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管理
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
1、神志 重度二氧化碳潴留可出现精神萎靡、头痛、多汗,严重 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2、呼吸运动 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胸腹式呼吸活动 3、皮肤粘膜颜色的观察急性二氧化碳潴留可见皮肤粘膜充血潮红、 多汗、眼结膜充血水肿;缺氧时皮肤粘膜紫绀。
ICU病房的感染控制
1、呼吸道感染 2、尿路感染 3、血行感染 4、各种引流管的逆行感染
ICU病房的感染控制
呼吸道感染的控制 1. 加强口腔护理 2. 防止误吸,促使分泌物排出。应强调每2小时变换1次体位,以防止坠积性肺
炎。鼻饲后至少应侧卧或高斜坡卧位1小时,以防误吸。 3. 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 4. 严格无菌操作 5. 对相关器具做好消毒处理。 泌尿道感染的控制 1、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留置尿管时,根据医嘱适当膀胱冲洗,及早拔出管路。 3、妥善固定导管。 4、选用全封闭无菌贮尿袋,并将引流管、贮尿袋放在能确保尿液向下畅通引流
4、观察口腔粘膜情况,异常时报告医生给予 相应处理。
危重症患者的基础护理
眼部的 护理
预防结膜、角膜炎。滴氯霉素 4qh. 经常清洁眼内分泌物眼睛不能闭 合的病人,涂红霉素眼膏,用湿纱布 盖住双眼,以保护角膜。
危重症患者的基础护理
高热护理
1.降低体温 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1)局部冷疗:冰袋、冰帽、化学致冷袋、置于体表大血管分布处。 (2)全身冷疗:擦浴全过程不宜超过 20min。①温水擦浴:水温32~34℃; ②酒精擦浴:浓度 25%~30%,温度30℃;禁忌擦拭胸前区、腹部、后颈、 足心部位。
3. 妥善固定:导管要固定牢靠,避免随呼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以损伤气管 粘膜。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选用适当的牙垫,比导管略粗,避免病人将导管 咬扁。每班记录刻度并做好交接班。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与措施一、管理制度为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强化危急重症病人的管理,提高对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订本制度,具体如下: 1、各临床科室要强化对危急重症病人管理的责任意识,提高积极主动为危急重症病人服务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对需急诊抢救的患者,坚持先抢救、后缴费的原则。
2、医院各科室要认真执行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完善危急重症的救治预案,规范收治管理,及时、规范转诊急危重症病人,提高救治能力.3、医院对危重患者进行全程管理。
报告科室病危患者(必要时需说明患者去向,如:收住、转院、放弃治疗、死亡等)。
填写危重病人登记本。
4、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将定期和不定期深入病房检查。
巡视全院高危病人,指导临床各科的高危病人管理,发现安全隐患将及时整改,确保管理制度全面贯彻落实。
二、实施措施1、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2、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科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3、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4、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
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
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5、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危急症患者管理制度
紧急症患者管理制度1. 前言本《紧急症患者管理制度》(以下简称制度)旨在规范医院对紧急症患者的管理,确保患者能够及时、高效地接受到最优质的医疗救治。
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相关科室和专业人员,共同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
2. 定义•紧急症患者:指因疾病、创伤等原因导致生命威逼,需要立刻急救或治疗的患者。
3. 值班制度• 3.1 每个科室都必需配备专业急救医师,而且依照规定轮流担负值班医师,确保医院全天候救治本领。
• 3.2 值班医师必需随时保持移动电话畅通,并与急救中心保持联系,确保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应急出诊。
4. 急诊科室责任• 4.1 急诊科室应当24小时开放,接受紧急症患者就诊,供应快速评估、急救和治疗,确保每位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 4.2 急诊科室应当依照严格的优先级制度,对患者进行分类处理,并及时布置诊断和治疗。
• 4.3 急诊科室应当建立完善的快速报告机制,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通报紧急症患者的情况,并协调转运工作。
5. 急救培训与演练• 5.1 医院应当定期组织紧急症患者的急救培训和演练,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急救水平和应急本领。
• 5.2 培训内容应涵盖心肺复苏、创伤救治、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模拟演练。
• 5.3 培训结果应进行考核,确保医务人员实现培训要求,并及时增补培训内容。
6. 预案和流程• 6.1 医院应当订立科学、规范的紧急症患者抢救预案和急救流程,并向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
• 6.2 紧急症患者抢救预案应包含患者接诊、快速诊断、治疗决策、急救措施、协调转运等内容。
• 6.3 卫生技术人员应当依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科学、规范的急救操作,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救治效果。
7. 设备和药品管理•7.1 医院应当配备完善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能够满足紧急症患者抢救和治疗的需要。
•7.2 急救设备和药品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并记录维护情况和期限,以保证设备和药品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急危重症一体化管理方案
急危重症一体化管理方案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这个急危重症一体化管理方案。
你想想,当遇到紧急又危险病重的情况,那可真就像在大海里遭遇风暴啊!比如说有人突然心脏病发作,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啊!急危重症一体化管理方案就像是一艘救生艇,能迅速地把人从危险中拯救出来。
这方案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它就像一套精准的行动指南。
比如说,一旦发现有急危重症患者,马上就有明确的分工,有人负责急救措施,有人迅速联系相关科室,就像一场紧张有序的接力赛,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该干啥,一点儿都不慌乱。
就好像消防员接到任务后迅速行动一样,绝对不能有一丝耽搁!
再说说这方案里的协调合作,那简直太重要啦!不同科室之间就像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不再是各自为战。
比如说外科、内科、重症监护室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患者的生命而战,这场景,多让人安心呐!这不就跟足球队一起协作踢比赛一样嘛,为了胜利而团结拼搏!
我觉得啊,急危重症一体化管理方案就是患者的希望之光,是拯救生命的关键!有了它,我们才能更有信心和把握去应对那些生命危急的时刻啊!。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急危重患者:1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未明,根据其症状的诊疗流程,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导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或危及生命。
2.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明确,根据诊疗规范,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危及生命,如有明确治疗时间窗的疾病。
3.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
4.出现检验或检查结果危急值,必须紧急处置的患者。
5.患者出现其他预计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必须紧急处置的病情。
二、抢救资源:6.抢救人员:(1)所有医务人员须具有接受抢救技能的培训,掌握急危重患者抢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抢救操作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包括心肺复苏等),具备独立抢救能力。
(2)急诊等专科抢救人员,需要掌握包括心包穿刺术、气道开放技术、动/静脉穿刺置管术、心电复律、呼吸机使用等抢救技能,建立医院抢救小组,紧急状态时能立即到位、开展抢救。
7.抢救药品:根据医院常见急危重疾病的抢救流程和常见急危重疾病抢救时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应用的药物进行配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复苏药物、呼吸兴奋药、血管活性药、利尿及脱水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止血药、平喘药等。
8.抢救设备:根据医院常见危急重症疾病抢救时需要配备的设备进行配置,包括但不限于吸氧设备、简易呼吸器、除颤设备、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设备、心肺支持设备、洗胃机、便携式超声仪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等。
9.临床科室设置抢救室和抢救床位。
10抢救设备放置于固定的、便捷可及的位置,定期维护和巡查,始终保持待用状态;各科室医务人员知晓抢救设备位置、使用方法,知晓抢救设备缺乏或故障时替代设备的调配流程。
11抢救药品种类和数量能满足医院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需要;各科室医务人员知晓抢救用药使用流程、补药流程和应急预案。
三、抢救资源调配:1.医院建立抢救资源相关配置制度,保证抢救人员、药品、设备等按科室医疗区域需要进行合理配置。
2.当相关的抢救人员、药品、设备等抢救资源不能满足本科室区域临时抢救所需时,医院有相关紧急调配制度,保证人员、药品、设备等抢救资源能够迅速调用,形成固定的紧急调配流程,并定期进行演练。
门诊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制度及程序
门诊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制度及程序简介本管理制度及程序旨在规范门诊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确保他们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医疗救治。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门诊科室。
定义- 门诊急危重症患者:指在门诊就诊时病情危重、需要立即救治或进一步评估的患者。
管理程序1. 接诊与筛查- 医院工作人员应迅速响应并接待急危重症患者,并尽快进行筛查。
- 筛查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意识状态、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异常。
- 如发现有疑似急危重症的情况,应立即介入处理。
2. 急救处理- 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区域,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物。
- 按照急救处理流程进行救治,包括但不限于:氧疗、静脉输液、心电监测、心肺复苏等。
3. 转运与转诊- 如果患者病情无法在门诊治疗,应及时安排转运到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治。
- 转运过程中,应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配备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必要的监护和护理。
4. 记录与报告- 每位急危重症患者的详细信息应当准确记录,包括但不限于:病史、体征、诊断、治疗等。
- 必要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或医生进行报告,以便进行后续的医疗决策和处理。
5. 返诊与复查- 对于已经获得救治的急危重症患者,应安排返诊和复查,随访其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经费及设备保障医院将根据需要,确保急危重症患者获得必要的经费与设备支持。
医院将配备足够的急救设备,并定期进行检修和更新。
培训与质控医院将定期组织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危急处理能力。
同时,建立质控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中的问题。
保密与隐私保护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医院将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并确保其隐私权不受侵犯。
生效与修订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并根据需要进行修订。
修订时应充分听取相关医务人员和专家的意见,并报经医院管理部门批准。
以上为门诊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制度及程序的内容。
请各位医务人员务必遵守执行,以确保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救治。
急危重症患者救制度的流程与标准化管理
急危重症患者救制度的流程与标准化管理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流程与标准化管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关乎疾病发展的救治效果和患者生命的安危。
为了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和医疗工作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流程和标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为主线,探讨其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内容。
一、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是指从患者抵达医疗机构开始,到患者病情稳定或转入相应治疗科室的一系列操作和管理。
下面将逐一介绍救治流程的主要步骤。
1. 患者评估和分级当急危重症患者被送到医疗机构时,医护人员应迅速进行初步评估,包括基本生命体征、病情描述和病史等,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级。
常见的分级标准有颜色、病情等级和疾病分类等。
2. 急救措施根据急危重症患者的分级,医护人员应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氧气供应、静脉通道建立、药物应用等。
在急救措施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阶段监测和评价在急救过程中,需要进行阶段性的监测和评价,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
这包括对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气分析、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
4. 患者转运当急救措施得到初步控制和病情得到稳定后,医护人员应考虑将患者转运至相应治疗科室。
在转运过程中,需要保证患者的稳定,同时配备相应设备和医护人员,防止患者病情恶化。
5. 持续监测和治疗转运至治疗科室后,患者需要接受进一步的监测和治疗。
通过定期监测病情和治疗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救治效果。
6. 患者交班随着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推进,医护人员会轮班交接工作。
在交班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治疗方案和反应情况,确保信息的连续性和准确性,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二、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对于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效果和医疗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危重病人的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危重病人的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危重病人的护理、治疗、转运等环节。
三、组织管理1. 医院成立危重病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危重病人安全管理工作。
2. 各科室设立危重病人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危重病人安全管理工作。
四、制度内容1. 报告制度(1)对危重病人进行抢救治疗时,护士长应及时向护理部报告,以便护理部掌握情况并协调协助各方面的工作。
(2)危重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主管医师报告,并由医师通知相关部门。
2. 监护制度(1)所有危重病人均实行24小时连续床边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各种化验结果的动态变化。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危重病人进行动态评估,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3. 交接班制度(1)医师下班前除做好病历记录外,必须将危重患者病情及治疗、观察重点记录在交班本上,向值班医师以书面及床头两种形式交班。
(2)护士长对危重病人进行交接班,确保接班护士了解病人病情、治疗、护理措施等。
4. 转运制度(1)危重病人入院、转科由所在科室护士先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并护送病人至病房。
(2)接收科室护士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医生、准备好病床及抢救用物,并做好病情及药品交接。
5. 救治措施(1)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
(2)对危重病人积极抢治,随时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根据病情需要,及时下达重病通知。
6. 责任制度(1)各科室要强化对急危重症病人管理的责任意识,提高积极主动为急危重症病人服务的紧迫性和自觉性。
(2)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等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五、监督与考核1. 医院定期对危重病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职等处分。
3. 对在危重病人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指南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指南
本文档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指南,帮助他
们更好地处理危急情况。
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
1. 快速评估:在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时,医务人员应迅速进行初
步评估,确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判断其病情的紧急程度。
2. 稳定呼吸循环:呼吸和循环是急危重症患者的关键问题。
医
务人员应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的呼吸
和循环功能。
3. 有效输液管理: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及时补充液体以维持循环。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体重、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合理选
择输液种类和剂量。
4. 及时给予抗生素:对于感染性疾病所致的急危重症患者,医
务人员应及时给予合适的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的进展。
5. 心肺复苏:在心跳骤停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应立即开始心肺
复苏措施,包括按压胸部和进行人工呼吸,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6. 多学科协作:由于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且变化快速,医
务人员应与相关科室的专家进行紧密合作,以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7. 家属沟通:在抢救过程中,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解释
病情和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安慰。
以上只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指南的一些基本要点,医务人员在
实际操作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应对和处理。
抢救急危重
症患者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丰
富经验,并与团队合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质控内容包括
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质控内容包括
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质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和遵守标准化的急危重症患者管理流程和指南,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流程。
2. 建立有效的急危重症病历记录和信息交流系统,包括完整和准确的病史、检查报告、治疗方案等,以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获取并传递患者的重要信息。
3. 开展规范化的急危重症护理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
4. 设计合理的急危重症患者的床位布局和设备配置,确保急救设备齐全、操作方便。
5. 确保急危重症患者的药物使用安全,包括准确计算和给予药物剂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错误使用药物。
6. 定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效果和病情转归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抢救效果。
7. 强化急危重症患者的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包括提供相关病情的科普知识,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和预防措施。
8.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提供及时的患者安全和疾病进展的反馈。
9. 建立完善的急危重症患者管理质控指标和评估体系,包括抢救成功率、院内感染率、药物误用率等,通过定期评估和对比分析,推动质量持续改进。
以上仅为参考,具体的急危重症患者管理质控内容还应根据不同医疗机构和病情特点进行具体调整和制定。
急危重症病人护理管理ppt
四、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4、加强临床护理,落实生活护理,做到“三短九洁” (1)眼部护理:对眼睑不能自行闭合者应注意眼部护
4.自理缺陷
5.有受伤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咳嗽及吞咽反 射减弱或消失等有关。
与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意 识障碍等有关。
与机体分解代谢增强、摄人 量减少有关。 与病人体力及耐力下降、意 识障碍等有关。
与意识障碍有关。
三、危重病人常见的护理诊断
6.尿潴留
与膀胱逼尿肌无力、缺乏隐蔽 环境有关。
7.完全性尿失禁 与意识障碍等有关。
二、危重病人不安全事件的 表现形式与环节
6、转运病人时所致意外伤害 7、输液、输血、用药错误与过敏 8、家属对护理服务不满意 9、设备、设施或用品功能缺失 10、护理操作所致的患者损伤 11、护理记录缺陷
三、危重病人常见的护理诊断
1.有误吸的危险
2.有皮肤完整性 受损的危险
3.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6、补充营养和水分:协助自理缺陷的病人进食,对不 能进食者,可采取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对大量 引流或体液丧失等水分丢失较多的病人,应注意补 充足够的水分。
四、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7、保持各类导管通畅:注意妥善固定、安全放 置各种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堵塞、脱 落,保持其通畅。同时注意严格无菌技术, 防止逆行感染。
《护士条例》第十七条情危急, 应当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 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应当先行实
施必要的紧急救护。
二、危重病人不安全事件的 表现形式与环节
急危重患者救治管理办法
急危重患者救治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做好急危重患者的诊疗处置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做好急危重患者的诊疗处置工作,是重要的基础性医疗工作,反映科室的诊疗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及科室之间的协作精神,各级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执行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急诊、门诊、住院部急危重患者的诊疗处置工作。
第三条病危是指病情急危重,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的病情状况。
病重是指病情严重,但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病情急危重程度未达到病危的病情状况。
第四条急危重患者范围:根据我院或科室常见疾病谱情况来确定,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患者等。
1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未明,根据其症状的诊疗流程,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导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或危及生命。
2.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明确,根据诊疗规范,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危及生命,如有明确治疗时间窗的疾病。
3.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
4.出现检验或检查结果危急值,必须紧急处置的患者。
5.患者出现其他预计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必须紧急处置的病情。
第五条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
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要严肃认真,积极主动,听从指挥,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协作,避免忙乱,不得相互指责、埋怨。
应做到一科抢救,多科支援,一科主持,多科参与。
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上级医师接到报告后须立即到场组织指挥并参加抢救。
紧急情况下,值班医生或在场医护人员应立即抢救,应同时报告上级医师到场组织指挥抢救工作。
上级医师未到场前,值班医师或在场的医护人员须按复苏抢救基本原则迅速果断进行处理,如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电除颤、心外按压、气管插管、测生命体征等。
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制度
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提高医院急诊科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救治水平,科学合理利用医院资源,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和救治效果的最大化,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章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快速反应机制第一节签约医师的责任1.医院急诊科应指定签约医师,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快速反应工作。
2.签约医师需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抢救技能,能够正确评估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优先级和病情危重程度。
3.签约医师需随时待命,24小时全年无休,接到急危重症患者紧急求助后,需立刻进入抢救现场。
第二节抢救团队的组建1.医院急诊科应建立一个特地负责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团队,包含签约医师、护士、监护人员等。
2.抢救团队成员需具备相应的抢救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系统的培训和定期的专业考核。
3.抢救团队成员应保证团队联系畅通,及时响应和协调抢救工作。
第三节实施抢救的原则1.实施抢救应遵从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优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和抢救效果最大化。
2.抢救过程中,应依照规定的抢救流程进行,确保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操作规范。
3.患者家属需搭配医护人员的工作,供应必需的帮助和搭配。
第三章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第一节急诊科的初始处理1.急诊科医生在患者到达时需立刻评估病情,并依照先来先诊的原则,优先处理急危重症患者。
2.急诊科医生在评估病情后,将病情告知签约医师,签约医师依据病情危重程度订立抢救方案。
3.急诊科医生需保持与签约医师的紧密沟通,及时向签约医师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动。
第二节抢救团队的行动1.签约医师依据抢救方案,组织抢救团队成员进行抢救行动。
2.抢救团队需严格依照抢救方案执行,确保抢救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抢救团队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评估,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动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第三节抢救的技术支持1.医院应设立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专用设备和药物储备,以保证抢救过程中的技术支持。
2.抢救团队成员需熟识并掌握使用抢救设备和药物的操作方法和剂量。
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制度
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制度在医疗服务中,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具有特殊性和紧急性。
为了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制定和落实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目标以及相应的实施步骤。
一、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救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紧急处理和救治,提高生存率和康复率。
2. 统一行动和操作: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医务人员的行动和操作,避免因个体救治方法差异引起的不必要麻烦和延误。
3. 优化资源利用:通过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挤掉浪费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4. 加强团队协作: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医务人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能力得以提升,形成高效的救治团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制度的目标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制度的目标是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科学的救治,并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 早期识别和治疗: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及时识别和评估急危重症患者,快速启动紧急救治流程,减少救治延误时间,提高救治效果。
2. 快速转运和就诊:通过明确的转运流程和协调机制,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快速转运到医疗机构,并迅速安排合适的就诊。
3. 综合治疗策略:建立科学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现代医疗技术和手段,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全面的救治。
4. 定期评估和跟进治疗效果:建立评估机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
三、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制度的实施步骤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制度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制度文件:明确制度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并将制度文件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整理。
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效果。
2. 建立管理团队:组建管理团队,明确管理团队的职责和权限。
团队成员包括相关科室负责人、专家、护士长等,共同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和救治工作。
危重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危重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危重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精选7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人们运用到制度的场合不断增多,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定制度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危重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危重患者安全管理制度1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具体如下: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2、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3、ICU、新生儿科/室、手术病人、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带”,作为实施抢救、输血、输液等各项诊疗、护理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
腕带内容包括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
新生儿腕带内容包括床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等。
腕带由病房护士双人填写并亲视病人佩戴。
4、手术前一天,各病区分管护士根据医嘱查对手术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
手术当天,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房接病人时核对病历及腕带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接走。
进入手术室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能进入手术间。
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术后手术室仍应持手术病人接送卡及病历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本离开。
5、急诊科、ICU、手术室、产房等与病区交接时,由医务人员携带病历及“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护送病人至转入科室。
两科室医护人员交接病历,同时在床边交接病人的病情及护理情况,交接完毕,双方分别在“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及“患者转入交接记录本”签字后方可离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危重症病人诊疗流程管理规范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为第一”的急危重症病人诊疗流程管理规范,对于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为病人提供安全、及时和有效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现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管理规范。
一、门诊管理1、门诊部应对一站式服务台相关人员进行急救相关知识培训,对来院就诊人员进行密切观察,发现可疑危重病人,应及时引导至便民门诊医师前,给予初步检查、筛选,如有必要护送至急诊就医。
2、门诊便民门诊医师,应熟悉急救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异常,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症病人,必须优先诊疗,按照分科收治的原则,优先转送对应专科病房、ICU或急诊留观。
3、护理部应对门诊候诊区护理人员必须进行急救相关知识培训,对诊候人员体态、神色等进行基本观察,发现可疑危急重病人,应优先引导至对应科室门诊医师诊室,以便及时处理,必要时协助医师抢救或护送患者至病房。
4、门诊医师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接诊医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症病人,必须就地抢救处理,并及时向家属履行告知与沟通,必要时邀请其它科室医师到场协助处理、会诊;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及时完善门诊病历及抢救记录等,按临床专业范围分科收治的原则,优先收入ICU或相应专业科室病房。
5、门诊部定期对各单元急救车检查,督促对相关器械进行维护,对急救药品进行数量核对、效期核查,确保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并将检查情况记录在案。
二、急诊管理1、急诊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急诊科24小时负责应诊急危重症病人,按照“及时、迅速、准确、安全”的原则,接诊后及时处臵,特殊病人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
2、接诊医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给予初步诊断的同时,向上级医师或二线班报告,上级医师或住院总医师接到医生或护士报告后必须在10分钟内到场指导处理,对诊断不明的应立即请求院内相关专科主任会诊。
3、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症病人,必须优先安排。
立即完成维护生命体征的必要处臵,如吸氧、吸痰、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等,给予抢救性治疗,并及时向家属履行告知与沟通。
4、急危重症病人按临床专业范围分科收治的原则,由科主任指导对病人进行分科收治,优先收入ICU或相应专业科室。
5、急诊医师必须完善门诊病历,尽快完成病人收治入院手续,同时通知收治科室医生护士做好病人收治的准备工作。
6、对于非本院临床专业范围的、或限于设备和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确需转院的急危重症病人,或患者或其家属要求转院时,在维护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情况下,要向病人或家属告知转诊的原因与风险。
在门诊病历记录中及时记载,并请病人或家属签字后同意转出,不得以任何理由强留或收治非本院专业范围的急危重症病人。
三、住院管理(一)非手术1、病人到达病区,病房护士按照入院收治流程接待,对初步判断急危重症者;或在日常巡视时发现病情突变,均应立即完成维护生命体征的必要处臵,并及时通知管床医师到场,5分钟内优先进行体格检查、病情判断,必要时邀请上级医师参与诊断、抢救性处置。
2、病房护士接到门急诊危重症通知后,立即告知值班医生并做好病人收治准备。
抢救物品、器材及药品必须完备,所有抢救设施处于应急状态。
各临床病房必须常态保留1张抢救床位。
3、急危重症病人入院到达病房后,科室护士立即安臵病人,在5分钟内完成对病人生命体征的监护,值班医师立即接诊,并报告上级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治疗抢救时机。
4、上级医师接到报告后,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组织治疗抢救,与值班医师共同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指导值班医师诊断与治疗,审核医嘱,决定下一步处臵措施(如报告上级医师、请其他专科医师会诊)。
及时与家属沟通并下达危重通知书。
5、住院期间急危重症病人需要抢救时由经管医生或值班医师立即实施,并通知上级医师,科主任10分钟内到达现场共同实施抢救,必要时通知医疗总值班主任组织相关专家参与抢救。
(1)、抢救由科主任或现场最高职级医生负责,抢救过程中,抢救人员应保持镇静和信心,禁止谈论抢救以外的话题,避免在病人家属面前对抢救措施提出容易引起医患矛盾的意见。
(2)、危重抢救过程中,应详细、及时、正确记录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
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后,护士需重复一遍;执行医嘱时,下达医嘱者再次核对药物名称,剂量及给药途径后方可由护士执行,以确保用药安全。
抢救结束医生及时补记所下达的口头医嘱。
(3)、抢救使用的药品安瓿、药瓶、药袋和一次性用品等医疗废物,由护士负责单独放臵。
(4)、组织者应在本次抢救2小时内组织参与抢救的医师进行讨论,指导值班医师完成抢救记录(最迟抢救结束6小时内),并及时签名;拟定下一步抢救措施(包括会诊、转诊、转院事宜)。
(5)、如患者经济原因,可由现场最高职级医生行使先借药救治的绿色通道(行政总值班签字担保),给予紧急处理,以确保治疗抢救顺利实施。
(6)、抢救时,非抢救人员及病人家属一律不得进入抢救室或抢救现场,以保持环境安静。
注意及时做好家属的病情告知和沟通工作;一般情况下,病情告知及家属沟通工作由抢救组织者或科主任负责进行。
特殊情况时,可由医务科与科室共同负责。
(7)、抢救病人期间,必须及时追踪重要的临床检验、检查结果,及时分析、确认危急值,并给予有效干预措施或治疗。
(8)、相关医技科室值守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尤其是临床检验科、输血科要优先检测抢救病人项目,严格按急诊报告时限准确发出报告;如检验结果出现危急值,应在第一时间电话通知抢救科室,争取最佳抢救时机。
医务科每季度对危急值进行一次评估管理。
(9)、患者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需其他专科医师参与组织抢救时,医务科或医疗总值班负责协调通知相关临床及医技科室,应邀科室相关医务人员应在接到通知后15分钟到达申请科室进行会诊,并携带必要的抢救设备,参与组织抢救。
6、严密观察病情,详细(及时、正确、清晰、完整)做好病情变化、治疗经过及效果等抢救记录,并准确记录执行时间;急危重病人的入院记录和首次病程记录要求在4小时内完成,最长不超过6小时,并按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及时书写病程记录。
7、住院医师对急危重病人每日早、晚查房至少2次,结束本班次必须与值班医师进行床头交班;上级医师对急危重病人每日至少查房1次,二线值班每晚必须查房1次,重点巡视危重症病人,并做好记录报告医务科。
值班医师必须报告病人的病情变化,医嘱执行情况,病人的生命体征及评估。
8、值班医师和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和工作制度,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对出现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直至病情稳定。
做到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至少2次查房(接班后、睡前);病人生命体征不平稳时,值班医师必须至少每小时巡视一次。
9、对新入院急危重症病人,科主任或上级医师必须在24小时内查房,并进行病情评估,对诊断及治疗方案提出指导意见,及时核对查房记录并签字。
10、入院后3天未明确诊断或治疗抢救效果不佳者,必须组织全科室医师进行讨论,明确诊断或修改治疗、抢救方案。
11、对5天内仍未明确诊断或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进行性加重者,及时报请医务科组织院内专家扩大会诊或请院外专家会诊。
12、对伴有跨科疾病者,本科无法处臵,应在24小时内向医务科报告,邀请专科专家会诊指导治疗或抢救。
13、对于限于设备和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确需转诊(转科、转院)的急危重症病人,要向病人或家属告知转诊的原因与风险,并由病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对于无人陪护的急危重病人或其他特殊情况(如查无姓名、地址者、无经济来源者),在无法联系家属的前提下及时向医务科、护理部及医院行政总值班报告,同时加强对病人的看护。
15、急危重症病人自动出院须有主治医师以上的上级医师审批,家属必须履行签署自动出院相关手续,同时医师做好沟通告知及注意事宜。
并按“非正常出院”有关规定上报医务科。
16、对于心理障碍、情绪不稳定的病人,医师做好心理干预,并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尽可能切断产生不良后果的条件和因素,如锐器、绳索、高楼防护、特殊药品管理等。
17、医务科要掌握全院急危重症病及重点病人诊疗情况,重点巡视抢救病人,参加甚至组织指挥全院性的抢救、病例讨论或大会诊。
18、重大抢救必须立即报请医务科或院领导亲临参加指挥;凡遇有重大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二)手术管理1、外科非手术的危重病患者管理,按内科非手术管理流程执行。
2、危重病人必须手术或疑难、复杂、重大手术时,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3、疑难、复杂、重大手术(含60岁以上老人15岁以下小儿及智障等特殊人群)术前必须经手术科室、麻醉科、手术室、医务科、护理部共同完成讨论,手术科室填写《疑难、复杂、重大手术申请报告表》,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报医务科,由医务科长审批或提交主管副院长审批后,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副主任以上医师负责签发手术通知单。
4、致残手术、二次手术必须报请医务科(医疗总值班)批准或备案。
5、术前必须认真完成必要的检查,尽可能明确诊断,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对手术及麻醉进行风险评估,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6、对于疑难、复杂、重大手术,病情复杂需相关科室配合者,应提前2~3天邀请麻醉科及有关科室人员会诊,充分讨论手术风险、麻醉风险与手术方式,由麻醉科主任决定最终是否实施手术。
7、建立完善术前、术中、术后谈话制度,科主任及主刀医师要向急危重症病人或家属告知手术的原因与风险,尤其是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术后严重并发症等。
与家属术前谈话时必须进行录音,要将患者的主要家属成员均纳入谈话对象中,尤其是家庭成员中有学历、地位及专业知识的成员均要到场,由病人本人或主要家属集体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中发生意外情况必须及时告知家属与家属沟通。
8、术前2~8小时,由术者或科主任负责通知临床检验科、输血科等医技科室和后勤保障科室做好应急准备,术前半小时由麻醉科负责核实相关的准备情况。
临床检验科、输血科等医技科室和后勤保障科室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在手术结束前不得离开工作现场。
随时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9、围手术期间,必须及时追踪重要的临床检验、检查结果,及时分析、确认危急值,并给予有效干预措施或治疗。
临床药师负责对每例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与指导。
10、检验科术前一天,必须核对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及血型等,及时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并根据手术大小备足手术用血。
需用血时,血液1小时到位,由手术室护士负责。
11、择期手术病人,出现发热时应待体温恢复正常后2-3天方可进行手术。
有菌手术或手术时间较长的无菌手术,严格按围手术期管理使用抗菌药物。
12、若手术探查发现与预先设计的术式有明显改变,或出现紧急情况,手术主持医师应逐级上报上级医师及医务科或院总值班,直至分管院长,或紧急会诊决定,同时及时告知病人家属,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方能继续进行手术。