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系统相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三元系统相图
一、三元系统相图概述
三元凝聚系统相律: F=C-P+1=4-P
1、三元系统组成表示方法
——浓度(组成)三角形 应用: 1)已知点 的位置, 确定其组成; 2)已知组成,确定 点的位置;
双线法:
2、浓度三角形规则
(1)等含量规则 等含量规则:平行于浓度 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上的各点, 其第三组分的含量不变,即: MN线上C%相等。
杠杆规则
(3)重心原理
—— M、N、P、Q 四相平衡
1)重心位置
P点在△MNQ内部 M+N+Q=P
2)交叉位置
P点在△MNQ某条边的外侧 P +Q= M+N
P=M+N-Q
3)共轭位置
某一顶角的外侧,且在形 成此顶角的两条边的延长线 范围内 P +Q +N = M P=M-N-Q 4) P点在△MNQ的边或其延长线上 —— 二元系统 在MN内,M+N=P;
在MN外,M+P=N
二、三元系统相图基本类型
(一)具有一个低共熔点的简单三元系统相图 (二)生成一个一致熔融二元化合物的三元系统相图
(三) 具有一个一致熔融三元化合物的三元系统相图
(四) 生成一个不一致熔融二元化合物的三元系统相图 (五)具有一个不一致熔融三元化合物的三元系统相图 (六)生成一个固相分解的二元化合物的三元系统相图 (七)具有多晶转变的三元系统相图 (八)形成一个二元连续固溶体的三元系统相图 (九)具有液相分层的三元系统相图
3)三元低共熔点一定是析晶结束点
(4)加热过程
小结:
1)一种晶相析出时,液相在相区变化,固相组 成在投影图上的△顶点;
2)二种晶相析出时,液相在界线上变化,固相
组成在投影图上的△边上; 3)三种晶相析出时,液相在无变量点上变化, 固相组成进入△内与原始组成重合。
(5)各相量计算 —— 杠杆规则
在三元系统中,两个初晶区之间的界线(或
其延长线),如果和这两个晶相的组成点的连线
(或其延长线)相交,则交点是界线上的温度最
高点。
(2)三角形规则
规则:
原始熔体组成点所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表示
的物质即为结晶产物;与这三个物质相对应的初
晶区所包围的无变量点是其结晶结束点。
应用:
a)判断原始熔体的结晶结束点; b)判断哪些物质能够同时获得,哪些不可能。
(3)副三角形划分原则
要求:
划分出的副 △ 都有相对应的三元无变量点;
副 △之间不能重叠。
方法: 根据三元无变量点划分; 根据相邻初晶区划分。
3、结晶过程
原始组成点 结晶结束点 结晶产物
△ASC内
△BSC内
E1
E2
A+S+C
B+S+C
CS线上
m
S+C
小结:
1)一致熔融化合物组成点在自己的相区内; 2)连(结)线规则; 3)副三角形划分的原则; 4)三角形规则
T转 > Te3 、 T转 < Te2——多晶转变点P
T转 < Te2 、Te3——多晶转变点P1、P2
(八)形成一个二元连续固溶体的三元系统相图
(九)具有液相分层的三元系统相图
总结:
分析实际三元系统(复杂三元系统)相图的步骤
一、判断化合物的性质;
二、划分副三角形; 三、判断界线上温度变化——连(结)线规则; 四、判断界线性质——切线规则; 五、确定三元无变量点的性质——重心原理;
(三) 具有一个一致熔融三元化合物的三元系统相图
(四) 生成一个不一致熔融二元化合物的三元系统相图 1、相图组成
(1)不一致熔融化合物S不在自己的相区内; (2)化合物S性质的改变,导致CS连线、无变 量点P、界线的性质改变。 (a)CS连线 (b)无变量点:P点
(c)界线性质
※※2、切线规则 —— 判断界线性质
(一)具有一个低共熔点的简单三元系统相图 (1)立体相图
(2)平面投影图
投影图上温度表示法:
1)等温线法; 2)特殊点温度直接标注或列表
表示;
3)箭头表示温度下降方向。
(3)结晶过程
小结: 1)初晶区规则: 判断最初析出晶相
最初析出晶相
2)杠杆规则:
原始组成点所在相区对应的晶相
相平衡的液相、固相、总组成点始终在一条杠杆上
(2)定比例规则
定比例规则:从浓度三角 形某角顶引出的射线上各点, 另外二个组分的比例不变, 即:CD线上, A% DB
B% AD

(2)杠杆规则 பைடு நூலகம்— 两相平衡
1)由二个相合成一个新相时,新相的组成点必定 在原来二相组成点的连线上; 2)新相组成点与原来二相组成点的距离和二相的 量成反比; 3)推论:由一相分解为二相时,这二相的组成点 必分布于原来相组成点的二侧,且成一条直线。
2)A或B消失, A消失,组成点在△BSC内(BRS区域内); B消失,组成点在△ASC(AR线以下);
3)L+A或L+B消失, 组成点在BS线上或AS线上;
4)L+A+B同时消失,组成点在S点。
(六)生成一个固相分解的二元化合物的三元系统相图
相图特点:
1)S的组成点在AB边上,而初晶区在相图内部;
液相到达D点时:
CM L% 100 % CD MD S% 100 % CD
液相到达E点时:
FM L% 1 0 0% FE ME S% 1 0 0% FE 此时,固相中为A、C两种晶相,其比例为:
则有:
A% CF C% AF
CF A% AC AF C% AC
六、冷却(或加热)过程分析——三角形规则、初晶区规则;
七、过程量计算——杠杆规则。
注:组成点位于界线上、无变量点上如何判断初晶相?
点在PPS范围内。
配料点4: (加热过程)
(五)具有一个不一致熔融三元化合物的三元系统相图
转熔点的性质有两种类型:
单转熔点P(双升点):L+C=A+B
双转熔点R(双降点):L+A+B=C
讨论:
双转熔点R:L+A+B → S
1)L先消失,产物为A+S+B,R为析晶结束点,原始组成点
在△ASB内;
E的过程中
ME 1 0 0% FE ME 1 0 0% FE
—— C为积累量
由D
AF ME MD 过程量 C % ( - ) 100 % AC FE CD
(二)生成一个一致熔融二元化合物的三元系统相图 1、相图组成
※※ 2、判断三元相图的几条重要规则
(1)连(结)线规则
—— 判断界线上的温度走向
通过界线上各点作切线,与两相应晶相组成点
的连线相交,如果交点都在连线之内,则为共熔线; 如果交点都在连线之外(即与连线的延长线相交),
则为转熔线,且远离交点的那个晶相被转熔(回
吸);如果交点恰好和一晶相组成点重合,则该点
为界线性质转变点(界线性质由共熔线转为转熔
线),在该点的液相只析出该晶相组成点所代表的 晶相。
2)三个三元无变量点,对应两个副三角形。 R’点为具有双降形式的过渡点 判断过渡点的方法: 1)液相量不变,不是析晶结束点 2)对应三角形为一直线
(七)具有多晶转变的三元系统相图
三元系统中,某组分具有多晶转变时:
T转 < T低共熔(E):投影图中表现不出来 T转 > T低共熔(E):T转 > Te2、 Te3 ——多晶转变线P1P2
※3、无变量点性质的判断
方法一:根据无变量点与对应副△的位置 关系来判断。 —— 重心规则 方法二:根据无变量点周围三条界线的箭
头指向来判断。
4、结晶过程
配料点1:
配料点2:
配料点3:
几点讨论:
(1)P点是单转熔点,不一定是析晶结束点; 三元低共熔点
一定是析晶结束点;
P点:L+B → S+C,有三种析晶结果 1)L先消失,B有剩余,P为析晶结束点,组成点在 ▲BSC内; 2)B先消失,L剩余,转熔结束,组成点在▲PSC内; 3)L与B同时消失,P点结晶结束,产物为S、C两相, 组成点在SC连线上。 (2)转熔线上的穿相区现象,发生在界线转熔过程中,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