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合集下载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个“有效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创设一个“有效教学情境”也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系列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是,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分组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学生就象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马上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和干什么?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其它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

几分钟后,老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讨论就齐刷刷地停下,紧接着小组汇报开始,听到的是:我认为怎样怎样……一些很有条理性的回答。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这样的合作有效吗?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但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

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

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

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数学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是一个难以理解和应用的学科。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数学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本文将探讨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以及如何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例子来阐述数学概念,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商场购物、长途旅行、房屋购买等生活实际来解释数学中的比例、百分数、平方根等知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许多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认为数学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而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通过实际例子的讲解,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明数学在金融、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领域,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而数学知识可以为我们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进行金融投资、科学实验设计、购物优惠计算等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学的焦点逐渐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本文将探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其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教学内容是指教师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等。

学生生活实际是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经历的事件以及拥有的资源等。

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教学内容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兴趣的驱动,而与自身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语文时,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家庭关系相关的文章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

其次,教学内容应该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例如,在教授数学时,可以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练习,如通过购物、旅游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各种数学概念和方法。

最后,教学内容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生活实际中充满了各种问题和挑战,而教学内容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授科学时,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了解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后,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将二者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

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等,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例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喜欢的读物类型,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相应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摘要:学生实际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功需要,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树立以“教育促进发展”的新型教育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育方式,克服传统教育“偏重书本知识,轻视能力;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弊端,让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沟通教育理念彼岸和学生发展此岸的功能桥梁。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生活实际当前的教育形式告诉我们,传统的“应试“教是以单纯数学符号为原则。

这一原则严重导致了脱离了生活实际。

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要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衬际中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实际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运用到实际中,就此有几点肤浅的建议。

一、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也服务于生活。

在学生的生活中,找一些让学生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

如:在给灾区捐款中,很少有学生意识到这里有数学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吗?咱们年级中哪个班级平均每人捐款数量最多吗?通过实例回答,使学生感受到生活需要数学,数学可以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数学课堂中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设计引入新课。

采用学生中常的生活实例,或设置学生认为是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引入实际,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如:学习比例尺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那学生熟悉“拍照”问题问学生:照片一上的人和你自己像不像?为什么它比本人小得多?面看起来却一模一样。

有的学生认为照的是自己,当然就像自己,只是小一些。

接着指出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把一物体缩小而又不改变其形象,自然引入“比例尺”概念。

又如:在数学中“教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性质,可以这样问一问:“小红去商店拿100元买一件上衣用18元,买一个足球用了22元,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售货员应收多少元?小红找回多少元?因为18元加上22元的和是整百或整十数,这样减去比较简便。

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那么,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呢?首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

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点。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问卷调查、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爱好、梦想等,从而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契合点。

例如,对于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体育比赛中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于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物理教学中讲解声音的传播和频率等知识。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贴近实际生活。

教材中的知识往往是抽象和理论化的,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加工和转化,使其更具生活气息。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文章和话题,如校园生活、家庭关系、社会现象等,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和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冬天窗户上会结霜、为什么铁会生锈等。

再者,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注重实践和体验。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往往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实践和体验则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场景。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地形地貌、气候等地理因素对生活的影响;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生活用品,如小家具、手工艺品等,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创设生活情境也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创设购物、旅游、聚会等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英语对话;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创设超市购物、家庭理财等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决策。

密切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密切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是教学重点的一部分,将学生的数学素养融合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获得数学知识,这也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加融入数学学习当中。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使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物品,如糖果、饼干等,来教授数学的加减法等基础知识。

在这些实际物品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手动操作,深入了解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智力发展,用语言或图形等形式,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一种简单且有趣的学科。

例如,在教授时间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数字时钟,感受到时间的概念,同时也可以辅以大大小小的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时间规律。

同时,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用亲切的语言、自己亲手制作的学习用具、生动有趣的故事、歌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数学知识。

老师还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购买适当的学习用具,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应该及时咨询老师或专业教育机构,共同解决问题,让孩子不断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

家长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将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
嵌入到生活中,如食物的计算、时间的计算等等。

这些简单的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不断了解,不断掌握数学的规律。

综上,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应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密切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深度和广度上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紧密合作,以培养孩子对数学的热爱,并逐步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让孩子掌握珍贵的数学知识,为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铺设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生活实际的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比如,在学习成语时,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实际的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成语,增强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

比如,在教学作文时,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感受,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亲和力和实际意义。

另外,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社会活动中感受语文的力量和价值。

比如,在学习新闻报道时,可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新闻事件,通过分析、评论等方式进行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社会中感受语文的实际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体会语文的魅力。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3.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

3.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

3.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
生活讲
数学教学如何与生活相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方式和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中体验“生活化”
数学是在人类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体会到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是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数学。

如教学小学数学《圆》这一章时,可以在课前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去观察用一头固定的绳子拴着羊吃草实例,让同学们想象羊能吃到草的范围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小组合作,用图钉、绳子、铅笔去实际操作,从而验证猜想结果。

同时提出问题,问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三角形。

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找到符合实际生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
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并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好习惯。

二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如: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怎样购物最划算”、“旅游时怎样购票最省钱”等一类应用题,就能引导学生怎样去生活。

《新课标》指“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

《新课标》指“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

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

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

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

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

学生兴趣倍增。

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

3、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
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 强化感性认识,从而打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一个“购 物商店”,由几位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 客”,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 角、分的知识,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开放性问题情境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最近发展区”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 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利用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 关知识之间的矛盾,提出学生力所能及又富于挑战性的问 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预期 的效果。 2.目标性原则。即所提问题要目的明确,紧紧围绕当 前的教学目标有序展开.问题要提在点子上,要能直接反 映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要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教学目 标。
3.趣味性原则。设置问题应从生动有趣的具体问题入 手,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容易产生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成为启发学生思维的导火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力求生 动而有趣味性。
4、一定的新颖性。创设的“问题情境”内容要新、 形式要新,处处给人以新感,力求新颖而有时代性;创设 的“问题情境”纵可说古到今,横可跨越国洲,小到寓言 故事,大至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力求灵活而有多样性。
36[1128] 360…10× 768 720…20× 48 36…1× 12
36[1128] 1080…30×
48 36…1× 12
4、利用生活的盲点或错觉创设情境 数学是对事物本质和概括的反映。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的 现象和本质是有一定差异的。教学中要利用这些差异,引 导学生去探索发现。 例 圆的认识 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拉)
为此,在创设情境时,先要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 学习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再来寻 找一个合适的、有价值的、生活性的问题情境。

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首先,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写作、朗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更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家人、朋友和社会更好地交流。

其次,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还体现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讨论文学现象、分析语言现象等方式,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这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还体现在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上。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更加自信、积极、健康地成长。

总之,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它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教学,更是一种生活教育。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将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把数学和现实联系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由此,本文以小学数学为切入点,对如何把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从而真正实现数学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联系生活;结合教学小学阶段的教学的质量与成效,对他们未来的学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就需要做好小学的数学教育,以此巩固好学生基础。

小学数学作为一种基本的计算工具,概念较为抽象,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

为此,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其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汲取教学素材,并将数学应用至生活当中,以此增强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意义我们所学到的一切知识,都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有关于数学的知识,更是围绕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因此,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教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1]。

在教学中,通过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让学生对数学这个抽象的科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把每个知识都讲到现实生活中去,让他们对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更多的了解,让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求解。

这样才能在教室里营造出一种积极的氛围,大大地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性。

然而,经过仔细的实践研究,发现并不是如此,在小学的数学课上,尽管增加了课外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但他们并不是很热衷于这些活动,如果没有足够的热情,继续下去也是枉然[2]。

在课堂上,虽然也给学生留足了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与同学进行互动、对答,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将该时间用于学习,而是在开小差,并未和同学探讨数学问题。

如何在教案中融入生活实际

如何在教案中融入生活实际

如何在教案中融入生活实际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它是教学的指导工具,目的是帮助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案中融入生活实际是指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案中融入生活实际,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在制定教案之前,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

通过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情况、社交圈子等,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挖掘生活实际中的教学资源生活是教育的最大实验场所,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生活实际中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数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市场价格,让学生了解商品买卖中的数学运算;在教授语文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文学作品,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写作。

三、设置生活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英语的时候,可以通过模拟购物对话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沟通;在教授科学的时候,可以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增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强化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教案的设计应该注重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教授生物的时候,可以通过设计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选择一个与他们感兴趣的生物相关的话题,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并通过报告、展板等方式向全班分享和展示研究成果;在教授地理的时候,可以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去实地感受地理环境,深入了解地理知识。

五、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语文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最新)

语文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最新)

语文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最新)语文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语文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思维: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具、实物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语文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模拟生活情境,加深学生理解:在课堂上用表演的方法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学习。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表演及创作能力,使学生乐学好学。

3.延伸生活情境,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应当把课堂中的学习所得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锻炼,去应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变枯燥为有趣,变呆板为鲜活,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实现语文知识的有效积累与运用。

优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优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之一,包括讲解、解释、说明和论证等。

在语文课堂上,讲授法主要用于传授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品德等方面。

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要注意条理性、连贯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2.互动法:互动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演讲、辩论等。

在语文课堂上,互动法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教师在使用互动法时要注意任务设计、角色分配、课堂管理和评价反馈。

3.案例法:案例法是一种以实际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研究等。

在语文课堂上,案例法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教师在使用案例法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案例、设计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4.多媒体法:多媒体法是一种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的教学方法,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

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法主要用于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

数学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论文

数学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论文

数学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数学具有生活性,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走进生活。

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就是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参与,让学生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所以说让数学走进生活在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数学教学走进生活的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应用意识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的重要意义还表现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数学教学走进生活符合这个规律,它从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的问题抽象出数、数量关系及符号,变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它在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中起了过渡作用,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兴奋的学习情感、态度生活经验化的问题,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愉悦的情绪能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对这些问题既充满信心,又进行思索探究,呈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情态。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能力数学是人们生活、学习、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应用,但我国学生的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正是对新大纲要求的体现,它能够充分加强数学、生活的联系,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学习数学知识,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的几点建议在小学数学中,从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实效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实效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实效2023年初,教育界出现了一项新的教学理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实效。

这一理念意在强调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要把真实的、反映生活的内容与课程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放在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提高教学实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育是抽象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需要具备更多实际技能,才能应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

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教学内容是真实、具体、生动反映生活实践的,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因此,在2023年,学校将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把生活实际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使课程更有深度、意义和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形成有意义的教育。

具体来说,这一教学模式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实践教育、综合实践教育和跨学科教育。

1. 生活实践教育生活实践教育是将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与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

例如,在地理课上,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采集生态信息和生命周期,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知识。

2. 综合实践教育综合实践教育是指学校可以将不同科目课程融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中学语文、数学、科学老师组织一次团队活动,以“从自然中感受美,从艺术中提高自我”为主题,让学生在自然与艺术中获得体验和发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3. 跨学科教育跨学科教育是指学生在学习不同科目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

例如,数学老师将数学和物理课程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制作小,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总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实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知识与经验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因此在数学教学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亲密接触”呢,我有以下看法: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起始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密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有的说:“我会从1数到100。

”有的说:“我会做一些加减法2+5=7 30+10=40 9-3=6 15-5=10等。

”“我还知道3-4=-1 4-7=-3。

”……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老师的发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

有的学生提出:“你做电梯不按数字能上、下楼吗?”“买东西花钱时,不用数学能行吗?”“你上学不看表能知道几点吗?”“妈妈给你买了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几个,你不用数学知识去算一算,怎能知道还剩几个?”……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了起来。

通过议论,从中发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中间,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级的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来学习数学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

这样才能拉进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

作为教师要设计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来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教师提问:“你们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低年级组的跑步比赛,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紧张又激烈的场面。

”这时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教师把画面定格在比赛开始不久,接着向学生提出问:“你通过观看,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

这样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再比如“认识物体”,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家里的各种家具、摆设),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几何物体的样子,然后再观察、触摸自己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形体的学具,这样从视觉到触觉,从大物到小物,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在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入新课。

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从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我是一名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将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请“邮递员”将信件投到与口算卡片得数相同的信箱里,再集体检验“小小邮递员”送信的结果是否正确。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副邮递员的姿态,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认为该投的“信箱”里。

教师根据孩子们好动、好说、争强好胜的特点,将枯燥的计算寓于教学游戏中,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又例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休息日里,你们喜不喜欢跟父母一起逛商场选东西呢?”“下面老师请同学门看一组照片,你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呢?”教师出示照片(大商场各种物品摆放的几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

教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里的物品是分类摆放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分类整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

”商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环境,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商场物品分类摆放的优越性,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

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多加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也可能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

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7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

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必要。

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世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曾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你能说出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美观。

我适时引导他们:“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学生及时地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交流。

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掉下去这一结论。

经常这样指导,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和头脑去想生活中的现象。

不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归宿。

人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

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从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

如学习了“分类”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和书桌,让整理好的学生来说一说他是按什么进行分类整理的;学习了“生活空间”的前、后、左、右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学校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地方;学习了“统计”,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洁用具的数量、统计一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统计班里学生是在那个季节出生的;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后,有意识的带领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拿20角钱去菜市场买菜。

在这次活动中,就有许多学生出现了不会算账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过关,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么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解决中又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

总之,要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起来,只有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促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使运用数学知识成为每个学生的本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因此在数学教学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亲密接触”呢,我有以下看法: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起始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密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有的说:“我会从1数到100。

”有的说:“我会做一些加减法2+5=7 30+10=40 9-3=6 15-5=10等。

”“我还知道3-4=-1 4-7=-3。

”……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老师的发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

有的学生提出:“你做电梯不按数字能上、下楼吗?”“买东西花钱时,不用数学能行吗?”“你上学不看表能知道几点吗?”“妈妈给你买了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几个,你不用数学知识去算一算,怎能知道还剩几个?”……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了起来。

通过议论,从中发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中间,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级的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来学习数学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

这样才能拉进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

作为教师要设计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来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