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B1课件预习版6 司马迁与秦汉散文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司马迁与秦汉散文
明人曰:文必秦汉。秦汉散文:第一,作者甚众。第二,文体甚备。第三,佳作甚多。
第一节秦汉论说文
一概况
1、从秦皇到汉武:
处于王朝上升期,思想上以建设新文化、新制度为主,艺术上是纵横家风,行文活泼,感情横溢。李斯、贾谊、鼌错为其代表。
2、从武帝至东汉中:
处于王朝发展期,思想上对儒术从尊到批,艺术上尚从容不迫,坐而论道。西汉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尊儒术;两汉之交,桓谭以《新论》疾谶纬,东汉王充以《论衡》刺孔孟。
“谶”是一种假借神谕,用隐晦的语言或神秘的图画来暗示国家大事的预言书。
“纬”是一种用阴阳五行、天变灾异等迷信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的学说。
3、东汉后期:
处于王朝的衰落期,思想上渐尊老庄,艺术上重乎骈俪。王符《潜夫论》犹欲补时弊;而仲长统《昌言》则离经叛道,排众数而任个人。
【李斯】
李斯文章成就:
统一前的《谏逐客书》为“骈文之祖”
统一后的疏奏、铭文为后世效仿
峄山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高218厘米,宽84厘米。峄山在鲁邹县城东,又名东山,孔子登之而小鲁者也。山中怪石万迭,络绎如丝,故名峄山
【贾谊】
贾谊史论代表作是《过秦论》:其上篇总论秦攻取天下的形势及其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篇具体陈述秦一四海后暴虐不仁的过失,下篇进而指出秦人不能挽狂澜于既倒,虽然在于子婴不才,但更主要的是君臣离德,百姓不附,“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过秦论》在思想上艺术上,还只是前人的发展,真正能代表贾谊成就的是他针对当时政治所写的奏疏。这些奏疏特点有三:
一是目光极其深刻,
二是情感极其深沉,
三是文辞极其讲究。
其代表作是《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劝文帝重视农业,做到国有积贮,情辞恳切,《汉书·食货志》说:“上感
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写于傅梁时,是贾谊最光辉照人的文章。文帝之时,海内清平,贾谊《治安策》却指出中央与地方、华夏与匈奴、商人与农民的关系隐含着巨大的社会危机,并据此提出削藩、强边和抑商三大国策。其首章曰: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晁错】
鼌错(前200—前154),颖川人。文帝时拜太子家令,有口才谋略,号称智囊。景帝时为御史大夫。他力主改革政治,削夺藩王封地,为大臣诸侯所嫉。吴楚七国反,景帝为窦婴、袁盎所惑,竟腰斩鼌错于市。
《汉书·艺文志》著录文章31篇,《守边劝农疏》建议徙民塞下,让他们在边塞成家立业,有田有宅,城邑相连,便于抵抗匈奴入侵。《论贵粟疏》提出“以粟为赏罚”,献粮可受爵,可免罪。
试阅读贾谊和晁错政论文代表作并分析其异同。
第二节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盖生于前145年,大约卒于前87年,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北)人。
一、司马迁著史的基础:
1)治学:活泼自由
其父司马著有《论六家要旨》,武帝初为太史令。
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读书,十岁左右诵读古文。约十七岁时,又从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向孔安国请教古文《尚书》。
2)漫游:调查研究
二十岁左右,漫游长江中、下游,山东、河南、到过屈原流放地沅、湘,到庐山、九嶷搜集舜、禹的传说,访问勾践遗迹,到淮阴收集韩信故事,到徐州考察楚汉战争古战场,到魏都大梁、观看信陵君遗迹。
不久之后,奉武帝之命巡视四川、云南、为以后写《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中西南的物产,收集了宝贵的资料。
三十六岁时,随武帝到泰山行封禅礼,及巡边、巡长城,如登单于山,东到碣石、辽西,考察了中国北部、东部的地区,为写《秦始皇本纪》《武帝本纪》《蒙恬列传》创造了条件。
3)为官:
太史令
中书令
二、《史记》的成就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2万6千余字,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组成。
本纪12篇--帝王、王朝史。
世家30篇--诸侯、方国史。
列传70篇--遍及中外的臣民史。
表10篇--表格形式的各时期历史大事记。
书8篇--专门史,涉及天文、历法、水利、
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
《史记》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在历史方面,它确立了修撰正史的书法。
在文学方面,它是驾驭汉字的典范。
在思想方面,它是古代中国人的道德教课书。
首先,《史记》有适宜的体例。
《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本身就以记人物为中心。钱穆曾特别指出西方史书多记事体,记事体易见事功之成败,而中国史书多记人,记人体易见人物之精神。斯言良是。
批判是司马迁自觉的史学追求。其《报任安书》自云著史是: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其批判的形式主要有三:
1)在传末以“太史公曰”的方式批判。
2)或在文中借人物言论来表达。
3)直接在传文中纵横抒情议论。
最著名的就是《伯夷列传第一》,非常能证明鲁迅“肆于心而为文”的评价。
其次,《史记》有适宜的取舍。
《史记》对历史人物的抉择不取决于社会地位,而取决于人物的功名和道德。
1)司马迁所重功名,实亦属道德范畴。
古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功是将道德诉诸行动,立言是将道德形诸文字,其实三不朽依旧只是立一个德字。
在《张丞相列传》中,司马迁记载了张苍、周昌、申屠嘉事迹后,对汉景帝时候的六位丞相仅条列姓名,一带而过,且曰:“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
2)道德意识深刻而活泼:
(1)肯定小人物:
他不仅为俳优作《滑稽列传》,还赞美说“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其所记齐淳于髡之谏其威王,楚优孟之谏楚庄王,使得小人物们也能够在《史记》中看到自己对历史的作用,从而摆正其人生之方向。
(2)肯定游侠有可取者
《游侠列传》其开篇即云: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3)肯定女主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