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内存管理
操作系统中的内存管理与文件系统原理
操作系统中的内存管理与文件系统原理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的资源,并提供给应用程序一个方便的运行环境。
其中,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原理是操作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就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内存管理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的核心任务之一,主要包括内存的分配、回收和保护。
下面将深入探讨内存管理的原理与实现。
1. 内存分配在操作系统中,内存分配主要分为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两种方式。
静态分配是指在程序加载时就确定了内存的分配情况,而动态分配则是动态地根据程序的运行需要进行内存的分配。
静态分配的优点是简单高效,但缺点是浪费内存资源。
动态分配虽然能够更高效地利用内存,但需要考虑内存碎片等问题。
常见的动态分配算法有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等。
2. 内存回收内存回收是指在进程结束或释放内存时,将已经使用的内存空间释放给系统的过程。
在操作系统中,常见的内存回收机制有引用计数和垃圾回收等。
引用计数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内存回收机制,通过跟踪对象的引用数量来进行内存的回收。
当引用数量减为0时,表示该对象不再被使用,可以将其回收。
垃圾回收则是一种更复杂的内存回收机制,它通过扫描程序的堆内存,找出不再被使用的对象,并回收其占用的内存空间。
常见的垃圾回收算法有标记-清除算法、标记-整理算法和复制算法等。
3. 内存保护内存保护是指操作系统对内存空间的保护机制,以防止进程之间的干扰和非法访问。
在实现内存保护时,操作系统通常采用分段和分页的方式。
分段是将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具有不同的权限,如只读、可写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限制进程对内存空间的访问权限。
分页则是将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每个页都有相应的访问权限。
通过页表来映射进程的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以实现内存的保护和地址转换。
二、文件系统原理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中用于管理文件和目录的机制。
文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涉及文件的组织、存储和管理等方面。
计算机操作系统存储管理
计算机操作系统存储管理计算机操作系统存储管理是指操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的存储资源的一种机制。
它负责分配和回收内存,以及保护和管理进程的内存访问权限。
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对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存储管理技术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用于存储程序、数据和系统状态。
计算机操作系统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将物理内存划分为多个逻辑区域,每个区域被分配给不同的程序或进程使用。
操作系统维护一个内存分配表,记录每个逻辑区域的使用情况,并根据请求进行内存分配与回收。
当进程创建时,操作系统将为其分配一定大小的内存,当进程终止时,操作系统会回收这些内存资源。
同时,存储管理还负责处理内存碎片问题,通过内存的动态分配与合并来最大化利用内存资源。
二、常见的存储管理技术1. 基于固定分区的存储管理技术基于固定分区的存储管理技术是最早的一种存储管理方法。
它将物理内存划分为若干固定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只能分配给一个进程使用。
该方法简单直观,但由于分区的固定大小,会产生很多内存碎片,不利于内存的高效利用。
2. 基于可变分区的存储管理技术为了解决内存碎片问题,出现了基于可变分区的存储管理技术。
这种技术允许每个进程动态地申请和释放内存空间,分区的大小可以根据进程的需要进行调整。
它相对于固定分区的方法更加灵活,能够提高内存利用率,但也存在内存碎片问题。
3. 页式存储管理技术页式存储管理技术将物理内存和逻辑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块,进程的地址空间也被划分为相同大小的页。
通过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实现了逻辑内存与物理内存的映射。
该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内存碎片问题,并且方便创建和销毁进程,但需要额外的地址转换开销。
4. 段式存储管理技术段式存储管理技术将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段,每个段具有不同的长度和属性。
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内存管理和虚拟化技术
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内存管理和虚拟化技术计算机操作系统是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内存管理和虚拟化技术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们在保证计算机系统性能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内存管理技术内存管理技术是操作系统中实现内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被划分为多个逻辑单元,各个逻辑单元之间进行切换和管理,以实现多个进程或任务的并发执行。
1. 内存的划分内存划分是内存管理的第一步。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系统将内存划分为操作系统区域和用户区域。
操作系统区域用于存放操作系统内核和相关数据结构,而用户区域用于存放用户程序和数据。
2. 内存映射内存映射是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的过程。
操作系统通过地址映射表或页表,将逻辑地址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地址,以实现程序的正确执行和内存的动态管理。
3. 内存分配与回收内存分配与回收是内存管理的核心功能。
操作系统通过内存分配算法,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
而当进程终止或释放内存时,操作系统需要回收这些空间以供其他进程使用。
4. 内存保护内存保护是防止进程之间互相干扰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定访问权限和限制资源的使用,操作系统可以确保每个进程仅能访问自己被分配到的内存空间,从而保护进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是一种将物理资源抽象为逻辑资源,并为不同的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独立的逻辑环境的技术。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虚拟化技术主要包括虚拟内存和虚拟机技术。
1. 虚拟内存虚拟内存是一种将主存和辅助存储器组合使用的技术。
它通过将物理内存的一部分作为虚拟内存空间,将进程的一部分内容从内存转移到硬盘上,以提高内存的利用率和系统的吞吐量。
2. 虚拟机虚拟机技术是将一个物理计算机虚拟为多个逻辑计算机的技术。
通过虚拟化软件的支持,可以在一台物理机上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隔离,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利用率和灵活性。
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和服务器虚拟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和灵活性,降低了资源的成本和能源消耗。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资源,确保内存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本文将从内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内存分配算法、内存保护和虚拟内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内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内存管理是指操作系统对内存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内存分配、内存回收和内存保护等方面。
内存分配是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将需要的内存分配给相应的进程;内存回收是指在程序执行结束后,将释放出来的内存重新纳入到可用的内存资源中;内存保护则是通过权限设置和地址转换等机制,保护每个进程的内存空间不被其他进程非法访问。
二、内存分配算法1.连续分配算法连续分配算法是最简单且最常用的内存分配算法之一。
它将内存划分为若干大小相等的分区,并根据进程的需求进行分配。
常见的连续分配算法有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
2.非连续分配算法非连续分配算法采用分段或分页的方式对内存进行分配。
分段是将程序分为多个独立的段,每个段可以是代码段、数据段或堆栈段;分页则是将程序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面,每个页面大小相等。
常见的非连续分配算法有段式管理和页面管理。
三、内存保护内存保护是指为了防止进程之间相互干扰,操作系统对每个进程的内存空间进行保护和隔离。
常见的内存保护机制有地址空间隔离和权限设置。
地址空间隔离是通过将每个进程的地址空间映射到不同的物理内存区域,使得每个进程拥有独立的内存空间;权限设置则是通过设置不同的权限位,限制每个进程对内存的访问权限。
四、虚拟内存虚拟内存是操作系统提供给程序的一种抽象概念,它将物理内存抽象成一个高效且无限大的内存空间,从而使得程序能够使用比实际可用内存更大的内存空间。
虚拟内存通过缺页中断和页面置换算法实现内存的动态分配和调度,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内存利用率和性能。
总结: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是确保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内存管理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确保每个进程的内存空间得到保护和隔离。
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管理了解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原理
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管理了解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主存(内存)的分配和回收。
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原理对于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内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开始,介绍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原理。
一、内存管理基本概念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其主要任务是将有限的内存资源分配给各个进程,并及时回收不再使用的内存。
内存管理的核心是虚拟内存技术,它将计算机的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页或块,每个进程都认为自己拥有整个内存空间。
二、内存分配原理1. 连续分配在早期的操作系统中,内存分配采用的是连续分配原理。
系统将内存分为固定大小的分区,并为每个进程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
这种分配方法简单高效,但会导致内存碎片问题,进而影响系统性能。
2. 非连续分配为解决内存碎片问题,后来的操作系统引入了非连续分配原理。
非连续分配可以分为分页式和分段式两种方式。
- 分页式:将物理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框,逻辑地址空间也被划分为相同大小的页。
通过页表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 分段式:将逻辑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的大小可以不同。
通过段表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三、内存回收原理内存回收是指在进程不再使用某块内存时,及时将其释放,使其成为可供其他进程使用的空闲内存。
内存回收涉及到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种:1. 清除位图操作系统通过使用一张位图,来记录内存中的空闲块和已分配块的状态。
当一个进程释放内存时,系统会将相应的位图标记为空闲,以便后续进程可以使用。
2. 空闲链表操作系统通过维护一个空闲链表来管理空闲内存块。
当一个进程释放内存时,系统会将该内存块插入空闲链表,使其成为可供其他进程分配的空闲内存。
3. 垃圾回收垃圾回收是指当进程释放内存后,操作系统自动检测并回收无法访问到的对象所占用的内存。
垃圾回收可以通过引用计数和标记清除等算法实现。
四、内存管理策略为了提高内存利用率和系统性能,操作系统采用了一系列内存管理策略:1. 内存分配策略- 最先适应算法:从空闲链表中选择第一个足够大的内存块分配给进程。
操作系统的系统资源管理
操作系统的系统资源管理操作系统是一种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核心软件,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管理和分配系统资源,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优化和提高。
系统资源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内存管理、进程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等子系统。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系统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和方法。
一、内存管理内存管理是指操作系统对计算机内存进行分配和调度的过程。
它的主要功能是有效地利用内存资源,避免内存碎片和冲突,保证程序的正确运行和系统的高效运作。
内存管理的主要方法包括内存分区、虚拟内存和页式存储等。
1. 内存分区内存分区是将计算机的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区域,每个区域包含一个进程或作业。
它可以通过静态分配或动态分配的方式实现。
静态分配是指在进程运行之前分配好内存空间,动态分配则是在进程运行时动态地分配和回收内存空间。
2. 虚拟内存虚拟内存是一种扩展内存的技术,通过将部分暂时不使用或不常用的程序和数据存储在磁盘上,以释放出更多的内存空间。
当这些程序和数据需要时,操作系统会将其从磁盘读入内存。
虚拟内存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磁盘的容量,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3. 页式存储页式存储是一种按页面(固定大小的存储单元)进行分割和管理内存的方法。
当需要将一个程序或数据存储在内存中时,操作系统会将其划分为若干个页面,并将这些页面映射到物理内存的页面框中。
通过页面置换算法,可以有效地管理内存,保证内存中总是有最相关的页面。
二、进程管理进程管理是指操作系统对进程进行调度和控制的过程。
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它具有独立的地址空间和运行状态。
操作系统通过进程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系统中的多个进程,实现进程的创建、撤销、调度和通信等功能。
1. 进程调度进程调度是指操作系统根据一定的调度算法,决定哪个进程可以运行和使用处理器。
调度算法的选择需要平衡各个进程的优先级、响应时间和资源占用等因素,以提高系统的响应能力和吞吐量。
2. 进程通信进程通信是指操作系统提供的一种机制,用于进程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资源。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内存管理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内存管理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内存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内存分配、回收的原理及方法;2. 掌握虚拟内存的原理,了解分页、分段等内存管理技术;3. 了解操作系统中内存保护、共享、碎片处理等相关问题。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设计简单的内存管理算法;2. 能够通过编程实践,实现基本的内存分配与回收功能;3. 能够运用虚拟内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中内存管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了解内存管理在操作系统安全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一部分,侧重于内存管理方面的知识。
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核心功能之一,对于提高系统性能、保障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具备一定的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但可能对内存管理的深入了解和应用尚有不足。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内存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内存管理技术;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内存管理概述:介绍内存管理的基本概念、任务和目标;- 教材章节:第2章 内存管理概述- 内容:内存分配、回收原理,内存保护、共享机制。
2. 内存管理技术:讲解物理内存管理和虚拟内存管理技术;- 教材章节:第3章 内存管理技术- 内容:分页管理、分段管理、段页式管理,内存碎片处理。
3. 内存管理算法:分析常见的内存分配和回收算法;- 教材章节:第4章 内存管理算法- 内容: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等。
4.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实例分析:结合具体操作系统,分析其内存管理实现;- 教材章节:第5章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实例- 内容:Linux内存管理、Windows内存管理。
操作系统的功能
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它是计算机系统中的管理者,负责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管理用户和应用程序的运行,以及提供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界面。
操作系统主要有以下功能:1.进程管理进程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它负责管理计算机中运行的进程。
进程是计算机中正在运行的程序的实例,操作系统需要为每个进程分配资源,并且监控它们的运行状态。
操作系统需要负责创建、调度、终止和通信进程,以确保它们能够正常运行并且不会相互干扰。
2.内存管理内存管理是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它负责管理计算机中的内存资源。
操作系统需要负责内存的分配和释放,以确保每个进程都能够获得足够的内存空间,并且能够正确地访问内存中的数据。
内存管理还需要处理内存的分段和分页,以便将物理内存映射到各个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中。
3.文件系统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中的另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文件和目录。
操作系统需要提供文件的创建、打开、读写和关闭等操作,以便用户和应用程序能够方便地访问和管理文件。
文件系统还需要负责文件的存储和检索,以确保文件能够被正确地保存和检索。
4.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操作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它负责管理计算机中的各种设备资源,包括硬盘、网络、打印机、键盘、鼠标等。
操作系统需要负责设备的初始化、分配、释放和调度,以确保它们能够正确地被应用程序访问和使用。
5.用户界面用户界面是操作系统与用户交互的界面,它负责向用户提供操作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服务。
用户界面可以分为图形用户界面和命令行界面,图形用户界面提供了图形化的操作界面,命令行界面则提供了命令行的操作方式。
操作系统需要提供丰富、友好的用户界面,以方便用户进行操作和管理计算机系统。
6.安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是操作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它负责保护计算机系统免受各种安全威胁的侵害。
操作系统需要提供用户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加密解密等安全功能,以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操作系统-存储管理一、引言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器资源。
存储管理的任务包括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内存回收等,通过有效的存储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存储资源,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性能。
二、内存层次结构1、主存储器主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最主要的存储器,它用于存放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是CPU直接访问的存储器。
主存储器一般被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块,每个块被称为一页,每一页可以存放一个进程的一部分或全部。
2、辅助存储器辅助存储器是主存储器的扩展,主要用于存储大容量的数据和程序。
辅助存储器包括硬盘、磁带等设备,其访问速度比主存储器慢,但容量较大。
三、内存管理1、内存分配方式a:静态分配静态分配是指在程序运行之前,就确定了程序在内存中的位置。
静态分配的优点是简单高效,但是会浪费存储资源。
b:动态分配动态分配是指程序在运行时,根据需要动态分配内存。
动态分配的优点是灵活高效,但是需要额外的内存管理开销。
2、内存管理算法a:首次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是按照内存块的起始地质逐一查找,找到第一个大小大于等于要求的空闲的内存块进行分配。
b:最佳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是在所有满足要求的内存块中选择大小最小的内存块进行分配。
c:最差适应算法最差适应算法是在所有满足要求的内存块中选择大小最大的内存块进行分配。
3、内存保护内存保护是指通过访问权限控制,确保每个进程只能访问自己分配的内存空间,防止进程之间的干扰。
4、内存回收内存回收是指当进程不再使用某些内存空间时,将其释放给系统以便后续的内存分配。
内存回收可以通过标记清除算法、引用计数算法等方式实现。
四、虚拟内存管理1、虚拟内存机制虚拟内存是一种扩展的内存管理技术,它通过将部分程序或数据装入主存储器,并实现从辅助存储器到主存储器的动态迁移,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性能。
2、页面置换算法页面置换算法是指当主存储器已满时,需要置换出某些页面到辅助存储器中,以便为新的页面腾出空间。
操作系统实验-内存管理
操作系统实验-内存管理操作系统实验内存管理在计算机系统中,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任务之一。
它负责有效地分配和管理计算机内存资源,以满足各种程序和进程的需求。
通过本次操作系统实验,我们对内存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内存是计算机用于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的地方。
如果没有有效的内存管理机制,计算机系统将无法高效地运行多个程序,甚至可能会出现内存泄漏、内存不足等严重问题。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内存分配策略。
常见的内存分配策略包括连续分配和离散分配。
连续分配是将内存空间视为一个连续的地址空间,程序和数据被依次分配到连续的内存区域。
这种方式简单直观,但容易产生内存碎片,降低内存利用率。
离散分配则将内存分成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块,根据需求进行分配。
其中分页存储管理和分段存储管理是两种常见的离散分配方式。
分页存储管理将内存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程序也被分成相同大小的页,通过页表进行映射。
分段存储管理则根据程序的逻辑结构将其分成不同的段,如代码段、数据段等,每个段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和长度。
接下来,我们研究了内存回收算法。
当程序不再使用分配的内存时,操作系统需要回收这些内存以便再次分配。
常见的内存回收算法有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从内存的起始位置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满足需求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最佳适应算法则选择大小最接近需求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最坏适应算法选择最大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内存管理的过程,我们通过编程实现了一些简单的内存管理算法。
在编程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数据结构和算法的重要性。
例如,使用链表或二叉树等数据结构来表示空闲内存区域,可以提高内存分配和回收的效率。
在实验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和挑战。
比如,如何处理内存碎片的问题。
内存碎片是指内存中存在一些无法被有效利用的小空闲区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内存紧缩技术,将分散的空闲区域合并成较大的连续区域。
操作系统五大管理功能包括哪些
操作系统五大管理功能包括哪些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之一,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操作系统的功能非常多样化,其中包括了五大管理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管理功能,并探讨它们在操作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一、进程管理功能进程是指计算机中正在执行的程序,它是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执行单位。
进程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进程创建、终止、调度和同步等。
进程创建是指操作系统根据用户的请求创建新的进程,分配必要的资源给予进程,并为进程设置初始状态。
进程终止是指当进程执行完任务或者出现错误时,操作系统终止该进程并释放其占用的资源。
进程调度是指操作系统按照一定的调度算法,将CPU的使用权分配给多个进程,以实现多道程序并发执行。
进程同步是指操作系统通过各种同步机制,来协调多个进程间的访问和资源竞争,避免发生死锁或竞态条件等问题。
二、内存管理功能内存管理功能主要负责管理计算机的主存储器(即内存),以实现进程的有效存储和访问。
内存管理功能包括内存分配、地址映射和内存保护等。
内存分配是指操作系统根据进程的需要,分配合适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给予进程,并维护一个内存分配表来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
地址映射是指操作系统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以实现进程对内存的访问。
内存保护是指操作系统通过硬件或软件技术,限制进程对受保护内存区域的读写操作,保护进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文件管理功能文件管理功能是指操作系统对计算机中文件的组织、存储和使用的管理控制。
文件管理功能包括文件的创建、打开、读写、关闭和删除等。
文件的创建是指操作系统根据用户的请求,创建一个新的文件,并为其分配磁盘空间。
文件的打开是指操作系统根据用户请求,将文件从磁盘载入内存,以便用户对文件进行读写操作。
文件的读写是指操作系统管理用户对文件的读取和写入操作,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文件的关闭是指操作系统将文件从内存中释放,并关闭文件指针,使其不能再被访问。
文件的删除是指操作系统根据用户的请求,将文件从磁盘中删除,并释放其占用的存储空间。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实验报告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实验报告引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其中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内存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管理计算机的内存资源,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内存管理系统,加深对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原理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操作系统的认识。
一、实验背景计算机内存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
在操作系统中,内存被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有不同的用途和访问权限。
内存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调度,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内存管理系统,加深对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原理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操作系统的认识。
具体目标包括:1. 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内存分配算法,实现内存的动态分配和回收;2. 实现内存的地址映射机制,实现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3. 实现内存保护机制,确保进程之间的内存隔离和安全性;4. 实现内存的页面置换算法,提高内存的利用率和性能。
三、实验设计与实现1. 内存分配算法为了实现内存的动态分配和回收,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内存分配算法。
该算法根据进程的内存需求和剩余内存空间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内存块进行分配。
当进程结束或释放内存时,将已使用的内存块标记为空闲状态,以便下次分配。
2. 地址映射机制为了实现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我们设计了一个地址映射机制。
该机制使用页表来记录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
当进程访问内存时,操作系统根据页表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并进行内存访问。
3. 内存保护机制为了确保进程之间的内存隔离和安全性,我们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内存保护机制。
该机制通过设置每个进程的访问权限,限制进程对内存的读写操作。
只有获得相应权限的进程才能访问内存,确保进程之间的数据安全和隔离。
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有什么功能
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有什么功能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系统软件,用于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操作系统有着多项重要功能,下面将逐一进行论述。
一、资源管理功能操作系统通过资源管理功能,有效地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以实现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度。
资源管理包括处理器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等方面。
1. 处理器管理:操作系统负责处理器的分配和调度,可以控制多个进程(程序的执行实例)之间的并发执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2. 内存管理: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的内存资源,负责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实现虚拟内存技术,使得用户程序可以以逻辑连续的方式运行,同时可以利用磁盘空间作为辅助存储。
3. 文件管理:操作系统通过文件管理功能,提供对文件的存储、共享和保护等操作。
它负责文件的组织、存储和检索,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文件操作接口。
4. 设备管理: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的各种输入输出设备,包括硬盘、打印机、键盘、鼠标等。
通过设备管理功能,操作系统可以提供设备的驱动程序,方便用户访问和使用设备。
二、用户接口功能操作系统提供了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接口,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计算机系统。
用户接口通常分为命令行界面和图形用户界面两种形式。
1. 命令行界面:操作系统提供了命令行界面,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命令来操作计算机系统。
命令行界面通常通过字符终端或控制台提供,具有简洁、高效的特点。
2. 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提供了图形用户界面,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窗口、菜单等图形化元素进行操作。
图形用户界面通常具有直观、友好的特点,适用于大多数普通用户。
三、进程管理功能操作系统通过进程管理功能,实现对进程的创建、撤销、调度和同步等操作,确保多个进程可以并发运行,同时不会相互干扰或冲突。
进程是指正在执行的程序及其相关的资源。
1. 进程调度:操作系统根据一定的算法,确定哪些进程可以获得处理器的使用权,以提高处理器的利用率和系统的响应速度。
操作系统实验之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之内存管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操作系统中内存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机制,通过实际编程和模拟操作,掌握内存分配、回收、地址转换等关键技术,提高对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下进行,使用 Visual Studio 作为编程环境,编程语言为 C++。
三、实验原理1、内存分配算法常见的内存分配算法有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等。
首次适应算法从内存的起始位置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满足需求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最佳适应算法则选择大小最接近需求的空闲分区;最坏适应算法选择最大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2、内存回收算法当进程结束释放内存时,需要将其占用的内存区域回收至空闲分区链表。
回收过程中需要考虑相邻空闲分区的合并,以减少内存碎片。
3、地址转换在虚拟内存环境下,需要通过页表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以实现进程对内存的正确访问。
四、实验内容1、实现简单的内存分配和回收功能设计一个内存管理模块,能够根据指定的分配算法为进程分配内存,并在进程结束时回收内存。
通过模拟多个进程的内存请求和释放,观察内存的使用情况和变化。
2、实现地址转换功能构建一个简单的页式存储管理模型,模拟页表的建立和地址转换过程。
给定逻辑地址,能够正确计算出对应的物理地址。
五、实验步骤1、内存分配和回收功能实现定义内存分区的数据结构,包括起始地址、大小、使用状态等信息。
实现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的函数。
创建空闲分区链表,初始化为整个内存空间。
模拟进程的内存请求,调用相应的分配算法进行内存分配,并更新空闲分区链表。
模拟进程结束,回收内存,处理相邻空闲分区的合并。
2、地址转换功能实现定义页表的数据结构,包括页号、页框号等信息。
给定页面大小和逻辑地址,计算页号和页内偏移。
通过页表查找页框号,结合页内偏移计算出物理地址。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的基本功能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的基本功能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操作系统存储管理是指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中内存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存储管理在操作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容量和速度也在不断增长。
存储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使用和回收内存资源,使得计算机系统能够更高效地运行。
在实际应用中,存储管理涉及到内存分配、地址映射、页面置换、内存保护和内存回收等一系列操作。
存储管理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内存分配、地址映射和内存保护。
通过有效的内存分配算法,操作系统可以合理地将内存资源分配给不同的进程,以满足其运行所需。
地址映射则是将逻辑地址(进程所使用的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实际内存地址),实现内存的访问和存取。
内存保护则是通过权限控制机制,防止进程之间相互干扰或恶意访问他们之间的内存空间。
综上所述,操作系统存储管理的基本功能是确保计算机系统内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安全可靠的访问。
通过合理的内存分配、地址映射以及内存保护机制,操作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系统中的内存资源,提高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架构和组织方式。
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概述:简要介绍操作系统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引发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本部分,详细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1.3 目的:说明撰写该篇文章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预期的阅读效果。
2.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2.1 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介绍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如进程的地址空间、虚拟内存等;探讨存储管理的作用,如提高内存利用率、实现内存保护等。
2.2 存储管理的基本功能:详细介绍存储管理的基本功能,如内存分配与回收、地址映射和地址转换、页面置换算法等。
操作系统的几种内存管理方法
操作系统的几种内存管理方法在计算机系统中,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
内存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内存的分配、回收和保护等操作,以方便应用程序的运行。
在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内存管理方法,包括连续分配、离散分配、虚拟内存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几种内存管理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一、连续分配法连续分配法是指进程在运行时,将自己需要的内存空间一次性分配出去,并占用连续的内存区域。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于实现,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浪费内存资源。
因为在使用内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内存碎片的情况,导致大量的内存资源无法被有效地利用。
连续分配法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 首次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是指在内存中寻找第一个大小合适的空间来进行内存分配的方式。
这种方式具有简单、快速的优点,但是如果内存中存在大量的小碎片,就会影响分配效率,同时也容易造成内存空间的浪费。
2.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Next Fit)是指在内存中从上次分配的位置开始寻找空余内存来进行分配的方式。
这种方式相较于首次适应算法,会遍历所有的空余内存,从而最大化地利用内存资源。
但是每次查找的速度较慢,而且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内存碎片问题。
3. 最佳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是指在内存中查找最小匹配的空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内存浪费的问题,但是需要对内存进行频繁的重新排序,因此效率并不高。
二、离散分配法离散分配法是指将内存空间分割成多个较小的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地进行内存分配或回收操作。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地利用内存资源,同时也能够避免内存碎片的问题。
离散分配法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 邻接空闲分区算法邻接空闲分区算法(Buddy System)是指将内存空间划分成可用大小为2的n次幂的块,每个块都对应独立的内存分配列表。
当需要分配内存时,只需查找对应大小的内存块即可,这种方式能够快速地进行内存分配和回收操作。
简要说明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简要说明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知识文章】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引言】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操作系统是一种系统软件,它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并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接口和服务。
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系统运行的原理以及优化系统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简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并探讨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正文】一、内存管理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
内存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和分配计算机内存资源,为各个进程提供必要的内存空间。
操作系统通过将物理内存划分为多个逻辑内存区域,并使用虚拟内存机制来提供更高效的内存分配和管理。
虚拟内存可以将物理内存与辅助存储设备(如硬盘)进行交互,使得运行大型程序和支持多任务变得更加灵活和高效。
二、进程管理进程管理是操作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进程是指正在运行的程序的实例,它包含了程序代码、数据、运行时环境等信息。
操作系统通过进程管理来协调和控制各个进程的执行,实现进程的创建、终止、调度以及进程间通信等功能。
进程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系统的并发性和响应性,确保各个进程能够按照既定的优先级和规则运行,并合理分配系统资源。
三、文件系统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中负责管理和组织文件的组成部分。
文件是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基本单位,而文件系统则负责存储、检索和管理文件。
操作系统通过文件系统提供了将数据永久保存到辅助存储设备上,并按照层次结构组织和管理文件的能力。
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可以由文件名唯一标识,并通过文件路径进行访问和操作。
四、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操作系统中用来管理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部分。
计算机系统通常包括各种各样的硬件设备,如硬盘、打印机、键盘、显示器等。
操作系统通过设备管理来协调和控制这些硬件设备的访问和使用,包括设备的初始化、驱动程序的加载、设备的分配和释放等。
设备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各个设备的正常工作,并提供简单和一致的接口供应用程序访问和使用设备。
五、用户接口用户接口是操作系统中用来与用户进行交互的组成部分。
计算机操作系统管理 内存管理
简单存储管理
定位和重定位 程序的装入 绝对装入方式(Absolute Loading Mode)
程序中所使用的绝对地址,既可在编译或汇编时给出, 也可由程序员 直接赋予
例如:ORG 1000H
可重定位装入方式(Relocation Loading Mode)
静态 动态
简单存储管理
选择
分区分配内存管理方式的主要保护措施是
A.界地址保护 B.程序代码保护 C.数据保护 D.栈保护
综合题
页号 0 1 2
页框号 101H ---254H
有效位 1 0 1
请求分页管理系统中,假设某进程的页表内容如左表所示,页面大 小为4KB,一次内存的访问时间是100ns,一次快表(TLB)的访问 时间是10ns,处理一次缺页的平均时间为108ns(己含更新TLB和页 表的时间),进程的驻留集大小固定为2,采用最近最少使用置换算 法(LRU)和局部淘汰策略。假设①TLB初始为空;②地址转换时先 访问TLB,若TLB未命中,再访问页表(忽略访问页表之后的TLB更新 时间);③有效位为0表示页面不在内存,产生缺页中断,缺页中断
若工作集的窗口大小为6,则在t时刻的工作集为 A.{6,0,3,2} B.{2,3,0,4} C.{0,4,3,2,9} D.{4,5,6,0,3,2}
虚拟存储管理
Belady’s 异常 Thrashing 抖动
选择
在页式虚拟存储管理系统中,采用某些页面置换算法,会出现 Belady异常现象,即进程的缺页次数会随着分配给该进程的页框个 数的增加而增加。下列算法中,可能出现Belady异常现象的是
A.28字节 B.216字节 C.224字节 D.232字节
选择
某计算机采用二级页表的分页存储管理方式,按字节编址, 页大小为210字节,页表项大小为2字节,逻辑地址结构为 下图所示,逻辑地址空间大小为216页,则表示整个逻辑
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管理
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操作系统是一种关键的软件,它为计算机硬件和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桥梁。
而内存管理作为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负责管理计算机的内存资源,使得多个应用程序可以并行运行。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操作系统的优势。
一、内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在计算机的内存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虚拟内存。
虚拟内存是一种在物理内存和磁盘之间建立映射的技术,它可以将磁盘作为扩展内存使用。
操作系统通过分页和分段的技术,将程序地址空间分割为多个固定大小的页或段,然后将这些页或段映射到物理内存或磁盘上。
这样,即使内存不足,操作系统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内存中的数据移入磁盘,以满足应用程序的要求。
二、页面置换算法当内存资源有限时,操作系统需要根据一定的策略来选择哪些页面从内存中被置换出去。
最常用的页面置换算法是最近最久未使用(LRU)算法。
该算法依据最近页面访问的时间,将最长时间没有被访问的页面置换出内存。
此外,还有最不经常使用(LFU)算法和先进先出(FIFO)算法等。
这些算法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适用性和效果,操作系统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来提高内存利用率和性能。
三、内存保护与共享在多道程序设计的环境下,多个应用程序同时运行,因此需要确保它们的内存空间不互相干扰。
操作系统通过使用地址空间隔离和权限位保护等技术来实现内存保护。
地址空间隔离可以确保每个应用程序拥有独立的地址空间,从而不会互相干扰。
而权限位保护可以设置每个页或段的访问权限,比如只读、可写、可执行等,进一步增强内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内存共享也是一种重要的技术。
当多个应用程序需要访问相同的数据或代码时,可以通过共享内存来提高效率和节约资源。
操作系统可以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建立共享内存区域,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权限控制,实现数据和代码的共享。
四、虚拟内存管理虚拟内存管理是内存管理的高级技术,在现代操作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1. 内存管理方法内存管理主要包括虚地址、地址变换、内存分配和回收、内存扩充、内存共享和保护等功能。
2. 连续分配存储管理方式连续分配是指为一个用户程序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
连续分配有单一连续存储管理和分区式储管理两种方式。
2.1 单一连续存储管理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内存被分为两个区域:系统区和用户区。
应用程序装入到用户区,可使用用户区全部空间。
其特点是,最简单,适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
CP /M和DOS2.0以下就是采用此种方式。
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易于管理。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对要求内存空间少的程序,造成内存浪费;程序全部装入,使得很少使用的程序部分也占用—定数量的内存。
2.2 分区式存储管理为了支持多道程序系统和分时系统,支持多个程序并发执行,引入了分区式存储管理。
分区式存储管理是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操作系统占用其中一个分区,其余的分区由应用程序使用,每个应用程序占用一个或几个分区。
分区式存储管理虽然可以支持并发,但难以进行内存分区的共享。
分区式存储管理引人了两个新的问题:内碎片和外碎片。
内碎片是占用分区内未被利用的空间,外碎片是占用分区之间难以利用的空闲分区(通常是小空闲分区)。
为实现分区式存储管理,操作系统应维护的数据结构为分区表或分区链表。
表中各表项一般包括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及状态(是否已分配)。
分区式存储管理常采用的一项技术就是内存紧缩(compaction)。
2.2.1 固定分区(nxedpartitioning)。
固定式分区的特点是把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连续分区。
分区大小可以相等:这种作法只适合于多个相同程序的并发执行(处理多个类型相同的对象)。
分区大小也可以不等:有多个小分区、适量的中等分区以及少量的大分区。
根据程序的大小,分配当前空闲的、适当大小的分区。
优点:易于实现,开销小。
缺点主要有两个:内碎片造成浪费;分区总数固定,限制了并发执行的程序数目。
2.2.2动态分区(dynamic partitioning)。
动态分区的特点是动态创建分区:在装入程序时按其初始要求分配,或在其执行过程中通过系统调用进行分配或改变分区大小。
与固定分区相比较其优点是:没有内碎片。
但它却引入了另一种碎片——外碎片。
动态分区的分区分配就是寻找某个空闲分区,其大小需大于或等于程序的要求。
若是大于要求,则将该分区分割成两个分区,其中一个分区为要求的大小并标记为“占用”,而另一个分区为余下部分并标记为“空闲”。
分区分配的先后次序通常是从内存低端到高端。
动态分区的分区释放过程中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将相邻的空闲分区合并成一个大的空闲分区。
下面列出了几种常用的分区分配算法:最先适配法(nrs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进行分配。
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较大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在内存高端。
但随着低端分区不断划分会产生较多小分区,每次分配时查找时间开销便会增大。
下次适配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next 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上次分配的分区起查找(到最后{区时再从头开始},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进行分配。
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使空闲分区分布得更均匀,但较大空闲分区不易保留。
最佳适配法(bes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其大小与要求相差最小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从个别来看,外碎片较小;但从整体来看,会形成较多外碎片优点是较大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
最坏适配法(worst- 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最大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基本不留下小空闲分区,不易形成外碎片。
但由于较大的空闲分区不被保留,当对内存需求较大的进程需要运行时,其要求不易被满足。
2.3 伙伴系统固定分区和动态分区方式都有不足之处。
固定分区方式限制了活动进程的数目,当进程大小与空闲分区大小不匹配时,内存空间利用率很低。
动态分区方式算法复杂,回收空闲分区时需要进行分区合并等,系统开销较大。
伙伴系统方式是对以上两种内存方式的一种折衷方案。
伙伴系统规定,无论已分配分区或空闲分区,其大小均为 2 的k 次幂,k 为整数,l≤k≤m,其中:2^1 表示分配的最小分区的大小,2^m 表示分配的最大分区的大小,通常2^m是整个可分配内存的大小。
假设系统的可利用空间容量为2^m个字,则系统开始运行时,整个内存区是一个大小为2^m的空闲分区。
在系统运行过中,由于不断的划分,可能会形成若干个不连续的空闲分区,将这些空闲分区根据分区的大小进行分类,对于每一类具有相同大小的所有空闲分区,单独设立一个空闲分区双向链表。
这样,不同大小的空闲分区形成了k(0≤k≤m)个空闲分区链表。
分配步骤:当需要为进程分配一个长度为n 的存储空间时:首先计算一个i 值,使2^(i-1) <n ≤2^i,然后在空闲分区大小为2^i的空闲分区链表中查找。
若找到,即把该空闲分区分配给进程。
否则,表明长度为2^i的空闲分区已经耗尽,则在分区大小为2^(i+1)的空闲分区链表中寻找。
若存在2^(i+1)的一个空闲分区,则把该空闲分区分为相等的两个分区,这两个分区称为一对伙伴,其中的一个分区用于配,而把另一个加入分区大小为2^i的空闲分区链表中。
若大小为2^(i+1)的空闲分区也不存在,则需要查找大小为2^(i+2)的空闲分区,若找到则对其进行两次分割:第一次,将其分割为大小为2^(i+1)的两个分区,一个用于分配,一个加入到大小为2^(i+1)的空闲分区链表中;第二次,将第一次用于分配的空闲区分割为2^i的两个分区,一个用于分配,一个加入到大小为2^i的空闲分区链表中。
若仍然找不到,则继续查找大小为2^(i+3)的空闲分区,以此类推。
由此可见,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对2^k的空闲分区进行k 次分割才能得到所需分区。
与一次分配可能要进行多次分割一样,一次回收也可能要进行多次合并,如回收大小为2^i的空闲分区时,若事先已存在2^i的空闲分区时,则应将其与伙伴分区合并为大小为2^i+1的空闲分区,若事先已存在2^i+1的空闲分区时,又应继续与其伙伴分区合并为大小为2^i+2的空闲分区,依此类推。
在伙伴系统中,其分配和回收的时间性能取决于查找空闲分区的位置和分割、合并空闲分区所花费的时间。
与前面所述的多种方法相比较,由于该算法在回收空闲分区时,需要对空闲分区进行合并,所以其时间性能比前面所述的分类搜索算法差,但比顺序搜索算法好,而其空间性能则远优于前面所述的分类搜索法,比顺序搜索法略差。
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的操作系统中,普遍采用的是下面将要讲述的基于分页和分段机制的虚拟内存机制,该机制较伙伴算法更为合理和高效,但在多处理机系统中,伙伴系统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内存分配和释放的方法,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2.4 内存紧缩内存紧缩:将各个占用分区向内存一端移动,然后将各个空闲分区合并成为一个空闲分区。
这种技术在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灵活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对占用分区进行内存数据搬移占用CPU时间;如果对占用分区中的程序进行“浮动”,则其重定位需要硬件支持。
紧缩时机:每个分区释放后,或内存分配找不到满足条件的空闲分区时。
图8.12堆结构的存储管理的分配算法:在动态存储过程中,不管哪个时刻,可利用空间都是-一个地址连续的存储区,在编译程序中称之为"堆",每次分配都是从这个可利用空间中划出一块。
其实现办法是:设立一个指針,称之为堆指针,始终指向堆的最低(或锻联)地址。
当用户申请N个单位的存储块时,堆指针向高地址(或低地址)称动N个存储单位,而移动之前的堆指针的值就是分配给用户的占用块的初始地址。
例如,某个串处理系统中有A、B、C、D这4个串,其串值长度分别為12,6,10和8. 假设堆指针free的初值为零,则分配给这4个串值的存储空间的初始地址分别为0.12.18和28,如图8.12(a)和(b)所示,分配后的堆指针的值为36。
因此,这种堆结构的存储管理的分配算法非常简单,释放内存空间执行内存紧缩:回收用户释放的空闲块就比较麻烦.由于系统的可利用空间始终是一个绝址连续的存储块,因此回收时必须将所释放的空间块合并到整个堆上去才能重新使用,这就是"存储策缩"的任务.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一旦有用户释放存储块即进行回收紧缩,例始,图8.12 (a)的堆,在c串释放存储块时即回收紧缩,例如图8.12 (c)的堆,同时修改串的存储映像成图8.12(d)的状态;另一种是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不回收用户随时释放的存储块,直到可利用空同不够分配或堆指针指向最高地址时才进行存储紧缩。
此时紧缩的目的是将堆中所有的空间块连成一块,即将所有的占用块部集中到可利用空间的低地地区,而剩余的高地址区成为一整个地继连续的空闲块,如图8.13所示,其中(a)为紧缩前的状态,(b)为紧缩后的状态·图8.13 a 紧缩前b紧缩后和无用单元收集类似,为实现存储紫编,首先要对占用块进行“标志”,标志算法和无用单元收集类同(存储块的结构可能不同),其次需进行下列4步雄作:(1)计算占用块的新地址。
从最低地址开始巡査整个存储空间,对每一个占用块找到它在紧缩后的新地址。
为此,需设立两个指针随巡查向前移动,这两个指针分别指示占用块在紧缩之前和之后的原地址和新地址。
因此,在每个占用块的第-·个存储单位中,除了设立长度域(存储该占用换的大小)和标志域(存储区别该存储块是占用块或空闲块的标志)之外,还需设立一个新地址城,以存储占用块在紧缩后应有的新地址,即建立一张新,旧地址的对照表m(2)修改用户触初始变量表,以便在存储紧缩后用户程序能继续正常运行*。
(3)检查每个占用块中存储的数据,若有指向其他存储换的指针,则需作相应修改.(4)将所有占用块迁移到新地址走,这实质上是作传送数据的工作。
至此,完成了存储紧缩的操作,最后,将堆指针赋以新值(即紧缩后的空闲存储区的最低地址)。
可见,存储紧缩法比无用单元收集法更为复杂,前者不仅要传送数据(进行占用块迁移),而且还有需要修改所有占用块中的指针值。
因此,存储紧缩也是个系统操作,且非不得已就不用。
3. 覆盖和交换技术3.1 覆盖技术引入覆盖(overlay)技术的目标是在较小的可用内存中运行较大的程序。
这种技术常用于多道程序系统之中,与分区式存储管理配合使用。
覆盖技术的原理:一个程序的几个代码段或数据段,按照时间先后来占用公共的内存空间。
将程序必要部分(常用功能)的代码和数据常驻内存;可选部分(不常用功能)平时存放在外存(覆盖文件)中,在需要时才装入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