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由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 密集地域系统。由戈特曼1957年考察了美国东北部的巨 大城市密集区后提出。 Megalopolis是二战后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 城市化新阶段在地域空间形态上的反映。
六大都市带




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的美国大湖沿岸都市带 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中国的都市区概念(周一星)

由中心市和外围的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 中心市(地级市):非农人口20万人以上 外围地区:


非农产业75%以上;
非农人口60%以上; 与中心市直接毗邻或与已划入都市区的县(市)毗邻 行政原则(行政归属)和联系强度原则(到各个中心市的 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取最大者)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year Total pop. (ml.) 552.0 Urban pop. (ml.) 61.7 Percentage of Urban pop. (%) 11.2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1995 2000 2005

但这种观点没被普遍接受,贝里 (B.J.Berry)就认为,人类正从机械时代 进入电子时代,尽管大都市中心将变成高 度一体化的通讯网络中心,实际的优势可 能增加,但实际的发展速度将放慢,大都 市带以外的具有高度舒适环境的较小中心, 借助发达的电子通讯网络,将获得更快的 发展。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杜克西亚迪斯(C.A.Doxiadis)提出的 世界性大都市带(ecumenppolis

在1970年曾大胆推断,100年以内由于交通 和通讯手段的改善,城市动力场会不断扩 大和延伸,以前相对独立的大大小小的城 市动力场会逐渐合幵成一个复杂系统,使 几个大都市带互相联结,形成一种由许多 大的城市节点或发展极联结成网络的更大 的城市地域空间,幵称乊为世界性大都市 带(ecumenppolis)
佛山 ●



江门 ●
● 顺德 ●

● ●

&优 势 条 件
毗邻港澳,改革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速度快, 目前已形成一个比较集中而且发达的大、中、小城市群,
大都市区的区域发展情况
中国三大都市密集区
人口数量 500万 人口数量 200~500万 人口数量 100~200万 人口数量 50~100万
珠江三角洲
广州、深圳 东莞、佛山
中山
珠海、惠州、江门
长江三角洲 上海 京津冀地区 北京、天津
杭州、南京
苏州、常州、 无锡、宁波 唐山、
扬州、泰州、镇江 南通、绍兴、台州 秦皇岛、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




多核心 交通走廊 密集的交互作用 规模特别庞大 国家的核心区域
世界六大都市带(戈特曼,1989年)





美国东北部波士华 美国芝匹兹 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英格兰大都市带 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 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1995
走廊
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
小城市 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3.都市连绵区——指标





两个发展极中有一个是国际性城市 有相当规模的大型海港和航空港 多种运输方式叠加而成的综合交通走廊 较多的中小城市,总人口规模2500万以上, 人口密度700人/KM2 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城市群(姚士谋)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 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 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 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 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 发展着城市个体乊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 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
区、县区位类型 人口性质 都市区中的性质
城区
近郊区 远郊区
全部为城镇人口
城市人口占60%以上 大部分为农村人口
中心市
外围县 非大都市区
界定结果

2000年,在全国263个辖区城市中(含4个直辖市),共 有94个城市的市区人口达到大都市区“中心市”50万人 的标准。 其中50个城市具有大都市区的完整结构,即拥有中心市 和外围县。 另有44个城市属于无外围县的都市区,即只有人口达50 万人以上的中心市,没有符合要求的“外围县”,其主 要原因是这些城市下辖的区县面积较大,人口密度不足 1500人/平方公里,且城市化水平低于60%。
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及其 发展
一、研究背景
Population Divisio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World, United Nations.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03 revision. New York, 2004


无外围县的都市区
杭州市
非标准型都市区
中心市与外围县整合型
主副双中心市分离型 多核心离散型
中国最大的20个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 上海 北京 广州 深圳 东 莞* 人口 13752672 8769976 7811463 7008831 6445777 大都市区 重庆 南京 西安 哈尔滨 大连 人口 3782244 3624234 3606255 3481504 3245191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都市区分布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都市区分布
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大都市分布区
5 结论

采用“五普”数据对中国大都市区进行了界定,得到2000年我国大 都市区发展的基本格局。总体看来,中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已初具规 模,已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但是,由于2000 年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加上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总体而 言,当时中国大都市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向沿海城镇密集地区和 大城市的集聚速度加快,从而加快了大都市区的发展。可以预见, 大都市区在未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0年,中国117个大都市区的总人口为1.99亿,占全国总人口12.43 亿的16.1%,大都市区内的城市人口为1.67亿人,占全国城市总人口 的37.2%。人口超过100万的大都市区有53个,总人口为1.55亿人,占 全国总人口的12.5%。和美国比较,后者1990年百万人口以上大都市
区有40个,占全国人口比例高达51.5%。
3.都市连绵区——概念(周一星)

与大都市带相对应 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若干大城市 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 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 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
3.都市连绵区——条件
五个必要条件 1.两个百万人口的城市作为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 3.发展极和口岸乊间有便利交通干线作为发展
4.城市群

没有界定指标,划分范围太大,空间尺度 不明确

英文译名“urban agglomerations”,在国际上 指的是都市区范围内的城镇集聚体。
我 国 三 大
城 市 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包括广州、深圳为 龙头的两个副省级 市和珠海、佛山、 江门、东芜、中山 五个地级市以及惠 州的惠城区、惠阳 市、博罗市、惠东 县和肇庆的端州区、 鼎湖区、高要市、 四会市。

在迅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人口规模也在迅速增加, 但如何衡量中国城市的规模却成为中国城市研究中的新 问题。 中国城市是一种行政区,其中的大城市由城市化的市区

和农村地区(县)组成。因此,中国城市规模的分级一 直采用市区非农业人口这一指标,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 50万人以上的城市称之为大城市,20万人至50万人之间 的城市称之为中等城市,人口少于20万人的城市称之为 小城市。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一指标已不能 真实反映中国城市的规模。

2.大都市带(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 地域复合体。
这一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了美国东北 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1957年提出来的。 戈特曼选择了古希腊时代建立的一个理想中非常大 但从未发展到这么大的城市的名字megalopolis(意 即非常大的城市)来称呼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人口超过3000万的超级大都市区。
中国大都市区的空间分布
中国大都市区的规模分布特征
表4 中国大都市区等级规模分布(2000年)
大都市区等级规模
Ⅰ级 500万 Ⅱ级 200~500万 Ⅲ级 100~200万 Ⅳ级 50~100万 总 计
全国
8 18 29 62 117
东部
7 8 17 28 60
中部
1 5 7 24 37
西部
0 5 5 10 20
Pearl River Delta
BeijingTianjinTangshan region
Yangtze River Delta
Liaoning Pininsular

伴随中国城市化的转型和发展,以非农指标界定都市区的方法其 局限性日益明显。
首先,非农化指标更多地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工业化水平,而不 能充分反映该地的城市化水平,更不能反映外围县以中心城市之 间的关系。特别是我国的城市化具有自下而上的特点,珠三角、 长三角等地的工业化水平远远高于城市化水平,如2000年长三角 苏锡常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均不到60%,而非农产值比重高达80 %以上。因此,用非农指标方法界定的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会存 在偏高的估计。 其次,该界定标准没有反映一个地方外来流动人口的情况,导致 对该地常住人口的低估。
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带(戈特曼,1989年)

美国西部沿岸大都市带。以洛杉矶为中心中心,向南 到圣迭戈,向北一直延伸到圣弗朗西斯科一带。“圣 圣”(San-San)。
巴西南部沿海大都市带。从圣保罗到里约热内卢一带 。 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大都市带。以米兰、都灵、热那 亚三角区为中心,向南延伸至佛罗伦萨,向西延至法 国的马赛。
662.1 829.9 987.1
1143.3 1211.2 1267.4 1299.9
130.7 144.2 191.4
301.9 351.7 459.1 542.8
19.7 17.4 19.4
26.4 29.0 36.2 41.8
Six phases: a brief development, fluctuation, stagnation, interim, rural urbanization, rapid development.

麦吉(T.Mcgee) 提出的 Dseakota——城乡一体化

80年代中后期,加拿大学者麦吉(T.Mcgee) 分 析了亚洲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经济核心区域都 市区的发展,认为在中国东部沿海、台湾西 海岸、印度尼西亚爪洼等地也出现了类似于 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带的城市地域,并用印 度尼西亚语命名为Dseakota area.


3、 用“五普”数据界定中国大都市区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对城乡人口划分和城市化地区 进行了新的界定。 首先,常住人口的居住时间定为6个月以上,从而将大量的外来流动 人口纳入到当地常住人口的统计范围; 其次,在城市化地区界定时采用了人口密度指标:若市辖区人口密 度超过1500人/平方公里,则视为城市化地区,其所有人口都计入城 市人口;若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则以市域内的街道人口 为城镇人口。
天津
武汉 佛山
6374061
5623224 5337709
昆明
长春 青岛
3055015
2865599 2720972
沈阳
成都
4563481
3948867
太原
杭州
2558382
2451319
4、中国都市区发展现状及空间特征分析
中国大都市区的总体特征

按上述方法界定,2000年全国大都市区共有117个,约占全国设区城 市数的43%,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和地级市113个。除西藏首府 拉萨外,其他所有省会城市均达到大都市区的界定标准,这充分说明 我国大都市区发展已初具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