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歌
名词解释台阁体
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
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
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文
评价前后七子的功过。
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
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
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在实际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2、谈谈归有光的散文的特点。
归有光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写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
当然,他写得最成功的还是那些描写家庭琐事的作品,这类散文感情真挚,描写生动,在明代散文中别具一格,虽然归有光不能以重大题材来反映明代现实,但在复古派把持文坛的混浊气氛中,他却能以清新和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保持了散文健康的生命,因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杰出的地位。
3、竟陵派的得失。
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
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
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
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
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明代文学的特点
明代文学的特点明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之一,其文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代文学注重现实题材。
在明代文学中,尤其是明中后期的文学作品中,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反映更加深入和真实。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展现出人们的生活、情感、矛盾和斗争,使文学作品更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
明代文学注重言情笔调。
明代文学作品中,爱情、家国、友情等情感题材被广泛描写,并赋予作品深刻的情感内涵。
明代文人在描写情感时,常常运用细腻的笔墨和婉转的语言,使作品充满温情和感动。
明代文学注重艺术表现。
明代文学在艺术表现上追求形式美和语言美,注重修辞的华丽和音韵的和谐。
在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形式中,都体现出明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明代文学注重思想内涵。
明代文学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追求艺术表现,更注重思想内容的深刻和丰富。
作家们在作品中常常探讨人生哲理、道德伦理和社会现象,通过文学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明代文学在现实性、情感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明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明代文学作品中感受到那种真实、温情、华丽和深刻的魅力,这也是明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之一。
在探讨明代文学特点的同时,也不得不提到明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明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明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不仅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还有许多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风貌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这些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在明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诗歌、散文、戏曲等传统文学形式的发展,还有小说、笔记、杂剧等新兴文学形式的兴起。
这些新兴文学形式为明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可能性。
古代文学明代PPT整理
01 明代文学概说(1368-1644)一绪论二《三国演义》三《水浒传》四明代诗文五《西游记》六《金瓶梅》七“三言”、“二拍”八明代戏剧与《牡丹亭》绪论一、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277年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整个明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以嘉靖元年(1522)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后期,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2、各种文体具备,并达到了成熟。
通俗文学——小说、戏曲创作勃兴,形成空前繁荣的局面,代表明代文学最高成就。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明代中期开始,手工业和城市商业(包括印刷业)不断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表现市民的生活、思想情趣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其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文学创作进一步商品化。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明代中后期兴起的心学,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肯定情、欲,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提供了理论武器。
这一思潮对于在文学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使明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当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3、明人对文学价值和特性认识的深化促进了俗文学的繁荣发达和雅俗文学的互动交融。
章回小说在明代发展、定型。
以昆腔为主导的传奇,在明代达到繁荣。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明人对文学价值和特性的认识:(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1)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2)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3)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4)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二、明代文学繁荣的原因2)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5)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性格(6)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7)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
3、何景明: “前七子”领袖,提倡复古
与李一致,言论偏激:
《杂言十首》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 宋无诗”。
《与李空同论诗书》说:“近诗以盛唐为尚。 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
在学古途径、方法上,何不像李那样“尺寸 古法”,而主张“领会神情”、“不仿形迹”, 提出学古要“舍筏登岸”,“不相因袭,而相发 明”,从而达到“自创一堂室,一户镛,成一家 之言”的目的。(《与李空同论诗书》)
李梦阳诗文创作:总体成就不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李梦阳“其诗才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 而古体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 化,亦往往有之。所谓武库之兵,利钝杂陈者也。 其文则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明人与其诗 并重,未免怵于盛名。”
歌行诗《石将军战歌》《林良画两角鹰歌》, 讲究结构章法,描议结合,笔力雄健。散文《游 庐山记》《梅先生墓志铭》,或写景状物,或刻 画商人,清新生动,是较好之作。
第一章 明代诗文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初
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卖柑者言》是传世 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 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语言 犀利。
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18章,195篇,写 于元末。《狙公》章较为著名。
长篇神话诗《二鬼》,隐喻自己和宋濂遭遇, 曲折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想象丰富,风格雄浑, 颇具浪漫色彩。
•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 传统文学观念向来视诗、文等雅文学为正宗, 而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为鄙野、淫邪。
• 承平日久,帝王对小说、戏曲兴趣越来越浓, 朝臣、文人也开始喜好。
• 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 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李贽称《西厢》 《水浒》:“古今之至文”(《童心说》)。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之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之明代文学1、诗文①宋濂、刘基(刘伯温)、高启、方孝孺。
②“台阁体”的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
③李东阳与“茶陵派”④“前七子”代表: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等⑤“后七子”代表:李攀龙、王世贞、宗臣等⑥唐宋派:归有光(其文章成就被誉为“明文第一”)、唐顺之、王慎中等提倡唐宋古文,此派作者被称为“唐宋派”。
⑦公安派:“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三兄弟为湖北公安人)⑧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湖北竟陵人)2、散曲王磐,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人。
著有《王西楼乐府》,代表作《朝天子·咏喇叭》3、小说“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罗贯中,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描写和歌颂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西游记》吴承恩,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以现实社会和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直接描写世态人情。
描写了官、商、恶霸三位一体的典型人物西门庆罪恶的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小说伪托宋代,实写明代,展现了一幅十六世纪中国的现实生活画卷。
4、明代其他小说①历史演义小说:冯梦龙《新列国志》、熊大木《唐书志传》(又名《秦王演义》)袁于令《隋文遗史》。
②英雄传奇小说:熊大木《北宋志传》(写杨家将)、《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写岳飞)、纪振伦《杨家将演义》。
③神魔小说:许仲琳《封神演义》,罗懋登《西洋记》(写明初郑和、王景弘等人下西洋通史三十余国的经历)。
5、明代短篇小说①《清平山堂话本》:洪,字子美,嘉靖年检的藏书家兼出版家,他精校精刻图书多种,版心均有其堂号“清平山堂”四字。
②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③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6、杂剧①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
古代文学明代名词解释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公安派: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被称为“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沈□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梅村体:诗歌体裁,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前者带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后者则具有诗史的特点而被称为“梅村体”史诗;沈汤之争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沈即指沈璟;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桐城派: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王士禛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还没有把它看成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到王士禛,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他早年编选神韵集,有意识地提倡神韵说,归纳起来,大致可以看到他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即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禛提倡神韵,自有他的道理;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王士禛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性灵派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即说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诗人要“自把新诗写性情”;这种性情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没有个性,也就丧失了真性情,所谓“字字古有,言言古无”,明确提倡写有我之境;以“吟咏性情”构成整体性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其发展经历了诸多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之一,包括了明代(1368年-1644年)和清代(1644年-1912年)。
以下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复习资料:1. 明代文学特点:明代文学继承了元代文学的传统,注重以文言文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明代古文运动中出现了“白话文运动”,将古文体转变为白话体,使得文学更加通俗易懂。
明代文学注重现实题材创作,强调表达思想和批判社会现实。
2. 明代四大家:明代文学有四大家,分别是文学家杨慎、李时中、冯梦龙和杨宪益。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明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杨慎的《世说新语》、李时中的戏曲《汉宫秋》、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和杨宪益的小说《水浒传》。
3. 明代戏曲: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湖州昆剧、评剧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其源于明代的汉剧、元曲和杂剧,结合了元曲的旋律和唱腔,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4. 清代文学特点:清代文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道德、纪律和秩序。
清代文学作品多以古文形式出现,注重文风的优雅和辞章的精练。
清代文学注重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文学风格。
5. 清代四大家:清代文学有四大家,包括纪晓岚、吴敬懿、曹雪芹和翁同龢。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清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纪晓岚的散文《庐山谣》、吴敬懿的小说《雍正传》、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和翁同龢的戏曲《破幽梦》。
6. 清代小说:清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小说作品,如《红楼梦》、《岳阳楼记》、《聊斋志异》等。
清代小说作品多描写了社会生活、家庭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以上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另外,你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文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明代,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关,下面是明代文学史的一些知识点。
一、明代文学的特点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盛行,文学作品注重对人性的探索和描写。
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思想的变革,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在这个时期盛行。
明代文学作品注重对人性的探索和描写,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思想倾向和文化氛围。
诗歌和散文的发展比较平衡,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明代,诗歌和散文的发展比较平衡,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代的诗歌主要有四大类,分别是继承唐宋诗风的宫体诗、新乐府诗、明代诗派和地方诗派。
明代的散文主要有八大类,分别是传记、游记、笔记、杂记、家书、书信、奏议和文学评论。
小说和戏曲成为了明代文学的两个重要体裁,代表作品有《金瓶梅》、《西厢记》、《雍正剧本》等。
在明代,小说和戏曲成为了文学的两个重要体裁,代表作品有《金瓶梅》、《西厢记》、《雍正剧本》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言文和白话文并行不悖,白话文的使用逐渐增多。
明代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文言文和白话文并行不悖,白话文的使用逐渐增多。
在明代,白话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是在小说和戏曲中使用,也在其他文学体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明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元素。
明代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多样性和包容性,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元素。
在明代,中国文学与外来文学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文学格局。
二、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诗歌方面,代表作品有《大雅堂集》、《木兰花慢》、《南华真经》等。
《大雅堂集》是明代著名诗人杨基的诗集,它集中了杨基的许多优秀诗作。
《木兰花慢》是明代著名诗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女子的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明清)
徐渭书法倾慕王羲之但给他 影响最大的是米芾。自称“书第 一,诗二,文三,画四” 。
自《题自书一枝堂帖》:“高书 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 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但周亮工说:“吾以为《四声猿》与草草花卉俱 无第二”(《赖古堂画跋》)。推崇其诗者认为其诗 一扫近代芜秽之习。汤显祖谓推其戏曲“《四声猿》 乃词坛飞将”;明澄道人说它“为明曲之第一” (《四声猿引》)。唐顺之、茅坤则谓其文“此文殆 吾辈”。 徐渭表现自我情绪的水墨写意画开后世表现主 义先河。郑板桥佩服得五体投地,曾刻“青藤门下 走狗”印章一枚。近代吴昌硕题徐渭书画册:“青 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颜真卿)。”齐白石对徐更 是倾慕备至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 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 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
• 本篇以喇叭为吟咏对象,借题发挥,揭露 和讽刺宦官耀武扬威扰害百姓的罪行。
• 1、使用“比”体,借题发挥。宦宫的名分 本来是卑贱的,但由于仰仗皇帝的威势而 趾高气扬,此所谓“曲儿小,腔儿大”也。 • 2、语言通俗、活泼、生动。用诙谐幽默的 语言表现严肃的主题,对宦官专权嬉笑怒 骂。
归有光
• 明代唐宋派古文家。归有光虽然也标榜“唐宋八 大家”,但他不追求韩愈那种奇崛险怪的文风, 却很明显地接受宋代欧阳修、苏轼的影响,追求 文章的平易浅近,尤其是他的一些杂记文,善于 用疏淡的笔墨,记述家人、朋友间的生活琐事, 如话家常,情趣盎然、亲切有味。这样就使传统 中用以“载道”的古文,与日常生活发生了较为 紧密的联系,从而摒除了唐宋派古文家那种浓厚 的道学气味,使这种实用性的文体带上浓烈的抒 情味。
• • • • •
《梅花九首》其一: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中国古代文学 明代
第七编
四、刘基
• (一)生平 • 刘基(1311——1375), 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 元末进士,官至浙东行省 郎中,后受排斥去官归里。 至正二十年与宋濂同受朱 元璋征召,深受倚重,成 为开国功臣之一。 • 有《诚意伯文集》二十卷。
(二)文学成就
• 为文主张“明道”,讲求“体格严 正”。和宋濂同样,也是继承了元代文 章的传统。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 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 阁子也?”其后六年,吾 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 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 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 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 不常居。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 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 如盖矣。
第一章 明代诗文
• 第一节 明代前期诗文 • 第二节 明代中期诗文 • 第三节 明代后期诗文
第一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
• 一、 高启
• (一)生平 • 高启(1336——1374),字季 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 苏州)人。 • 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 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 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 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 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 案腰斩于南京。
• 银烛金杯映绮堂,呼儿击鼓脍肥羊。 • 青衫黄帽插花去,知是东家新妇郎。
第二节 明代中期诗文
• 一、前七子
• (一)释义 •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拟话本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拟话本小说名词解释拟话本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
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2.篇首。
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入话。
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4.头回。
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5.正话。
故事主体。
6.篇尾。
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
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
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四.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三言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二.《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
主要表现的思想有: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
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三.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二拍《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一.《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2.爱情题材的新突破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二.《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很大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四之明代文学
作者:施耐庵 版本复杂: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腰斩《水浒传》,由120回斩至70回
思想内涵
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 渔人,屠儿刽子 《忠义水浒传》
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
官逼民反 替天行道
忠义的悲歌
酷吏赃官都杀尽, 忠心报答赵官家
宋江
最早刊本:明嘉靖壬午(1522)《三国志通俗演义》
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句小目 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 嘉靖壬午(1522)修髯子(张尚德)《引》 120回,双句回目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 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 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
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
以其无真气也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 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 有痴似相公者。”
设立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
古代文学四明代文学
名词解释一.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台阁体所谓“台阁体”,指在明代永乐(1403~1424)至成化(1465~1487)年间形成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歌舞升平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为台阁大臣,故称“台阁体”。
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归属这一流派。
三.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
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
四.前七子:所谓“前七子”,是指明中叶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成员有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人组成的一个文学群体。
他们主张复古,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希望借助复古手段达到文学变革的目的。
五.后七子:明代嘉靖中期以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七位文人再次举起文学复古的大旗,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学群体,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后人称为“后七子”。
成员除李攀龙、王世贞而外,尚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六.唐宋派:(必考)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该派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注重文以明道的传统。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
七.“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八.“二拍”:是凌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
九.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
第二节 《水浒传》的主题、内容
一、《水浒传》的主题
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说法:忠义说;为豪杰立传 说;诲盗说;游戏说;农民革命战争的史诗说;为市 井细民写心说等。最近几年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提出 它具有明显的绿林文化特征。
二、《水浒传》与绿林文化的政治特征
(1)强调“逼上梁山”,即社会不公是造成好汉们啸 聚山林的根本原因。(尽管事实上并非全然如此)
2、《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1)文学的:是英雄传奇的范本,对后世的历史演 义和侠义公案小说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 其他文艺体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电影等提供 了丰富的题材。 (2) 非文学的:后世农民起义以及绿林豪杰起 义,往往以“替天行道”标榜,学习其战术战略, 乃至借用其绰号,等;进步的评论家、思想家往往 以之为“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工具, 借以批判社会之不公、道学之可恶、真心之可贵等 等。
宋金元时代,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被搬上舞台,而且 从这个时期,重心已经发生倾斜:取经故事的主角不 再是唐僧,而是悟空了。猪八戒也已出现。 元明时期的平话小说《西游记》为吴承恩的创作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二、《西游记》的作者
明代刊本的作者均未署名,只是说“华阳洞天主 人校”;后来多数清代刊本都署作者之名为邱处机。 实际上,邱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别是一部作品; 清代中叶以后,吴玉搢等根据《天启淮安府志》等材 料认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但未得到响应。此 说后来经过胡适、鲁迅的提倡而得到广泛认同。但具 体作者为谁,仍有争论。
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
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 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 3)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冲破旧有藩篱的同 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 些不好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明清文学1、明清小说①.明代的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金瓶梅》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
②.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
作者曹雪芹,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清代小说家。
③.此外还有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孽海花》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2、明清诗文①.明代。
刘基字伯温,著有《诚意伯集》宋濂,字景濂,著有《宋学士文集》;徐宏祖号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
张溥,字天如,著有《七录斋集》②.清代。
顾炎武,著有《日知录》。
方苞,著《方望溪全集》是桐城派始祖。
姚鼐,是桐城派大散文家。
著《惜抱轩诗文集》。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著《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八).代近文学(1840-1918)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著有《饮冰室文集》王国维,近代学者,著有《人间词话》。
林觉民,字意洞,写有著名的《与妻书》。
(九).现代文学(1919-1949)1.现代小说鲁迅,原名周树人,,豫才.著有小说《呐喊》(内有《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等名篇)《彷徨》(内有《祝福》、《伤逝》等名篇和《故事新编》)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其代表作《子夜》他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解放后写了剧本《龙须沟》、《茶馆》。
此外,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的《沉沦》,都是名家名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六卷——明代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六弹——明代文学明代文学“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廷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以来,后世仿效者众多,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章回体小说分章回叙事的长篇小说就是章回体小说,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章回体小说由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经宋元两代长期的积淀,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章回体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
到明代中期,章回小说更趋成熟,出现《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
清代,章回小说继续发展,《红楼梦》是其艺术高峰。
这类小说段落整齐,叙事清楚,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便于读者间歇阅读,故其形式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都是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四人中以高启和杨基的成就最大,高启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的诗多反映战乱的生活,以及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散发着浓烈的个性化气息。
杨基也是一位在明初诗坛较有影响的作家,他的诗多反映自己的生活际遇,诗风艳丽纤巧。
张羽的诗神思凝练,朴实含华。
徐贲的诗律法谨严,情喻幽深,于三家别为一格,有《四杰集》传世。
台阁体指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的一种诗体,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风格雍容典雅,粉饰太平。
它的出现,体现了洪武朝以后较长一段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
但它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故而从李东阳的“茶陵派”到“前后七子”都以实际创作和诗歌理论反对“台阁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明代文学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2、历史演义二、填空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著的,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6.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四、论述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第二章《水浒传》一、解释:1、《水浒传》2、英雄传奇二、填空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2、宋元之际画家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回、回、回三种。
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是。
三、简答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四、论述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一、解释:1、“吴中四杰”2、《郁离子》3、台阁体4、茶陵派5、八股文二、填空1、“吴中四杰”是指、、和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2、明初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最能体现其诗风的代表作是。
3.明初文名最著的作家是,最擅长创作散文。
5、有明一代最擅长八股制义的作家,前数、,后推、胡友信。
三、简答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鉴赏。
2、概述《卖柑者言》的讽喻特色。
3、分析八股文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பைடு நூலகம்位和影响:
(1)文学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是章回 小说的开山之作。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其巨大 成功,招徕了后世无数的效仿之作,为后世的长篇 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非文学的。首先是对于战争的详尽描写,直接 为后世战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从而成为战争特别 是农民战争的教科书。它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也非常 深远。如在中国北方非常流行的关公崇拜,民间的 结拜情结,都受到《三国演义》的重大影响。 “七 实三虚”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
关于罗贯中,知道的很少,根据贾仲明《录鬼簿 续编》、王圻《稗史汇编》、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等书之间不无矛盾的记载,我们可以约略了解到作者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东原人,元末明初人
三、《三国演义》的版本
最早的版本是嘉靖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 版本是毛伦、毛宗岗父子评点修改过的版本。与以往 的本子相比,它的正统色彩更强,艺术上也有较大的 提高,评点也有过人之处。
三、 明人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 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以及文学的论争
1)明代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 师门分,或以社名分,但是大体可以划分为兴趣型、主 张型、政治型三种。
2)明代的文学批评界,可以“丹铅横飞,旗纛竿立” 来形容。
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
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 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 3)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冲破旧有藩篱的同 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 些不好的影响。
第二节 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特性认识 的深化
一、章回小说的特征: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三国演义》的主题
《三国演义》演义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 说法有:为蜀汉争正统说;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集团之 间的斗争说;反分裂,求统一说;人才学教科书说;追 慕君臣际遇说;总结政治经验说;反映民族心理意识说; 悲剧说;等等。
(2)关于《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明第清八近编代明文代学文学
第一章 明代文学概述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 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 的影响明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
一、明代文学的大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 阶段。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 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看作是中国中古文学的 最后阶段;嘉靖以后,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三国演义》之所以有明确的拥刘反曹的倾向,有历 史本来的原因,也有当时社会状况对于作者的影响;有 作者的因素,也有改定者的功劳。
概括起来,一是刘备在历史上本有仁厚之名, 而曹操本来就是不太被人们肯定的奸雄色彩很浓的 历史人物;二是三国所产生流传的时代,是汉民族 自尊最被摧折的时代,这种民族情绪必然会给作者 以深刻的影响,刘备的血统毕竟比较高贵,又地处 南方,与此种民族心态正合;三是罗贯中本有此倾 向,而经过毛氏父子的改定,这种倾向得到了进一 步的加强。
第三章:《水浒》和英雄
传奇
第一节:《水浒》的作者、成书版本
一、《水浒传》的成书
与《三国》相同,它也是所谓“集体创作,文人 写定”,但其历史依据非常稀淡,主要还是民间传闻 和通俗文艺。它至多是有一点正史的影子,如《宋史 侯蒙传》《宋史张叔夜传》等,有关于宋江的片言只 语,如是而已。南宋以来,梁山故事已经成为说话和 杂剧艺术的重要题材;特别到元代,水浒戏非常之多, 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这些都为《水浒传》 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题材来源。
稳定性,指主要特征稳定不变,缺乏纵横方向的变化, 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 和谐性,指人物内部诸因素基本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之中, 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在冲突与和谐的对立中,力求和谐。 主要表现在: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回避理智与感情的 矛盾, (3)从全知全能到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全知视角与限 知视角。限知视角的初步采用。 (4)宏大而细密的结构。详见课文有关论述。 (5)杰出的战争描写艺术。 (6)文白相杂的语言。典雅而不失灵动,与体制和谐, 亦便于直接从史书中摘录材料。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隋代杜宝的《大业拾遗记》,已经有关于三国故 事的文艺节目;唐代,据李商隐《骄儿》诗等推测, 三国故事已经妇孺皆知;宋代,据苏轼《东坡志林》 的记载,当时已经有说三国故事的“说话”节目,而 且效果很好;元代,《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等 讲史话本已经粗具今天《三国演义》的规模。同时, 舞台上搬演三国故事的戏剧节目已经很多。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 影响
一、《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
(1)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罗贯中并非全然羽翼信史, 而是采用了诸多手法,使得故事的讲述充满意味,比如 对历史时间巧妙剪裁布局;大胆采用信史所无的传说; 本末倒置;张冠李戴;等等。
(2)类型化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 单一性,指重要人物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其在形象内 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此一特征足以支撑起整个人 物形象,类似中国戏剧中的脸谱化与程式化;
二、城市文化形态形成的因素:
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 2)市民队伍,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 3)审美趣味的变化 4)出版等硬条件的成熟启功、张中行、金克木 《说八股》
三、王学左派的兴起
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失, 政 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
2)禅宗思想的影响 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 求
3)这些文人集团之间的论争有着鲜明的特色:有明 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 相投,而是趋向理论主张的一致;不论是强调复古还 是反复古,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 使文学创作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
第二章《三国演义》与 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版 本及其思想内容
二、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
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创作意 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表现题 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描写 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 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 任务人物的性格;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 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