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与成矿(资料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摘自《论层间滑动断层及其控矿作用》

沈远超

1、层间滑动断裂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通过对位于胶莱盆地北缘的蓬家夼、发云夼、郭城、大庄子等金矿的研究,对受层间滑动断裂控制的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规律总结如下:

(1) 地(岩) 层-断层-矿层三位一体,断层-脉岩-矿体时空有序

层间滑动断裂控制了含矿层位,层间滑动断层发生于能干岩性与非能干岩性之间,层间滑动断裂带即为金矿化带,即具有地层-断层-矿层三位一体的特征。同时,闪长岩脉沿断层分布,与矿层呈平行伴生关系。

(2) 成矿系统与构造系统密切相关

区域性层间滑动系统控制了矿带的分布,某一层次的滑动单独构成一个矿床,单一滑动断层控制矿体,不同小构造形式控制不同的矿化类型,如角砾状矿石的分布受构造角砾岩带控制,脉状-网脉状矿化受碎裂岩带控制,从而构成了多级控矿构造系统。

(3) 多层次滑动与多层次成矿

如蓬家夼、大庄子金矿产于盆地基底地层中,发云夼金矿产于盆地盖层中。

(4) 矿体产状缓、规模大,矿化-蚀变具一定的分带性。

(5) 成矿多期次多阶段。

如大庄子金矿体形成期经历了先张后压再剪切的过程。拉张阶段形成碎裂-角砾状矿石和张性断裂,挤压期形成石墨化矿石和透镜状构造,剪切期形成于矿化之后,主要表现为形成斜切矿体的断层和基性脉岩的侵入。

2、层间滑动断裂的控矿作用

层间滑动断裂对金矿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1) 层间滑动断裂为岩浆-流体提供通道,为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了容矿空间。

(2) 控制成矿物质的来源

层间滑动断裂为低角度正断层,其上下盘切层断裂及羽裂发育,与大范围的围岩有良好的沟通性,便于热液运移并萃取成矿物质。

(3) 层间滑动过程中的构造地球化学作用

在层间滑动过程中因构造-化学作用,断裂带中的物质成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蓬家夼金矿区蚀变岩的常量组分分析结果,表明从围岩到断裂中心,Si 、Ti 、Ca 有规律地依次递增或递减,K在矿体中含量最低,这与钾化主要发生于矿体外围有关。在断裂带的中心部位,因Ca 、Na 大量逸散,而使Si 、Fe等元素富集。总的来看,从断裂中心向外大致次序为:Si 、Fe 、Mg、Mn、Al 、Ca 、Na 、K,这与孙岩等以韧脆性断裂的成型阶段为例,以元素的离子半径、离子比重为据,将造岩元素稳定顺序归为: Si 、Mg、Mn、Al 、Ca 、Na 和K(1998 ,孙岩) 的情况相一致,这是一种动力分异作用的结果。在断裂蚀变带中,微量元素也有一定

的变化规律,从长英质碎裂岩到矿化构造角砾岩带入Au、Co 、Cu、Pb、Zn ,带出Ba 、As ;从大理岩到硅化大理岩带入Au、Cu、Zn ,带出Ba 、Sr。

(4) 层间滑动断裂带构造物理化学界面作用,具氧化性质的大气降水通过上盘裂隙向下渗滤,与下盘循环上来的含矿热液在层间滑动断裂带汇合,使含矿热液性质改变而卸载成矿。矿体的产出与层间滑动断裂带内的石墨片岩、薄层大理岩段关系密切,石墨片岩为矿质的沉淀提供氧化还原地球化学界面,并起屏蔽层作用。薄层大理岩受层间滑动作用而发生破碎、角砾化、并被磨圆,为矿质交代充填提供场所。

3、层间滑动断层及矿层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位于胶莱盆地周缘的层间滑动断层的形成与胶莱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有关。元古宙本区形成一套火山岩、碳酸盐岩相沉积,后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片麻岩、长英质变质岩、石墨片岩、大理岩,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矿源层,并为层间滑动构造的出现提供了相应的构造界面和润滑层;进入中生代,早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本区处于挤压状态,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鹊山花岗岩体,之后胶东地区地幔上隆,加上郯庐断裂的左行走滑,胶莱盆地开始形成。盆地早期下陷强烈,形成了一套巨厚的砂砾岩沉积;在持续地拉伸作用下胶莱盆地内出现了一套中基性火山岩,与此同时,在莱阳盆地的东北缘沿能干性和非能性地层发生顺层滑动作用,结果形成低角度层间滑动断裂带。

该层间断裂经历先压后张的演化过程,断裂活动早期以剪切挤压为特征,上、下盘岩石产生层间滑动,摩擦生热,温度、压力升高,为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创造了条件;断裂活动后期,其性质转变为张性、张扭性,形成容矿空间。由于断裂带上盘脆性域中形成了一个与大气降水相连通的具氧化性质的热液系统,下盘岩石在脆韧性剪切体制下发生变形变质作用,深部具还原性质的热液萃取变形岩石中的金等成矿物质,在压力差的驱动下向上运移。层间滑动断裂带为成矿热液的运移和沉淀提供了通道和空间,当两种性质不同的热液在断裂带相遇时,由于热液的混合作用和氧化还原地球化学界面作用,使成矿物质在断裂带扩容空间中沉淀成矿,形成低角度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

(二)摘自《胶东招莱地区大-超大型金矿床形成的几个关键因素》

罗镇宽,关康,余和勇,李永明

胶东招莱地区之所以能集中丰富的金矿资源是以下关键地质因素偶合的结果:

(1)成矿地质背景是处在新太古代花岗-绿岩地体和后碰撞弧的构造环境下;

中生代的胶北地体是处于华南、华北克拉通后碰撞弧构造环境。这就是胶东地区金矿床如此丰富的一个关键因素。世界有许多超大型金、铜矿床也是产在后碰撞弧环境。

(2)控矿断裂经历了多次韧-脆、剪切-拉张的复杂变形过程,形成了宽大的构造岩带,有利于赋存大规模矿体;

招莱地区所有大-超大型金矿床几乎都产在招平(招远-平度)、焦新(焦家-新城) 和三仓(三山岛-仓上)3条主控矿断裂带上,这三条断裂中NEE走向的地段可能是改造了早期近EW向基底断裂的结果。

断裂都经历了早期韧性剪切变形(D2),早中期(成矿前)的脆性剪切变形(D3),中晚期(成矿期)的拉张性剪切变形(D4),晚期(成矿后) 再次受到压扭性剪切变形(D5),形成几十米到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宽的构造岩带,包括糜棱岩、碎粉岩、碎粒岩、角砾岩、碎裂岩等,这些

构造岩是蚀变岩型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断裂带长达几十公里至百余公里,沿断裂带分布有大量的煌斑岩及其他脉岩,表明断裂切割深度达上地幔。断裂带不仅为岩浆和成矿流体提供了通道,也是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因此它们可能既是导矿断裂,又是容矿断裂。

(3)控矿断裂是复合-叠加在花岗岩的侵入接触带上,有利于矿液的活动;

(4)根据硫、铅同位素特征及产出地质背景,推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以新太古代绿岩为主的结晶基底;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以胶东岩群为主的太古宙结晶基底

(5)根据氢氧同位素特征,成矿流体为大气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流体,有利于搬运大量成矿物质;

招莱地区金矿床成矿流体为大气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流体。但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之间还存在差别,蚀变岩型金矿床(大尹格庄、三仓矿田、焦新矿田)的成矿流体以大气水为主,这是因为蚀变岩型矿床控矿断裂规模大、切割深、岩石破碎程度高,有利于大气水的下渗、加热和循环,演化为成矿流体;而玲珑矿田石英脉型矿床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则是因为含金石英脉与煌斑岩脉空间和时间关系密切,表明控矿断裂直接或间接与上地幔是连通的,可能会给成矿流体带来更多的与煌斑岩浆有关的岩浆水成分。

(6)矿床与岩脉(特别是煌斑岩脉) 有密切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表明矿区是构造和岩浆活动的中心,有利于金矿床的形成;

(7)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

作者采用先进的SHRMP测年方法测得:

玲珑型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 年龄为160~150Ma;

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130~126Ma;

成矿后的花岗斑岩脉的年龄为120Ma;

由于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闪长岩被矿化,金矿化年龄就被限制在126~ 120Ma,与前人的结果一致,属中生代燕山晚期。

大规模的成矿事件常常发生在一次大规模岩浆事件之后或其晚期,燕山期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岩浆活动期,燕山晚期是最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热液矿床的时期。

(三)摘自《胶东西北部金矿的控制因素》

林文蔚赵一鸣赵国红彭聪赵维刚

1、基底建造(胶东岩群及原岩建造)对金矿化的控制作用

胶东西北部大部分金矿赋存于胶东岩群或胶东岩群与玲珑花岗杂岩接触带附近,金矿床的分布与胶东岩群间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胶东大、中型矿床主要集中在胶东岩群分布区,在岩性上,金矿主要集中在角闪质岩石分布区,角闪质岩石与斜长片麻岩的组合是本区大、中型金矿的有利围岩,这种组合主要见于胶东岩群的中、下部层位。

本区大、中型金矿主要集中在低角闪岩相中,在高角闪岩相中,亦有为数不多的金矿床,被局限在呈北东展布的大型断裂内。而在麻粒岩相中金矿储量很少。在变质作用中金由高级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