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研究

合集下载

絮凝原理及应用PPT课件

絮凝原理及应用PPT课件
絮凝原理及应用ppt 课件
目录
• 絮凝原理简介 • 絮凝动力学 • 絮凝剂的种类与选择 • 絮凝的应用 • 絮凝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CATALOGUE
絮凝原理简介
絮凝定义
絮凝
是指胶体颗粒通过吸附、桥接和 网捕等作用,相互聚结成为大颗 粒絮体的过程。
絮凝剂
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大量高分子 聚合物,促使胶体颗粒凝聚成大 颗粒絮体的物质。
02
CATALOGUE
絮凝动力学
絮凝动力学方程
絮凝动力学方程是描述絮凝过程中粒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通常表示为微 分方程或积分方程。
该方程描述了粒子在流体中的运动规律,包括自由运动和相互作用引起的相对运动 ,以及粒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絮凝动力学方程的求解可以揭示絮凝过程中粒子的运动轨迹、速度分布、浓度分布 等重要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絮凝机理。
印染废水处理
印染废水含有大量的染料 和悬浮物,絮凝技术可用 于处理印染废水,降低其 对环境的影响。
电镀废水处理
电镀废水含有大量的重金 属离子和悬浮物,絮凝技 术可用于处理电镀废水, 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饮用水处理
天然水处理
絮凝技术可用于天然水处理,去 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物,提高
水质。
井水处理
井水可能含有悬浮物和溶解物,絮 凝技术可用于井水处理,提高水质 。
动力学理论的应用
动力学理论在絮凝工艺设计和 优化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模拟 不同条件下的絮凝过程,预测 絮凝效果,为实际生产提供参 考依据。
同时,动力学理论还可以指导 絮凝剂的研发和改进,提高絮 凝剂的性能和效果,推动絮凝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03

六角孔网格絮凝工艺中絮体的形态学研究

六角孔网格絮凝工艺中絮体的形态学研究

关键词 六角孔 网格絮凝设备 中图法分类号 X 7 0 3 . 1 ;
絮凝形 态学 文献标志码 B
絮体
分形维数
絮凝 在 废 水 处 理 中 占有 重 要 的 地 位 。絮 凝 形 态 学是 考虑 到 水 体 中胶 体 颗 粒 的诸 多 不 规 则 形 态
成 过程 ¨ 。针 对 絮 体 自身 特性 并 结 合 分 形 理 论 对
第 1 3卷
第 9期
2 0 1 3年 3月







Vo 1 . 1 3 No . 9 Ma r .2 0 1 3
1 6 71 — 1 8 1 5 ( 2 01 3 ) 0 9— 2 4 5 3 — 0 4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E n g i n e e i r n g
1 . 2 实验 方 法
1 . 2 . 1 原 水 的 配 置
都取得了一定 的进 展 , 但仍 不完善 , 如絮体 的生 长
模 型、 絮 体 的 结 构 模 型 都 还 没 有 较 大 的 进 展 。 另
外, 针对一 些具体 胶体 颗粒 絮凝 的形态 学研 究也
较少 。
将 黏土 自然 风干 、 敲碎 , 用1 0 0目的标准 筛进 行
分形 理 论 是 絮 凝 形 态 研 究 的重 要 应 用 和 一 般 方 法 。常规 的 絮 凝 过 程 是 由 初 始 粒 子 结 成 小 的集 团, 小 的集 团 又结 成 大 的集 团, 并 逐 渐 形 成 絮 凝 体| 9 j 。这一 过 程 决 定 了 絮凝 体 在 一 定 范 围 内具 有 分 形 的两个 重 要 特 征 : 自相 似性 和标 度 不 变 性 。 因

氢氧化镁混凝过程絮体形成研究

氢氧化镁混凝过程絮体形成研究

采用 的半 导体激 光 发射 器 , 能发 射 出一种 65 它 3
Abta t sr c : La e ehod w a ppl d t t r i hefo o m a in i eofm a s rm t sa i o de e m net l c f r to tm gne i m dr i e c g an n e su hy ox d oa ul ta d
ge fi iilt bi t r o n ta ur diy,t m a lro i m um oa ul ton d a . W ih i c e sn he c gu a td a hes le fm ni c g a i os ge t n r a i g t oa l n os ge,t fl nt hee fue t r d t e e e t e t nde c c e s d is a d he i r a e . The u biiy pr s nt d h e n y ofde r a e fr t n t n nc e s d Ze a potnta wa r du e w h n t e il s e cd e M gC1 2 w a e o w a e a pl Fort a e a pl ih nii lt bi t 0 N TU ,t t o e i s c ng d f o s f d t t rs m e hew t rs m ew t i ta ur diy of8. he Ze a p t ntalwa ha e r m
混 凝是 给 水 与废 水 处 理 的重 要 方 法 之一 , 泛 广 应 用 于各种 水 处 理 工艺 流 程 之 中 , 定 着 后 续 流 程 决 的运行 工况 , 以及 最 终 出水 质 量 与成 本 费 用 。混 凝 技 术领 域研 究 在 各 方 面均 取 得 了较 大 的成 果 , 现 呈

神东煤炭集团石圪台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及回用研究

神东煤炭集团石圪台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及回用研究

神东煤炭集团石圪台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及回用研究发表时间:2017-12-31T13:22:53.1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作者:安小锐[导读] 十个缺水重灾煤矿区中,日常的煤矿生产用水早已非常紧张。

每逢干旱时节,这些煤矿甚至选择不合格的生产用水进行工作。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部陕西省神木县 719315引言众所周知,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化石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行业保持在六到七成左右。

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大量排放矿井水,这些含有众多悬浮物等污染物的矿井水会破坏水资源,尤其是地表饮用水源和浅层地下水。

现今,我国的煤矿所排矿井水水量约为42亿m3,远超整个采矿行业的半数以上,但是综合利用率却达不到30%,是所谓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我国诸多地区,特别是对于产煤大区而言,在其本身就为贫水地区的基础下,且“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十三个超亿吨煤炭基地建设中,有十个就是缺水地区。

然而,十个缺水重灾煤矿区中,日常的煤矿生产用水早已非常紧张。

每逢干旱时节,这些煤矿甚至选择不合格的生产用水进行工作。

由此可见,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已严重影响了煤矿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矿井水的处理及再利用方面,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2006年,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指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矿井水利用”。

综上所述,矿井废水问题的处理在解决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意义重大。

一.工程概况神东集团石圪台煤矿原井下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能力为400m3/h,处理工艺为:调节池→机械搅拌斜管沉淀池→中间水箱→纤维过滤器→最终出水由于出水水质较差,难以达标,导致纤维过滤器已堵塞,在实际中已无法使用。

而由于沉淀池、过滤器面积过小,过滤器过滤形式不适应水质特点等原因,自该厂调试运行以来,其处理水量最大为200m³/h,且运行一直不稳定。

絮凝剂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絮凝剂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马永生乔万昌(黑龙江省造纸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综述了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种类、絮凝化学、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因素,并分析、展望了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化学;影响因素絮凝剂效果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许多造纸单元过程的运行工况、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出水的水质, 絮凝剂的选择直接影响絮凝效果。

造纸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深入开展絮凝基础理论研究、开发新型高效絮凝剂、优化絮凝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1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种类1.1人工合成类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人工合成类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是利用高分子有机物分子量大、分子链官能团多的结构特点经化学合成的一类有机絮凝剂,具有产品性能稳定、容易根据需要控制合成产物分子量等特点。

根据有机絮凝剂所带基团能否离解及离解后所带离子的电性,可将其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型人工合成类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1.1阴离子型人工合成类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阴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研制开发较早,技术比较成熟,但由于受应用范围的限制,有关阴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新产品的研究报道较少。

常见的有聚丙烯酸钠、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钠共聚物、聚苯乙烯磺酸钠等。

1.1.2阳离子型人工合成类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一般通过阳离子基团与有机物接枝获得,常用的阳离子基团有季铵盐基、喹啉鎓离子基、吡啶鎓离子基。

产品有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的均聚物以及与丙烯酰胺(AM)的共聚物、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与DADMAC的共聚物,VTMS与DADMAC和AM的三元共聚物、聚亚胺等。

阳离子絮凝剂不仅可以通过电荷中和、架桥机理使微粒脱稳、絮凝,而且还可以与带负电荷的溶解物进行反应,生成不溶物,从而有利于沉降和过滤脱水,pH值使用范围宽,用量少,毒性也小。

近年来,我国对此类絮凝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烷基烯丙基卤化铵、环氧氯丙烷与胺的反应产物三大类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基于絮凝体分形控制的絮凝动力学指标研究

基于絮凝体分形控制的絮凝动力学指标研究

基于絮凝体分形控制的絮凝动力学指标研究赫俊国;刘飞;欧阳力【摘要】The current study on flocculation kinetics control factors and floc morphology has several shortages. In this paper, fractal dimension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flocs on the basis of fractal theory, and the research on flocculation kinetics factors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floc density and floc strength expressions , it was verified that floc density and floc strength was the function of fractal dimension, and floc strength wa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energy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dimensional analysis method, it was found that fractal dimension was the function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GT and the shear strength Fr. Furthermore, the flocculation kinetics control factors defined as G, GT and Fr were proposed which were hoped to contribut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coagulation processes and reasonable guidance for pract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Morphology and kinetics researches on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 showed that, in an efficient flocculation process certain descending gradient of G, GT and Fr should be controlled, and fractal dimension Df of flocs should be guaranteed to reach a certain value.%针对目前絮凝工艺的动力学控制指标和絮凝体形态学研究的不足,基于分形理论,应用分形维数描述絮凝体的形成和成长,进行了絮凝动力学指标的研究.利用数学分析方法,推求絮凝体的密度和强度的表达式,得出絮凝体的密度和强度是分形维数的函数,同时絮凝体的强度与水体的能耗成反比.通过量纲分析方法,得出絮凝体分形维数是能耗GT与剪切强度Fr的函数,进而确立絮凝动力学控制指标为G、GT和Fr,以期为工艺设计和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合理的指导.通过形态学和动力学两方面的研究表明,高效的絮凝过程需要控制一定的G、GT和Fr的递减梯度,并保证絮凝体达到一定的分形维数Df.【期刊名称】《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28)001【总页数】5页(P16-19,53)【关键词】絮凝;形态学;分形维数;动力学;能耗;剪切强度【作者】赫俊国;刘飞;欧阳力【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1.22絮凝是水处理工艺的关键环节,絮凝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后续工艺的运行工况,影响着最终出水水质和水处理的运行成本.因而,絮凝过程的动力学控制和形态学控制一直是水处理学科研究的热点与难点[1-4].絮凝的实质是使混合工艺中析出的絮凝体凝结,并达到一定的尺度与密实度,从而有利于沉淀,实现清浊分离的目的[5].能否形成结构良好的絮凝体,是整个给水处理工艺的关键[6-7],而结构良好的絮凝体应具有一定的密度(Floc Density)和强度(Floc Strength).本研究基于分形理论,推求絮凝体的密度和强度的表达式,通过基于絮凝体分形维数控制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确立控制絮凝效果的综合指标,以期对絮凝工艺进行动力学控制与絮凝体形态控制,并为实际工程的工艺设计和运行提供了合理的依据.1 絮凝体的分形维数分形理论(fractal theory)是由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布罗特(Mandelbrot)在1967年提出的[8],具有分形特征的是复杂系统,其复杂程度可以用分形数维来描述.絮凝体的形成和生长也可以通过分形维数来进行描述和分析.按照分形的定义,物质的质量M与其特征长度dp之间具有如下关系[9].其中:M为絮凝体的质量;dp为颗粒的粒径;Df为分形维数.对于絮凝体,通常以其当量直径dp(与平面投影面积相同圆的直径)作为特征长度.对于三维欧几里德体系,Df=3;而对于非欧几里德系统,Df<3.具有Df<3的性质的物体就是分形体,Df称为分形维数.传统的絮凝体研究表明,随着絮凝体粒径的增大,其密度呈降低的趋势,这种关系一般符合絮凝体密度ρ与粒径dp的Kp次方成反比的普遍规律:即用常规得欧几里德几何量度将式(1)写为:其中:Vp为物体的体积;α为几何因子,对于球体,α=4π/3.将式(3)代入式(4)得到:综合式(1)和式(5)可以得到,絮凝体的分形维数为:这一结果表明,只要Kp>0,絮凝体的分形维数身就小于3(对于三维体系),呈现出分形的特征.这是由于絮凝体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随机碰撞过程,具有典型的分形特征.2 絮凝体的密度与强度的推求2.1 分形体系下絮凝体的密度的推求设组成絮凝体的初始颗粒的特征长度L0,形状系数为α0,密度为ρ0,则初始颗粒的质量为[10]:设絮凝体的形状系数为α,聚集系数为β,特征长度为L,对于分形体系(而非三维欧几里德体系),絮凝聚集体内含有的初始颗粒数N可表示为:式中,令ψ=βα/α0,则絮凝体的质量为:絮凝体的体积通常有两种定义:包裹体积(encased volume)和固有体积(solid volume).包裹体积指絮凝体整体边界内包含的所有空间;絮凝体的固有体积指絮凝体内所有初始颗粒所占有的空间体积.对于分形体系,絮凝体的包裹体积可表示为:絮凝体的密度定义为单位包裹体积内所有絮凝体的质量,即将式(9)和式(10)代入上式,可以得到分形体系下,絮凝体的密度表达式:可以看出,絮凝体的密度是分形维数Df的函数.2.2 絮凝体的强度分析絮凝体的强度能够反应分形维数与动力学指标的关系,它决定着形成的絮体颗粒的最大尺寸,对絮凝池的合理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对后继工艺的固液分离也具有重要影响.在固定的搅拌条件下,絮凝体能够达到的最大尺寸由絮凝体的黏结力和流体对絮凝体的湍流破碎力这两个相反的力决定[11].黏结力B(g·cm/s2)与絮凝体的净截面积An(cm2)成正比,如下式:对于直径为dp(cm)的絮凝体,设其空隙率为ε,其净体积Vn(cm3)可表示为:Vn∝d3p(1-ε),则絮凝体的净截面积为:由式(13)和式(14)可得:另外,由絮凝体的物料平衡可以得到:其中:V、Vε分别为絮凝体和絮凝体中水分所占的体积(m3);ρw、ρ0、ρs分别为水、原水初始颗粒、絮体颗粒的密度(g/cm3).絮凝体的有效密度表达式为:ρe=ρs-ρW,Tambo[12]等通过摄影的方法测定静水样中离散絮凝体的速度和直径,得出的密度函数为,其中系数α和Kp仅与ALT比(铝离子投量/浊度)有关.在通常的投药量范围内,Kp=1.0~1.4,并随ALT比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有:将式(17)代入式(16)中,处理后得到:在同样的絮凝条件下,假设ρ0-ρW、Kp、α均为常数.将式(18)代入式(15),则絮凝体的黏结力B可以表示为:上式结合分形维数表达式Df=3-Kp可以得到:另一方面,微涡旋作用在絮凝体上会产生使絮凝体破碎的湍动力.作用在直径为dp 的絮凝体两相对侧面的单位面积上的动力差Δf为:其中u1、u2为距离为dp的两点上水的波动速度;表示的是上述两个速度之差的平均绝对值;令在Kolmogoroff的局部同性湍流假设条件下,u在惯性区及黏性区的表达式如下:上两式中,μ为动力黏滞系数(g/cm·s);ε0为微涡旋的特征能耗值,即单位质量流体的输入功率(W/kg);α、β为常数,其值大约为将式(22)和式(23)代入式(21),并乘以絮凝体表面积,可以得到两区总破碎力的表达式如下:在实际中一般絮凝体的破碎主要发生在黏性区,其临界条件是黏结力B与破碎力ΔF相等.絮凝体的强度一般用kσ表示,kσ可描述为B与ΔF的函数,如下式:结合式(20)和式(25)可得:由能耗求取G值的公式可知ε0∝G2,结合式(27),可得下式:式(27)表明,絮凝体的强度与微涡旋的特征能耗成反比,同时也是颗粒分形维数的函数.式(28)进一步表明,絮凝体的强度kσ与水体的G值的平方成反比.3 基于絮凝体分形维数控制的絮凝动力学指标的数学分析当温度、pH值、混凝药剂的性能均相同的条件下,絮凝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反应池空间尺度、空间流体的流速、流体密度、流体黏度、原水水质、能量消耗.即影响絮凝过程的因素为:反应池的长度尺寸L、宽度尺寸B,高度尺寸H、空间流速u、水体密度ρ、水体黏度ν、原水颗粒平均粒径d、原水颗粒的量N、能量损失h等.絮凝体的分形维数Df受到混凝过程中这9个物理量的影响,可用下式表示:在有关量中选取L,u,ρ作为基本量,量纲均采用国际标准:其行列式为:,所以这3个物理量的量纲独立,不能相互倒出,符合基本量选用条件.基本量的个数为3个,则π数为10-3=7个,用基本量表示为:采用量纲和谐原理确定各π项的基本量指数,计算得到:将以上计算结果代入式(29),可得:令则另外,采用机械搅拌的絮凝过程,以能耗计算G值的方法如下:则有以下推导:变换可得: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G·T是雷诺数Re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表征搅拌能耗和搅拌持续时间的综合指标,与传统意义上分级控制的絮凝控制指标GT具有不同的意义.综合式(31)与式(33)可以得到:由式(34)可以看出:当参数K表征的反应池设备的形式及原水水质一旦确定,由絮凝产生的絮体的分形维数受两个动力学综合指标的控制,即水体的能耗输入GT和剪切强度Fr.4 高效絮凝过程的动力学控制与絮凝体形态控制式(34)中,K是反映设备的长宽比、长高比、水体单位体积颗粒数和颗粒平均粒径的参数.在设备的尺寸确定后,单元体积水体的颗粒数及颗粒平均粒径是参数K的主要控制因素.当原水水质和投药发生变化时,会影响K值的范围,进而对絮体的分形维数产生影响.根据式(34),此时可改变GT值及Fr,即改变水体的能耗输入和剪切强度,从而对絮体的分形维数进行控制.絮凝过程中,所形成的絮凝体过大,其密度将趋近于水的密度,沉淀效果就差;反之,所形成的絮凝体过小,其密度将趋近于分子或分子团密度,受水流脉动的影响很大,沉淀效果也不会好[5].所以,形成具有一定密度和强度的结构良好的絮凝体,是絮凝过程的关键.由式(12)可知,絮凝体的密度是分形维数的函数;由式(28)可知,絮凝体的强度与能耗成反比,同时是分析维数的函数;而式(34)给出了分形维数与动力学指标的关系,即控制实际反应池中的G与GT值和Fr值指标,可控制絮体分形维数,从而控制絮体密度与强度.由絮凝体强度的表达式(28)可以看出,水体能耗越多、速度梯度越大,水体的剪切强度就越大,絮凝体越容易遭到破坏,可见,絮凝过程不能单纯追求水体能量输入的增加.另一方面,由絮凝体分形维数的表达式(34)可知,当颗粒的强度不变时,如果能耗增加、G值增大,则絮凝体的分形维数增加;反之则减小.絮凝过程应保证絮凝体达到一定的分形维数;同时,为了防止絮体破碎,应增加絮凝体的强度.所以,在絮凝前期,应保证较高的能量输入、较强的剪切强度,以增加絮凝体的尺度与分形维数;絮凝后期,应减少能量输入、降低剪切强度,以保证絮凝体强度的增加.因此,高效的絮凝过程需要控制一定的能量输入G、GT和剪切强度Fr的递减梯度,并保证絮凝体达到一定的分形维数Df.关于G、GT、Fr值等指标以及絮凝体分形维数Df的合理控制范围在下一步试验研究中确定.5 结论1)推求出絮凝体的密度和强度的表达式,得到絮凝体的密度是分形维数的函数;絮凝体的强度与水体的能耗成反比,同时也是絮体颗粒分形维数的函数.2)得出絮凝体分形维数是能耗与剪切强度的函数,确立絮凝动力学综合指标为能耗输入G、GT和剪切强度Fr.在实际工程中通过控制G、GT值和Fr值,可以控制絮体分形维数,从而控制絮体的密度与强度.3)动力学和形态学两方面的分析表明,高效的絮凝过程需要控制一定的能量输入G 与GT及剪切强度Fr的递减梯度,并保证絮凝体达到一定的分形维数Df.参考文献:[1]MIETTA F,CHASSAGNE C,VERNEY R,et al.On the behavior ofmudfloc size distribution:model calibration andmodel behavior[J].Ocean Dynamics,2011(Sp.Iss.SIMAR),61(2-3):257-271.[2]ZAHNOW JC,MAERZ J,FEUDEL U.Particle-based modeling ofaggregation and fragmentation processes:Fractal-likeaggregates[J].Physica D-Nonlinear Phenomena,2011,240(9-10):882-893.[3]NOUTCHIE,SCO.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fragmentation-coagulation in planktology[J].Comptes Rendus Biologles,2010,333(11-12):789-792. [4]ZONDERVAN E,BLANKERT B,BEN H L,etal.Devel-opment of a multi-objective coagulation system for long-term fouling control in dead-end ultrafiltration[J].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08,325(2):823-830. [5]赫俊国,魏希柱,姜涛,等.基于动力学与分形分析的絮凝控制新指标[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42(10):1577-1580.[6]YAN Mingquan,WANG Dongsheng,QU Jiuhui,et al.Relative importance of hydrolyzed Al(III)species(Ala,Alb,and Alc)during coagulation with polyaluminu mchloride:A case study with the typicalmicro-polluted source waters[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7,316(2):482-489.[7]LIU H J,HU C Z,QU JH.Coagulation behaviour of polya-luminium chloride with different aluminium speci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2011,45(1-3):281-287.[8]MANDELBROT B B.分形——自然界的几何学[M].李后强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9]王晓昌,丹保宪仁.絮凝体形态学和密度的探讨——I.从絮凝体分形构造谈起[J].环境科学学报,2000,20(3):257-262.[10]JIANG Q,LOGAN B E.Fractal dimensions determined from steady-state size distribution[J].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1,25(12):2031-2038.[11]TAMBO N.Physical aspect of flocculation process——II.Strength offlocs[J].Water Research,1979,13(5):420-427.[12]TAMBO N.Physical aspect of flocculation process——I.The floc density function and aluminum floc[J].Water Research,1979,13(5):409-419.。

水厂絮凝沉淀实验报告(3篇)

水厂絮凝沉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水厂絮凝沉淀工艺的基本原理,掌握絮凝沉淀实验的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絮凝剂对水中悬浮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为实际水厂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絮凝沉淀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通过向水中投加絮凝剂,使悬浮物颗粒相互碰撞、聚集,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加快沉降速度,达到去除水中悬浮物的目的。

实验中主要研究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自来水、硫酸铝、硫酸铁、氢氧化钠、pH试纸、搅拌器、烧杯、漏斗、滤纸、电子秤等。

2. 实验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秒表、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用水:取一定量的自来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实验所需范围。

2. 确定实验参数:根据实验目的,设置不同的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等实验参数。

3. 投加絮凝剂:向实验用水中投加适量的絮凝剂,充分搅拌,使絮凝剂与悬浮物充分接触。

4. 沉淀:将搅拌后的混合液静置沉淀,观察沉淀情况。

5. 取样:在沉淀后,取上层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悬浮物浓度。

6.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各参数及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去除率提高幅度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絮凝剂投加量过多,会导致絮体过大,沉降速度过快,部分絮体在沉降过程中破碎,降低去除率。

2. pH值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pH值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pH值对絮凝剂的水解反应有显著影响,合适的pH值有利于絮凝剂水解,提高絮凝效果。

3. 搅拌速度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搅拌速度的提高,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搅拌速度越快,絮凝剂与悬浮物接触越充分,有利于絮凝反应进行。

胞外聚合物对生物絮凝影响的研究生物絮凝

胞外聚合物对生物絮凝影响的研究生物絮凝

Key words: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bioflocculation; surface charge; hydropho2
bicity; ultrasound; cation exchange resin
胞外聚合物 ( EPS) 是生物聚集体的重要成分 , 对活性污泥的形成及其性质与性能都有重要的影 响 。自 20 世纪 40 年 代以 来 , 大 量的 研究 均认 为 [ 1 ~5 ] EPS是生物絮凝中的关键物质 , 但有关 EPS 对
2
1
1
( 1. 重庆大学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重庆 400045; 2.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营房管理与环境工程系 , 重庆 400016 )
摘 要: 采用超声波法与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分别提取好氧活性污泥絮体外层的胞外聚合物 (LEPS)与内层的胞外聚合物 ( TEPS) , 用 LEPS与 TEPS分别絮凝污泥悬浮液 , 考察它们对生物絮 凝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增加 LEPS投量不利于生物絮凝 , 并且 LEPS表面负电荷的增大与疏水 性的降低会导致絮凝效果变差 ; 而提高 TEPS投量能够促进生物絮凝 , 当 TEPS投量 > 60 mg / gVSS 时 ,其投量的增加对絮凝率的影响不大 ; 泥龄为 15 d的 TEPS较 3 d的 TEPS具有更大的疏水性 ,表 2+ 现出更强的絮凝性能 。二价阳离子 (如 Ca )能有效降低颗粒物之间的静电斥力 , 促进生物絮凝 ; 3+ 然而 ,三价阳离子 (如 A l )是生物絮凝中最重要的阳离子成分 。 关键词 : 胞外聚合物 ; 生物絮凝 ; 表面电荷 ; 疏水性 ; 超声波 ; 阳离子交换树脂 中图分类号 : X70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4602 ( 2009 ) 07 - 0030 - 06

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_2絮凝机理的研究_23_28

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_2絮凝机理的研究_23_28

2 絮凝机理的研究2.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机理研究进展水处理中,絮凝过程主要是将水体中纳米级、微米级的胶体杂质颗粒,在絮凝剂的作用下,经过凝聚—絮凝反应而形成大颗粒絮体,最后经沉淀、过滤等工艺将其去除。

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们对絮凝作用机理及工艺过程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先后提出了许多理论及计算模型、模式。

总体来说,对絮凝剂作用机理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40-41],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有关絮凝的理论主要是以物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继早期Schuldz-Hardy规则以后,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ck根据经典胶体化学理论的Gwoy-Chapman双电层模型而建立的DLVO凝聚物理理论,以及由Smoluchowski提出并由Camp和Stein加以实用化的絮凝速度梯度理论[42],这时的絮凝机理主要强调了压缩颗粒双电层的扩散层,降低或消除势能能垒的絮凝作用机理以及层流速度梯度决定着颗粒间的碰撞絮凝作用,成功地解释了胶体稳定性及其絮凝作用,其计算公式一直作为混凝反应器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而延续至今。

DLVO理论的缺点在于忽视了水中异号离子水解形态的专属化学吸附作用,认为导致絮凝作用的主要是高价金属离子,如Al(Ⅲ)、Fe(Ⅲ)离子压缩双电层作用的结果[43]。

20世纪六十年代后,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传统的絮凝理论已不能全面解释实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絮凝的微观物理化学作用机理并强调微观物理化学过程的理论得到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相继提出了电中和/吸附凝聚,吸附架桥理论以及微涡旋混凝动力学理论,强调了凝聚絮凝过程中的化学作用以及水流紊流微涡旋对絮凝颗粒碰撞结合的贡献。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分子絮凝剂及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界面电位计算体系和表面络合模式的发展,人们开始把表面络合、表面沉淀概念和定量计算方法引入絮凝机理研究之中,试图建立定量计算模式[44-45]。

微生物絮凝剂

微生物絮凝剂

微生物絮凝剂摘要: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因其具有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等性质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并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和发酵工业。

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包括合成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类及特点、结构、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和絮凝能力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研究进展絮凝剂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食品生产和发酵等工业中。

一般把絮凝剂分为3 类:1、无机絮凝剂,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等;2、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聚乙烯亚胺、聚苯乙烯磺酸盐等;3、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如改性淀粉、聚氨基葡萄糖、壳聚糖、藻酸钠、几丁质和微生物絮凝剂[1]。

人们逐渐认识到:无机絮凝剂一般使用量较大,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如水中残留铝离子过多,不但对水生生物和植物有害,还可造成老年人的铝性骨病及痴呆症。

铁离子虽对人体无害,但铁离子会使处理的水呈现红色,并刺激铁细菌繁殖,从而加速对金属设备的微生物腐蚀。

目前使用的PAM 等高分子有机絮凝剂,通常价格昂贵,在水中的残留物不易降解,而且有些聚合物单体具有毒性和致癌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卫生及环境的关注,急需研究和开发絮凝效果好、价格低廉、易降解、环境友好、应用范围广、无二次污染的新型絮凝剂。

当今国内外对絮凝剂研究和发展方向是由无机向有机、低分子向高分子,单一向复合、合成型向天然型发展。

基于生物多样性,开展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由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使水体中不易降解的固体悬浮颗粒、菌体细胞及胶体粒子等凝集、沉淀的特殊高分子聚合物。

是一种具有生物分解性和安全性的新型、高效、无毒、廉价的水处理剂,近些年来受到极大关注, 有逐步取代传统絮凝剂的趋势[2]。

1 合成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能产生絮凝剂的微生物有很多种类,细菌[3,5]、放线菌[4]、真菌[5]以及藻类[6]等(见表1)都可以产生絮凝剂。

生物絮凝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生物絮凝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生物絮凝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作者:王军李清文来源:《环球市场》2020年第09期摘要:生物絮凝技术是一种被公认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良好的新型水产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此技术不仅能净化水产养殖环境,还能提高饵料和其他饲料蛋白的利用率,减少养殖用水排放量,有效解决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生物絮凝技术的出现对水产养殖行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且积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该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研究报道也十分普遍。

因此,本文现就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重点对生物絮凝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要点展开分析。

关键词:生物絮凝技术;水产养殖;混合强度;好氧环境;碳源;应用要点通常情况下,养殖鱼类是无法完全吸收投喂饵料中所包含的蛋白质含量的,一般只能消化吸收20%~25%,剩下的则以氨氮、粪便、残饵等形式淤积在养殖水环境中[1]。

针对水环境中残余的这些氨氮、残饵等,人们往往采用换水、循环水养殖两种方法进行处理,但前者频繁换水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而后者虽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养殖方法,但在循环过程也会加大投资与运营成本,因此这两种方法都不是改善水产养殖环境的长久之计。

随着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科研技术的不断提升,多数学者发现生物絮凝技术下的水产养殖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净化水产养殖环境,还可以双重利用饵料,目前已在国外多地推广实践,优势、效果均十分明显。

基于此,本文现就生物絮凝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一、生物絮凝技术概述生物絮凝技术属于微生物无机氮同化过程,活性污泥法处理水产养殖废水中较为成熟且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主要通过转变氨氮物质为细菌物质达到活性去污泥的目的[2]。

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生物絮凝机制的研究报道很多,但人们对于其本质机理的理解还是非常片面的,可见该技术的复杂性。

与经典胶体系絮凝剂机理相比,生物絮凝机理尚未完全明确,通常比较被人熟知的机理有胞外聚合物桥架学说、体外纤维素仙丝学说、电性中和学说、荚膜学说、疏水学说等。

混凝机理——精选推荐

混凝机理——精选推荐
絮凝机理
在以往的混凝研究过程中,絮凝通常被看成一个“黑箱”,将投加多少混凝剂,得到怎样的出水水 质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对混凝过程中絮体的成长和结构变化的研究甚少。事实上,絮体的形态 特征与絮体的碰撞频率,沉淀速率等息息相关。将微观的颗粒形态观测与宏观的混凝结果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定量地描述混凝过程。絮凝主要是指脱稳的胶体或微小悬浮物聚集成大的 絮凝体的过程,通俗来说就是为脱稳的胶体颗粒创造碰撞机会 [10,11] 。如果体系在混凝剂的作 用下已经“脱稳”(颗粒间静电斥力减小到最低),但是颗粒间缺乏相对运动则仍然不能实现聚 沉。因此絮凝实际上是给胶体提供必要的化学或者流体力学条件,使颗粒相互碰撞从而体积变 大与介质分离。布朗运动和颗粒受外力推动产生的运动能够使脱稳的胶体颗粒之间发生碰撞。 这两种运动对应两种絮凝机理,前者称为异向絮凝,后者称为同向絮凝 [12] 。两个胶体颗粒朝 不同方向运动而发生碰撞聚集就是异向絮凝。脱稳的胶体颗粒发生碰撞后体积由小变大,布朗 运动逐渐减弱,如果要使颗粒进一步聚集,则需要外力来推动流体运动,流体再将动力传递给 颗粒,使颗粒间产生同向絮凝。故同向絮凝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流体运动推动脱稳的胶体颗粒, 使所有颗粒朝着一个方向运动,碰撞聚集而产生絮凝现象 [13] 。在经过复杂的理论计算后,异 向絮凝和同向絮凝的速度大小取决于粒子直径,当粒径在0.1µm以下时,同向絮凝基本上不起作 用,所以一般认为同向絮凝在时间上不可能发生在异向絮凝之前。胶体颗粒聚集成絮状沉淀并 逐渐沉淀,悬浮的固体颗粒在溶液中受重力而下沉的现象就是沉降。对于球形颗粒,Stokes公 式给出沉降速度计算方法 [14] :
式中r是颗粒半径,ρ和ρ0 分别为颗粒和介质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从公式可以看出,沉降 的速度与颗粒的大小有关。当颗粒的粒径在10微米以上时,自然沉降即可实现分离;但颗粒粒 径过小时沉降需要更长时间,所以必须利用絮凝使之结合为较大的微粒。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044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年第2期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发是以生物技术为基础,通过培养真菌和细菌等,使其发酵,随后再对其进行提取与精制的一种方式。

因为微生物絮凝剂具备生物高效性,可以让高分子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缺陷得到弥补,能够实现无污染排放的目标。

当前,世界各国对絮凝剂的研究还处于深入之中,各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探究。

1 微生物絮凝剂的概念解读微生物絮凝剂,具有天然生物高分子絮凝剂的属性,微生物产生之后,便分泌到细胞之外,属于絮凝活性的微生物代谢产物。

微生物絮凝剂能够让液体中原本悬浮的固体颗粒以及菌体细胞等产生凝聚和沉淀,因其不会对水质等造成污染,所以被人们视为分解性与安全性高效、无毒,也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的绿色水处理剂。

不过,因为微生物絮凝剂需要较高的生产成本,且目前的发酵生产工艺还有很多待改善之处,加之絮凝剂的成分与絮凝效果欠缺一定的稳定性,因而会导致微生物絮凝剂发展受限。

2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2.1 絮凝机理分析2.1.1 微观絮凝我们现在立足于微观角度分析絮凝剂原理,其指的是当处于微观世界中时,我们可将在水中悬浮的微小颗粒进行不断放大。

当污水经过人工处理之后,就会转变成直径介于10~30微米之间的微型絮凝块。

这些带电的负电粒子彼此排斥,所以几乎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不会停下。

因为其体积小于一般物体,因此想要其在短时间内沉淀下来,是很难办到的。

对其进行处理的最佳方式即应用离子型絮凝剂,使其能够转变成更大的絮凝块,加快沉淀或脱水的速度。

2.1.2 宏观絮凝水质中通常颗粒的直径是大小不一的,针对超过1微米的颗粒,絮凝时的主要措施为水的慢速混合,可以适当应用机械搅拌器。

搅拌产生的速度梯度会造成悬浮的颗粒在空中碰撞,由此被称作是宏观絮凝或是同向絮凝。

但是,从宏观方向来分析絮凝混合过程时,絮体的颗粒还会受到剪切力作用,由此造成部分絮体聚集体的瓦解和破损。

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混合之后,就会逐渐形成尺寸和分布都很均匀的絮体,絮体颗粒的形成与破碎几乎处于平衡状态[1]。

污水处理中的絮凝过程

污水处理中的絮凝过程
絮凝过程简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絮凝的定义
• 絮凝:是指通过投加絮凝剂,使污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胶体 颗粒发生凝聚,形成较大絮体的过程。
絮凝的原理
压缩双电层
通过投加的絮凝剂,使污水中的 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表面的电荷 被中和,形成紧密的吸附层,进 而压缩颗粒间的双电层,使颗粒
沉淀池的浮渣和泡沫
总结词
沉淀池中产生的浮渣和泡沫会影响絮凝效果和出水水质。
详细描述
浮渣是由于部分污泥在沉淀池中未能有效沉降而形成的,它会随着水流进入后续处理单元 ,影响处理效果。泡沫通常是由于化学药剂的使用不当或表面活性剂的流入引起的,它会 导致池面堆积大量泡沫,影响美观和环境卫生。
对策
控制浮渣的产生可以通过增加沉淀池的停留时间、调整进水流速和减少污泥的排放等方法 实现。对于泡沫问题,可以采取添加消泡剂、增加搅拌强度和调整化学药剂使用量等方法 进行控制。
复合型絮凝剂
将无机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复合使用,形成复合型絮凝剂,以提高 絮凝效果和降低成本。
优化絮凝工艺参数
01
絮凝剂用量
通过实验确定最佳的絮凝剂用量 ,以达到最佳的絮凝效果和经济 效益。
搅拌速度
02
03
反应时间
搅拌速度对絮凝效果有重要影响 ,通过优化搅拌速度可以提高絮 凝效果和降低能耗。
反应时间也是影响絮凝效果的重 要因素,通过优化反应时间可以 提高絮凝效果和降低处理时间。
污泥膨胀
01
总结词
污泥膨胀是絮凝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会导致污泥的体积增加,影响处理
效果。
02 03
详细描述
污泥膨胀通常是由于丝状菌的大量繁殖引起的,丝状菌会在污泥中形成 网状结构,使污泥的体积膨胀。此外,低溶解氧浓度、高营养盐浓度和 酸碱度不稳定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污泥膨胀。

海水淡化处理中的物理处理方法考核试卷

海水淡化处理中的物理处理方法考核试卷
18.吸附
19.过滤
20.膜分离
21.膜分离
22.沉淀
23.沉淀
24.沉淀
25.吸附
四、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7.海水淡化预处理中,调节水的pH值可以去除重金属离子。()
8.海水淡化过程中,消毒步骤可以去除所有的有机物。()
9.海水预处理中,沉淀可以去除海水中的溶解性盐分。()
10.海水淡化过程中,膜分离技术的能耗比传统的加热蒸发低。()
11.海水预处理中,絮凝剂的使用量越多,处理效果越好。()
12.海水淡化预处理中,过滤可以去除海水中的所有悬浮物。()
A.沉淀
B.过滤
C.絮凝
D.膜分离
18.海水淡化过程中,用于去除磷的方法通常是:()
A.沉淀
B.过滤
C.絮凝
D.膜分离
19.在海水淡化过程中,用于去除硅酸盐的方法通常是:()
A.沉淀
B.过滤
C.絮凝
D.膜分离
20.海水淡化过程中,用于去除氟化物的化学方法是:()
A.沉淀
B.过滤
C.絮凝
D.膜分离
21.海水淡化预处理中,用于去除有机物和悬浮物的物理方法是:()
4.水的浊度是指:()
A.水中悬浮物的浓度
B.水的pH值
C.水的硬度
D.水的色度
5.海水淡化预处理中,常用的絮凝剂是:()
A.明矾
B.氯化铁
C.氢氧化钠
D.氢氧化钙
6.在海水淡化过程中,用于去除溶解性盐分的方法是:()

一种低能耗的污水处理技术——生物絮凝法

一种低能耗的污水处理技术——生物絮凝法

具有一 定的沉 降性而不 易被出水 带走,并 且 由 于胶 团 菌 的 包 附使 得 丝 状 菌 获得 稳 定、良 好的生 态条件, 所以这两 类微生物 在活性污泥中形成特殊的共生体。
2. 3 溶液中的阳离子 在 活 性 污 泥 法 处 理 废 水 过 程中 , 阳 离子与 带负电 荷聚合体 相互作用 将改变絮 体结构 ,一价 阳离子将 导致污泥 沉降和脱 水 性 能恶 化 , 二 价 阳离 子 则 促 进 污泥 沉 降性能 和提高 脱水性能 。因为一 价阳离子 (Na +、K+和NH4+)降低 价能后 形成 松散的 结 构, 二价 阳 离子 (Ca 2+和Mg2+) 可 以增 强细菌 结合到 颗粒表面 的数量。 三价阳离 子氧 化态 离子 ( Fe 3+) 对生 物絮 凝有促 进作 用,氧 化态离 子与蛋白 质结合很 强,但与 多聚糖结合差。 2. 4 污泥龄( SRT) 当 SRT很 小时 ,絮 体颗 粒在 活性 污泥 形成 过程 中呈 小球 状, 因为 相对 低的 SRT 不利 于丝 状菌 延展 。当 SRT增大 时, 絮体 较短 的丝状菌 开始延伸 。Li ao等人 [4] 利用 SBR反应 器处 理含 葡萄 糖和 无机 盐的 合成 废水 过程 中进 行了 SRT对胞 外聚 合物 和污 泥物化 性质( 疏水性和 表面负荷 )的影响 试验 ,研 究表 明在高 的SRT(16~20d)条 件下, 污泥表 面疏水性 强,表面 负荷低。 蛋白质 和碳水 化合物在 胞外聚合 物中的比 率随着SRT从4天 ( 1. 3+0. 80)到12天( 5. 0+1. 6) 的增 加而 增加 。但 当SRT在16天 ~20天时 ,这 种比 率保 持相 对稳 定(4. 2+1. 2)。 随着 污泥龄的增加,胞外聚合物的数量增加。 2. 5 溶解氧( DO) 好 氧 微 生 物 当 DO至 少 维 持 在 0 . 1~0. 3mg/ L时 ,单 个细 胞 才能 正 常活 动。 当DO在2. 0~5. 0mg/ L时, 污泥 的吸附 性能 和沉降 性能都 比DO0. 5mg/ L~2. 0mg/ L 时有所 增强,相 应出水浊 度也降低 。当DO 浓度 在0. 5~5mg/ L,SRT在 1. 25~5d范围内 时, 在 完全 混合反 应器 中活 性污泥 絮体 的结构 变动、 絮体大小 和絮体尺 寸的分布 表明, 在较高的 DO浓度 出现较大 的絮体。 絮体的 尺寸在10~1100 m范围内 时,尺寸 的 分 布服 从 对 数 分 布函 数 ; 而 絮 体尺 寸 在1~100 m范围 内时 ,、 pH值 、悬 浮物 浓度)

河口细颗粒泥沙有机絮凝的研究综述及机理评述

河口细颗粒泥沙有机絮凝的研究综述及机理评述
手段研 究其形成机理,变化规律以及对悬浮颗粒沉降的影响等。本文就 目 前有机絮凝研 究现 状 及其絮 凝机 理进 行 综合评 述 。
l 有机质对细颗粒泥沙影 响的研 究
河 口区细颗粒泥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其界面化学效应极为突出,并且具有特有的电
收稿 日期:2 0 ・31 ;收修改稿 日期:2 0 ・ .0 0 50 -0 0 5 52 0
杂 ,加 上水动力条件的影响, 因此对絮凝 的研究也是众 说纷纭 。本文 针对河 口区丰富 的有机质 ,着重分 析
和 综述 了有机质对细颗粒泥沙粒径 、表面 电性质和稳 定性的影响 以及有机絮凝 的热 力学理论解释等研究 成
果 ,同时对泥沙颗粒有机絮凝 的机理和有机 一无机复合絮凝 的模 式进 行了详细评述 。在此基础上 ,结合 国 内有机絮凝 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刘启贞 ,李九发 ,陆维 昌2 ,李道季 ,沈焕庭
( + 东师范大学河 口海岸 国家重 点实验 室,上海 206 : . 1华 002 2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 ,上海 20 6 ) 002

要 : 河 口海岸水域 细颗 粒泥沙 的絮凝研 究 一直是人们广泛 关注的课题 , 由于河 口区水体成分较 为复

的影响。张正斌 研究 了海洋有机物对悬浮颗 圈 1 泥沙颗粒的双电屡结构 粒物 电泳淌度的影响表明:海洋有机物吸附到 F g 1 ElcrcDo bl a e tu tr e i n i . e t u eL y rsr cueofsdme t i 悬浮颗粒上后,使得原来带有不同电荷的颗粒 物均带负电荷;海洋有机物与钙、镁等金属离子共 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原来 电泳淌度差别很 大的各种悬浮颗粒物变得相互接近 。这都说 明了有机质形成的 “ 保护膜”对悬浮颗粒表面性

絮凝机理及絮凝剂发展概况_董芳

絮凝机理及絮凝剂发展概况_董芳

序告诉发送端 TCP 这块数据是紧急的, 发送端 TCP 创建报文段, 并把
紧 急 数 据 放 在 报 文 段 的 开 始 。报 文 其 余 部 分 可 以 包 括 来 自 缓 存 的 正 常
数据。首部中的紧急指针字段了紧急数据的结束和正常数据的开始。
当接收端 TCP 收到 URG 位置 1 的报 文 段 时 , 它 就 利 用 紧 急 指 针 的 值
D— — — 水 的 介 电 常 数 ;
u— ——吸附层和扩散层界面上的电位( 静电电位) ;
K— ——离子云的厚度, cm;
H— — — 颗 粒 间 的 最 短 距 离 。
两个胶体颗粒之间, 还存在相互吸引能, 它的大小与颗粒间的距
离有关。当两个球形颗粒的体积相等, 距离非散 体 系 常 称 为 悬 浮 液 。如 采 矿 废 水 中 含 有 大 量 无 机 矿 物 质 悬 浮
体; 炼焦煤气废水含有焦油及悬浮体; 机械加工废水中含有油脂及大
量固体悬浮物; 而造纸、制糖、染料行业和生活污水中则含有大量的有
机微粒。这些悬浮物, 溶胶或者是有机污染物等, 其大小在 10-9—10-3m
碍而变成微细絮体。
( 下转第 61 页)
43
科技信息
○IT 技术论坛○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8 年 第 28 期
推送数据
但有些时候一方的应用程序打算把它键入的字符发给对方并期
望立即收响应, 数据的延迟传输和延迟交付对应用程序来说是不可接
受的, 此时发送端可以请求推操作, 表示发送端 TCP 不 必 等 待 窗 口 被
形成絮凝体; 当颗粒间的距离处于中等程度时, 相互作用能以排斥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研究1 引言絮凝是混凝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絮凝过程中,絮体粒径分布及形态学特征时刻变化,其群体形貌动态变化过程复杂.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分形数学理论来描述絮体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颗粒几何特征,以期通过定量描述絮体形貌的复杂性,揭示絮体形成及其与工艺效能的内在关系.众所周知,凝聚是一个颗粒随机碰撞的过程,具有非线性特征.分形维数常用来描述具有自相似结构的不规则几何体的非线性工作机理.在絮凝过程中,絮体颗粒形态和粒径分布时刻变化,而简单分形维数主要用于描述和表征颗粒群体的整体性和平均性,不能完全揭示絮体分形变化的动力学过程(张德祥等,2007;Brown et al., 1992).多重分形描述不同局部条件或不同层次所导致的特殊结构行为与特征,从系统的局部出发来研究整体的特征,并借助统计物理学的方法讨论特征参量概率测度的分布规律.目前多重分形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土壤环境(Grout et al., 1998;Li et al., 2011)、材料(Pérez et al., 2012)、地球科学(García-Marín et al., 2008)、医学(Song et al., 2013;Vasiljevic et al., 2012)、城市规划(Ariza-Villaverde et al., 2013)等诸多领域,在国内外水处理领域中未见相关研究内容.实际检测操作中对特定絮体的生长过程监测存在困难,但絮体的群体生长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统计学自相似特征和标度不变性,可以用多重分形理论研究并定量描述絮体的生长规律.絮体形态和分布特征的定量化对絮凝机理的完善和工艺控制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采用多重分形理论定量描述絮体群在生长过程中的分布特征,探讨絮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多重分形行为.2 分形及多重分形理论1977年,M and elbrot将分形集的概念引入并对分形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分形维数区别于欧式几何中对象的拓扑维数,它是描述非线性复杂系统特征的工具.分形几何学广泛应用于图形图像的分析处理,对于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二维数字图像,应用计算机程序可以非常方便的计算物体的分形维数.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有很多,有盒计维数、相似维数、容量维数、关联维数、信息维数、面积周长维数等.盒计维数是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形维数算法之一,其基本的算法原理是以不同测度的盒子来测量目标数目,最后得到一个形如下式的幂函数关系:式中,N为目标数目,ε为盒子大小.两边取对数后得到:式中,D即为分形维数.多重分形是在简单分形基础上发展的分形理论,自1980年即已成为不规则物体形态分析的基本工具(Ficker,2004).多重分形谱由两种关系组成,一种是由一系列概率Pi,ε所组成的子集与测度之间的幂函数关系:Pi,ε∝εα,α称为奇异指数,其反映的是分形图像中概率集合随测度的变化关系,即反映了分形对象的奇异程度;另一种是一系列测度下的盒子数N(ε)与测度之间的幂函数关系:N(ε)∝εf(α).此处f(α)即为多重分形谱,显然它表示的是同一α值子集的分形维数.多重分形谱的计算处理过程,首先需定义配分函数,此函数是对概率的加权求和,即:式中,加权系数q> >1,则配分函数中大概率子集占主导,q< <-1,则配分函数中小概率子集占主导.通过加权,可将一种分形拓展为多种奇异程度的分形,从而可将分形集的内部结构完整呈现出来(孙霞等,2003).对于二维图像的多重分析,概率Pi,ε为盒子中研究目标所占的像素数量与图像中研究目标所占的总像素数量比:配分函数与尺度ε存在幂函数关系Iq(ε)= ετ(q),两边取对数,则可得到此处τ(q)称为质量指数,其反映的是Iq(ε)与lnε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指定分形的无标度性.广义分形维数Dq随q值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其定义式如下:当q=0,此时I0反应二维图像中对象的空间几何性质,与概率P无关,这样D0就表示普通的豪斯道夫维数,此时对应于f(α)max(谢淑云等,2009).根据τ(q)和q的关系经统计物理学中的勒让德变换后得到:由此可得到,α-f(α)的关系,即多重分形图谱.根据多重分形理论,多重分形谱携带大量研究对象的定量信息,f(αmax)、αmax反映的是概率最小子集的性质;f(αmin)、αmin反映的是概率最大子集的性质,f(α)max和其对应的α0反映的是最或然子集的性质;多重分形谱谱宽Δα=αmax-αmin反映了概率分布范围的大小,概率分布愈不均匀,相应的谱宽会越大;Δf(α)=f(αmax)- f(αmin)反映的是最大、最小概率单元数目之间的比例关系(Ficker,2004).3 试验材料及方法3.1 试验材料原水为人工配制高岭土浑浊液,浊度(100±3)NTU.混凝剂为聚合硫酸铁(PFS,投加浓度30 mg · L-1).试验设备为一套混凝图像在线监测系统,主体反应槽是容积为15 L的有机玻璃制圆形反应罐,IKA在线程序可控搅拌器,Prosical相机(相机设置像素512×512,像素大小7.4 μm ×7.4 μm,最小快门速度20 μs)实时捕捉图像,理论识别能力50 μm.装置示意图如图 1所示,整个反应过程在反应槽内进行,少量反应悬浊液在蠕动泵的工作下以一定流速通过侧向打开的图像采集通道,图像采集通道尺寸为3 mm×50 mm×200 mm;打开光源控制器,将相机对焦以看清通道内絮体,相机采集流经通道的悬浮颗粒图像并将图像保存在计算机上待软件分析.图 1 混凝图像在线监测系统示意图3.2 试验方法反应槽内进行混凝剂聚合硫酸铁处理模拟地表水试验,反应共历时770 s.将配制好的聚合铁混凝剂投入水中,在转速200 r · min-1的条件下快速搅拌50 s;然后慢速搅拌720 s,转速75 r · min-1.悬浊液以10 mm · s-1的流速流经图像采集通道,相机每10 s采集1次图像并保存于计算机中,视窗大小2.19 cm×2.19 cm.图像处理:该文所采用图像处理软件为Image-Pro Plus,相机采集到的图像格式为256灰度图,通过软件进行阈值转换法二值化处理后,计算图像上的颗粒数目、平均粒径(等效投影面积直径),并计算图像的多重分形谱.多重分形谱计算程序的参数设置:加权系数q取10,盒子大小取8、12、16、32、64、128、256、512.4 结果及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 4.1 絮体的生长过程混凝剂在快速搅拌条件下迅速分散到水中,此阶段混凝剂与水充分混合并水解,使水中悬浮颗粒脱稳,进入慢速搅拌阶段,脱稳颗粒开始凝聚,即絮体开始生长.如图 2所示,反应体系经过快速搅拌段进入慢速搅拌段后,絮体颗粒数目迅速下降,由最初视野范围内的8000左右降至700左右,颗粒团聚现象明显;同时絮体颗粒的平均粒径大小迅速上升,由平均粒径0.09 mm左右迅速升至0.23 mm左右.从时间分布上看,絮体生长阶段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所占比例不大,絮体生长速度快.图 2 絮体生长过程图 3显示的是絮体在生长过程中几个时间点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进入絮凝阶段后,小粒径颗粒迅速降低,大颗粒数目则明显增多,分布图形由高峰逐渐向低峰发展;同时,由于颗粒之间的团聚,颗粒粒径范围逐渐增大,即峰宽逐渐变大.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受到相机分辨率以及镜头分辨率等因素影响,小颗粒在图片中的识别能力有限.图 3 絮体分布变化过程4.2 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特征图 4是相应的各取样时间点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谱变化情况.从此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多重分形谱在整个絮体生长段的变化,f(α)max逐渐降低,谱宽逐渐变大,絮体的多重分形谱从左勾状曲线逐渐变化为右钩状曲线.图 4 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谱图 5的部分数据显示出了多重分形谱中f(αmax)、αmax、f(αmin)、αmin、Δf(α)、Δα等特征参数随絮体生长的变化,表 1显示的是絮体群生长过程中部分采集点照片的多重分形谱参数数据.可以看出,f(αmax)在50~130 s范围内上升明显,由0.4469上升为1.2097,140 s 后表现稳定;f(αmin)在絮体生长前段由0.8768下降到0.2568,后端亦是在一定幅度内波动.这说明小概率对象即大粒径絮体的数量在增加,大概率对象即小粒径絮体的数量在减小.由Δf(α)= f(αmax)-f(αmin)的变化可知,Δf(α)由最初的-0.4299迅速增大到0.8679,随后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70 s之前,Δf(α)<0,此时在整个体系中以小粒径颗粒在颗粒分布占据主导地位;此后Δf(α)转而大于0,并持续上升,说明大粒径颗粒所表示的小概率颗粒在颗粒分布中逐渐抢占主导地位;130 s后Δf(α)表现相对稳定,说明大概率和小概率颗粒的数目比相对稳定.图 3中表现出的分布情况也显示出150 s、200 s和250 s之间的波峰和波谷比例已相对稳定.图 5 絮体生长f(αmax)、αmax、f(αmin)、αmin、Δf(α)、Δα变化在整个反应进程中,αmax表现出相对平稳特征,这是由于αmax表示小概率颗粒,体现了最大粒径颗粒在絮体分布中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平稳;而大概率颗粒所代表的αmin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由1.7降至1.3左右,体现了小颗粒在絮体生长段的聚集过程.Δα在整个生长段则表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由1.0213至1.3659.根据多重分形理论,Δα=αmax-αmin反映了概率分布范围的大小,概率分布愈不均匀,相应的谱宽会越大;也就是说,Δα在絮体生长的过程中的增大,说明絮体粒径范围在扩大,概率分布变得越来越不均匀.从图 3中也注意到絮体分布的峰宽逐渐增加.具体参见污水宝商城资料或更多相关技术文档图 6所示的是在多重分形谱中f(α)max、α0在絮体生长进程中的行进趋势.根据多重分形理论的性质,当q=0时,D0为简单维数,此时对应于f(α) max,与α0一起反映了最或然子集的性质,即反映了絮体群的整体几何特征.结合表 1的数据,由于絮体在生长初期会经过碰撞简单的结合在一起,α0在最初的30s内处于上升状态,从2.0474升至2.0658,这说明絮体群整体的奇异程度在上升;而后处于持续下降的过程,至絮体生长段末α0降至1.9501,这是因为絮体颗粒数目迅速减少并且絮体开始团聚并相互挤压,使絮体群的整体奇异性下降,并且由于颗粒数目的降低和絮体群空间占有率下降,f(α)max伴随絮体的生长而呈下降态势,由1.9995降至1.7762.图 6 絮体生长f(α) max、α0变化表1 部分絮体照片的多重分形谱参数结合图 2,发现絮体生长段的多重分形特征参数变化并非随平均粒径的持续增大和颗粒数的持续减小而呈现持续的变化特性,如图 5中f(αmax)、f(αmin)、αmin、Δf(α)、Δα在110~130 s之前变化显著,而后出现上下波动或变化变缓的现象,图 6中α0则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这些不单单是由于絮体几何形态发生变化,也与絮体分布特征的变化密切相关.如图 3中所显示的情况,絮体在150 s后的分布变化较之150 s之前的变化已经非常小,150 s之前,絮体主要以小颗粒碰撞聚集为主,表现为f(αmax)、f(αmin)、αmin、Δf(α)、Δα等参数的迅速变化;150 s之后絮体团族之间的聚集增多,较大粒径颗粒出现,小颗粒进一步减少,这时的絮体概率分布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但会向右缓慢发展.5 结论与展望通过对在絮凝生长过程中连续采集的絮体图片的分析研究发现,多重分形谱及其特征参数可以定量描述絮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絮体形态和分布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而获取更多的絮体成长信息.当小颗粒进入到絮凝阶段,多重分形谱图由左勾状转变为右钩状,体现了絮体由小颗粒聚集为大颗粒的变化过程.Δα逐渐增大,表现出絮体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变化过程;Δf(α)的数值由负转正的变化指示了絮体群落中絮体的主导地位变化;简单分形维数f(α)max则逐渐下降.絮体形态和分布特征的变化是絮凝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对其定量化有助于促进絮凝动力学研究及絮凝机理的完善.结合絮凝剂的反应机理和流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紊动耗散规律,多重分形分析可揭示絮体的动态絮凝行为特征,为絮凝的过程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更多相关内容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