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B1课件预习版6 司马迁与秦汉散文汇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秦汉文学课件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秦汉文学课件ppt课件
写作特点:
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明晰生动,增加了文章的形 象性 (《察今》中的《刻舟求剑》、《引婴投 江》);文字质朴简练,条理清楚;缺乏脉络相通、 首尾一贯。
21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
一、 生平(?—前208年):
楚国上蔡人。受业于荀子 学习帝王之术,后入秦作了吕 不韦的舍人。是秦统一后的第 一任丞相,秦改革的一系列措 施多出自李斯。始皇死后,遭 赵高诬陷,被二世下狱,“诛 三族”,遭“车裂”而死。
编著目的:集腋成裘
博采众说之长,纳入到一个体系当中,为秦国统 一天下的活动做理论上的论证。 “天下无粹白之狐 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之众,此三皇五帝 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用众》
20
第一节 《吕氏春秋》
思 想:
被称为“杂家”,认为它是先秦以来各派思想的 折衷和调和,以儒学为中心,兼以先秦各家学说:道、 墨、法、农、阴阳。
长ƀ兮叹日骑,美人旖旎纷嬆,枻(yi去)霜 罗衣兮羽旄,夜褒圭玉珠参差,妙丽兮被云髾。登高 台兮望青挨,常羊啖还何厌兮归来?
※ 歌词借怜惜美人歌舞娇态,反映后宫女子幽愁怨
旷之情;借对美人衣着装饰的描述,表达了对秦始皇 骄奢淫逸、暴虐统治的愤恨。
歌词绝非谏辞,而对始皇的行为进行讽刺,歌 词绵里藏针,内含锋芒。
有《谏逐客书》、《论督 责书》、《上秦始皇焚书奏 议》、《上二世短赵高书》等 散文,是秦文学的代表作品。
22
二、代表散文:《谏逐客书》(前237年)
体例:书信体
内容:劝谏秦王取消逐客令,要有度量容纳各国 人才。
论辩层次:
采用战国纵横家的论辩方法,列举大量确凿的史实 来说明现实问题。先叙述秦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 无客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以各种非秦地所产却被秦人 喜爱的事物为例,攻破秦贵族的“非秦不用”的论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后说明了“逐客”的严重的危害 是“籍寇兵而赍盗粮”,必然导致秦政权的危亡。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更是常常出现于《淮南子》中。《淮南子》中的
作品又时而带有楚骚之风韵。道家文辞与楚骚风 韵的结合造成《淮南子》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引譬连类是《淮南子》中运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 在《淮南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比喻、寓言、 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出现于文中,大大增 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作者非常重视这种“揽物引 类”、“引譬援类”的表达方式,《要略》说: “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 《淮南子》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自然、社会与人 的界限,在天地与人事、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 幻的事物之间博采旁搜,纵横驰骋,形成酣畅淋 漓、广博宏富的审美特征。
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使得“天下 轶闻旧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司马迁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目的,“网罗天下放佚旧闻”,写成卓 绝千古得《史记》一书。
此外,在大一统局面下,封建专制统治加 强了,很多知识分子感到行动不自由,思 想受限制,有一种有志难伸的压抑感,因 而出现了一批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走向独立的趋势,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把文 学和学术著作加以区分,出现了“文章” 和“文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刘向等以散 文或辞赋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文章之士, 在人们心目中与公孙弘、董仲舒、萧望 之、梁丘贺等以儒术进身的人有明显的 区别。
通过总结辞赋的创作,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司马相如认为 赋的特点是:“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 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汉宣 帝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 丽可喜”,能够“虞悦耳目”。
大一统的局面造成了一种恢宏开阔的时 代精神,人们踔厉奋发,积极进取,重 视名节,普遍带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 感和历史责任感,有一种雄骏豪迈的气 概。这种时代精神在汉代文学中表现为 富于气势和激情、浑厚朴拙、奇肆雄健 的审美特征。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典文学知识:司马迁全国通用(共18张PPT)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典文学知识:司马迁全国通用(共18张PPT)

六年级下 册语文 课件-古 典文学 知识: 司马迁 全国 通用 ( 共18张P PT)
司马迁的老师是谁?
董仲舒,是西汉的思想家,政治家,经学大师。他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 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 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 系。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字子长。
六年级下 册语文 课件-古 典文学 知识: 司马迁 全国 通用 ( 共18张P PT)
太史令是干什么的呢?主要工作就是记载史事,编写史书, 同时也管理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事情。
六年级下 册语文 课件-古 典文学 知识: 司马迁 全国 通用 ( 共18张P PT)
六年级下 册语文 课件-古 典文学 知识: 司马迁 全国 通用 ( 共18张P PT)
六年级下 册语文 课件-古 典文学 知识: 司马迁 全国 通用 ( 共18张P PT) 六年级下 册语文 课件-古 典文学 知识: 司马迁 全国 通用 ( 共18张P PT)
司马迁
六年级下 册语文 课件-古 典文学 知识: 司马迁 全国 通用 ( 共18张P PT)
汉代文章两司马?
史学两司马?
六年级下 册语文 课件-古 典文学 知识: 司马迁 全国 通用 ( 共18张P PT)
六年级下 册语文 课件-古 典文学 知识: 司马迁 全国 通用 ( 共18张P PT)
本纪12篇,记载的是历代的君主或实际统治者(比如项羽没做皇帝,也被写入了本 纪。)的事迹。
世家30篇。记载的是贵族诸侯王等事迹。因为陈涉和孔子都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也把他们写进了世家。
列传70篇。记载的是各种著名人物的事情。这里面有将军,有大诗人,也有刺客等 著名但地位低的人。

秦及西汉散文PPT课件

秦及西汉散文PPT课件
锵,有明显辞赋化的倾向。
西汉散文概况:西汉初期散文
• 1、总结“秦所以失”、“汉所以得”以 及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为国家献计献策 的政论文。
• 代表作:陆贾《新语》,贾山《至言》, 贾谊《过秦论》、《陈政事疏》(又称 《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
• 2、周游吴楚各国的谋臣说客上书献策的 文章。
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
剖符之封,析圭而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
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
居位甚安佚,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
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
杨恽《报孙会宗书》 引民谣
•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 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 代表作:董仲舒《天人三策》(《贤良对策》)、刘向 《谏营起昌陵疏》。
• 2、言志抒情散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报任少卿 书》)、东方朔《答客难》、杨恽《报孙会宗书》 、扬 雄的《解嘲》 。
• 3、子书——《淮南子》 。 • 4、桓宽《盐铁论》 (辩论记录)。 • 5、富于小说意味的杂史、杂传:刘向的《新序》、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 李斯和《谏逐客书》
• 鲁迅:“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
已。” (《汉文学史纲要》)
• 《谏逐客书》成书于秦并六国以前,带着战国游 士说辞的特点,到了秦立国以后,他的文风就发 生了转变,先前文采斐然的游说之辞一变为“质 而不文”的法家之文。
• 这一时期他的文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秦帝国
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泰山刻石》、《琅琊
台刻石》等。 另一类是写给皇帝的上书,如《论
督责书》、《狱中上二世书》,但无多大文学价

秦汉文学秦汉散文PPT课件

秦汉文学秦汉散文PPT课件
8
——《吕氏春秋》体例
全书共十二纪(每纪五篇)、八览(每览八 篇)、六论(每论六篇),再加一篇序文,共 161篇(今存160篇)。 ——《吕氏春秋》性质
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以道家、儒家和 阴阳家为主,而这些思想又不是正宗的,都是经 过加工和改造的,它们有自己的思想体系。
因此《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 化的结束和秦国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刻舟求剑”说明“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则难以 为治。
——“引婴投江”说明以其父“善游”而断定其子亦 “善游”的悖谬。二者的论证角度不相同。前者强调 时间、地点起了变化,后者强调人物有所不同。但都 是从反面论证“察今”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 均紧扣论题。
20
三、《吕氏春秋》在散文史上的意义
最后一段: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 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 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 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 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 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1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日:“晋 师三豕涉河。”子夏日:“非也,是己 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日,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 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 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 得之矣。
中国古代文学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散文
授课教师:万小丽
3
第一章 秦汉散文

【精品PPT】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精品PPT】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25~55 年
56~75 年
76~85 年
86~105 年
106年
107~ 125年
大赋:班固、张衡等。散文:班固、王充等。诗 歌:汉乐府诗、班固等。
汉帝世代与文学分期(四)
东汉后期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刘保 刘炳 刘缵 刘志 刘宏 刘辩 刘协
126~ 144年
145年
146年
贾谊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专题性的政论文,如《过秦》、《大政》 等篇。《过秦》分上、中、下三篇,是贾谊 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代兴亡 的历史原因。
二是针对各种具体问题而发的疏牍文,所谓 《陈政事疏》及《新书》前四卷“事势”类 就是这种文章。
三是利用各种历史材料和故事来说理的文章, 《新书》后六卷的“连语”、“杂事”大都 属于这一类。
147~ 165年
166~ 188年
189年
190~ 220年
诗歌:《古诗十九首》、赵壹等;赋:张衡、赵壹 等;散文:仲长统等。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吕氏春秋》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吕不韦召集门客所著述, 是战国诸子向汉诸侯门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 《淮南子》的独特成就。
–道家思想为主的理论性著作。 –追求巨丽之美。 –纵横家说辞之特点:广征博
引,反复论证。 –楚文化对审美风格的影响。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其他西汉散文。 –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
露》。
– 刘向:编著《说苑》《新序》等。
秦汉文学——绪论
• 秦汉时期作家状况 • 秦汉时期文学基本态势 • 汉代经学影响文学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课件(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课件(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 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为后代文学的 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 ▲ 体裁和叙事方式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小说, 并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 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 高峰; ▲ 是古代散文的楷模,被后代推崇为“古文” 的崇高典范,使我国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二、《史记》创作的目的:
• 1、究天人之际: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 关系。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 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 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天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 的联系。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 学正宗的所谓 “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 2、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 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司马迁对 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 赞的态度;在研究历史时,注意历史事 实的因果关系,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苏武牧羊
清•任 伯年作
3、《汉书》的写作风格
① 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 示吉凶。如《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中对霍、金 二人的刻画。 ② 对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特别加以强调,有 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各种制度的演变,强化 叙事的力度。 ③ 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 且一以贯之。如凡属传闻类的小故事全部置于 篇末,为所写人物作一生的总结,避免了平铺 直叙,增加了波澜起伏。
• 例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战斗、 开国的经历,写他的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 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 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刘邦性格中 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 物的传记中表现。《项羽本纪》不仅通过范增 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并且写了 刘邦的无赖和无情。此外,《萧相国世家》还 写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等。这样,通过本传和 其他人物的传记补充叙描,刘邦完整的经历及 其多侧面的性格特征就充分表现出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优质教学课件

体例:
• • • • • 本纪 主要记帝王事迹 表 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 书 记录典章制度、风俗名物 世家 记载诸侯之事 列传 英雄人物、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 记,有本传、合传、类传
纪传体: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开创的体例, 《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五部分,而这五部分又以本纪、世家、列 传为主体,因其有纪有传,人们称之为 “纪传体”。纪传体改变了以前史书“编 年体”及“国别体”的体例,采用以人物 传记为中心的写作体例,自此,纪传体成 为我国著史的正规体例。
思想倾向
1.讽刺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具有 “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 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帝王丑恶面目的 暴露,尤其是汉代帝王。 • 其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以利相 合的丑恶行径及骄奢荒淫揭露批判 。 • 再次,对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和谀儒的丑 态也进行了暴露和谴责。
2.歌颂推动历史进步、爱国爱民的历史 人物及其功绩。 3.肯定农民起义的历史功绩。 4.为中下层人物立传,具有广泛的平民 意识。
李陵之祸
• 司马迁38岁时做了太史令,42岁时,武帝 下令实行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历。司马 迁认为这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便在这一 年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 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天 汉三年,遭受宫刑。太始元年(前96年) 遇赦出狱。出狱后担任中书令(相当于皇 帝的近旁秘书),司马迁是在屈辱中度过 了他的后半生。
• 了解史迁的生平思想,主要依据于其自作的《太史 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及东汉班固为其所作的 传。 • 《史记》的写作情况:司马迁修《太史公书》,有 三点值得注意,一是承父命修史,构思已久,准备 充分;二是为歌颂大汉声威,发扬史家传统,欲以 “成一家之言”;三是以史官身分修史,获得材料 是有优势的,却又可以不受外界诸多因素干扰,基 本可以言所欲言。 • 《史记》在学习前代史籍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开创 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纪传体以历史人物为单位组 织成书,以一人一生中重要事件连缀成篇,以此反 映历史。如此可以避免人物、行事的破碎,也充分 体现了人创造历史的意义。在文学上,利于叙事写 人,结构合理。

中国文学史BI课件预习版3 先秦历史散文

中国文学史BI课件预习版3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早期中国史书发展线索表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虞书夏书商书卜辞周书春秋国语左传———记人———晏子春秋、穆天子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第一节记事散文一、春秋1、起止: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

想想起止的原因是什么?2、动机《太史公自序》载: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为何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周道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3、特点--春秋笔法《春秋》叙事,好用婉转地措辞方式来褒贬历实,后人谓之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

如《春秋》昭公十二年载:夏,五月戊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

《谷梁传》解释说:日杀,正卒也。

正卒,则止不弑也。

不弑而曰弑,责止也。

止曰:‚我与夫弑者。

‛不立乎其位,以与其弟虺(huǐ)。

哭泣歠(chuò)飦(zhān,稠)粥,嗌(yì咽喉)不容粒,未逾年而死,故君子即止自责而责之也。

《荀子·子道篇》载: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

‛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为夫子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子贡曰:‚汝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

’‛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

‛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

‛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

女问非也。

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4、春秋三传:相传孔子著《春秋》后,弟子左丘明作《左氏传》释其事;而子夏传其义,子夏后学有公羊高、谷梁赤为《公羊传》、《谷梁传》释其义,世称春秋三传。

二、《左传》1、结合下述材料,请思考传统政治思想有何优点与不足?如文公13年载“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PPT共14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PPT共149页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古代文学史秦汉PPT课件

古代文学史秦汉PPT课件

1
贾谊《过秦论》
2
晁错《论贵粟疏》
3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王充《论衡》
7
2020/7/21
贾谊 《过秦论》
一是前面为 后面蓄势 的写法
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 异也。
铺垫对比 鲜明
对比鲜明 发人深思
感情充沛 行文流畅 善于雄辩
“西汉鸿文”
8
2020/7/21
三、司马迁 《史记》
1
司马迁与《史记》成书
2
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尚安事客?然公子遇 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
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
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 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
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
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如1姬5 果盗兵符与公子。
2020/7/21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
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
14
2020/7/21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
而行,侯 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
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P97
单选、多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P97
一、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向
单选、多选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一、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向 P98
——仲长统《昌言》
文风较为质朴,富于论辩色彩,言辞激烈。
第四节 东汉散文的演变
三、东汉其他散文 P102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后练习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1、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后练习
5、简答:简述贾谊政论散文的艺术特色。 6、简答:简述晁错政论散文的主要特色。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答案
1、B 2、A 3、ABC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中国古代文学史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第 一 部
秦 文
分学
目录

第 二 部
汉 文
分学


第 三 部
南 北
分朝




第 四 部
五 代
分文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编第一章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1、谈谈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参考答案:(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2、简述《史记》创作的目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史记》创作的目的,据司马迁自言,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寄托理想、抒发愤懑。

体例: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组成。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

五体之外,互见法和“君子曰”的评论也是《史记》重要的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12本纪主要叙述帝王事迹,10表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8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30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70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是以史家的实录精神写作《史记》的,它如实的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的生平活动,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这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帝王丑恶面目的暴露,如刘邦。

其次,是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以利相合的丑恶行径及骄奢荒淫揭露批判,如《吕太后本纪》写刘邦死后,吕雉对争立太子的政敌戚姬及赵王如意母子残害。

再次,是对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和谀儒的丑态也进行了暴露和谴责,如王温舒、叔孙通和公孙弘是这方面得代表。

《史记》还记录了一些“明君”“贤臣”和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

中国古代文学 秦汉文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 秦汉文学课件
初五、六十年间,国家经济困难,统治者尊黄老之 术,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社会较安定,巩固了统一的封 建政权。
二、社会思潮
比较自由活跃,存在着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余波。
三、文学状况
许多作家关心国家和社会问题,促进了政论散文的 发展,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后详论),晁错的《论贵 粟疏》、《贤良对策》等;初期散文还有《淮南子》及 刘向的散文;还有韵文:楚声短歌及乐府诗等。
23
艺术风格:
1、议论驰骋,气势奔放;晓之以理,说之以利害; 2、排比铺陈,富于文采;首尾呼应,条理清晰; 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 称为 “骈体初祖”。 例文: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 鼓。…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 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 得也。”
12
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散文
※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13
秦 文 学 概 述
一、政治背景: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及历法。 二、文化背景: 1、“焚书” “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 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 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2、“坑儒” 曾一举坑杀了儒生460多人。
24
三、李斯的悲剧结局: 牵犬东门岂可得乎?
★ 是对死亡的不动声色,对生命的大彻大悟,生命 最后时刻的调侃和黑色幽默; ★ 以狂狷的方式 对其追逐权力的终身选择所进行 的彻底的全面 否定;

第06讲 第一章秦汉散文

第06讲 第一章秦汉散文

东汉文化生态环境
西汉覆灭以后,刘秀(光武帝)依靠地方豪族势力,并利用农民起义 军,建立东汉王朝。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半个多世纪中,东汉 保持了兴旺的势头。自和帝以后,高层权力结构显示不稳定的趋势。 但东汉的经济文化,总体上仍有很大发展,不能因政治上的不稳定 而加以否定。东汉的首都洛阳,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心,而且是一个 商业发达、消费程度相当高的城市,其富庶繁华,远远超过西汉首 都长安,这在傅毅、班固、张衡诸人的京都赋中,都有充分的描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末洛阳太学生已多达三万人,许多私学门 徒也在千人以上,这表明东汉时文化的普及,和“士”阶层的壮大。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
• 吕不韦 (?-前 235)
• 据《史记· 吕不韦列传》及《战国策· 秦 策》记载,秦昭襄王42年(前265),昭 襄王立其子安国君(秦孝文王)为太子。 安国君虽有子二十余人,但他宠幸的华 阳夫人无子,而庶出的异人,因其母夏 姬不受宠幸,被派往赵国做人质。秦国 数次攻伐赵国,因此赵国对异人很不礼 貌,异人陷入困境。吕不韦本是卫国富 商,此时在赵都邯郸遇到异人,以异人 为奇货可居,于是出千金西入秦国,通 过多方活动,使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嫡嗣。
经济背景 统一帝国的建立,无疑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据《史记· 平准书》记述,汉武帝时代,国家的经济力量十分雄 厚,“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察庚皆满,而府库余货 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利用这样的经济力量,汉武帝 一方面大兴土木,广建宫室,以满足他的奢侈欲望,同时大力 向外开拓。控制西南,北击匈奴,沟通西域,不但稳定和扩展 了国家的边疆,解除了长期以来北部地区受游牧民族武力侵 扰的威胁,而且大量引进了外来文化,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中外 文化交流的热潮。汉王朝以前代所未有的恢宏气.度,出现在 世界舞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司马迁与秦汉散文明人曰:文必秦汉。

秦汉散文:第一,作者甚众。

第二,文体甚备。

第三,佳作甚多。

第一节秦汉论说文一概况1、从秦皇到汉武:处于王朝上升期,思想上以建设新文化、新制度为主,艺术上是纵横家风,行文活泼,感情横溢。

李斯、贾谊、鼌错为其代表。

2、从武帝至东汉中:处于王朝发展期,思想上对儒术从尊到批,艺术上尚从容不迫,坐而论道。

西汉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尊儒术;两汉之交,桓谭以《新论》疾谶纬,东汉王充以《论衡》刺孔孟。

“谶”是一种假借神谕,用隐晦的语言或神秘的图画来暗示国家大事的预言书。

“纬”是一种用阴阳五行、天变灾异等迷信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的学说。

3、东汉后期:处于王朝的衰落期,思想上渐尊老庄,艺术上重乎骈俪。

王符《潜夫论》犹欲补时弊;而仲长统《昌言》则离经叛道,排众数而任个人。

【李斯】李斯文章成就:统一前的《谏逐客书》为“骈文之祖”统一后的疏奏、铭文为后世效仿峄山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高218厘米,宽84厘米。

峄山在鲁邹县城东,又名东山,孔子登之而小鲁者也。

山中怪石万迭,络绎如丝,故名峄山【贾谊】贾谊史论代表作是《过秦论》:其上篇总论秦攻取天下的形势及其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具体陈述秦一四海后暴虐不仁的过失,下篇进而指出秦人不能挽狂澜于既倒,虽然在于子婴不才,但更主要的是君臣离德,百姓不附,“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过秦论》在思想上艺术上,还只是前人的发展,真正能代表贾谊成就的是他针对当时政治所写的奏疏。

这些奏疏特点有三:一是目光极其深刻,二是情感极其深沉,三是文辞极其讲究。

其代表作是《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劝文帝重视农业,做到国有积贮,情辞恳切,《汉书·食货志》说:“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写于傅梁时,是贾谊最光辉照人的文章。

文帝之时,海内清平,贾谊《治安策》却指出中央与地方、华夏与匈奴、商人与农民的关系隐含着巨大的社会危机,并据此提出削藩、强边和抑商三大国策。

其首章曰: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晁错】鼌错(前200—前154),颖川人。

文帝时拜太子家令,有口才谋略,号称智囊。

景帝时为御史大夫。

他力主改革政治,削夺藩王封地,为大臣诸侯所嫉。

吴楚七国反,景帝为窦婴、袁盎所惑,竟腰斩鼌错于市。

《汉书·艺文志》著录文章31篇,《守边劝农疏》建议徙民塞下,让他们在边塞成家立业,有田有宅,城邑相连,便于抵抗匈奴入侵。

《论贵粟疏》提出“以粟为赏罚”,献粮可受爵,可免罪。

试阅读贾谊和晁错政论文代表作并分析其异同。

第二节司马迁生平司马迁盖生于前145年,大约卒于前87年,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北)人。

一、司马迁著史的基础:1)治学:活泼自由其父司马著有《论六家要旨》,武帝初为太史令。

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读书,十岁左右诵读古文。

约十七岁时,又从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向孔安国请教古文《尚书》。

2)漫游:调查研究二十岁左右,漫游长江中、下游,山东、河南、到过屈原流放地沅、湘,到庐山、九嶷搜集舜、禹的传说,访问勾践遗迹,到淮阴收集韩信故事,到徐州考察楚汉战争古战场,到魏都大梁、观看信陵君遗迹。

不久之后,奉武帝之命巡视四川、云南、为以后写《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中西南的物产,收集了宝贵的资料。

三十六岁时,随武帝到泰山行封禅礼,及巡边、巡长城,如登单于山,东到碣石、辽西,考察了中国北部、东部的地区,为写《秦始皇本纪》《武帝本纪》《蒙恬列传》创造了条件。

3)为官:太史令中书令二、《史记》的成就司马迁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52万6千余字,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组成。

本纪12篇--帝王、王朝史。

世家30篇--诸侯、方国史。

列传70篇--遍及中外的臣民史。

表10篇--表格形式的各时期历史大事记。

书8篇--专门史,涉及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

《史记》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历史方面,它确立了修撰正史的书法。

在文学方面,它是驾驭汉字的典范。

在思想方面,它是古代中国人的道德教课书。

首先,《史记》有适宜的体例。

《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本身就以记人物为中心。

钱穆曾特别指出西方史书多记事体,记事体易见事功之成败,而中国史书多记人,记人体易见人物之精神。

斯言良是。

批判是司马迁自觉的史学追求。

其《报任安书》自云著史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其批判的形式主要有三:1)在传末以“太史公曰”的方式批判。

2)或在文中借人物言论来表达。

3)直接在传文中纵横抒情议论。

最著名的就是《伯夷列传第一》,非常能证明鲁迅“肆于心而为文”的评价。

其次,《史记》有适宜的取舍。

《史记》对历史人物的抉择不取决于社会地位,而取决于人物的功名和道德。

1)司马迁所重功名,实亦属道德范畴。

古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立功是将道德诉诸行动,立言是将道德形诸文字,其实三不朽依旧只是立一个德字。

在《张丞相列传》中,司马迁记载了张苍、周昌、申屠嘉事迹后,对汉景帝时候的六位丞相仅条列姓名,一带而过,且曰:“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

”2)道德意识深刻而活泼:(1)肯定小人物:他不仅为俳优作《滑稽列传》,还赞美说“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其所记齐淳于髡之谏其威王,楚优孟之谏楚庄王,使得小人物们也能够在《史记》中看到自己对历史的作用,从而摆正其人生之方向。

(2)肯定游侠有可取者《游侠列传》其开篇即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3)肯定女主称制不著《惠帝本纪》,却著《吕太后本纪》。

其传末载: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4)肯定工商中国自古鄙视工商,而司马迁为作《货殖列传》,对老子小国寡民的主张表示反对,对工商业者表示肯定,然又要求对其教诲引导,可谓持中。

其后又言: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班固《汉书》给司马迁作传,批评司马迁,谓: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彰显人物的道德功名,司马迁有两种手段。

A 为之独传:司马迁作传,有众人合传,有个人独传。

若李广,爵不及封侯,功不过卫霍,所以独传,以其有国士之风也。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B为之越格:所谓越格,即自破体例。

如孔子是布衣之士,而司马迁为作《孔子世家》,项羽只是霸王,可是司马迁为作《项羽本纪》。

再次,司马迁有实录的态度。

班固《汉书》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复次,司马迁有高妙的笔法。

1)善于剪裁人物事迹:(1)以大事为波澜:《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蔺相如的刻画就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及将相和三件关乎赵国荣辱与安危的历史波澜来完成的。

(2)以小事为点缀:司马迁用琐事写人,或用之说明大事凸显人物性格,或者载之于前为预兆,使人向往,或记之于后,令人回思。

2)一是善于统筹全书结构:(1)使众人事迹互见: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与纪传体相适应的撰述方法,即将传主的某些于本传中省略阙闻,而在相关人物传记中加以交代。

如《留侯世家》说:“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

”所谓“语在”就是互见的标志。

互见法的好处,首先,可免重复。

其次,可以凸显人物主要事迹与性格。

再次,可以调节主观与客观间的矛盾。

如《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多记其胜人之处,而其不足则多散见于他传。

如刘邦的贪财好色,载于《留侯世家》、《周昌列传》,卑怯自私载诸《季布栾布列传》。

对项羽的缺点,则多述之《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黥布列传》之中。

这样,既使得著者对人物的主要情感发扬于本传,同时又照顾了客观事实的完整与真实。

(2)使众人形象辉映:如《淮阴侯列传》载刘邦伪游云梦,捕获韩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再者,《史记》的语言平易有力。

(1)《史记》的语言富有表现力。

叙述语言如《项羽本纪》描绘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率必死,无一还心。

”人物语言,如项羽、刘邦都见过始皇帝巡游,而《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载: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说:“嗟夫!大丈夫当此也!”(2)《史记》的语言清新平易。

《张丞相列传》载: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

而周昌廷争之彊,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

再如《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裴骃集解引《风俗通义》曰:“汉书注,沛人语初发声皆言‘其’。

其者,楚言也。

高祖始登位,教令言‘其’,後以为常耳。

”三、其他史书西汉末,刘向编撰《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东汉中叶,班彪、班固父子的《汉书》,善于叙事,不善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