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调整,制度约束是利益调整的关键障碍,消除制度约束的根本途径须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深化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它涉及不同主体利益的重新划分,其最大难题是如何理顺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例如,财税体制改革就是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理顺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投资体制改革需要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深化改革的进程与政府改革的取向密切相关,而政府改革成功的关键是通过理顺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减小社会冲突成本,形成推动改革新合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不同群体的积极性。
发展方式转变的钥匙掌握在政府手中,它转变的起步归根结底是从政府官员的改革取向开始的。而政绩导向对政府官员的改革取向有决定性的影响。基于改革需要依靠各级地方政府成员来推动,并且需要有相应地利益激励机制来确保其参与改革的动力的认识,可以通过改变政绩导向标准来改变改革动力取向,使其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用利益协调机制引导政府官员在满足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这既可确保其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提高经济整体发展效益。例如,将GDP政绩标准改为民意民生为主的标准,建立上级考核和民意考核相结合并透明化的机制,这将会使激励动力导向发生重大方向转变,将引导地方政府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这个最终目标正确联系起来,也就把政府自身利益建立在与民众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使改善民生顺乎民意成为政绩导向的新动力。事实上,让民众满意本来就是作为“人民公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民众满意度政绩标准导向将从根本上改变前面所述的“经济发展了,民生问题却更严重了”的弊端。这样就可以从制度上确保按科学发展观谋发展的动力机制,又能防范或制止那些借发展之名,谋求局部私利的不良行为。一方面,上级考核可以制约那些只追求自身短期局部利益而影响长远全局利益的行为,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科学规划的实施及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民意考核是实施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它可以制约那些只重GDP数字的表面功夫,而忽视改善民生实际内容的行为,确保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落到实处。而考核方式、考核程序和考核透明度的科学化可以防范暗箱操作,保证公平公正。这样就可有效保证地方政府官员在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局部利益与中央全局利益及民众利益前提下谋发展的积极性。
以“民意”作为政绩指标,是更全面、更科学的动力导向指标,它是上级政府为“理顺利益关系”而引导下级政府的改革取向、实施宏观调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最便捷的指挥棒。为了让民众满意,在制定政策和法律及工作的时候就必然关注民众的利益,这就使官员的利益与民众的利益统一起来,有利于形成深化改革的共识和合力。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任何行为主体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深化改革的利益调整带来的不同主体利益得失变化,必然会导致各主体间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冲突。维护既得利益Leabharlann Baidu是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决非通过宣传、号召或政策能够解决的,必须从制度改革取得突破。
由于“理顺利益关系”的目标主要是通过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来实现的,而制度需要由人来制定并且由人来执行的。制度本身也是参与制定制度的不同利益群体力量博弈的结果,它通常代表的是强势群体的意志。若强势群体是少数既得利益者,则由其主导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必然只会对少数人有利,就很难达到“理顺”的初衷。最典型的实例是:近年来,在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立法、出台实施细则、颁布各种文件获取部门利益,设置寻租机会、创造产生腐败条件的现象却越来越多;在经济改革的放权分税制调动地方抓经济积极性,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中央各部门为与地方争利出台的条条框框限制也日益增多。于是跑部立项,跑部钱进又盛行起来;创业、投资和企业经营,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政府各部门和行政性事业单位繁多和重复的注册登记、审批、年检、检查、执法、收费、罚款等等制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多年,但不同经济主体利益冲突愈演愈烈,而每次获益最大的都是强势主体的实践已经表明,政治体制改革是消除各种体制障碍的根本途径,而政治权力的平等也是确保经济利益公平或协调的基本条件,绕开政治体制改革的其他改革是难以推动,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只有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确保“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并成为强势主体的情况下,经济体制的制度改革才能真正反映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并最大限度地“理顺利益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加速党内政治民主进程。例如,稳步推进基层干部的人事制度改革,可确保政权掌握在为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民公仆”手中,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程,让民主和法制去监督“公仆们”按人民的意志执政,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和其他影响改革的体制障碍。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以此为基础,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涉及利益重大调整的其他制度改革,才能凝聚民心、重建改革的社会基础、推动公众与政府在改革问题上形成良性互动、激发改革热情、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然而,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理顺利益关系”的另一途径可从完善政绩导向标准入手。
如何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摘要:制度约束是发展方式转变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突破制约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前提下的制度创新,需要攻坚的难点是理顺利益关系。利益关系的协调需要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用改变政绩导向来协调利益,激发深化改革新动力。
关键词:发展方式转变;制度约束;难点;突破之路
众所周知,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但一到实质问题时却举步维艰。其深层原因实际上是制度使然。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放弃政府主导经济模式,这意味着让各级政府放弃与此模式相关的巨大利益,必将经历一场深刻革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钥匙在政府手中,地方政府自身利益取向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故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是政府转型,而这涉及更深层的政治经济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障碍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的约束,突破障碍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前提下的制度创新,而需要攻坚的难点是调整利益格局。因此,制度创新主题应该围绕利益调整展开。其总体思路是展开以“理顺利益关系”为指导方针下的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利益协调”的新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阻力,充分调动积极性,形成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其“理顺利益关系”的途径分别是以政治体制改革消除体制障碍和以政绩导向调整来激发改革新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