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甘肃统计年鉴2005
2005年甘肃省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5年甘肃省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甘肃省统计局发布时间:2006-04-12 15:30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5年11月1日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
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
甘肃省1%人口抽样调查在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市进行,共抽取470个乡(镇、街道),2591个村级单位,3251个调查小区。
全省调查登记的总人口为70.12万人,登记的常住人口为60.5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34%。
在国务院和我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抽样调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目前,调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2591.72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2512.43万人相比,增加了79.29万人,增长3.16%;年平均增加15.86万人,年平均增长0.62%。
200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为 2594.36万人。
二、城乡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78.03万人,占30.0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813.69万人,占69.98%。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01个百分点。
三、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333.18万人,占51.44%;女性为1258.54万人,占48.56%。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93,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下降1.66个百分点。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606.98万人,占23.42%;15-64岁的人口为1797.36万人,占69.3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87.38万人,占7.23%。
2007年甘肃省统计年鉴
185.70 141.58 195.63 195.72 185.47 193.95 176.46 256.48 210.54 240.06 72.90
111.51 105.18 114.25 111.06 111.50 112.50 109.50 120.70 114.00 112.90 136.80
272.17 280.82
115.87 123.11
14.87 12.12
9.64 18.26
18.62 17.93
99.1 99.5
99.9 101.7 103.06
101.2 101.3 102.63
26340 20122
53996 25639
53533 27241
139.54 84.37
203.24 135.38
(亿元)
Gansu Gross Product by Expenditure Approach (100 million yuan)
#
最终消费
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Government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Gross Capital Formation Gross Fixed Capital Formation Changes in Inventories
1933.98 308.06 838.56 787.36 1933.98 1217.63 893.15 324.48 916.96 874.52 42.44
2276.70 333.35 1043.19 900.16 2276.70 1387.87 990.76 397.11 1090.73 1027.78 62.95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5年省级预算和各地预算的通知-甘政发[2004]86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5年省级预算和各地预算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5年省级预算和各地预算的通知(甘政发[2004]8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陇南行署,省直各部门、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甘肃省预算审批监督条例》有关规定和《国务院关于编制2005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国发〔2004〕31号)要求,现就编制2005年省级预算和各地预算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2005年全省财政经济形势和编制预算的指导思想2005年,全省国民经济预计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效益逐步提高,经济结构不断改善,依法行政逐步推进,体制环境更加完善,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不牢固,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投资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矛盾比较突出。
初步分析,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
由于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较重,已定减收增支政策较多,2005年财政收支矛盾将比较突出。
从财政收入方面看,降低农业税税率以及开展取消农业税试点,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足额保证出口退税地方配套资金等收入政策的调整,将影响财政收入增长。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也会减少部分非税收入。
同时,财政收入在2004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也有一定难度。
从财政支出方面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和支持粮食生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支持就业再就业,支持“三农”、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偿还到期债务等,都需要增加财政支出。
2005-2009年甘肃省金融运行报告
2005年甘肃省金融运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内容摘要]2005年,甘肃省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运行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总量、投资、出口、消费、工业增加值等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工业强省”战略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工业生产继续较快增长,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发展为重点的老工业基地建设进展较快,投资较多,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甘肃省金融业保持稳健运行的态势: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平稳增长,贷款增长呈现总体回落、结构性变化趋势,金融改革稳步推进;证券市场平稳运行;保险市场稳步发展。
预计2006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但长期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很突出,历史包袱依然沉重,需要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合理增长,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目 录一、甘肃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4)(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平稳发展,金融改革有序进行 (4)(二)证券市场稳步发展 (6)(三)保险业发展速度加快 (7)(四)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7)(五)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8)二、经济运行情况 (9)(一)投资、外贸、消费三大需求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继续增加 (9)(二)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稳定增长,工业企业效益下滑,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 (10)(三)居民消费物价温和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回落,农资价格涨幅仍在高位运行 (11)(四)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平稳发展 (11)三、预测与展望 (12)附录: (13)(一)甘肃省经济金融大事记 (13)(二)甘肃省主要经济金融指标 (13)专 栏专栏1:甘肃省票据市场发展特点 (5)专栏2:甘肃省贷款增幅下降的原因分析 (8)表表1 2005年银行业机构情况 (4)表2 2005年金融机构票据业务量统计表 (5)表3 2005年金融机构票据贴现、转贴现利率表 (5)表4 2005年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 (6)表5 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表 (7)图图1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长变化 (4)图2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变化 (5)图3 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9)图4 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率 (9)图5 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率 (9)图6 年度进出口状况 (10)图7 年度财政收支状况 (10)图8 年度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率 (10)图9 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者价格变动趋势 (11)图10 商品房施工和销售变动趋势 (12)一、甘肃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2005年,甘肃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银行业存贷款继续增加,利率保持稳定,金融机构改革有序进行,证券、保险市场平稳运行,货币市场交易量下降,金融生态建设步伐加快。
2004年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统计局•【公布日期】2005.03.10•【字号】•【施行日期】2005.03.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4年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统计局2005年3月10日)2004年,全省上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继续深化改革,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经济指标达到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提前一年实现 "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宏观预期目标。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5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1.40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758.18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519.35亿元,增长11.0%,其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65.26亿元,增长2.0%,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58.92亿元,增长9.1%,房地产业增加值38.04亿元,增长9.5%。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5970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2004年末,全省从业人员1520.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6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39.27万人,增加6.56万人。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04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与上年末持平。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全年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为215.40亿元,比上年增长21.57%。
全省一般预算收入为103.99亿元,增长18.63%。
其中:增值税21.61亿元,增长19.22%;营业税26.98亿元,增长12.08%;企业所得税6.24亿元,增长17.56%;个人所得税4.30亿元,增长17.03%。
消费领域价格平稳上升,结构性特征较为突出。
2005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1
2005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5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统计局2006年3月)2005年,全省上下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战略举措,全省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92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0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836.5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791.59亿元,增长12.8%,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73.45亿元,增长11.0%,房地产业增加值63.78亿元,增长7.8%。
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7.1%、51.4%和41.5%,第二、三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7341元。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
我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15.6:43.4:41.0,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持平。
就业形势有所好转。
200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从业人员1391.36万人,其中:农村1027.29万人,城镇364.07万人。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31万人实现了再就业,比上年增长23.58%。
兰州市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兰州市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作者:胡蝶黎聪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09期[摘要]根据兰州市耕地面积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法,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2004~2015年来兰州市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以及选取的9个驱动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耕地面积从2004年到2015年减少了6.2×103hm2,主要是受到经济、农业以及人口因素的影响,今后应明确耕地资源的现状,提高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主成分分析法;兰州市[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识码]A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
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面积一半。
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年内净减少6.6万hm2。
由于人口增长,在1961~2008年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50.6%。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2010年10月发表的《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将降至0.151hm2。
针对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学者们致力于从不同角度探讨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卢艳等学者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1986~2007年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得出城市人口、第二产业总产值、乡镇企业增加值为当时耕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力。
黄小波等针对湖南省永州市1996~2005年耕地数量变化进行驱动力分析。
研究认为,国内学者主要结合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针对不同地区的耕地面积变化及其空间差异进行定量化研究。
本文对兰州市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提出合理利用、规划耕地的政策,这对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及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兰州市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甘肃省中部,全市土地面积为139995.3万hm2。
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目录
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目录编者说明编委会和编辑出版人员最新资料图书简目第一章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简要说明1-1 全国行政区划(2004年底)1-2 自然状况1-3 自然资源1-4 土地状况1-5 主要山脉基本情况1-6 主要河流基本情况1-7 河流流域面积1-8 内陆水域面积1-9 湖泊面积1-10 海区海域及渔场面积1-11 浅海滩涂海湾可养殖面积1-12 主要矿产基础储量1-13 各地区主要能源、黑色金属矿产基础储量(2004年)1-14 各地区主要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基础储量(2004年)1-15 主要城市平均气温(2004年)1-16 主要城市平均相对湿度(2004年)1-17 主要城市降水量(2004年)1-18 主要城市日照时数(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二章综合简要说明2-1 各部门机构数2-2 平均每天主要社会经济活动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2-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2-6 人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2-7 西部12省(区、市)和东北3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4年)2-8 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2-9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2004年)2-10 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地区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三章国民经济核算简要说明3-1 国内生产总值3-2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3-3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3-4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3-5 第三产业增加值3-6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3-7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3-8 三次产业贡献率3-9 三次产业拉动率3-10 地区生产总值和指数3-11 地区生产总值(2004年)3-12 地区生产总值项目结构(2003年)3-13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3-14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3-15 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2004年)3-16 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2004年)3-17 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2004年)3-18 居民消费水平3-19 2000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间使用部分)3-20 2000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最终使用部分)3-21 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2000年)3-22 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2000年)3-23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2002年)3-24 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2002年)3-25 国际收支平衡表(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四章人口简要说明4-1 人口数及构成4-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4-3 各地区总人口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4年)4-4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4-5 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04年)4-7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户规模(2004年)4-8 各地区分性别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004年)4-9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004年)4-10 各地区按性别和婚姻状况分的人口(2004年)4-11 各地区按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分的人口(2004年)4-12 各地区按性别分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2004年)4-13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004年)4-14 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3年11月1日至2004年10月31日)4-15 全国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004年)4-16 全国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生活能否自理的人口(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五章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简要说明5-1 就业基本情况5-2 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5-3 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2004年底)5-4 按城乡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5-5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年底数)5-6 按行业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5-7 按行业分职工人数(年底数)5-8 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人数(年底数)5-9 按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分职工人数(2004年底)5-10 按行业分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年底数)5-11 各地区按行业分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年底数)5-12 按行业分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年底数)5-13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年底数)5-14 各地区按行业分其他单位职工人数(2004年底)5-15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年底数)5-16 分地区分行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2004年底)5-17 分地区分行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2004年底)5-18 各地区私营企业就业人数(2004年底)5-19 各地区个体就业人数(2004年底)5-20 职工工资总额和指数5-21 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5-22 按行业分职工工资总额5-23 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工资总额5-24 按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5-25 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5-26 按细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2004年)5-27 按行业分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5-28 各地区按行业分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5-29 按行业分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5-30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5-31 按行业分其他单位职工平均工资5-32 各地区按行业分其他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年底数)5-33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其他单位职工平均工资5-34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就业人数和劳动报酬(2004年)5-35 各地区职业介绍工作情况(2004年)5-36 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及失业率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六章固定资产投资简要说明6-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 按资金来源和构成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 按城乡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 各地区按经济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6-5 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6-6 各地区全社会住宅投资6-7 各地区按主要行业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 各地区全社会建设总规模6-9 各地区全社会施工、竣工房屋面积6-10 按资金来源和隶属关系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1 按构成和建设性质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2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建总规模6-13 按行业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建总规模(2004年)6-14 按行业、构成、隶属关系和注册类型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6-15 按行业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6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7 城镇投资各行业资金来源和新增固定资产6-18 各地区按项目规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9 各地区城镇能源工业投资6-20 城镇房屋建筑面积6-21 按行业分城镇新增固定资产6-22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新增固定资产6-23 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投产项目个数6-24 城镇新增固定资产及交付使用率6-25 按行业分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投产项目个数(2004年)6-26 城镇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6-27 城镇主要产品建设规模(2004年)6-28 城镇和工矿区个人建房6-29 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6-30 房地产开发主要指标6-31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土地开发及其购置6-32 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完成额6-33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资金来源6-34 房地产开发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6-35 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新开工房屋面积6-36 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面积6-37 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额6-38 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6-39 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开发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04年)6-40 在建大型项目基本情况(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七章能源简要说明7-1 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7-2 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7-3 综合能源平衡表7-4 石油平衡表7-5 煤炭平衡表7-6 电力平衡表7-7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7-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7-9 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2003年)7-10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7-11 平均每天能源消费量7-12 生活能源消费量7-13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7-14 各地区电力消费量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八章财政简要说明8-1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8-2 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8-3 各项税收8-4 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8-5 国家财政按功能性质分类的支出8-6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8-7 国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8-8 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8-9 政策性补贴支出8-10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8-11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8-12 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收入项目(2004年)8-13 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支出项目(2004年)8-14 各地区财政收入(2004年)8-15 各地区财政支出(2004年)8-16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收入8-17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支出8-18 中央和地方预算外资金收支及比重8-19 国家财政债务发行情况8-20 国家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支出8-21 外债余额8-22 外债风险指标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九章价格指数简要说明9-1 各种价格指数9-2 各种价格定基指数9-3 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4年)9-4 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2004年)9-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6 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4年)9-7 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9-8 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类指数(2004年)9-9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9-10 各地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11 按行业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12 工业品出厂价格分类指数9-1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9-14 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9-15 房地产价格指数9-16 全国和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指数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章人民生活简要说明10-1 人民生活基本情况10-2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10-3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10-4 各地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10-5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0-6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2004年)10-7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4年)10-8 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0-9 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10-10 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10-1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商品数量10-12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10-13 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商品数量(2004年)10-14 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4年)10-15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2004年)10-16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4年)10-17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4年底)10-18 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0-19 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10-20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10-21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10-22 各地区按来源分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2004年)10-23 按收入等级分农户家庭基本情况(2004年)10-24 按收入等级分农户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4年)10-2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10-26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4年)10-27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2004年)10-28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2004年)10-29 全国和西部12省(区、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10-30 全国和西部12省(区、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10-31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4年底)10-32 城乡新建住宅面积和居民住房情况10-33 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10-34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一章城市概况简要说明11-1 全国城市数(2004年)11-2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经济指标(2004年)11-3 城市公用事业基本情况11-4 各地区城市建设情况(2004年)11-5 各地区城市供水情况(2004年)11-6 各地区城市燃气情况(2004年)11-7 各地区城市集中供热情况(2004年)11-8 各地区城市市政设施(2004年)11-9 各地区城市公共交通情况(2004年)11-10 各地区城市园林和绿地(2004年)11-11 各地区城市环境卫生情况(2004年)11-12 各地区城市设施水平(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二章环境保护简要说明12-1 环境保护基本情况12-2 水资源情况12-3 供水用水情况12-4 各地区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2004年)12-5 工业按行业分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2004年)12-6 全海域海水水质评价结果(2004年)12-7 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标(2004年)12-8 工业按行业分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2004年)12-9 各地区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2004年)12-10 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利用情况(2004年)12-11 按行业分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利用情况(2004年)12-12 各地区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和处理情况(2004年)12-13 主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情况(2004年)12-14 国控主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情况(2004年)12-15 各地区土地利用情况(2004年)12-16 各地区森林资源情况12-17 造林面积12-18 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面积12-19 各地区湿地面积12-20 红树林各地类面积12-21 各地区自然保护基本情况(2004年)12-22 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12-23 森林火灾情况12-24 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12-25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情况12-26 地震灾害情况12-27 主要海洋灾害情况(2004年)12-28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12-29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12-30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完成情况12-31 林业系统营林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12-32 林业系统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三章农业简要说明13-1 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基本情况13-2 主要农牧渔业生产情况13-3 农村基层组织情况13-4 乡村从业人员(年底数)13-5 各地区耕地面积13-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指数13-7 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年底数)13-8 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水电站及用电量13-9 农村水电建设和发电量13-10 灌溉、水库和除涝、治水、治碱情况13-11 各地区水利设施和除涝、治碱面积(2004年)13-12 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年底数)13-13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年底数)13-14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情况(2004年底)13-15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16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13-17 主要农产品产量13-18 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13-19 主要林产品产量13-20 牲畜饲养情况13-21 畜产品产量13-22 水产品产量13-23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13-24 平均每一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主要农产品生产量13-2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农产品13-26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畜产品及水产品13-27 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13-28 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13-29 国营农场基本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四章工业简要说明14-1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14-2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增长速度14-3 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4年)14-4 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4年)14-5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14-6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14-7 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4年)14-8 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4年)14-9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14-10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14-11 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4年)14-12 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4年)14-13 “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14-14 “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14-15 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4年)14-16 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4年)14-17 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14-18 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14-1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4-20 工业产品产量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五章建筑业简要说明15-1 建筑业企业概况15-2 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15-3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4年)15-4 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15-5 各地区建筑业增加值15-6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15-7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15-8 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15-9 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2004年)15-10 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2004年)15-11 建筑业房屋建筑面积15-12 勘察设计机构和人员数(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六章运输和邮电简要说明16-1 各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职工人数(2004年底)16-2 交通运输业基本情况16-3 各地区运输线路长度(2004年底)16-4 运输线路长度16-5 运输线路质量16-6 客运量16-7 旅客周转量16-8 货运量16-9 货物周转量16-10 旅客运输平均运距16-11 货物运输平均运距16-12 各地区客运量(2004年)16-13 各地区旅客周转量(2004年)16-14 各地区货运量(2004年)16-15 各地区货物周转量(2004年)16-16 国家营业铁路基本情况16-17 铁路机车拥有量16-18 国家铁路客、货车拥有量16-19 国家铁路运输固定资产16-20 按货类分国家铁路货物运输量16-21 铁路主要干线客货运输量(2004年)16-22 铁路主要车站旅客发送量16-23 铁路主要车站货物发送量16-24 国家铁路运输主要财务指标16-25 国家铁路运输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6-26 民用汽车拥有量16-27 私人汽车拥有量16-28 新注册民用汽车数量16-29 公路运输汽车拥有量16-30 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16-31 私人运输船舶拥有量16-32 沿海主要港口分货类吞吐量16-33 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16-34 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2004年底)16-35 内河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2004年底)16-36 民用航空航线及飞机架数16-37 民用航空运输量及通用飞行时间16-38 输油(气)管道长度和运输量(2004年底)16-39 邮电业务基本情况16-40 邮电业务量16-41 邮政局所数及邮递线路(年底数)16-42 电信主要通信能力(年底数)16-43 邮电通信服务水平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七章国内贸易简要说明17-1 国内贸易基本情况17-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商品分类销售额17-4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数量17-5 按业态分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17-6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17-7 分地区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17-8 按业态分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基本情况17-9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基本情况17-10 分地区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基本情况17-11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2004年)17-12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摊位分类情况(2004年)17-13 各地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八章对外经济贸易简要说明18-1 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情况18-2 人民币对主要外币年平均汇价(中间价)18-3 进出口贸易总额18-4 海关历年出口商品分类金额18-5 海关历年进口商品分类金额18-6 海关进出口商品分类金额18-7 我国同各国(地区)海关进出口总额18-8 海关出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18-9 海关进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18-10 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商品进出口总额18-11 各地区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商品进出口总额18-12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商品进出口总额18-13 利用外资概况18-14 按方式分外商投资额18-15 按国别(地区)分实际外商投资额18-16 按地区分实际外商投资额18-17 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2004年)18-18 按行业分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情况(2004年)18-19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情况18-20 按行业分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18-21 对外经济合作18-22 按国别(地区)分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九章旅游简要说明19-1 旅游事业发展情况19-2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及构成19-3 按性别、年龄和事由分外国入境旅游人数19-4 按国别分外国入境旅游人数19-5 各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9-6 各地区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9-7 国内旅游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二十章金融业简要说明20-1 银行系统机构、人员数(2004年底)20-2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来源)20-3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运用)20-4 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0-5 金融机构现金支出20-6 金融机构现金投放与回笼20-7 国家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年底余额)20-8 货币供应量(年底余额)20-9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20-10 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利率20-11 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利率20-12 黄金和外汇储备20-13 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年底余额)20-14 外资银行资产负债表(年底余额)20-15 国内有价证券分类发行情况(2004年)20-16 证券市场基本情况20-17 上市公司数量20-18 股票发行量和筹资额20-19 股票交易情况20-20 保险系统机构、人员数(2004年底)20-21 保险公司业务经济技术指标(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二十一章教育和科技简要说明21-1 学校、教职工和专任教师情况(2004年)21-2 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2004年)21-3 各级各类学校数21-4 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21-5 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21-6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21-7 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21-8 研究生和留学生数21-9 分学科研究生情况(2004年)21-10 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2004年)21-11 普通高等学校(机构)学生数(2004年)21-12 成人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2004年)21-13 普通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2004年)21-14 网络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2004年)21-15 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2004年)21-16 中等职业学校(机构)学生分科类情况(总计)(2004年)21-17 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基本情况(2004年)21-18 普通高中学校和学生情况(2004年)21-19 普通初中学校和学生情况(2004年)21-20 职业初中学校和学生情况(2004年)21-21 普通小学学校和学生情况(2004年)21-22 技工学校数和学生数21-23 各类技工学校情况(2004年)21-24 各级普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和学龄儿童入学率21-25 各地区普通高校基本情况(2004年)21-26 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2004年)21-27 各地区普通高中基本情况(2004年)21-28 各地区普通初中基本情况(2004年)21-29 各地区职业初中基本情况(2004年)21-30 各地区普通小学基本情况(2004年)21-31 各地区特殊教育基本情况(2004年)21-32 各级普通学校生师比(2004年)21-33 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2004年)21-34 各地区教育经费情况21-35 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情况(2003年)21-36 科技活动基本情况21-37 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基本情况21-38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21-39 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情况21-40 高技术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情况(2004年)21-41 高技术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情况(2004年)21-42 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21-43 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21-44 国内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按地区分布(2004年)21-45 按国别(地区)分国外专利申请受理数及授权数(2004年)21-46 按国际标准分类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21-47 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4年)21-48 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21-49 各地区测绘部门生产完成情况(2004年)21-50 各地区测绘资料提供情况(2004年)21-51 各地区气象台站数和卫星云图接收、使用情况(2004年)21-52 各地区农业气象业务站点数(2004年)21-53 各地区地震监测情况(2004年)21-54 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情况21-55 各地区产品质量情况(2004年)21-56 全国产品、商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2004年)21-57 各地区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情况(2004年)21-58 中国科协系统科技活动情况(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二十二章文化、体育和卫生简要说明22-1 文化、文物事业机构、人员数(2004年)22-2 文化、文物事业单位数22-3 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情况(2004年)22-4 艺术表演团体收支情况(2004年)22-5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2004年)22-6 公共图书馆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2004年)22-7 博物馆、文物机构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2004年)22-8 摄制电影片产量22-9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22-10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间22-11 广播、电视宣传基本情况(2004年)22-12 图书出版分类构成情况(2004年)22-13 各地区少年儿童读物类图书和课本出版情况(2004年)22-14 课本出版情况(2004年)22-15 各地区录像制品出版情况(2004年)22-16 各地区录音制品出版情况(2004年)22-17 档案馆机构和人员情况22-18 国家综合档案馆基本情况22-19 我国与外国体育活动交往情况22-20 群众体育活动情况22-21 体委系统职工人数(2004年)22-22 运动员分项创世界纪录情况(2004年)22-23 运动员获世界冠军情况22-24 卫生机构数22-25 卫生机构人员数22-26 卫生机构床位数22-27 按市县分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22-28 医院、卫生院平均每院床位和人员数22-29 各地区卫生机构、床位数(2004年)。
甘肃省城市旅游效率发展态势研究——基于2005-2012年甘肃省14个市州
影响到甘肃省 旅游 效 率 的计算 结果 ,因此选 取 2 0 0 5— 2 0 1 2年的数据 进行 研究 。采用 数据 均来 源 于 《 甘 肃 省
2 0 0 6— 2 0 1 2年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 ,从 时间维度 对其 发展态势进行研究 ,以期能为实现甘肃旅 游业 的快 速高
效 健 康 发 展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对 打 造 “ 丝绸之 路经 济带 ”
城市旅游 效率 是指 相 对 于 同期 同类 型其 他所 有 城 市 ,某一城市 的产 出相对 于投 入 的大小 。运 用 D E A对 城市旅游 效 率 进 行 测 度 ,实 质 就 是 将 城 市 作 为 实 际 D MU,通过达到 P a r e t 0 最优 ,寻找包 含所有城 市旅游生 产集 的最 小 凸锥 ,该 凸锥 的边 界就 是生 产 的最 佳前 沿 面 ,把所有城市旅游生产可能性集 同这个最佳前 沿面进 行 比较 ,最 终 得 到 各 自效 率 的 测 度 。本 研 究 采 用
经过 六 年 的发 展 ,甘 肃 7 1 . 4 3 % 的 市 州旅 游 效 率 到 2 0 1 2年 呈 现 上 升 趋 势 ;根 据 旅 游 效 率 的 大 小 和 变化 将 旅 游 效 率 演 进 模 式 分 为盘 旋 式 、爬 升 式 、稳 定 式 和跳 跃 式 ,5 7 . 1 4 % 的城 市 属 于 盘 旋 式 。
具 有 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
发展年鉴》 《 中国区域经 济统计 年鉴》 和 各城市 国 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3 甘肃 省城 市旅 游效 率及 发展 态势
3 . 1 城 市 旅 游 效 率 的 空 间 分 布
2 研 究方法 及指 标数 据
概况甘肃统计年鉴2005
概况甘肃统计年鉴2005甘肃概况【行政区划】甘肃省共设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武威、庆阳、平凉、张掖、酒泉、定西、陇南12个地级市,临夏、甘南2个自治州;共有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8个市辖区。
【地理地貌】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
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
南疆的“纤秀”,北国的“粗犷”,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
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
这里有苍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丰富的石油、煤炭,也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
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造就了多少天险夜渡,雄关要塞,峪口大峡。
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的水轮,把无穷无尽的动力和光明,奉送给这块土地,焕发它新的青春,改变着它昔日的贫困。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
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
免费统计年鉴下载地址大全
免费统计年鉴下载地址大全作者:魏刚来源:时间:2010-12-22 阅读:185次几百个免费统计年鉴下载地址,需要更多的统计数据请访问:/bbs/X_AdvCom_Get.asp?UserID=20559安徽统计年鉴1999-2003: /tjnj/njindex.htm济南统计年鉴2002-2005:/20050808/column/677.htm江苏统计年鉴2000-2005:/sjzl/tjnj/index.htm国家统计局,可查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4年数据,2003年为PDF格式,可直接下载。
还有大量的地方年度统计公报数据:/tjsj/ndsj/index.htm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PDF格式:/tjsj/ndsj/yearbook2003_c.rar中国及甘肃统计年鉴2001-2005:/ziliao/shuju/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0-2004:/gb/zwxx/node_5435.htm宁波统计年鉴2003-2005: /tjnj/2004njbg.htm北京统计年鉴1996-2004:/xxcx/ndxl/ndxl-204.htm南海市统计年鉴1997-2002: /manage/tongji.asp泉州市.石狮市统计年鉴: /sj.asp?fg_id=6/sj.asp?fg_id=4六安市统计年鉴2000-2004: http://61.241.136.75:8080/nj/2004/index.htm大量统计数据(详细目录见最后的介绍):http://202.112.92.69/resource.htm中国科技统计数据1998-2005:/sjkl/kjtjdt/index.htm=========================================大量免费统计年鉴,只要注册就可以下载:/forum/content/209_209535_1.htm 《安徽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12.htm《安徽统计年鉴2003》/forum/content/209_209535_9.htm《安徽统计年鉴2005》光盘版/forum/content/209_209535_4.htm《巴基斯坦经济概览2003~2004》/forum/content/209_209535_13.htm《北京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3.htm《北京统计年鉴2002》/forum/content/209_209535_3.htm《北京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8.htm《重庆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2.htm《重庆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1.htm《福建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1.htm《福建统计年鉴2002》/forum/content/209_209535_12.htm《福建统计年鉴2003》/forum/content/209_209535_11.htm《甘肃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8.htm《丹麦统计年鉴2004》/forum/content/209_209535_13.htm《国际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12.htm《国际统计年鉴2003》/forum/content/209_209535_12.htm《国际统计年鉴2004》/forum/content/209_209535_11.htm《广东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1.htm《广西统计年鉴2004》/forum/content/209_209535_11.htm《贵州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1.htm《海南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1.htm《河北2004统计提要》/forum/content/209_209535_17.htm《河南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1.htm《黑龙江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1.htm《黑龙江城市统计年鉴2004》/forum/content/209_209535_23.htm 《湖北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3.htm《湖南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23.htm《湖南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23.htm《辽宁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4.htm《辽宁统计年鉴2002》/forum/content/209_209535_8.htm《辽宁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1.htm《江苏统计年鉴2000》/forum/content/209_209535_9.htm《江苏统计年鉴2004》/forum/content/209_209535_5.htm《江苏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5.htm《江西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1.htm《美国纽约统计年鉴2004》/forum/content/209_209535_13.htm《美国统计摘编2004~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3.htm 《宁夏统计年鉴2004》/forum/content/209_209535_11.htm《欧洲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0.htm《日本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3.htm《瑞典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0.htm《山西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5.htm《山西统计年鉴2004》/forum/content/209_209535_11.htm《山东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1.htm《上海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2.htm《上海统计年鉴2003》/forum/content/209_209535_9.htm《上海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2.htm《上海人口与计划生育年鉴2000》/forum/content/209_209535_9.htm 《陕西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2.htm《陕西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7.htm《四川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3.htm《四川统计年鉴2004》/forum/content/209_209535_16.htm《四川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2.htm《天津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2.htm《新加坡经济概览2004》/forum/content/209_209535_13.htm《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forum/content/209_209535_11.htm 《英国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0.htm《印度经济概览2004~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13.htm 《云南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1.htm《浙江省统计年鉴2002》/forum/content/209_209535_2.htm《浙江省统计年鉴2005》光盘版/forum/content/209_209535_4.htm《中国统计年鉴2002》/forum/content/209_209535_10.htm《中国统计年鉴2003》/forum/content/209_209535_4.htm《中国统计年鉴2004》/forum/content/209_209535_6.htm《中国统计年鉴2005》/forum/content/209_209535_7.htm《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forum/content/209_209535_12.htm《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4.htm《中国西部统计年鉴2001》/forum/content/209_209535_4.htm2005年年鉴:/bbs/read.php?tid-31985.html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 /bbs/read.php?tid-29856-fpage-4.html 中国开发区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407-fpage-2.html浙江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373-fpage-5.html河北统计年鉴2004 /bbs/read.php?tid-31261-fpage-4.html吉林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261-fpage-4.html内蒙古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261-fpage-4.html甘肃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261-fpage-4.html湖南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261-fpage-4.html北京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261-fpage-4.html西藏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261-fpage-4.html台湾统计年鉴2004 /bbs/read.php?tid-31261-fpage-4.html济南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261-fpage-4.html上海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261-fpage-4.html四川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336.html青海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333-fpage-2.html新疆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335-fpage-5.html宁夏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331-fpage-5.html陕西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294-fpage-5.html辽宁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176-fpage-6.html黑龙江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173-fpage-6.html广西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170-fpage-6.html安徽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1168-fpage-6.html江苏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0381-fpage-6.html浙江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hp?tid-30541-fpage-7.html福建统计年鉴2001-2005 /bbs/read.php?tid-25166-fpage-5.html 上海统计年鉴2003 /bbs/read.php?tid-31291-fpage-5.html中国西部统计年鉴2001 /bbs/read.php?tid-31165-fpage-6.html上海统计年鉴2000-2005 /bbs/read.php?tid-27694-keyword-.html 江苏统计年鉴2004 /bbs/read.p ... d-%C4%EA%BC%F8.html河南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 ... d-%C4%EA%BC%F8.html河南统计年鉴2004 /bbs/read.p ... d-%C4%EA%BC%F8.html河南统计年鉴2003 /bbs/read.p ... d-%C4%EA%BC%F8.html河南统计年鉴2002 /bbs/read.p ... d-%C4%EA%BC%F8.html河南统计年鉴2001 /bbs/read.p ... d-%C4%EA%BC%F8.html河南统计年鉴2000 /bbs/read.p ... d-%C4%EA%BC%F8.html武汉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 ... d-%C4%EA%BC%F8.html 江西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 ... d-%C4%EA%BC%F8.html 重庆统计年鉴2005 /bbs/read.p ... d-%C4%EA%BC%F8.html。
交通、通信 甘肃统计年鉴2005
交通通信交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4.1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3%,比上年增长28.89%。
其中,重点公路建设完成投资68.14亿元,国省道路网改造及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0.89亿元,国边防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16亿元,主枢纽及站场建设完成投资3.63亿元,水运建设完成投资0.35亿元。
全年开工建设二级以上公路58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公里,一级公路247公里,二级公路293公里;建成二级以上公路7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4公里,一级公路36公里,二级公路365公里。
建成县际公路12条1054公里;建成农村公路10369公里,其中通乡等级公路1719公里,通乡、通村油路1908公里,通村农二级公路6742公里。
兰州至海石湾、兰州至临洮、永昌至山丹、山丹至临泽、罗汉洞至长庆桥、合作至郎木寺6条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甘青两省省会实现高速公路连通,兰州的5个出口全部实现了高速化。
刘寨柯至白银、树屏至徐家磨、临泽至清水、清水至嘉峪关4条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部分进入路面施工阶段。
武威过境段、嘉峪关至安西、安西至敦煌、临夏至合作、华亭至庄浪5条高等级公路按计划开工建设。
平凉罗汉洞至定西高速公路项目工可报告已由国家发改委批复;天水至宝鸡高速公路项目工可报告已由交通部批复行业审查意见,待国家发改委批复;临洮至罐子沟、天水至定西、敦煌至当金山、徐家磨至古浪等项目正在抓紧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
同时,全面启动了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续建的2条国扶县连接国道公路完成收尾工作。
43条县际公路已累计开工39条,其中建成18条。
天水北道至贾家河等一批地方融资自建项目建成通车。
对2条收费公路进行了大中修改造。
客货运输站场有续建项目20个,新开工项目21个,建成13个。
续建的黄河白银四龙至龙湾段航运工程、黄河刘家峡库区航运工程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并实施了一批小码头建设项目。
大事记 甘肃统计年鉴2005
大事记一月5日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
省委书记苏荣强调,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加快甘肃发展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5~6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在兰州召开。
会议通过了甘肃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通过了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议稿)、省人大常委会2004年工作要点;通过了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议程(草案);通过了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列席范围;通过了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办法(草案);通过了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民族侨务等六个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人选表决办法(草案);通过了关于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草案);通过了关于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名单(草案);通过了关于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大会执行主席分组名单(草案);通过了关于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议案审查委员会名单(草案);通过了关于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名单(草案);通过了关于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副秘书长名单(草案);通过了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民族侨务、内务司法、财政经济、农业与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资源保护六个委员会组成人员人选名单(草案);通过了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关于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书面报告;通过了人事任免事项;通过了关于接受宋照肃辞去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职务的请求的决定。
7日省委在兰州召开副省级以上领导干部大会,省委书记苏荣主持会议。
中纪委、中组部巡视组通报了在甘肃开展巡视工作情况。
8~12日政协甘肃省九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兰州召开。
会议通过了政协甘肃省九届二次会议政治决议;通过了政协甘肃省九届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了政协甘肃省九届二次会议关于政协甘肃省九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通过了政协甘肃省九届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甘肃省九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嘉峪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嘉峪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嘉峪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嘉峪关市统计局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经济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加快发展主题,坚定不移地实施“两个率先”和“五城三高”战略,继续深化改革,大力招商引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亿元,增长11.9 %;第二产业增加值64.13亿元,增长16.81%;第三产业增加值16.02亿元,增长14.1%。
人均GDP达到44686元(折合5537美元),比上年增长23.1%。
价格水平温和上涨。
嘉峪关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7%,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为100.2 %,衣着价格指数为103.9%,烟酒及用品价格指数为95.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指数为100.6%,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为102.7 %,交通和通讯价格指数为99.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为108.4 %,居住价格指数为106.8%。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48%。
财政收支形势良好。
2005年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5.4亿元,比上年增长8.08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3%。
其中,增值税0.85亿元,增长14.27%;营业税0.98亿元,增长36.48%;企业所得税0.33亿元,增长11.34%;个人所得税1032万元,增长65.23%。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2005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任务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2005年经济体制改革
工作任务分解表的通知
【法规类别】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发文字号】甘政办发[2005]39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5.04.06
【实施日期】2005.04.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
2005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任务分解表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5]39号2005年4月6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甘肃省2005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任务分解表》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各项改革工作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密切合作,认真组织实施。
中小企业促进法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概况【行政区划】甘肃省共设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武威、庆阳、平凉、张掖、酒泉、定西、陇南12个地级市,临夏、甘南2个自治州;共有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8个市辖区。
【地理地貌】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
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
南疆的“纤秀”,北国的“粗犷”,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
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
这里有苍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丰富的石油、煤炭,也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
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造就了多少天险夜渡,雄关要塞,峪口大峡。
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的水轮,把无穷无尽的动力和光明,奉送给这块土地,焕发它新的青春,改变着它昔日的贫困。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
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
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
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
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
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
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面。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人们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地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一块块山间平原,是难以耕作之地,人烟虽然稀少,却能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最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其次诸如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
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气候情况】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
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
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
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
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
只有140天。
【土地资源】土地:甘肃的土地资源丰富。
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据国务院勘界结果为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
据甘肃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情况统计,截至2002年10月31日,我省耕地4.88万平方公里;园地0.19万平方公里;林地4.8万平方公里;牧草地14.18万平方公里。
土地类型:根据土地的综合特点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交互作用,甘肃省土地可分为七个类型。
(1)陇南山地南部湿润北亚热带;(2)陇南山地北部湿润、半湿润暖温带;(3)陇中黄土高原;(4)甘南高原;(5)祁连山、阿尔金山;(6)河西温带干旱荒漠;(7)河西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
土壤:全省共有40多种土壤类型。
如黄褐土、灰褐土、黑垆土、灰钙土、黄绵土、棕壤土、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棕钙土、黑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盐山、灌耕土、风沙土、沼泽土、草甸土、潮土等。
【植物资源】森林资源: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据第五次全省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省林业用地面积802.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9.9%,远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12%的水平。
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
林区分布。
甘肃主要林区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康南、关山、大夏河、西秦岭、马衔山10大片。
森林蓄积量:全省活立木蓄积1.993亿立方米。
其中:天然林蓄积1.628亿立方米,人工林蓄积1439.1万立方米,疏林蓄积435.77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505.67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1272.38万立方米。
草场(地)资源:甘肃草场有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三种。
其中:天然草场。
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地、西秦岭、马衔山、哈思山、关山等地,这些地方海拔一般在2400-4200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特别是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年均降雨量多数地区大于400毫米,唯祁连山西部渐减至200-300毫米。
主要野生植物资源:甘肃境内野生植物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主要资源7大类:①油料植物有100多种,如文冠果(木瓜)、苍耳、沙蒿、水柏、野核桃、油桐等。
②纤维和造纸原料植物约近百种,如罗布麻、浪麻、龙须草、马莲、芨芨草等。
③淀粉及酿造类植物20多种,如橡子、沙枣、蕨根、魔芋、沙米、土茯等。
④野生化工原料及检皮类有20多种,如检皮栎、五倍子、槐、猫屎瓜等。
⑤野生果类100多种,如中华猕猴桃、樱桃、山葡萄、枇杷、板栗、沙棘等。
⑥野生药材951种,有大黄、当归、甘草、红黄芪、锁阳、肉苁蓉、天麻等。
⑦特种食用植物10多种,其中比较名贵的野生植物有发菜、蕨菜、木耳、蕨麻、黄花菜、地软、羊肚、蘑菇、鹿角等。
【中药材资源】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
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包括野生),居全国第二位。
目前经营的主要药材有450种,如当归、大黄、党参、甘草、红芪、黄芪、红花、贝母、天麻、杜仲、灵芝、羌活、冬虫草等,特别是"岷当"、"纹党"产量大、质量好,是闻名中外的出口药材。
据调查,全省中作为药用的动、植物及矿产物中药材约1080种,其中药用植物951种、动物87种、矿物34种、加工类药8种;先后引入生地、人参、黄连、山芋肉、元胡、伊贝等外地药材多种,有计划的扩大了药材栽培面积,并在甘肃的文县建立了香獐自然保护区、在肃南县办起了养鹿场。
【动物资源】主要畜种禽种:甘肃养殖的牲畜主要有马、驴、骡、牛、羊、骆驼等。
甘肃养马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100多年的汉武帝时期,西北边境设有官马场36处。
民间养马亦较繁盛。
自汉至今,一直是我国养马业的重地。
建国后,还先后引进和改良了阿尔登、整顿河、卡拉巴依马等品种,养马、驴、牛等得到了发展。
禽种,除对静宁鸡、太平鸡、临洮鸡等杂交改良外,现主要有来航鸡、澳洲黑、芦花洛克、洛岛红、科尼什、新汉、狼山鸡等优良品种。
水禽有北京鸭、麻鸭、中国白鹅、灰鹅和狮头鹅等品种。
野生动物资源:甘肃境内共有野生动物650多种。
其中: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57种;鸟类441种,哺乳动物137种。
这些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康县、成县、天水、两当等地。
文县让水河、丹堡一带,已列为全国第十三号自然保护区,出产大熊猫、金丝猴、麝、猞猁、扫雪等世界珍贵动物,并对梅花鹿、马鹿、麝进行人工饲养。
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其中属一类的24种,二类保护24种,三类保护的4011种。
【矿产资源】甘肃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分之一,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
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不但种类繁多、类型多样,而且组分复杂、规模各异,远景可观。
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56种,占全国已知矿种的91%。
甘肃省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1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34种、非金属矿产37种。
已知各类矿床、矿点、矿化点约3500余处,其中,探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矿产地606处,矿区数795个。
甘肃省在全国排序居第一位的矿产有11种,前五位的有29种,前十位的有53种。
已开采利用的矿产66种。
【水利资源】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
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它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个水系。
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415.8亿立方米,其中,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条。
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条。
该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
但流域内绝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长江水系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冬季不封冻,河道坡降大,且多峡谷,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内陆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个水系,有15条,年总地表径流量174.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
河流大部源头出于祁连山,北流和西流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戈壁之中。
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游河谷浅,水量小,河床多变等特点,但水量较稳定,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民族】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2004年底,总人口为2618.78万人,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219.9万人。
在少数民族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6个民族,此外还有38个少数民族成份。
东乡、裕固、保安为3个特有少数民族。
从分布情况来看,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裕固、蒙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
全省87个县、市、区中,除少数民族聚居的21个县、市外,其余66个县、市、区中均有散居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