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Marmolo从物品供给决策层次上的分类 Marmolo(1999)采用宪政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他的物品分类观点。 他认为,物品的供给决策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全体消费者在宪政层次上对 物品的供给方式进行的决策。公共物品对应于政府供给,私人物品则对应 于市场供给。因此物品供给方式的决策也就同时决定了物品的“公共性”。 换言之,所谓“公共”和“私人”只是指不同的供给方式,而与物品本身 的特性无关。只有物品的“公共供给”和“私人供给”,而无所谓“公共 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分。物品供给的第二个决策层次是“后宪政层 次”,传统经济学所论述的效率问题正是对应于这一层次,消费者效用的 最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者是这一层次上的核心问题。
Marmolo认为物品是由市场还是由政府提供是由全体消费者进行宪政决策的结果,政府和市场 不存在谁先谁后次序,两者处于平等地位。政府应该是一个“生产性政府”,政府和市场各有 不同的分工,分别提供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一、研究公共产品提供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损失) (1)搭便车问题(free rider problem):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
一、公共物品及其特点
近几十年里,西方学者围绕物品在经济学上的分类及公共物品的内涵问题进 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 1、马斯格雷夫的“四分法” 马斯格雷夫在萨缪尔森的基础上对公共物品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 “优效物品”(merit goods)这一概念,根据消费者主权实现程度和正外部性 程度将现实世界的物品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混合物品和优效物品四类。
一、公共物品与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
III类:包括部分可分的物品和服务,但这里的公共性相对的是很多人。 这种类别指的是很强的外部性或庇古外部性,这类物品既具有公共 性又具有私人性,但这种公共性或不可分性是针对人数众多的集团 而言,一个例子就是预防传染病的接种,注射疫苗以预防疾病给我 带来了私人利益,但也给集团中其他潜在易感人群带来了某种利益, 毕竟他们少了感染机会。 IV类:包括那些具有完全不可分性的物品和服务,但这里的不可分性仅 针对有限大小的集团而言。即只要集团的人数很少,个人的消费数 量就不会增减,但是超出一定范围,这种纯公共性就不再存在,而 在独立的集团之间,这种公共性根本就不存在。典型例子就是类似 俱乐部的制度安排(club-likearrangements ),这种安排包含一些物 品和服务的消费章程。例如游泳池,游泳池的全体会员都可享用同 一泳池,但非会员不能享用。
他将纯私人物品之外的物品分为公共物品和优效物品,认为这些物品无法由 市场机制来实现最优配置,必须通过“政治体系”。两者的区别在于供给者 是否尊重消费者的个人意愿和消费偏好,前者是政府在尊重个人偏好的前提 下提供的,而之所以需要由政府来提供则是由于公共物品本身技术上的特性 使得市场无法提供最优数量;但优效物品则是政府根本不考虑、甚至违背消 费者的个人偏好而强加于个人消费的政治经济物品。因此,马斯格雷夫提出 的“优效物品”完全是一个伦理和主观价值判断层次上的概念,目的在于说 明有必要对个人消费进行干预,以获得“权威机构(competent authorities)”满意的结果。
一、公共物品及其特点
2、非竞争性(nonrivalry )。
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增加,即每一个消费者引起的 社会边际成本为零。对于私人物品来说,一个人一旦消费了这 一产品,其他人就无法再消费这同一产品了,并且新增加其它 人的消费就要增加成本,由此便产生了私人物品消费的竞争性。 而对于公共物品,在一定范围内,任何人对某一公共物品的消 费都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并且新增他人消费的 边际成本为零。例如,桥梁,广播等。
对于私人物品,产权一旦确定,便决定了所有者对产品的所有权,拥 有所有权的个人可以独享产品给他带来的效用或收益,并可以排斥任 何他人对该产品的占用和消费。但对于公共物品来说,无法排除他人 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或经技术处置可具排他性,但成本太高而导致经 济上不可行,例如由国家提供的国防服务,显然,要把居住在这个国 家的任何居民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是不可能的。此外,即使这种排除 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排它的成本或许很高,超过了使用该物品带来 的收益,这种排它就是无效率的。
一、公共物品及其特点
(二)公共物品的特点
根据前述分析,学者们对纯公共物品和纯私人物品的界定基本没有分歧,不同观点 的差别在于如何划分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纯私人物品之间的物品。因此,关于公共物品 的特点,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部经济性。
1、非排他性(nonexclusion )。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品困境。市场不能提供或有效提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 2.外部效应。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其他单位造成的影响,被称为外部 效应。外部效应被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者都造成了效率与利润的损失, 是市场分散决策的结果偏离社会期望的最优数量。 3.分配不公。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的教育、培训以及财产继承和机遇等因素, 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贫富悬殊的情况,从而 不符合正义的标准。 4.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充分。即交易双方获取信息的地位不平等,掌握的信 息不平衡。 5.经济运行不稳定。市场经济中的自发竞争是导致经济运行波动的基础性原 因;失业和货币投放失误引起的通货膨胀,更加剧了不稳定;社会经济制度 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联系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国际因素是诱发本国 经济不稳定的外部条件,当然也有认识论等因素 6.垄断。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固有的现象,其负面效应不能由市场机制本身 自动地解决,只能由政府机制来解决。市场失灵主要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利用市场法则的结果造成对市场发展的阻碍。 ⑴自发性。即各个分散的企业只从自身的局部利益出发,按照市场信号 调整微观经济的资源配置,往往使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处在无政府状态。 它需要经过长期的、无数次的反复,才有可能达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⑵滞后性。市场机制的作用自身不具备预见经济变化的功能。各个市场 主体在接受市场价格信号时,所获得的高于或低于商品生产价值时,已 是在交换之后的事了,此时再行调整,已经无济于事。 ⑶不稳定性。市场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会 不断将资源从效益低的部门向效益相对较高的部门转移,同时造成这一 部门供求平衡的损害。市场机制导致的结果是各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 大化,会调动自己的资源要素向获利相对丰厚那一部门转移,从而造成 供需平衡的不稳定性。
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人们也不会去购买。 (2)公共产品的成本往往大大超过个人从公共产品中得到的 好处,这使得个人不愿购买公共产品。 (3)个人的购买决策以他本人的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相等为 依据,而不考虑其他人从这个产品中的得益,因此即使个人愿
意购买公共产品,它的提供量会大大低于效率所要求的提供量。
二、公共物品理论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一、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3、W Ver Eecke对公共物品的界定 W Ver Eecke (1999 )针对前人对公共物品特征的阐述,对这些特点 加以精炼和总结,认为满足下述两个特点的物品就可称为公共物品。 其一,共用品的获利机会存在;其二,获利机会实现困难。
公共物品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它表明经济活动中存在采取集体行动以
(二)研究公共物品提供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现实意义
公共物品理论是公共部门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公共产品理论提出
了一个政府机制应该怎样做的规范化标准,并为实际中的财政机制变化指明 了方向和提供了评判依据。公共产品理论还在解决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置、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调节收入分配、缓解社会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外部经济性(external economies )。
它是一种可以使其他人无须付出代价便可获得的经济活动所产 生的结果。在这种经济活动中,由于产生外部经济的部门无法 从其他部门获得报酬,因而会发生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偏离, 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偏离。
一、公共物品及其特点
• 纯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或使用的竞争性和非 排他性,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都不 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即具 有不可分割的外部消费效果,且无法排除一 些人“不支付便消费”的现状,则称之为纯 公共物品。
(三)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必要性
1、“智猪博弈”模型——政府为何提供公共产品 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必要性 3、政府具有更强的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
二、公共物品理论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二)研究公共物品提供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现实意义 •因为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重要领 域。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体现了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 职能,市场经济下的许多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都与公 共物品或服务有关。
•农业领域(包括农业科技服务)存在大量的具有公 共物品属性的经济活动,其相应的政策制定和制度供 给必须以公共物品理论为指导。
获益的机会,同时这种机会又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实观,也就是说, 公共物品表示一种难以实现的集体获益机会。“公共物品”的存在表
明原子式的自发行为所产生的结果绝非是最优的,在这之中存在着很
大的改进余地。这种集体获益机会的实现程度和实现途径,则反应了 不同的经济制度、伦理、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别。
一、公共物品与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
一、公共物品与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
2、布坎南的“五分法”
布坎南根据物品不可分的程度和不可分的范围对物品进行了归类。他在其所著的 《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里对可分与不可分作了解释。简单地说:如果一个物 品的总量等于各个私人消费量之和,那它就是“纯私人物品”;否则它就是“纯 公共物品”。这样,根据物品不可分的程度和不可分的范围将物品分为如下五类 : I 类:纯私人物品,其不可分程度为零,集团大小也为零,这是一种理想状况。 V类:纯公共物品,其不可分程度非常大,集团大小也很大,也是一种理想状况。 II类:部分可分,但在有限的人群中又具有公共性。对某个集团来说,总供给量是 一定的话,一个人的消费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这种非私有性是针对有限数量人 而言,一旦集团大小超过了极限,这种公共性消失。典型的例子是灭火器的外部 性,把灭火器给邻居不会减少灭火器保护我免受火灾的概率到零,邻居拥有灭火 器也可继续减少火灾对我的威胁,然而一旦灭火器被拿到离我几里之外的地方, 灭火器带给我的效用就不复存在了,这时,这种交易类似于私人物品的交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