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鲁教版必修1)
1.1地球的宇宙环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1.1地球的宇宙环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5d8692a4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e.png)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地观测等,解决问题并总结成果。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问题解决过程和成果,促进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地理探究任务。
2.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如模拟月球探险、地球磁场探测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维,激发创意,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注重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提升小组合作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地球宇宙环境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全面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3.关注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问题导向激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如何?”、“地球与月球有哪些相互关系?”等,激发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导向,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提高实践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2.作业反馈: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3.作业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五、案例亮点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e5e7ce933d4b14e84246817.png)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1.宇宙的含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宇宙的特征(1)物质性——天体:①含义: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例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
②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2)运动性——天体系统: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其关系如下图: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150亿光年。
[温馨提示](1)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2)总星系不等于宇宙,它是我们目前已知的宇宙范围。
二、太阳1.太阳系示意图图中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2.太阳辐射(1)能量来源:核心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2)对地球的影响:①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②人类的新能源。
3.太阳活动(1)概念: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变化,有时甚至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日冕层、B色球层和C光球层。
(3)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C层的为黑子,B层的为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
(4)对地球的影响:①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影响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现象。
③产生极光现象。
④使地球上气候异常的概率增大。
[温馨提示]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天文观测仪器时才能看到。
三、地球1.普通性(1)从运动特征看,与其他七大行星相似。
(2)从结构特征看,与水星、金星、火星相似,均属类地行星。
2.特殊性(1)表现:目前所能探测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请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按照因果关系连接起来:[思考启迪] 为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们曾提出移民月球的构想,要想把这一想法变成现实,你认为应重点解决月球上哪几方面的问题?提示:①解决昼夜温差大的问题,控制合适的温度;②寻找或解决生存用水问题;③通过氧气的制造和存储运输,保证氧气的供应。
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必修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67c55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6.png)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教学目标•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
•理解地球的磁场、大气层对宇宙辐射的影响。
•掌握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知道地球的磁场反转现象。
二、教学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
•地球的磁场、大气层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地球的磁场反转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展示夜空中的星星图片,提问:这些星星是什么?在哪里?2. 探究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2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鲁教版必修一》P30-P31页的内容。
•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所处环境。
•解释宇宙中黑暗、真空和辐射等概念,并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提问:地球需要对付什么样的宇宙环境?环境对地球有什么影响?3. 探究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30分钟)•提供地球磁场和大气层的概念和相关的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磁场和大气层的作用。
•许多辐射会被地球磁场与大气层吸收或反射,这种现象称之为什么?•结合P32页的表格,让学生了解地球对宇宙辐射的防御作用。
4. 探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0分钟)•提供太阳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让学生观看《鲁教版必修一》P33页的影片。
5. 拓展知识:地球磁场反转现象(30分钟)•提供地球磁场反转现象的概念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磁场反转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地球磁场反转现象与地球物种演化的关系。
6. 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
•布置相关的阅读和作业。
五、教学反思在课程设计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我们使用了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
同时,在讨论中采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除此之外,在探究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时,我们还使用了表格和图表等信息可视化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地理ⅰ鲁教版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地理ⅰ鲁教版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7d519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1d.png)
地理ⅰ鲁教版1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要紧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明白得。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阻碍。
太阳对地球的阻碍,要紧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阻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阻碍两个方面。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丰富的光热资源;它是气候形成的差不多因素;它又是风能、水能与生物能等能量之源泉。
太阳活动对地球大气运动产生阻碍,其周期使地球气候波动也出现相应的周期性;太阳活动会扰动地球磁场而产生“磁暴”现象;它会扰乱地球电离层而中断无线电短波通讯;它还能引起地球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3.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专门的行星。
地球是一颗一般的行星,能够运用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从各大行星的运动特点和结构特点方面来说明地球是一颗一般的行星。
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缘故,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从而说明地球是一颗专门的行星。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天体的定义、类型及其天体系统的层次性2. 运用材料结合实际说明太阳辐射的、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作用3. 分析太阳系模式图,结合图表信息概括总结地球一般又专门的缘故。
三、教学重点: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阻碍2.地球既一般又专门的缘故四、教学难点:地球既一般又专门的缘故五、教学方法:主题探究、总结六、学生分析: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七、课前预备教师预备:教具预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预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形并了解了学生的疑问,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b4f7f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0.png)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及其宇宙环境。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自转、公转等基本知识。
3.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与宇宙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2.地球的形状3.地球的大小4.地球的重力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6.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自然现象三、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2.地球的形状3.地球的大小4.地球的重力四、教学难点1.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自然现象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五、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2.归纳法3.讲解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提出问题:“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那么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是什么?”•学生踊跃发言,介绍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
2. 讲解(20分钟)2.1 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介绍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的位置。
2.2 地球的形状•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为什么地球是椭球形的。
2.3 地球的大小•讲解地球的大小,介绍地球的直径、质量等。
2.4 地球的重力•讲解地球的重力,介绍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
2.5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的自转,介绍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等。
•讲解地球的公转,介绍地球的公转轨道、公转周期等。
3. 归纳(10分钟)•归纳总结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形状、大小、重力、自转、公转等。
4. 拓展(20分钟)•介绍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与宇宙环境的关系,例如日月潮汐、日食、月食等现象。
•探讨地球在宇宙中孕育了生命的原因。
七、教学评价1.通过导入引发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球基本知识的动力。
2.讲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3.拓展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入法和讲解法为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速了解地球的基础知识。
•下一步需要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a5983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4.png)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征;2.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3.掌握行星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4.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和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征,太阳系的构成和特征。
•难点:行星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征•宇宙的概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征•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第二部分:行星的命名和分类•人类对行星的认识和命名•行星的分类方法•太阳系中的行星–第三部分:太阳系的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概念和特征•太阳系中天体的分类•太阳系的形成过程2.时间安排:–第一部分:40分钟–第二部分:40分钟–第三部分:40分钟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组合与归纳法3.演示法4.讨论法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征1. 宇宙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宇宙是什么”,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宇宙。
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征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征,包括:•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讲解和模拟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掌握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行星的命名和分类1. 人类对行星的认识和命名介绍人类对行星的认识和命名的历史和现状。
2. 行星的分类方法介绍行星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运动轨道的分类、按照大小的分类、按照组成物质的分类等。
3. 太阳系中的行星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
第三部分:太阳系的构成和特征1. 太阳系的概念和特征介绍太阳系的概念和特征,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2. 太阳系中天体的分类介绍太阳系中天体的分类,包括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2024学年高中地理《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鲁教版必修1
![2024学年高中地理《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鲁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3f27b56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12.png)
- 《自然》杂志中关于地球磁场与宇宙射线相互作用的文章,加深学生对地球磁场保护作用的理解。
- 《航天知识普及》系列图书中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和未来计划的部分,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准备实验用的安全器材,如护目镜、手套,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 如果条件允许,准备模拟太阳风和地球磁场相互作用的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
4. 教室布置:
- 将教室分为讲演区、实验操作区、小组讨论区,便于不同教学活动的进行。
- 在讲演区设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方便展示辅助材料。
然而,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够精准,导致讨论环节耗时过长,影响了教学进度。此外,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球宇宙环境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展现了积极的参与态度,表现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但在课堂提问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
技能训练:
总结归纳: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设计关于地球宇宙环境的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6a3fa2680203d8ce2f24bd.png)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 (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 [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 ◆ 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 ◆ 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 ◆ 航天器发射路径◆ 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 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 ◆ 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 ◆ 氢分子结构图[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 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 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58de295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1.png)
(1)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组成和结构。
(2)结合地球仪、星空图等工具,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理解这些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宇宙环境对人类生活、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3)作业难度适中,既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所学,又能让优秀学生发挥潜能,提升自我。
3.作业评价:
(1)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注重作业的质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展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特见解,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过程:
(1)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3)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宇宙观。
1.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针对地球宇宙环境的相关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教学过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如地球宇宙环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类生活的影响、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等。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做好记录,形成共识。
(3)组织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2.学生对地理观测、地理实验方法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设计教学活动。
1.1.1地球的宇宙环境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1.1地球的宇宙环境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8ea82fb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7.png)
3.联系生活实际:再次强调地球的宇宙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出日落、四季变化等。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一道关于地球的宇宙环境的选择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鼓励学生提问:告诉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提问,老师会及时解答。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的品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兴趣:以一颗“丢失的行星”为情境,展示观测数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1.通过观察、分析天文观测数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天文软件、星空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3.创设情境,以“丢失的行星”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的宇宙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联系生活实际:本案例多次强调地球的宇宙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出日落、四季变化等。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高中地理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1鲁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1鲁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03db007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f.png)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①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②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③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①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②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从而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③互动探究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④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②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③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式:小组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自主探究一:你知道天体、天体系统的含义吗?飞行的民航飞机是天体吗?为什么?地球和火星可以构成天体系统吗?为什么?阅读教材P2-4,说出天体含义及其类型,天体系统含义及其级别。
(1)天体类型: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人造天体有:。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③和④。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2)完成对天体系统级别的判断:(3)如何确定某一物体是否是天体?如何辨析两颗星体能否构成天体系统?自主探究二:你知道太阳系的家族成员有哪些吗?阅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
说出太阳系的组成成员主要有哪几类?、、、等。
太阳是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
自主探究三:如何理解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完成:(1)八大行星的运动方向有何共同特征?(2)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有何共同特征?自主探究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9cce0dd883c4bb4cf6ecd149.png)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宇宙的物质性,以及宇宙中常见的天体,描述其基本特征。
2.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及主要组成。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宇宙、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知道常见天体类型的基本特征。
3.知道天体系统的层级以及主要组成。
【教学难点】1.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并能说明宇宙的主要特点。
2.知道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判断依据。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宇宙到底有多大》,从地球出发,按由低到高的天体系统级别一直到无边无际的宇宙,使学生大致了解到宇宙的大小,激发起学生探索和认识宇宙以及宇宙中的地球等知识的欲望。
【讲授新课】我们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在宇宙中的家园。
但你知道宇宙有多大吗?地球、太阳在宇宙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呢?太阳对我们地球有什么影响呢?为什么说地球既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星球,又是一颗特殊的星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来揭开这些问题的谜底。
(板书)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1.宇宙的概念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什么是宇宙?生:(可能的答案)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师:“上下四方”——“宇”“古往今来”——“宙”宇宙是包容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板书)2.天体及其主要类型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1.什么是天体?2.天体的常见类型有哪些?最基本的类型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宇宙中多种多样物质的统称。
2.常见的类型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其中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
教师展示主要天体类型的图片。
(问题承上)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3.恒星和行星有什么样的特征?生:(可能的答案)3.恒星和星云的物质组成和特点如表所示。
类型物质组成特点恒星炽热气体质量庞大、自身能发光、发热星云气体和尘埃物质呈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问题承上)4.行星有什么样的特征?生:(可能的答案)行星:自身不发光,沿固定的近圆形轨道围绕恒星运动的球状天体,如地球绕太阳运动。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58eb66c850ad02df804123.png)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测试要求:1、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3、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4、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基础知识:一、天体系统1、最基本的天体是 和 。
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2、天体系统(1)成因:天体之间 、 形成(2)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判断:总星系就是宇宙。
( )3、太阳系(1)中心天体: ,原因是 。
(2、 、 、 、 、 、 、。
(3)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 、 。
(4) 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 行星(包括 、 、 、)、 行星(包括 、 )、 行星(包括 、 )。
(5)小行星带的位于 和 之间。
(或 和 之间)二、太阳1、太阳巨大能量的来源 。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②③三、地球1、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的表现是 。
(一)单项选择题图2为“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图”。
读完图完成1-2题。
1、以图中天体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有( )A 、1级B 、2级C 、3级D 、4级2、月球上没有生命物质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 、与太阳距离太远B 、宇宙环境不安全C 、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D 、没有昼夜更替现象3、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 )A 、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B 、是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C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能量不来自它D 、是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 ”,错误的填“B ”)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5、太阳黑子出现在色球层。
( )6、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可能引起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 )7、太阳黑子增多的年份,耀斑相应减少。
( )(三)综合题8、图14为“太阳系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ee05732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1.png)
教学设计记录
主备人:审核人:
造天体之分。
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通信卫星等(发射出以后)(三)天体系统:
宇宙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图片,在练习本上画出天体系统的层次性,并大概的确定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
【知识拓展】播放视频
【探究活动】
1、在太空运行的“神舟十号”飞船是不是天体?(是)
2、着陆的返回舱是不是天体?(不是)
判断依据:1.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2.看存在:它是不是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中,如果依附其他物体而存在,如地球上的白云、待发射的卫星都不是天体。
【知识窗】熟悉我国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过程。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的概况:
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4d2b4861ed9ad51f11df2c0.png)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案鲁教版必修1 【教学目的】1、了解宇宙的含义及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2、了解宇宙的天体类型及天体系统的组成;3、了解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及太阳大气层的结构,掌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4、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5、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重点、难点】1、天体系统的级别;2、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3、太阳概况【教学过程】一、人类认识的宇宙1、宇宙的定义:2、天体:⑴定义:⑵类型:⑶最基本的天体:3、天体系统:⑴定义:⑵层次:4、目前认识的宇宙范围:亿光年的时空区域二、太阳1、概况⑴太阳是一个的气体球。
⑵主要成份:⑶表面温度:⑷太阳能量的来源:⑸太阳大气层的分层:有里向外依次是:①②③2、太阳系:⑴组成:等天体。
⑵八大行星距离太阳依次为:⑶八大行星绕日运动特征:①、②③、。
3太阳辐射:⑴定义:⑵对地球的影响:①、②4、太阳活动⑴定义⑵类型⑶对地球的影响①②③④三、地球(1)普通性:物质组成;运动特征(2)特殊性:表现原因:①②③④⑤【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 )A.恒星和行星 B.行星和卫星C.卫星和彗星 D.恒星和星云2、下列不属于天体的是 ( )A.人类的家园——地球B.天空中飘动的云朵 C.轮廓模糊的星云D.正在运行的宇宙飞船3、以下天体与我们的视觉对应正确的是( )A.星云——一闪即逝 B.行星——圆缺多变C.彗星——拖着长尾 D.月亮——轮廓模糊4、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地球约有( )A.8万光年 B.1.496亿千米 C.100亿光年, D.150亿光年5、.下列天体系统中,没有月球的是 ( )A.总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河外星系6、太阳系在天体系统中的层次是( )A.最高一级 B.最低一级 C.次于银河系 D.同于河外星系7、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且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银河系 C.恒星世界 D.河外星系8、下列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之间没有任何XXXB.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C.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但物质的运动没有规律可循D.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XXX,是有规律和层次的9、下列现象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的是()A、地球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B、无线电长波通讯受到干扰C、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气温升高D、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10、平时用肉眼看到的最多的天体是 ( )A.行星 B.卫星 C.恒星 D.流星11、太阳释放的能量主要有 ( )A.太阳内部铀等重元素裂变释放的辐射能B.飞离太阳大气层的带电粒子的能量C.氢原子核转变为氦原子核释放的辐射能D.碳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辐射能12、与太阳系巨大能量来源无关的是 ( )A.太阳中心温度高 B.太阳中心压力大C.氢原子核聚变 D.氦原子核裂变13、下列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 )A.两极地区出现极光B.地球内部温度不断升高C.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形成D.“磁暴”使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14、地球处于一种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指的 ( )①太阳很稳定②八大行星公转方向一致③八大行星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④小行星的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保持一致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5、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其表现为 ( )A.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B.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D.是太阳系中惟一存在生命的天体16、地球具有生命的外部原因是 ( )A.在太阳系中位置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B.质量体积适中,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C.具有液态水,为生命的形成和进化创造了条件D.处于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二、读图分析题21.读“太阳大气结构图”。
2024学年高中地理《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鲁教版必修1
![2024学年高中地理《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鲁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7d09f2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08.png)
3.信息化资源:互联网上公开的宇宙环境相关视频、图片资源、科普文章等。
4.教学手段: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课堂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在理解恒星的一生和银河系与太阳系的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更多具体的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其次,在课堂互动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对于提出的问题,他们往往保持沉默。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尝试更多的互动方式,如小组竞赛、游戏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此外,在课后拓展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宇宙环境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对于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存在困惑。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更多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课后总结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区域认知:使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宇宙的基本组成,掌握恒星的形成、演化过程,了解银河系与太阳系的关系,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提高学生对宇宙环境的区域认知能力。
-学生可以参观天文馆、博物馆等,亲身体验宇宙环境的相关展览,提高对宇宙的认知和兴趣。
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走进宇宙环境的世界,让他们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殊性,以及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地理:1.1.1《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教案(鲁教版必修1)
![地理:1.1.1《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教案(鲁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fc89618d71fe910ef12df8f4.png)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
2.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及结构层次【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学案导学。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学案。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宇宙中是否存在“地外文明”,人类迄今还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
在人类发射的宇宙探测器上,携带了一幅“人类信息图”,介绍了人类与地球最基本的情况。
你能看懂图中所表达的含义吗?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归纳)图中表达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人类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生成、演化离不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大家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耀斑
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 斑点 色球层上突然增大增 亮的斑块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 示
11 年
1. 引起电离层扰动 2. 产生磁暴现象 3. 产生极光现象
影响大气状况
转折 :
虽说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但我们了解它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地球,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如果没有生命,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样,我们应
该对太阳有一个基本认识。你想了解太阳的哪些知识呢?(让你编书的话,你首先会介绍太
阳的什么知识?)在学生回答、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梳理。
媒体展示:
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巨大的能量哪儿来 的?
中心 高温、高压条件下
核聚变反应
太阳的结构怎样?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醒学生了解现象,不必深究其物理机 制)。以太阳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为例来说明:
普通————运动特征、结构特征
安全——行星际空间(九大行星饶日公
地
外因
转特性决定)
球
稳定——恒星际空间(太阳特点决定)
特殊————有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内因
质量、体积适中——有大气层(且适合 生命呼吸)
其他——有液态水、温差小
学生总结感受收获: 1.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板书或用媒体呈现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 1、《地理填充地图册》 2、知识窗——“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的观察活动:
布置月相观察任务,并设计简洁的表格,便于让学生记录,便于老师检查。再在此基础
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月相知识学习。
地理活动——月相观察记录表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序
日期
序
日期
号
地 时 月相 号
地
公历
阴历 点 刻 示意
公历阴历点三、地球仔细读图 1-1-11“太阳系模式图” 设计教学活动:将“太阳系模式图”转换成简单的示意图,交流学生设计成果。
媒体展示:
水金地火 木土 土 天 海
冥
星星球星 星星 星 王 王
王
星星
星
仔细读表 1-1-1“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 转折:
这一个假设“如果地球上没有生命”显示了地球的普通性,去掉假设,就显示了地球的特殊 性。那么,为什么太阳系其他行星上没有生命,而地球上有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梳理,媒体展示:
指导学生读图 1-1-15 得出结论:1、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存在 相关性; 2、 两者变化的周期大约为 11 年。3、不同地区两者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 第一幅图上二者为正相关,第二幅图上二者为负相关;第三幅图若干时段内是正相关,若干
时段内是负相关。 小结:
太阳活动 类型
概念
意义
一. 引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
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
(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 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 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 [图 1-1-1 解析]1972~73 年美国“先驱者”10 号、11 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 中表达的含义: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
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 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
征和结构特征。 3. 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
课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标
要
求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
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
活动建议 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 观察结果及体会。
二.新知学习 1、宇宙
客观、准确的说宇宙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直想知道,也一直在探索。阅读 P4“知 识窗——‘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月 时相 刻示
意
建议观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一定,这样更具有可比性。 画月相示意图时遵循左东右西原则,如东侧亮则为:
呢? (学生讨论交流,会说出很多太阳对于地球的特殊、重要之处,教师加以梳理)
二、太阳 媒体展示:
地球位于太阳系,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地位特殊
太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阳
太阳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光、热)。
作用巨大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太阳密切相关。
既然这
(大气运动、海水大规模运动、万物生长)
◆ 115 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 ◆ 60 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 ◆ 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 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
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
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 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总(
可
星见
宇
系宙
)
河
半径直径约为
银
外
8104 光年,约有
河
星
21011 颗恒星。
系
系
太阳与冥王星平均
距离约为 6109 千
太
其 他
米,目前已发现有
阳
9 大行星。
系
恒 星 系 统
月地平均距离约为
地
其 他
3.8105 千米,一颗
月
卫星 。
系
行 星 系 统
地
月
球
球
探讨转折: 恒星有 2000 多亿颗,为什么介绍太阳,而不是牛郎星、织女星、比邻星、北斗星……
“探索无止境”,我们来看看目前最简洁最经典的结论: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知识点说明: 这句话表明: 宇宙是时空的总和。 宇宙有三大特点:物质性、运动性、发展性。
宇宙是时空的总和————“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物质性————知识窗“认识多种多样的天体”
三 大
运动性————认识天体系统及其层次
特
点 发展性————认识“宇宙大爆炸学说”
教法说明: 在物质性特点学习部分即天体知识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内容然后相互交
流,也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大量静态、动态图片,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星云、恒星、 行星、彗星、流行体、卫星、星际物质,认识物质性特点,还可以通过理论、学说介绍让学 生知道为什么说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日
9 月 10
7
8 月初七
日
9 月 25 22
日
9 月 11
8
8 月初八
日
9 月 26 23
日
9 9 月 12 8 月初九 日
9 月 27 24
日
9 月 13
10
8 月初十
日
9 月 28 25
日
9 月 14
11
8 月十一
日
9 月 29 26
日
9 月 15
12
8 月十二
日
9 月 30 27
日
9 月 16
在运动性特点学习部分即天体系统知识学习中,可以引入物理学知识,从万有引力引入
到天体系统概念。而天体系统层次性学习则一定要读图 1-1-6“天体系统示意图”,并设计一 个教学活动:将天体系统示意图转换、设计成框图。然后进行成果交流。 媒体展示:(两幅)
半径约为 1.41010 光年,约有 1.251011 个星系。
13
8 月十三
日
10 月 1 28
日
9 月 17
14
8 月十四
日
10 月 2 29
日
9 月 18
15
日
8 月十五
注: 观察时间从农历 8 月 1 日开始,以一个月为周期。
8 月十六 8 月十七 8 月十八 8 月十九 8 月二十 (秋分) 8 月二一 8 月二二 8 月二三 8 月二四 8 月二五 8 月二六 8 月二七 8 月二八 8 月二九
◆ 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 ◆ 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 ◆ 航天器发射路径 ◆ 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 ◆ 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 ◆ 地球相对于 14 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
◆ 氢分子结构图 [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 [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 号、2 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 120 分 钟
1 9 月 4 日 8 月初一
9 月 19 16
日
2 9 月 5 日 8 月初二
9 月 20 17
日
3 9 月 6 日 8 月初三
9 月 21 18
日
8 月初四 4 9月7日
(白露)
9 月 22 19
日
5 9 月 8 日 8 月初五
9 月 23 20
日
6 9 月 9 日 8 月初六
9 月 24 21
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 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 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 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 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 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 特殊性的观点;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 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