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儒学的“理”观念辨析

合集下载

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宋明理学虽然可以分为理论及实践的几个不同派别,而这些不同派别的学者都被称为宋明理学,是由于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和特点,共同承担并体现了这一时代的民族精神。

这些特点包括:
1、以不同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

2、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

3、以儒家的仁义论证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内在的基础,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

4、为了实现人的精神的全面发展而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功夫”即具体的修养方法,这些方法的条目主要来自《四书》及早期道学的讨论,而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功夫。

宋明理学的思想与实用性

宋明理学的思想与实用性

宋明理学的思想与实用性宋明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潮——理学。

作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宋明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宋明理学不仅思想深邃,还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对于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的一种经典派别,是在唐宋之际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解读和整理的结果。

宋明理学主要思想在于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以达到统一天人之道的境地。

宋明理学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他主张:“以经世致用之学为宗,兼采经史之语,推究理义之深,穷详事情之理”。

这种理学思想成为了宋明时期儒家思潮的主流。

宋明理学强调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思维和行动上达到和谐统一。

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行为和人格修养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因素。

宋明理学明确规定了人的理和气的关系,认为人的理是自然界普遍共存的道理,而人的气则是个体的情感表现。

人要顺应自然所规律,才可以达到统一天人之道的目的。

宋明理学认为,人的思想、态度以及行为严格受到道德伦理的限制,人的性格特征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因此,要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地,就必须是理性与感性在道德的引领下,达到一定的平衡和统一。

二、宋明理学的实用性宋明理学不仅思想深邃,而且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宋明时期社会虽然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但是当时社会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因此,宋明理学便成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所必备的思想工具。

在宋明时期的社会,各种刑法制度比较成熟,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陆九渊的“经世致用之学”强调了道德行为和人格修养的重要性,这与封建社会的治理有着极大的关系。

“致用”即是通过实际应用来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

宋明理学的实用性还体现在其教育思想上。

宋代教育以儒学为中心,而理学成为了当时的教育理念。

理学教育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实际行动以及道德素质的培养。

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之比较

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之比较

影响
宋明理学之比较
程朱理学 代表 北 宋 程颐、程颢(发展理学) 1、世界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核心) 2、伦理观:“人伦者,天理也”“父 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认识论:“格物致知” 朱熹(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
主张
代表 南 宋
主张
代表 明 朝
主张
学派 相 同 点 内容 实质 影响 特点
陆九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原,“心”即“理”,“宇宙便是吾 ” 心,吾心即是真理” 2、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2、认识论:“反省内心”即可得到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真理。 王阳明(集大成者) 1、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 治 2、“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 外无佛,即心是佛”宣扬“心外无 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3、认识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都是儒家的表现形式,都属于“理学” 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严格的道德 性起了积极作用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 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 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在朝鲜和日本形成“朱子学”学派 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 泛传播。 2、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已完成。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潮之一,兴起于宋代,达到高峰于明代。

它融合了儒、道、墨、名、法等诸子百家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宋明理学知识点。

一、性理学说的基本观点宋明理学的核心观点是性理学说,它强调人的性与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在宋明理学中,性是人的根本特征,而理则是宇宙间的普遍原则。

人们通过修养和实践,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平衡的境界。

二、理学四大家派宋明理学主要由四个流派组成,分别是程朱理学、陆王理学、王阳明心学和李贽学派。

他们对于性理的理解和实践方法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1.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它由程颢、程颐兄弟以及朱熹等人所创立。

程朱理学注重实践和道德修养,强调“致良知”和“格物致知”,通过实践推行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

2. 陆王理学陆王理学由陆九渊和王船山创立,他们提出人的经验和智慧比追求抽象的理念更为重要。

他们强调实践的角度,将心性引入理学中,认为通过内省和反思实践,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

3. 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是明代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人心的直觉和内在的良知。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道德。

他的理论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4. 李贽学派李贽学派是明清之际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对于理学中的问题提出批判性的看法,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践意义。

李贽学派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宋明理学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学术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对社会思潮和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社会道德观念的提升宋明理学注重道德修养和实践,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的提升使得社会道德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和情感,对于社会伦理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对政治的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明代。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宋明理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成立于宋朝,发展于明朝。

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研究理、心、人的关系来探索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在宋明理学中,有一些关键的概念和术语,如“理”、“心”和“性”,它们对于理解这一学派的思想体系至关重要。

1. 理在宋明理学中,“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这一学派哲学思想的核心。

理包含了宇宙中的客观原理和规律,也就是客观存在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真实本质的总和。

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不变的真理。

理的研究对于认识世界和人类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在宋儒的理学中,理被分为道德理和自然理两个层面。

道德理是关于人类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原则,自然理则是关于世界万物运行的原理。

2. 心心是宋明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这一学派中,心是人类思维、情感和意志的源泉,也是探索道德境界和实践的基础。

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心被视为主体意识和思维的中心,是人类形成认知和判断的基础。

另一方面,心也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源泉,是塑造人的品德的所在。

3. 性性在宋明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天生具有的本能品质和特点。

性是一个固定、不变且普遍的实质,它决定了人的本质和天赋。

在宋明理学中,性被分为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

理性是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意味着通过理性追求道德境界和真理。

感性则是人类情感和欲望的源泉,需要通过修养和教育来调和和约束。

4. 公心在宋明理学中,公心是指个体对公共利益的忠诚和奉献。

公心是儒家伦理观念的核心之一,体现了个体与社会、家庭和国家的关系。

公心的培养是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的。

一个人若能发展出公心,就会在行为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关怀和社会的责任感。

5. 守常守常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调个体要遵循道德法则,秉持正直和廉洁的行为准则。

守常的含义是依据原则和伦理规范来判断和行动,而不被功利和私欲所左右。

只有坚守常道,个体才能达到全面的人格修养,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与宋明理学 知识点整理

与宋明理学 知识点整理

与宋明理学知识点整理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本文将对宋明理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整理。

1. 理学的起源
- 宋明理学源自宋朝的理学传统,充分吸收了道家、佛家等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学派。

-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心学”,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心性可以达到道德境界。

2. 理学的核心思想
- 人性善恶论: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偏离善的道路。

- 理气二分:理学将宇宙万物分为理和气两个层面,理是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气是万物具体存在的形式。

- 大学中庸:这是理学的经典著作,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德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3.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
- 朱派:由朱熹创立,注重心性修养和儒家经典的研究。

- 程朱理学:由程颢、程颐等人发展,注重对朱熹学说的继承
和扩展。

- 陆九渊理学:由陆九渊主张,主张注重实践和经验。

4. 理学的影响
- 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士人的主流思想。

- 理学强调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实践,对后世的文化传统、社会
伦理观念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以上是对于与宋明理学的一些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

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

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随着中国历史的流转,儒学思想在中国成为了主导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

其中,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最为丰富、深刻,被誉为“全盛时期”。

本文将探讨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

一、儒学文化1.宋代儒学宋代的儒学文化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分支。

当时儒学的中心是程颢和程颐,他们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主张以真实的事物为研究的基础,培养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修养,使自己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此外,朱熹也是宋代儒学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的儒家学说强调理性修为,认为人的智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修炼来得到提升的,主张把“格物致知”与“致良知”结合起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朱熹的学说对后世的儒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元代儒学元代从世袭制到科举制的转变,对儒学的影响很大。

元代的儒学文化注重实用性,在哲学方面着重于研究人类本性,同时强调制度的重要性。

其中,王阳明是元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识与行为、意识与实践的统一。

3.明清儒学明清时期的儒学文化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变革。

其中,张载和朱熹的思想分别代表了明清两代的儒家文化。

张载是明代的思想家和学者,他提出“理气分别说”,认为“气”是事物本质的根源,理是气的规律和秩序,理和气的分别是思想上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朱熹的思想传承了宋代的儒家文化,其学说基于“诚”和“中”,认为“中”是宇宙万物的大和谐,只有遵循“中庸之道”,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明清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是“阳明学派”,由王阳明所创立。

他认为人类的心是至高无上的,而学问的根本在于探寻人类的本性,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二、哲学思想1.宋代哲学思想宋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品是《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

这本巨著以中国历史为主线,主张以史为鉴,推崇“史则明道”。

此外,释道一派的哲学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

佛教思想在宋代达到了巅峰,禅宗和华严宗影响深远,其中大慧宗杲的禅宗思想尤为重要。

宋明儒学的“理”观念辨析

宋明儒学的“理”观念辨析

宋明儒学的“理”观念辨析宋明儒学的理分为两派,即以二程、朱熹为代表,最后由朱熹统合的“性即理”说;以及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最后由王守仁成熟的“心即理”说。

两者有共同的出发点,即排除汉儒传统,恢复先秦儒学;同时反对外来佛教的干扰。

只是程朱系统侧重于外在约束,重建儒家伦理,整顿社会秩序,陆王的理侧重于内在慎独,反躬自省,不假外求。

标签:儒学理辨析宋明儒学是儒道佛相互吸收借鉴的结果,主要是中国儒道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即佛教文化的结果。

宋明儒学的理分为两派,即以二程、朱熹为代表,最后由朱熹统合的“性即理”说;以及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最后由王守仁成熟的“心即理”说。

两者有共同的出发点,即排除汉儒传统,恢复先秦儒学;同时反对外来佛教的干扰。

只是程朱系统侧重于外在约束,重建儒家伦理,整顿社会秩序,陆王的理侧重于内在慎独,反躬自省,不假外求。

程朱认为性是理的根源,而陆王认为心是理的根源。

一“性即理”说二程和朱熹共同以“性即理”为核心,把人性善恶等伦理层面的问题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

进而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在元明清三朝为统治阶级肆意的压制人的正常欲望提供了理论依据。

程朱的理具有三层含义:本体层面、规律层面以及伦理层面。

据劳思光先生观点,朱熹的理是指超越时空观念的决定形式和规律,是形而上的。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是宋儒的首创,由二程首倡,朱熹总结。

作为规律层面的“理”,朱熹提出了“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朱文公文集·答或人》)。

理还有共同的理和特殊的理的分别。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即天地万物之理之总和”“盖统体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

即万物在一个层面上,都有各自的本性。

在另一个层面上,除了特别的本性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理。

作为伦理层面的理,朱熹的理主要为儒家伦理纲常。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自唐宋之际以来,中国的哲学思想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儒家学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形成了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是我们学习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一、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1、宋代儒学的兴起宋代可谓是中国儒学的全盛时期,不仅儒学经典的研究和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儒家学说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重要的改进。

诸如程颐、朱熹等后来成为宋代儒学代表人物的学者,都在这个时期开始着手整理儒家经典,设立讲学,推广儒学思想。

2、朱熹的理学思想宋代儒学的发展到了宋理学的时期,朱熹成为了儒家学说的最高权威。

他提出了“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指针。

朱熹在《大学衍义》、《中庸章句》、《礼记集解》等多篇著作中,把儒家学说从道德伦理层面推向了本体论层面,成为儒家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明代,王阳明成为了理学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心学”思想,形成另一种儒家思想的流派。

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将“知”放在“行”之后,认为人的理性思维与心灵感悟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

王阳明倡导的“心即理,理即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哲学信仰。

二、宋明理学思想的内涵1、理、气、心三合一宋明理学思想提出“理气心”三合一的概念,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气是理的体现,而“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和源泉。

在宋代,朱熹对“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认为“理”是普遍存在的东西,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在明代,王阳明则进一步强调了“心”的作用,认为人的心是智慧的源泉,是寻求真理的阶梯。

2、知行合一宋明理学思想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回应当时朝廷官僚思想的应试教育和官本位思想的批判。

知识和行为的逐渐统一,不仅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魅力,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3、正心诚意宋明理学思想强调了“正心诚意”的概念,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真理,是因为他们保持了纯真的内心。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阶段。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朝人,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拓展: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再一次腾飞与发展,儒家思想已渐渐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

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这些发展演变: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数学复习资料高考英语复习资料高考文综复习资料高考理综复习资料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高考数学模拟试题高考英语模拟试题高考文综模拟试题高考理综模拟试题高中学习方法高考复习方法高考状元学习方法高考饮食攻略高考励志名言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一、理学与心学的异同点有哪些?1.相同点在思想范围上,都属于儒学范畴在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同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在目的上,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在地位和影响上,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不同点从对宇宙的认识看,理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理,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从道德主张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去恶。

二、理学对于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及其影响是什么?1.新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2.影响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至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宋朝儒学思想辨析

宋朝儒学思想辨析

宋朝儒学思想辨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荣华盛世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中,儒学思想是政治与文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宋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就宋代儒学思想进行一些基本的辨析。

一、宋代儒学的基础宋代的儒学传统,源自于唐代儒学的基础上,又经历了五代、北宋和南宋时期的发展。

它的基本特征是注重经学典籍的研究和教育,注重以经为宗,以学为业,注重德行修养和道德教化。

这种传统的儒学思想,对于统治阶层的权力合法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宋代儒学的思想特点宋代的儒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思想特点。

其中,重要的特点有:1、“心学”思想的兴起“心学”是宋代儒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

它强调“内圣外王”,即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圣人”境界,以求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进而发挥其影响力,在社会上推行仁政。

这种思想体系,强调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人的完美。

2、儒学与佛教的融合在南北朝时期,经学的研究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宋朝时期仍然存在。

宋代有很多儒学家对佛教思想进行了研究,吸收了佛教的一些元素,形成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

例如,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借鉴了佛教的“舍身求法”和“自我超脱”的思想,加强了儒家思想中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3、儒学与道家的融合道家思想在宋代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儒学家对道家思想的研究和借鉴,也对宋代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朱熹在对《大学》的注释中,借鉴了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和“自然而然”的思想,主张“兼爱天下、治世以道”的实践。

三、宋代儒学思想的影响宋代的儒学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主张以经典为基础,重视孔孟之道,注重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应用方法,倡导强调仁爱、道德、和谐等价值观念。

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儒学、文化、政治、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承袭至今。

在文学方面,宋代儒学思想对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高考历史人教通用版史论阐释第三单元知识点一38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高考历史人教通用版史论阐释第三单元知识点一38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析·史论阐释一、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方法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1.相同点:(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不同点:(2019·全国卷Ⅱ·T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选B。

程颢是理学的开创者之一,结合“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诗句,将万物的理与人做类比,故选B。

A、C题干中有体现,但不是主旨。

D是道家的思想,与材料不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1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1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1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一、宋明理学1.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被动摇。

(2)隋唐时期,“三教并行”,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内容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5.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轻巧识记]1.“二程”的思想天理是本原,伦理道德联。

格物又致知,理学代代传。

2.朱熹的思想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

格物致知明德善,朱熹思想内外传。

[概念阐释]“三纲五常”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2)阶级: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束缚人们思想,人们要求个性自由发展。

(4)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2.李贽的进步思想(1)主张⎩⎪⎨⎪⎧ 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轻巧识记]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可归纳为“一、三、四、四”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确立于明朝)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

对后世影响的比较
理学
理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对明清 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理学强调的社 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也影响了后世的文 化和社会发展。
VS
心学
心学的影响主要在思想领域,尤其是对明 代的王阳明等思想家。心学的思想也影响 了后世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成为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宋明时期新儒学的现代价 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心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01
02
03
朱熹的理学派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 学家、教育家,他的理学 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 墨客。
陆九渊的心学派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心学 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 内心自省和自我修养。
王阳明的心学派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心学 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强调 实践和行知合一。
心学对后世的影响
ABCD
对中国文化、教育、政治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促进了儒释道的融合,为 后世文化交流和思想创新 提供了基础。
04
心学的发展与影响
心学的起源和形成
心学起源于北宋时期,由程颢、程颐 等人开创。
心学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 推广,王阳明等人成为心学的集大成 者。
心学在南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朱 熹、陆九渊等人成为心学的代表人物。
存天理、去人欲。
陆王心学
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 表,强调心即理、知行
合一。
永嘉学派
以叶适为代表,主张功 利主义、强调事功和实
用。
永康学派
以陈亮为代表,主张经 世致用、提倡事功。
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强化了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成为封建社会后期主流价 值观。
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 发展受到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 。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摘要:宋明理学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的,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是指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

同时应该看到宋明理学中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斫伤,以及与后世关于“礼教吃人”的指斥和谴责。

关键词:宋明理学;儒学;继承;发展;评价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

它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契机,以王通、韩愈、李翱融通儒释的思想为灵媒,经过宋代诸懦的创造性转换,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继元典时代之后精致而完备的思想体系——理学。

理学,又叫新儒学。

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构建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

之所以称之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的,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是指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尽管理学名目不一,究其本质,它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理学发展世上的关键人物,称此五人为北宋五子。

周敦颐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德修身哲学。

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

这一认识路径成为后来的理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

张载是陕西人,故其学派成为关学。

张载在《易传》的基础上提出宇宙发生论,他强调“气”,认为太极就是气。

论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中“仁”的重构

论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中“仁”的重构

论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中“仁”的重构儒家思想始终以“仁”为核心,儒家先贤将人的道德品质的最高理想归结为“仁”。

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对传统儒学中的“仁”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重构。

其核心观点是通过仁义礼智信等性格特质的培养来实现人的最高理想,旨在促使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宋明理学对“仁”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梳理。

传统儒学中的“仁”主要解释为人对他人的关心、关爱和友爱之情,宋明理学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概括了“仁”的三大要素,即爱人、亲人和恩人。

爱人是指对人无差别的仁爱之心,不论他人的身份、地位和关系如何,都应以人本性的相通为基础,对待每一个人都要充满爱心。

亲人是指对自己的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照顾,家庭是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单位,在家庭中的仁爱关怀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石。

恩人是指对那些对自己有恩的人的回报和感恩之情,人的生活中少不了互相帮助和相互依赖,感恩之心是人与人之间维系亲密关系的重要纽带。

宋明理学提出了培养“仁”的方法和途径。

传统儒学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而宋明理学则强调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来培养和发展人的“仁”。

宋明学者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来塑造人的品德。

修身是指个体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品行和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齐家是指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履行中,要以仁道为指导,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

治国是指在社会角色中,以仁义为准则,恪尽职守,为社会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

平天下则是指个体要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宋明理学对“仁”的实践意义进行了强调。

宋明理学家认为,仁道的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体验到仁的道德境界和行为表现,从而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宋明理学家也强调仁道与其他人性特质如义、礼、智、信的紧密联系。

仁是其他品德的基石,而其他品德也是仁的外在表现。

只有具备了仁和其他品德,个体才能真正达到儒家所追求的完美人格。

论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中“仁”的重构

论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中“仁”的重构

论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中“仁”的重构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重构,在对传统儒学的“仁”进行重新理解和重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明理学主要是指宋代理学和明代理学,这两个时期的学者都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重新解读,通过强调“仁”的内在价值和实践方法,使其在儒学体系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在宋明理学中,对“仁”的理解更加注重其内在价值和人性的追求。

传统儒学中的“仁”主要是强调道德行为的外在表现,即以仁为中心的伦理体系。

而在宋明理学中,“仁”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反映人性追求的内在力量。

宋明理学家们认为,“仁”是人性中固有的、具有内在驱动力的因素,是人在生活中追求道德完美和人类伦理关系和谐的本能。

他们通过对“心性”的研究,强调了“仁”的内在本质和追求的道德价值,认为人应该以“仁”为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处事原则。

宋明理学对“仁”的重构还注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方法。

传统儒学中的“仁”比较倾向于抽象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理论理念,没有给出具体的实践方法。

而在宋明理学中,“仁”被赋予了更多的实践意义和方法论。

宋明理学家们强调要将“仁”具体地运用到社会生活和个人行为中,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在实践中追求“仁”的实现。

他们认为只有将“仁”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其内在价值和力量。

宋明理学强调了儒学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提出了诸如“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的实践方法,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和完善人的“仁”性。

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中“仁”的重构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传统儒学中,“仁”被视为儒家伦理学的核心,但在宋明理学中,“仁”更多地被看作是儒家哲学的核心,即以“仁”为核心思想的思辨性哲学。

宋明理学家们更多地将“仁”与道、理、气相结合,将其放在儒家学说的核心位置,使之成为儒学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

通过对“仁”的重新理解和重构,明清理学家们打开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推动了理学的繁荣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儒学的“理”观念辨析
作者:李安胜
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04期
摘要:宋明儒学的理分为两派,即以二程、朱熹为代表,最后由朱熹统合的“性即理”说;以及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最后由王守仁成熟的“心即理”说。

两者有共同的出发点,即排除汉儒传统,恢复先秦儒学;同时反对外来佛教的干扰。

只是程朱系统侧重于外在约束,重建儒家伦理,整顿社会秩序,陆王的理侧重于内在慎独,反躬自省,不假外求。

关键词:儒学理辨析
宋明儒学是儒道佛相互吸收借鉴的结果,主要是中国儒道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即佛教文化的结果。

宋明儒学的理分为两派,即以二程、朱熹为代表,最后由朱熹统合的“性即理”说;以及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最后由王守仁成熟的“心即理”说。

两者有共同的出发点,即排除汉儒传统,恢复先秦儒学;同时反对外来佛教的干扰。

只是程朱系统侧重于外在约束,重建儒家伦理,整顿社会秩序,陆王的理侧重于内在慎独,反躬自省,不假外求。

程朱认为性是理的根源,而陆王认为心是理的根源。

一“性即理”说
二程和朱熹共同以“性即理”为核心,把人性善恶等伦理层面的问题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

进而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在元明清三朝为统治阶级肆意的压制人的正常欲望提供了理论依据。

程朱的理具有三层含义:本体层面、规律层面以及伦理层面。

据劳思光先生观点,朱熹的理是指超越时空观念的决定形式和规律,是形而上的。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是宋儒的首创,由二程首倡,朱熹总结。

作为规律层面的“理”,朱熹提出了“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朱文公文集·答或人》)。

理还有共同的理和特殊的理的分别。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即天地万物之理之总和”“盖统体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

即万物在一个层面上,都有各自的本性。

在另一个层面上,除了特别的本性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理。

作为伦理层面的理,朱熹的理主要为儒家伦理纲常。

朱熹曾说道“气则为金木水火,理则为仁义礼智”(《语类》卷一)。

“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答陈器之》)。

而要想达到天理的境界,在于格物致知,即物穷理。

每一个事物都有其中存在的理,人们要在事物上去获得其中的理。

每个人的心也是“具众理而应万事”。

即物穷理,也就是穷性中的理。

王守仁把朱熹的这种方法称作是”析心与理为二矣”。

二“心即理”说
相对于朱熹的客观性的理,王守仁提出了主体层面的理本论“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

类似于西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即人人們所察觉的天理就是观念的集合体。

或者说叔本华所认为的世界和人的本质是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没有我也就没有表象”。

朱熹的“理”侧重于“道问学”,王守仁的“理”侧重于“尊德性”,当然,他也论述到了非德性的一面。

在本体论上,王守仁和朱熹的理并没有大的差异。

在规律和伦理学上,王守仁不怎么强调事物的规律,他强调的理主要是伦理,但是却又没有特别区分出来。

而是笼统的说理是内心的先验法则——“物理不外于吾心”,道德认知源于道德主体——“心外无理”“不可外心以求理”。

认为事物的道德秩序是由于内心原则应用于事物之上而使得事物呈现出来的条理。

在这里,理并不是从客体到主体的投射,而是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陈来先生认为,“朱熹的广泛包括‘造化’‘名物’‘度数’‘礼乐’及各种事物的具体规律”,王守仁“不能用仁义之理的内在性来整个批评朱子以理为客观性的立场”。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但就朱熹“理”的主干或者他的思想的根本目的来说,仍旧是伦理纲常,至于事物的具体规律方面,并不是他的侧重方向。

在获得天理的方法上,王守仁认为在于致良知。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是合心与理而为一也”。

王守仁认为,没有心就没有理。

所以说“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冯友兰先生认为,朱熹和王守仁的根本区别在于,朱熹认为只能有孝之理才有孝之心,有忠之理才有忠之心,不能说有孝之心所以有孝之理,没有孝亲之心就没有孝之理。

朱熹的观点把理悬置在心外,王守仁的观点则是从事实和逻辑上推出,没有心就没有理。

朱熹强调经验意识的意义,指出心与理不能合一。

而王守仁强调主体的认知功能,认为理是心所认识到的理。

劳思光指出,王守仁只重视道德意志如何显现、如何贯注行为等问题,而不重视由道德意志落至具体道德行为上所需之知识或了解问题。

三、“理”义辨析
宋明儒学的“理”是宋明儒家的本体论,更是伦理学和心性论的主要内容,这种学说是受到了道教、佛教的影响而发挥出来的,其源头是先秦儒家人性论。

从时间和分期上来说,道比理提出的时间要早很多,是理的启发源头。

在涉及道家的道论的分期时,往往是秦汉、唐宋并举,而儒学的理论往往是隋唐、宋明、清朝并举。

二者都是针对各自的现实问题提出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老庄的“道”师法自然,侧重于自然之道,即天道。

老庄的“道”重视自然无为,庄子明确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的观点,希望能够解决当时的问题。

宋明儒学的“理”学习三教百
家,侧重于人道,力图挽救五代十国以来的道德沦丧,秩序混乱的局面。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庄子提出,同样得到了儒家的提倡。

“道”和“理”都认可天人合一,都包含了宇宙论以及天道观的思想,同时又蕴含着伦理学和人生观的内容。

老庄强调道法自然,宋明儒学着重“存天理,去人欲”。

两者都提出了达到“道”或“理”的方法,老庄的方法包括“坐忘”“心斋”。

宋明儒学则是通过心性之学“尽心知性知天”来获得。

老庄的“道”更多的侧重于天道观方面,宋明儒学的“理”更多的侧重于伦理学方面。

老庄用“道”来解说自然之理。

宋明儒学用“理”来说明人生之道。

老庄的“道”是无为之道,宋明儒学的“理”是有为之理。

另外,老庄的“道”对宋明儒学的“理”有深刻的影响。

周敦颐、邵雍等很多学者都受到道家思想影响。

“性即理”等思想与老庄的德性论也又很深的关系。

在西方,孔子之道是人道(the Way),老子之道是天之道(the dao of heaven),庄子之道则是道之道(the Dao of Dao)。

其中《老子》目前的英语翻译版本有100多种,西文多达200多种。

在多种英译版本中都异口同声的写道,《老子》是仅次于《圣经》的英译版本最多的外国书籍。

表明西方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已经打破了儒家中心论的传统研究模式。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