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非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方法选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5例作为观察组,行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并选取单纯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经治疗,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死亡率为 1.5%,对照组为1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吸氧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效,可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胎儿出生后不久即出作为观察组,行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持续气道正压通现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发生气治疗,并选取单纯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于早产儿,特别是胎龄0.05),具有可比性。易造成气压伤或支气管发育不良等。为进一步分析非机械通1. 2纳入标准①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4];气方法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以65②胎龄≥ 35周;③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例该疾病患儿为观察对象,行以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替代治1. 3排除标准①合并肺部炎症性疾病;②家长拒绝使用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旨在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非肺表面活性物质;③病情严重,具有机械通气指征;④正在机械通气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本研究取得了良好行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4治疗方法1资料与方法1. 4. 1基础治疗两组患儿均行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吸
1. 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于本氧维持血氧饱和度、雾化叩背吸痰清理气道、氨溴索静脉注
院新生儿病房进行诊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5例射修复肺组织、预防感染、维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维持血糖和血压处于正常水平。
1. 4. 2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作者单位:635000达州市中心医院儿科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保持患儿肺泡呼气末正压,防止肺
·14·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11月第10卷第32期China Prac Med,Nov 2015,V ol. 10,No.32
泡萎缩。
1. 4. 3观察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
替代治疗,本研究采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予患儿24 h内应用,50 mg/kg,在使用前,将其加入灭菌注射液2~4 ml中制成混悬液,并预热至37℃。气管插管侧穿刺后接注射器缓慢注入气管内,注入过程中予复苏囊加压。
1. 5观察指标①两组患儿临床疗效;②吸氧时间;③住院时间;④症状缓解时间;⑤死亡率。
1. 6疗效评定标准[5]①显效:治疗后24 h内,患儿呼吸平缓,症状消失,如三凹征症状消失,面色恢复正常;②有效:治疗后24 h内,患儿呼吸趋于缓慢,临床症状较前好转,如三凹征、发绀等均改善;③无效:治疗后24 h 内,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均未解决,甚至加重。
1. 7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
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观察组显效41例,有效23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29例,无效7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6,P<0.05)。见表1。
2. 2两组患儿死亡率比较观察组患儿死亡率为1.5%,对照组为1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见表2。
2. 3两组患儿吸氧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吸氧时间、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胎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后由于其肺泡发育并不完善和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从而引起肺泡张力不足,并呈进行性萎缩,导致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呼吸衰竭,是导致新生儿早期死亡的疾病之一[6]。因此,对该疾病患儿行积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主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经治疗,观察组显效41例,有效23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29例,无效7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死亡率为1.5%,对照组为1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吸氧
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可有效缓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疗效较好。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因此,外源性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泡分泌的一种脂蛋白,存在于肺泡液体分子层的表面,主要生理作用:预防肺不张和肺水肿、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稳定性、增加肺顺应性、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替代治疗可减少初始吸入氧浓度、机械通气以及气胸、肺间质水肿及死亡率,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重新扩张萎缩的肺泡,减少肺内分流,从而改变患儿通气状态,纠正低氧血症。以往有研究运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预防干预,提示其可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减少并发症[7]。本研究中应用的为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其是一种提取自牛肺的天然表面活性物质,患儿应用后可有效降低肺表面张力,提高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在避免肺泡塌陷方面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同时在减轻炎症反应,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意义,疗效较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眉月. 早产儿肺透明膜病诊治进展.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1):57-58.
[2] 周文莉,刘英,严超英,等.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5):4152-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