肾液综•不合足征促的出:护血促理热体进液利过多尿的护理下列哪项错误:
移行期和多尿早期同少尿期
临床特征:发热、休克、出血及肾脏损害。
迅防速治建 三立关• 静(导脉休通克:道、导,出泻保血护、好肾功能衰竭)
防治三关(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
多尿后期:
肾小球病• 变透轻微:,充透血析、基治底疗膜增厚、微血栓形成,
男34岁,发病后第2天,左眼球结膜明显出血
颜面部充血水肿,“酒醉貌”
女,31岁,发病后第4天。面部、躯干、四肢及内脏器官均出血。图片显示为胸壁皮肤搔抓出血(↑ 所示)
肿大,水肿,包膜紧张破裂 遵医嘱及时采集各种标本并送检。 防治三关(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 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Ⅲ型变态反应) 汉坦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拿病毒、何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人类HFRS 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1、肾综合征出血热体液过多的护理下列哪项错误: 注意水电解质补充,防止继发感染,避免继发性休克 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 上肢可见明显出血点、大片瘀斑 发热:39-40°C之间,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少数患者留有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 三早一就(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近治疗) 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护好 肾小球病变轻微,充血、基底膜增厚、微血栓形成, 因出血而致循环衰竭,应做好输血准备。 4、下列关于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哪几项正确: 低血压休克期 病程4-6日 Hypotensive(shock) phase 季节性和周期性:四季均可发病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 件
欢迎来到《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 流行病学特征、病原体、症状及表现、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成 果。
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全身性感染和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流行病学特征
• 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 传播途径包括蚊虫叮咬、血液传播等 • 人群易受感染,如农民、养猪人员等
病原体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包括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多种病 毒。这些病毒可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引起人体的感染和疾病。
症状及表现
• 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 • 出血、皮肤瘀点、黏膜出血等 • 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等 •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管理
注重环境卫生,灭蚊虫, 减少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
佩戴防蚊虫叮咬的衣物和 使用防蚊虫叮咬的药物。
疫苗接种
根据疫情,及时接种相关 疫苗。
治疗方法
1. 对症治疗:控制发热、止血、维持 Nhomakorabea电解质平衡等 2. 抗病毒药物:如抗埃博拉病毒药物 3. 支持治疗:包括输血、肾脏透析等
相关研究成果
病毒溯源研究
通过病毒基因序列比较,研 究病毒的起源和传播途径。
疫苗研发
开展疫苗研究,以防控流行 性出血热的传播。
临床治疗试验
开展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临 床治疗试验,寻找更有效的 治疗方法。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与其他出血性疾病鉴别
与急性肾炎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较重,需与急 性肾炎进行鉴别。急性肾炎通常无发 热和明显出血症状,且病程较短。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需根据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PART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与预 防
REPORTING
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 疗、就地隔离。
疫苗接种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手段。疫苗接种应遵循知情、自愿、 免费的原则。
防控策略
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降低鼠密度,并加强疫情监测 和健康教育。
PART 05
流行性出血热的案例分析
REPORTING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45岁,因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就诊, 经医生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 诊断。患者有发热、出血和肾脏 损害等典型症状,且实验室检查 显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
尿蛋白阳性等。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 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等,有助于了解肾脏 及其他脏器损伤情况。
鉴别诊断
与感冒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且无出血和肾 脏损害等症状。
感谢观看
REPORTING
PART 03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与诊 断
REPORTING
症状表现
发热
突发高热,通常在38℃ 以上,持续时间较长。
出血
皮肤、粘膜、消化道、 呼吸道等多部位出血, 如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等。
肾脏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 •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性出血热案例分析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 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 啮齿动物的排泄物传播。
特点
起病急,发热、头痛、腰痛、眼 眶痛等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出现 低血压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 并发症。
心脏疾病等。
避免过度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避免过度治疗,以免 加重患者负担。
加强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加强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推广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防护,避免 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环境整治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减少鼠类 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对社会的影响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传染病,可引起 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对社会经 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突然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持续不退。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和颈部。
眼眶痛
眼球及眼眶周围疼痛,并伴有 眼部充血。
全身酸痛
四肢、腰背和全身肌肉疼痛。
案例总结
病例特点
该病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之处。
经验教训
从该病例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改进措施
针对该病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 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流行性出血热演示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演示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
汇报人:XXX 2024-02-02
contents
目录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 • 临床治疗原则与方法探讨 • 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管理策略 • 案例分析:成功救治经验分享 • 科研进展与未来挑战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 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团队协作在成功救治中作用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流行性出血热救治需要多学科、多部 门协同作战,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 可能导致救治失败。
团队协作的具体体现
在救治过程中,各科室专家密切配合 ,共同讨论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医 护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确保救 治工作有序进行。
经验总结和未来改进方向
经验总结
本次成功救治得益于医院完善的应急机制和强大的医疗团队,同时也离不开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和信任。
明确流行性出血热高危人群的定义和 范围,如农民、野外作业人员等。
筛查方法
干预措施
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 措施,如加强健康教育、提供个人防 护用品等。
制定高危人群筛查方案,采用问卷调 查、血清学检测等方法进行筛查。
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设
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跨区域流行性出血热信息共 享平台,实现疫情信息实时共享
早期识别与隔离
对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及时隔 离,降低传播风险。
抗病毒治疗
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减轻病 毒血症,缩短病程。
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相应治疗, 如退热、补液等。
效果评价
通过临床症状改善、病毒学指 标等评估早期干预效果。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四、流行病 学
26
1、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类型
• ⑴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损) 和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 期、恢复期)
• ⑵轻型病例——中毒症状轻微,无低血压休克期和少 尿期。 • ⑶重型病例——高热,中毒症状重,发热期和低血压 休克期重叠或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重叠, 病死率较高。 • ⑷非典型病例——仅有发热期和多尿期,直接进入恢 复期,或早期采取抗病毒治疗和合理的预防性治疗可 使患者越期 。这些病例均需经特异性方法检测才能确 27

• •
5
二、简 史
1940年在黑河附近日本士兵236人患HFRS,死亡26人,当 时称“黑河病”。同时期在日本驻军所在地,如永安、三江、 北安、横道河子和延边等,均有HFRS发生,延边当时称间 岛,当地称HFRS为“ 间岛热”。 • 1941年日本军队曾报告,在出兵中国东北的百万日军 中,约有万人患流行性出血热,病死率高达30% 。有文献记 载,在黑龙江流域东北支流一带,在一百万日本军队中发生 了1.2万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 。 • 1942年虎林发生102例流行性出血热,死亡15人,当 时称“ 虎林热”。 • 1942年日本陆军军医部将上述不同名称的疾病 ,统称 为流行性出血热( EHF)。1950年黑龙江省发生18例病人后, 我国年年都有EHF疫情。 •
20
姬鼠型HFRS流行季节特 点
100
内蒙 陕西
黑龙江 甘肃
吉林
人 群 10 发 病 构 1 成 (%)
0.1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04-2010年黑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月别发病数
1500 1200
发病数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PPT课件
临床上患者有病毒血症期,且有相应的中 毒症状;
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轻 重也不同;
EHF 患 者 几 乎 所 有 的 脏 器 组 织 中 , 均 能 检 出EHF病毒抗原,而且有抗原分布的细胞,往 往发生病变;
20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1. 病毒直接作用 主要依据是:
3
流行性出血热
4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 科的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RNA病毒,根 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至少可分为16型, 即Ⅰ型汉滩病毒(野鼠型);Ⅱ型汉城病毒 (家鼠型);Ⅲ型普马拿病毒(棕背平型); Ⅳ型希望山病毒(田鼠型);以上四型是经 WTO汉坦病毒参考中心认定。
51
流行性出血热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 在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
15 ~ 30×109/L , 少 数 重 症 患 者 可 达 50 ~
100×109/L 。 发 病 初 期 中 性 粒 细 胞 增 多 ,
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
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
异型淋巴细胞。
34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表现
(一)发热期
发热 — 起病急,发热常在39℃-40℃之间,以稽 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
胃肠道: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全身中毒症状—
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等
35
流行性出血热
(一)发热期
临床表现
充血:三红—颜面、颈部、上胸
毛细血管损害— 渗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型别 体温 中毒症状 出血情况 休克 肾损害程度

流行性出血热汇报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汇报ppt课件

临床表现与分型
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 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 害引起的症状。大多突 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 2日内可达39~40℃, 热程多数为3~7日,全 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 酸痛、头痛、腰痛、眼
多在发热4~6日,体温 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 久出现,主要为失血浆 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
主要分布在亚洲,其次为欧洲和非洲,美洲病例较少。我国疫情最重,
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病例报告。
02 03
季节性
本病虽四季均能发病,但有明显的高峰季节,其中姬鼠传播者以11~1 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以3~5月为高峰。林区啮齿 动物传播者以夏季为流行高峰。
人群分布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生鼠类居住区的野外工作者、农 业工人感染率较高。病后能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很少有二次感染者。
方面的知识。
实施方式
02
通过宣传册、视频、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患者教育。
效果评价
03
患者对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治疗依从性
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增强。
心理干预方法选择和应用效果评价
干预方法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心理支持等。
应用时机
在患者确诊后,根据其心理状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方 法。
效果评价
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心理状态得到改善,有 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家属参与患者教育和心理干预重要性
家属作用
家属是患者的重要支持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患者的心理和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
参与方式
家属可以参与患者的教育和心理干预过程,了解相关知识,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全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全
20
男34岁,发病后第2天,左眼球结膜明显出血 21
女,31岁,发病后第4天。面部、躯干、四肢及内脏器官均出血。图片显示为 胸壁皮肤搔抓出血(↑ 所示)
22
出血:口腔粘膜 出血
23
EHF患者死亡后尸检脑图像大脑 脑回血管普遍扩张,充血
24
(二)低血压休克期
• 发热渐退,但其他症状反而加重 • 多发生在第4~6d • 一般出现在退热前1~2d,或热退同时血压下降
生化常规:K 3.29mmol/L, Na 127.7mmol/L,CREA
794.9umol/L,ALB 25.9g/L,AST127.5U/L
,
ALT 129.5U/L,LDH 1930U/L
胸部CT:右侧少量胸水,全腹CT:右肾小结石
4
病例简介
诊断:
1.严重脓毒症,2.多脏器功能不全(肾脏、肝脏、血 液)3.急性肾功能衰竭,4泌尿系感染?5.不全性肠梗 阻,6.右肾结石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典
型病例呈五期经过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为高发疫区
流行病学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有66种脊椎动物,我国50多种,鼠猫狗兔
黑线姬鼠——农村野鼠型出血热 褐家鼠——家鼠型出血热 大林姬鼠——林区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现 • 肺型: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哮喘-ARDS,预后极差
• 晕厥型:心律失常
• 紫癜型
• 腔道出血型
33
并发症
(一)腔道出血 (二)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 (三)肺水肿是很常见的合并症,临床上有两
种情况。

中专护理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中专护理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痛),胃肠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 ),精神、神经症状。
15
(3)毛细血管损害表现:皮肤、黏膜充血 、出血、渗出水肿 充血:三红(颜面、颈、胸潮红),酒醉貌
水肿:三肿(球结膜、眼睑、面部水肿)
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腔道出血。 ⑷肾损害:早期出现蛋白尿,短期内尿蛋白
变化大,管型、细胞。
16
肾损害
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 率下降 肾小管变性坏死、阻塞 肾间质水肿、出血 肾脏内分泌功能紊乱
8
HFRS的世界分布图
9
中国的HFRS疫情分布
陕 西
安 湖北 徽
江 西
10
流行的季节性
• 四季均可发病 • 姬鼠型疫区:
✓ 11月~1月:流行大高峰 ✓ 5~7月份:流行小高峰
• 家鼠型疫区:以3~5月为高峰 • 混合型疫区:冬、春季均出现流行高峰
11
人群分布特点
男性青壮年农民多见 • 男:女为2:1 • 16~6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占发病90% • 农民占发病的80%
治疗原则:
• “三早一就” • 早发现 • 早休息 • 早治疗 • 就近治疗
• 把好“四关”:休克、出血、肾衰、感染
29
发热期
1.抗病毒 利巴韦林1g/d静滴,3~5天。
2.减轻外渗 降低血管通透性:给予路丁,维生素C( vit C
); 平衡盐液(复方醋酸钠液); 提高血浆渗透压:20%甘露醇静滴。
恢复期
补充营养: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 休息,体育锻炼,定期复查肾功能
33
预防
• 管理传染源 :防鼠、灭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 切断传播途径 :进入疫区或野外工作人员应按要求
戴口罩,穿“武警服”,系好领口、袖口等,并避 免被鼠类咬伤。还应注意防螨、灭螨。 • 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注射疫苗

医学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医学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接种计划和实施
效果评估
通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对疫苗接种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疫 苗的保护率、免疫持久性等方面。
制定详细的疫苗接种计划,包括接种 时间、接种对象、接种剂量等,并组 织专业人员进行接种实施。
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实施情况
疫情监测和报告
建立完善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并报告 疫情,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参与情况回顾
回顾公众宣传教育活动的参与情况,包括参与人数、覆盖范围和 效果评估等。
经验总结和改进方向
总结宣传教育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方向和建议,为今后 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应对准备
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和专家意见, 预测未来流行性出血热的发展趋
势。
挑战应对准备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预防并发症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的先兆,如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 。
处理措施
对于出现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透析治疗、抗生素治疗等,以减轻 病情,促进康复。
患者护理与康复指导
护理措施
保持患者安静,避免剧烈运动;注意 口腔、皮肤清洁;给予高热量、高蛋 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密切观察生命 体征变化。
部分基层医院实验室检查条件有限,无法准确判断疾病类 型。
医生经验不足
部分医生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经验不足,易出现误诊。
防范措施
加强医生培训,提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完善实验室检查设备,提高诊断准确性;加强疾病监测和 预警,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临床诊断流程优化建议
建立快速诊断流程
通过快速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手段,缩短诊断时间。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 素为主,增强机体抵抗力。
康复期患者管理
康复期护理
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康复期护理工作,促进患者 早日康复。
定期复查
安排患者定期复查,了解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避免再次感染。
05 疫苗接种与预防保健知识 普及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病毒性出血热病原学 •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治疗 • 护理工作在流行性出血热中作用 • 疫苗接种与预防保健知识普及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 ,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 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实验 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鉴别诊断
需要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与流行性出血热有相似的临床 表现,但病原体和治疗方法不同。
02 病毒性出血热病原学
动物源性传播
汉坦病毒主要通过鼠类传播,人 类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气溶
胶而感染。
虫媒传播
登革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直接接触传播
埃博拉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 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传播。
实验室检查方法
血清学检测
检测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 可用于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03

流行性出血热 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 ppt课件
ppt课件 23
五、恢复期
尿量逐渐恢复到2000ml以下,需1~3个月恢复体力
少数患者可有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垂体功能减退
ppt课件
24
[实验室检查] Lab findings
1.血常规
白细胞:早期正常,第3病日后升高, 中性为 主; 第4~5病日淋 巴为主,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包括空泡、不规则和幼稚 ) 红细胞: 发热后期及休克期明显升高, 血红蛋 白升 高。 血小板:可第二病日起开始减少
ppt课件
42
Questions:
1.流行性出血热肾功能损害是如何发 生的? 2.流行性出血热内脏出血的机制? 3.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点? 4.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如何治疗?
ppt课件 43
ppt课件
44
ppt课件 8
Epidemic features
• 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疫。 • 地区性:31个国家,亚、欧、非。中国疫情最重。 • 季节性:四季,有高峰季节
黑线姬鼠 分布 季节 农区 冬(11-1) 大林鼠 林区 初夏(5-7) 褐家鼠 居民区 春季(3-5)
• 人群分布:男多,青壮年多,农民和工人多。 • 周期性: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
ppt课件
28
5.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原:早期病人血清,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尿沉渣融合细胞中可检出病 毒抗原。
特异性抗体: IgM:1:20阳性;
IgG:1:40阳性,双份4倍增长。
6.RT-PCR。
ppt课件
29
[并发症]Complications
1.腔道出血; 2.中枢神经系:脑炎、脑膜炎、脑水肿、颅内出血
ppt课件 17
渗出水肿征 渗出水肿征↑,病情↑ 球结膜、面部、眼睑(三水肿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高血压、血液稀释、脑水肿、浮肿等; ④ 出血加重,可有内脏出血、腔道大出血; ⑤ 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钠、低
钙血症) ⑥ 易并发感染。
19
多尿期
(一)多数1~2周,少数仅1~2天或长 达数月。
多尿原理:肾脏组织逐渐恢复,肾小球 滤过率(GRF)增加,但肾小管重吸收功 能尚未完全恢复。
• 流行疫区的类型
• 姬鼠型疫区 • 家鼠型疫区 • 混合型疫区
10
发病机制
HFRSV
发热 中毒症状
病毒血症
免疫应答 细胞因子释放
小血管损伤
渗出
DIC
多脏器损伤
11
临床表现
• 潜伏期
4~42天,一般为7~14天,以两周多见
• 多数起病急骤,无前驱期症状,少数病
人起病稍缓,有消化道症状或上呼吸道 感染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FHF
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朱农
1
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
然疫源性疾病
• 鼠为主要传染源
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出血、肾脏损害 因肾损害明显,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
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典型病例呈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段。 复习定义:少尿:<400 ml/d(25ml/h)
无尿:<50~100ml/d 本期的标志:血压回升,尿量锐减,血液稀释。 突出表现为“三高”症状:高血钾、高血容量、高
氮质血症。
18
(三)少尿期
表现: ① 尿量锐减,甚至无尿; ②小便内可有白色或淡红色膜状物或絮状物;(坏
死组织、炎细胞和蛋白) ③ 高血容量综合征:脉宏大,颈静脉怒张,进行
22
临床表现
恢复期:
• 病后3~4周开始恢复 • 尿量逐渐减少趋于正常 • 各种症状逐渐消失 • 尿比重及BuN等正常 • 少数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
12
临床表现
发热期
• 发热
为稽留热或不规则热热程3~7天,有达10天以 上者
胃肠道中毒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少数有腹泻。 约50%有腹痛
• 全身中毒症状
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及眼眶痛。有头痛、腰 痛者占80%以上,眼眶痛者约为半数
13
临床表现
发热期
• 毛细血管损伤症状:充血、出血和渗出水 肿征 • 颜面、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 三红) 球结膜、眼睑水肿和面部浮肿 • 皮肤出血多见腋下和胸背部。眼结膜为片状出 血。 • 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 世界上有170多种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
我国有67种,主要是啮齿类如黑线姬鼠、 大林鼠、褐家鼠等
• 其它动物猫、狗、家兔等,感染后可从尿
粪及唾液中排毒,但在流行中的意义,尚 需研究
• 人不是主要的传染原
7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 不十分明确,公认为多途径感染
• 呼吸道传播 • 消化道传播 • 接触传播 • 虫媒传播 • 垂直传播
• 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偏高,出现异淋 • 病后2~3天起出现尿蛋白,尿中有管型
14
临床表现
发热期临床表现的记忆口诀: 发热头痛似感冒 脸红眼红醉酒貌 皮肤粘膜出血点 恶心呕吐蛋白尿
15
临床表现
低血压休克期
发生于病程4~6天,持续1~3天
• 血压下降和脉搏增快 • 烦躁不安,甚至恍惚,躁动,精神异常 • 渗出及组织水肿加重 • 毒血症加重,“三痛”、淤点、淤斑更明显 • 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发花 • 中心静脉压降低
基因为单股负性RNA,由大(L)、中(M)、小(S) 三个片段组成
– S基因编码核蛋白,是主要结构蛋白,感染后抗体出现早, 可用于早期诊断
– M基因编码膜蛋白,其中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诱生 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
– L基因编码RNA多聚酶
4
病原学
• 依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一般起于病程第9~14天。
20
临床表现
多尿期
• 根据尿量及氮质血症分为三期
• 移行期:尿量增加到2000ml,但BUN、Cr上升,
症状加重
• 多尿早期:尿量超过200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
症状仍重
• 多尿后期:尿量超过3000ml,氮质血症逐步改善,
症状好转
21
临床表现
多尿期
• 可发生脱水、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等 • 疲乏无力,表情淡漠,嗜睡、肌张力低下 • 腹胀、尿潴留,腱反射减弱等 • 严重低钙时可有小抽搐 • 继发性休克
16
临床表现
低血压休克期
• 少尿或无尿 • 电解质平衡紊乱:低血钠、低血氯、高
血钾等。血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
• 少数病人可合并DIC、脑水肿、ARDS、
急性肾衰
17
(三)少尿期
始于5~8病日,持续2~5天,重症者无尿可超过一 周。
本期可与第二其重叠发生,或跳过它直接进入。 本期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是本病最凶险的阶
至少可分为13型,公认的有以下5型
Ⅰ型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野鼠型) Ⅱ型汉城病毒(Seoul virus,家鼠型) Ⅲ型普马拿病毒(Puumala virus,棕背平型或流行性 肾病型) Ⅳ型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田鼠型) Ⅴ型辛诺柏病毒(sin nombre virus, 鹿鼠型)
5
病原学 •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
Ⅰ型汉滩病毒 Ⅱ型汉城病毒
• Ⅰ型病毒感染者的病情重于Ⅱ型病毒感染者 •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外环境抵抗力不强,
4~20℃相对稳定,不耐热、不耐酸,56℃30分 钟和PH 5·0以下可灭活,对紫外线、乙醚、 75%酒精、0·5%碘酊均敏感
6
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2
肾综合征出血热概况
HFRS的流行地区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 美洲的32个国家
我国为重疫区,占全球累积报告病例数的 90%。除青海、西藏外,其它省市均有病例 报告
淮阴地区也曾是疫区。1989~1990年曾发生流 行。
3
病原学
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85~110nm,外有双层膜,
8
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 不同性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龄、职业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 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低,野鼠型1~4%,家鼠型
5~16%
• 野外作业者常见,主要为男性青壮年,占总发
病的2/3
• 病后能获得持久性免疫
9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 主要分布于亚洲,每十年左右有一个高 峰期
• 四季均可发病。野鼠型以11月至次年1月 为高峰,家鼠型流行高峰为3—~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