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jiaoan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

10.1 理解分子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物质结构的理解过程;了解绝大部分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2.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理解物质结构的过程,使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绝大部分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3.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能够理解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水平,推理、想像水平;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

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阅读法、实验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来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你是怎么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理解分子”。

二、新课教学:

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理解分子的?

我们注意到人类在理解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看课文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理解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个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什么叫分子

⑴分子概念的来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2000多年中,科学家实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有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而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⑵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⑶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何物体,无论它们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⑷你能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能说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吗?请大家一起看课本思考并讨论一下。

一座大楼、小石块是由分子组成的,大海中的水、一滴水由水分子组成,大的动物河马、小动物蚂蚁也是由分子组成的等等。

3、分子的大小

师:我们学习了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知道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大量倒底有多少呢?一粒沙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那么一个沙分子又有多大呢?春节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喜欢买气球,买回家过几天后,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气球瘪了,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一些。

师:对,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我们不是把口扎紧了的吗?为什么气体分子还能跑掉呢?原来它们从缝隙中跑掉了,那气体分子肯定要比这些缝隙要小的多了,到底有小到什么水准呢?

师:(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方法)把1滴油酸滴入盘中的水面,让其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认为是油酸分子的直径,我们只要测出一滴油酸分子的体积,再测出油酸展开后的面积就可算出油膜的厚度,即为分子直径;

观看“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电脑动画。

经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算出单分子油膜的厚度,也就是分子的直径为10-10m。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能够测其它物质分子的直径。我们看到书上,这里分别是D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和金原子的结构图。

师:绝大部分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举几个很形象实例来告诉学生分子确实很小,这个直径相当于我们所学过的1nm的十分之一。

①我们再来看看书中,原来1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让1亿个分子跑出来,要经过9000年才能使容器中所有的分子都跑出来;

②若有这么多砖块,它们能将地球铺满,且厚度达120km,相当40000层楼高;

③物质和分子的关系就像把一粒沙如果比做地球,那组成沙的分子就像地球中的一个小乒乓球。

这就是我们所学习的微观世界,你觉得它奇妙吗?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它的大小,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

三、归纳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学案

2.同步练习册P75

10.2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目标:

1.知道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作无规则运动,热运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剧。

2.知道分子间有间隙并且存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了解固、液、气三态分子的微观模型。

4.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5.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理解自然现象本质的兴趣,领略微观本质和宏观现象的美妙与和谐的统一,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

1.知道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作无规则运动,热运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剧;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有间隙并存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烧杯、装有少量香水的广口瓶、滴灌、热水和冷水、红墨水、长玻璃管、酒精、铁线圈、细棉线、肥皂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境:南宋诗人陆游在《村居书喜》中写道:“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桂花开了,在很远的地方就会有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新课教学

(一)、分子的运动

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组成物体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猜想和假说:①分子不会运动.②分子是运动的.

实行实验:①打开香水瓶,一会儿就会满屋生香.

②进入鲜花店,香气扑鼻而来.

③在无风的天气里,从烟囱里冒出的浓烟逐渐远去,越来越疏散.

④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墙皮内部会变黑.

[总结]:上述实验中的现象都是扩散现象.扩散指的是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二)、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扩散的快慢跟什么因素相关呢?

猜测:扩散的快慢可能跟组成物体的分子运动的快慢相关.

提出问题: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相关呢?

猜测:分子运动的快慢可能与温度相关。

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烧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

[总结]: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相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因为分子的运动跟温度相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三)、分子之间有间隙

提出问题:分子之间有间隙还是紧密地挨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