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jiaoan

合集下载

粤教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 教案

粤教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 教案

10.1 认识分子【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现像,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子特性的探究【实验准备】大、小土豆、牙签、西红柿、试管、蒸馏水、浓盐酸、气球、注射器、棉花、铁、酚酞、品红、黄豆、砂、浓氨水【教学方法】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本节的学习中,更要注意科学猜想。

注重猜想能力的培养。

另外,更广泛的获取直观形象的材料,也是学习好本节的关键。

以学生观察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对分子概念的提出可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和看图片得出。

在得出分子概念的同时,要使学生逐步体会猜想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并指出我国在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也做过贡献,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得出分子概念后要引导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确实存在分子这种物质找出事实证据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关于分子的大小,可做一个打足气的气球会逐渐变瘪的演示实验来供学生观察与思考,这个实验可在几天前先给气球充足气扎紧挂于教室内,也可让学生回家完成,通过这一现象由学生讨论分析,可以得出很多的猜想和结论,但分子是非常小的这一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可简要说明其原理、方法,然后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对于所测出的分子直径的计算由学生自行算出。

对于分子的数量级之多,学生往往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比喻和课后作业中的习题加以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实验,加热蒸发10毫升水,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会。

生1: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

生2:水沸腾前有气泡从水中冒出。

生3:试管中的水能慢慢地变少了,试管口有水珠。

从粒子到宇宙+宇宙深处+精品教案

从粒子到宇宙+宇宙深处+精品教案
教师讲解:宇宙中的天体(包括太阳)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的,每个恒星都会经历诞生、成长和衰亡的过程。
【ppt14】
教师讲解:距今约50亿年前,太阳从一团尘埃气体云中逐渐诞生,现在正是它的壮年时期。
【ppt15】
教师讲解: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质量恒星在衰亡的过程中会发生爆炸,爆炸后留下的物质会变成一种天体,它产生的引力能吸引附近的所有物质,连光都无法逃脱。这样的天体叫做“黑洞”。
【ppt9】
教师讲解:从侧面看,银河系像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扁盘。
银河系的尺度大约是1.0×105l.y.,相当于9.4605×1018km。
【ppt10】
教师讲解:随着射电望远镜的发明和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视野也越来越宽广。现在,人们能够观测到的范围达到1.37×1010l.y.。
【板书】
二、宇宙到底有多大
【ppt 11】
教师讲解:科学家发现,在这个可观测到的范围内,大约有上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约有1000亿颗恒星,天文学家估计,宇宙间恒星的总数可达1022个。
【ppt12】
教师讲解: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km,月球绕地球的轨道直径约为7.7×105km,从地月系统到可观测宇宙的尺度如右图所示。
【ppt13】
【ppt16】
教师讲解:俄国著名的火箭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你不能永远待在摇篮里。”科学的发展,必将使人们实现星际航行,到其他星体上创建新的家园。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会在宇宙深处,找到高等生命——人类的新朋友。
【板书】
三、开发新家园
【ppt17】例题。
【ppt 18】进行小结。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记录。

第10章 从粒子到宇宙(说课稿)-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粤沪版)

第10章 从粒子到宇宙(说课稿)-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粤沪版)

第10章从粒子到宇宙(说课稿)一、课程背景《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粤沪版)》第10章节为《从粒子到宇宙》,是八年级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本质、构成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从微观的粒子层面,通过探索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逐渐扩展到更宏观的宇宙层面,培养学生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2.探索粒子的性质与相互作用,理解粒子在宇宙中的重要性;3.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培养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现象和宇宙中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重点本章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物质的基本单位、宇宙中的物质和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1.物质的基本单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属性–分子的基本结构和属性2.宇宙中的物质–粒子的性质与相互作用–粒子在宇宙中的重要性3.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大爆炸理论–星系和恒星的形成–星云和行星的形成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物质组成和结构、粒子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理解和认知。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将物理概念与实际生活和宇宙科学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物理规律和现象背后的本质。

3.讨论与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物理问题和现象。

4.图像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物理原理和现象。

五、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对粒子和宇宙的好奇心。

从粒子到宇宙

从粒子到宇宙
(讨论4分钟后回答)
选择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高锰酸钾在水中溶化成十分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水充分的混合后使水的颜色变红。
选择模型3:由于颗粒之间有空隙,所以水的微粒和酒精的颗粒互相进入了对方的空隙中,以混合以后的总体积小于原来的体积之和。
交流与讨论:科学家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研究发现,物质的确可以分成十分细小的微粒,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已经不是水了)于是科学家们就把叫分子。
1分组讨论预习题2摩擦起电的过程、原因
五、拓展与提高
探讨原子中的质子数、电子数和所带电荷数的关系?
六、课堂练习:
1.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首先发现了,从而揭开了人们对内部的认识。
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组成的,若一个原子的直径是10-10米,我国科学家制造的纳米碳纤维管的直径是33纳米,相当于个原子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1纳米=10-9米)
1、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以地球为中的“地心说”。
2、波兰天文学家的传世之作《天体运行论》,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全新的宇
宙,创立了“”。
二、星空世界
自主学习,交流与讨论:
1、什么是恒星?恒星是不是静止的?
2、什么是银河系?
结论: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三、宇宙的形成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科学家现在认为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五、拓展与提高
1总结分子运动的特点
2举例说明分子间有相互的作用力
六、课堂练习
1将一勺糖放入一杯水,描述并解释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七、教后记:
7.2静电现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粤沪版物理第10章 从粒子到宇宙 全章教案

粤沪版物理第10章 从粒子到宇宙 全章教案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课标要求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解读:该标准要求学生能说出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这些内容建议用多种形式来描述原子、分子模型,如“用图形、文字和语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

2.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

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解读:从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这里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分子的热运动,还要初步接触这种方法。

《标准》中例1的目的除了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热运动外,还有对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的要求。

例挖开多年堆煤的地面,会看到地面下一定深度的土层带有黑色——这表明煤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扩散到地面的土层中了。

3.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解读:该标准第一点是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原子核式模型。

可以通过“观看介绍物质世界的音像资料”,或通过图片、文字等了解原子核式结构。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神奇的微观世界,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该标准第二点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如19世纪70年代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管实验发现了电子,20世纪初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科学家们还相继发现了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到了20世纪中叶又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夸克粒子组成等等。

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使其感受探索的乐趣,领悟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二、本章教材分析1.本章概述本章教材包括两部分:即探索微观世界和宇宙两个方面。

具体有如下内容:介绍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历程和在此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夸克、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等概念,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太阳系、宇宙的结构,知道原子结构的汤姆生“枣糕模型”和卢瑟福“行星模型”,知道托勒玫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两种宇宙模型。

沪粤版物理-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导学案

沪粤版物理-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导学案

沪粤版物理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物理第十章,主要涵盖了宇宙的组成、恒星与星系、宇宙的演化等知识点。

具体内容包括:1. 宇宙的组成:介绍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如行星、恒星、星系等。

2. 恒星与星系:讲解恒星的构成、分类和生命周期,以及星系的形态和结构。

3. 宇宙的演化:探讨宇宙的起源、膨胀和演化过程,包括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组成,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恒星和星系。

2. 帮助学生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掌握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宇宙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宇宙的组成、恒星与星系的特征、宇宙的演化过程。

难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宇宙模型、星系图片、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演示道具。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灯光,引导他们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引出宇宙的概念。

2. 知识讲解:介绍宇宙的组成,通过展示宇宙模型和星系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恒星和星系。

3. 例题讲解:以太阳为例,讲解恒星的构成、分类和生命周期。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星系的形态和结构,分享彼此的发现。

5. 暗物质和暗能量:通过演示道具,让学生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并探讨它们对宇宙的影响。

6.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宇宙现象。

六、板书设计:宇宙的组成:行星、恒星、星系恒星与星系:恒星的构成、分类和生命周期;星系的形态和结构宇宙的演化:宇宙的起源、膨胀和演化过程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暗能量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描述宇宙的组成,区分不同类型的恒星和星系。

答案:宇宙由行星、恒星、星系等组成。

恒星分为恒星、白矮星、中子星等,星系分为椭圆星系、螺旋星系、不规则星系等。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10.5宇宙深处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10.5宇宙深处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10.5 宇宙深处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太阳系家族的成员。

⑵了解银河系的形状和大致范围。

⑶了解从地球到整个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的大致尺度。

◆过程与方法⑷经历认识宇宙结构层次和尺度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感受宇宙之大,激发探索宇宙奥秘和开发天空新家园的兴趣。

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内容有:太阳系的结构,银河系的形状和大致尺度,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尺度。

这是上节课内容向宇宙深处的扩展,这些天文学常识虽然不是物理课的重要内容,但根据义务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让学生大致了解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构成,建立宇宙结构的图景,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益的。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先通过图片呈现太阳系家族成员和银河系的形状,然后提供示意图表示出宇宙的层次和尺度,最后简单介绍恒星的演变和黑洞的产生,展望人类开发太空家园的前景。

这些内容按照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顺序展开,符合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

这些内容是传统教材中没有的,是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写的,体现了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目标。

本节教学重点: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尺度。

本节教学难点:对学生来说,日地距离已经遥不可及,但比起银河系来还是小得很,而银河系在宇宙中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系而已,所以宇宙之大是学生难以想像的,让学生形成大致正确的宇宙图景是困难的,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教学建议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宇宙到底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都是简单的知识介绍,可以采用阅读自学的方法。

学生一般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

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在自学时与同学互相交流。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⑴太阳系的结构;⑵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⑶银河系;⑷宇宙的结构、大小等。

教师在组织全体学生汇报交流时,要明确:太阳系家族的成员,银河系的形状和大致范围,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大致尺度。

对于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大致尺度,除了阅读图10-43外,应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编写口诀或顺口溜)、图形、图表、组织结构图、树形图等,描述宇宙的结构图景。

【初中物理】从粒子到宇宙教案 苏科版

【初中物理】从粒子到宇宙教案 苏科版
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想一想】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整Hale Waihona Puke 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知识介绍:(学生提到的或讲述很到位的,教师可以不讲)
太阳系,据我们现在的了解,并不是整个宇宙,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恒星。
【教师介绍】1608年,荷兰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里略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改进,用来观察天体,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展示银河系的大致结构和图片)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人类最先了解的是与地球并称为“八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在这些行星中,你知道哪些星球,或者你最想知道哪个星球?
(用媒体资料对学生的个人经验进行提升)
(根据学生的叙述,在“八大行星”有选择性的点击对应的片断。)
由“八大行星”、卫星、彗星以及其他星际物质,构成了太阳系。
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1783年,另一位科学家赫歇尔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大量恒星运动的统计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织女星方向运动。太阳空间运动的发现彻底动摇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说课稿: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说课稿: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说课稿: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章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十章,共包含7个主要知识点。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物质的内部构造和宇宙的形成,从而拓宽对物理学的认识。

2. 学情分析这个学期,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物理下册的前九章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电的产生等基础知识。

在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已经较为深入。

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宇宙的形成,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理解物质由原子构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认识宇宙中的各种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释宇宙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宇宙的敬畏和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四、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宇宙中的各种现象的解释。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1. 学习内容安排本章的学习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宇宙的形成、星系的演化、恒星的生命周期等;•宇宙中的各种现象:日食、月食、星云等。

2. 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物品,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概念解释:引入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组成。

•实验探究: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小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相关拓展阅读。

第二课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导入:通过观看宇宙起源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宇宙的思考和好奇心。

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10.5宇宙深处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10.5宇宙深处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暗物质的证据:引力透镜效应、星系旋转曲线
5.宇宙探索的进展
-引力波的探测:LIGO实验
-暗物质粒子探测: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WMAP、Planck)
备注: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同时,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和项目,如宇宙知识竞赛、科学展览等,展示他们的宇宙知识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反思与改进
今天上的这节课,我主要是希望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宇宙的起源和结构,以及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使用生动的例子和图片,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宇宙的起源和结构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对于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这部分内容,他们似乎还有一些困惑。学生们在讨论的时候,有些人提出了很有深度的问题,比如宇宙膨胀的速度是如何计算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证据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学生们对于宇宙深处的内容不仅有兴趣,而且他们希望能够深入理解。
3.结合数学知识,解释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引入专家讲座和科普视频,加深学生对黑洞和暗物质概念及性质的认识。
突破策略:
1.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宇宙大爆炸理论。
2.利用物理实验和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论与引力波的探测过程。
3.结合观测数据和科学研究,解释宇宙膨胀速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宇宙探索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图片等资源,生动展示宇宙现象和原理,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和记忆。

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教案(沪粤版)

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教案(沪粤版)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10.1认识分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知道分子非常小,一般物体中含有大量分子。

过程与方法3、学习领会猜想的方法。

4、经历通过计算认识分子“小”和“多”的过程,感知分子的大小,逐步形成丰富的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事例,意识到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里可能隐含着深刻的物理学道理,从而激发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猜想方法研究微观世界;认识和感受分子的小和多。

教学难点:认识到猜想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并领会猜想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屋檐滴水时间长了能“水滴石穿”;如书102页图10-2所示,铁铲用久了会变薄;当我们走近花园时能闻到花香。

[设疑]: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二、新课教学:(一)、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学生阅读]:课文第102页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讲述]: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

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提出问题]:通过看课文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讲解]: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二)、什么叫分子[讲解]: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2000多年中,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

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说课稿合集PDF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说课稿合集PDF
2.然后,介绍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如电子、质子、中子等,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接着,引入宇宙的起源和结构,如恒星、星系、黑洞等,通过多媒体资源和图像资料,形象地展示宇宙的奥秘。
4.最后,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学难点主要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内容较为深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二、学情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然而,由于他们还处于成长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和复杂的物理概念可能还难以完全理解。
2.提出一个问题或情景,如“为什么物体的质量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告诉学生他们将学习到哪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通过实验或实例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原子、分子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
3.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内容的小论文,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包括以下要素:
1.布局:板书将采用清晰的布局,将主要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如导言、新知讲授、巩固练习等,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教学流程。
2.主要内容:板书将突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物质的微观结构、粒子的性质、宇宙的起源和结构等,通过关键词和图示的形式,简洁地呈现出来。

从粒子到宇宙+认识分子+精品教案

从粒子到宇宙+认识分子+精品教案
三、分子的大小
分子很小。大多数分子直径的尺度,其数量级为10-10m。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首先把这种微粒叫做“分子”。我们常见的物体,例如固体、液体或气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板书】
二、什么是分子
自然界中的一般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ppt9】
教师讲解:分子很小。大多数分子直径的尺度,其数量级为10-10m(0.1 nm),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教师讲解: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由于物质微粒非常微小,人们无法用肉眼进行观察,因而,研究物质结构时,经常需要猜想。
【ppt8】
教师讲解:继德谟克里特的猜想之后,历史的脚步又跨越了两千多年,化学家终于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ppt12、13】题1、2。
【ppt 14】进行小结。
【ppt 15】布置作业。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记录。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记录。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记录。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解。
阅读题目,给出答案。
听讲。
教学方案
课题
第十章10.1认识分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知道分子非常小,一般物体中含有大量分子。
过程与方法:
3.领会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猜想。

从粒子到宇宙 教案

从粒子到宇宙  教案

从粒子到宇宙分子1、分子的模型能够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分子很小(数量级为10-10m)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间有间隙2、分子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①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固、液、气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③分子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的越快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3)固体、液体、气体所表现出来不同性质,是由分子间的作用力决定的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作用力大小关系更小的微粒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相同原子构成单质分子。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高速旋转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

高能物理学中常用的能量单位:电子伏(eV)发现各种微粒的科学家:道尔顿——原子,汤姆逊——电子,卢瑟福——质子,查德威克——中子,盖尔曼——夸克摩擦起电1、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2、电荷及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验电器(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宇宙恒星不是绝对不动的。

散布在宇宙中的星系多达1000亿个,宇宙是个有层次的天体系统。

光年 1 .=×1015m (光在真空中进行一年所经过的距离)天文单位1AU=×1011m (地球到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宇宙诞生于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证明宇宙在膨胀的证据是:谱线红移。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沪科版)

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中国古人很早就依靠肉眼观察太空,以此认识宇宙;哥白尼通过观测与分析向影响人们长达千年之久的“地心说”提出了挑战;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人类认识宇宙的希望和梦想将逐步实现,并且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将不断深入。

1.太阳系由太阳和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组成。

2.地球处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自转周期1天,绕太阳一周需要1年。

注意地球是宇宙中人类最熟知的一个天体,关于它的一些数据,要有所了解。

(二)物质由分子组成1.分子比较小,其直径约为0.3—0.4 nm,构成物质的分子数量是巨大的。

2.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3.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易错点分子的运动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通过扩散现象研究分子运动。

不要把某些细小颗粒的机械运动当作分子运动,如灰尘飞舞。

4.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注意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当压缩物体时,分子闻斥力起主要作用,当拉伸物体时,引力起主要作用。

5.比较物质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注意通过比较可知,固体、液体、气体所表现出来不同性质,是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

(三)分子由原子组成19世纪70年代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管实验发现了电子,20世纪初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科学家们还相继发现了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到了20世纪中叶又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夸克粒子组成。

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比较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结构。

(四)扩散现象1.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固体扩散:墙角堆煤,时间长了,墙壁会变黑;粉笔的字迹渗入黑板中。

液体扩散:向清水中滴入红墨水,整杯水变红。

沪粤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复习教案

沪粤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复习教案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知道扩散现象、扩散原因、扩散的规律。

4.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

教学重点1.知识体系的建构。

2.探究微观世界和宇宙的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照复习目标,本章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加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自研互学自主梳理、建构本章知识网络从粒子到宇宙⎩⎪⎪⎪⎪⎪⎪⎨⎪⎪⎪⎪⎪⎪⎧物质结构⎩⎪⎪⎪⎨⎪⎪⎪⎧分子⎩⎪⎨⎪⎧定义: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不变的最小微粒大小:直径尺度为 10-10 m ,体积小,数量多探索物质组成的过程原子⎩⎪⎨⎪⎧定义: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结构⎩⎪⎨⎪⎧原子核⎩⎪⎨⎪⎧⎭⎪⎬⎪⎫ 质子 中子 由夸克组成 电子 卢瑟福的 核式 模型学说微观世界尺度(分子:10-9 m →原子:10-10 m →原子核:10-14m → 质子:10-15 m →夸克:<10-17 m )分子动理论⎩⎪⎨⎪⎧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探索宇宙:飞出地球⎩⎪⎨⎪⎧⎭⎪⎬⎪⎫托勒密: 地心说 哥白尼: 日心说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飞出地球:速度足够大,梦想成真对宇宙图景的不同认识 宇宙深处⎩⎪⎨⎪⎧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他其他星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外更大的天体系统(有待探究)知识点 粒子与宇宙1.刚装修过的房间会闻到很重的油漆味 ,这现象表明了( C )A .分子由原子构成B .分子间有间隙C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D .分子间有阻力2.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排斥力的是( C )A .压紧后两铅块粘在一起B .滴入热水中的红墨水散开C .固体和液体难以压缩D .梳头时头发越梳越蓬松方案:分两大组,一组查找关于粒子的知识,另一组查找有关宇宙的知识。

2022年粤教沪科物理八下《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公开课专用教案

2022年粤教沪科物理八下《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公开课专用教案

第一节认识分子【教材分析】:本节由三个段标组成,即德谟克里特的猜想、什么叫分子、分子的大小。

教材首先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提出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然后介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和发现,最终提出分子的概念。

并同时提出一切物质都是分子组成的。

本节的后半部分又以图片和一个小活动说明了分子的大小是可测的,并用“油膜法实验”测出了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书中以大量的图片以及文献资料增加学生对分子的感性认识,并以类比的方法来说明分子的大小,使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有一个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文中有关中国古代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明历史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在探究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和性质时,充分运用猜想和建立模型的方法,这是科学家采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也是学生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图片资料与物理学史料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10.1 理解分子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物质结构的理解过程;了解绝大部分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理解物质结构的过程,使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绝大部分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3.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能够理解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水平,推理、想像水平;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教学难点: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阅读法、实验与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来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

你是怎么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理解分子”。

二、新课教学: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理解分子的?我们注意到人类在理解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

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看课文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理解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个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什么叫分子⑴分子概念的来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2000多年中,科学家实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

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有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而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⑵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⑶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如何物体,无论它们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⑷你能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能说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吗?请大家一起看课本思考并讨论一下。

一座大楼、小石块是由分子组成的,大海中的水、一滴水由水分子组成,大的动物河马、小动物蚂蚁也是由分子组成的等等。

3、分子的大小师:我们学习了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知道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大量倒底有多少呢?一粒沙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那么一个沙分子又有多大呢?春节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喜欢买气球,买回家过几天后,你看到什么现象?生:气球瘪了,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一些。

师:对,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我们不是把口扎紧了的吗?为什么气体分子还能跑掉呢?原来它们从缝隙中跑掉了,那气体分子肯定要比这些缝隙要小的多了,到底有小到什么水准呢?师:(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方法)把1滴油酸滴入盘中的水面,让其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认为是油酸分子的直径,我们只要测出一滴油酸分子的体积,再测出油酸展开后的面积就可算出油膜的厚度,即为分子直径;观看“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电脑动画。

经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算出单分子油膜的厚度,也就是分子的直径为10-10m。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能够测其它物质分子的直径。

我们看到书上,这里分别是D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和金原子的结构图。

师:绝大部分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举几个很形象实例来告诉学生分子确实很小,这个直径相当于我们所学过的1nm的十分之一。

①我们再来看看书中,原来1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让1亿个分子跑出来,要经过9000年才能使容器中所有的分子都跑出来;②若有这么多砖块,它们能将地球铺满,且厚度达120km,相当40000层楼高;③物质和分子的关系就像把一粒沙如果比做地球,那组成沙的分子就像地球中的一个小乒乓球。

这就是我们所学习的微观世界,你觉得它奇妙吗?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它的大小,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

三、归纳小结四、布置作业1.学案2.同步练习册P7510.2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目标:1.知道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作无规则运动,热运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剧。

2.知道分子间有间隙并且存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了解固、液、气三态分子的微观模型。

4.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5.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理解自然现象本质的兴趣,领略微观本质和宏观现象的美妙与和谐的统一,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1.知道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作无规则运动,热运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剧;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有间隙并存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烧杯、装有少量香水的广口瓶、滴灌、热水和冷水、红墨水、长玻璃管、酒精、铁线圈、细棉线、肥皂水。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情境:南宋诗人陆游在《村居书喜》中写道:“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桂花开了,在很远的地方就会有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二、新课教学(一)、分子的运动自主探究提出问题:组成物体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猜想和假说:①分子不会运动.②分子是运动的.实行实验:①打开香水瓶,一会儿就会满屋生香.②进入鲜花店,香气扑鼻而来.③在无风的天气里,从烟囱里冒出的浓烟逐渐远去,越来越疏散.④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墙皮内部会变黑.[总结]:上述实验中的现象都是扩散现象.扩散指的是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二)、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自主探究提出问题:扩散的快慢跟什么因素相关呢?猜测:扩散的快慢可能跟组成物体的分子运动的快慢相关.提出问题: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相关呢?猜测:分子运动的快慢可能与温度相关。

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烧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总结]: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相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因为分子的运动跟温度相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三)、分子之间有间隙提出问题:分子之间有间隙还是紧密地挨在一起?实验:用两个相同的量筒分别装上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将它们倒入同一个量筒中.观察它们的总体积与混合前的体积的和的大小?结论:把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一个量筒中,他们混合后的总体积总是比混合前两个体积的和小一些,说明分子之问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的,说明了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总结];分子间存有着间隙(四)、分子间的作用力提出问题: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实验:(1)会收缩的液膜。

见图10-13.(2)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铝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如图10-14所示。

(3)不听话的活塞。

见图10-15.[总结]:物体的分子之间存有引力和斥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有的,何时是引力起主要作用,何时是斥力起主要作用,与分子间的距离相关.[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分子在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有相互作用力.这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五)、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学生阅读]:固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小,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体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液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大,以分子群的形态存有,分子可在某个位置附近振动,分子群却能够相互滑过.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有流动性,形状随容器而变化.气体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每一个分子几乎都能够自由运动.所以,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充满能够达到的整个空间.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对分子又有了哪些方面的进一步理解?你能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你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知识吗?你还存有什么疑惑?四、作业:P110。

2、3。

板书: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1.分子动理论(1)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有间隙(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固、液、气三态分子的微观模型。

10.3 “解剖”原子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

2、大致了解原子结构的汤姆孙“枣糕模型”和卢瑟福“行星模型”,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支持卢瑟福”行星模型。

3、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应用猜想、实验、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

4、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能够理解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教学重点:电子的发现、两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和验证以及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图景。

教学难点:两种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和验证,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你知道的最小的东西是什么?请同学们比赛一下,看谁说的最小?上一节我们学了分子,分子已经很小了,它的直径大约是10-10m,我们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能不能将这种微粒再分割呢?二、新课教学(一)分子能够再分吗[学生阅读]:化学研究发现,还有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称原子。

分子由原子组成,不同的物质分子,其原子构成也不同。

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也有单原子分子,如绝大部分的金属:铁、铜。

分子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但原子不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原子的不同组合出现不同的性质。

例如:一块冰糖是什么味道?分道糖分子时还是甜的,但分到原子时就不再甜了。

原子能不能再分呢?(二)把原子“切开”1、阴极射线实验:直到19世纪末,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

十九世纪后期,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