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要求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93d5c6b307e87100f69633.png)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加快我省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适用范围科研基础设施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建成后用于实现重大科学技术目标的科学装置。
大型科研仪器是指单台套价值在20万元及以上(50万元以上纳入全国统一管理平台)的科学仪器设备,主要分布在高校、中央驻黔单位、省属企(事)业单位、省属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等单位。
二、工作目标到2017年,建立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省级共享信息服务平台,建成覆盖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统一规范、功能完善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
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制度、标准、机制更加健全,利用财政资金建设或购置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入网率、利用率、共享率分别达到95%、80%、40%以上,基本解决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部门分割、单位独占、重复建设、闲置浪费等突出问题。
形成一批重点开放基地和专业服务品牌。
三、重点措施(一)建立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省级共享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现有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立统一开放的省级共享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科技政务云服务平台向全社会发布。
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本系统内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管理单位(以下简称管理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本单位在线服务平台,纳入省级共享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实时提供在线服务。
鼓励国防科研单位在不涉密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与仪器。
(牵头单位:省科技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质监局、贵州科学院、省农科院、有关高校、各科研单位)(二)推动管理单位实施规范化管理。
管理单位要切实履行开放主体责任,根据科研设施与仪器的类型和用户需求,建立相应的开放、运行、维护、使用制度,并通过省级共享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发布。
广东省普通高校自然类平台及项目拟立项一览表
![广东省普通高校自然类平台及项目拟立项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ba603081227916888586d757.png)
学院
研究
李亦彪 敬思群 张平 谭启 徐道华 胡庆忠 李帅 熊兴东 杨聚庆 杨飒 关燕清 林智勇 贝伟剑 张忠华 郜艳晖 章武 余昭胜 杨正平 邓单 李广
基于网络安全的车联网供电系统状态估
7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计与控制
73
基于加权映射深度学习的生物大数据分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
析与研究
学院
74 柔性光洁纺纱新技术及关键装置的研发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与应用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41
低氧诱导的外泌体传递miR-28-3p促进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耐药的机制
广州医科大学
抛物方程和一类伪抛物方程在无界区域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
42
上的二择性及连续依赖性研究
学院
43
cel-PTS糖类专一酶EII多结构域蛋白参 与调控无乳链球菌毒力的机理解析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44 基于TGF-β/Smads信号通路抗纤维化模 型及构建肾脏类器官精准医疗创新研究
基于可变时滞和脉冲影响的泛函微分方 32
程的零点结构研究
33
摩擦界面从自组织向失稳与灾变状态转 变的参数化模型与阈值
岭南师范学院 深圳技术大学
34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汕头大学
烯炔的高效串联反应研究及其在螺环萜
35
类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五邑大学
36
离散动力系统的混沌及其稳定性
广东金融学院
2
轻烃绿色转化与高值利用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3 猝死及早死相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汕头大学
4
广东省泌尿系结石防治创新团队
广州医科大学
5
新一代智能物联网创新团队
深圳大学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7年广东省重点学科联合申报工作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7年广东省重点学科联合申报工作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834b7ec381c758f5f61f67c2.png)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7年广东省重点学科联合申报工作
的通知
【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粤教科函[2017]110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发布日期】2017.07.13
【实施日期】2017.07.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7年广东省重点学科联合申报工作的通知
(粤教科函〔2017〕110号)
各有关高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大力加强我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更好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经研究,省教育厅决定2017年开展广东省重点学科联合申报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目的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支撑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由省内高校牵头,协同地方政府与国内外一流高校,联合建设
一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更好地服务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省级重点学科体系。
二、申报范围及条件
(一)申报范围及形式
申报范围:全省普通本科高校。
申报形式及名额:本次重点学科申报采取市校联合申报的方式,即以本科高校为主体,联合省内有关地市(不局限高校办学所在地)共同申报1-2个学科。
鼓励省内本科高校、地市。
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要求
![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632467b3227916888586d7a2.png)
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要求—————-——————---—————————————————作者:--—————--—-——-———————--———————-- 日期:附件12017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认定申报要求一、重点建设平台只接受历年来获省教育厅立项的各类科研创新平台总数不超过6个的本科高校申报。
已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验收,且已成功升格为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的,可不计入统计范围.(一)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
学科建设基础好。
实验室所在学科应为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原则上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或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学科除外)。
2。
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
契合广东高校学科特点和重点学科布局,符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研究领域属优先或重点发展方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达到国内先进行列或较高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具备一定的优势,特色明显.具备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
3。
学术团队结构合理.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团结协作、管理能力较强的领导班子;研究团队学术水平高、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研究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含正高、副高)的人员在10名以上,实验室近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并获得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上;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
4。
科研实验条件良好。
实验室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000平方米,并相对集中;比较先进的、技术状态良好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800万元(部分纯基础学科除外)。
有稳定的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及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
5.支持保障有力。
依托学校能保障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有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二)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工程研究中心应具备以下条件:①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具有相关支撑学科、技术的系统集成条件,在某一技术领域有坚实的工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工作基础、特色和业绩.近三年来已与2个或以上企业合作,成功进行工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2项或以上。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探索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1a6cde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5.png)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探索与思考陈宝华,罗鸿斌(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80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
通过科技创新,多层次、多形式服务和支撑区域产业发展,助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承担责任和使命的重要形式。
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的背景与挑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核心使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稳步推进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成为国家的意志和时代的要求。
产业的创新与升级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在当前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也将迎来新一轮革命。
从地方发展来看,制造业是广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更是作为制造业重镇的广东继续繁荣发展的根本。
广东省委书记李希指出,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他强调,要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全力占领技术创新制高点,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要推动科研院所和院校聚焦理论前沿、技术前沿、产业创新前沿开展创新,更好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创新源头供给。
这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对地方高校建设提出的指导性意见。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地方高校的天然使命与责任担当,也是高校谋划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2]。
为此,应当摸准区域产业发展的脉搏,从第一需求入手,以服务求得支持,以贡献求得发展,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
二、科技创新服务的实践探索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天然的联系,“应通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来推进校地合作”[3]。
关于公布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重点平台及
![关于公布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重点平台及](https://img.taocdn.com/s3/m/c2b4f47590c69ec3d5bb757c.png)
韶关学院文件
韶学院〔2017〕77号
关于公布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韶关学院立项名单的通知
学校各部门、直属单位、二级学院:
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结合“创新强校工程”的实施,组织开展了各层次、各类型平台和项目的遴选认定工作。
经学校推荐、省教育厅组织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我校《广东省高校粤北信息与电子技术工程开发中心》等17个平台及项目获得立项(批准文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6年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粤教科函〔2017〕45号)。
现将具体立项平台及项目的编号、名称、经费、负责人予以公布,请各平台及项目负责人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认真做好建设工作。
附件: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韶关学院立项名单一览表
韶关学院
2017年4月18日
附件:
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
韶关学院立项名单一览表
一、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中心
二、省级(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重大项目(自然科学类)
三、省级(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重大项目(社会科学类)
四、特色创新类项目(自然科学)
五、特色创新类项目(人文社科)
六、特色创新类项目(教育科研)
七、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自然科学)
八、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韶关学院院长办公室2017年4月18日印发
(电子发文,书面印11份)。
2019年广东高校重点平台和项目申报具体要求
![2019年广东高校重点平台和项目申报具体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5c64b227a21614791711288a.png)
2019年广东高校重点平台和项目申报具体要求一、重点平台(以下条件适用于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参照执行)(―)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学科建设基础好。
实验室所在学科应为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原则上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或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学科除外)。
2.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
契合广东高校学科特点和重点学科布局,符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研究领域属优先或重点发展方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达到国内先进行列或较高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具备一定的优势,特色明显。
具备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
3.学术团队结构合理。
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团结协作、管理能力较强的领导班子;研究团队学术水平高、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研究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含正高、副高)的人员在10名以上,实验室近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并获得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上;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
4.科研实验条件良好。
实验室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00平方米,并相对集中;比较先进的、技术状态良好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800万元(部分纯基础学科除外)。
有稳定的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及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
5.支持保障有力。
依托学校能保障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有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二)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工程研究中心应具备以下条件:①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具有相关支撑学科、技术的系统集成条件,在某一技术领域有坚实的工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工作基础、特色和业绩。
近三年来已与2个或以上企业合作,成功进行工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2项或以上。
近三年实到科研经费不低于200万元,其中横向经费比例不低于30%。
②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或专有技术,近五年申请发明专利3项或以上,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或以上,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或以上。
医科大学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 管理办法
![医科大学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 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474664db102de2bd960588af.png)
医科大学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规范科研平台运行管理,根据国家相关部委、广东省、广州市有关部门制定的管理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重点科研平台是指政府部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政府部门批准建设的其他级别的科研平台参照本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条重点科研平台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形成学校科技优势和特色,成为代表学校学术、技术水平、实验水平和科技管理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学校鼓励校级科研平台申报建设各级重点科研平台。
第二章任务与目标第四条重点科研平台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和地方科技发展规划,立足学科前沿,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获取原创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第五条重点科研平台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积极组织和争取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努力建设成为学校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员和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章管理机构与职责第六条重点科研平台实行学校、学院(医院、教辅机构等二级单位,以下简称二级单位)和平台负责人三级管理体制。
第七条依托学校建立的重点科研平台为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挂靠在二级单位运行、管理,建设单位为所在二级单位。
第八条学校作为重点科研平台依托单位,负责平台建设的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
学校科技、规划、财务、人事、资产、设备、研究生学院等职能部门明确各自在重点科研平台运行管理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重点科研平台协同管理机制,制定管理细则。
各单位具体职责和权限如下:(一)科技处作为重点科研平台的科研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重点科研平台按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及规章实施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新建重点科研平台培育建设工作;组织进行重点科研平台校内年度考核,协助重点科研平台参加主管部门验收和评估;会同财务处对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和运行经费进行管理。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印发《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印发《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3140a90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d.png)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印发《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4.01.16•【字号】粤教高函[2014]8号•【施行日期】2014.0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印发《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粤教高函〔2014〕8号)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粤府〔2013〕17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03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决定实施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
现将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的《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2014年1月16日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粤府〔2013〕1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03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四重”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3〕25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决定实施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以下简称“创新强校工程”)。
为做好“创新强校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1.加强统筹。
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引领作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紧紧围绕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统筹考虑高等教育发展各方面要素和资源,有效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
粤教科函67号附件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8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立项名单(高职院校
![粤教科函67号附件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8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立项名单(高职院校](https://img.taocdn.com/s3/m/27185fef76a20029bd642dd3.png)
62 2018GkQNCX062 基于地磁感应的停车实时诱导系统设计
陈虹安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63 2018GkQNCX063 基于BIM的自动化地下空间安全监测研究
张雪松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64 2018GkQNCX064 基于无人机视频的道路三维场景重建技术研究
占善华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77 2018GkQNCX077 无人驾驶广义轨道交通防碰撞研究
78
2018GkQNCX078
产学研背景下汽车远光灯实时信息共享系统应 用研究
79
2018GkQNCX079
基于虚拟仪器的数控机床振动检测及故障诊断 系统研究
80 2018GkQNCX080 民航机场驱鸟系统智能算法研究
26
2018GkQNCX026
青柑去顶环切挖肉装置的关键设计与果肉剥离 试验应用研究
27
2018GkQNCX027
miR-576-3p通过调控CK1抑制成骨细胞分化成熟 及其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
28
2018GkQNCX028
大规模天线阵列毫米波通信系统复合域信道预 测技术研究
29 2018GkQNCX029 红树林内生真菌中喹啉酮类代谢产物的挖掘
杨焕磊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邹训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赖菊兰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35 2018GkQNCX035 基于机器视觉板材缺陷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36
2018GkQNCX036
基于高阶连接模式的复杂网络分析在听力损伤 患者脑电数据中的应用研究
37
2018GkQNCX037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大棚农作物喷药机器人的 研究与应用
2017年广东科学研究专项申报指南
![2017年广东科学研究专项申报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d831467f242336c1eb95eba.png)
2017年科学研究专项申报指南专题一:一般项目一、设立目的支持科学技术人员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着力资助有创新思想的项目申请,营造宽松学术环境,激励原始创新、源头创新,取得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
二、支持领域支持在我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进行原始性创新、前沿探索性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的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领域,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领域,以及研究手段主要以理工科为主的交叉学科。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军事学及其他软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不在本专项支持范畴。
本次项目申报领域如下: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材料与化工、智能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农业与食品、建筑与公共规划、其他领域。
三、申报基本要求(二)本专项通过广州市科技计划管理系统(/login.html,以下简称“系统”)进行网上申报。
技术支持电话:83491531、83491601(工作日8:30-18:00)。
(二)系统中申报书“申报单位基本情况”的相关内容从单位信息模块中自动读取,请各单位在申报项目前,尽早登录系统补充完善,并确认“组织单位”是否准确(如“组织单位”为广州市科技创新委,请变更为申报单位注册所在区科技主管部门,或本单位业务主管部门)以免影响申报。
(三)申报单位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1.在广州市行政区域内设立、登记、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机构;2.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有健全的科研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3.过去3年内在申报和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四)市科技计划项目实行申报限制:1.同一项目不得在同一年度申报不同的市科技计划专项类别;2.市科技计划已立项项目不得重复申报;3.项目负责人在研和当年申报的市科技计划项目累计不得超过1项,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新项目,也不能因为申报新的项目而退出在研项目。
项目主要承担人(项目组成员前3名)在研和当年申报的市科技计划项目累计不得超过2项;4.申报单位存在到期未验收的市科技计划项目的,不得申报新的项目。
基于CIPP模型的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CIPP模型的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65c907c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6d.png)
办公自动化杂志一、引言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它总是处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我们很难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因而,合理定位教育评价、科学制定教育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评价应兼顾主客观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而不能用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去限制个人的发展,去评价教育的结果。
目前,学生基本都是在一个共同的评价标准之下用分数来衡量水平的高低,学生的个性被掩盖、潜质被埋没,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是一个类型,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1]。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CIPP 评价模型重视过程评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注重个性差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其评价模型对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翻转课堂的本质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内和课外进行颠倒,以学生学习为主,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那么翻转课堂到底翻转了什么、怎么翻转?近年来,虽然许多学者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但总体来说,大家对实施翻转课堂还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误区,把信息技术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误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翻转课堂的本质,这导致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处理上花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而对教学的探索却无暇顾及;还有认为翻转课堂就是老师不讲,完全是学生操练,将课堂翻转理解为把讲授完全“翻出去”,等等[2]。
翻转课堂是实现以基于CIPP 模型的高校翻转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杨冬梅黄继章(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罗定527200)摘要: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引入我国,引发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和探索,对其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的摸索,取得一定成效。
但对翻转课堂效果的评价相对较少,且效果也不够理想。
本文从教育平等观念出发,认为翻转课堂翻转的其实是一种理念,本质应以学生为中心。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3b1cbcc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49.png)
广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项目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教兴粤战略,不断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规范和加强广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根据《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粤财教[2004]145号),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项目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下称省主管部门)共同立项和管理,日常管理工作由省教育厅负责。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三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主要选择与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的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生态与环境科学、光机电一体化、海洋开发等学科(技术)领域。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立项申请的基本条件:(一)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
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内属省内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
有明确的、较集中的研究方向,能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任务或工程项目,已有较-1-好的研究基础和取得较好的科研成绩。
具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能够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二)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和团结协作、管理能力较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敢于创新的研究群体,研究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在10名以上,实验室近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以上,获得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上;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
(三)具有一定面积的实验研究场所和一定规模的研究实验手段(实验室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并相对集中;比较先进的、拥有价值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值在600万元以上)。
有稳定的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及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
(四)依托学校应保证实验室建设配套经费(不低于1:1配套)和运行经费(每年不低于50万元),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五)依托学科必须是重点学科,包括国家重点、省重点、省重点扶持和省扶持学科,并符合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总体布局。
2017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清单
![2017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9337943f02020740be1e9b51.png)
吴文华
二、竞争性项目
30
2017C01021
航天装备关联技术研究-航天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离心泵关键技术及应用
浙江理工大学
朱祖超
31
2017C01022
无人机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行业级无人机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研发
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贾永华
32
2017C01023
先进储能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超高容量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超高容量锂离子电池
韦巍
49
2017C01040
轨道交通装备新型绿色材料开发与应用-轨道交通专用低VOC绿色阻燃可回收轻量化聚丙烯复合材料
杭州捷尔思阻燃化工有限公司
胡燕
50
2017C01041
基于阿里云的智慧交通平台开发与应用示范-面向城市交通智慧管理的大数据应用平台
杭州中奥科技有限公司
孙冰
51
2017C01042
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检测技术及设备开发与应用-研究基于超声导波的轨道道岔在役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杭州奥能电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何湘宁
38
2017C01029
虚拟现实软硬件平台及设备开发及应用-智能穿戴眼镜显示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
杭州科汀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艾曼灵
39
2017C01030
特定行业智能化生产线开发及应用示范-以汽车铝合金铸造行业为例
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韩剑
40
2017C01031
高性能低成本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研发-高镧铈含量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研发
王晓辉
81
2017C01072
特定行业智能化生产线开发及应用示范-新能源储能电池行业的智能生产线及其应用示范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5ebe61c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c.png)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6.06.08•【字号】粤教科函〔2016〕59号•【施行日期】2016.06.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粤教科函〔2016〕59号各有关高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精神,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过程管理,着力解决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的若干共性问题,及时总结推广高水平大学建设实践经验,2016年省教育厅组织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题研究申报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类别该项目作为广东省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纳入广东省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管理;拟立项目数8-10项左右。
二、申报要求1.申请者原则上为硕士以上授权高校人员,每校申报不超过2项。
2.申请者必须按指南项目名称申报,不能更改指南项目名称,或以其他名称申报。
3. 申请者必须能够实际从事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每个申请者限报一个项目,所列课题组成员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4. 项目带头人应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宽广的学术视野,在项目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应具有明显优势,项目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
5.项目组成员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明确的任务分工,对项目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6.重点支持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团队。
三、成果要求1.每半年需提交一份客观详实的相关内容分析报告,项目结题时提供一份全面的分析报告;必要时,根据项目下达单位要求随时提供相应的报告。
2.第4项研究课题,建立常态化的数据库,根据选取指标及时提供相应的分析报告。
(1)本次认定申报工作采取网上电子申报方式。
论新时代大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论新时代大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767f90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7b.png)
第35卷㊀第4期2020年12月邢台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Vol.35,No.4Dec.2020[收稿日期]2020-06-06[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公共性向度.项目编号:2017WQNCX080;广州市社科联2018年 羊城青年学人 共建项目:新时代网络文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研究.项目编号:18QNXR71.[作者简介]黄㊀聘(1985-)男,湖南长沙人,法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论新时代大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黄㊀聘(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㊀510260)摘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 时代新人 的重要论述,为高等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 指明了正确方向㊂以 爱国㊁敬业㊁诚信㊁友善 为核心内容的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品德教育,是助推大学生能力成长与精神成人的重要动力,亦是实现高校 时代新人 培养目标的题中之义㊂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品德教育;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658(2020)04-0169-04㊀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㊁实践养成㊁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㊁精神文明创建㊁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㊂ [1]这一科学论述,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正确方向㊂教育的根本问题首先在于明确 以什么样的价值观进行教育 这一命题㊂以 爱国㊁敬业㊁诚信㊁友善 为核心的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引领大学生品德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 时代新人 的内在本质和题中之义㊂一㊁ 爱国 :力量之源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㊃亨廷顿曾指出: 爱国之心活生生地存在于世界大多数地方㊂不论精英人士是多么不喜欢,大多数国家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爱国的,强烈认同于自己的国家㊂ [2]列宁认为: 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㊂ [3]可见,爱国主义既是中西方共同存有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情感㊂这种情感深深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从个体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每个人就开始偎依在祖国母亲的怀抱,吮吸着祖国历史文化的乳汁㊂对于个人而言,祖国不单是故乡家园的一方水土,也不仅是同胞聚居的有限疆域,它还是任爱国游子纵横驰骋的文化原野和精神家园㊂因而,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认同既是爱国主义的首要表现,也是民族自尊心㊁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不竭源泉㊂同时,这种爱国情感也表现为个体对国家领土主权的珍爱与维护,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信心和认同㊂如果说骨肉爱㊁乡土恋㊁文化情是爱国情感的自然流露,那么国家爱则是爱国情感的理性升华㊂爱国情感具有政治色彩,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政治态度㊂在这份政治情感中,既有对国家富强㊁政通人和的自豪和骄傲,又有对国家贫弱㊁积重难返的忧虑和不安㊂任何个人和民族都置身于特定的政治制度中,国穷则民弱,国泰则民安,国强则民富,个人㊁民族和国家往往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㊂爱国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一个历史范170㊀邢台学院学报第35卷畴㊂祖国的需要和历史的使命决定着爱国的内容和方式㊂因此,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㊁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史就是这种历史性和时代性的鲜明体现㊂在我国古代,争取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推进国家的统一和强大,是爱国主义的主题㊂在近代,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㊁人民富裕是爱国主义的要旨㊂在今天,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高扬爱国主义㊁集体主义㊁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自觉保障国家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安全,努力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爱国主义的新时代蕴涵㊂从现实来看,香港 占中 事件㊁台湾 太阳花运动 ㊁美国制裁华为㊁中兴等事件的频现,昭示着现代中国在领土主权㊁经济主权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来自外部势力的侵犯和干预㊂西方社会利用多种手段宣扬西方价值观,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恶意丑化中国形象,不仅威胁着民族国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也冲击着公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㊂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对于处在新时代起点的大学生而言,爱国既是一种政治美德,更是一种义务责任㊂这种义务和责任要求大学生把爱国之情化为奋斗之源,将对祖国的热爱变成自己的行动,努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㊂要求大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遵守国家法令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㊂要求大学生以理性的眼光和智慧的头脑判别多元社会思潮,分清是非善恶,坚定政治立场㊂要求大学生以关心国家㊁奉献祖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为耻㊂要求大学生自觉地把爱国之情㊁报国之志化作报国行动,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 ㊂二㊁ 敬业 :成功之基敬业 是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领域的表现,也是对公民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㊂所谓 敬 即 敬重㊁珍视 之意,所谓 业 即 职业㊁事业 ㊂敬业作为一种美德和价值观,就是个体在职业活动中专心致志,尽职尽责,勤奋钻研,力求创新的积极态度㊂ 敬业 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元素㊂‘礼记“中就有 敬业乐群 之说,孔子及其弟子都主张 敬事而信 , 敬其事而后其食 ,强调人生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㊂ 敬业 亦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基因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㊃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精神起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是一种依靠契约与制度来实现的职业精神,并指出了职业的双重意义,即 一方面它具有特殊的实用技术性或经济理性,蕴涵特定的职业责任伦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普遍意义的道义力量,蕴涵宗教意义的道德神圣感 [4]㊂这一 职业责任伦理 和 道德神圣感 所构成的新教 天职观 成为支撑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重要基础㊂现代社会,具备良好的敬业品德是个体事业成功的前提,也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必备素质㊂个人通过职业活动创造价值服务社会,因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个人也只有通过职业活动才能获得自己生存的物质依托㊂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㊁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在职业中获得了统一㊂新时代的敬业精神包含 乐业 ㊁ 勤业 ㊁ 精业 三重要求㊂所谓 乐业 ,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且享受其中的快乐,从中能够找到乐趣㊂具备 乐业 意识,才能干一行爱一行,将个人的兴趣与社会发展的事业融为一体,最终将劳动看作是个性发挥的一种途径,而不是一种负担㊂ 勤业 在职业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忠于职守㊁负责认真㊁遵守规则㊁坚持不懈㊂只有通过勤劳学习㊁勤恳钻研㊁勤奋工作才能为事业的发展奠定扎实而牢固的基础,在此意义上, 勤业 为个体自身达致成功的不二法门, 勤业 的必然结果是个体在业务上的精通和熟练,即 精业 ㊂ 精业 是敬业品德的关键㊂大学阶段是为大学生做好职业准备㊁奠定事业发展基础的关键阶段㊂因第4期黄㊀聘:论新时代大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171㊀此,虽然大学生暂无稳定的职业生活,但是培养大学生的敬业意识和敬业精神至关重要㊂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和择业准备,影响到大学生事业的发展和未来㊂由于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剧,职业岗位的变化性和流动性增加,大学生跳槽率高㊁职业忠诚度有待提升㊂在职业理想上,呈现价值选择的个体化㊁职业目标的理性化㊁评判标准的功利化等特征㊂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科学合理的劳动价值观,确立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的职业精神㊂通过适时开展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珍惜已经选择的职业,明确 平凡的工作岗位能够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这一价值理念,珍惜工作机会,积极提升自我,显得尤为重要㊂三㊁ 诚信 :立身之本诚信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德目之一㊂历代先贤圣哲对其的阐述和强调不绝于史㊂他们主张,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左传㊃僖公二十五年“, 德礼诚信,国之大纲 ‘贞观政要㊃诚信“, 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 (‘旧唐书㊃魏徽转“)㊂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中,诚信之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也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层道德意识,成为国人立身兴国之本㊂现代意义上的 诚信 ,包括 诚 和 信 两个层面㊂ 诚 是诚实㊁诚恳㊂ 信 是守信㊁信任㊂内涵有二:一为诚实不欺,二为守信践诺㊂其对立面是欺诈,即弄虚作假,不守信用㊂诚信是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㊂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更是一种信用经济㊂在开放经济时代,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都要具备较高的信用度,合作的双方或多方在信用度方面也要具有较高评价,方能使得合作或交易顺利完成㊂作为一种社会契约,诚信维系着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心理关系,而这一纽带的损伤必然使得每一个社会主体都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㊂在此意义上,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的 现代社会是一种信任社会 的观点值得重视: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的社会活动或社会关系越复杂,诚信也就越重要㊂诚信 是处理个体与个体㊁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㊂如果说 诚 的重心在于我,体现的是自我的道德修养,用于约束个体;那么, 信 的重心则在于人,体现的是人际关系中的践约与守诺,是一种主体间的道德准则㊂对于大学生而言,诚信是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助推器㊂无诚业难立,无信事难成㊂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 第二身份证 ㊂在大学生升学㊁求职㊁贷款㊁买车㊁买房时都会考察其个人信用记录㊂信用不佳的人会遭遇四面碰壁的尴尬境况,而信用良好的人则会享有一系列待遇,获得更多机会和优质资源㊂诚信作为一种做事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大学生做到言而有信,说实话,办实事,做诚恳守信之人,说一是一㊁说二是二,不浮夸㊁不做作㊁不投机取巧㊂随着社会结构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的嬗变,伦理场域中道德监督的弱化㊁社会信用系统的脆弱,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学业诚信㊁人际诚信㊁就业诚信㊁经济诚信等方面出现失范现象(如考试作弊㊁论文剽窃㊁简历造假㊁就业违约㊁拖欠助学贷款等)㊂高校必须加强和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通过设立大学生诚信档案㊁设立制度奖惩措施㊁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拓展诚信教育的内容体系㊁创新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㊁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考评机制,培养大学生诚信做人㊁做事的良好品德㊂四㊁ 友善 :交往之道友善 不仅是个人不可或缺的美德,也是一切道德修养的起点㊂从其内涵来看, 友善 是个体之间在公共生活领域中表现出的友善态度和友好行为㊂作为一种社会核心价值观,它的提出有着十分深厚的思想历史渊源和社会实践基础㊂孔子曾在‘论语㊃为政“中谈到 友善 时说到: 友于兄弟 ㊂其意在于对待他人应当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般不分彼此,不计得失,所谓172㊀邢台学院学报第35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㊂孟子也在‘孟子㊃滕文公上“中提到 出入为友 与人为善,善莫大焉 ,强调友善之于人际和谐的重要性[5]㊂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系统阐述了其友爱论㊂他主张 友爱就是某种德性,或者是赋有德性的事物㊂ 这种德性的友爱,是区别于以求乐㊁逐利为目的的永恒如一的爱㊂他同时认为友爱是维护社会群体和家庭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囊括了朋友㊁兄弟㊁公民㊁君臣㊁父子㊁夫妇㊁长幼等关系[6]㊂孔子的友爱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点是:与传统社会等级结构和人际关系相适应,传统意义上的 友爱 具有 差序之爱 的特点, 友爱 更多体现在不具有同等人格和地位的 君臣 父子 夫妇 长幼 关系之间,强势主体对弱势主体的友善㊁同情和关怀㊂这种 友爱 显然与现代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大相径庭㊂现代社会倡导的友爱观表达的重要内涵是:友爱是以尊重他人为前提的,出于真诚地关怀和帮助㊂这种 合乎天性的友爱 (西塞罗语),它表达的是作为 类存在物 的人类之间相互依赖㊁互助和共生的关系㊂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孤立存在,因而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与他人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使得个体能够超越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使个体能够超越自身情感的封闭性而获得精神的依托和存在基础㊂当个体遇到痛苦㊁不幸或灾难时,他人的社会性支持和情感关怀,是个体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治愈心灵创伤的最佳良药㊂因而,在他人遭遇不幸或深陷困境时给予及时的援助与关怀,应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具备的品德㊂对于社会而言,真诚的友爱能够化解阶层差别带来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社会和谐㊂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发展,友善已经超越传统的熟人交往圈而具有公共的意义㊂对于大学生而言,友善是一种交往之道㊂友善帮助大学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壁垒,化解人际矛盾,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成为维护人际和谐的润滑剂㊂高校教育者应当结合大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对大学生进行友善价值观教育,用自身真切体会感染和激励大学生,帮助其增进友善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㊂作为友善价值观的具体践行者,大学生首先应当学会尊重他人㊂不以貌取人,不以金钱和社会地位标准作为评价他人的标准,真诚相待,以礼相待㊂同时,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多样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对于友善这一价值观的认识㊂以利他㊁自愿㊁无偿为基本要求的志愿服务组织凸显团结互助㊁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提倡 我为人人㊁人人为我 的良好社会风尚㊂青年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爱心,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养成高尚品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和能力成长大有裨益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董立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㊃关键词㊃爱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2.[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8.[4]寇东亮.德性的自由根基 现代道德困境的人学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1.[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43.[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2.(责任编辑:马军红)。
《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政策宣讲会-省教育厅讲解部分
![《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政策宣讲会-省教育厅讲解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d9b3188f81c758f5f61f67ce.png)
“创新强校工程”背景下高校科研平台及项目管理要求广东省教育厅2017年3月•“创新强校工程”简介1•自主培育2•遴选认定3•项目管理4汇报提纲创新强校工程•进一步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提升我省高校办学水平的纲领性工程。
•按照“汇聚资源,统筹运用;分类指导,特色发展;规划引领,突出绩效”的原则推进•2014年起,我厅立项建设了一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及应用研究重大项目、创新团队项目、特色创新类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以上各类项目统称为“创新强校工程”科研项目。
转变项目管理方式的背景•适应国家和省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战略规划、制定政策、统筹布局、评估监管等工作)•适应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工作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适应我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的总体要求(扩大和落实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其中就包括赋予高校在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方面的遴选、建设/实施和管理的自主权)高校在项目管理中的主要职责结合本校“创新强校工程”总体规划,自行制定本校科研项目的培育方案和管理细则;自主开展各类科研项目的遴选和培育工作;负责各类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筹措和落实各类科研项目的实施经费;负责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管;负责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应用等工作;负责定期向省教育厅报告科研项目的培育和实施情况等自主培育•高校科研项目的培育工作需纳入本校“创新强校工程”总体规划中统筹实施•高校纳入“创新强校工程”总体规划中的重点培育项目需经过规范程序遴选确定•制定遴选标准和程序,择优确定本校重点培育建设的科研项目•建立经费保障制度,确保重点培育项目的培育建设经费落实到位•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或细则•建立定期评估、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管理机制遴选认定•省教育厅定期组织重点科研平台和项目的遴选认定工作;•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应用研究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创新团队项目等)的遴选认定工作由省教育厅组织,或委托第三方负责;•特色创新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等遴选认定工作由各高校具体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2017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认定申报要求一、重点建设平台只接受历年来获省教育厅立项的各类科研创新平台总数不超过6个的本科高校申报。
已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验收,且已成功升格为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的,可不计入统计范围。
(一)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学科建设基础好。
实验室所在学科应为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原则上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或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学科除外)。
2.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
契合广东高校学科特点和重点学科布局,符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研究领域属优先或重点发展方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达到国内先进行列或较高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具备一定的优势,特色明显。
具备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
3.学术团队结构合理。
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团结协作、管理能力较强的领导班子;研究团队学术水平高、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研究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含正高、副高)的人员在10名以上,实验室近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并获得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上;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
4.科研实验条件良好。
实验室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000平方米,并相对集中;比较先进的、技术状态良好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800万元(部分纯基础学科除外)。
有稳定的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及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
5.支持保障有力。
依托学校能保障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有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二)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工程研究中心应具备以下条件:①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具有相关支撑学科、技术的系统集成条件,在某一技术领域有坚实的工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工作基础、特色和业绩。
近三年来已与2个或以上企业合作,成功进行工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2项或以上。
近三年实到科研经费不低于200万元,其中横向经费比例不低于30%。
②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或专有技术,近五年申请发明专利2项或以上,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或以上,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或以上。
③基本具备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和工艺设备等基础设施,有必要的检测、分析、测试手段,具有综合性工程技术研发、产品研制及其工程化的能力。
④有一支结构合理、工程化研究开发与转化素质较高的高水平技术创新队伍。
有具备较强市场意识和转化经验的管理团队,有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带头人;工程技术研究和工程设计人员、能够承担试验任务的熟练技术工人以及技术推广人员不少于25人。
具有较好的工程化运作管理水平和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⑤具有明显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和持续创新的能力,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建设思路,所提组建方案切实可行,建设配套资金落实。
2.技术开发中心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技术开发领域应以高校的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及服务、产品研制、成果转化和工程化能力。
近三年来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项目2项以上,实到横向经费不少于30万元。
②具备较好的技术试验条件、工艺设施和检测、分析、测试手段,并能够为项目的建设、运行提供必要的配套保障。
③有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带头人,有较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技术推广人员15人以上。
④具有培养新型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和提供技术培训的基本条件。
⑤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建设思路,所提组建方案切实可行,建设配套资金落实。
(三)广东省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1.申报单位:广东省内公办本科高校。
2.依托基地:申报新的基地需满足以下条件:(1)以县(区、镇)作为基地的依托单位的,该县(区、镇)应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且产业集群已达一定经济规模,在省内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
(2)以企业(集团)作为基地的依托单位的,该企业(集团)须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上一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超过5000万元;或者属于高新技术科技企业,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近三年投入科技开发经费不少于销售总额的2%。
3.合作基础:申报高校与基地开展实质性的合作3年以上,且已有至少2项以上高校科技成果在基地得到转化并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还有不少于1项的高校科技成果正在转化。
4.成果转化基础和机制:申报高校必须有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且运作良好;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制度。
高校在基地有专职或兼职科技、管理人员,具体负责高校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组装配套以及研究生的培养。
基地已有科技成果转化所必需的设备、场所、经费、人员、制度等配套保障。
基地有较长期的与申报高校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规划。
(四)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是利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设备等手段或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实验方法、手段来解决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
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2.所申报的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须依托社科类的省级重点学科,符合我省优先发展的学科和领域, 体现广东优势和特色;属于校级重点研究平台,并已运行和对外开放两年以上。
3.研究方向有广泛应用前景,有创新思想和能力并具有特色,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取得较好的科研成绩,有明确的近、中、远期目标,在该领域有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研究开发项目的竞争能力。
4.具有管理能力较强的学术带头人以及素质较好、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有培养高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的能力。
5.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具有稳定的实验人员队伍与固定的实验用房。
设备条件具有先进性和开放性,实验方法具有创新性。
6.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期一般为三年。
7.凡在同一主体学科内已建有国家、部委或省立项建设的平台,不得申报。
已承担省教育厅的平台或项目且尚未结题的人员,不得申报。
(五)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围绕国家特别是广东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产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建立知识创新机制。
2.主动面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问题的能力;3.需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符合我省发展的学科和领域,具有一定的办公场地、图书资料和专业化信息网站等;4.具有管理能力较强的学术带头人以及素质较好、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带头人需是省内高等学校正高级职称在职人员,并有该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的知名学者。
二、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及应用研究重大项目(申报系统内均属“省级重大项目”)。
1.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主要是紧密围绕与我省战略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科学技术重大前沿问题,以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开展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创新成果;或者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
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
2.应用研究重大项目。
主要是紧密围绕我省战略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需求开展研究,产出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着力突破我省战略新兴产业前端性、前沿性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或者是紧密围绕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有重要价值的产业发展理论、思路、战略、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成果。
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
3.申报项目须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平台,符合我省优先发展的学科和领域。
申请人需是省内高等学校正高级在职人员,并有该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的知名学者,特别是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担任主持人,如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省部级科研平台主要学术带头人、珠江学者等。
4.申报项目应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主攻方向,具有对重大项目开展研究必备的平台、设备及其它各种条件。
申报项目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和跨地区的联合研究,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
5.申报项目在研究周期内有望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要求能产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如在本学科领域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获得省部级基础研究重大奖励等。
应用研究重大项目要求产出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或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决策咨询成果,如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或者被省部级重大规划、重要文件采纳的咨询建议等。
三、创新团队项目1.重点支持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群体,能以团队协作为基础,有明确目标任务,依托良好的平台和项目,具有突出的创新成果和较高的创新水平,进行持续创新创造的人才群体。
2.申报团队需以国家重点学科或广东省攀峰学科、省部级重点平台为依托,具有承担国家及广东省重大科研任务能力,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应具有明显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3.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宽广的学术视野,具有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学术带头人。
4.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团队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10人),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课题;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明确的任务分工,对团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5.创新团队项目培育期为3年,经培育建设之后,团队有望成为国内同领域具重要影响力的研究群体,争取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
四、特色创新类项目。
1.特色创新类项目主要是支持各级各类高校中有潜力的科研骨干在特色领域或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项目将重点支持结合经济社会与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及自身的研究基础和特长,有望成为学科新生长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创新性研究。
2.特色创新类项目包含自然科学、人文社科两种类别。
特色创新类项目(自然科学类)申报项目,要求研究内容紧跟科技前沿热点,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需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特色创新类项目(人文社科类)申报项目,要求要紧密结合当前我省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面临的挑战、机遇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
3.申报项目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
项目负责人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项目研究工作。
研究队伍结构合理、稳定,科研业绩优秀。
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