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

合集下载

5.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5.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技术的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技术有独立性, 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它有塑造人、控制人,引领 社会的一面,但同时任何技术又都受社会的影响, 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来选择和建构。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总体上看,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技术则是 一种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也有紧密的联系。
科学是人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知识,这一知识对人类 能动的改造自然界和社会提供了潜在的基础,是一种知 识形态的生产力。但随着近代科学向现代科学过渡,工 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科学和技术一体化加快,科 学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逐步让位于现实生产力,第一 生产力特征越发明显。
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各方面,科学成长为一种 重要的社会事业,一种社会建制。它向社会的其它子系 统一样,有一个独立的社会体系结构,同时与社会其它 子系统形成密切联系;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是科学演化 发展的结果,大科学必然导致科学社会建制化。
▲技术科学化
技术活动的复杂性日益需要科学理论、科学方法 的指导,才能完成。如经验技术通过科学分析上升为 技术科学,科学原理转为技术原理形成技术成果。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220. 12.12Sa turday, December 12, 2020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10:4 3:5610: 43:5610 :4312/ 12/2020 10:43:56 AM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0:43: 5610:4 3Dec-20 12-Dec-20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10:43:5 610:43: 5610:4 3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科学技术的性质

科学技术的性质

一、科学技术的性质(一)科学的性质1.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性质,就是回答“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

科学一词源自拉丁文Scientia,本意是知识和学问。

今天我们所说的科学,首先是一个知识体系,它包含许多门类和学科,门类和学科之间又相互交叉,形成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层次性的认知成果系统。

其次,科学又是人类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人类探求、发现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创造和生产新知识的认识活动,因而,科学是动态发展的。

再次,科学在今天又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项社会化的事业。

科学知识的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科学的本质,有3个基本内涵。

(1)科学是理性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由概念、原理、规律等组成的理论化知识体系。

人类从诞生时起,就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了大量的经验知识。

最初,这些知识是以直观感受和主观意念外化的方式形成和传播的,以巫术迷信为代表,这是人类知识的前科学时期。

后来人类积累起来的零散的经验知识也还算不上是科学。

科学是运用一定的思维形式和方法,对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概括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体系由基本概念和公式、基本原理和定律以及推论、应用3个层面构成的,3个部分之间可以用逻辑方法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科学是一种创造性认知活动。

具体地说,科学是以探求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以发现和创新为根本特征的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

通过科学活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得到提高。

(3)科学是社会大系统的构成要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由个人工作发展到集体研究,再发展成为一项国家事业,进而成为一种国际化的事业。

参与科学活动的,不仅有科学家,而且有企业、政府。

科学的组织形式,由小科学发展成为大科学。

国家科学研发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还可以作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则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高中通用技术_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通用技术_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课程名称: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教学目标技术的自然属性;技术的社会属性;技术的两重性;二者的联系和辩证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正确看待技术,及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联系与统一;合理使用技术。

四、教学方法播放视频、问题探究、讨论、思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协作五、教学资源多媒体录播教室、视频、图像资料、教案、学案六、教学过程1、回顾:技术的产生,技术的内涵。

(1)技术是有目的性的,技术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2)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知识技能的总和。

2、探究1:黑龙江农垦八五一一农场立体农业果、药、稻、鱼、虫立体五层新型农业(增加经济收入)坡地上的梯田种植水稻(利用有限土地)水土流失(防治)、种植结构(多样化)有限土地(合理充分利用)鱼肥稻熟米飘香(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任务1:结合视频,完善表格•特点:遵循技术的自然规律,合理利用技术。

讨论1:郭靖大侠“梯云纵”神功(《射雕英雄传》83版)尝试:梯云纵、金刚爪①“梯云纵”神功?哪位大侠?左脚蹬右脚、右脚蹬左脚飞上桌子②“金刚爪”神功?哪位大侠?徒手五手指抓入桌子思考1:永动机的尝试结论1:技术的自然属性本质上看,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符合自然科学规律的技术应用,能改造自然,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违背自然科学原理,必然招致失败,根本实现不了。

3、探究2:港珠澳大桥技术牛在哪?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钢桥段建造(世界最大规模)生产浮运安装(世界最长海底隧道)两大人工岛(快速成岛)深插钢圆筒快速筑岛技术(中国首创)任务2:根据学案资料,完善表格•特点: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技术创新。

讨论2: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分析:原子弹的杀伤力①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②6千多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③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20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④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

技术的本质

技术的本质

关于技术的本质,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种是技术决定论,重视技术的内在逻辑,认为技术是自主并价值无涉的;一种是技术建构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决定作用;还有一种是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认为技术的自主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起作用,它们构成一个“无缝之网”。

(1)对技术的本质,你是怎么理解的呢?答:技术的本质:在技术本质上有多种观点:技能说,阐释的是技术是人经过训练的特殊技能;工具说,技术是工具,是生产手段;方法说,技术是做事的方法。

技术是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实践能动关系,是直接生产力。

从演化论角度理解,宇宙大爆炸以来,进行了四种演化态,人类出现的状态为常态,其他出现为非常态。

适合人的状态为常态,不适合人的状态为非常态。

人一方面不能进入非常态但也不能脱离非常态,所以人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

技术是使人类间接进入非常态的技能、技能、方法和手段等。

从转化论角度理解,世界上,能量物质是不能创造的是守恒的,科学技术是转化财富的手段而不是创造财富。

技术是自然界一般存在物质能量状态转化为对特殊存在(对人类有益)的技能、工具、方法和手段等。

我的理解是,技术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所积累并演化出的可以再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一切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总称。

有了技术,我们可以实践中遇到的任何问题。

当然,任何技术 都是与时俱进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技术,更没有可以万能的 技术。

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重在怎么运用它。

(2) 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答:技术本质上就是人们在从事社会活动的过程中, 一滴积累并总结出来的用于更好的、更快的解决社会实践中 遇到的问题的一切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总体。

简而言之,技 术就是由人们发明的并由人们使用的工具。

人是技术的主 体,技术是人的客体。

当然,任何技术都是与时俱进的,没 有一劳永逸的技术,更没有可以万能的技术。

技术本身又是 一把双刃剑,端在人之为用。

如果技术的使用符合社会的发 展方向和人类的利益,那么就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科 技的发展;相反,如果技术被滥用,则可能造成无法想象的 灾难,轻则阻碍社会发展,重则生态破坏人类灭绝。

《自然辩证法》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
8
中国石油大学
❖D. H. Rosenbloom:
▪ 技术是企业发展、生产、传达其产品和服务的知识、 诀窍、技艺的理论与实务和总和。技术可被具体化在 人、原料、设备、程序、物理过程上,而关键技术却 往往以隐含的型式存在,也即技术中最重要的部份(技 术人力与经验)常不易以手册或规则程序等方式展现。
❖ 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技术在与社会之间的作用关系 过程中所体现的性质或特征。
自然辩证法
17
中国石油大学
技术的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
❖ 技术的工具性指的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 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目的的手段的作用。
▪ 对技术的工具性的强调,导致一种技术中性论的观点, 这就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每 一种技术都被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或服务于人类特定 的目的;并进而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只是那些创造和 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种善的或恶的力量。
▪ 技术与工程
• 技术是一个静态概念,核心是知识,工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
15
中国石油大学
2、技术的本质特征
❖ 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 技术的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 ❖ 技术的有益性与有害性 ❖ 技术的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
自然辩证法
16
中国石油大学
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技术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 变换的自然过程中体现的性质或特征。
▪ 其次,技术发展也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技术社会的 目标是效率、秩序与理性。在技术社会这种科层制结 构之中,人失去了自主性、个体性与自由。甚至人与 人的关系也客观化与物化了。
自然辩证法
23
中国石油大学
▪ 技术的有害性带来了一种技术悲观主义的思想。这就 是技术破坏自然环境、推毁人类自由、腐蚀社会秩序。 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恶魔。甚至技术发展似乎并不是自 动地把人类导向一个幸福的天堂,相反却可能是在把 人类推入一个阴霾的地狱。

新版科学技术社会简答题

新版科学技术社会简答题

1.怎样认识科学的本质属性?答:(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种探索真理、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

(3)科学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建制。

(4)科学是特殊的社会生产力。

(5)科学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

2.怎样认识技术的本质特征?答:(1)技术是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3)技术是人们改造、控制、利用和保护自然的一种动态过程。

3.STS提出了哪些新的理念?答:(1)新的科学观。

(2)新的价值观。

(3)新的发展观。

(4)新的教育观。

1.简述STS学科产生的背景。

答:(1)科学和技术时代的呼唤。

科学、技术与社会兴起的历史条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科技发展带来重大的社会问题;三是对科技发展需要深刻的社会人文反思。

(2)社会运动的推动。

科学、技术和社会兴起的社会条件有:和平运动、环境运动、人权运动。

(3)学术思想的演变。

从学术条件的角度看,对STS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二是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转向;三是交叉学科的兴起。

2.简述STS的形成历程。

答:STS形成和成熟的标志是获得学科化发展,形成三大导向,实现了基本立场的转变。

(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化。

学科是具有教育、训练、方法和内容等可传授的专门知识体系。

根据通常看法,STS 的学科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和教育的制度化;二是STS课程的开发;三是博士学位的出现;四是学术交流渠道的形成。

(2)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三大导向。

STS自诞生以来可谓百花齐放,呈现出相当大的多样性。

随着STS的学科化发展,它大致形成了三种基本导向:其一,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导向;其二,科学技术研究导向;其三,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导向。

(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立场。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主要以乐观主义的态度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篇科学技术观12章科技基本性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篇科学技术观12章科技基本性质
这些技术活动并非用于科学研究成果向技术和生产 领域的转化,而是服务于科学研究活动自身的需要。科 学的技术化是科学实验难度和规模日益增大、所用仪器 设备日趋复杂化,并且越来越难以用现成生产技术制造 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科技的基本性质
29
(2)技术的科学化
这是指技术的创造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 的指导和作用。这表现在:
科技的基本性质
27
2、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
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趋势根源在于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之间的统一性,即为了更 深刻地认识世界,就必须更深刻地改造世界; 反之,为了更深刻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更深刻 地认识世界。
科技的基本性质
28
科学和技术的统一性主要表现为: (1)科学的技术化
这是指在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包含着大量 的技术活动,如技术发明、技术开发和技术应 用的活动。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从任务看
科学主要解决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的 问题,对于经济因素、资源条件、法律因素等较 少顾及。
技术直接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 问题,它不仅与某一门学科有关,而且往往要涉 及到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还要涉及到经济的、 社会的、法律的、地域的、资源的、环境的、心 理的和生理的因素。
科技的基本性质
21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和技术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统 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科学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 界的规律性,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途径;技术 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利用、 转化和控制。这就决定了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 又有相互联系。
科技的基本性质
22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技的基本性质
25
(4)从结果和评价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

2013年自然辩证法真题2015年1月20日19:46名词解释:1、科学技术与社会体制(1.2)2、技术的本质和特征(2.2)简答题: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和基础(1.1)2、科学的发展模式级动力(2.3)分析题:1、分析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之间的联系(1.2)2、分析科学技术怎样在社会中健康的运行(4.3)3、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解释科学是生产力。

2013年自然辩证法真题答案2015年1月20日19:46名词解释:1、科学技术与社会体制(1.2)2、技术的本质和特征(2.2)简答题: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和基础(1.1)2、科学的发展模式级动力(2.3)分析题:1、分析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之间的联系(1.2)2、分析科学技术怎样在社会中健康的运行(4.3)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o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o政策体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o军事对抗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o政治理念及行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o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量;o社会的经济支撑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基础;o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刺激因素。

∙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o著名的“默顿论题”表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o中国的“李约瑟难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为什么没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等问题的解答中,也多有涉及。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o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教育的一项主要功能就是向人们传授前人或他人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和技能;o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教育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的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教育的实施培养着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解释科学是生产力。

论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生产力属性

论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生产力属性

论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生产力属性人和动物其实都是动物,不同的是人是灵掌类的高级动物。

与人相比,其他动物都是低级觅食者。

高级和低级的区别在于,人们会用劳动工具为自己创造条件更好的理想生活,并使之成为现实。

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而其他低级动物没有这样的先天优越感。

人能使用劳动工具,证明人天生就有理性思维。

劳动工具的使用加强了人们的理性思考。

劳动工具是怎么来的?人是靠自己的理性思考得到的,改造各种东西来满足自己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个时候这个人就明白了什么是知识,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

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研究和创造各种知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什么?首先体现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蚕桑纺织让人穿的好了。

谷类、水果蔬菜、三兽六兽肉等。

让人吃好。

坚固通透的房子,冬暖夏凉,让人过得很好。

从古代的马车、船到现代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豪华游轮等等,人们都能做得很好。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都是学习,研究,创造出来的。

是理性思维结合劳动工具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人的理性思维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这就是第一个成果——科学。

准确的说,首先是思维思想上的科学。

这是伟大知识的开端。

再结合手中的劳动工具,加以研究,改造,创造。

这就是第二个成果——技术。

这是伟大知识的过程。

当这两大成果相互结合的时候,最后的结果——科学技术就诞生了。

所以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类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思想,认识世界,研究世界,创造工具,改造世界万事万物本领能力。

是人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方便快捷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

高级生产关系产生高级生产力,而且是可以不断改造提升的高级生产力。

理性思维的科学意识,研究和改造劳动工具的实用能力的技术。

这种思想上的虚拟知识,结合劳动上的实践知识,成就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和诞生。

因此,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更加先进。

在不断研究和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新的科技成果。

使人类文明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从高级走向高级提供先进的科技生产力,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简述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简述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简述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科学是一种生疏活动,科学是理论化的学问体系,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展猜测的有序学问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学问。

本质:科学是一种生疏活动,科学是理论化的学问体系,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展猜测的有序学问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学问。

科学本质就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展猜测的有序的学问的系统。

“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牢靠地应用型学问的主体本身。

科学的专业从业者习惯上被称为科学家。

科学本质说明白科学所具有的根本特征,是人们对科学本质属性的正确生疏。

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来看,可以把科学本质观分为传统的科学本质观与新的科学本质观两类。

科学本质的现代观是多层面的,主要涉及“科学学问本质观〞与“科学探究本质观〞。

[多项选择]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A.科学是一种生疏活动
B.科学是理论化的学问体系
C.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D.科学是一种理论精神参考答案:ABC。

自然辩证法 4第四讲 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 4第四讲 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科 学 造 假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2005年8月3日在英国《自 然》杂志上报导,韩国首尔大 学教授黄禹锡教授带着世界第 一只克隆狗正式露面。
2005年12月23日韩克隆之父 被认定论文造假, 向国民道歉
---韩国国耻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2、技术的本质
(1)技术的内涵: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 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 的总和。
积性。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
项目
科学
技术
1、目的和任务
认识客观世界回答是什么,为 变革客观世界,解决做什么,
什么
怎么做
2、活动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 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
3、形态
表现为概念、原理、学说、理 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形
论的知识形态
态,
4、评价标准
一元性:真理性
④探索性和创造性——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不断探索未知和创 造新的知识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和一大特征。
⑤主体际性(交流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知识要接受不 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讨论、交流。科学本身 没有阶级性。
⑥生产力属性——科学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需 要技术的中间环节。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3)伪科学
①什么是伪科学
打着科学的旗号,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 方法宣称为科学,甚至比科学还要科学.
日本物理学会2006年3月在爱媛大学、松山大学召开的第 六十一次物理学会年的主题为“伪科学”的研讨会:
“伪科学”不是指位于科学与潜科学之间的微妙活动,而是 指尽管其在科学上的错误(乃至无意义)已经明确无疑,却仍 然在表面上假装科学进行的活动。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1、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前
在18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总体上说, 主要表现为技术对科学的推动,其模式是“技术 科学” 在这个时期中,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与生产经验的总 结,而不是科学的应用。相反,科学的发展,则是对技术 的总结。
2、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
近代自然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之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发 生了变化。在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因而仍然表现为“技术 科学”的模式的同时,科学逐渐发挥了对技术的推动作用, 呈现出“科学 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这种 变化,是从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的。 蒸汽机 发电机 电动机 无线电 这一时期的科学已经开始跑到了技术的前面,它的突 破往往成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
(3)、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形成了现代科学技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科学与技术 术的完整体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加强,一方面使自然科学在学科门类上发展得更为 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使生产技 术发展得越来越复杂,为了直接研究生产中的实际 问题,研究新产品,创造新工艺等,在原来应用科 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程技术这一学科门类。随着 工程技术的发展,单靠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直接应用 到工程技术中去就不够了,这样使得解决工程技术 内部的理论问题日益迫切,于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 技术之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中介”学科,即技术科 学。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échnē(工艺、技能)与 l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 用技术进行论述。当它在17世纪首次出现时,仅指 各种应用技艺。产业革命后,技术涉及工具、机器 及使用方法和过程,其含义远比古希腊多。 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定义 为“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 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福大自然辩证法专题五技术观

福大自然辩证法专题五技术观
(美国和日本超过80%,我国为39%) (3)自我创新能力强——对外引进技术的依存度均在30%
自然属性:无论何时何地,技术的运用总是要遵循自 然规律.
社会属性:技术的利用总是受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 需求的推动,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 育、文化、民族传统,不仅影响技术发展的方向、 规模、速度和模式,还影响技术发展的风格和形式。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要区分科学与技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或一般的讨论中,我们常把
▪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和自然的中介,是工具、 机器等劳动资料;
3、什么是技术? ▪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
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 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 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活动、技术成 果
4、技术属于直接生产力的范畴,表现了人对自 然的能动利用、控制和改造。“两重属性”:
专题五
技术观与技术创新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 第二节 技术创新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
一、 技术的本质
1、技术内涵的历史演变: ▪ 古希腊:技能、技巧、艺术; ▪ 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初期:技术涉及工具、
机器及其使用方法和过程;
▪ 《不列颠百科全书》把1879年10月21日定 为现代技术的诞生日;
▪ 19、20世纪技术涵盖工具、机器、方法、工 艺流程和技术思想等;
2、对技术本质的哲学探讨 :
▪ 1877年德国的卡普《技术哲学纲要》 :技术发 明是创造力的物质具体化,技术活动是器官的投 影,技术是人类“自我挽救”的手段;
▪ 1897年法国的埃斯比纳斯《技术的起源》:技 术与文化的关系;
▪ 1954年法国的埃吕尔《技术社会》:技术使人 类摆脱时空的限制,但并没有使人获得自由;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1)研究对象: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学科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2)基本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3)学科性质:①哲学的分支: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辨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②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③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第一章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6世纪、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形成了系统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1)系统自然观: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②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③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 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 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 “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 互作用的。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蓬勃发展; 包括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和交叉。
形成新型的基础科学门类。如系统科学、非 线性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人文社 科领域中亦如此,如科学技术学(即关于科 学技术的人文社科研究)等等。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1页Biblioteka 技术含义的演变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技术概念含义的变化是随着技术现象本身的发展以 及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而不断扩展的。
“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技能、 技巧和能力等。
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如春秋末期齐人 所著的《考工记》中讲到,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 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
•第三次科技革命
•十九世纪末叶三大科学发现: •① 1895. 伦琴x射线;②1896贝克勒 尔天然放射性; ③ 1897.汤姆逊电子; •1900.普朗克量子论。e=hν •1905.爱因斯坦相对论 •1945.原子论、信息时代:原子能; 三论;电脑;

科学技术”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科学技术”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科学技术”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作者:刑天起舞根本上说,“科学”“技术”都是自然的。

科学,是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技术,是人对自然规律的掌控。

然而科学、技术都从属于人类,人类又是社会性生物,那么科学技术自始至终掺杂着社会因素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这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 你满嘴跑火车的“科学技术”,是真知灼见精准可信的吗?二. 科学技术怎样“发展”?人以群分。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都在不断地严重改变着各个“人群”之间的力量对比。

对“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决定着各群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

如果说自然科学中只是掺杂,那么所谓的“社会科学”就跟原本意义上的科学基本没什么关系了。

无论“学者”们引入了多少诸如高等数学、宏观物理学等等花样繁多的工具,其结果都只能是像知识分子用锄头铲地:把苗全铲掉,把草全留下。

与真正的农田里不同,知识分子在“社会科学”中完全是故意为之。

因为它们知道:老板是吃肉的,劳动人民是吃草的,它们自己是吃屎的——留下苗没用。

我原来的智力是正常的,学完“法”和“经济”就脑残了。

好多年以后才一点点地在恢复。

“经济”是资产阶级的卫生巾。

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做卫生巾——“月月舒卫生巾,让老板月月舒服”。

“法”是资产阶级的安全套。

法学家的工作就是做安全套——“只要工人都带套,老板就没啥大烦恼”。

先天性卑劣、猥琐的资产阶级,总是挟“科学技术”而自重。

它们总是说它们“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事实真是这样吗?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资产阶级乃至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仅此而已。

奴隶主、封建主最多就是躲在盔甲、城堡里;而大资产阶级,则干脆躲在科技与货币织成的大裤裆里。

在资产阶级主导的世界里,“科技”只服务于两件事:一. 掠夺、奴役、镇压。

二. “娱乐”人,“电联”人,让人通过互联而分割、孤立——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虚拟化,也就越来越缺乏实际意义。

总地来说,资产阶级主导的“科技”发展,对人类整体命运而言其害远远大于其利。

第二章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

第二章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

第二章科学、技术、工程的内涵及本质特征第一节科学的本质本质:根本性质或根本区别。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质对事物的类存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了这些质,此物就会转化成他物,这样的质就叫本质。

比如人既有生理的质,又有社会的质。

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的内在根据,这个根据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的质才是人的本质。

一、“科学”概念的起源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在我国古代,“科学”的词义相当于“格致之学”。

典籍《礼记·大学》上说:“”,“”。

格物致知表述了探究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概念。

因此,17世纪中叶,当西方科学传人我国时,人们就把science译为“格致”。

“科学”这个词汇在中国古汉语中原意为“科举之学”,南宋陈亮《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在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

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科学获得它的现代意义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1831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形成时期。

1831年英国成立了科学促进协会以后,科学界普遍用science表示关于自然界的系统知识,也用science来称说自己的研究。

1833年,在剑桥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会上,著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威廉•休厄尔建议仿照“艺术家”(arist)一词创造出一个新词“科学家”(sciencist)来称呼像法拉第那样一些在实验室中探索自然奥秘增进人类自然知识的人。

二、科学的划界标准近代科学的诞生标志着科学彻底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而开始独立发展,而伴随着这一过程出现了一个讨论至今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定义科学,揭示科学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应该找到一条什么样的界限来区分科学与神话、宗教、政治等意识形式。

第七章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第七章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科学家仅对自己工作成果的科学价
值负责,不应当对社会利用他的成果 承担责任。
技术价值中立论
技术直接的来源于人 某些技术研究本身就涉及善恶。 是否应该克隆人? 是否应该在人兽之间进行大脑移值? 是否应该研究在人兽之间进行精子 与卵子结合的技术? 是否应该研究把几具尸体组合成一 个活人的技术? 是否应该研究制造人的情感的技术? 是否应该研制具有性别、爱情和两 性生殖能力的机器人? 是否应该研究电脑与人脑的连体技 术?
二 、 社会决定论
社会决定论片面强调社会的作用,强调社 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从技术都是
居于社会的一定环境中,都受社会影响这一正
确前提,得出否认技术自身发展规律、否认技 术对社会的反作用的错误结论。
技术价值是主客体的关系。
需 要
现实的人
技术属性
技术价值是技术属性在于主体发
技 第 术 一 的 节 本 质
的利益需求,人造物对
人有什么价值, 是人造 物内在的本质。技术提 高的是物满足人的需要 的程度。人造物对人会
有什么影响, 这正是技
术研究的目标, 而绝非 技术以外的事情。
当代科技风险
科技风险就是科技价值在实现 过程即被消费、被享受中,科学技 术对人或社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根源于科学技术内在的不确定
芬伯格著
一、技术决定论(自主论)
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自主的技术,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 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又构建了整个社会。技术规则渗 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成为一种自律的力量,按 照自己的逻辑前进,支配、决定社会、文化的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功 近代机械自然观
人与自然相分离 自然界按数学原理设计 物理世界的还原论说明 自然界与机器的类比

13-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

13-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

科学是求真的认识活动
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 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 成果而言 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通用性、 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 共享性。 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 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 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 本身而言 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 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 践活动。具有探索性 创造性、预见性。 探索性、 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 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 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 社会应用而言 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 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 的特点。 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十三、十四、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十三、十四、十六
章)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第十六章)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第十六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 1页
第 3页
本讲内容
引言: 引言:科学技 术观 本讲内容 科学、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的发 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 会建制化 科学共同体与 科学家的行为 规范 阅读与思考 致谢
教学相长 开拓创新
自 然 辩 证 法 课 程
第十三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 和社会属性
主讲 姚莉萍
同济大学 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 1页
引言: 引言:科学技术观
引言: 引言:科学技 术观 本讲内容 科学、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的发 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 会建制化 科学共同体与 科学家的行为 规范 阅读与思考 致谢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 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是一般社会生产力 。
?一般生产力指尚未进入生产过程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只有通过开发才能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从潜在的 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8页
第1页
?引言:科学技 术观 ?本讲内容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的发 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 会建制化 ?科学共同体与 科学家的行为 规范 ?阅读与思考 ?致谢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科学划界问题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A、实证主义
?划界标准是经验的证实或证伪原则
?逻辑经验(实证)主义认为 科学具有经验的可证实 性,原则上不能为经验证实的东西是非科学的。以对 错来划分,用今天的眼光看待过去。
?证伪主义(波普、拉卡托斯)从质疑归纳原则出发, 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是不对等的,凡是可证伪、并能 及时纠错的理论体系才是科学的 。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2页
第1页
?引言:科学技 术观 ?本讲内容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的发 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 会建制化
?科学共同体与 科学家的行为 规范 ?阅读与思考 ?致谢
内容涵盖三个方面: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 科学技术的本质(第十二章)
?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第十二、十五章)
? 科学技术与社会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 “科学技术观”主要探讨科学技术的本 质,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与 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 等问题。
?树立正确的科技观,有助于认识科学技 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助于正确制定和执 行科技政策,有助于科技管理,从而促 进科技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B、历史主义
?以库恩为代表 ?以“范式”(paragram )作为划界标准。被指责为 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沼:即认为范式间的选择评 价无客观标准,属于心理学上的“哥式塔转换”。
第9页
第1页
?引言:科学技 术观 ?本讲内容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的发 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 会建制化
?马克思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6页
第1页
?引言:科学技 术观 ?本讲内容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的发 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 会建制化
?科学共同体与 科学家的行为 规范 ?阅读与思考 ?致谢
科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他社会意识形态区分开来,并将它纳入生产力的范
畴”。
?科学技术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与政治、法
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不同:
?科技本身没有阶级性。 人的阶级属性只能影响人对科 技成果的认识和接受过程,而无法影响到知识本身。科 技的应用有阶级性,会受到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制约 和影响。 ?科技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形式对 科技发展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但不能改变其性质。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是求真的认识活动
?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 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
?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 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 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 。
?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 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 一般生产力 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十三、十四、十六
章)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第十六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3页
第1页
?引言:科学技 术观 ?本讲内容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的发 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 会建制化
?科学共同体与 科学家的行为 规范 ?阅读与思考 ?致谢
教学相长 开拓创新
自 然 辩 证 法 课 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十三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 和社会属性
主讲 姚莉萍
同济大学 法政学院
第1页
?引言:科学技 术观 ?本讲内容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的发 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 会建制化
?科学共同体与 科学家的行为 规范 ?阅读与思考 ?致谢
引言:科学技术观
第1页
第1页
?引言:科学技 术观 ?本讲内容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的发 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 会建制化
?科学共同体与 科学家的行为 规范 ?阅读与思考 ?致谢
具体章节安排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第十五章 技术创新与高科技产业化 ?第十六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评价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7页
第1页
3、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引言:科学技 术观 ?本讲内容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的发 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 会建制化 ?科学共同体与 科学家的行为 规范 ?阅读与思考 ?致谢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发现:“将科学技术同其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1、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 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 定义。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 “科学不是能用 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 。也许一个严格 的定义反而会使“科学”的精神实质被阉割。
? 尽管科学难以定义,可以从 不同维度考量科学及其 特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5页
第1页
?引言:科学技 术观 ?本讲内容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的发 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 会建制化
?科学共同体与 科学家的行为 规范 ?阅读与思考 ?致谢
科学的各种形象: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 法系统和知识体系
本讲内容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 科学、技术的本质 ?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 ? 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论部
第4页
第1页
?引言:科学技 术观 ?本讲内容 ?科学、技术的 本质
?科学技术的发 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 会建制化
?科学共同体与 科学家的行为 规范 ?阅读与思考 ?致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