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合集下载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

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着特点之一。

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一、名词解释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

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

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

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部分)已打印[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部分)已打印[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李秀林(第五版)唯物论部分1,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定义: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基本问题:A: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本体论的问题(哲学党性)。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认识能否正确的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属于认识论范畴。

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是不容割裂的。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哲学家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回答,其确定性的内容是由他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所决定的,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人的认识实际发生过程来说,都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

即使是那些否定本体论的哲学家,在他们解决认识论问题的基本倾向和态度中,也总是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所以,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

当然,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

不仅人们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认识的结果,而且人们之所以提出并回答本体论的问题,其目的也在于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为人们观察、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确立根本的出发点。

2,哲学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但他们把世界的物质性只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成分,但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而且缺乏科学的论证,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有不可抹煞的功绩,它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准备,是同近代科学相联系的、富有成果的资产阶级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复习(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复习(名词解释)

- 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一、名词解释1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

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

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4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

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0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一、名词解释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

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

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

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品课程课件主讲: 漆国江(教授、系主任)小组成员:李萍丽、郑宜君、孙淑桥、蔡雯雯、段昭华、向钘一、选定教材:人大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

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为什么):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

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

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

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总结

1.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也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更概括、更完整地表明人们关于社会生活的总体意识。

哲学又是最抽象的意识形态,它从最一般原则的高度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支配人们的思想。

2.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5.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特点是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6.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

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是将人类社会产生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基础。

7.生产方式: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8.物质生产: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两个方面。

9.物质生产方式:指人通过劳动获得生存资料的方式,是人们生存的前提条件。

10.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1.同构性:狭义上是指两种结构之间有其共同的“母结构”,这两种结构在母结构的基础上有共同性;广义上,它揭示的是世界上一切物质形态的“母结构”,指出同构性既存在于最简单的基本粒子中,也存在于最高级的人类社会的结构中,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结构,都是同构性本身在不同条件、不同状态下的一些具体构成形式、具体构成模式。

12.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3.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14.实践的主体: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15.实践的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6.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分为:个人主体:个人有其相对独立的实践范围和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整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整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第一章物质与世界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元素、原子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自然观的唯物主义与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2)恩格斯、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与意义:a.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的一元论b.能动的反映论c.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运动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3、时间与空间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称之为四维时空。

4、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时空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1)时—空关系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区别)(2)时—空关系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区别)时空的特性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真理性)。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宇宙的层次及其存在时间(2)无机界和有机界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3)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2、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从古猿到人的进化(2)劳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3)劳动及其对人的塑造劳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意识、语言、心理都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制造工具是人类劳动的标志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劳动是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劳动资料占有关系,劳动分工、产品交换关系等)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劳动的具体和历史的体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地理环境指指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部分(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客观的,即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原因及其表现)即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即社会存在的性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大的阻碍作用。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这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主要应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青年学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这是由青年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

)二、唯物辩证法部分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重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重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1、什么是哲学(三个层次P3-4)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唯心(两者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念、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阶级基础: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欧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整理格式直接打印背诵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整理格式直接打印背诵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原因: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 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导论1.哲学的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主要是指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认为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

人本主义,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

2.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3.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历史背景。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②.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③.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整理重点[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整理重点[1]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

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A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

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相关。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而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1.哲学的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主要是指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认为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

人本主义,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

2.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3.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历史背景。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②.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③.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同时他们又是伟大的革命家,认识到广大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前途,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旧唯物主义把人与世界还原为抽象的自然,唯心主义把人与世界还原为绝对精神或先验意识。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虽然两极对立,但有一个共同的主要缺点就是二者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从其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来说,作为西方世界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几乎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二者都是西方古典哲学终结的产物,同时二者又在相同的历史时代演变发展,它们之间既有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的同一性,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是,以唯物主义为立场、以实践观点为核心、以无产阶级为其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围内产生的现代西方哲学之间有着最为本质的区别。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10.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1.1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观点。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1.21 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22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地位)的原因是:(1)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担当着;(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1.31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①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②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生物的感觉和心理;③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①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1.32 意识的本质:自然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有机方式,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没有人脑不可能阐释意识,有人脑也不一定有意识,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来源。

社会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2.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3.意识的创造性。

1.33 意识的结构:1.从意识的具体内容来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1)知:主要指认识(2)情:情感,感受或评价(3)意:意志2.从意识的自觉程度看,意识可划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

潜意识又叫无意识,它是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的总和,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意识活动。

显意识是人们自觉认识到的,有一定的目的控制,并用言辞表达的意识活动。

3.从意识的发展角度看,意识又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

4.从意识的指向性看,意识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1.34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能动创造性(3)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1.35 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1.36 思维过程信息化的五个步骤:1.信息的输入与接收;2.信息的存储与记忆;3.信息的运算或分析;4.信息的控制;5.信息的输出。

1.37“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的本质区别:(1)无意识的机械、物理过程(2)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3)没有能动创造能力(4)模拟不是思维本身1.41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多与一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人类学证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也存在着物质统一性,人本身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物质生产。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起源,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物质世界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结果。

物质世界本身具有多样性,它们有着共同的起源、共同的演化机制和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同源性是辩证统一的,离开了同源性,多样性就失去了基础和根据;离开了多样性,也就不存在同源性。

同源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这种多样性的统一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产物。

1.42 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高级与低级的关系)物质形态的层次以及新层次的产生表明物质形态各层次的结构和功能各有其特殊性,因而不能把各个层次、各个结构系统简单等同起来。

但是,从最低级的层次到最高级的层次,从最简单的结构到最复杂的结构,又存在着同构性,不同层次和不同结构有着相同性和相似性,它们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普遍证明。

同构性的特点:1.任何结构都具有不均匀的共同特征即有核心与非核心的构成。

2.任何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结构)的共同特征。

3.任何结构的有序态的维持都具有某种“力”的共同特征。

无限多样的、多层次的世界有其同源性和同构性,这表明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1.43 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但不能归结为其中的某一形态或某一层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1.44 物质统一性的意义:理论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实践上,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45 “实事求是”之所以能够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因为实事求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反映论和辩证法。

人们从事实本身的联系来把握事物,这一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同时实事求是又是与辩证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辩证法本质上具有革命的、批判的精神。

“实事求是”所体现的世界统一性原理,是同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相结合的,是唯物辩证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人们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从而实现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2.11 实践的两层含义:①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②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2.12 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13 实践的基本形式:①2.14 实践的理性结构:①理性首先是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以指导实践的理性。

②反映主题本身需要和意志的理性。

③评价理性。

体现了反应客观规律的理性和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的统一,是平衡主客体关系的理性。

2.15 实践的社会结构:12)特点:①连续性。

实践的社会结构既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实践活动的前提。

某一历史时代的实践结构,是在过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过去实践的结果,又是后来实践活动的前提。

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同,实践的社会结构也具有不同性质。

2.16 社会分工在不同类型的实践之中。

社会分工构成了实践的社会结构。

2.21 实践的主体首先具有能力结构,其三种基本要素为:(1)人本身的自然力是物质基础(2(3)制和调节作用。

2.22 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2.23 成为客体的条件:1.是否对人有用;2.人是否有能力使其成为客体。

2.24 客体的基本类型:1.自然形式的客体2.社会形式的客体3.精神形式的客体2.25 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实践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