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赏析
听听那冷雨 赏析
听听那冷雨赏析
《那冷雨》是一首由林夕作词、李宗盛作曲的歌曲,由梅艳芳演唱。
这首歌曲将冷雨比喻为失恋后的伤心泪水,表达了一个人在雨中黯然凄凉的心情。
歌曲一开始以简练的钢琴前奏开场,令人心情随之陷入一片萧瑟的氛围。
梅艳芳的声音饱含着深情和哀愁,唱出了人在失恋后的痛苦和悲伤。
歌词中的一句“那弯弯月亮湿了眼眶”,形容出了一个人在雨中泪眼婆娑的景象,引起听者对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共鸣。
整首歌曲中,音乐的编排简洁而流畅,旋律优美且起伏有致,用音乐的方式表达了歌曲情感的转折和波动。
在歌曲的高潮部分,伴随着强烈的鼓点和弦乐的加入,梅艳芳的嗓音也逐渐升高,使整首歌曲的情感愈发强烈。
《那冷雨》以简约的歌词和旋律,让人对失恋后的孤独和伤感有了深切的感受。
梅艳芳凭借其深情的演唱方式,将
歌曲的情感传递得酣畅淋漓。
这首歌曲通过音乐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让听者在感受悲伤的同时也可以找到一丝安慰。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在现代史上,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
而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原文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特意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听听那冷雨赏析10篇
听听那冷雨赏析10篇《听听那冷雨》在文中几乎把听觉、视觉、嗅觉甚至味觉都调动起来,和触觉的“冷”融为一体。
可是,这些都是为了陪衬听觉,在听觉上表现雨的美感,也就是乡愁的诗意。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慰藉心魂的“美”的雨声,最终也消失了,“瓦的音乐成了绝响。
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台北迎来了“公寓的时代”,所谓的现代礼貌一步步地挤压着传统文化的空间,“美”也一步步逝去。
阅读至此,似乎有一股隐然其中、苦涩悲怆的意味自心间溢出,又似乎听到有悠悠钟声自旷远山寺飘然而来,将不尽之意寄寓在言语之外。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于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
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一.雨之味,—潮湿凄冷“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萧萧的冷雨,也躲可是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二.雨之色,—黑白灰暗我们知人论世,溯流寻踪,探寻语言和语言传递感觉背后的答案,最终在一番“寻觅探访”之后发现,之所以全文笼罩在黑白灰暗的色调之中,那是因为:一是台湾的雨季很长,雨天总是灰蒙蒙、雾蒙蒙的。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副标题#e#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
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
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
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
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
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
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中国当代散文观赏之一【原文观赏】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看起来把伞撑着。
而就靠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只是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如此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如此下着的。
这种感受不明白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儿来的。
只是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确实是安慰孺慕之情。
如此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顺的感受了。
如此想时,他期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久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能够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确实是嘲弄吧,也确实是安慰。
只是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青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青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确实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儿面是中国吗?那儿面因此依旧中国,永久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专门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怎么说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依旧香港的谣言里?依旧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依旧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依旧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儿面。
而不管赤县也好,神州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漂亮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样的向心力当必定长在。
听听那冷雨句子赏析
听听那冷雨句子赏析Safety is the first principle of investment. December 21, 20201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赏析:通过雨声的感觉,借冷雨,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的将中国历尽磨难的心酸阐述出来;2杏花;春雨;江南;明确:独词成句,强调突出,引人注意,引人思考;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家国之思,赤子之情;3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明确:将雨描绘成糅合了听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的一种全方位的感性的存在;作者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和倾慕之情;4、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明确:“凄凉”寂寞冷落,“凄清”清冷凄凉,“凄楚”凄凉悲惨,“凄迷”悲伤怅惘;写出了景物凄凉而模糊的状态,是感情的递进,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5、“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 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明确:比喻、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别致,有弹性,有想象的空间;将朴实的事物写得具体形象可感,写出了雨天的情趣;6、句式长短相间,错综灵活;短句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犹如阵雨的前奏,,简练、清脆,几乎一字一蹦;长句如“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突破了长句的呆板、枯燥,又避免了短句的细碎、零散,恰似如歌的行板,余韵绵长;7、大量使用叠音词; 在写雨季来临时,描述它的情状为“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在写到汉字“雨”时,想象它的字形字意是“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但使文章平添了独特的文采,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感、可诵性,读来朗朗上口,有醉人的韵味.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8、湿粘粘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明确:通感;作者把这几种感觉艺术地交融起来,使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的感觉不能独立,造成浑然一体的心象;使“雨”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能够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审美情感;充分调动了人的五官感受,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9.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明确:诗词的化用;作者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组接在一起,引读者自然地进入古典的情境,而又从另一扇现代情感的门庭里走了出来;古典诗词的巧妙引用,既对文章的意境营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艺术底蕴; 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和倾慕之情;10.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明确:运用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和长短句式,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特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雨的喜爱之情和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的感受11.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盲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风雨的杂乱,“掀翻整个太平洋”运用夸张,极言风之狂浪之巨,“蜗壳”则强调屋之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人对原本单纯的大雨多了一层壮阔的联想,显得有声有色,气势滂沱;12.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用“白烟一般的纱帐”比喻滔天的暴雨,“羯鼓一通又一通”比喻雷电交加的雨夜的声响,“电琵琶”则形容闪电,“忐忐忑忑”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描绘滂沛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响,以及作者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的心情;信手拈来的修辞夸张、比喻、拟人,抑扬顿挫的叠音“忐忐忑忑忐忑忑”呈现“平平仄仄平仄仄”的韵律,生动形象的炼字“扑” “刷” “鞭”“打”“泻”,“羯鼓”“琵琶”的深长意味,无不令人回味不尽;。
听听那冷雨句子赏析百度文库
听听那冷雨句子赏析百度文库1. 听听那冷雨中句子赏析余光中)余光中,福建省永春县人。
民国十七年生於南京。
余氏就读大学时,已在报刊发表新诗及短评. 大学毕业,出版诗集,四十三年,创立蓝星诗社,并陆续发表散文作品。
余氏兼擅新诗与散文,风格多变,著作丰富,新诗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谬思、逍遥游、焚鹤人、听听那冷雨,分水岭上等。
「题解」本文选自听听那冷雨。
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
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徵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
主旨:藉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情。
「赏析」以描写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於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
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著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
时日久远,但今日读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
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生动而富有韵律感。
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的修辞" 技巧吧(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事物的,就叫「比喻」。
【赏析】《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赏析】《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主题思想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艺术特色
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汇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作者通过娴熟的语言手段,突出了冷雨的听觉感受,大雨滂沱,小雨淅沥,其精妙可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媲美。
文章想象奇丽而多变,并多处采用了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将熔古典语与白话于一炉,擅于通过双声叠字的运用、长短时间的句式和绵密的意象叠加来渲染情感和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作者简介
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49年去台湾。
50年代末以后,先后在台湾和香港的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和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是台湾蓝星诗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缪司》《听听那冷雨》等三十余部作品。
其诗作构思奇朽,视域宽阔,意象新丽;散文富有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
学完,记得签到哦!
【组队对抗惰性,一起坚持学习】。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现代作家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现代作家内容请关注文学网)【作品赏析】《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
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
”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
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
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
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一、背景介绍余光中(1928年-2017年),台湾作家、教育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有《约定》、《终南别墅》等。
他是台湾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对于台湾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之一,首次发表于1984年。
这篇散文通篇贯穿着雨水的象征意义,以叙述雨水引起的种种情感和思考。
二、作品赏析1. 雨水的象征意义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巧妙地运用了雨水的象征意义,通过描绘雨水的表象引发读者对于情感和思考的共鸣。
雨水在作品中代表着生活中的苦难、忧伤、孤独等情感,通过雨水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
作者在作品中写道:“街上的人们不停地给雨水注入他们心情的干扰波。
几个有钱的乡巴佬对街妇女猛刮脸颊的雨事先一无所知,于是觉得他们命苦,妇女心里更痛快,觉得既命苦又身强。
”这段文字透露出人们对于雨水的不同观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同时也呈现出人情世故的复杂性。
2. 对于生活的思考余光中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生活的思考,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雨水中的种种情感。
他用“冷雨”形容雨水,这不仅仅是形容雨水的温度,更是带出了人们内心的孤寂和冷漠。
作者在作品中写道:“那雨,眼看就要落近斜顶烟霞的梦想……我打了个冷战,这雨,白天还让人觉得清白、悲哀——他今天夜晚不播出,就不是这雨。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渴望,雨水成为了他对于真实生活的一种寄托。
3. 雨水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作者借助雨水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写道:“钢铁构架谋杀、一万个可疑影子,还有……飞快而又悠长的谄媚:拍着肩,下面还淡淡地敲敲说,‘在这儿安全’。
”这段文字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阴谋、勾心斗角,以及表面下的虚伪。
通过雨水的描绘,作者传达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人情世态的观察,使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有所警醒和思考。
三、结语《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雨水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作者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课文《听听那冷雨》赏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课文《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一篇最能显示出作者才华和风格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课文《听听那冷雨》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
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
”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
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
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
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之一【原文欣赏】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特意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现代作家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现代作家内容请关注文学网)【作品赏析】《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
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
”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
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
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
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
听听那冷雨赏析4篇
听听那冷雨赏析4篇听听那冷雨赏析篇一作者在文章的描述中采取时间和地域交错的方式,带读者进入到一个个雨景当中,让读者在雨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凉沁沁的雨还有一种愁肠百结的情愫。
在对文章进行细细分析后发现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是十分简单的。
他是对中华文化的赞美,表达自我对家园的眷恋。
在文字的选用上,作者以一种打击乐的形式,在句子的变化上不断进行着长短组合的变化,有时候是长长短短,有时候是在一句长句之后进行突然的煞尾。
以此来渲染雨水的滴答的声感美韵。
在修辞技巧方面。
作者多次运用了比喻。
例如描述美国的那一段。
他用人的五官来比喻天的蓝、地的红以及云的白。
在描述竹楼的雨声中,用瀑布来比喻急雨,用碎玉来比喻密雪。
作者也多次运用到了对偶。
例如描述雪的时候用“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另外,作者很擅长运用了虚实的转化以及整齐的排比。
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在文章中最令人感觉到有韵致的是和谐的类叠词的运用。
例如文章中的“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这些对雨声的叠词的描述让雨感更加强烈,文章的兴味就来了。
听听那冷雨赏析篇二《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经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述,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汇聚在一齐,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作者经过娴熟的语言手段,突出了冷雨的听觉感受,大雨滂沱,小雨淅沥,其精妙可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媲美。
文章想象奇丽而多变,并多处采用了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将熔古典语与白话于一炉,擅于经过双声叠字的运用、长短时间的句式和绵密的意象叠加来渲染情感和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听听那冷雨》解析
《听听那冷雨》解析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创作于1974年春。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达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在语言方面,作者注意斟酌字句,如:“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一字之别,入木三分。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叠词和叠句,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音乐性和节奏感。
例如,“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天潮潮地湿湿”等叠字连绵,把“雨”的质感写活了。
总的来说,《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深情的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
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
”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
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
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
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
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
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
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
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
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
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
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
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
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
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
这也许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
”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
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
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
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
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
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
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则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话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这句,“譬如凭空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沦沦,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毅出一连串的遐想。
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个万伞”一句,“山”、“伞”湘谐,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
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证和发展。
有时,作者也排出个把长句,但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
他拿手的还是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读这句便知此说不谬:“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
人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
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一下子扫过万千山水,大陆风情,如数家珍。
再看这句;“大陆上的秋天,天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于今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
一字之别,入木三分。
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则常有会心,时而颌首;对于发蒙于新文学的青年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
当然,细心者也会发现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杂陈其间,另有意趣。
这表明在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上余光中既坚持主脑又不偏颇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跃式的联想和具有现代风格的“情影置换”更能证明这一点。
[2]余光中现代诗人、散文家。
祖籍福建永春,1928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
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代表作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3余光中)余光中,福建省永春县人。
民国十七年生於南京。
余氏就读大学时,已在报刊发表新诗及短评. 大学毕业,出版诗集,四十三年,创立蓝星诗社,并陆续发表散文作品。
余氏兼擅新诗与散文,风格多变,著作丰富,新诗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谬思、逍遥游、焚鹤人、听听那冷雨,分水岭上等。
「题解」本文选自听听那冷雨。
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
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徵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
主旨:藉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情。
「赏析」以描写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於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
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著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
时日久远,但今日读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
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生动而富有韵律感。
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的修辞" 技巧吧(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事物的,就叫「比喻」。
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
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
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义相反者为「反对」。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著。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
可以分为拟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 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乾乾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麼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
(四)整齐的排比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象,叫做「排比」。
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层递凡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大小轻重的比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说话行文时,依序层层递进的,叫做「层递」。
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谐的类叠同一个字词或语句,接二连三反复地使用,称为「类叠」。
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七)鲜活的倒装语文中故意颠倒文法上的顺序的句子,称为「倒装」。
例如:△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
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著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裏风裏,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感想」散文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像小说可以借助故事情节的变化多端取胜。
不过,作者在行文运笔之际,可以引起读者各种感官的刺激,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
余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读者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同时「享受」所以,听听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感觉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